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印度第一課時評課稿
① 人教版地理印度筆記,要具體點的(我也不想,老師還有檢查的),要抄到本子上的,各位大哥大姐,幫幫忙。
印度,世界文明古國之一。
面積居世界第七位,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回大陸最大的國家,與答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不丹、緬甸和孟加拉國為鄰,瀕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
重要城市:新德里,首都、鐵路交通中心;加爾各答,最大城市、海港、麻紡織工業中心;孟買,最大海港、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高科技工業中心。
農業
自然條件:耕地面積亞洲第一;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地形有差異,利於植物種植;常有水旱災害發生。
農作物:水稻,分布在東北部,半島沿海地區。原因:平原地區降水充足。
小麥,分布在德干高原西部,恆河上游地區。棉花,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原因:小麥和棉花的耐旱力較強,因而分布在乾燥少雨的恆河平原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茶,分布在西北部低上坡上。原因:坡地多雨,排水好。黃麻:分布在恆河三角洲。原因:低平的土地和潮濕的氣候。
工業
印度東北部鋼鐵和機械工業中心:東北部錳、煤、鐵等豐富;孟買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加爾各答麻紡織工業中心;恆河三角洲黃麻產地;班加羅爾軟體工業中心:靠近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附近,具有人才優勢。
② 求七年級地理《印度》教案
問題四:印度自抄然環境特徵
1、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人口居世界第二位。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因此,印度政府推選計劃生育政策。
2、位置:①大部分位於10ºN——30ºN之間,主要位於熱帶。②海陸位置:亞歐大陸南部,印度洋以北,東瀕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
3、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北向東南注入孟加拉灣。
5、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印度自推行「綠色革命」以來,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主要家產品為水稻和小麥,水稻主要分布在恆河平原及沿海平原地區,小麥主要分布在恆河上游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6、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一年分為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多,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乾旱少雨,為旱季。印度水旱災害頻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風的不穩定造成的(一盤西南季風風力弱,來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災;反之,則形成水災)。
③ 新課程初中數學評課稿精選的目錄
數與代數
1.有理數及其運算復習
2.數軸
3.有理數的減法
4.有理數的減法
5.科學記數法
6.實數與數軸
7.用字母表示數
8.代數式
9.運用乘法公式因式分解(一)
10.日歷中的方程
11.教育儲蓄
12.實踐與探索(第一課時)
13.增收節支
14.花邊有多寬(一)
1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16.一個有趣的蹺蹺板題——問題探究活動側記
17.一次函數
18.《一次函數》復習課
19.反比例函數
空間與圖形
20.角
21.角的比較和運算
22.這樣處理,好!
23.平行線——平行線的特徵
24.勾股定理(一)
25.平行四邊形的識別(一)
26.正方形
27.正方形
28.梯形(一)
29.梯形
30.由立體圖形到視圖
31.立體圖形的展開圖
32.中心對稱圖形
33.圖案設計
34.確定位置
35.平面直角坐標系
36.解直角三角形應用舉例
37.難道是教材設計有問題?
38.幾何復習課
統計與概率
39.統計的意義——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
40.數據的表示(2)
41.平均數——由奧運首金談起
42.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
43.一定摸到紅球嗎——《可能性》教學設計及點評
44.頻率與概率
課題學習
45.跟我學
46.讓數學從這里放飛——《製成一個盡可能大的無蓋長方體》教學案例與反思
47.課題學習的回眸與反思——《製成一個盡可能大的無蓋長方體》案例
48.創新性數學課教學過程
④ 初中地理 印度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怎麼講
糧食是第一,糧食需要增多,相應的種植面積會增大,土地資源會受到威脅,當然環版境自然會受到人類權的破壞加重;住房是第二,住房面積增大,開發商會大量開發土地。另外,國家各方面的投資會增多,如興辦學校、醫院等,還要為一些貧困地區捐款,人們的就業機也會變得更難。人多了,垃圾也會增多,不言而喻環境污染會加重,再加上人們呼出得二氧化碳增多,全球氣溫升高。還有興建的工廠增多,排放的廢氣、廢水等相繼也會增多,這樣各方面聚到一起,環境問題就十分嚴重了。對國家的發展以及全世界會有無法估計的影響及損失
⑤ 關於初一印度地理的問題
沒什麼,主要地理原因 肯定是氣候和水源影響了農作物的生產造成的 不可能整個地區內種得是小麥,玉米,容而當地人卻喜歡吃大米的。印度有西南季風,所以南部的降雨量豐富,比較有利於種植稻穀,而印度北部由於受季風的影響較小,主要是靠地表徑流和冰山雪水灌溉,所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
⑥ 五年級數學上位置第一課時評課稿
1、本節課是基於對條形統計圖的理解上,通過對條形統計圖呈現數據,通過移多補少,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知道平均數是一組數據的代表數值,可用來進行幾組數據之間的比較,這樣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感性支撐,使抽象化的問題形象化。
⑦ 初中地理說課稿中的教學過程怎麼說
今天我要說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三節印度。我認為說課應該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圍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環節進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節教材屬於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徵,圍繞環境 —— 資源 —— 人口這一主線,闡明了人地關系,為進一步學習區域地理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教材的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知識技能目標: 1. 知道印度的人口數量及人口問題; 2. 掌握印度地形和氣候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 了解印度的工業概況。
二是過程方法目標:通過對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的學習,初步學會對一個國家的自然地理條件進行綜合評價。
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印度人口問題的嚴重性,進一步懂得人類必須自覺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一是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農作物分布及其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本節教材的難點是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分析,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一是造成水旱災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較差,難以將諸多的地理因素綜合在一起,得出結論。
重點和難點已經確定,怎樣處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節課我將用兩個課時講解,詳講的內容是印度的人口問題、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 「 以人為本 」 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採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合作討論法和利用圖形展示直觀教學法。我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像,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 「 二期課改 」 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索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印度的人口概況,印度自然環境,農業和工業的狀況」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四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激趣設懸導入新課,採用多種直觀手段,有利於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本節課在導入過程中,首先放映幻燈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恆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風光等),配以解說: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是佛教的發源地,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譽世界。這是一個視牛為神明的國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這也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已超過 10 億,僅次於中國……猜一猜「這是哪一國家?」使用直觀的手段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