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案例激活高中地理課堂
⑴ 如何巧用鄉土地理激活地理課堂
在實際地理課堂中,很多地理教師還是以自己為主講,充當課堂的主角,很少顧及學生的課堂反應和學習效果,將學生始終置於被動學習的狀態,造成這樣的原因:第一、地理學科入門難,學生從小學剛進入初中還沒來得及轉變思維方式,就要動用抽象空間思維學習經緯網、等高線地形圖等,造成學生對地理科畏難情緒普遍存在,嚴重打擊學習地理自信心,導致地理基礎知識難以掌握,成為學習地理的一大障礙;第二、很多地區地理還不作為中考課程,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學生對地理科不夠重視,缺乏學習動力與學習興趣,課堂上不願參與,變成了老師的一言堂;在課程改革後,雖然有些教師課堂上安排大量的活動,流於形式上熱鬧,過於注重取悅學生,學生間沒有實質性的交流,對地理事物的認識仍然是膚淺,學習效率不高,教學效果非常低效。
《義務教育地理新課程標准》提出地理課程應該是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並「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就是要創建初中地理的高效課堂。「高效課堂」就是在課堂內發揮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最完美地實現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整合,以求得到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那麼應該如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每個初中地理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嘗試,採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轉變觀念,為高效課堂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轉變教學觀念,「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新課程改革突出「以生為本」的重要理念,要求重構原有教學模式的師生關系,把教學的重心轉移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上來;新課程改革也要求教師的角色轉變成教學的合作者、知識體系的建構者,主要起「導」的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注意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的經歷和體驗。
《綱要》還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師平時多給學生傳達高效課堂的觀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變被動為主動,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地理事物的發展規律,培養學生再創造能力。總之,師生觀念真正改變了,才有利於形成高效課堂。
二、合理整合教材,促進探究學習的開展
正如前面提及,地理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全新的開放式的教材觀,從「教教材」轉變為「造教材」,要對教材進行優化和創生。各種版本的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案例,但並不表示要求面面俱到,我們可以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對課程資源進行二次開發,對原有教材進行取捨,按照課堂的思路理清前後順序,補充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內容,如當地各地的經濟、社會文化、風上人情,或者聯系當地的實際舉出一些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生活實例。教材並不是教師的唯一課程資源,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情和教學目標,進一步的開發、利用、整合課程資源,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改善學習方式、進行探究學習的必要條件,使其更好地為己所用,並為學生所理解接受。
例如,在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的經濟」的教學中,貫穿於整個教學內容的主線是珠江三角洲利用緊鄰港澳的優越地理位置,接受港澳地區的產業轉移,形成了「前店後廠」的獨特生產模式。由於在這與之前學習過的特別行政區課文中的「與內地的密切聯系」內容意思相近,因此在學習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時,可由學生根據學過的知識進行自主學習,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及知識的遷移能力,更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三、創設課堂情境,活化課堂教學
情境教學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也是初中地理教學中一種極其重要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新課程理念下,高效的地理課,從新課的導入到核心問題的解決乃至課堂的延伸都離不開情境的作用。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還能有效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創新。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傳統的講授容易形成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因此,我們應該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關於教學情境的創設,主要有以下方面:
1.精彩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課開始環節時能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對一堂課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導語是課堂教學的開端,是創設教學情境的開始,起著「聚焦」注意力、滲透主題的作用。所以教學導語一定要注意興趣的激發,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把學生的心理調節到最佳狀態使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要使學生處於積極思維探究的狀態之中並把這種狀態很快融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導入的方法有很多:歌曲導課、謎語導課、情境導課、故事導課、廣告導課、圖片導課、時事新聞導課、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課、鄉土地理導課、動畫、視頻導課、詩歌導課等。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內容採用不同的導課方法,比如在導入「俄羅斯」一課中,我播放了索契冬奧會開幕式的視頻,俄羅斯基本地理概況通過LED光影和立體效果等形式生動向學生展現,使學生對俄羅斯基本概況有了感性的認識,引起了探究俄羅斯的強烈興趣從而為整節課的學習帶動了動力。
2.巧用多媒體,豐富課堂教學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地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如計算機、電影、電視、錄像、錄音、幻燈、投影等),把抽象的教材轉化為形聲影像,讓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器官同時動起來,讓學生有如親臨其境的感覺。這樣課堂效果不但能事半功倍,而且強化了課本知識,更能使學習效果提高、升華。例如:在講述「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中,課文提及通過月食現象能推斷地球是球形。這是課文的難點,對於剛上初中的大部分學生來說,極少機會了解天文現象,更別說理解月食的成因了;如果課堂上光靠老師的講解也很難將月食的情景解釋清楚。怎樣才能攻克這一課文難點呢?恰巧任教其時出現月食的天文現象,我除了布置學生課前觀看天象外,課堂上也播放了月食的視頻短片和FLASH動畫,讓學生了解月食的成因和形成,從而得出從月偏食中可以看到地球自身的陰影是圓形,進而可以推斷出地球是球體。接下來我繼續提問,月全食時月亮是不是完全看不見呢,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紅月亮的有關知識。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教學,籍以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輕松掌握課文難點,提高學習效率。
3.精設課堂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新課程改革提出「課堂以活動為中心」,初中階段的學生活躍、好動,作為地理教師每節地理課應以一個或多個課堂活動貫穿於其中,我們應該根據授課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精心設置課堂活動。初中地理課堂活動類型多樣,主要有辯論活動、討論活動、演示操作活動、游戲競賽活動、圖上作業活動、閱讀活動、練習活動等形式。
在講授「中國省級行政區劃」的內容時,一節課內要求學生記住34個省級行政區的全稱以及相應的位置,難度不少,怎麼能讓學生攻破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呢?我的教學設計分三步:第一步,向全班同學介紹易錯、難讀、難寫的省區;第二步,通過「讀圖活動」分小組討論,請大家說一下自己認為最有效、最快的記憶方法,並邀請學生上台展示。其實,記憶省區的方法有很多,課堂開始我並沒有向學生將34個省區一一灌輸,而是讓學生創造出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對於學生來說具有開放性而富有趣味性,學習效果顯著;第三步是課堂反饋環節,結合我自己改編過的題為「全世界都笑了」的網帖,請學生上台指圖出所提及的省區。網帖用生動詼諧的語言介紹了我國多個省區的地理人文風情,讓學生在了解各地地理概況的同時,也體會到國家的地大物博,增強了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熱情。
總之,形式豐富、不拘一格的課堂活動不僅能寓教於樂,更是課堂的助燃劑,能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積極主動參與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促進高效課堂的生成。
4.安排小組合作,讓學生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
地理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地理課堂應該是多維、互動、活動性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問題為載體,以「小組合作探究」為主要形式,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真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獲得地理知識和掌握地理學習方法。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對學生來說是難點,我採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利用橡皮泥模型自製沙盤來認識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地表形態和等高線,使學生在自製沙盤過程中自主學習探究、發現知識。部分的課堂活動安排如下:(1)課前布置各學習小組製作橡皮泥模型。(2)課堂上讓學生根據自己小組製作的模型,畫出等高線地形圖。(3)教師引導同學們對照等高線和模型中山頂、陡坡、緩坡,小組討論並總結出等高線特點在班內進行展示。(4)教師小結歸納。(5)繼續小組討論如何判別山脊、山谷、鞍部和緩坡的等高線地形圖,並全班展示。(6)小組展示期間,可以是各小組互相質疑、提問、回答的過程,通過小組間的互動得出結論。(7)教師總結歸納。
地理課上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不但能積極發揮學生主動性,更能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隨後的各小組在全班展示合作成果,能讓學生經歷體驗、感知、分析等思維活動,啟發誘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思考,幫助學生吸收和內化新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也具有最好的學習效果。小組間的質疑、提問、回答環節,教師不需要過多講授,只需作出適當的引導,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爭論,互相交流想法,互相取長補短,他們的互動能產生不少有價值的知識,使課堂效果得到升華。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不但能使他們掌握知識點,還能從中領悟學習方法,學會怎樣去思考問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能讓學生學會選擇與判斷什麼是正確的觀點與做法。
四、建立合理評價機制,促進學生更好更快成長
評價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讓他們更明智、理性地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採用合理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正確的評價中得到全面發展。評價的形式可以分為: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幫助學生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改進自我。通過組內互評或者組間互評,小組之間的竟爭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組員之間互幫互學,關系融洽,課堂教學效率得到長足提高。教師評價可分為課內評價和課外評價。課內評價,需要教師根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能及時給予引導和正面的語言鼓勵,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課外評價,教師根據學生提交的作業、資料等,進行打分,給予定量評價。因此,合理的評價機制,可以促進學生全面進步,也是保證地理教學高效的重要因素。
五、重視教學反思,提升高效課堂質量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地理教學效果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原因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忽略了對客觀因素的全面考慮,如:沒有考慮學生知識掌握水平、學生突發情況、也有可能因為教師經驗尚淺所致等等。因此,重視課後的教學反思,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觀念、教學過程等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是構建地理高效課堂小可缺少的環節。
總之,高效課堂是一個長期動態的、不斷深化且探索永無止境的命題,地理教師要勇於實踐、善於總結;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應充分體現以「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思想,關注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探究問題,讓地理學習真正成為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在初中地理課堂中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⑵ 如何有效應用案例進行高中地理教學
一、案例教學理論闡述
案例教學法是美國首創的,後推廣到全世界。其最先應用於醫學教學,隨後很多學科都引入這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訂周密的計劃,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做好案例的選擇,在教學中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及專業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這個案例要基於一定的事實,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讓學生通過案例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要重視教學計劃、學生討論、雙向交流等內容和環節。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學建議
1.制訂恰當的教學計劃
高中地理知識涵蓋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知識,理論性很強,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遵循由淺到深的認識規律,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在進行案例教學時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學時,制訂教學計劃要注意兩點:一是計劃的制訂要符合地理教學大綱的精神要求。教學大綱是教學的指揮棒,是教師教學的原則和方向,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在大綱的指導下進行。二是地理教學計劃的制訂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由於到了初中才開始地理課,學生學習地理的時間較短,很多學生對地理不感興趣,導致其學習基礎差,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
2.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
案例教學,選擇合適的案例尤為關鍵。在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課下一定要備好課,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認真鑽研教材,精心挑選恰當的教學案例。例如,在學習「常見天氣系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為什麼新疆地區長期乾旱少雨,而東南沿海會有那麼多的台風光顧」。學生通過已經掌握的大氣運動等知識進行分析,然後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後教師綜合學生的各種意見進行正確的理論講解和指導,學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氣系統知識。又如,在學習「區域經濟發展」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設計問題,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發展模式以及該模式的利弊,由於涉及家鄉的具體內容,學生熟悉且感興趣,這樣的案例更適合學生進行探討研究。
3.學生要有豐富的綜合知識
地理是一個系統的知識圈,前後聯系緊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對後面的人文地理的學習,對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案例教學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和較廣的知識面。高中生在進行地理知識學習時,一定要加強綜合知識的積累。這個綜合知識,既有地理學科的綜合知識,如各種地理理論知識及人文地理的實踐知識;又有其他學科的知識,如時政熱點、傳統文化、民族習俗等知識。掌握綜合知識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學的有效性,也是應對地理考試、提高地理實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過問題導向來加強案例教學
對於案例教學,引入的案例要讓學生通過案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地理學習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例如,在學習「氣象災害」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氣象災害,然後說出每一種氣象災害影響的主要地區以及發生的主要季節,然後讓學生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後讓學生針對具體的氣象災害做出可行的監測和防禦措施等。
5.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學習任何知識都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地理學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學需要聯系實際,讓學生用學到的地理理論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例如,在學習「自然災害與防治」的內容時,學生可以用學過的原理,為自己家鄉或某一城市設計合理的預防災害的應急預案,達到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學習「環境保護」這部分內容時,可以用地理理論知識,對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環境問題進行分析,給出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幫助政府分憂解難。
三、總結
總之,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必須認真研究學生,做好各項准備工作,以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加強對案例的把關,從而提高案例教學的實效性。
⑶ 如何開發高中地理教學案例
高中地理會考制實行以來,如何提高地理會考成績,是高中地理教師共回同關心的問題。地理答教學任務主要靠課堂教學完成,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才能保證教學質量和會考成績的提高。本文就如何抓好課堂教學作一些探討。一、課堂教學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地理興趣。「興趣、求知、長智」
⑷ 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做好案例教學
一、案例教學理論闡述案例教學法是美國首創的,後推廣到全世界。其最先應用於醫學教學,隨後很多學科都引入這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訂周密的計劃,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做好案例的選擇,在教學中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及專業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這個案例要基於一定的事實,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讓學生通過案例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要重視教學計劃、學生討論、雙向交流等內容和環節。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學建議 1.制訂恰當的教學計劃高中地理知識涵蓋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知識,理論性很強,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遵循由淺到深的認識規律,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在進行案例教學時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學時,制訂教學計劃要注意兩點:一是計劃的制訂要符合地理教學大綱的精神要求。教學大綱是教學的指揮棒,是教師教學的原則和方向,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在大綱的指導下進行。二是地理教學計劃的制訂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由於到了初中才開始地理課,學生學習地理的時間較短,很多學生對地理不感興趣,導致其學習基礎差,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 2.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案例教學,選擇合適的案例尤為關鍵。在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課下一定要備好課,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認真鑽研教材,精心挑選恰當的教學案例。例如,在學習「常見天氣系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為什麼新疆地區長期乾旱少雨,而東南沿海會有那麼多的台風光顧」。學生通過已經掌握的大氣運動等知識進行分析,然後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後教師綜合學生的各種意見進行正確的理論講解和指導,學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氣系統知識。又如,在學習「區域經濟發展」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設計問題,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發展模式以及該模式的利弊,由於涉及家鄉的具體內容,學生熟悉且感興趣,這樣的案例更適合學生進行探討研究。 3.學生要有豐富的綜合知識地理是一個系統的知識圈,前後聯系緊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對後面的人文地理的學習,對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案例教學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和較廣的知識面。高中生在進行地理知識學習時,一定要加強綜合知識的積累。這個綜合知識,既有地理學科的綜合知識,如各種地理理論知識及人文地理的實踐知識;又有其他學科的知識,如時政熱點、傳統文化、民族習俗等知識。掌握綜合知識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學的有效性,也是應對地理考試、提高地理實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過問題導向來加強案例教學對於案例教學,引入的案例要讓學生通過案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地理學習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例如,在學習「氣象災害」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氣象災害,然後說出每一種氣象災害影響的主要地區以及發生的主要季節,然後讓學生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後讓學生針對具體的氣象災害做出可行的監測和防禦措施等。 5.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學習任何知識都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地理學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學需要聯系實際,讓學生用學到的地理理論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例如,在學習「自然災害與防治」的內容時,學生可以用學過的原理,為自己家鄉或某一城市設計合理的預防災害的應急預案,達到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學習「環境保護」這部分內容時,可以用地理理論知識,對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環境問題進行分析,給出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幫助政府分憂解難。三、總結總之,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必須認真研究學生,做好各項准備工作,以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加強對案例的把關,從而提高案例教學的實效性。
⑸ 如何利用鄉土地理激活地理課堂教學
首先,了解和知道初中地理學習的目的:1、建立高中地理學習的地專理背景知識:我國及屬世界主要地區(國家)的自然地理特點和社會經濟特徵,如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農業、工業、交通、商貿、旅遊、人口及民族、城市、科技、市場、國家政策等。2、培養高中地理學習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讀圖提取信息、地理特徵描述的基本術語、地理研究的基本思路等。其次,根據教案的進度,把當地相關的知識以案例或圖例等形式,陳列給學生進行探討,讓學生分小組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也可以實地勘察驗證學到的知識點,活學活用,融會貫通,掌握學習和分析的方法。所謂贈人以魚不如贈人以漁。
⑹ 如何在高中地理新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採用案例進行講解及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研討,引導學生從實際案例中學習、理解和掌握一般規律、原則、方法及操作實驗,從而有效地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互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可簡單的界定為一種運用案例進行教學的方法。地理案例教學法就是在區域地理教學中選取一些隱含地理概念和原理要素並為學生熟悉的典型實例,通過在對這些實例的探究過程中,獲得地理知識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一:案例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價值意義
(1)推動學生的地理思維。由於案例往往提供了地理事實材料和情景,學生要從紛繁復雜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內容、探索本質特徵,需要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隱含的知識要素和基本原理,訓練思維的深刻性。同時通過舉一反三、引申擴展、遷移模擬、類比評價等學習過程,引導學生思維的流暢性,並讓學生發表獨立見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結果,拓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因此,案例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地理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
(2)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案例教學改變著單一通道的知識傳遞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有了更大的自主發揮空間,師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信息傳輸,情感交流和意向溝通。在案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理解,而且還需要表達和交流,這有利於形成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有助於小組成員間的共同合作,這對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和個體綜合素質有著很大的作用。
(3)實現教與學的統一。案例教學最明顯的表徵是師生互動,教學同步。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教師負有引導的責任。如何讓學生進入問題情景,使用案例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因為案例提供了廣泛的問題情景和自由的思考空間,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有較大的發揮餘地,能較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尤其是探究性案例。
(4)案例教學是溝通理論和實踐的橋梁。案例教學通常把一些真實的典型問題展現學生面前,要求他們設身處地去作出反應,從而也就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在不用真正深入實踐的條件下能在短期內接觸並處理到大量各種各樣實際問題的機會。學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時:一方面不斷形成理論視野,把握案例的分析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著理論如何運用於學習實際,從而及時有效地促進了理論向實踐的轉化,真正地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例如;城市規劃問題,環保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工農業交通區位問題都可以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來達到教學目的。
(5)案例教學能激發學生情感。閱讀那些生動、逼真的案例,往往能遷動學生的情思,加上教師繪聲繪色的講授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就更能提高學生的認識激勵其情感,並使認識和情感有機結合,形成堅定的教學信念。
二、新課程標准對案例教學的要求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在區域發展部分的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案例教學的要求:在「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選擇符合「標准」主題的區域,採用案例分析方式編寫教科書和開展教學,並規定本部分至少選擇3個中國案例,1個外國案例。課程標准對案例教學的體現與現行教學大綱有兩點明顯的不同:一是由於區域發展內容的教學由選修變成必修,實際上使案例教學成為高中地理學習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課程標准不再規定必學的區域案例。雖然在大多數教材中,很可能仍選擇現行教學大綱中規定的那些案例,但課程標準的開放對促進高中地理課程的進一步開放和適應各地區具體地理情況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更加明確地體現了案例教學「通過案例學習原理而非僅學習具體區域」的實質。
三、案例教學法的實施策略
1.課前:精心選編案例
要想在課堂上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學法,課前對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在選編案例時應把握以下原則。
(1)典型性和針對性。即所選取的教學案例要有利於學生得出預期的地理規律、結論,能反映地理事件的典型特徵和一般規律,能揭示案例的內在聯系和地理原理。
(2)內容的豐富性和完整性。即案例從背景的交代到問題情境的描述都應是相對完整的,有比較豐富的信息,能使學生設身處地地把自己置於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決策,並存在著從各個側面分析解釋的可能性,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
(3)情境性和可讀性。案例的情境性是指案例能提供具體、翔實、典型的地理背景材料,易於讓學生進入某種問題的特定情景之中,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實現思維與情景的交流溝通。案例的可讀性是指案例能吸引學生閱讀,又能增加學生學習經驗的價值。
(4)趣味性和難易性。趣味性是指案例應生動有趣,內容豐富多彩,貼近學生生活。難易性是指案例的選擇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做到難易適當。太難的案例往往使學生因知識儲備不足而無從下手,進而喪失參與的興趣;太簡單的案例,不僅降低了教學的要求,而且也無助於學生思維的鍛煉。
2.課堂:周密安排教學
作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具有相對穩定的的操作模式。在課堂上要明確教學目的,周密安排教學,教師在每個教學環節都要發揮組織者、催化者、引導者的作用,切實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1)提供和呈現案例。教師通過多元化方式將精心選擇的案例展示出來,並指導學生有效的閱讀。通過閱讀,學生將置身一個身臨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維的空間,為後面的討論、交流奠定基礎。
(2)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分析和討論案例。學生進入案例情景之後,教師要對學生提出預先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案例分析。具體而言,案例分析就是要堅持「三結合」和「三有」的原則——即「結合案例內容、結合所提問題、結合有關理論」以及「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3)總結評價案例,回歸教學內容(地理知識和地理規律原理),經過分析案例之後,教師要安排學生匯報分析結果,並組織學生評議。歸納概括出規律性的知識,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
(4)案例遷移(拓展新案例,解決新問題),提升學習能力。案例教學的重點不是案例本身的學習,而是學生對地理原理的掌握及應用原理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忽略知識和方法遷移的案例教學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學,而是「教案例」。
3.課後:及時進行反思
為了更好的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案例教學法,教師在課後要及時的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反思:案例的選擇是否合理;教師的組織是否到位;學生的參與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討論氛圍是否和諧;評價是否科學合理;創新、不足之處何在等等。這樣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總結性的屬性,有助於教學經驗的理論化
四、目前案例教學中的誤區和對策
目前案例教學常見的誤區是:
(1)教學案例選擇與編寫不恰當。一方面,案例內容簡單,理論含量不多,學生一看就懂,那麼案例教學就會變成實例閱讀課,也就達不到啟發學生思維、學習相關知識、培養實際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選擇的案例又不能太難、太復雜,案例的難度太大,超越學生的實際可接受性,絕大多數學生覺得無從下手,無法表達自己的見解,那麼分析討論便無從進行,更提不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導致教學活動的失敗。一般來說,一個好的案例有以下幾個特點:描述了一個有趣的、真實的故事;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相關;有充分的與決策有關的資料和較多的主要人物直接引語;引人深思,有爭論餘地;充分體現了解決問題所需的理論與技能的實用價值。
(2)教師「教案例」,學生「背案例」。 教師過分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把案例素材當作知識體系來教,甚至要求學生背案例。教師在課前必須熟悉案例內容並進行深入研究,還要准備好案例討論可能涉及到的知識。如果准備不充分,很容易陷入「教案例」的誤區。
(3)案例教學忽略知識和方法的遷移。這類錯誤經常發生在一些老教師的身上,穿新鞋走老路,照本宣科,知識至上,過分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沿襲最早的老教材補充不少內容,把案例素材當作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來教,且要求學生記背案例。其實案例教學的重點不是案例本身的學習,而是學生對地理原理的掌握及應用原理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忽略知識和方法遷移的案例教學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學,還是「教案例」。
(4)教師角色的誤區:或擔當「演說員」、或充當「仲裁員」、或放任自流。這類錯誤經常發生在一些新教師身上,在運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經常不自覺地陷入這樣的角色誤區:①或者放任自流,提供案例後便撒手不管,任學生自己去討論、爭論;②或者越俎代庖,擔當「演說員」的角色,從頭至尾只顧自己發表見解;③或者充當「仲裁員」,對學生之間的爭論橫斷是非。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會有損於案例教學的效果,甚至直接導致案例教學的失敗。放任自流,由於缺乏必要的引導,整個課堂將是一盤散沙;越俎代庖,學生成了純粹的觀眾,不利於調動學生的思維;橫斷是非,容易損害學生的積極性。
針對案例教學誤區應該採取的對策是:
(1)選編以鄉土地理、或學生熟悉的事例、或以教材活動課和問題研究改編的案例。①教師要注意經常收集、引用一些鮮活的、真實的事例,並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過程的情境呈現給學生,並注意案例的情節,所給材料和敘述的方法要能夠激起學生興趣,使學生覺得新奇,有探索慾望。②「活動」和「問題研究」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精選「活動和問題研究」作為拓展案例,可培養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和實現知識遷移。「我國西北地區」是人教版必修Ⅲ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所選擇的典型案例,活動「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分析」和「前蘇聯墾荒區」是兩個拓展案例,可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問題研究「河流上該不該修大壩」是「河流的綜合開發」很好的拓展案例。
(2)研讀課標,避免「教案例」。 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Ⅲ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課標的要求之一是:「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教材從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土地條件、礦產資源四方面比較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從農業和二、三產業比較生產活動差異。如果「教案例」,學生會認為所有的區域比較都從以上幾方面進行。這部分教學的關鍵是教會學生分析的方法,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方法進行類似分析。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礦產資源等方面;人類活動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農業、工業、人口、城市、交通運輸、商業貿易、政策、科教、文化、市場、歷史基礎等方面。為避免「教案例」,使案例教學順利、有序進行,教師對學生分析案例可能遇到的障礙要做到「心中有數」,設想學生在討論中可能提出的問題。可把上課需用的案例提前發給學生,讓他們有時間去查資料和就案例中涉及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3)注重知識和方法遷移。例如在傳統工業區的典型案例魯爾區教學中,通過分析其區位優勢、衰落的主要原因,探究其綜合整治措施。但學生學習的重點是從案例中提取傳統工業區發展的一般規律(從資源利用、產業結構調整、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而探究我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可採取的主要對策,因此知識和方法的遷移是案例教學成敗的關鍵。
在案例教學中,運用拓展案例是實現思維遷移的有效手段。在「荒漠化的防治」一節,兩個拓展案例(「紅色荒漠化」和「石質荒漠化」)能幫助學生實現思維遷移。同樣都是荒漠化問題,盡管自然環境不同、社會背景不同,但自然條件中的不利因素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卻是導致荒漠化問題的共同原因,這是分析不同地域荒漠化原因的共同思維方法。同時,在教學上還應增加其它生態環境問題的拓展案例,如森林破壞、草原退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壤侵蝕,以促進不同類型生態環境問題間的思維遷移、方法遷移、知識遷移。
(4)因材施教,進行有效教學。案例教學是在大量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研究,案例教學如果涉及區域地理知識,學生相關地理知識薄弱,必然影響案例教學的有效實施。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精選的經典案例,示範性強,地域覆蓋面廣。因此案例教學必須考慮學生的生活地域、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等特點,盡可能選擇學生熟悉的案例,或增補相關背景資料,降低教學難度。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的教學中,可以反復以學生所在城市或附近熟悉的城市——西安市為例進行分析教學。第五章第二節《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的教學中,完全可以選擇學生熟悉的本地案例加以分析,或作為教材的補充。
案例教學開放性強,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探究都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所以案例教學有其局限性,而傳統教學方式也有其優勢。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用案例教學,應針對教學內容,區別選擇教學方式。案例教學中也應滲透其他教學方式。
(5)正確定位教師的角色:即教師在案例討論過程中要善於當好「三導」角色即「導航、導游、導演」。即既要善於傾聽學生發言,又要適時地誘導學生,或給予提示、發問,或故設疑團,或充當爭論反角,使案例討論的發言始終圍繞題目中心順利進行,不發生偏題或跑題,同時也使討論中的爭論能深入開展下去,以促進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對知識理解的深化。在案例分析討論中,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創造出一個有利於學習的氛圍,負責引導和組織學生的討論。教師要避免自己成為討論的中心,要善於控制案例討論過程,使盡可能多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保證討論范圍不偏離主題,鼓勵「百家爭鳴」。對於學生的發言,教師可作簡短的評論,但一般不直接進行判斷,最好沒有導向性。教師要盡量避免給出肯定的觀點或答案,除非只有惟一正確的答案或全班都不能得出答案。對於學生向老師提出的諸如「究竟誰的說法正確」、「正確的答案到底是什麼」之類的問題,教師不妨「糊塗」一些,宜用「某某的說法很有見地,不過某某的觀點也很有道理」之類的話語來回答,而不要正面直接回答,更不要斬釘截鐵地下斷語。這是因為有些問題本來就沒有什麼「惟一正確的」答案,教師的見解更不見得就是「標準的」、「最佳的」。更何況案例教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讓他們記住一兩個正確的結論。待案例討論全部結束後,教師可以根據案例教學所要達成的目標,結合學生對案例分析和交流的情況,概括幾種有代表性的分析思路和對策,明確其依據,著重說明在討論中出現的爭論焦點,並運用相關原理和學生已有的認識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釋,給學生提供參考。總之,作為「總導演」的教師一定要有正確的角色意識。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是一種獨特的學習形式,它可以極大地發揮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爭辯、去選擇和決策,還要重視讓學生從案例學習討論中獲得某種經歷、感悟和學習的技巧與方法,並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⑺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
【摘要】課堂是教學主陣地。而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學生知識獲得的多少,地理學科需要教師能夠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實現教育觀念和手段更新,提高課堂效果。所以地理教師應根據新的教育理論,結合各自學校高中地理教學經驗,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如何選擇正確途徑,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是值得每一個地理教師思考的。
一、轉變教育觀念是提高課堂效果的根本
新課改要求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也就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場所,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場所,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課堂不能只注意傳授給學生知識,而更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知識。這是新課改所要求的轉變之一,也是我們提高課堂效率的必由之路。
但是轉變思想並不容易,所以為了讓教師和學生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實現還課堂給學生。我校近年來進行了大膽探索,大量使用的「68686」小組學習法,從很大程度上幫助老師和學生從行動上帶動了思想上的轉變,從開始的不敢或是不願嘗試,到現在把「68686」小組學習法變成常規教育方式方法,並取得理想的效果。反過來,良好的效果又堅定了教師和學生對於教育觀念的轉變,更促進了課堂效果的提高。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提高地理課堂效果主要途徑
我校實施的「68686」小組學習法,就是給學生以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於主動激活的狀態,主動積極地動手、動腦、動口,從而使學習成為自主的活動。「68686」小組學習法教學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對全過程的主動學習,變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為積極、靈活地認識和應用知識信息,整節課的內容可以轉化成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通過看書、思考解答。對於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中找到答案。為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可採用靈活多變的啟發誘導方法。這樣做比教師單純講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師則在退居次席的同時,又充分發揮出「主導」的作用,推動學生的主體活動正常有序、高效地進行。主動學習有激情,教學效果自然會較好。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地理課堂效果的基本前提
中學階段學生對地理課多無多大興趣,造成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學生要麼是感覺地理知識過於淺顯,很多知識通過自學便可以從書本上理解掌握,課堂教學對學生失去吸引力,要麼是覺得知識過於抽象、空洞、難以理解,沒有學習意義,從而失去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68686」小組學習法就是強調「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的事」,凡是遇到學習的問題,首先自己想辦法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再由小組討論,集思廣益解決,如果還解決不了,可以向其他的小組求助解決,最終的難題才會交由師生共同解決。這樣大部分問題在學生內部就得到了解決,即增強了學生個體的思考能力,更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是能帶來成就感的事情,因此學習的興趣也就大增,在課堂上就更加願意積極思考,從而整體的課堂效率就更加高效。
四、讓地理學貼近學生現實生活
地理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也必須回到現實生活中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而書本世界是語言符號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單色調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來的世界。這個世界缺乏色彩、缺少變化,是以一種冰冷冷的形勢和姿態呈現出來的。
我校的「68686」小組學習法就是要求課前各組學生廣泛收集相關地理現象,在課堂上運用地理學原理去解決。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鮮活的事實和生動直觀的感受構建來的世界。這個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斕,是以一種活生生的的形式和姿態撲面而來的。所以讓地理課堂貼近學生生活,多運用發生在當地或身邊的事例來說明地理過程和原理,讓學生自主的去思考一些相關問題,即能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更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在學習城市功能分區的規律時,學生就能根據課本知識解釋我市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的分布原因。甚至能預測未來幾年我市功能區的分布變化。
另外現代教學手段也可使課堂生動、形象地再現生活,使課本內容與現實有機結合。現代教育媒體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像、電影、計算機、激光視盤等,具有形聲性、再現性和先進性的特點。它們主要以圖像和聲音的形式傳遞信息,可使學生真正做到眼耳並用、視聽並用,使知識傳遞、接受、記憶變得比較容易,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地理課堂效率。
五、做好教學准備是獲得課堂最佳效果的關鍵
雖說使用「68686」小組學習法能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教師退居次席,發揮出「主導」的作用,但這不代表教師的工作減少,而是在課前備課時需要准備的更加充分,才能滿足課堂上學生的「突發奇想」,才能起到主導的作用。上課前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以及學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環境,為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實施做好准備。這就要求提前要備內容、備材料、備教具、備學生、備方法等,我認為最關鍵的是備學生、備方法。尤其是有的教師在地理基本知識方面確實基本功扎實,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一些教師在課前備課時只注重備內容的系統化、全面化,只關注自己的教學過程,不管學生,不備方法,導致教師講課、學生學習兩層皮,教學效果不好。殊不知我們的學生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也要求我們的教育方法隨之改變。我們必須研究我們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現代教學的要求,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學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規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類之間的相互關系等主要內容,涵蓋了與人類關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與人類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學科之一。所以不論是從學知識,還是將來在社會上生存發展來說,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識很有必要的。而在學校就是要通過提高地理課堂效果來實現。
⑻ 如何讓高中地理課堂有「活」力
生本教育是地理新課程的教育之 本,是地理新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地理教學開展生本教育的實踐與探索,是為地理新課程的落實開辟道路,提供策略。地理生本教育既要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在動 態學習中積累經驗,探索新法,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自主探究學習
⑼ 如何實現高效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
重要的就是引起學生的興趣,高中地理重要的是理解+記憶的哦。要把原理跟同學們講清楚,舉例說明和根據實際中遇到的題目相結合就可以的。
⑽ 如何讓高中地理課堂充滿活力
生本教育是地理新課程的教育之 本,是地理新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地理教學開展生本教育的實踐與探索,是為地理新課程的落實開辟道路,提供策略。地理生本教育既要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在動 態學習中積累經驗,探索新法,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自主探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