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世界地理框架
『壹』 高中地理知識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復習要點
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貳』 地理知識框架怎麼做
可以根據書上的目錄做,或者是自己分世界地理、亞洲地理、中國回地理、各省份的來弄框架答,或者是分名稱、原因、影響、措施這些弄,或者是地形、氣候等地理因素弄框架。先弄大的框架,然後在大的知識下補充詳細的知識。
『叄』 地理必修一的知識框架
①http://wenku..com/view/f8c9c5c708a1284ac850431b.html
②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肆』 急求高中地理框架或高考大綱
框架很多的耶。。。。
高中物理筆記都是在本子上的啊。。。
電腦上沒有啊。。。
『伍』 求高三地理知識樹 就是高三地理答題框架 比如說河流分水文特徵和水系特徵
這是高中地理最經典的幾個問答題~~其實課本上(自然地理 區位分析 國土整治里問題)就是最經典的;學地理要:1.多記圖(圖是要死記的,經緯,具體在哪,旁邊有哪個國家……當然小技巧也可以用點)2. 一定要理解原理。特別是自然地理,理解了才可舉一反三。3.就是記答題模式,以應對主觀題。
自然地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徵:
1.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勢起伏狀況
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徵
☆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高緯度地區)
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
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於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影響降水的因素:
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
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
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
5.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
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徵:
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於降水特徵、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於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徵(取決於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徵:
1.長度
2.流向
3.流域面積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況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
☆評價河流的航運價值:
「自然條件」
1.地形:平坦,流經平原,水流平緩
2.氣候:降水豐富均勻,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 冰期短
3.河道:寬闊平直,水深
「社會經濟條件」
流域內人口多,經濟發達,聯系密集,運輸量大
☆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eg.我國青藏高原>
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eg.我國西北地區>
4.空氣密度
☆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
1.降水(當地氣候特徵情況;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eg.喜瑪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線低>
2.氣溫(陽坡雪線高於陰坡;不同緯度的溫度變化、0℃等溫線的海拔的高低)
☆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1緯度:.山地所處的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復雜
3.熱量(即陽坡、陰坡):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
☆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
2.交通:
3.國家政策
4.勞動力
5.科技: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
6.工業基礎
☆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資源因素:原料、燃料
3.農業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網路的通達度):便於物資、人員、信息交流
5.市場因素
6.科技因素
7.勞動力因素:勞動力價格、素質
8.歷史因素
9.政策因素:國家、地區政策扶持
10*.軍事因素:國防安全需要
11*.個人因素:個人偏好情感 <eg.歸國華僑投資辦廠>
☆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有利於交通聯系,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b.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開闊的低地)
2.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濕潤)
3.河流(供水、運輸功能)
4.資源條件
「社會經濟因素」
1.交通條件
2.政治因素
3.軍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遊因素
☆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條件(設立原則:交通最優<環路或市區邊緣,公路沿線>)
2.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穩定的商品來源
3.廣闊的市場或經濟腹地(設立原則:市場最優)
☆交通運輸線路的選線原則: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對選擇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開山、築洞、架橋,工程難度大,若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運)
2.地質(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滲漏;b.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
3.氣候(a.公路、鐵路:防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b.水運、航空:防大霧、大風)
4.土地(少佔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會經濟方面」
1.人口(盡量多地通過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使更多人受益。<適用於:地方公路>)
2.里程和運營時間(盡量修築橋梁、隧道,縮短里程,以節省運營時間;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適用於:國道>)
3.其他(盡量遠離重要文物古跡、注意生態環境保護)
☆港口建設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決定港口位置)」
1.水域條件:港闊水深(等深線密集,有利於停泊靠岸避風)
2.築港條件:陸地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於安排建築用地、港口設備)
「社會經濟條件(影響港口興衰)」
1.經濟腹地條件:經濟腹地是否廣闊、客貨流量大小、腹地經濟性質(經濟腹地的廣闊與否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腹地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等>)
2.城市依託(交通便利;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
3.政策條件:對外開放地區建成自由貿易港
1、水土流失問題(選修)
我國典型地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a.(黃土高原為例)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黃土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典例:甘肅南小河溝)。
b. (南方丘陵山區)產生原因:農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①發展立體農業②解決農民生活用能問題(大力推廣生活用煤;進行爐灶的技術革新;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問題(選修)
我國典型的地區:西北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表覆蓋著深厚的疏鬆沙質沉積物;大風日數多而且集中;處內陸地區,氣候乾旱降水少。
(2)人為原因: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
治理措施: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等。(典例:寧夏沙坡頭)
治理意義: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乾旱缺水問題(選修)
我國典型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
產生原因(華北地區):
(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2)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污染;節約用水,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春汛)
4、土壤次生鹽鹼化(選修)
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春季降水少,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地形低窪。
(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華北平原中、低產田的分布及治理(選修)
組成:西部的緩斜平原、緩斜平原以東的沖積低平原(黃淮海平原的主體)、渤海之濱為濱海平原。
緩斜平原肥力最好:①地面坡度較大,排水通暢,不易積水形成低濕地;②沉積物顆粒較粗,有利於水份下滲;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節蒸發量較小,不易形成鹽鹼地。
6、地面下沉和海水倒灌
我國典型地區: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7、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多發季節:夏季。5—10月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葯;由於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8、咸潮
①咸潮多發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區,以冬季最為嚴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氣候) a冬季降水少,氣候乾旱,河流正處枯水期,流量較小;b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勢地平,河汊縱橫;(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劇了咸潮。 人為原因:a人類生產、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無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發生時可能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帶來危害::a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b對企業生產造成威脅,生產設備容易氧化、腐蝕,鍋爐容易積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內的鹽度升高,危害到當地的植物生存。
④從長遠看,防治咸潮可採取的措施:a加強監測,建立預警機制;b採取調水以淡壓咸;c對河流水資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強統一調度、統一管理;d節約用水
9、酸雨
分布:西歐、北美、日本;我國南方地區
成因: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
危害: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及農作物;腐蝕建築物和文物古跡;危害人體健康。
根本途徑: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有效途徑: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
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為主,所以酸雨主要為硫酸型酸雨。
10、光化學煙霧:
成因:汽車尾氣中的碳氫化合物在太陽紫外線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
分布:地形條件不利於氣體擴散的谷地和(汽車尾氣排放多的)大城市。
危害和對策:降低能見度,損害植物和人體健康。控制汽車尾氣排放量。
11、沼澤的保護(選修)
我國典型地區:三江平原。
沼澤的形成: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量小②地下凍土層形成不透水層③地勢低平,地表徑流排泄不暢,土壤中水分積聚過多
開發利用的關鍵:排水。
意義: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①調節氣候,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②是一些珍禽的棲息地。
人文地理
1. 怎樣分析人口增長情況及解決措施?
【答題要點】
(一)人口增長過快(自然增長)
1.後果
(1)人口壓力過大,糧食、資源供應緊張,生態環境破壞;
(2)社會問題:勞動力過剩;就業困難;教育難度大;社會治安問題嚴重;(3)影響經濟發展
2.措施
(1)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2)發展經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3)發展教育,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
(二)人口老齡化(增長過慢)
1.後果:(1)勞動力、國防兵力不足;(2)社會養老負擔加重;(3)老年人問題突出;(4)影響區域經濟發展
2.措施:
(1)鼓勵生育;(2)適當移民;(3)發展經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2. 怎樣分析人口遷移的原因及影響?
【答題要點】
(一)、原因:
1.基本原因:不同地區的人口和生活資料在數量上的不平衡,地區環境有很大差別
2.自然環境因素:氣候、土壤、水源、礦產資源、地形。
3.社會經濟因素:經濟發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4.政治因素 :政策、政策變革(政治中的改變)、戰爭
5.環境移民:自然環境的變遷、生態環境的惡化。
(二)、影響:
1.對遷出地區:緩解人地矛盾緊張的壓力,利於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對外交流,利於發展當地經濟。不利的是易造成人才和勞動力的流失。
2.對遷入地區: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增添了地區發展的活力,促進了經濟發展。不利的是易帶來環境衛生問題、治安問題、計劃生育問題。
3. 怎樣分析某個城市興起的主要條件?
【答題要點】
1.自然條件:
(1)地形平坦;(2)氣候:氣溫適宜、降水適中的中緯度沿海地區。
(3)河流:供水、運輸、防衛、旅遊;(4)自然資源。
2.社會經濟條件:交通、政治、軍事、宗教、科技、旅遊。
對某一個具體的城市,一定要抓住其興起的最主要條件。(如株洲為交通)
4. 怎樣分析一個城市內功能區的布局?
【答題要點】
商業區:市場最優原則:布局在城市幾何中心。交通最優原則:布局在郊區高速公路或主幹道附近。一般佔地最少。
工業區:(1)向郊區遷移。原因:保護城市環境,降低生產成本。(2)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線的兩側。原因:工業生產有大量的運輸需求。
住宅區:在商業區和工業區之間。分高級(主導因素環境)和低級。與工業區、鐵路線等主要交通干線往往有綠化帶隔開。是城市最基本的土地利用方式,一般佔地最多。
【典型案例】
「風」:主導風向的下風向;與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如季風);最小風頻的風的上風向
「水」:水質要求高的企業放在上游;對水產生污染的企業放在下游
衛生防護帶:住宅區和工業區之間通常布有衛生防護帶。(要考慮到局部地區的城市熱島效應)
5. 怎樣分析與城市化相關的問題?
【答題要點】
1. 衡量城市化的三個標志:城市人口規模;城市用地規模;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2. 城市化的過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判斷:市中心人口密度發生變化)
3.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比較:起步早(晚);目前發展速度慢(快);城市化水平高(低)
4. 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中期:
A.問題:加速階段由於城市規模的無限制擴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長帶來的問題
①環境質量下降。主要有大氣污染、水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②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③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④影響社會治安,帶來貧困、內城衰落等問題
B.解決措施: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2)後期
A.問題:逆城市化現象,出現城市中心區衰落。B.解決措施: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科技產業和第三產業,開發中心衰落區。
6. 怎樣分析一個地區農業發展條件?
【答題要點】
1.自然條件:氣候(熱量、氣溫日較差、光照、降水量、水熱配合);地形(平原,利於發展耕作業,山區利於多種經營);土壤(是否肥沃);水源(是否充足)
2.社會經濟條件:市場、交通運輸、政策、勞動力數量和質量、技術水平、資金。
3. 典型例子: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灌溉水源);新疆瓜果之鄉(光照強,晝夜溫差大);乳畜業(市場);立體農業(地形);花基魚塘(市場)
7. 怎樣分析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問題?
【答題要點】
1.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知識點
(1)不同時期的人地關系:原始社會(依賴和崇拜自然);農業社會(改造自然,出現科學的萌芽);工業社會(征服自然,對環境破壞力大);信息社會(追求人地協調)
(2)三個原則和三個內涵:公平性原則(代內,代際,物種之間、國家之間);持續性原則(「度」);共同性原則(共同參與,國際合作)。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
(3)中國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性:龐大人口基數(人口壓力大);人均資源不足;環境問題嚴重
(4)途徑:循環經濟(工業:清潔生產;農業:生態農業)
(5)環境問題表現:生態破壞(農村、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城市、發達國家)
(6)產生的原因:索取物質和能量的速度超過了資源再生速度(生態破壞,資源短缺);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自凈能力(環境污染)
2. 中國某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產生的原因及其措施
(1)原因:既要發展農業經濟,又要保護環境。而現在農村中環境問題主要是生態破壞,產生的原因是由於人口壓力、農民素質低、產業結構單一、農村中能源缺乏造成的。
(2)措施:控制人口增長,提高農民素質;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大技術資金投入,培育優良品種,發展技術或資金密集型農業;加強優勢資源的系列開發,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增加就業機會;大力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3. 我國環境污染的原因及解決措施
1. 思路:原因應從污染源方面考慮,措施應針對原因進行,要從行政措施、公民行為、技術措施三方面考慮。
2. 主要原因:(1)工農業發達,生產排放量大。(2)工農業生產技術落後,大多數廢棄物沒有達標排放。(3)人口稠密,生活排放量大。(4)所在地自然條件較差,環境自凈能力差。
3. 解決:(1)制定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
(2)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公民的素質,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3)大力發展技術,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潔能源,減少廢棄物量。
(4)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和新興工業(5)針對不同污染具體採用不同措施。
4.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措施
(1)思路:問題主要是「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解決措施主要從改變觀念、政策導向、降耗減污等方面考慮。從解決措施可反推其原因。
(2)措施:
A.加大宣傳力度,改變人們的環境觀、資源觀、發展觀,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B.建立相關法律,加大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改變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限制投入大、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工業的投資。C.加大科技投入(發展科技),加快技術革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D.發展循環經濟,減少污染物的排放。E.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高技術)工業和第三產業。
F.加大資金投入,鼓勵發展高科技、核心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創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民族品牌。
8. 怎樣分析一個地區工業發展的區位因素?
【答題要點】
1.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與否、水源是否充足、氣候、能源、資源的類型、數量與匹配狀況
2.社會條件: 交通狀況(海運、內河航運、鐵路線)、工農業基礎(經濟基礎)、技術、勞動力數量與質量和工資水平、政策、工業協作條件。
分析時一定要突出該工業地區最主要的區位條件。
9. 工業集聚與工業分散的對比
項 目 內 容
集聚有利方面 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
集聚帶來的問題 工業集聚導致企業之間爭地、爭水、爭公共設施;加劇地區的環境污染。
分散區位因素 產品「輕、薄、短、小」,便於航空運輸;接近市場;接近勞動力豐富地區;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較低的地區;減少環境污染。
10. 怎樣分析老工業區興起的條件、衰落的原因和調整措施?
【答題要點】
1.興起的條件:
德國魯爾區:豐富的煤炭資源;離鐵礦區近;充沛的水源;廣闊的市場;便捷的水陸交通
遼中南:豐富的煤、鐵、石油資源;水源不足;廣闊的市場;便捷的交通
2. 衰落原因:
(1)產業結構單一,優勢產業、產品的地位下降。
(2)原材料能源消耗量大,隨著原材料能源供應緊張,價格上漲,生產成本提高
(3)新技術革命的沖擊(4)原有優勢資源或能源地位下降、資源枯竭(5)環境污染嚴重
3. 調整措施
(1)調整產業結構,使經濟結構多樣化,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2)調整工業布局,(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4)發展科技,對傳統工業進行技術改造,繁榮經濟,(5)優化環境
11. 怎樣分析兩類新工業區興起的條件?
【答題要點】
1.以高新技術為主的新工業區:A共同條件:(1)科技雄厚,勞動者素質高 (2)交通高度發達(3)環境優美。B共同特點:(1)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2)增長速度比傳統工業快得多,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較短(3)研發費用在銷售額中所佔比例高(4)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2.以輕工業為主的新興工業區。共同條件:(1)大批廉價勞動力,(2)政策,(3)經濟開放
共同特點:(1)生產高度專業化(2)集中了大量同類或相關企業,資本集中程度低(3)以中小型為主(4)以輕工業為主(5)生產過程分散,或家庭包工
12. 怎樣分析交通線建設的區位條件的意義?
【答題要點】
1.合理布局交通網:(1)緩解交通運輸的緊張狀況(2)活躍整個路網
2.促進沿線經濟發展: (1)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擴大交流的范圍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4)促進旅遊業、商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3.科學技術是保證。(在這里會分析我國一些新建鐵路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4.社會意義: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加強民族團結;促進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維護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發展;鞏固同防,建設邊疆等。
13. 怎樣分析資源跨地區調配的意義?
【答題要點】
1、對輸出地區的有利意義
(1)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強力拉動相關產業(3)促進綜合利用步伐,推動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4)緩解因植被破壞而帶來的環境壓力,不利之處:可能會造成輸出地區的生態破壞。
2、對輸入地區的意義:
(1)提供較豐富的資源,緩解該資源供應緊張的壓力(2)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3)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建設。(4)改善輸入區的生態環境
14. 怎樣解決我國能源問題?
【答題要點】
(1)加強勘探,提高石油、天然氣的後備儲量和生產量(2)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耗能產業
(3)加快技術革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4)積極開發水能和新能源,使能源消費多元化,優化能源結構(5)加強國際合作,拓展能源來源渠道,實現能源供應多樣化
(6)提供公民的節能意識
15. 怎樣分析產業轉移及影響?
【答題要點】
1、轉移產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處於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產業;污染嚴重、資源消耗多即高能耗高消耗、重污染的產業。
2、移入地區的優勢:勞動力便宜、地價便宜、政策優惠、市場廣闊、資源豐富。
3、影響:
(1)對移出地區:利於集中國內生產要素發展新的主導產業;能一直處於高附加值的開發和營銷環節;環境得到改善。不利的是減少國內就業機會,增加失業人口。
(2)對移入地區:利於加快國內的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工業化進程;增加就業機會,緩解國內就業壓力;不利的是始終處於低附加值的加工環節,且消耗資源多、環境污染嚴重,易帶來環境問題。
16. 怎樣分析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
【答題要點】
1.開發條件:(1)資源豐富 開采條件好;(2)市場廣闊;(3)交通條件好(距市場近)
2.基地建設:(1)擴大資源開采量;(2)發展交通,提高資源外運能力;(3)加強資源的加工轉換;(4)發展對該類資源或能源需求量大的工業。
3.環境保護:資源能源開發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利用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17. 怎樣分析某流域開發的基本內容?
【答題要點】
(一)開發的自然條件:
1.地形: 流速,影響水力和航行;2.氣候:影響水量,水力資源;3.水系:水量、水力、流速分析;4.其它自然資源。
(二)開發內容:
1.總體思路
(1)山地(分水嶺):保護植被生態、水量水質(2)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最集中):重點保護生態環境(3)河流: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護水質(4)礦產資源:決定發展工業
2.開發措施
a.核心:河流的利用和治理 修大壩 梯級開發
b.具體措施:防洪、發電、航運、旅遊、提高水質、土地利用
(三)水庫修建利弊分析
1.利同上,略
2.弊:(1)淹沒農田、聚落、文物古跡、風景名勝;(2)影響生物棲息地,生物多樣化減少;(3)誘發地震、滑坡等地質災害;(4)庫區水量增發增多,造成水資源損失;(5)庫區水流減慢,泥沙淤積,減少庫容;(6)下游水量減少;(7)入海口入海泥沙減少,影響灘塗增長,魚類生存環境。
18. 怎樣分析傳統商品糧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答題要點】
1.本地區人口增長快,糧食需求量大。2.本地區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快,佔用了大量農業用地。3.本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多種經營,發展花卉、乳畜、蔬菜等產值高的農業。
4.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如水網密布,地塊小,不利於大規模機械化、專業化生產。
『陸』 高二世界框架總結(東亞、東南亞、南亞)
[考綱要求]
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各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區域特徵。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徵:日本、印度
[知識講解]
一、東亞
1、概述
(1)位置范圍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韓國(首都漢城)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2)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台灣島等)
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
半島、島嶼上河流短促
(3)氣候
季風及其成因
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 東亞季風氣候的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差異(界線、區別、特點、成因)
西部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為什麼東亞季風氣候顯著? 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陸溫差大 → 冬季西佰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 → 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4)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境方面、人口方向、經濟方面
范圍
海陸位置
地形
氣候
經濟發展
東部沿海
東亞東部,包括中國東部沿海,朝鮮、韓國和日本
瀕臨海洋,距海近
地勢較低,平原為主,間有丘陵或低山,河湖較多
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較多
交通方便,城市很多,工農業發達,是世界水稻、茶葉、蠶絲主要產區,經濟發展迅速
西部內陸
東亞西部,包括中國西部和蒙古
遠離海洋,深居內陸
地勢較高,多山地和高原,河湖較少
氣候乾旱,溫差較大
交通不便,以畜牧業、畜產品加工和采礦業為主
2、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徵
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國四、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
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火山之國,地震之邦——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活火山)
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
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2)發達的經濟
①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經濟發展迅速。
②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③最大貿易對象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分布極不平衡:集中於「三灣一海」地區,即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瀨戶內海——五個工業區:京濱區、名古屋區、阪神區、瀨戶內海區、北九州區——原因:日本國內資源短缺,國內市場狹小,沿海多良港,便於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⑤工業由集中趨向分散:向國土的南北兩端(九州島南部和本州島東北部)擴展——由臨海型布局轉向臨空型布局
⑥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函館和下關為主要漁港。
⑦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平原地區產稻米,並能自給,丘陵地區栽培果樹和蔬菜,但仍大量進口
⑧人口、經濟遷移:向領土南北兩端擴展(本州島北部和九州島)
(3)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全國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
科學城——築波;宇航中心——種子島 ;硅島——九州島;橫濱——全國最大港口,第三大城市;大阪——全國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築波——科技城,地處京濱工業區;豐田——「汽車城」,地處名古屋區;福山——「鋼城」,地處瀨戶內海區;長崎——造船中心,地處北九州區。
補充:日本的經濟特徵與發展條件
(1)日本的經濟特徵是:①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現代化程度高;②經濟結構以工業為主,農業不佔主要地位,農業生產規模小,農業現代化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化,單產高,農產品大量進口;③對外依賴性強,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產品銷售也依賴國際市場。
(2)日本經濟發展的條件:
有利條件:海岸曲折,多良港;人口密集,勞動力素質高 不利條件:國內資源貧乏,市場狹小
發展途徑:大力發展海上航運, 進口原料、燃料、出口產品、開拓國際市場
(3)原料來源:石油――中東、東南亞 煤炭――中國、澳大利亞
鐵礦――巴西、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 棉花――中國、美國
(4)解決途徑: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歷源,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以及島國多港灣等有利條件,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燃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5)成功經驗: 社會改革; 非軍事化; 實施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重視教育和科技
(6)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日本在積極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的新動向,這是值得關注的信號。
3、熱點問題:朝鮮半島沖突和「朝核六方會談」
2、朝鮮的基本概況
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北部的朝鮮半島北半部,東北與俄羅斯接壤,北部與中國相鄰。面積122762km²,其中80%是山區。人口2200萬,朝鮮是一個單一民族。朝鮮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石墨、菱鎂礦儲量居世界前列,水利和森林資源也比較豐富。工業以采礦、機械、電力、紡織等為主。大多分布於大同江下游和東北沿海港口城市。農業以種植水稻和玉米為主。首都平壤。
3、朝鮮南北統一
歷史上南北朝鮮是一個統一的國家,1910年8月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朝鮮半島獲得解放。蘇、美兩國軍隊以38°N為界分駐半島南北,北部成立了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南部成立了大韓民國。這是美蘇為了各自利益製造了南北分裂。但近年來朝韓兩國逐步走向統一,反映了當代國際關系和平與發展的趨勢。共同的民族、共同的利益,將決定國家最終走向和解與合作。
二、東南亞
1、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1)范圍
A、緯度低:絕大部分位於南緯10度至北回歸線之間,沿北緯20度剖面自西向東穿過的河流依次為:伊洛瓦底江,怒江——薩爾溫江,(湄南河),瀾滄江——湄公河,(紅河)。
B、東經95度至東經110度之間:東經100度穿過中國雲南、金三角(緬、老、泰交界)、湄南河三角洲(泰國曼谷)、泰國灣、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蘇門答臘島、印度洋
C、「十字路口」的位置: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D、馬六甲海峽:地處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本區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載重通過能力25萬噸,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
E、中南半島:有6個國家,內陸國——老,沿海國——緬、泰、柬、越、馬
F、馬來群島:世界最大群島(我國習慣稱南洋群島)6個國家和地區,印尼、菲律賓、汶萊、新加坡、東帝汶、馬來西亞
G、印尼在東南亞面積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跨亞洲與大洋洲的國家,首都雅加達是東南亞最大城市
H、東帝汶2002年5月獨立,非「東盟」國家
(2)地形
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上遊河段流水切割作用顯著,形成了河谷成V字形、兩岸高聳的流水侵蝕地形,下遊河段流速減慢,河谷展寬,泥沙沉積,形成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典型的流水堆積地貌,湄公河平原本區最大平原
馬來群島:地處三大板塊交界處。地形多山、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火山灰土,土質肥沃,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國家
(3)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馬亞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終年高溫多雨,降水類型為對流雨
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南部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每年分旱雨兩季
類型
主要特徵
分布地區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降水較多,一年之中有旱季、雨季之分
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
一年中農作物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年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
赤道附近的馬來群島大部分地區和馬來半島南部
農作物在一年中隨時可以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4)河流與人類活動
河流沿岸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加上氣候高溫多雨,雨熱同期)——人類開發歷史悠久,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城市沿河分布——紅河(河內)、湄公河(萬象、金邊)、湄南河(曼谷)、伊洛瓦底江(仰光)
2、居民和經濟
(1)人口稠密華人眾多
世界人口稠密區之一,人口分布不均:稠密區——平原、三角洲、大島——人類開發歷史悠久,農業發達;
稀疏區——熱帶雨林氣候區、山區——自然條件惡劣
黃色人種,印尼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爪哇島,島上有著名城市萬隆
宗教:佛教很多,緬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吳哥窟著名佛教建築、泰國作為國教。印尼、馬來西亞把伊斯蘭教作為國教,菲律賓居民信仰天主教
華人、華僑最集中分布區,原籍主要為廣東、福建
(2)主要農產和礦產
農產: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天然橡膠—馬來西亞、油棕—馬來西亞、椰子—菲律賓、蕉麻—菲律賓、胡椒—印尼、金雞納霜—印尼),世界水稻主要產區(泰國—稻米主要出口國)
森林——世界熱雨林主要分布區,世界名貴木材(楠木、柚木)出口區(主要是緬、泰兩國)
礦產;世界最大錫礦帶,馬來西亞最多;世界石油主要產地之一(印尼和汶萊為石油出口國—主要輸往日本)
(3)迅速發展的工業和旅遊業
初級產品為主,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是長期以來受殖民統治的結果,殖民統治者將東南亞作為掠取廉價資源的寶庫,壓抑民族工業的發展,以便傾銷自己的工業品,從中賺取巨額利潤。東南亞獨立後,也不能很快擺脫此種局面。
利用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且廉價的優勢,大力發展加工工業,產品大量出口,振興民族經濟,泰國、新加坡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馬來西亞經濟發展很快;
旅遊業迅速發展如新加坡、泰國。
3、新加坡
(1)城市島國
馬來半島南面的城市島國,地狹人稠,華人很多,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口,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港口條件好,糧食進口、淡水靠鄰國供給
(2)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發展經濟
①、經濟發展條件分析
有利條件:A、地理位置——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口,處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亞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和航運要沖上;B、城市島國——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由新加坡島及其附近小島組成;C、港口優良,世界各國物產轉口中心;D、經濟地理位置——地處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東南亞地域中心,各國貿易集散地;E、政策——對外開放,重視教育和科技。
不利條件:自然資源貧乏,領土面積狹小,糧食靠進口,水靠鄰國供應,原材料、能源、市場對外依賴嚴重,易受世界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或沖擊。
②經濟發展情況:
A、利用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天然良港的優勢,發展對外貿易和海上航運,增加商品的出口數量和港口的吞吐量,使新加坡成為東南亞各國互相貿易的集散地和轉口中心
B、新加坡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引進技術,進口原料,迅速發展了造船、煉油、海上鑽井平台、電子電器等工業
C、由於工業經濟的發展,銀行大量增加
D、利用風光優美、交通便利、服務周到的長處,迅速發展旅遊業
E、重視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發展
F、重視保護環境,是聞名的「花園式城市」(A、熱帶雨林氣候,適宜熱帶樹木、花草的生長。B、市政規劃合理:重工業集中在西部,有污染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C、環保工作做得深入、細致。)
(3)工業布局
重工業集中在西部工業區,有污染的工業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市區以商業、金融業、旅遊業為主,有少量輕工業,同時合理安排綠地面積。
4、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
人口主要集中在爪哇島,雅加達是東南亞最大城市,萬隆:1955年亞非會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熱點問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瀾滄江——湄公河次流域開發」、印度洋地震海嘯災害、東盟地理試題
第九次東盟領導人會議於2003年10月8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落下帷幕。會議期間,舉行第七次東盟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這次會議的一大亮點是中國政府宣布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並與東盟簽署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系」的聯合宣言,這標志著中國和東盟的雙邊關系邁上了一個新台階。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A島的氣候類型屬於 ,這里終年受 氣壓帶控制,終年高溫,多 (類型)雨。
(2)C河段處流域面積南北狹長的原因是 。
(3)美國微電子裝配工業在圖示地區布局主要是為了利用當地的 。
(4)20世紀70年代,東南亞國家中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是哪一個?請依據圖示寫出表示該國地理位置的序號和國家名稱。
(5)該國家在社會精神文明方面,採取怎樣的措施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圖中②③之間的海峽是 海峽。它是世界上重要的交通要道,為什麼日本將該海峽稱之為「海上生命線」?
(7)在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與貿易合作中,東盟國傢具有哪些優勢(從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回答)?
(8)東南亞的經濟的特點。
(9)分析①⑤等地區冬季、夏季盛行風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10)該地區為世界主要水稻產區,試分析影響該地區水稻種植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11)你認為在新加坡獲得成功的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為此,其措施是什麼?
(12)與新加坡、韓國相比,泰國、馬來西亞等亞洲新興國家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不同點是
A.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 B.適時調整經濟結構 C.制定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 D.加強與鄰國的經濟合作
(13)泛亞鐵路(新加坡至昆明)將是聯系東盟和中國的重要通道,其中,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的已有鐵路為共用段,自曼谷至昆明的待建鐵路有東、中、西三個方案,如表1和下圖所示。
表1泛亞鐵路待建線路三個方案的比較(單位:千米)
方案
經過主要城市
鐵路總長度
需新建鐵路
東線
曼谷—金邊—胡志明市—河內—昆明
5 520
433
中線
曼谷—萬象—昆明
4 180
1245
西線
曼谷—仰光—昆明
4 321
1017
①東盟國家首選東線方案,分析其有利因素。
②新加坡是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分析其電子工業布局的有利因素。
(14)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啟動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2005年起中國與東盟將逐步取消大部分雙邊關稅,向「零關稅」邁進。我國西南省區與東盟國家地理位置鄰近,具有發展經貿合作的地緣優勢,雙方在資源構成、產業結構和工農業產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補性強。結合上述材料,說明我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意義。
(1)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低 對流 (2)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 (3)該河段流徑橫斷山區,受南北縱列的山脈束縛影響
(4)新加坡 ③ (5)重視道德教育 發展科技教育,培養人才 (6)馬六甲 日本經濟發達但資源貧乏,所需石油絕大部分從中東進口。馬六甲海峽溝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是日本從中東波斯灣地區運進石油最短航線的必經之路,因而被稱為「海上生命線」。
(7)生物資源優勢:是世界重要的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區。 氣候資源優勢:充足的光、熱、水、為發展農業生產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礦產資源優勢:有豐富的石油、錫礦等。
水能資源優勢:山河相間、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 交通位置優勢:處於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
勞動力資源優勢:人口稠密,有眾多的廉價勞動力。(必答) 旅遊資源優勢:自然環境多樣,旅遊資源豐富(有熱帶、亞熱帶風光,旅遊資源豐富)(必答)
(9)冬季該地區位於亞洲高壓(反氣旋)的南部,所以吹東北風。夏季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後向右偏轉,形成西南風
(10)風和熱帶雨林氣候,水熱充足;地形平坦;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種植經驗豐富。
(11)人才。措施是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重視道德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12)D
(13)①運營里程長;利用現有鐵路長,需新建鐵路短的優勢;鐵路主要經過平原;所經地區人口較稠密,城市多,經濟相對發達。②科技發達;環境整潔;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14)有利於推進我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通過降低關稅,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通過優勢互補,擴大經濟發展空間;有利於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
三、南亞
1、概述
(1)位置和范圍
①、經緯度位置:
A、地處北緯10度——北緯30度之間,北回歸線穿過南亞中部。
B、東經80度經線:
東經90度經線:
②、海陸位置:
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洋之間——南亞次大陸:
③、內陸山地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均與中國相鄰)
④、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巴與我國相鄰)
⑤、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⑥、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斯里蘭卡以佛教為主;印度、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主。居民為白色人種
(2)地形:南亞的地形,由北到南分為山地、平原、高原三部分
A.北部山地:是地勢很高的喜馬拉雅山脈南坡的一部分——茶
B.中部平原:主要是由印度河、恆河沖積而成——東北部水稻,西北部小麥與棉花,三角洲上黃麻
C.南部高原:主要是印度半島中南部的德干高原(地勢較平坦,多火山熔岩風化物,土質肥沃——開墾為耕地)——高原上分布棉花和茶葉,沿海分布水稻
(3)河流:印度河與恆河是南亞的兩條重要的河流
A.1、獅泉河—印度河:源於我國西藏,流經中國、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流經熱帶沙漠氣候區(塔爾沙漠),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B.恆河——印度「聖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向東南流經恆河平原(印度),下游流經孟加拉國與布拉馬普特拉河(我國稱為雅魯藏布江)匯合後,流入孟加拉灣
C、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流經中、印、孟——注入孟加拉灣
D、洪澇災害嚴重——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並且颶風旺盛;地形:恆河三角洲,地形平坦,水網密布,排水不暢;水文:兩條河流同時來水,風暴潮影響。
(4)氣候:
①、氣候類型:
A、 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分為明顯的雨季(6月——9月)和旱季(10月——次年5月),西南季風容易引起水旱災害,孟加拉國受影響最大。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處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世界降水最多(但在雨季來臨之前,由於太陽直射點北移,太陽高度角增大;同時,夏季風未到,雨季未來,多晴朗天氣,所以,4——5月為熱季,多高溫乾熱天氣)。
B、熱帶沙漠氣候——南亞西北部——全年炎熱乾燥——成因為西北部降水稀少加上人類活動破壞地表植被而形成
C、熱帶雨林氣候——斯里蘭卡島南部和馬爾地夫群島——全年高溫多雨
D、高山氣候——南亞北部
②、夏季風與農業生產
A、正常年份——風力不強不弱——降水適時適量——風調雨順——農業豐收
B、異常年份——風力太強——夏季風來得早,去得遲——雨季長,降水多——水災——農業歉收
異常年份——風力太弱——夏季風來得晚,去得早——雨季短,降水少——旱災——農業歉收
C、解決辦法——興修水利工程
③、氣候與農作物分布
A、熱量條件影響農作物分布
B、不同作物需不同水分條件——水稻:高溫多雨,平原地區,需水肥量大,多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和德干高原東、西沿岸;小麥和棉花:需水少,耐旱能力強,地勢平坦,多分布在降水較少的西部地區;黃麻:喜低溫濕潤,多分布在恆河三角洲上;茶:需多雨氣候及排水好的坡地,多分布在多雨並且排水條件好的東北山坡上。
2、印度
(1)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於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2)經濟
①、自然條件和農業
A、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耕地面積占國土一半以上——原因:地處低緯度地區,熱量充足,年降水量較多;地形以平原、丘陵、台地為主,利於農業多樣化,並且多開墾為耕地——不利的氣候條件:旱季時間長,雨季集中在6、7、8、9這四個月,同時西南季風勢力強弱和進退遲早造成降水量年季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
B、農業革命——綠色革命:引進、改良、推廣高產優質品種為核心,提高單產為目的,是解決糧食問題的主要途徑;白色革命:引進、培育、推廣優良水牛品種,停止進口商品性奶奶製品,使牛奶產量有很大提高;藍色革命:三面環海,海岸線長,多海灣、河流及水庫,開發江、河、湖、海,發展水產養殖業。
C、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②、農產品、礦產資源和工業
A、工業特徵:形成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
B、產棉區——印度西部——孟買棉紡城——接近原料產地和對外貿易港口
產麻區——恆河三角洲——加爾各答麻紡城——接近原料產地和港口
C、煤、鐵豐富——集中於德干高原東北部;錳礦儲量大——產在德干高原中、北部地區———形成東北部工業區的鋼鐵、電子、機械、化學工業。
D、工業
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
工業由集中趨向分散——由西部以孟買為中心和東北部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傳統工業區向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的新興工業區(軟體業)擴展
工業部門
分布
與原料產地的關系
鋼鐵工業
德干高原東北部
煤、鐵、錳豐富,礦區相互鄰近
麻紡織工業
加爾各答
地處黃麻產地
棉紡織工業
孟買
靠近最主要的棉產區
(3)城市
新德里:首教,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築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3、熱點問題:「克什米爾沖突」——印巴沖突
近幾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圍繞克什米爾歸屬出現嚴重分歧,武裝沖突不斷,甚至展開了核威懾和核競賽。時至今日,雙方仍沖突不斷,南亞局勢高度緊張。據此回答1-3題
『柒』 求高中區域地理知識結構圖.....急用
說真的,自己歸納印象會更深,,
要不然,去買王樹聲地圖,看圖比結構圖更重要和有效。
每個地方從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去記。一切迎刃而解
『捌』 高二世界框架總結 (東亞、東南亞、南亞)
表格內容不能復制
一、東亞
1、概述
(1)位置范圍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韓國(首都漢城)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2)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台灣島等)
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
半島、島嶼上河流短促
(3)氣候
季風及其成因
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 東亞季風氣候的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差異(界線、區別、特點、成因)
西部內陸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為什麼東亞季風氣候顯著? 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陸溫差大 → 冬季西佰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 → 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4)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境方面、人口方向、經濟方面
范圍
海陸位置
地形
氣候
經濟發展
東部沿海
東亞東部,包括中國東部沿海,朝鮮、韓國和日本
瀕臨海洋,距海近
地勢較低,平原為主,間有丘陵或低山,河湖較多
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較多
交通方便,城市很多,工農業發達,是世界水稻、茶葉、蠶絲主要產區,經濟發展迅速
西部內陸
東亞西部,包括中國西部和蒙古
遠離海洋,深居內陸
地勢較高,多山地和高原,河湖較少
氣候乾旱,溫差較大
交通不便,以畜牧業、畜產品加工和采礦業為主
2、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徵
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國四、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
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火山之國,地震之邦——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活火山)
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
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2)發達的經濟
①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經濟發展迅速。
②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③最大貿易對象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分布極不平衡:集中於「三灣一海」地區,即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瀨戶內海——五個工業區:京濱區、名古屋區、阪神區、瀨戶內海區、北九州區——原因:日本國內資源短缺,國內市場狹小,沿海多良港,便於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⑤工業由集中趨向分散:向國土的南北兩端(九州島南部和本州島東北部)擴展——由臨海型布局轉向臨空型布局
⑥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函館和下關為主要漁港。
⑦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平原地區產稻米,並能自給,丘陵地區栽培果樹和蔬菜,但仍大量進口
⑧人口、經濟遷移:向領土南北兩端擴展(本州島北部和九州島)
(3)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全國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
科學城——築波;宇航中心——種子島 ;硅島——九州島;橫濱——全國最大港口,第三大城市;大阪——全國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築波——科技城,地處京濱工業區;豐田——「汽車城」,地處名古屋區;福山——「鋼城」,地處瀨戶內海區;長崎——造船中心,地處北九州區。
補充:日本的經濟特徵與發展條件
(1)日本的經濟特徵是:①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現代化程度高;②經濟結構以工業為主,農業不佔主要地位,農業生產規模小,農業現代化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化,單產高,農產品大量進口;③對外依賴性強,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產品銷售也依賴國際市場。
(2)日本經濟發展的條件:
有利條件:海岸曲折,多良港;人口密集,勞動力素質高 不利條件:國內資源貧乏,市場狹小
發展途徑:大力發展海上航運, 進口原料、燃料、出口產品、開拓國際市場
(3)原料來源:石油――中東、東南亞 煤炭――中國、澳大利亞
鐵礦――巴西、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 棉花――中國、美國
(4)解決途徑: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歷源,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以及島國多港灣等有利條件,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燃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5)成功經驗: 社會改革; 非軍事化; 實施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重視教育和科技
(6)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日本在積極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的新動向,這是值得關注的信號。
3、熱點問題:朝鮮半島沖突和「朝核六方會談」
2、朝鮮的基本概況
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北部的朝鮮半島北半部,東北與俄羅斯接壤,北部與中國相鄰。面積122762km²,其中80%是山區。人口2200萬,朝鮮是一個單一民族。朝鮮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石墨、菱鎂礦儲量居世界前列,水利和森林資源也比較豐富。工業以采礦、機械、電力、紡織等為主。大多分布於大同江下游和東北沿海港口城市。農業以種植水稻和玉米為主。首都平壤。
3、朝鮮南北統一
歷史上南北朝鮮是一個統一的國家,1910年8月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朝鮮半島獲得解放。蘇、美兩國軍隊以38°N為界分駐半島南北,北部成立了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南部成立了大韓民國。這是美蘇為了各自利益製造了南北分裂。但近年來朝韓兩國逐步走向統一,反映了當代國際關系和平與發展的趨勢。共同的民族、共同的利益,將決定國家最終走向和解與合作。
二、東南亞
1、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1)范圍
A、緯度低:絕大部分位於南緯10度至北回歸線之間,沿北緯20度剖面自西向東穿過的河流依次為:伊洛瓦底江,怒江——薩爾溫江,(湄南河),瀾滄江——湄公河,(紅河)。
B、東經95度至東經110度之間:東經100度穿過中國雲南、金三角(緬、老、泰交界)、湄南河三角洲(泰國曼谷)、泰國灣、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蘇門答臘島、印度洋
C、「十字路口」的位置: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D、馬六甲海峽:地處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本區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載重通過能力25萬噸,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
E、中南半島:有6個國家,內陸國——老,沿海國——緬、泰、柬、越、馬
F、馬來群島:世界最大群島(我國習慣稱南洋群島)6個國家和地區,印尼、菲律賓、汶萊、新加坡、東帝汶、馬來西亞
G、印尼在東南亞面積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跨亞洲與大洋洲的國家,首都雅加達是東南亞最大城市
H、東帝汶2002年5月獨立,非「東盟」國家
(2)地形
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上遊河段流水切割作用顯著,形成了河谷成V字形、兩岸高聳的流水侵蝕地形,下遊河段流速減慢,河谷展寬,泥沙沉積,形成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典型的流水堆積地貌,湄公河平原本區最大平原
馬來群島:地處三大板塊交界處。地形多山、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火山灰土,土質肥沃,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國家
(3)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馬亞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終年高溫多雨,降水類型為對流雨
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南部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每年分旱雨兩季
類型
主要特徵
分布地區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降水較多,一年之中有旱季、雨季之分
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
一年中農作物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年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
赤道附近的馬來群島大部分地區和馬來半島南部
農作物在一年中隨時可以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4)河流與人類活動
河流沿岸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加上氣候高溫多雨,雨熱同期)——人類開發歷史悠久,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城市沿河分布——紅河(河內)、湄公河(萬象、金邊)、湄南河(曼谷)、伊洛瓦底江(仰光)
2、居民和經濟
(1)人口稠密華人眾多
世界人口稠密區之一,人口分布不均:稠密區——平原、三角洲、大島——人類開發歷史悠久,農業發達;
稀疏區——熱帶雨林氣候區、山區——自然條件惡劣
黃色人種,印尼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爪哇島,島上有著名城市萬隆
宗教:佛教很多,緬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吳哥窟著名佛教建築、泰國作為國教。印尼、馬來西亞把伊斯蘭教作為國教,菲律賓居民信仰天主教
華人、華僑最集中分布區,原籍主要為廣東、福建
(2)主要農產和礦產
農產: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天然橡膠—馬來西亞、油棕—馬來西亞、椰子—菲律賓、蕉麻—菲律賓、胡椒—印尼、金雞納霜—印尼),世界水稻主要產區(泰國—稻米主要出口國)
森林——世界熱雨林主要分布區,世界名貴木材(楠木、柚木)出口區(主要是緬、泰兩國)
礦產;世界最大錫礦帶,馬來西亞最多;世界石油主要產地之一(印尼和汶萊為石油出口國—主要輸往日本)
(3)迅速發展的工業和旅遊業
初級產品為主,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是長期以來受殖民統治的結果,殖民統治者將東南亞作為掠取廉價資源的寶庫,壓抑民族工業的發展,以便傾銷自己的工業品,從中賺取巨額利潤。東南亞獨立後,也不能很快擺脫此種局面。
利用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且廉價的優勢,大力發展加工工業,產品大量出口,振興民族經濟,泰國、新加坡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馬來西亞經濟發展很快;
旅遊業迅速發展如新加坡、泰國。
3、新加坡
(1)城市島國
馬來半島南面的城市島國,地狹人稠,華人很多,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口,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港口條件好,糧食進口、淡水靠鄰國供給
(2)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發展經濟
①、經濟發展條件分析
有利條件:A、地理位置——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口,處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亞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和航運要沖上;B、城市島國——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由新加坡島及其附近小島組成;C、港口優良,世界各國物產轉口中心;D、經濟地理位置——地處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東南亞地域中心,各國貿易集散地;E、政策——對外開放,重視教育和科技。
不利條件:自然資源貧乏,領土面積狹小,糧食靠進口,水靠鄰國供應,原材料、能源、市場對外依賴嚴重,易受世界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或沖擊。
②經濟發展情況:
A、利用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天然良港的優勢,發展對外貿易和海上航運,增加商品的出口數量和港口的吞吐量,使新加坡成為東南亞各國互相貿易的集散地和轉口中心
B、新加坡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引進技術,進口原料,迅速發展了造船、煉油、海上鑽井平台、電子電器等工業
C、由於工業經濟的發展,銀行大量增加
D、利用風光優美、交通便利、服務周到的長處,迅速發展旅遊業
E、重視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發展
F、重視保護環境,是聞名的「花園式城市」(A、熱帶雨林氣候,適宜熱帶樹木、花草的生長。B、市政規劃合理:重工業集中在西部,有污染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C、環保工作做得深入、細致。)
(3)工業布局
重工業集中在西部工業區,有污染的工業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市區以商業、金融業、旅遊業為主,有少量輕工業,同時合理安排綠地面積。
4、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
人口主要集中在爪哇島,雅加達是東南亞最大城市,萬隆:1955年亞非會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熱點問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瀾滄江——湄公河次流域開發」、印度洋地震海嘯災害、東盟地理試題
第九次東盟領導人會議於2003年10月8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落下帷幕。會議期間,舉行第七次東盟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這次會議的一大亮點是中國政府宣布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並與東盟簽署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系」的聯合宣言,這標志著中國和東盟的雙邊關系邁上了一個新台階。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A島的氣候類型屬於 ,這里終年受 氣壓帶控制,終年高溫,多 (類型)雨。
(2)C河段處流域面積南北狹長的原因是 。
(3)美國微電子裝配工業在圖示地區布局主要是為了利用當地的 。
(4)20世紀70年代,東南亞國家中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是哪一個?請依據圖示寫出表示該國地理位置的序號和國家名稱。
(5)該國家在社會精神文明方面,採取怎樣的措施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圖中②③之間的海峽是 海峽。它是世界上重要的交通要道,為什麼日本將該海峽稱之為「海上生命線」?
(7)在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與貿易合作中,東盟國傢具有哪些優勢(從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回答)?
(8)東南亞的經濟的特點。
(9)分析①⑤等地區冬季、夏季盛行風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10)該地區為世界主要水稻產區,試分析影響該地區水稻種植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11)你認為在新加坡獲得成功的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為此,其措施是什麼?
(12)與新加坡、韓國相比,泰國、馬來西亞等亞洲新興國家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不同點是
A.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 B.適時調整經濟結構 C.制定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 D.加強與鄰國的經濟合作
(13)泛亞鐵路(新加坡至昆明)將是聯系東盟和中國的重要通道,其中,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的已有鐵路為共用段,自曼谷至昆明的待建鐵路有東、中、西三個方案,如表1和下圖所示。
表1泛亞鐵路待建線路三個方案的比較(單位:千米)
方案
經過主要城市
鐵路總長度
需新建鐵路
東線
曼谷—金邊—胡志明市—河內—昆明
5 520
433
中線
曼谷—萬象—昆明
4 180
1245
西線
曼谷—仰光—昆明
4 321
1017
①東盟國家首選東線方案,分析其有利因素。
②新加坡是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分析其電子工業布局的有利因素。
(14)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啟動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2005年起中國與東盟將逐步取消大部分雙邊關稅,向「零關稅」邁進。我國西南省區與東盟國家地理位置鄰近,具有發展經貿合作的地緣優勢,雙方在資源構成、產業結構和工農業產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補性強。結合上述材料,說明我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意義。
(1)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低 對流 (2)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 (3)該河段流徑橫斷山區,受南北縱列的山脈束縛影響
(4)新加坡 ③ (5)重視道德教育 發展科技教育,培養人才 (6)馬六甲 日本經濟發達但資源貧乏,所需石油絕大部分從中東進口。馬六甲海峽溝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是日本從中東波斯灣地區運進石油最短航線的必經之路,因而被稱為「海上生命線」。
(7)生物資源優勢:是世界重要的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區。 氣候資源優勢:充足的光、熱、水、為發展農業生產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礦產資源優勢:有豐富的石油、錫礦等。
水能資源優勢:山河相間、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 交通位置優勢:處於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
勞動力資源優勢:人口稠密,有眾多的廉價勞動力。(必答) 旅遊資源優勢:自然環境多樣,旅遊資源豐富(有熱帶、亞熱帶風光,旅遊資源豐富)(必答)
(9)冬季該地區位於亞洲高壓(反氣旋)的南部,所以吹東北風。夏季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後向右偏轉,形成西南風
(10)風和熱帶雨林氣候,水熱充足;地形平坦;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種植經驗豐富。
(11)人才。措施是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重視道德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12)D
(13)①運營里程長;利用現有鐵路長,需新建鐵路短的優勢;鐵路主要經過平原;所經地區人口較稠密,城市多,經濟相對發達。②科技發達;環境整潔;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14)有利於推進我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通過降低關稅,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通過優勢互補,擴大經濟發展空間;有利於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
三、南亞
1、概述
(1)位置和范圍
①、經緯度位置:
A、地處北緯10度——北緯30度之間,北回歸線穿過南亞中部。
B、東經80度經線:
東經90度經線:
②、海陸位置:
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洋之間——南亞次大陸:
③、內陸山地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均與中國相鄰)
④、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巴與我國相鄰)
⑤、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⑥、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斯里蘭卡以佛教為主;印度、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主。居民為白色人種
(2)地形:南亞的地形,由北到南分為山地、平原、高原三部分
A.北部山地:是地勢很高的喜馬拉雅山脈南坡的一部分——茶
B.中部平原:主要是由印度河、恆河沖積而成——東北部水稻,西北部小麥與棉花,三角洲上黃麻
C.南部高原:主要是印度半島中南部的德干高原(地勢較平坦,多火山熔岩風化物,土質肥沃——開墾為耕地)——高原上分布棉花和茶葉,沿海分布水稻
(3)河流:印度河與恆河是南亞的兩條重要的河流
A.1、獅泉河—印度河:源於我國西藏,流經中國、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流經熱帶沙漠氣候區(塔爾沙漠),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B.恆河——印度「聖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向東南流經恆河平原(印度),下游流經孟加拉國與布拉馬普特拉河(我國稱為雅魯藏布江)匯合後,流入孟加拉灣
C、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流經中、印、孟——注入孟加拉灣
D、洪澇災害嚴重——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並且颶風旺盛;地形:恆河三角洲,地形平坦,水網密布,排水不暢;水文:兩條河流同時來水,風暴潮影響。
(4)氣候:
①、氣候類型:
A、 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分為明顯的雨季(6月——9月)和旱季(10月——次年5月),西南季風容易引起水旱災害,孟加拉國受影響最大。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處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世界降水最多(但在雨季來臨之前,由於太陽直射點北移,太陽高度角增大;同時,夏季風未到,雨季未來,多晴朗天氣,所以,4——5月為熱季,多高溫乾熱天氣)。
B、熱帶沙漠氣候——南亞西北部——全年炎熱乾燥——成因為西北部降水稀少加上人類活動破壞地表植被而形成
C、熱帶雨林氣候——斯里蘭卡島南部和馬爾地夫群島——全年高溫多雨
D、高山氣候——南亞北部
②、夏季風與農業生產
A、正常年份——風力不強不弱——降水適時適量——風調雨順——農業豐收
B、異常年份——風力太強——夏季風來得早,去得遲——雨季長,降水多——水災——農業歉收
異常年份——風力太弱——夏季風來得晚,去得早——雨季短,降水少——旱災——農業歉收
C、解決辦法——興修水利工程
③、氣候與農作物分布
A、熱量條件影響農作物分布
B、不同作物需不同水分條件——水稻:高溫多雨,平原地區,需水肥量大,多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和德干高原東、西沿岸;小麥和棉花:需水少,耐旱能力強,地勢平坦,多分布在降水較少的西部地區;黃麻:喜低溫濕潤,多分布在恆河三角洲上;茶:需多雨氣候及排水好的坡地,多分布在多雨並且排水條件好的東北山坡上。
2、印度
(1)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於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2)經濟
①、自然條件和農業
A、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耕地面積占國土一半以上——原因:地處低緯度地區,熱量充足,年降水量較多;地形以平原、丘陵、台地為主,利於農業多樣化,並且多開墾為耕地——不利的氣候條件:旱季時間長,雨季集中在6、7、8、9這四個月,同時西南季風勢力強弱和進退遲早造成降水量年季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
B、農業革命——綠色革命:引進、改良、推廣高產優質品種為核心,提高單產為目的,是解決糧食問題的主要途徑;白色革命:引進、培育、推廣優良水牛品種,停止進口商品性奶奶製品,使牛奶產量有很大提高;藍色革命:三面環海,海岸線長,多海灣、河流及水庫,開發江、河、湖、海,發展水產養殖業。
C、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②、農產品、礦產資源和工業
A、工業特徵:形成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
B、產棉區——印度西部——孟買棉紡城——接近原料產地和對外貿易港口
產麻區——恆河三角洲——加爾各答麻紡城——接近原料產地和港口
C、煤、鐵豐富——集中於德干高原東北部;錳礦儲量大——產在德干高原中、北部地區———形成東北部工業區的鋼鐵、電子、機械、化學工業。
D、工業
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
工業由集中趨向分散——由西部以孟買為中心和東北部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傳統工業區向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的新興工業區(軟體業)擴展
工業部門
分布
與原料產地的關系
鋼鐵工業
德干高原東北部
煤、鐵、錳豐富,礦區相互鄰近
麻紡織工業
加爾各答
地處黃麻產地
棉紡織工業
孟買
靠近最主要的棉產區
(3)城市
新德里:首教,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築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3、熱點問題:「克什米爾沖突」——印巴沖突
近幾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圍繞克什米爾歸屬出現嚴重分歧,武裝沖突不斷,甚至展開了核威懾和核競賽。時至今日,雙方仍沖突不斷,南亞局勢高度緊張。據此回答1-3題
『玖』 高中地理知識框架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復習知識點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時間上的無始無終,空間上的無邊無際。
2.天體:
●概念:物質存在的形式,包括星雲、行星、流星體、彗星以及一些星際物質(如氣體、塵埃)。
●天體系統:各天體相互吸引、繞轉才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
3.太陽系及其成員: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們的公轉運動共同特點: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又可以分為三類:
類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巨行星:木、土星
遠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記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燒,用小行星帶隔開)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離適中——適宜的溫度(2)質量體積適宜——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3)地球內部物質運動、——水
二、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提供能量: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來源:內部的核聚變。
●緯度差異熱量差異: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生物量多;反之。
2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外到內分為:日冕(最外層)、色球、光球(太陽表面、最亮)。
●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太陽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標志,它是太陽活動最強烈的顯示。
●太陽風在日冕層;太陽風暴發生於太陽表面。
●太陽活動的三大影響:
(1)太陽電磁波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2)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電磁場產生磁暴
(3)帶電粒子流進入大氣層產生極光。
●降水量與太陽黑子有一定相關系:(P12)1、3圖是正相關,2圖是負相關。
三、地球運動:
1.地球的運動:自轉和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2.地球自轉:
●繞轉中心:地軸(它的北端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轉周期:恆星日(23時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陽日(24小時),360o59』
●自轉方向:
從北極上看地球自轉是逆時針,南極上看是順時針。
●角速度:除南北兩極點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為15o/h。
●線速度:赤道最大(1667m/s),向兩極逐漸減小,兩極線速度為0。
3.地球公轉:
●繞轉中心:太陽
●周期: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太陽周期)
●公轉軌道:橢圓形
近日點(1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最大),遠日點(7月初,角速度和線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點在遠日點附近,冬至日點在近日點附近。
●黃赤交角(23026』):黃道面+赤道面
4. 地球運動的意義:
●自轉:產生晝夜更替、地方時、地轉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
●公轉:季節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和自轉產生:黃赤交角(23o26』)。
5. 地球運動的計算:
●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其太陽高度為0。
晨線:由夜變為晝。
昏線:由晝變為夜。
●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o,相鄰兩個時區相差1小時。
解題的三個方法:
(1)求時區:時區序號=已知經度/15o,余數<7.5則整數為時區序號;余數>7.5則整數+1為時區序號
(2)兩個時區之差:同區相減,異區相加
(3)「東加西減」:所求點在已知點以東用「+」,以西用「—」
●日界線:原則以180o經線作為日界線,不過有些曲折。
從東十二區進入西十二區減一天;從西十二區進入東十二區加一天。
●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圖:
●解晝夜長短的三個方法:
(1)求某地晝夜長短:過該點作緯線或緯線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晝長夜短,反之。
(2)某地晝長2 x,則日出為12:00—x,日落為:12:+x。
(3)春秋分日: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注意:解題突破點:赤道終年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正午太陽高度:H=90―∣(φ±λ)∣ 說明:φ為所求地緯度,λ為太陽直射點緯度.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時用φ-λ;當太陽直射點和所求地分別在南,北半球時用φ+λ:
●太陽直射點所在經度的地方時為:12:00。
四、地球的圈層結構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為:縱波(P)和橫波(S)。
注意: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
橫波只能通過固體。
縱波波速比橫波快,所以一般在陸地上發生地震時先感覺到上下震動,然後才是左右震動;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動。
2.地球內部圈層
●從外到內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地核。
●地殼與地幔之間是莫霍界面,地幔與地核之間是古登堡界面
●軟流層:地震和岩漿的發源地。處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頂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頂部和地殼。
3.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 熱力環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二、氣壓帶和風帶
1.形成:
●單圈環流:理想環流圈
●三圈環流:低緯、中緯、高緯環流。形成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注意:記住名稱、位置以及風帶的風向。氣壓帶和風帶關於赤道對稱。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北半球夏季的時候,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動
2.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季大陸降溫快,形成高壓,把副極地低氣壓帶切斷;夏季大陸升溫快,形成低壓,把副熱帶高氣壓帶切斷。(冷高壓,熱低壓)
●氣壓中心(北半球):
亞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亞洲高壓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夏季
亞洲低壓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
●季風:
夏季:我國盛行東南季風(來自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帶),南亞是西南季風(南半球東南信風夏季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漸偏成西南風)。
冬季:我國盛行西北季風,南亞是東北季風。
3.氣候類型:
●描述一個地方的氣候要把降水和氣溫描述清楚。
●(1)在單一氣壓帶或風帶控制之下: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2)在兩種氣壓帶或風帶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比較重要的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主要分布於亞馬孫平原、馬來群島、剛果盆地。
(2)溫帶海洋氣候:一般溫度高於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緯40°~60°之間的溫帶大陸西岸;以西歐最典型,其餘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亞東南端及紐西蘭等地。
(3)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的氣候類型。分布於南、北緯30~40°間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地區最為典型,其餘分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亞南部沿海地區和非洲南部的開普敦地區。
(4)我國的氣候主要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南方)、溫帶季風氣候(北方)、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北)
高原氣候(青藏高原)
三、常見天氣系統
1.鋒面天氣:
●鋒面:冷氣團和暖氣團的交匯面。
冷氣團在鋒面的下方。
●鋒:鋒面和鋒線。
●類型:
(1)暖鋒:暖氣團向冷氣團移動,降水在鋒前。
(2)冷鋒:冷氣團向暖氣團移動,降水在鋒後。
(3)准靜止鋒:暖、冷氣團勢力相當形成的。
初夏,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准靜止鋒形成梅雨天氣。
2.高壓低壓天氣:
●高壓脊:從高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
低壓槽:從低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
●氣旋: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在北半球是逆時針輻合,
在南半球是順時針輻合;垂直方向氣流上升。(多陰雨天氣)
●反氣旋:中心氣壓高,四周氣壓低;在北半球是順時針輻散,
在南半球是逆時針輻散;垂直方向氣流下沉。(多晴朗天氣)
●判斷方法:
北半球用右手定則,南半球是左手定則,大拇指方向與垂直方向氣流方向相同。
●(1)台風是氣旋的一種特殊形式。
(2)影響我國的氣旋主要是:溫帶氣旋和熱帶氣旋。常年受溫帶氣旋影響,熱帶氣旋主要在夏季。
(3)影響我國的氣旋主要是:夏季是來自熱帶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氣旋,如長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氣;冬季受來自溫帶大陸的蒙古冷性反氣旋影響。
四、全球氣候變化:
1.表現:
●事實:近百年,全球氣候特點:氣溫升高。自1860年以來,氣溫升高0.6oC。
●原因:人口增加、森林減少、礦物燃料燃燒等
2.氣溫升高的可能影響:
(1)海平面上升 (2)影響農業生產 (3)影響水循環。
3.措施: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節能技術、植樹造林等等。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環:
1.水體:
●存在形態:固態、液態、氣態
●水體類型: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
●(1)海水是主體 (2)冰川是最豐富的淡水資源。但利用不多
●人類主要利用的水體:陸地水中的淡水
●河流與湖泊的補給關系:如果湖泊水位高於河流,則湖泊補給給河流。反之。
2.水循環:
●三大水循環類型:海陸間的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其中海陸間的循環是最重要最完整的。其循環過程:
●水循環的意義:
(1)促進各種水體更新,維持全球水平衡
(2)調節各圈層之間的熱量傳輸
(3)改造地表形態
(4)促進地球表層化學元素的遷移
二、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洋流
●形成:盛行風是主要動力
●類型:
(1)按成因:風海流(主要)、密度流、補償流
(2)按性質:暖流和寒流
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一般也是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
寒流剛好相反。
●分布規律:
(1)冬季洋流的分布:圖3.25;北半球中低緯度是順時針的大洋環流,中高緯度是逆時針的大洋環流;南半球中低緯度是逆時針。
(2)西風漂流:在南半球高緯度海區,是最大的洋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風,所以是順時針的大洋環流;冬季盛行東北風,是逆時針的大洋環流。
(3)北大西洋暖流:最大的暖流。使北極圈內出現不凍港。
●洋流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促進高低緯度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平衡全球熱量。
暖流具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溫減濕的作用。
(2)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漁場分布的影響:如,四大漁場的形成
寒暖流交匯形成:紐芬蘭、北海道以及北海漁場。
受離岸風影響:秘魯漁場。
(3)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4)對海洋污染物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來自秘魯附近的海區,是赤道暖流向南流動,引起秘魯沿岸水溫升高。
引起秘魯、厄瓜多形成洪澇災害;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旱災。
其大氣環流圖:
三、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量的豐歉:以多年平均徑流量衡量。
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
2.水資源的分布:
●水資源最豐富的大洲:亞洲。
水資源最少的大洲:大洋州。
水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巴西。
我國位於第六位。
●我國水資源的分布:北多南少,東多西少,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3.水資源與人類社會:影響經濟活動、水資源利用歷史的發展
4.合理利用水資源:
●水資源危機
●用水措施:開源、節流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地質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內力作用是主導
2.內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內部熱能
●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其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地、盆地
●地殼運動:
(1)水平運動:擠壓形成褶皺山脈,拉伸形成斷裂帶。
(2)垂直運動: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勢和海陸變遷。
其中以水平運動為主。
3.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地球外部的太陽能
●表現形式:
(1)風化作用(風化產物留在原地)
(2)侵蝕作用(產物離開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如冰斗、角峰、風蝕柱)
(3)搬運作用
(4)堆積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趨於平坦
4.岩石圈的物質循環:
二、山嶽的形成
1.褶皺山:
●褶皺:岩層由於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發生變形產生一系列的彎曲就是褶皺。其基本單位是褶曲。
●褶曲
(1)背斜:岩層向上,中心岩層較老兩翼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儲存地。
(2)向斜:岩層向下,中心岩層較新兩翼較老。可修水庫。
注意:有時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被侵蝕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堅實抗侵蝕而成向斜山嶺。
2.斷塊山:
●斷層:斷裂面兩側的岩體沿斷面發生明顯的位移
●成因:
(1)岩體上升形成山嶺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
(2)岩體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火山:
構造:由火山錐和火山口組成。
在火山口積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國長白山天池(也叫白頭山天池)。
4.山嶽對交通的影響:
●影響交通運輸方式:在山嶽地區一般先修公路再修鐵路,主要考慮到對地形的要求和成本的問題。
●影響線路的分:布山嶽地區的交通線路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三、河流地貌
1.河流侵蝕地貌:
●侵蝕作用:由溯源侵蝕、下蝕、側蝕組成。
●侵蝕地貌:河谷。
河谷初期,橫剖面呈「V」字形,成熟期後成槽形。
●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在凹岸可建碼頭,凸岸可淘金。
2.河流堆積地貌:
沖積平原是典型的地貌類型,由洪積—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組成。
3.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地形
聚落分布
聚落形狀
高原
河谷兩岸的河漫灘平原
明顯的條帶狀
山區
山前的洪積扇、沖積扇、漫灘平原
明顯的條帶狀
平原
沿河聚落帶、沿海聚落帶
帶狀、團狀
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
●地理環境交換途徑: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
●生物循環示意圖: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環境的各組成要素(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物、動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統一整體的特性。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1)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2)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二、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自然帶:
●形成要素: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構成要素:熱量、水分、土壤和植被
●分布特點:有一定的寬度,呈帶狀分布
●主要自然帶:
(1)低緯度:熱帶雨林帶、熱帶季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中緯度: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
(3)高緯度: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極地冰原帶
2.地域分異規律:
●地帶性分異規律:
(1)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緯度地帶性(以熱量為基礎)
自然帶在東西方向延伸,在南北方向更替。
(2)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經度地帶性(以水分為基礎)
(3)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垂直地帶性
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普越完整。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
太多了,發不了,借別人的筆記看也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