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
A. 初中地理會考知識點總結(全)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大小: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3、能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實: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衛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擋了照射的陽光。
4、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西班牙→大西洋→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1、含義: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縮小的模型。
2、意義:可以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緯線和經線
1、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3、地軸:假想的地球自轉軸。
4、兩極:地軸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四、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概括為「七分海洋,三分陸地」。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3、面積最大和最小的大洲:亞洲、大洋洲;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南極洲、歐洲。赤道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
4、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面積最大,最深的是太平洋;面積最小,最淺的是北冰洋。大西洋呈「S」形,地跨南、北半球。
五、大洲分界線:
1、亞、歐: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2、亞、非: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和紅海。
3、歐、非: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溝通地中海和大西洋)。
4、南、北美: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5、亞、北美:白令海峽。
6、南極洲、南美洲:德雷克海峽。
B. 初中地理 以下是各大洲重要的河流湖泊 寫出它們的流向 注入的海洋 特徵(如水量、水能等)
河流名稱 流向 注入的海洋 特徵
長江 自西向東 東海 水量大,水能資源豐富(三峽)
黃河 自西向東 渤海 河流含沙量大,中游流經黃土高原,下游成為地上河。
湄公河 自北向南 南海 在我國河段成為瀾滄江,上游流經橫斷山區,水能資源豐富下游流經中南半島的越南
塔里木河 自西向東 屬於內流河,下游在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乾枯 水量較外流河少,河流周圍發展綠洲農業,形成繞著河流線狀分布的縣鎮。
印度河 自北向南 孟加拉灣(印度洋) 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水量較豐富,滋養沿河居民,印度河平原與恆河平原是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
恆河 自北向南 孟加拉灣(印度洋) 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流經孟加拉國,恆河平原與印度河平原是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沿河人口稠密。
貝加爾湖 世界最深淡水湖,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靠近蒙古,南北走向呈長條形 湖水澄澈清冽,總共有大小336條河流注入湖中,最大的是色楞格河,而從湖中流出的則僅有安加拉河。
伏爾加河 西北-東南走向,位於歐洲南部,是歐洲最長河,也是世界最長內流河,注入裏海,是俄羅斯的母親河。河水流速緩慢,是一條典型的平原河流。
多瑙河 自西向東 歐洲第二長河,注入黑海,它流經9個國家,是世界上幹流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萊茵河 東南-西北走向 西歐第一大河,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是具有歷史意義和文化傳統的歐洲大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運輸大動脈之一。
墨累河 澳大利亞最長、最大的河流,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的澳大利亞灣,河流流量不大,季節漲落變化較大。
剛果河 自東向西,注入大西洋。是非洲第二長河。由於流經赤道兩側,獲得南北半球豐富降水的交替補給,具有水量剛果河水系大及年內變化小的水情特徵
尼羅河 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世界第一長河,是一條國際性的河流。尼羅河下游谷地河三角洲則是人類文明的最早發源地之一,古埃及誕生在此。
密西西比河 世界第四長河,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位於北美洲中南部,注入墨西哥灣,西岸支流比東岸多而長,形成巨大的不對稱樹枝狀水系。水量豐富。
五大湖群 自西向東 注入大西洋。在加拿大和美國交界處,有五個大湖,這就是聞名世界的五大淡水湖。它們按大小分別為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域。也是最大的淡水湖群,有美洲大陸的地中海之稱 。
亞馬孫河 自西向東 注入大西洋。位於南美洲,是世界流量、流域最大的、支流最多的、及最長的河流。
C. 初中一年級(上)歷史、生物、地理復習資料
地理(七上)復習要點
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繞什麼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約24小時 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三、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四、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中國
英語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 俄羅斯
法語 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②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牆厚、窗小的特點
五、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後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於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裏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恆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於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後,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後,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製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於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並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 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東渧汶。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於熱帶;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於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於「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特徵 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 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麼 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並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 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溫江(努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為什麼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易於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我國的重慶,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西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源,南部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三倍,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於人口過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西南風),旱季(10月——次年5月)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東北風)。季風使得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是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的時候,形成水災,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的時候就形成了旱災。
8、印度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於推行了「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恆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恆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9、印度的工業,英國統治時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這是由於英國出於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後,獨立後,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主要有: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羅斯自然概況:①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為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同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1萬平方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②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較大,北部有終年寒冷的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草原性氣候,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俄羅期的氣候牲: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③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河,水力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地區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產地主要有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秋明油田。
11、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亞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里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波羅的海沿岸。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電子、造紙和航天業十分發達。也是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烏拉爾工業區,在烏拉爾山區,位於亞歐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生產石油、鋼鐵和機械等產品;以庫茲巴斯為中心的西伯利亞工業區:這里主要生產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重工業產品和軍事工業產品。
12、亞伯利亞大鐵路為什麼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其次俄羅斯北部地區由於緯度高,終年寒冷,氣溫低,有著很深的凍土層,而在凍土層上修建鐵路,難度大,且安全系數較低。管道運輸是將線路和運具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主要運輸石油和天然氣。交通運輸的兩種主要方式:公路和鐵路;貨運的兩種主要方式:管道和鐵路。
第八章 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
1.中東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阿富漢外的西亞各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亞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而中東卻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也就是說中東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被譽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亞洲、歐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區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分別為亞洲與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中東猶如世界的交通要沖,古代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也還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土耳其海峽的利用,更顯其地理位置的優越,中東還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許多國際航線都要經過這里,因此,中東過去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地區,如今一些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都想把它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斗爭十分激烈,這就造成了中東的局勢的不穩定。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石油儲量佔65.4%,產量佔30.5%,出口量佔44.7%),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主要運往美國、日本、西歐各國
D. 初中地理和生物總復習提綱
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繞什麼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約24小時 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三、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四、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中國
英語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 俄羅斯
法語 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牆厚、窗小的特點
五、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後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於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裏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恆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於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後,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後,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製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於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並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 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東渧汶。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於熱帶;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於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於「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特徵 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 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麼 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並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 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溫江(努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為什麼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易於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我國的重慶,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西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源,南部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三倍,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於人口過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西南風),旱季(10月——次年5月)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東北風)。季風使得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是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的時候,形成水災,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的時候就形成了旱災。
8、印度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於推行了「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恆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恆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9、印度的工業,英國統治時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這是由於英國出於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後,獨立後,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主要有: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羅斯自然概況:①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為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同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1萬平方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②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較大,北部有終年寒冷的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草原性氣候,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俄羅期的氣候牲: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③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河,水力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地區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產地主要有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秋明油田。
11、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亞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里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波羅的海沿岸。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電子、造紙和航天業十分發達。也是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烏拉爾工業區,在烏拉爾山區,位於亞歐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生產石油、鋼鐵和機械等產品;以庫茲巴斯為中心的西伯利亞工業區:這里主要生產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重工業產品和軍事工業產品。
12、亞伯利亞大鐵路為什麼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其次俄羅斯北部地區由於緯度高,終年寒冷,氣溫低,有著很深的凍土層,而在凍土層上修建鐵路,難度大,且安全系數較低。管道運輸是將線路和運具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主要運輸石油和天然氣。交通運輸的兩種主要方式:公路和鐵路;貨運的兩種主要方式:管道和鐵路。
第八章 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
1.中東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阿富漢外的西亞各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亞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而中東卻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也就是說中東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被譽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亞洲、歐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區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分別為亞洲與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中東猶如世界的交通要沖,古代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也還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土耳其海峽的利用,更顯其地理位置的優越,中東還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許多國際航線都要經過這里,因此,中東過去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地區,如今一些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都想把它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斗爭十分激烈,這就造成了中東的局勢的不穩定。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石油儲量佔65.4%,產量佔30.5%,出口量佔44.7%),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主要運往美國、日本、西歐各國
E. 初中地理,七大洲,四大洋的大致分布況概
七大洲
亞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亞歐大陸的東部,是世界第一大洲。東起白令海峽同北美相望,西至地中海濱。北臨北冰洋,南濱印度洋。
非洲:北瀕臨地中海,東北是紅海東部是印度洋,西部是大西洋。赤道穿過其大陸中部。
歐洲:位於亞洲西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濱地中海。東部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愛琴海與亞洲的分界。
北美洲:西半球的北部,西瀕太平洋,北靠北冰洋,東臨大西洋。西部隔白令海峽與亞洲相望,南以巴拿馬運河與南美洲分界。
南美洲:西半球南部,西、北、東三面分別臨太平洋、加勒比海和大西洋。南隔德雷克海峽同南極洲相望,西北以巴拿馬運河與北美分界。
大洋洲:位於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西南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並與南、北美洲遙對。地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南極洲:位於地球最南端,絕大部分在南極圈內,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所包圍。
四大洋
太平洋:第一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端的白令海海峽與北冰洋相連,南至南極洲。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於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東經蘇伊士運河溝通印度洋,西通過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相通。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
北冰洋:位於地球的最北面,位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間,是四大洋中面積和體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
F. 初中地理總復習資料(人教版)
初中地理總復習資料含七年級上下冊復習提綱,八年級上下冊復習提綱(人教版),你要的太長,不能超過1萬的字數,最好去下載:
http://www.011088.cn/Soft/Geography/zongjie/200902/9675.html
第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繞什麼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約24小時 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三、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四、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②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中國
英語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 俄羅斯
法語 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牆厚、窗小的特點
五、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後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