關於初中地理的論文
Ⅰ 初中地理探究性學習小論文
關於舉行揚州市中學生地理研究性學習小論文競賽活動的通知
各縣(市、區)教研室、市直各有關中學:
2000年,教育部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課程正式列入國家課程方案,此後研究性學習便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與一個熱點。地理研究性學習對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問題意識與創新意識、提升地理思維能力、促進地理課程發展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為推動地理研究性學習課程與方式的有效開展,經研究決定舉行「揚州市中學生地理研究性學習小論文競賽活動」。現將具體事項通知如下:
一、參賽對象
揚州市所有初級中學與普通高級中學的在籍學生,參賽學生一律由各校的地理教師組織預賽。
二、參賽內容
學生參賽論文突出地理學科特點,主題不限,可以是地理實驗與觀測報告、野外考察與社會調查報告、地理活動項目設計、地理探究學習論文等。
三、活動組織
1、各學校先行組織預選,最終報送揚州市教研室的參賽論文每校不超過10篇。
2、各縣(市、區)教研室、市直各中學將參評論文的列印稿一份於2010年5月30日前統一報送揚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朱雪梅處,電話87347846,郵編225009;電子稿發送至Email:[email protected]。
3、參賽論文的文稿頁面採用標准單倍行距、字間距、頁邊距等WORD軟體默認的版式;題目用小三號宋體加粗居中,文中一級標題用四號黑體,二級標題用小四號楷體加粗,正文用小四號宋體。
4、參賽論文進行統一評審,分別設立一、二、三等獎。對獲一等獎論文的指導教師將頒發優秀指導獎。
揚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Ⅱ 地理論文題目什麼好(初中的!!)
應該以人文地理為主,如:我家門前馬路的變遷;我家門前一條街的變遷;我家內小區的歷史;我家小容區的建設;學校西門門前商業網點的分布現狀與成因分析;學校東門公交車線路的合理性分析;學校南門流動商販存在的必要性和弊端;and so on,關鍵要調查身邊的事情。
自然地理的可以是:日偏食的觀測;月有陰晴圓缺——月相的觀測與規律總結;木星的軌跡;長庚與啟明——神出鬼沒的金星。諸如此類。
以上適合城市學生觀測。
農村學生可以做的就更多了。土地使用權的變遷;土壤性狀分析;大豆與玉米的輪作的益處與不足;北斗七星勺柄指向的變化——恆星的視運動。太多了。
Ⅲ 初中地理論文
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會室編著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地理課本中,採用了大量的衛星照片 。例如,第一冊的封面底圖「喜馬拉雅山脈及其周圍地面的衛星照片」、第一冊封底的「地球衛星照片」、第二冊封面底圖「北緯26°附近尼羅河一段河谷及周圍地面的衛星照片」、第三冊封面底圖「太湖流域衛星照片 」、第三冊封底「衛星雲圖照片」、第四冊封面底圖「北京市地區的衛星照片」,等等。課本第一冊「地圖」 一節中,穿插了「繪制地圖的新技術」一段「讀一讀」課文,簡單介紹了遙感技術和衛星照片在繪制地圖方面 的運用。
衛星照片是一種遙感資料,是通過人造地球衛星拍攝的、按一定比例縮小了的圖像,它能比較准確、客觀 、全面反映地表地物的幾何形態信息和電磁波輻射信息。
衛星照片的判讀方法,概括地說可分三種:常規目視判讀、光學增強技術判讀(包括多光譜彩色合成和假 彩色密度分割)和電子計算機圖像自動識別等。光學增強技術判讀和電子計算機圖像自動識別,必須利用一些 光學儀器或電子計算機才能進行,一般中學都不具備這些設備。常規目視判讀則簡單方便,室外和室內都能進 行,用普通的放大鏡即可開展工作。
要掌握常規目視判讀的方法,必須了解目視判讀的標志,國為常規目視判讀就是依據這些標志進行的。目 視判讀的標志主要有:
1.色調和色彩。地物的光譜特徵,通過色調和色彩反映。照片上色調和色彩的差異正是區分各種物體的依 據。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課本上採用的幾幅衛星照片,基本上都屬於假彩色合成照片。在假彩色的合成照片 上,一般植物是紅色,城市是藍灰色,水體是藍色(較深部分是黑色),荒地是灰色,砂地為黃色,均和自然 色彩有明顯的區別。在第三冊封底的「衛星雲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是雲雨區,白色的 程度越濃,表明雲層越厚,這種雲區下面往往下雨越大。每天晚上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時採用的衛星雲圖,就 和第三冊封底的衛星雲圖一樣。
2.形態標志。進行衛星照片判讀時,地物的形態標志常以它的宏觀影像、地貌特徵、水系特徵和組合圖案 作為識別基礎。
地物的宏觀影像:如第三冊封面底圖「太湖流域衛星照片」上,太湖和太湖以北的長江河段的輪廓;第二 冊封面「北緯26°附近尼羅河一段河谷及其周圍地面的衛星照片」上,尼羅河河谷的形狀;第四冊封面「北京 市地區的衛星照片」上,北京市區輪廓和長城位置,衛星照片上都有良好的顯示。
Ⅳ 初中地理論文600字
一、服飾與地理
1、人類服飾的材料與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遠古時代,人類生活在森林裡,披掛的樹葉、獸皮就成為衣服。後來,人類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纖維與動物皮毛為原料,紡織各種布匹,出現了原始的服裝。絲、麻、棉就是人類利用最早的纖維材料。我們的祖先早就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養蠶織綢了。但由於北方環境惡化、氣候變得乾燥,蠶絲的生產逐漸向南方移動。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
2、服飾的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其服飾的式樣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穿白色而寬松的長袍;在北方寒冷地區,尤其是冬季,人們喜歡深色的皮製品服裝;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條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飾的變化與季節更替有關。隨著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換,人們的服飾也隨著之變化。特別是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服裝。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女性的連衣裙、短裙等,春秋季節的休閑裝、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夾克等。
二、飲食與地理
1、菜餚方面。中國的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魯、川、粵、閩、浙、蘇、湘、皖等「八大菜餚」。每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特的烹飪特色是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地方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我國的西南地區味偏辣,江浙一帶偏甜,北方菜味濃香並喜歡放蔥蒜,而廣東菜偏鮮偏淡。飲食和各地方的氣候與地形等因素有關,如西南地區較濕,尤其冬季更加陰濕,吃辣是為了驅寒去濕。
2、主食方面。由於地域差異,水熱條件不同,農作物的種植也不同。我國北方乾旱少雨,以種植小麥、甜菜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種植水稻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麵食為主,南方米飯為主」的格局。
3、茶、酒方面。我國的茶葉品種繁多,如綠茶、紅茶、烏龍茶、黃茶、白茶、菊花茶等,由於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較大的差異,江南一帶喝綠茶居多,寒冷地區喝紅茶偏多。喝茶受地區的影響特別大,如氣候、地理條件、地勢差異等。酒文化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制酒業的興衰也反映了農業生產的起伏與自然災害的程度。由於地區氣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飲酒習慣,酒的品種也不同,如寒冷地區的烈性白酒、少數民族地區的米酒等。
三、住房與地理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條件的影響。例如,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根據降雨的特點,北方農村以平房、土房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為主,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現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裡購買商品房時,更需要綜合考慮地理因素。例如,居住區的交通、周邊的配套設施、環境質量狀況、居住區的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隔等因素。
四、出行與地理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用峽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區,人們有時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駱駝成為「沙漠之舟」。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的時間或交通方式。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飛機,可選擇乘坐火車;易發泥石流的地方,適逢雨季,就不能到這樣的地區去旅遊。外出要會閱讀地圖,通過讀圖迅速了解與熟悉新的環境,從而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
Ⅳ 初一地理論文例文
一篇關於非洲的,非洲的圖網上很好找的,你自己找找吧。
---------------------------------------------------------------------
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東接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同歐洲相望,東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和曼德海峽與亞洲相鄰。面積3029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個高原大陸,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個大陸的地形從東南 向西北稍有傾斜。東部和南部地勢較高,分布有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東非大裂谷就在東非高原和衣索比亞高原上。東非大裂谷全長6000多公里,被稱為「地球上最大的傷疤」。
非洲中部和西北部地勢較低,分布有剛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積達800多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中廣布著沙丘、礫石戈壁,只有少數地方由於地下水流出地表而形成綠洲,是沙漠中人煙比較稠密的地方。
非洲的水力資源豐富,蘊藏量佔世界總量的20%以上。尼羅河、剛果河、尼日河和贊比西河是非洲的四條主要河流。尼羅河全長6600多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長的河流。在乾燥的沙漠里,由於尼羅河的泛濫而形成了一條帶狀的「綠色走廊」。這里是農業生產條件最好的地區 。
非洲地跨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橫貫中部,氣候帶南北對稱分布。通常氣溫高,降水少,乾旱地區廣,有熱帶大陸之稱。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在茂密的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地區,生長著許多珍稀動物,如猩猩、獅子、羚羊、長頸鹿、斑馬和大象等等。咖啡、棗椰、劍麻和丁香是非洲著名的經濟作物。
非洲的地下資源也非常豐富,素有「世界原料寶庫」之稱。黃金和金剛石的產量一直佔世界首位;石油、天然氣及銅、錳、鈾、鋁土、鎢、鉻等礦產儲量也很大,常被稱為「富饒的大 陸」。
非洲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在非洲發現的大約200萬年以前的人類化石。是迄今所見的人類最早的化石,非洲現有55個國家和地區,全洲人口5.53億(1985年),人種以黑種人為最多。
非洲經濟呈現持續增長勢頭
近年來,非洲經濟呈現持續增長的勢頭,增長的速度也高於全球經濟平均水平。今年以來,許多國際機構對非洲整體經濟的預測依然樂觀,認為非洲經濟的整體表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出色。非洲經濟正以30年來最快的速度向前發展。自2003年以來,非洲經濟擺脫了長期低迷的狀態,開始進入穩步增長階段。2003年非洲經濟增長率為4.3%。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06年非洲經濟增長率為5.4%,與去年的增速相同,但明年的增長速度可望提高到5.9%。
非洲經濟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非洲國家近年來政治穩定,並實施了宏觀經濟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措施。這些改革措施客觀上促進了非洲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大部分非洲國家的財政平衡得到改善,非洲平均財政情況已從赤字變為盈餘。同時,通貨膨脹也得到較好控制。
第二,非洲人口中勞動力數量在未來十幾年裡將會有較快增長,將促使國民收入增加和內需擴大。國際組織普遍認為,非洲國家對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對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加上經濟的持續增長,必將加速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第三,全球經濟強勁增長,為非洲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中國、印度等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對非洲經濟增長產生了拉動效應,帶動了非洲國家加工業和出口的增長。同時,初級產品商品價格的上漲,刺激了非洲國家的出口,改善了非洲國家的貿易狀況。僅2005年一年,非洲的貿易順差就翻了一番以上。
第四,援助和外國投資增加。僅2003年和2004年,援助就增加了100多億美元。與此同時,外國直接投資也在逐年增長。近年來,流入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數據顯示,在上述兩年期間,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的東非地區外國直接投資增加最快。
當然,非洲經濟在加速發展的同時也還有一些困難有待克服。首先,面臨全球高油價的挑戰。如高油價持續下去,大多數非洲國家的通貨膨脹將會上升,經濟增長將會受到抑制。對石油靠進口的多數非洲國家來說,經濟增長會受到影響。其次,面臨美元貶值的威脅。如果美元進一步走低,致使美國進口減少,那麼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非洲國家經濟將受到嚴重影響。同時,美元貶值對非洲的石油出口國來說意味著收益的減少,因為大部分石油交易是以美元來結算的。另外,非洲農業始終面臨著自然災害的威脅。非洲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基本上靠天吃飯,自然災害隨時可能給脆弱的非洲農業造成巨大損害,進而導致經濟下滑。
世界經濟已進入新的增長階段,對非洲國家的經濟振興是一個良好的機會。人們有理由相信,非洲經濟是大有希望的。
課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概念。我國中學地理課程在近50年間一直隨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不斷改進 。目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化著,人類社會及其教育均面臨著21世紀的挑戰。雖然從20世紀邁入21世 紀是個漸進的過程,但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對教育的期望,使我們不得不經常反思已做過的工作,用發展 的眼光看待中學地理課程,使它能夠根據社會的進步適時調整自己的方向。
許多因素影響地理課程的發展。比較重要的有:社會對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基礎教育價值觀的轉變 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綜合這些因素的影響,本文認為,中學地理課程的發展大致有以下幾種趨向:與中學其它 課程綜合、以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思路重新定向、在注重人文地理的同時突出地球科學、逐步信息化 。這幾個趨向既是有各自特點的獨立發展方向,又是相互聯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融合在綜合課中的地理知識
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課程的綜合化是當今世界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動態。課程綜合化主要是解決中學特別 是初中階段課程劃分過細、過多,造成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缺乏綜合掌握和利用所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的問題 。現有的綜合方式多種多樣,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學分類,把中學的課程分為綜合理科(也有稱自然科學或科學 的)和社會科。綜合理科包括分科時開設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中的地學部分;社會科則包括歷史、政治 、社會常識、地理等內容(或只包括歷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課和歷史課合並為社會課,原有的物理、生物、 化學課合並為科學課來作為學校課程選擇之一的設想。此外,北京市和廣東省的綜合課方案還納入到高中課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於我國綜合課還處在實驗階段,內容的綜合問題還沒有很好解決,其中的地理知識往往帶有明顯的分科 課程痕跡,即地理類知識集中安排,其結構與分科地理課程基本相同。這在社會科的綜合中更為明顯。
上海市的綜合課與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於地理知識與其它知識的融合性更強,它並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冊書 或一個年級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階段,特別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識的學習,這是符合學生年齡和能力特徵的 。
綜合課程的發展給地理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問題。一方面,中學課程淡化學科概念,會使地理知識與其它 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實踐更有效地融合起來,其結果是中學的課程將更貼近學生發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將更多地針對地理內容學習本身以及地理與其他學科內容之間的關系,而不再是試圖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課程體系。另一方面,課程綜合化的結果是實現了文、理科各自內部的綜合而強化了文、理之間的分化。現 行中學課程中的學科分化現象很嚴重,但地理課程的實質卻是綜合的。其一、地理課程涉及各門學科的基礎知 識,並為這些基礎知識提供了一個綜合利用場所。其二,地理課程綜合了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比較 理想的狀態是在初中文、理科內部分別綜合的背景下,單獨保留地理課,使學生有一個綜合利用所學文理科知 識和進一步學習綜合性較強的知識的領域。然而,地理課如果想承擔起這樣一個獨特的角色,必須進行課程結 構的改革,打破傳統的地理學科體系,建立一種以地理思想為中心的,能被人們廣泛接受的課程結構。
二、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勢
地理課與環境教育的關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區別。從廣義的環境教育概念看,有關人類生存環境特別是自然 環境的知識,大部分都已含在現有的地理課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實際就是環境教育。從狹義的環境教育概 念看,環境教育主要是環境問題或環境保護教育,而傳統的地理課內容以環境為組成、要素本身的特點及其演 變為主,如構成環境的各種自然要素及其變化。此外,地理課程中的行政區劃知識等許多內容也不屬於狹義的 環境教育內容。但是,中學環境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地理課程,這一點為大多數地理教師所認可。中學地理 課近幾年的變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雖然地理課程的歷次改革主要從內容的更新或重新組 合和數量的增減方面進行,在課程結構上一直沒有根本的變化,但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勢已經在內容的更新方 面體現出來,即增加和強化了資源及環境問題的教學。1997年新高中地理課程實驗大綱,也是以加強環境學知 識組織地理課程內容為特點的。
根據國家高中地理試驗大綱編寫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構建教材的框 架」的(韋志榕,1997)。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側重闡述人與環境的關系的基礎上,新教材加強了環境與發展 的內容。編者試圖突破地理圈層的框架,從環境的角度組織教學內容的思路,把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由遠及近 分成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和陸地環境,「在這個框架下,教材講各個環境的特點,以及人類與各個環境 的關系。對於人類生存的社會環境,則融入了人類對環境與發展的新認識。」(同上)。編者認為這樣的「教 材具有鮮明的素質教育方向性」,而從實際上看,說這樣的大綱「更具有鮮明的環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許更恰 當。
中學地理教育的環境化趨向並不只是從國家制定的教學大綱反映出來,不少大、中學地理教師也提出了同 樣的觀點,認為「面對21世紀的地理,可持續發展應作為地理教學的核心。」(程平,1996):「可持續發展 應該成為21世紀地理教育的內容框架。」(賈國江,1997)。
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向使我們意識到以下一些問題:
1.課程發展的環境化,使地理課程與環境教育之間潛在的或隱性的聯系越來越加明朗和突出。地理課與環 境教育本來就有內在聯系,在某些方面難以劃分界限。有人從中學課程範式的角度論述中學地理課程與環境教 育的關系:「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有一些不同的傳統或范型,其中之一是人與環境的傳統,這個 傳統強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主要是通過人類對資源的利用而衍生的。不少國家包括中國的中學地理 課程內容和知識結構都反映這種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范型。」(李子建,1996)。從國家高中實驗大綱和現行 大綱的對比中也可以看出,新大綱的突出特點是將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明朗化,也是地理學科 內容結構以環境教育為核心的重新組合和轉化。
2.作為上一個問題的必然結果,中學地理課傳統的地理科學體系將被打破。當前意義上的環境教育是以環 境問題為中心的,而目前中學地理課程則是以地理學科體系為中心的。將環境教育的內容和地理教育的內容融 合起來,會生成新的課程結構。即把一些國家或地區的地理背景與當地最重要的地理或環境問題融合在一起, 類似一種區域研究的結構。
3.地理課程環境化的過程中,地理內容選擇中的重要原則之一「地理性」將會有所改變。過去人們強調地 理性,是因為地理教育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很容易將屬於其它學科的內容吸收進來。「地理性」的提出,對 於保證地理課程內容的學科特性和精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地理性」是個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 當地理課程趨向於環境教育或可持續發展教育時,再來過分強調「地理性」,將無法真正達到預想的教育目標 ,例如:當我們進行能源問題學習時,只是簡單介紹一下能源的概念、能源的種類、能源的特點、能源的分布 和使用數量(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內容),而缺乏必要的能源生產的知識,如核電站的內部結構怎樣,它是如何 工作的,核能使用中的社會性和心理性問題、核能污染是如何防治的等,學生很難真正理解能源問題並對它產 生興趣。所以,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勢需要更多的「開放性」而不是「地理性」。
總之,地理教育的環境趨向是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在學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將使學生對區域地理、部門 地理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更有學習興趣。
三、「地球」課程的設立與地理課程的分化
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准備在高中階段開設「地球」課程,同時仍保留地理課,後者將以人 文地理為主。我國在中學還沒有開設過「地球」課。當今人類社會出現的大量環境問題、生態問題、人口問題 、資源問題使人類的生存受到威脅,也使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僅僅讓學生懂得分子、原子、物理過程、化 學過程是不夠的,他們還應該懂得地球本身的一些知識,地理課程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例如:美國正在進行 以地球科學為核心的課程改革實驗。
「地球」課程的設立在我國雖然剛剛處於設想階段,但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探討一種新的地理課程的分 化模式。
首先,高中開設「地理」課,實際上是將現行高中地理課程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分化出來(雖然「地球」課 程不同於自然地理),高中地理課將以人文經濟內容為主。
其次,現在的初中地理課程以區域地理為主,自然地理內容很少,可以將區域內容大幅度減少。增加學習 自然地理的時間。加強自然地理內容學習至少有下幾點好處:一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礎知識,對理解環境 問題是必不可少的;二是為高中學習「地球」課做些准備;三是給那些不準備上高中的學生一些基本的認識自 然環境的知識和科學方法。
第三,適當加強一下小學高年級的社會課程中的地理部分,把一些簡單的區域地理知識放在小學高年級, 其實,現在小學社會課中的內容許多與初中有重復,初中地理課只是在小學社會課的基礎上更為詳細和系統。
四、地理課程的信息化趨向
在面向21世紀所作的地理課程改革中,不能忽視社會信息量的激增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 地理教育界應為基於信息技術平台上的地理課程開發及早做出適當的思考。
1.基礎教育階段地理課程在學生發展中的獨特功能日益顯現。關於地理教育在培養學生能力中的獨特功能 到底是什麼,其實一直不甚明了。傳統的認識是掌握地理知識、發展地理思維能力、發展地理技能等,似乎在 一般知識和能力前面加上「地理」就是地理教育的特殊功能。也有的在這些功能上又進行了提煉,就有了「空 間想像能力」等特殊地理能力的提法。這些提法也有一定道理,但僅僅把「空間想像能力」的培養作為地理課 程能力培養的特點還遠遠不夠。到底什麼是地理教育在培養學生能力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獨特功能呢?傳 統地理學是一門發現、記錄、描述、解釋(含定性、定量)和尋找規律的學問,它幫助人們不斷擴大對世界和 對人地關系的認識,並運用在發現和研究中形成的地理思想指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踐。現代地理學增強了理 論體系的建設、現代技術的應用和與經濟發展更為直接的聯系,形成了理論、技術和應用三個層面。不論地理 學如何發展,它都是建立在大量地理信息基礎之上的。把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與學校地理課程聯系起來, 可以認為,獲取、處理、使用和評價地理信息的能力應作為現代地理課程中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這個特 點的逐漸顯現是和社會信息及信息技術的發展狀態直接相關的。
2.大眾媒體的發展將分散部分中學地理教育的功能。傳統地理課程中的不少內容屬於地理常識,例如:地 名、地理事物的分布、常見的地理現象等,以這些內容為主體的地理課程(以初中為主)體系,與現代地理學 的內容相距甚遠,對地理學研究工作者來說,中學地理課程似乎過於陳舊;對一般人來說,又會以為地理學就 是如此。這裡面的矛盾在於既要充分考慮學生發展需要,又要考慮地理學自身的發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 ,基礎教育的任務是為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今後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不是培養科學家;也不可能承擔 起培養科學家的重任。所以,地理課程內容是否與現在地理學研究的內容一致,並不很重要,重要的是開設的 課程是否是學生發展需要的。在信息量不是很大、信息技術不很發達的時代,學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地理 常識,如世界各大洲、各地區、各個國家的分布、特點都要通過地理課程一一傳授給學生,否則,學生很可能 無處去獲得這些知識。現在或未來不太遠的社會中,信息量如此之大,由學校地理課程傳授給學生的地理知識 只能是現有知識的極小一部分,而且很可能若干年後這些知識就會發生變化。此外,大眾媒體的發展也擴大了 學生課外知識面。當學生需要知道某個國家的位置時,只要查查地圖就可輕易找到,地圖冊或大量圖書、報刊 雜志、光碟和網路中都可以獲得有關一個國家的地理情況,這樣獲取的信息不僅符合學生的需要,而且可能比 從地理課上獲得的豐富和有趣的多。學校地理課程將集中精力幫助學生學習地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幫助 他們科學地理解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培養學生主動獲取地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引導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科 學並樹立科學道德和科學精神。
3.地理課程將更有效地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當地理課程內容過於依賴地理課本和教師講授時,學生的 主體性是無法得到很好發展的。首先,學生獲取地理信息的唯一可視來源是地理課本,會使學生的視野和想像 力受到很大限制。特別是目前常見的現象:學生大都從課本尋找現成答案,只能滿足教師提問的要求,而無法 激勵學生探究更多的問題。其次,過於貧乏的地理信息會限制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而適當豐富的教學信息環 境將使學生以多種形式參與學習活動成為可能,例如:除了聽教師講授外,學生可以進行資料查詢、社會調查 等活動,用自己找到的地理信息進行獨立學習、網路學習、合作學習、批判性學習、創造性學習等多種學習方 式。學生將由對地理知識的被動記憶和存儲者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者。
開發基於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將體現一種現代地理教育觀,會帶來一種 全新的學校地理教育方式
Ⅵ 初中地理小論文
地球表面約有70%以上被水覆蓋,其餘約佔地球表面30%的陸地也有水存在,地球上總水量為13.8億立方千米,其中比較容易開發利用的與人類生活生產關系最密切的湖泊,河流和淺層地下淡水資源,只佔淡水總量的0.34%,為104.6萬億立方米,還不到全球總儲量的萬分之一。在這種全球水資源明顯不足的情況下,我國已脫不了厄運。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使得本來水資源豐富的大國人均擁有水量明顯不足,人均值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面對中國嚴峻的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中國更加令人棘手的是水污染,這更加劇了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1.何謂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是指天然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物理、化學、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發生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水污染一般是指水中污染物數量超過了水體自凈能力;污染物數量達到了破壞水的原有用途的程度;污染物含量已超過水中該物質的本底值,從而影響水的用途。
2.水污染的類型
按照水的存在形式劃分,可由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按污染物屬性劃分可有物理水污染、化學水污染;按水域分類則有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水庫污染和海洋污染等;按污染物分可有金屬污染、酸鹼污染、有機污染、熱污染等。在這里只舉幾類作討論。
2.1金屬污染
金屬污染是指污染水體的重金屬,主要是汞、鎘、鉛及類金屬砷等生物毒性顯著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屬。這里簡單介紹以下幾種重要毒性重金屬的危害。
2.1.1汞污染及其危害
汞污染主要來自化工廠、氯鹼廠、農葯廠、冶煉廠和汞儀表等工廠排出的廢水。金屬汞形式的汞毒性不是很大,大多數汞能通過消化道而不被吸收。汞及其化合物對植物的葉、芽和花瓣均造成傷害,可是鳥類的繁殖功能下降嚴重的可導致鳥類死亡,可損害人體內酶的功能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造成致畸和遺傳性危害,可以使人患水俁病、肝炎和血尿等。汞及其化合物也能通過胎盤使胎兒發生先天性汞中毒,亦通過母乳使嬰兒中毒,使他們發育不良,智力低下,畸形甚至腦癱瘓。
2.1.2鉛及其化合物的危害
鉛能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地進行,使農作物產量下降。鉛又能損害人和動物肝臟和心臟,使發育變得遲緩,使頭部肌肉、關節、脾、骨髓和神經系統患病,嚴重時可導致動物和人死亡。
2.1.3砷及其化合物的危害
砷能使植物改變顏色,使葉片枯萎,造成農作物產量下降。他又能破壞動物和人體酶功能,引起神經系統和毛細血管發生器性質病變,使動物和人患癌症。
2.2酸鹼污染
酸鹼污染是指水體中酸鹼濃度異常的一種水污染現象。天然水的PH為6.5 ~8.5,當PH值小於6.5或大於8.5時表示水體受到了酸鹼類污染。水中酸性物質主要來自製酸廠,化工廠,粘膠纖維廠,酸洗車間等含酸污水以及礦山排水和酸雨等。水中鹼性物質主要來自製漿廠,造紙廠,制鹼廠,印刷廠,製革廠和煉油廠等鹼性物質的廢水。當水體PH小於6.5或大於8.5時,水中微生物的生長就會受到抵制。酸鹼污染會使水的含鹽量增加,對工業,農業,漁業和生活用水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酸鹼污染還會腐蝕船隻,橋梁及其他水上建築。
2.3有機污染
水中所含有機物種類繁多。
2.3.1耗氧有機物
耗氧有機物可引起水體融氧含量大幅度下降。水中有機物大多數能夠被微生物分解和利用,這類有機物在分解過程中需要消耗水中溶解氧,故稱為耗氧污染物。溶解氧大幅下降是水體遭受有機物污染後的顯著特徵。大量需氧有機物進入水體,被好氧微生物分解,使水體溶解氧大幅下降,甚至造成缺氧狀態,危害水體生物有時使魚類大批死亡。溶解氧耗盡時,有機物即轉入厭氧分解過程,其中產生甲烷、硫化氫、氨等還原性物質和惡臭使水質變壞。
2.3.2難降解有機物
難降解有機物是指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難以被降解的有機物,其大多數為人工合成化學品,其特點是在水中能長期穩定存留在食物鏈之中進行生化積累,其中一部分化合物即使在十分低含量下仍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對人類健康威脅極大。
3.水污染的防治對策
3.1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不僅可以增加水資源,而且可以減少污染水排放量,減輕水污染。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提高水的利用率。
3.1.1提高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率
農業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從整體上決定著全國水資源的使用。效率近年來我國農業節水工作有相當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投入增加,二是研究推廣新的節水灌溉設備和技術的力度大大增加。
據估算,如果科學發展節水農業,到2030年我國改革水的利用系數可達0.6~0.7,水分生產率可達到1.5千克每立方米,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0.3,按現狀4000億立方米計算,則可節水1200億立方米,可增產1.2億噸糧食。
3.1.2提高工業用水利用率
我國工業用水利用率不高,用水嚴重浪費的現象也普遍存在。我國沿海城市利用海水冷卻已有60多年歷史,但目前利用量並不大,相對浪費了大量水資源一般來講,工業用水利用率愈高,節水投資就愈大,幾乎呈指數遞增。提高工業利用率最重要經濟和財力的制約而無潛力可挖。我國已經把到2010年城市工業(不含電力)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75%作為我國工業用水利用率遠期控制目標之一。
3.2因地制宜發展污水處理技術
鑒於我國水資源緊缺,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極不平衡,加之各地在經濟發展上的差異,在污水處理技術的選擇上應採取不同的對策。
在南方地區,根據水環境容量相對充沛的特點,應科學的利用大江大海的自然凈化能力通過論證,在初級處理基礎上發展城市污水排海排江工程。可以利用南方小河,小湖縱橫交錯的優勢合理規劃科學布局,適當發展一些氧化塘、氧化溝、氧化湖和脫氮除磷技術。
在北方和中部地區,水資源短缺是突出的矛盾,應以污水資源化為重點,發展污水資源的二次利用,多次利用,重復利用。以污水回用為目標,城市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的設置應作相應調整並發展以二級生物處理為主的處理工藝。
在西部高原,乾旱、半乾旱地區,主要是發展改善生態的措施發展一些污水資源化技術和土地處理技術。
鑒於世界水資源短缺加上水污染嚴重的狀況,讓我們一起努力吧,讓這個地球變得更加美麗!!
Ⅶ 關於廣州的初中地理論文
花都區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東連從化,南靠廣州,西鄰三水,西南連南海,北接清遠。總面積961.1平方千米/968平方千米。總人口62萬人(2003年)。
區人民政府駐新華街道,郵編:510800。代碼:440114。區號:020。拼音:Hua Qu。
基本概況
花都區位於廣州市北部,距廣州市中心城區22公里,地處珠江三角洲通往全國的咽喉要道。全區現有常住人口75萬人,外來人口30萬人,年商旅人口350萬人。全年平均氣溫21.8度,平均年降雨量1753.9毫米,平均相對濕度76%,全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無霜期365天,地下水位約在1.2-3.5米之間。
花都區現已形成了以體育中心為核心的"體育區"、以新世紀廣場為中心的"商業區"和以花都廣場為標志的"行政區"三大功能區。獲得"全國花木之鄉"、"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衛生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頓優秀城市"等稱號。城區內有雅寶新城、南航碧花園、雅居樂、駿威廣場、金菊花等住宅小區,功能齊全、設施完善、實行24小時保安服務;有廣州百貨大廈、信華商業廣場、花都購物中心等大型商場。
1、醫療設施的狀況:城區內有醫院18所,其中二甲醫院3所,一甲醫院6所,醫療床位1642張,衛生技術人員2335人,有西門子螺旋、全主動生化分析儀、微創手術醫療器械等先進醫療設施。
2、餐館、娛樂設施狀況:本區有綜合性酒店 47 家,可提供 8000 多個床位,3萬多個餐位,有新世紀酒店等 8 家星級酒店,可提供中餐、西餐、日本韓國料理、東南亞風味餐等。本區有高爾夫球場 2 家,保齡球 3 家,有歌舞廳、酒吧、沐足、桑拿、茶莊、游泳館、乒乓球館、羽毛球館、健身中心等五十多家運動、娛樂場所。同時,正在建設的五星級酒店有3家、有日本風情小區、歐洲小鎮等特色社區,為企業投資提供了良好的配套服務環境。
3、治安狀況:本區治安狀況良好,花都區公安分局下轄 18 個派出所,1 個巡警大隊(4個巡警中隊),1 個交警大隊(11個交警中隊), 1 個治安大隊。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連續兩年居廣州市市首位。
4、區內有培正商學院、廣州交通技術學院、南方經貿學院、廣州市政建設學院、廣州商學院花都分院等12所大專院校,每年有大中專畢業生2000多人,各種專業齊全;廣州有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國家重點大學,可提供各種高素質的人才。同時,區內專門設立了華南理工大學汽車學院、謝瑞麟珠寶學校、皮具學校,為企業提供配套人才。
經濟:花都區位於廣州市北部,地處珠三角通往內陸地區交通要道。由於花都具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和區域優勢,為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逐步成為珠三角最具活力的地區。2004年度花都區 國內生產總值251.67億元,比上年度增長12.11%;工業總產值583.73億元,比上年度增長10.68%;完成外貿出口5.16億美元,增長31.72%,超額完成了市下達的任務;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9.3億元(新口徑),達到12.3億元;稅收總額30.2億元(不含海關稅14.27億元),增長8.44%,增幅名列全市前列;引進項目1000個,投資總額和注冊資金達47.91億元和23.74億元,居全市前列;合同利用外資2.81億美元,增長42.23%,實際利用外資2.36億元,增長171.95%,增幅名列全市前列。
工業及工業的發展
花都區工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具備一定的工業經濟規模。汽車、皮革皮具、金銀首飾已逐步發展成為我區的三大支柱產業,空港物流業也得已快速發展,同時我區在電子、建材、制衣、紡織等行業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
氣候
各月平均氣溫: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3.1 14.2 17.6 22.0 25.5 27.4 28.4 28.6 27.1 23.8 19.3 15.0
最小濕度:7% 出現在:1973年12月30日
最大濕度:100%
(指相對濕度)1958-2000年有24天出現相對濕度100%
以上數據統計1958-2000年42年資料
新華觀測站:東徑 113°13?
北緯 23°38?
投資環境
陸路交通:高速公路方面,本區有廣清高速、京珠高速、新機場高速、北二環高速、環珠三角高速等五條高速公路,經廣清高速或新機場高速20-25分鍾可達廣州市中心;經廣清高速往南50分鍾可達佛山,往北30分鍾可達清遠;經京珠高速往南90分鍾可達珠海,往北60分鍾可達韶關;經北二環轉廣深高速40分鍾可達東莞,60分鍾可達深圳。國道方面,有105、106、107國道三條國道南北貫穿花都,使花都成為珠三角通往內地的交通要道。區內交通道路方面,區內有兩條六車道公路通往各鎮,與105、106、107國道、京珠高速形成"井"字形的交通網路,交通十分便利。
鐵路運輸:廣州北站位於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可達全國各鐵路站點。擬建的廣州鐵路集裝箱結點站位於花都區獅嶺鎮,計劃年貨運量為1700萬噸,是目前在華南地區規劃最大的物流中心項目。
航空交通: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位於廣州市白雲區和花都區交界處,花都區市中心至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6公里,約10分鍾車程。
海運交通:本區有花都港,提供海運方便,年吞吐能力為10萬標准箱和85萬噸散貨,520米口岸線場地5萬平方米,水深4米,可同時停泊八艘千噸級貨輪。碼頭有5-45萬噸岸吊6台,45噸集裝箱重叉3台,50噸汽車吊一台,2.5-7噸叉車11台,拖車90台。曾起吊單重70噸以上機械設備。可行船600-1000噸,旱期600噸,通往香港10-12小時(108海里),通往黃浦港4小時(80公里),屬國家二類口岸。並設有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等機構。目前正在進行河道和碼頭的擴建,2007年吞吐能力達到30萬標准箱。
出口條件方面,花都區設有海關及出入境檢驗檢疫局,24小時通關,為企業提供快捷的通關服務;設有港澳貨櫃車檢查場,主要出運港為花都港。
供水情況
1、我區目前有三間地面水廠和一個地下泵站。其中,巴江水廠日產5萬噸、秀全水廠日產4萬噸、東部水廠日產10萬噸、大華泵站日產1萬噸。目前我區用水量日均13萬噸,庫余能力達7萬噸。日供水能力達20萬噸,出廠水壓為4.5kg,水管直徑800-1200毫米,水質等級達國家衛生飲用水指標。供電方面,本區電源取自大電網,有110千伏變電所15座,22萬伏變電所1座,輸變電容量1340千千伏安,區內企業供電率達100%,日平均供電量為4760000千瓦時;同時區內有1座17.3萬KW的火力發電廠。煤氣方面,可根據用戶要求,安裝各種規格的管道煤氣。
2、我區正在籌建一間日產8-10萬噸的地面水廠,預計2005年能投入使用。屆時我區的供水能力將達到30萬噸/日。
汽車城日供水能力7萬立方米/天,供水主幹管直徑1.2米。
供電情況
1、花都區現有220千伏花都田心站、220千伏廣州郭塘站、110千伏清遠石角站(只作應急備用);地方電源為:巴江升壓站、華輝升壓站。截至2003年初,花都電網有220千伏變電站一座,主變容量2x150兆伏安;110千伏變電站15座,主變壓器27台,總容量1080兆伏安;110千伏用戶專用變電站一座,主變容量6000千伏安;110千伏以上輸電線路37條,合計492千米。
2、2004年花都區總供電量為232242.25萬千瓦時,日平均供電量為636.28萬千瓦時。
3、花都電源主要來源於廣東省電網,30%來自區火、水發電站,現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15座,主變容量共136千伏安。大宗用戶可根據用戶需要將雙迴路高壓專線接至用戶高壓櫃。
煤氣情況:
汽車城供應能力5--8噸/小時,費用7元/立方米。在花都汽車城飛鵝嶺附近擁有一座佔地面積為15畝的液化石油氣混空儲備站,儲罐容量500立方米,供氣管道內徑為 300毫米,氣化供應能力為7500立方米/小時,燃氣低燃質1萬大卡,供氣壓力為0.15Mpa。
勞動力資源方面,花都區每年有大、中專畢業生2000多人,區內有人才交流中心及各種勞動力市場;火車站廣州北站位於花都區新華鎮,外來人口有30多萬人,勞動力資源豐富。
旅遊景點
花都旅遊資源可說是十分豐富。如雞枕山,王子山、芙蓉嶂、盤古嶺、丫髻嶺及北部山脈,有「省垣背後屏障」之稱。從東部的九龍潭,仙湖,福源.芙蓉嶂、洪秀全、紅崩崗水庫到西部的集益、三坑等眾多水庫,其大自然的風光秀麗。頗有觀賞價值的花山菊花石、赤坭盆景及炭步香芋,北興荔枝、李溪龍眼、錦山紅柿、京塘蓮藕等名特產品,可開發成為旅遊商品。
加上目前花都正開發的旅遊資源有芙蓉度假村、北興九龍潭水上世界,梯面綜合旅遊區等,已建成洪秀全紀念館,洪秀全故居,盤古聖廟,資政大夫祠、圓玄道觀等旅遊景點。除此外,正計劃投資開發的有中華民族文化大觀園,炭步農業觀光區。
1、 山水資源特色明顯
花都雖然沒有名山大川,但不乏秀麗嫵媚的山水景觀。全區有近200平方公里的山地,湖泊、水庫眾多,比較有規模和知名的水庫有芙蓉嶂水庫、九灣潭水庫、三坑水庫、福源水庫、集益水庫等。環繞水庫的是森林覆蓋率高、林相整齊的秀麗山峰,山林與水體有機組合,山奇水秀、環境優美,形成頗具有吸引力的觀光、休閑、度假旅遊景觀。目前,全區林業用地面積57.5萬畝,占國土面積的39.7%,已規劃有廣東王子山森林公園(省級5.8萬畝)、廣州高百丈森林公園(市級0.85萬畝)、廣州九龍潭森林公園(市級3萬畝)、花都蟾蜍石森林公園(區級2.17萬畝)、花都福源森林公園(區級2.26萬畝)及花都丫髻嶺森林公園(區級1.37萬畝)等六個森林公園,總面積15.45萬畝,占國土面積的10.7%。
2、歷史文化優勢突出
花都區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也豐富多彩,有洪秀全故居、洪秀全紀念館、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盤古王廟、炭步鎮朗頭村民居古建築群、花東鎮高溪村歐陽庄民居古建築群等,另外還有宗教文化建築的圓玄道觀,其建築雄偉,是省內首屈一指的道教聖地。在歷史文化旅遊資源中,洪秀全故居是高級別的旅遊資源,有唯一性,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影響,不但自身有著非常大的旅遊開發價值和潛力,而且其開發能帶動全區旅遊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花都的旅遊資源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利用,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和吸引力的旅遊景區(點),初步形成了以度假、休閑和觀光為代表的系列旅遊產品。芙蓉省級旅遊度假區自1987年開始建設,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現已初步發展成為集旅遊、度假、療養、娛樂、飲食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在廣州、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區有一定的知名度,1994年5月被評為省級旅遊度假區,是廣州地區首批省級旅遊度假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洪秀全故居是花都最具壟斷性的高級別旅遊資源;洪秀全紀念館1991年建成開放,以其豐富的文物和史料價值,與洪秀全故居一起也成為花都旅遊乃至廣州旅遊的特色景點。此外,九龍湖度假村、高百丈風景區、資政大夫祠、圓玄道觀、盤古王公園、新科FMA國防教育訓練基地、南方花卉交易中心以及新華鎮娛樂活動場所等一大批景區(點)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開發。
行政區劃
花都區轄1個街道(新華)、7個鎮(梯面、花山、炭步、赤坭、獅嶺、花東、雅瑤)。
街道(鎮)簡介(部分)
新華街道:轄(新民社區 聚賢社區 商南社區 梅園社區 雲山社區 福寧社區 富華社區 秀全社區 紅珠社區 培英社區 京華社區 鳳華社區 金華社區 金聯社區 天貴社區 華南社區 麗雅社區 豐盛社區 湖畔社區 茶園社區 光華社區 松園社區 銀菊社區 紫薇社區 新街社區 駿威社區 金菊社區 新都西社區 寶華社區 海關西社區)(新街村 大陵村 三華村 九潭村 官溪村 大埔村 樂同村 岐山村 朱村 馬溪村 田美村 公益村 三東村 蓮塘村 清埔村 廣塘村 團結村 東鏡村 石塘村 東莞村 新華村 橫潭村 五華村 大華村 )
花山鎮:位於花都區城區東部,毗鄰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總面積116平方千米,下轄26個行政村,1個社區。2004年,全鎮總人口75458人,另有外來人口20958人。
炭步鎮:位於花都區西南部,全鎮總面積113.33平方千米,管轄2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4.8萬人。
雅瑤鎮:位於花都區南部,總面積為8.64平方千米,下轄5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戶數3860戶,戶籍人口10917人,外來人口5000人。
赤坭鎮:位於花都區西部,與清遠、三水兩市接壤。全鎮總面積161.5平方千米,人口6.1萬。
歷史沿革
漢朝屬番禺管轄,隋朝屬南海縣轄,宋以後分屬番禺、南海縣轄。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兩縣部份區域置縣,因縣城近花山,定名「花縣」,屬廣州府。民國時期,花縣主要由省直轄。建國後先後隸屬江北專區、珠江專區、粵北行政區、佛山專區。1960年4月劃為廣州市屬縣。
1993年6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花縣,設立花都市(縣級)。
2000年5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花都市,設立廣州市花都區,區人民政府駐新華鎮。
2000年,花都區轄10個鎮:新華、花山、花東、赤坭、炭步、獅嶺、北興、芙蓉、梯面和花僑。總人口713363人,各鎮人口: 新華鎮 298935 芙蓉鎮 17256 梯面鎮 10284 花山鎮 83334 花東鎮 62250 北興鎮 32839 炭步鎮 51271 獅嶺鎮 95431 赤坭鎮 54499 花僑鎮 7264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花都區轄11個鎮(新華、芙蓉、梯面、花山、北興、炭步、赤坭、獅嶺、花東、花橋、雅瑤)。
2004年花都區村(居)名錄一覽(此處村、居名錄由根據《廣州市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新華鎮:轄 雲山、新民、福寧、新街、紅珠、商南、聚賢、梅園、秀全、培英、富華、寶華、鳳華、金華、松園、紫薇西、新都西、海關西、京華、茶園南、麗雅、豐盛、華南、湖畔、金聯、光華、天貴、駿威、銀菊、金菊30個居委會;新街、大陵、九潭、官溪、大布、樂同、岐山、朱村、馬溪、田美、公益、三東、蓮塘、清布、廣塘、團結、東鏡、石塘、東莞、新華、橫潭、五華、三華、大華24個村委會。
芙蓉鎮:轄 旗嶺居委會;新揚、旗新、新民、新莊、瑞邊、集賢6個村委會。
梯面鎮:轄 布嶺居委會;民安、埔嶺、聯豐、聯民、五聯、紅山、橫坑、西坑8個村委會。
花山鎮:轄 兩龍居委會;東湖、平東、龍口、新和、小布、平山、平西、洛場、東華、永明、兩龍、東方、南村、鐵山、五星、和郁、布崗、永樂、花城、城西、儒林、紅群、源和、紫西、福源、獅民26個村委會。
花東鎮:轄 推廣居委會;保良、石角、李溪、鳳凰、大塘、永光、七庄、山下、九一、三鳳、九湖、天和、高溪、鳳崗、南溪、象山、利農、秀塘、河聯、塘星、竹湖、聯安、珠湖、元崗、大東、陽升、九子、農光、七星29個村委會。
北興鎮:轄 北興居委會;楊二、楊三、鎮東、北興、大龍、京塘、莘田、莘田二村、水口營、港頭、吉星、四聯、望頂、鴻鶴、獅前、楊一16個村委會。
炭步鎮:轄 炭步居委會;瓦步、鴨湖、民主、水口、平嶺頭、朗頭、東風、新泰、橫崗、步雲、石南、石湖、紅峰、社崗、大坳、布溪、茶塘、石湖山、環山、三聯、華嶺、藏書院、大渦、駱村、唐美、文一、文二27個村委會。
赤坭鎮:轄 赤坭居委會;西邊、珊瑚、國泰、東升、白坭、心和、白石、連珠、纏崗、下連珠、橫沙、門口坑、荷塘、荷溪、藍田、鯉塘、蓮塘、瑞嶺、竹洞、石坑、赤坭、豐群、田心、黃沙塘、皇母、烏石、劍嶺、錦山、集益、楊屋30個村委會。
獅嶺鎮:轄 獅嶺居委會;聯星、馬嶺、中心、西頭、義山、軍田、前進、振興、聯合、合成、益群、東邊、石崗、長崗、羅仙、楊一、楊二17個村委會。
花僑鎮:轄 洛柴崗、竹湖、灣弓塘、楊荷、華塘、半邊山-港頭6個居委會。
雅瑤鎮:轄 雅瑤居委會;岑境、雅瑤舊村、三向、雅瑤新村、鄺家莊5個村委會。
2005年2月4日,廣東省民政廳(粵民區[2005]10號)批准撤銷廣州市花都區北興鎮、花僑鎮,並入花東鎮;撤銷芙蓉鎮,並入獅嶺鎮;撤銷新華鎮,設立新華街道辦事處。5月28日,廣州花都區委、區政府正式宣布了花都全區鎮級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北興、花僑、花東三鎮,新組建花東鎮;撤銷芙蓉、獅嶺兩鎮,新組建獅嶺鎮;撤銷新華鎮,設立新華街道辦事處。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花都區轄1個街道(新華)、7個鎮(梯面、花山、炭步、赤坭、獅嶺、花東、雅瑤)。
地形氣候
花都區地勢北高南低,北部丘陵綿亘,中部淺丘台地,南部為廣花平原,形成東北向西南斜置的長方形。東有流溪河流經,西有巴江河過境。花都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21.7攝氏度。陽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開。
歷史淵源
花都區(原花縣)境域,漢朝屬番禺管轄,隋朝屬南海縣轄,宋以後分屬番禺、南海縣轄。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兩縣部份區域置縣,因縣城近花山,定名「花縣」,屬廣州府,太平天國革命領袖洪秀全就誕生在這里。民國時期,花縣主要由省直轄。建國後先後隸屬江北專區、珠江專區、粵北行政區、佛山專區。1960年4月劃為廣州市屬縣。1993年6月18日,經國家批准,撤縣設市,定名為「花都」,由省人民政府委託廣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又經國家批准撤市設區,成為廣州市花都區。
Ⅷ 怎樣學好初中地理論文
地理離不開圖,需要圖文結合,記憶,理解。才能大體掌握基本所學知識;加上平時老師由帶你分析地形、氣候,要在其中看門道:老師是怎樣分析的。通過哪些方面,比如分析一個地方的氣候是什麼,就要看它所在的緯度是高、是中、是低。還有,再看地形圖是要先看它的顏色、高程表;看區域圖時先看緯線。研究某個地方的情況時,要根據地形、氣候、地勢、位置、加上河流,河流域地勢的關系,如果看這些還能知道河流的流向。這樣應該就差不多了。
Ⅸ 初中地理小論文
地理無處不在
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與技能。
首先,服飾材料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桑蠶生產適宜亞熱帶,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而太陽光照好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喜愛的羊毛衫與皮衣,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其次,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第三,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都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的連衣裙,春秋季的休閑裝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夾克等。相反,在「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國雲南昆明一帶,形成了「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例如北美因紐特人用冰塊作外牆;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西南炎熱的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當今商品房的開發也要考慮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邊配套設施的空間組合、周圍環境質量綜合狀況、居住區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距等因素。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有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利用峽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駱駝成為「沙漠之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人們騎著駿馬弛騁如飛;在江南水鄉,人們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人們出行,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根據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時間與選擇交通方式。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對當今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也是十分有益的。
Ⅹ 初中地理論文3000字
其實,有些災害是可以預防的.地震發生前,會有些預兆.比如馬等牲畜會掙脫韁繩,並瘋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會湧出洞外;蜜蜂會驚飛、逃竄;狗會狂吠,還有一些家畜會出圈,到處竄跑;老鼠成群結隊搬家……這些預兆可以讓人們提前知道將發生地震,如果發現這些動物有這些反常現象,須先辨別真假,再向地震局報告,以防在先,及早撤離.地震發生了並不是就必死無疑,其實,還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壓在廢墟的底下,這時候,你不要盲目亂動,要冷靜,先把手抽出來,慢慢地挪動廢墟,先保持呼吸順暢,再想辦法呼吸,喊人員來救你.如果發生地震時你在家裡,必須馬上鑽到堅硬、並且沒有倒塌的小房間中躲避,以免砸傷.還有,要貼著堅固的牆壁或在門口蹲著,在房子倒塌後,再求生,要避免被弄傷.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開陡崖,防止掉下山.還有要預防山體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學校,一定要聽從老師的指揮,躲到課桌下,注意保護頭部,如果在上體育課,要避免高大的建築物,不要被砸傷.如果在電影院,要躲在觀看椅底下避震,要避開掛在天花板上的燈、空調的懸掛物,用東西保護頭部,聽從指揮人員指揮撤離現場.在商場發生了地震,要避開玻璃櫃,避開貨物、廣告牌、燈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車內,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穩住重心,扶好扶手.其他自然災害不像地震一樣不可避免,有時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酸雨,被人們稱為「空中死神」,因為人們的工廠排放出的廢氣,(硫化物)飄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來,就成了酸雨.酸雨會導致湖水變酸,魚蝦類死亡;森林漸漸衰老;農田變貧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跡,珍貴字畫上,馬上會被腐蝕爛……可見,酸雨對人們的危害有多大!溫室效應就是指大氣層中有氣體吸收紅外線,導致氣溫升高的一種效應.它的危害也不小,會導致很多人喪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溫室效應會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還會引發許多疾病,如腦炎、高燒.並會造成乾旱、洪水,糧食減少,許許多多地方財物損失重大. 還有許多自然災害,其中有許多是人類自己的「傑作」.所以,我們要有這方面的知識,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災害,還有人造災害.如火災、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類自己砍伐樹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所以,我倡議大家做好以下幾點: 1、 保護森林,種植樹木,保護水土. 2、 工廠不要排放太多廢氣,多用取之不盡的太陽能. 3、 要保護臭氧層,汽車不要排放廢氣. 4、 小心用火,不亂丟煙頭. 5、 要多學防震、防災方面的知識,有防範意識. 6、 節約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這幾點,會減少災害的發生,或者一旦災難發生時會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便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防止災害的發生,讓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