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中國地理高考題源

中國地理高考題源

發布時間: 2021-03-13 22:14:28

A. 高考地理的材料來源有哪些

高考地理學習注意事項有一下幾點:
抓要點、構網路
復習基本以專題復習的形式呈現,可分為知識專題和技能專題兩大部分。知識專題仍以重點知識為核心,在進行復習時要系統梳理知識,強化知識結構,構建起專題的知識網路。
抓圖像、重解讀
高考地理具有"無圖不成題"的特點,因此必須重視各種圖表和圖像的解讀和運用。
抓典例、理思路
在地理高考備考中,精選典型例題很重要,尤其是對歷年的經典高考題要認真分析,總結歸納解題思路,對於常考類型,可進行思維建模訓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訓練、細講評
地理備考中適當的題目訓練是必不可少的,練習時要"定型定時定量",即對重點題型定時高強度的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迅速形成思路並完整作答。
抓遷移、提能力
近些年的高考題往往取材於現實生活,輔助以新背景新材料,如何把新背景跟學過的地理知識聯系在一起並迅速提煉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平時的遷移訓練必不可少,我們應關注時政,從中抽出跟地理相關的考點,進行命題和研究,培養地理綜合應用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抓審題、嚴書寫
要想答好地理題,首先做好審題工作,先審圖表信息,再審文字材料信息即審題乾和問題中的關鍵詞如時間、地點、事件,描述、分析等;最後審分值信息即看分答題。審清題目後,迅速形成思路並作答,書寫做到要點化、序號化、整潔化,這種書寫答案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平時的每一次答題入手,形成常態。
高考地理復習需要注意一、要進一步熟悉地理教材的知識體系
從近些年高考地理試題來看,地理試題突出主幹知識,知識主要來源於課本,如果學生不熟悉教材的知識體系,對地理知識之間的聯系不熟悉,則很難進行知識遷移和進行靈活的地理思維,因此在地理學科的具體復習中,應該緊緊圍繞地理主幹知識即主要地理原理來復習,在梳理和歸納教材的知識體系的過程中,還應該特別關注應該如何構建知識網路和分析比較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以便進一步熟悉教材的知識體系和知識聯系。
在具體的復習中可以將地理主幹知識分解成幾個大專題,再細化成幾個小專題,如「日照圖(地球的運動);時間的計算(時區和日界線);地圖比例尺和等高線;大氣的組成、垂直分層(逆溫以及與人類的關系)、大氣熱狀況(大氣的保溫作用、削弱作用、大氣逆輻射和對人類的影響)和大氣運動(熱力環流、季風);天氣與氣候;水循環、河水補給、水資源利用;內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工農業和城市區位因素分析、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資源、能源的開發利用及其利用中存在的問題,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和世界區域地理」等專題。通過專題復習和一些重點和疑難問題的小專題針對性復習,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地理原理,同時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熟悉程度也能夠得到進一步加強。
高考地理復習需要注意二、要進一步強化地理專題和綜合訓練
在地理復習中,學生只依靠知識復習是不夠的,學生還應該在知識復習的基礎上,主動地強化知識的應用訓練,尤其要針對高考地理試題的要求,進行強化性的地理專題訓練和綜合訓練,以便在思維過程中領會地理試題的命題思路、題目中所蘊藏的學科思想;通過訓練,讓學生反思解答試題中存在的知識缺漏和能力方面的弱點,並思考解決的辦法;通過訓練,讓學生思考和探究試題的命題新趨勢,從中把握高考地理試題的命題方向。例如2007年山東卷(課改區)選做題30、31、32「主要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的原理和方法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其中「探究問題的能力」是一大趨勢。當然通過地理訓練,還能夠讓學生在實戰演練過程中逐漸提高地理解題能力,同時還能夠逐步消除在地理復習和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解答失誤。
高考地理復習需要注意三、要進一步關注熱點,貼近現實
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的命題材料,來源於生活,這種類型的試題內容和考查角度,都充分體現了學習對學生的生活和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體現了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思想,體現了地理學科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為此在今後的地理復習中,不僅要重視課本中的主幹知識和學科熱點問題,也要注意關注和參與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的探討,積極尋找課本知識與社會現實的結合點。
在熱點復習中,應該圍繞時政材料為核心來進行,同時應該注意時政材料的生活性:1.時政材料要與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2.時政材料要與體現人地關系、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學科思想相結合;3.時政材料要與地理主幹知識相結合。在結合時政材料進行復習時,應該從多角度設題,或者從不同側面來與地理主幹知識進行有機的聯系,以便讓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側面地應用地理知識和原理,從而可以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當然在地理復習中,還應該仔細和深入研究近幾年不同省份和已經實行新課改方案的省份的高考試題,從而能夠更加准確地把握高考趨勢、命題方式以及特點和規律,從而才能夠更好地掌握各種題型的答題技巧。通過對近幾年高考地理試題的研究,可以看出,近幾年高考地理試題強調理論聯系實際,依然堅持以問題為中心的主體設計思路,以考查考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B. 中國高考母題題源如何

這套書是王後雄出的,是非常權威的,不同於一般市面上所銷售的猜題商品

高考說明中要求了對通性通法的考察,即對母題的掌握,所以這套書還是很好用的

C. 誰有06-09年地理高考題匯編--全國各地的

2008年全復國各地名校高考模擬試卷試題制精選
第一部分 選擇題分類精選
人文地理部分
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過程中,我們採取的一個重要舉措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優化。其中積極發展了工業旅遊,據此判斷1~2題。
1.工業旅遊是指以工業生產場所、工業產品、工業生產工藝過程等為主要吸引物開發的旅遊項目。
開發工業旅遊最主要的條件是
A.資源的游覽價值 B.地區接待能力 C.市場距離 D.旅遊環境承載量
2.工業旅遊的興起,說明現代旅遊的特點之一是
A.旅遊主體的大眾化 B.旅遊方式的多樣性
C.旅遊空間的擴大化 D.旅遊內容的多樣性
讀iPod產業鏈示意圖,回答3~4題。

D. 中國地理高考重點

自然復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制、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四部分,是高三地理復習的重點和難點。在高中地理三大知識板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的復習中,同學們普遍認為自然地理是最難的。對文科生來說,自然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學習中的「瓶頸」,考試中失分的「重災區」。如何優化復習過程,提高效率,提高地理思維能力和應試能力,是高三師生普遍關心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戰略決策——精確1.研究高考地理試題,把握復習重點研究歷年真題,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題,有助於同學們准確把握高考命題趨勢、鎖定復習重點。建議同學們分專題總結近三年高考中出現的知識點,如「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這一專題在近三年高考各地試卷中知識點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整體性海南(2008年):不同植被相同降雨強度下,泥沙量的大小分析
重慶(2008年):自然帶類型的判斷

E. 求高中地理區域地理高考題

專題八 區域地理三年高考題回顧
(2010年安徽卷)今日水資源嚴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時期用水充足,有「陸海」(指湖泊和沼澤很多)的美稱。圖7古長安(今西安市長安區)「八水」位置。完成25~26題。
25.「八水繞長安」的地質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殼
A.水平諸斷 B.褶皺凹陷 C.斷裂陷落 D.水平張裂
26.古長安「陸海」今日不復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A.秦嶺北坡森林植被被破壞 B.渭河流域水體污染嚴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 D.秦嶺南坡耕地面積增加
解析:第(1)題,主要考查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渭河平原是由於岩層發生斷裂,地殼下沉形成的。第(2)題,西安古時河網密布,湖泊點點,一派河旁綠柳成蔭,湖內荷香魚躍的水鄉澤國景象。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秦嶺北坡森林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曾被西安人引以自豪的「八水繞長安」的美景也隨之悄然消失。
答案:(1)C (2)A
(2010年安徽卷)目前我國每年需要通過遠洋貨輪進口大量鐵礦石。圖8所示區域是我國重要的鐵礦石進口地。完成27~28題。
27.7月份將該地鐵礦石運往
上海,貨輪在航行過程中總體上
A. 順風順水 B.順風逆水
C. 逆風順水 D.逆風逆水
28.圖示區域鐵礦開采引發的
生態環境問題主題要是
A.森林銳減 B. 土地沙漠化
C.土地鹽漬化 D.物種滅絕
解析:第(1)題,由圖中的經緯度和海陸分布情況可看出,該地為澳大利亞的西海岸。由此向北至上海,沿途均為偏南風,故貨輪順風航行;沿線主要經過西澳大利亞寒流、日本暖流,故貨輪順流航行。第(2)題,圖示區域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降水較少,氣候乾旱,鐵礦開采過程中極易造成土地沙漠化問題。
答案:(1)A (2)B
(2010年安徽卷)石英是一種穩定物質,廣泛存在於岩石、沙土中,深海沉積物中的石英短時期內不會自生自滅。圖10北太平洋沉積物種中石英含量分布。完成31~32題。
31.北太平洋沉積物中的石英主要源自
A、北美西部荒漠地區
B、日本東側海底火山
C、亞洲內陸荒漠地區
D、北美西側海底火山
32.石英粉塵從源地到達北太平洋主要通過
A、大氣環流 B、大洋環流
C、水循環 D、岩石圈物質循環
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知,石英廣泛存在於沙土中,深海沉積物中的石英不會自生,可推斷石英並非在海底自生,而是來自別處。在遠離大陸的大洋中,石英基本為風塵來源,在圖中的緯度范圍中,太平洋東岸主要是盛行西風,因此北太平洋沉積物中的石英最可能主要源自亞洲內陸荒漠地區。第(2)題,石英粉塵從亞洲內陸荒漠地區到達遠離大陸的大洋中,能將他們帶到海洋中的力量只能是風,從這些地區的盛行風來看,亞洲大陸冬季的西北季風能將這些物質帶到太平洋中。
答案:(1)C (2)A
(2010年安徽卷)
材料一:國家《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出,我國紡織服裝工業產業布局不盡合理,80%的生產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區。鼓勵中西部地區發揮資源優勢,承接產業轉移,發展紡織服裝加工基地。
材料二:《安徽省人口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員達1000萬左右。把人口發展納入城鄉經濟、社會規劃統籌考慮,利用區域規劃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
(1) 分析圖示服裝加工基地轉移和人口遷移的原因。(15分)
解析:(1)由圖知,服裝加工基地主要由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向安徽省轉移。其內在原因可從兩個方面歸納總結,一是廣東等沿海發達省份發展服裝加工業的優勢逐漸喪失,生產成本提高,二是安徽具備承接、發展服裝加工業的有利因素。由圖,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安徽省向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其內在原因主要是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機會多,收入高,教育等各種保障服務體系好,同時,安徽又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
答案:(1)安徽與廣東等省相比,原材料、勞動力、土地、能源等供給充足,生產成本低;廣東等省產業結構升級、生態環境壓力增大;安徽臨近沿海發達地區,對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場廣闊,政策扶持力度大。
與安徽相比,廣東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就業機會多,收入水平高,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完善。
(2) 據此說明產業轉移對安徽省未來人口遷移和城市化的影響。(13分)
解析:(2)新承接的產業將直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因此,產業轉移將加快本省農村人口遷入城市,使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從而促進城市化的發展。同時也會使本省外出人口減少,同時可能還會吸引其他地區人口遷入。
答案:(2)安徽省工業化進程加快,就業機會增多,收入水平提高。向發達地區遷移的人口減少,其他地區的人口人數增加。省內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加快,城鎮規模擴大,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
(2010年安徽卷)
34.(32分)根據材料和圖1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一個區域地表形態的變化往往受另一個區域物質運動的影響。
(1)描述圖示期間該區域陸地變化特點,並指出其泥沙主要來源區。(10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1)題,讀圖例可以看出黃河三角洲地區陸地擴張方向及速度。黃河三角洲的泥沙來自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答案:⑴陸地面積擴大;向東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擴展;延伸速度越來越快。黃土高原
(2)泥沙主要來源區哪些氣象災害會加速該區域陸地面積變化?為什麼?(10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2)題,考查學生的審題及綜合分析能力,黃土高原的氣候災害主要有乾旱和暴雨洪澇,但乾旱對水土流失影響不大,因此題目應著重分析暴雨洪澇是如何加劇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答案:⑵暴雨、洪澇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溝谷發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對地表的侵蝕強度大,形成的徑流搬運能力強,攜帶大量泥沙在該區域沉積。
(3)簡述該區域或泥沙主要來源區如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12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3)題,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對黃河三角洲和黃土高原地區均可做答,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可以從多個角度加以分析,如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技術的提高、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等等。
答案:⑶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如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排灌條件、推廣節水技術和優良品種等;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如退耕還林還草、保持水土、治理鹽鹼地和風沙地、建設農田防護林等;實現農業綜合開發,轉變經營方式:如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等;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如農林牧漁相結合、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等;加強農業生產專業化、地區專門化:如建設各種商品農業基地等。(選擇一個區域從以上5個方面分析,具體措施要結合區域特點)
(2009年安徽卷)圖7為某地區港口分布示意圖。完成29~30題。
29.導致a港口解凍日期比其他港口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經度 C.緯度 D.洋流
30.b.c.d三港口封凍期由長到短排序正確的是
A.c>d.>b B.d>c>b C.c>b>d D.b>c>d
【命題意圖】:該題考查考生讀圖、析圖、空間定位、運用所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
【關聯考點】:經緯網地圖的判讀、水文特點的比較、洋流分布、氣候分布。
【解題思路】:(29)讀圖,分析a地與其他地區的位置關系、沿岸洋流分布,尤其是緯度位置。緯度高、氣溫低,是其封凍期長的根本。B、c、d三地維度大致相當,要分析封凍期的長短還需考慮氣候、洋流等因素;c點處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區、d處於溫帶季風控制區、b地處大陸西側的中高緯度海岸,受暖流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
【答案】:29.C 30.A
(2009年安徽卷)33.(30分)根據材料和圖9,結合所學
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新疆羅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經超過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乾涸。塔里木河曾經是羅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紀後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庫200多座,耕地面積擴大約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勢的變化,並說明理由。(8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1)湖泊面積萎縮、湖岸向內收縮、新岸低、舊岸高。盆地地形。
【答案】:
(1)地勢逐漸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線由老到新,湖面逐漸萎縮,老湖岸線海拔高,新湖岸線海拔低。 (也可根據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勢特點判斷)
(2)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說明三角洲位置變化的主要過程。(10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2)氣候乾旱、蒸發旺盛、過度引水灌溉----入流水量減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動----三角洲向湖心前進。
【答案】:(2)地理環境是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的整體;受氣候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注入羅布泊的水量減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人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後來,河流水量銳減,搬運作用顯著減弱,三角洲位置後退。
(3)簡述羅布泊的乾涸對乾旱區流域開發的啟示。(12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3)仍然要以整體性的思想貫穿思考的始末,保護生態、合理開發利用。
【答案】:
(3)充分考慮流域地理環境整體性,因地制宜進行綜合開發。統籌上、中、下游用水,協調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關系;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和資源開發規模,調整產業結構,節約和合理利用水資源。
(2009年安徽卷)34.(30分)根據材料和圖10,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圖10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佔全年的61.4%;1月平均氣溫-12℃,7月平均氣溫24.6℃。
(1)簡述流經A地河流的水文特徵。(8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
(1)河流流量季節變化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結冰期,含沙量較小。
(2)分析圖示區域乾旱、洪澇災害多發的主要自然原因。(10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2)溫帶季風氣候,降水年際和季節變化大。長時期降水偏少、氣溫偏高,易引發旱災;降水過多且強度較大, 在地勢低平、排水不暢的地區,易引發洪澇災害。
(3)說明圖示區域西北部與東南部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和類型的差異。(12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3)西北部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土壤較肥沃,雨熱同期,灌溉條件較好,有利於發展種植業;東南部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形起伏較大,土層較薄,易發生水土流失,不宜發展種植業,有利於發展林業和果業。
(2008年全國Ⅰ卷)36.(36分)讀圖6,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斷G河自N點至M點流經地區的地形類型,並說明判斷的理由。(9分)
做該題最好還是准確判斷出區域所在地,便於准確推理後面題目。根據圖中經度緯度和河流特點可以得出是非洲剛果盆地和剛果河流域。
河流流向有地形決定,水都是由高處向低處流,在圖中直接看不出流向,但可根據干支流關系(支流要匯入幹流)可推斷出流向,然後反推地形,另外圖中給的500m等高線也可作為判斷依據。
(1)9分所以答案可以是:盆地
從水系關系呈現眾多支流向中心幹流匯入,可以判斷四周高,中間低;且圖中500m等高線相對較閉合,內部登高線稀疏,地勢較平坦,而四周較密集,坡度大,符合盆地地形特點。
(2)說明G河水量豐富的原因。(11分)
本題較簡單,只要稍微熟悉當地氣候地形就可以做出。
答案是:河流流域主要分布於赤道地區,常年受赤道低氣壓上升氣流控制,全年多雨,降水豐富;位於盆地,形成眾多支流匯入幹流,匯水面積大,匯水量大。
(3)指出G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並加以分析。(16分)
3本題難度一般,對當地環境熟悉的話一般能找到2到3點原因。
答案可能是:①植被:流域內為熱帶雨林,植被繁茂,水土流失較輕②地形:河流M點以上流經盆地地形區,內部平緩,河流中所帶泥沙大部分在盆地內部即沉積,到河口泥沙少;③該河流流量大,而河口又位於盆地出口,地勢落差較大,流速較急,泥沙容易被沖走而不是沉積。
(2008年全國Ⅰ卷)39.(60分)根據材料和圖7,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一位西方史學家說,土爾扈特人回歸的悲壯之舉,「是值得我們傳誦的一篇偉大的敘事史詩」。

1629年

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率部徙牧伏爾加河。

1632年

俄國政府派使者前往土爾扈特部活動。

1644年

和鄂爾勒克返回准噶爾參加東西蒙古各部王公會盟,制定《蒙古一衛拉特法典》,該法典成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

1644年

土爾扈特部與俄國軍隊發生沖突,傷亡慘重,和鄂爾勒克陣亡。

1645年

俄國要求土爾扈特部臣服,遭到拒絕。雙方商定土爾扈特游牧區域。此後十餘年間,土爾扈特汗國逐漸形成。

1655年

土爾扈特汗國與俄國談判,同意聽命於俄國沙皇。

1657年

土爾扈特向清朝「貢駝馬二百餘」。

1672年

俄國指令土爾扈特汗國派兵參加克里木戰爭。此後數十年間,俄國多次向土爾扈特徵兵。

1696年

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貢,慶賀清軍擊敗噶爾丹。

1712年

土爾扈特汗國使團抵達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團出訪土爾扈特,途中為俄國所阻。

1714年

清朝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表示「滿洲、蒙古,大率相類,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與中國同,其俄羅斯乃衣服、語言不同之國,難以相比」。

1731年

雍正帝派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

1756年

土爾扈特汗國使團到熱河行宮覲見乾隆帝。

1765年

土爾扈特汗國渥巴錫汗抗議俄國人對土爾扈特的侵擾和掠奪。

1770年

俄國征調土爾扈特汗國2萬餘人參加對土耳其的戰爭。秋,渥巴錫從前線歸來,秘密召開會議,決定東歸祖國。

1771年

1月17日,渥巴錫率領近17萬人踏上東歸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東歸的土爾扈特人。7月8日,土爾扈特前鋒抵達伊犁河流域。16日,清軍總管會見渥巴錫等人。此時東歸的土爾扈特部僅剩6萬餘人。10月15日,渥巴錫在木蘭圍場覲見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眾記》兩碑,以資紀念。

(1)土爾扈特汗國和伊犁河谷地都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但水草豐美,適合游牧業的發展。分別說明兩地水資源豐富的原因。(12分)
考到中亞及其周邊(我過新疆天山地區),本區實在因其地理環境等特殊性,非常容易出題。所以經常考。關於這個民族的故事在前一段時間直到現在,電視還在熱播《東歸英雄傳》,出試卷的人可能也看了這不電視劇,然後產生靈感的。
(1)12分
土爾扈特汗國從給的圖中明顯可以看出位於裏海北岸,現在的俄羅斯南部,中亞哈薩克西北部;伊犁河谷地位於中亞東部,按位置伊犁河發源於我國新疆天山地區,谷地也能反映兩側是高山。問為什麼水多,要麼是降水,要麼是河湖水(圖中有伏爾加、烏拉爾等),地下水(地下水不是主要的)和高山的冰川冰雪融水(要有明顯的大山脈或高原,如新疆天山)等等,抓住這個思路然後結合實際可以得出
答案:土爾扈特汗國:河流較多(伏爾加、烏拉爾等);距大西洋較近,且與大西洋間地形比較平緩,無高大山脈阻擋,大西洋水汽可以由西風帶到當地形成較多的降水。
伊犁河谷地:深居內陸,北東南三面距海遙遠又有山嶺阻隔,但西側向西到大西洋雖也較遠,但無高大山地阻隔,西風帶可以帶來少量水汽,在天山西側因地形抬升,形成一定的地形雨/山地降水;另外天山是高大山脈,可以為谷地形成高山冰川冰雪融水補給;本身位於河谷,還有河流水源供給。
(3)土爾扈特在回歸途中歷經艱辛,其中來自自然的威脅主要有哪些?(8分)
土爾扈特人回歸過程中來自自然的威脅可以從材料中看到回歸是從1月17日開始東歸,從地圖上還可以看出土爾扈特汗國本身和回歸路徑所處緯度均位於中高緯,冬季寒冷是一項,途經中亞內陸乾旱區,缺水,多風沙。無水就無草(草的缺少,對游牧民族威脅大)無食物都是。但不需要回答地形等,因為地形只是障礙,而非威脅,何況也無高大山地或不穩定斷層等。
所以總結答案可以是:寒冷(凍害)、缺水(乾旱)、缺草料和食物、風沙等。

F. 近幾年高考關於中國地理的題

2太陽系概況 l) 太陽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l )八大行星的運動有什麼特徵: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4.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的行星 l 球的運動特徵和其它行星無多大的差別,質量、體積等物理特徵和類地行星無多大差別,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l 球是太陽系中唯一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特殊的行星l 地球上生物生存必需的條件是適宜的溫度條件、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氮、氧)和生命活動必需的液態水。l 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等,水結晶-汽化-逸出-降水形成生命活動必需的液態水。l 地球距太陽的距離適中,適宜的溫度條件;l 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氮、氧);5.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l 太陽輻射維持著地表的溫度,是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運動的主要動力(地理環境改選的動力);l 太陽直接為地球提供光熱資源,地球生物生長發育離不開太陽(生物生長發育的源泉);l 煤、石油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積累的太陽能(礦物燃料形成的基礎);l 太陽輻射能是我們日常生活和生產的主要能量來源(生產生活的能量來源)。6. 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1) 黑子、耀斑增多,其發射的電磁波進入地球電離層,擾動地球電離層,影響地球無線電短波通訊,甚至中斷。2) 太陽大氣拋出的帶電粒子擾亂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使羅盤指針失靈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無線短波通訊中斷。3)太陽大氣拋出的帶電粒子高速沖進兩極地區高層大氣,與那裡稀薄的大氣碰撞,產生極光。7. 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和速度l 按自西向東方向運動(N逆時針,S順時針);l 地球自轉周期計算有恆星日和太陽日兩種,23小時56分4秒為一個恆星日;24小時為一個太陽日。l 地球自轉的速度可用線速度和角速度兩種描述,線速度自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兩極為0。全球除南北兩極外角速度相等。8. 地球公轉周期、速度l 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l 速度:近日點(較快30.3km/s)和遠日點(較慢29.3km/s)9. 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l 地球公轉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地軸與公轉軌道面(黃道面)保持66 34ˊ的交角;二是地軸的空間指向基本不變,北極延長線指向北極星。因此,地球自轉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轉形成的黃道平面構成23 26ˊ的交角,稱為黃赤交角。l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導致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太陽直射點位置發生有規律的變化。10. 地球自轉、公轉的地理意義l 自轉的地理意義: 晝夜更替、地方時產生、地轉偏向力對地表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的影響l 公轉的地理意義: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晝夜長短及正午太陽高度角緯度變化、四季的形成11.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l 目前對地球的內部研究主要依據是地震發生時岩石受到沖擊產生的彈性波,其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傳播速度快,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l 地震波速度發生明顯變化的面叫地球內部的不連續面;地球內部有莫霍面(33千米)和古登堡面(2900千米)兩個不連續面;在莫霍面P波、S波都明顯加速,在古登堡面P波減速、S波消失。l 以兩個不連續面為界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地殼由岩石組成的堅硬外殼厚薄不一,平均厚度為17千米(大陸為33千米);地幔平均厚度為2800千米,分成上、下地幔二層,上地幔的上部的軟流層被認為是岩漿的發源地;地核平均厚度為3400千米,溫度高、密度壓力大,分內核外核二層。12. 三大類岩石l 岩漿岩是岩漿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或噴出地表,冷卻凝結而成。l 沉積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結而形成。l 變質岩是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變質而成。13. 地球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l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經河流、風的侵蝕、搬運和堆積後沉積起來,又經壓緊固結成岩作用而形成沉積岩。如果這時候發生地殼隆起、抬升,又會出露地表。但沉積岩要在高溫高壓下發生變質,就形成了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被高溫熔化,又成為岩漿回到地球內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就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外力作用(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沉積岩 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14. 褶皺、斷層的特點、成因及其地表形態 背斜、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成因: 背斜頂部:油、氣 背斜適合修地下隧道 向斜槽部: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 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水蝕地貌(水流使溝谷加寬加深;瀑布、峽谷、黃土高原表面溝壑縱橫)水積地貌(山麓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溝谷、風蝕蘑菇、戈壁)風積地貌(沙丘、黃土高原)16. 大氣受熱過程l 地球大氣受熱要經過太陽輻射、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吸收、大氣逆輻射等環節大氣才增溫。l 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是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地面輻射是長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熱源。l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後以逆輻射的方式把能量返回地面,從而起到保溫作用。17. 大氣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l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強烈地吸收了地面長波輻射,大氣又將能量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傳遞給了地面。傍晚太陽西落後,保存下來的這部分能量使地表氣溫平穩地下降,起到了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18.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移動規律①原因: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南北移動。②移動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③移動范圍:5~10個緯度。④移動影響:使同一地區在不同季節出現完全不同的天氣、氣候狀況;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及地中海氣候的形成均與此有關。19. 全球氣候地中海氣候:南北緯30-40之間大陸西岸;冬受西風控制,暖濕;夏受副高控制,乾熱熱帶草原氣候:南北緯10-20度之間;全年高溫,雨季受赤道低壓控制,乾季受信風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南北緯40-60之間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氣候暖濕熱帶雨林氣候:赤道附近;全年濕熱,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20. 季風環流季風的成因:海陸熱力差(可解釋東亞的冬夏季風;南亞的冬季風)南亞夏季風的成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風(或概括說: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季風的影響:季風的共性特點: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變化大,易有旱澇災21.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1)冷鋒 過境前天氣 過境時天氣 降水位置2)暖鋒 過境前 過境後 降水位置3)氣旋 低 北逆南順 向上 陰雨 亞洲低壓 沿槽線形成鋒面4)反氣旋 高 南順北逆 向下 晴 亞洲高壓22. 自然界水循環的地理意義⑴使各種水體處在不斷更新狀態 ⑵維持了全球水的動態平衡。⑶促使自然界的物質運動 ⑷是海陸聯系的紐帶 ⑸塑造地表形態。23. 洋流及其分布規律l 暖流是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從低緯流向高緯)l 寒流是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的洋流。(從高緯流向低緯)分布規律:l 以副熱帶為中心北半球:順時針環流l 以副熱帶為中心南半球:逆時針環流l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l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24.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意於北大西洋暖流有關,氣候 如果沒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國的北海漁場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25. 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l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生物、岩石和土壤等要素組成的。l 這些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岩石圈物質循環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地理環境整體性。26.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後,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生物循環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27. 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表現 各要素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 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28.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對人類活動的意義l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l 陸地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由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組成,它們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等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發生著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陸地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作為一個整體,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徵相統一。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所以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環境中應充分重視這一因素。 陸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別是熱帶雨林具有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並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功能失調。l工湖修建水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⑴形成人泊,導致土壤草甸化或鹽漬化、地下水增加、陸地生物減少和水生生物增加、誘發地震、調節地方氣候。⑵改變下遊河流流速流量,可以調控水資源時空分布、導致泥沙沉積增多、洪水災害減少。29. 地域分異規律l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差異沿著緯度方向變化由赤道到兩極的更替。在低緯的熱帶雨林帶、高緯的苔原帶和針葉林帶橫穿整個大陸地帶,在中緯的一定范圍內的各自然帶形成東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帶l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降水由沿海向內陸遞減,自然帶從沿海向內陸分異。形成基礎是水分變化。這種變化在中緯謀區表現較為明顯,自然景觀呈現出溫帶森林帶、溫帶草原帶和溫帶荒漠帶的有規律變化。l 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海撥差異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遞變,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分異。分異的基礎是水熱狀況。l 分異規律與緯度、高度等因素有關。緯度越低垂直分異明顯,高度越高垂直分異明顯30.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及其對人類活動的意義:由於各地氣溫和降水量多少不一樣,便出現了不同類型的植被、土壤,從而呈現出不同類型的景觀和自然帶。不同的區域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31.高原 深切河谷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上 狹長的帶狀 河谷地勢低、氣候溫暖河漫灘平原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山區 洪積扇、沖積扇河漫灘平原上 明顯的條帶狀 分布地地勢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資源豐富有肥沃的土壤平原 沿河聚落帶、沿海聚落帶 分布密集 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河網密布、內河海運便捷32.山嶽對交通運輸的方式選擇、線路分布和延伸方向影響較大。山區因修建成本和難度原因一般以公路為主;沿地勢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分布;為減小坡度,向居民點迂迴前進。33. 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聚落分布及交通線路選線應考慮地形、氣候、水源等自然因素。34. 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及其影響l 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是: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的周期長短不一。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出現過三次大冰期;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我國出現過4次溫暖期和4次寒冷期;近代氣候變化——全球氣溫呈波動上升現象。l 由於冰川的融化、海水的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後果是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將面臨被淹沒的凶險;l 農業變化有利方面是氣候變暖,積溫增加,生長期延長,提高產量,不利方面是溫度升高、乾旱加重、供水不足、作物減產,低緯度國家作物減產(發展中國家問題嚴重),高緯度國家有可能增產;l 降水異常:氣候變暖、蒸發量增大、水旱災害發生頻率增加,徑流量減少、水資源緊缺。35. 自然災害的含義自然災害是指由於純自然的原因而給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或嚴重人員傷亡的一類自然現象。36.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台風 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給沿海地區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加強台風的監測和預報,是減災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氣象衛星進行探測暴雨洪澇 暴雨會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 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和預報,可以有效減災,防洪需工程措施(築堤、整治河道、修水庫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預警系統、居民應急撤離對策、防洪保險等)相結合進行乾旱 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因地制宜進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乾旱區農業生態環境;選種耐旱作物;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防護林建設等 寒潮 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危害農作物;大風能翻船、倒屋、破壞牧場;雪災凍雨造成通信輸電線路中斷、交通受阻其影響范圍大,並多災並發。 無有效的防禦手段,提前發布准確的寒潮警報可減少一定損失37.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原始型:高-高-低 傳統型:高-低-高 現代型:低-低-低38. 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l 一是自然環境(自然災害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戰爭、宗教、社會變革、國家政策)的變化,大多為被迫性遷移。l 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改善物質條件、就業、增加收入等),大多為自發性遷移。39.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l 環境對人口的容量可用環境承載力來表示,指標的具體含義是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的數量。l 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即一個國家或地區適宜的人口數量40. 城市空間結構及形成原因l 同心圓模式: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呈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而成。l 扇形模式: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l 多核心模式:隨著城市不斷向外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41.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差異l 等級高、數量少、距離遠;等級低、數量多、距離近。l 高等級城市周圍分布多個低等級城市,高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包含多個低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42. 城市化的特點l 城市化43.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城市是人類對環境影響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也是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區域;城市環境污染,使城市環境質量日趨下降;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44. 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地域文化對城市影響的廣泛性,地域文化(佛教)影響到其城市建築、居民心理、交通工具、飲食等各個方面。 地域文化對城市建築的影響:(1)建築布局(2)建築結構(3)建築風格(4)地域文化對建築的影響的長期性。45. 影響農業區位的區位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運輸、市場、勞動力、機械、政策等。46. 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形成條件一、水稻種植農業l 形成條件: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亞洲季風區,其主要區位因素有:氣候(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有利於水稻生長)、地形(平原地形,地勢平坦、適宜水稻種植)、勞動力(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對糧食需求量大)特點:(1) 小農經營:家庭經營,人均耕地少,生產規模小。(2) 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細作,產量高;規模小,總產量不高,受傳統觀念及經濟水平制約,商品率低。(3) 機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較低:從事手工勞動,在逐步提高:電力灌溉、脫粒、化肥、農葯。(4)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基礎,季風區的自然災害大,小農經營無力建設水利,主要是政府投入。二、商品穀物農業 l 商品穀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l 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運輸便利、市場廣闊、地廣人稀、機械化程度高、農業科技先進特點是:面向市場、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三、大牧場放牧業:l 大牧場放牧業主要分布在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l 形成條件:氣候溫暖,草類茂盛、地廣人稀,地價低、距離海港近,交通便利l 大牧場放牧業的特點:面積市場、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四、乳畜業l 形成條件:氣候溫涼、潮濕,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城市化水平高,生活習慣影響,對乳畜產品需求量大。l 特點是:面向城市市場的商品化、集約化畜牧業;種類是奶牛;分布特徵是緊鄰消費市場(市郊);典型地區是北美五大湖周圍、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l 西歐乳畜業形成的因素。自然因素是:西歐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廣闊平坦的平原,多汁牧草生長。市場因素是:西歐城市密集、人口眾多,具有廣闊的消費市場。47. 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l 主要因素:原料、動力(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土地、水源、政府l 主導因素影響工業的區位選擇原料導向型工業 運輸原料成本較高(原料到產品重量大大減輕)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動(易變質等) 甜菜、甘蔗製糖等水果、水產品加工市場導向型工業 運輸產品成本較高(體積減少不多或有增加)產品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易變質、破碎等) 傢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動力導向型工業 消耗大量電能的工業煉鋁廠、冶金及化工等重工業廉價勞動力導向型工業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應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製鞋等技術導向型工業 技術要求高,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48. 工業地域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l 從成因看有自發工業地域和規劃工業地域,以生產工序聯系為基礎、以降低生產成本為目的形成自發工業地域,規劃工業用地建成基礎設施吸引投資建廠,形成規劃工業地域。l 從發展程度看有高級工業地域和低級工業地域兩種類型,鋼鐵石化汽車地域大企業多規模大,形成高級工業地域;食品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形成低級工業地域。49.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人類已進入21世紀,隨著交通運輸、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交往非常方便,對外面的世界也了解得非常及時、清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各地區的開放性和對外依賴性增強,貨物交流或商品交流增加,地域聯系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大。並呈現出①網路化②高速化③專業化大型化的特點。 50.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 方 式鐵路運輸 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影響較小、連續性較好 造價高、佔地大、短途運輸成高公路運輸 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水路運輸 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自然條件影響大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技術要求嚴格管道運輸 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漏、損耗小、連續性強、運量大、安全 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51.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1)交通干線對聚落空間形態影響(2)交通運輸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浙江嘉興城市沿水路和陸路運輸的發展而變化,說明交通線的發展變化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京杭運河沿河城市(因運河淤塞、海運、鐵路運輸的發展而發展緩慢),說明交通線的衰落會影響聚落空間形態的演變。52.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主要體現在分布密度和分布位置。山區的商業網點密度小,平原的商業網點密度大。商業網點要求便捷的交通即交通優先原則,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高速公路沿線形成商業區。53. 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目前人類面臨的是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加重。54.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l 第一、由於人類向環境索取過度,目前人類面臨的是資源短缺(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能源)和生態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種減少)。l 第二、環境污染加重: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過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主要有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55.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l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生態持續發展,發展的基礎;經濟持續發展,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發展目的。l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公平性原則——代內、代際、人與物、國家與地區之間;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保持在資源環境承載力之內;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56.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57.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龐大的人口基數:我國的人口佔世界的士22%,人口素質總體不高。人均資源不足:我國主要資源的人均量不到世界的1/3,利用率不高。 環境污染嚴重:城市環境污染嚴重(大氣、水體、固體、雜訊);農村生態破壞加劇(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原破壞、生物減少)。58. 區域的含義l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l 一般性特徵:(1)區域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不同的區域,自然環境有差異,人類活動也有差異。同一區域,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如濕潤區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2)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①有的區域的邊界是明確的,如行政區;②有的區域的邊界具有過渡性質,如干濕地區。(3)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59. 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差異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區,②都位於我國東部季風區,雨熱同期近幾年高考關於中國地理的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