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黃河長江綜合
1. 初中地理會考中國省級行政區示意圖,長江示意圖,黃河示意圖,全面一點,謝謝了~~~~~~
黃河示意圖
謝謝採納O(∩_∩)O~
2. 七年級地理黃河、長江的知識
1
水土流失。地上河。堵塞。
2
由於中游水土嚴重,水力把沙土運到下游,在河面變寬水迴流變緩情況下答,沙土沉積,逐漸堆高,堤壩也相應加高從而形成。
3
中游是農業區,工業區,用水量大,而且黃河在半乾旱區,蒸發大,降水少。
4
水土流失(黃土高原)。種樹植草。治沙。
希望能幫到你吧~
3. 黃河長江的地理知識點
黃河:
1.上中來下游的分界點:
2.水電站自、水利樞紐;
3.中游的水土流失(原因,措施);
4.下游的「地上河」(原因,措施);
5.支流:
長江:
1.支流;
2.洪澇災害;
3.荊江的治理;
4.沿江經濟;
5.上中下游的分界點;
6.上游的水能資源
4. 長江,黃河(初二地理內容)
長江:
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
黃河:
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
注入渤海
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
流經主要地形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海河平原
5. 初二地理上的 黃河的治理和長江的開發的知識點
黃河
上游:荒漠化 凌汛 原因:氣候乾旱 草地退化 受緯度位置影響 初春時上遊河段先解版凍 河水挾冰塊而權下 水勢兇猛 導致水位猛漲 可採取措施:多植樹造林等
中游:水土流失嚴重 原因:人為 自然原因(如果有書,見p49第二段) 可採取措施:保持水土 植樹造林
下游:地上河 原因:書p49最後一段 可採取措施:疏通河道 修建大壩等
長江
宜昌到江西湖口的中游段,河道彎曲 湖泊多 支流多 特別是荊江段 多淺灘和沙洲 水位高於兩岸陸地,加上曲流發達 地勢低窪 水流不暢 容易發生洪澇災害
新中國以來 重點治理了灘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腸的荊江 疏通長江航道 加強沿江港口建設 提高了長江運輸能力
簡單打了一些,因時間問題,有些不全
6. 我想找一下八年級上地理黃河和長江的知識結構,比如中上下游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問題原因等。謝謝
黃河的主要貢獻:
(1)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2)提供豐富的水能資源(原因:流經我國地勢三級階梯,在各級階梯的交界處,河流落差大。師引導學生推出答案。指圖說出黃河幹流上的主要水電站及建站)
(3)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
(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和華北平原:說明華北平原主要是由黃河、淮河和海河沖積而成。)
(4)提供旅遊資源(點明主要的旅遊資源。)
第三幕 「憂黃河、救黃河」
假黃河上中下游出現的危機(險情),並因地制宜,分別提出治理方案
症狀 治理方案
上游: 荒漠化問題、凌汛 建設大型水庫
中游: 水土流失問題 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根本)
下游: 地上河 加固黃河大堤
長江概況:
⒈發源地: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
⒉注入海洋:東海。
⒊長度:6300多千米。
⒋流經11省區: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
⒌流經四大地形區: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⒍上、中、下游的劃分:
上游:宜昌以上。
中游:宜昌至湖口。
下游:湖口以下。教師引導] 聯系前面所學的知識,分析長江上、中、下遊河段的突出特徵:
上游:多峽谷、水流急,落差大,水能豐富
中游:多曲流,河道蜿蜒
下游:水流平穩,江闊水深
⒎主要支流及湖泊:
北岸:岷江、嘉陵江、漢江。
南岸:烏江、湘江(洞庭湖)、贛江(鄱陽湖)
二水能寶庫
⒈水電站及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多修建在哪部分河段?為什麼?
上游,多流經高山峽谷,落差大,水能豐富,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1/3,所以被稱為「水能寶庫」。
長江幹流航運能力強,稱為「黃金水道」
五長江洪澇災害頻發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⒈原因
自然原因:降雨豐富,支流湖泊眾多。
社會原因:圍湖造田,植被破壞嚴重。
⒉治理措施:
退耕還湖,植樹造林。
7. 初中地理長江黃河的知識點
長江
(1)源自唐古拉山,是我國第一長河,是世界第三長河,注入東海.上中下游分界點:--宜昌--湖口--
(2)流經的地形區: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通常是與黃河比較,如兩河都流經的地形區是?,出選擇或填空)
(3)地區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雨季長,降水充沛
(4)上游特點:水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
中游特點:地勢低平,重點:"九曲回腸"
下游特點:地勢更低平,江面開闊,水網如織,湖泊多
(5)總括特點:支流多,流量大
(6)有"黃金水道"之稱的原因:貨運量佔全國內河貨運量的60%
(7)最長的支流是漢江
(8)鄱陽湖是長江流域面積最大的湖泊,它也是全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
黃河
是我國的第二大河,源自巴顏喀拉山
1 流經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山東丘陵.上中下游分界點:--河口--舊孟津
2 主要支流,汾河 渭河
3 上游特點:(1)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
(2)出青銅峽後,河床平坦,水流緩慢,兩岸有平原
中游特點:水位落差大
下游特點: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形成"地上河"
地上河形成原因;7,8月雨季沖刷黃土高原,使其水土流失,人為破壞
治理和利用
上游:梯級開發,建立水電站
中游:治理__植樹種草,減少水土流失
下游:加修堤壩,引水灌溉
8. 初中地理關於黃河與長江的練習題及答案分析
長江
1.《長江之歌》中有「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的歌詞。你能從這幾句歌詞中體會到長江的哪些基本特點
()
①發源地地勢高②春季水量上漲
③向東流入東海④支流眾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選A。從歌詞中的「雪山」、「春潮」、「向東海奔去」,可體會到長江的發源地地勢高,春季水量上漲,向東流入海洋。
2.關於長江的敘述,錯誤的是()
A.長江是我國流域面積和水量最大的河流
B.長江是我國的「黃金水道」,運輸量居各河之首
C.長江是我國水能蘊藏量最大的河流
D.長江是我國結冰期最長的河流
【解析】選D。長江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長江上游的水能蘊藏量佔全國的1/3,有「水能寶庫」之稱,流域內有巨大的航運價值,有「黃金水道」之稱。長江位於秦嶺—淮河以南,冬季不結冰。
3.下列省區長江沒有流經的是()
A.四川省B.江西省
C.河南省D.重慶市
【解析】選C。長江自源頭至入海口依次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市,河南省不屬於長江流經的省區。
4.「滾滾長江向東流,流的都是煤石油」這句話說明了長江有豐富的()
A.太陽能資源B.水能資源
C.煤、石油資源D.森林資源
【解析】選B。長江水量大,在流經我國地勢第一、二級階梯和二、三級階梯交界處時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
5.兼跨長江中、下游的省區是()
A.四川B.江蘇C.湖北D.江西
【解析】選D。江西省的湖口是長江中、下游的分界點,因此,江西省兼跨長江的中、下游。
6.長江幹流流經的地形區按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長江中下游平原②青藏高原
③四川盆地④橫斷山區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
【解析】選B。長江幹流流經的地形區自上游往下游依次為:青藏高原、橫斷山區、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7.近年來,長江洪災頻繁發生,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①中游地區圍湖造田
②中、下游地勢低平
③流域內降水豐富
④上、中游砍伐森林破壞了植被
⑤支流眾多,雨季漲水集中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⑤
【解析】選C。分析該題的題干選項可看出,造成近年來長江洪災頻發的原因中,①、④屬於人為原因,②、③、⑤屬於自然原因。
9.目前,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是()
A.疏浚航道B.發展灌溉
C.防洪D.沿岸綠化
【解析】選C。長江流經濕潤地區,流域內降水豐富,支流多,暴雨時各支流往往同時漲水,易形成特大洪災,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是防洪。
10.長江洪水對中下游平原地區危害最大,中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不包括()
A.漢江洪水
B.宜昌以上長江干支流的洪水
C.洪澤湖洪水
D.洞庭湖、鄱陽湖洪水
【解析】選C。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洪水主要的三個來源: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洪水。洪澤湖位於淮河上。
黃河
1.下列有關黃河的敘述正確的是()
A.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隔著太行山脈,所以與華北平原的形成無關
B.黃河下游支流眾多
C.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全長5 500千米
D.黃河之害在於下游決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並在下遊河道沉積
解析:黃河下游是「地上河」,因此接納的支流很少。黃河的長度雖居我國第二,但其年入海水量遠遠不如長江和珠江大,因此只能稱其為第二長河。黃河是塑造華北平原的主力軍。
答案:D
2.黃河有「地上河」的河段是()
A.黃河上游 B.黃河 C.黃河下游 D.黃河中游
解析: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夏季一遇暴雨,大量泥沙隨雨水一起匯入黃河,進入下游平原地區,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流流速減慢,從中游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答案:C
3.長江中上游和黃河中上遊河流的共同特徵為()
A.流量大 B.有結冰期 C.水能資源豐富 D.含沙量大
解析:長江的流量大。黃河有結冰期,含沙量大。因此共同的特徵為水能資源豐富。
答案:C
9. 長江和黃河的地理知識
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00餘公里,比黃河長800餘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羅河流域跨非洲9國,亞馬孫河流域跨南美洲7國,長江則為中國所獨有。
長江幹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延伸至貴州、甘肅、陝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8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全長6211.31公里。不過人們習慣性的稱為6300公里。長江幹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長3464公里。宜賓至宜昌河段習稱川江,長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湖口以下為下游,長938公里,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
豐富資源
長江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約佔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為黃河的20倍。在世界僅次於赤道雨林地帶的亞馬孫河和剛果河(扎伊爾河),居第三位。與長江流域所處緯度帶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積雖然都超過長江,水量卻遠比長江少,前者約為長江的70%,後者約為長江的60%。
地形特點
長江流域的地形:多級階梯地形。
氣候特點
1、 氣溫
【年平均氣溫分布特點】長江流域氣溫是在太陽輻射能量。東亞大氣環流、青藏高原和北太平洋大地形以及各地區不同的地形條件影響下形成的。長江流域的年平均氣溫呈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趨勢,中下游地區高於上游地區,江南高於江北,江源地區是全流域氣溫最低的地區。由於地形的差別,在以上總分布趨勢下,形成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和金沙江谷地等封閉式的高低溫中心區。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6~18℃之間。湘、贛南部至南嶺以北地區達18℃以上,為全流域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和漢江中下游在16℃附近;漢江上游地區為14℃左右;四川盆地為閉合高溫中心區,大部分地區在16~18℃之間;重慶至萬縣地區達18℃以上;雲貴高原地區西部高溫中心達20℃左右,東部低溫中心在12℃以下,冷暖差別極大;金沙江地區高溫中心在巴塘附近,年平均氣溫達12℃,低溫中心在埋塘至稻城之間,平均氣溫僅4℃左右;江源地區氣溫極低,年平均氣溫在-4℃上下,呈北低南高分布。
【逐月平均氣溫分布特點】長江流域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4月和10月是冷暖變化的中間月份。
【1月】中下游地區大部分為 4~6℃,湘、贛南部為 6~7℃,江北地區在4℃以下。四川盆地在6℃以上。雲貴高原西部暖中心普遍在6℃以上,中心最高達15℃左右,東部在4℃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0℃左右,東部地區為-4℃左右。江源地區氣溫極低,北部氣溫平均在-16℃以下。
【4月】中下游大部地區在16~18℃:之間,江北及長江三角洲為14~15℃,南嶺北部達18℃以上。四川盆地在18℃以上。雲貴高原西部暖中心高達25℃左右,而其東部低溫中心為12℃。金沙江西部地區在10℃以上,東部則在4℃以下。江源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北部達-4℃左右。
【7月】中下游地區普遍在28℃以上。四川盆地在26~28℃之間。雲貴高原西部氣溫中心在24~26℃之間,而東部地區在20℃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18℃,東部為12℃左右。江源地區平均氣溫為8℃上下。
【10月】中下游的江南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之間,江北和長江三角洲為17℃左右。上游四川盆地在18℃上下。雲貴高原西部暖區為16~18℃,中心地區高達21℃,東部冷區在12℃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12℃,東部在6℃以下。江源地區北部達-4℃以下,南部為-2℃左右。
【年平均最高、最低氣溫分布特點】年平均最高氣溫:中下游地區普遍在20~24℃之間,比其年平均氣溫高4~5℃。四川盆地為20℃左右,僅比其年平均氣溫高2~3℃,是全流域氣溫年際變化最小的地區。雲貴高原、金沙江和江源地區的年平均最高氣溫變化較大,一般比年平均氣溫高6~8℃。年平均最低氣溫:中下游大部地區為12~14℃,四川盆地與中下游地區相當,雲貴高原的冷暖中心區分別為8℃和12~16℃,金沙江地區東西部的冷暖區分別為-2℃和8℃左右,江源地區在-10℃上下。
【極端最高、最低氣溫分布特點】極端最高氣溫:中下游地區普遍在40℃以上,最大值出現在江西修水站,達44.9℃。長江三角洲和洞庭湖區、江漢平原一般在40℃以下。四川盆地大部地區在40~42℃之間。雲貴高原和金沙江地區的極端最高氣溫仍然存在東西並列的高低值中心區,其差值達10℃以上。江源地區的極端最高氣溫在22~24℃之間。極端最低氣溫:四川盆地一般在-2~-6℃之間,中下游大部地區為-10~-16℃之間。川西和金沙江地區極端最低氣溫的地區分布梯度最大,等溫線密集。江源地區普遍在-30℃以下。
2、降水
長江流域平均年降水量1067mm,由於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季風氣候十分典型,年降水量和暴雨的時空分布很不均勻。
江源地區年降水量小於400mm,屬於乾旱帶;流域內大部分地區在800~1600mm,屬濕潤帶。年降水量大於1600m的特別濕潤帶,主要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和東部邊緣、江西和湖南、湖北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400~800mm的半濕潤帶,主要位於川西高原、青海、甘肅部分地區及漢江中游北部。年降水量達2000mm以上的多雨區都分布在山區,范圍較小,其中四川榮經的金山站年降水量達2590mm,為全流域之冠。
區名組成:金沙江 岷沱江 嘉陵江 烏江 上游幹流區間 長江上游 洞庭湖 漢江 鄱陽湖 中游幹流區間 長江中游 太湖 下游幹流區間 長江下游 全流域
降水(%) 18.0 9.3 7.9 5.2 6.1 46.5 19.2 7.0 13.4 6.3 45.9 2.1 5.5 7.6 100.0
面積(%) 26.0 9.1 8.8 4.8 6.7 55.4 14.5 8.6 9.0 5.3 37.4 2.1 5.1 7.2 100.0
【年雷暴日數】雷暴的單位是天,不管是打一聲雷或打一天雷,都記一個雷暴日。長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數的分布特點是南方比北方多,山區比平原多。雷暴最多的地區在流域西部、金沙江麗江至元謀區間及雅礱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數為70~90天,其中,四川的鹽源站達90.6天,是全流域雷暴最多的地區,贛江上游、南嶺山地為70~80天。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數最少的地區是秦嶺南部陝西漢中地區及南陽盆地,雷暴日數不足30天。
雲南、貴州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全年各月均可出現雷暴,其他地區有8~10個月可出現雷暴,但流域各地雷暴主要發生在七八兩個月,七八月雷暴日數可佔全年的50%~60%。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1萬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10. 地理中考鐵路干線資料——!!【急!!追分!!】
長江豐富的水能資源
長江幹流的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其中自源頭至宜賓,長江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經橫斷山區的高山峽谷,陡然降落到四川盆地,是長江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段。
長江流至四川盆地以東,深切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三峽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峽谷兩岸懸崖峭壁,水流急湍,水能資源極其豐富。
為開發利用長江的水能資源,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長江支流上建起了許多座水電站,並已在幹流上建成了規模宏大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完全竣工後,它的發電站每年的發電量將達到840億千瓦時
長江如此豐富的水能資源,在世界大河中首屈一指。但是,現在它的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率還不足5%。加速長江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尤其對長江上、中游地區的經濟發展,將起巨大的促進作用。
在水利資源開發的同時,還應注意對河流生態環境的保護,近年來對於在河流上建設大規模的水利設施的爭議越來越激烈。
長江洪水的原因分析
1998年6~8月份,長江出現的全流域組合型的特大洪水,有專家認為與厄爾尼諾現象有直接的關系。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導致了全球大氣環流活動的異常;赤道太平洋海溫異常,導致大量暖濕空氣輸向我國大陸,印度洋海溫異常使得孟加拉灣的濕熱空氣變強,吹向中國,使長江流域維持了一個明顯的降雨帶,造成了長江上、中、下游都降強暴雨,形成了特大洪水。
但是,這次特大洪水的形成,除了自然原因外;還有人為原因:
1.森林破壞驚人,水上流失嚴重,造成長江中上游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長江的含沙量劇增,加大了因暴雨而釀成洪災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自然界本身的抗災減災能力。據1957年統計,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為22%,水土流失面積為36.38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積占流域面積的20.2%;30年後的1986年,森林覆蓋率減少了一半多,為10%,水土流失面積卻猛增1倍,達73.94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積占流域面積的41%。
2.水土流失導致的泥沙淤積和人們大量圍湖造田,為長江流域承擔蓄洪重任的八大湖泊面積劇減。從20世紀40年代未到80年代初,八大湖泊面積減幅1半,容水體積減少5500多立方千米,超過了建設中的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的兩倍。
3.「人水爭地」現象突出。長江流域現有4億多人,本不應該有人定居的泄洪區內都住滿了人,並發展了相當規模的經濟。這種現象勢必加重洪水的災害程度。
通過這次大水災的教訓,國務院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平烷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災後重建32字方針。實際上就是要實施長江全流域的綜合治理,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使長江流域實現可持續發展。
黃河各河段的特點
黃河上游的寧夏、內蒙河段,由於地勢平坦,泥沙沉積,形成了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自古就因勞動人民修渠引水,發展灌溉農業,使這里成為富庶的「塞上江南」。
黃河中游自內蒙古河口至河南舊孟津。中游流經土質疏鬆的黃土高原。由於植被遭受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一遇暴雨,泥沙俱下,大量泥沙沿著各支流匯人黃河,使黃河成為世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黃河也因此而得名。黃河多年平均含沙量是長江的60倍,與世界含沙量高的河流相比,也遙遙領先。黃河在中游的主要支流有汾河、渭河等。
黃河下游從河南舊孟津至人海口,由於進入地勢的第三級階梯華北平原,水流緩慢,泥沙沉積,使下遊河床比兩岸地面高出3~4 m,有的河段甚至高出10 m,成為世界聞名的「地上河」或「懸河」。「懸河」中的河水靠人工大堤約束,一遇暴雨,河水陡漲,大堤隨處都有潰決的危險。歷史上黃河曾多次決口泛濫和改道,受災范圍北起天津,南到淮河,給災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黃河在下游由於「地上河」的原因,無支流匯入,流域范圍狹窄。
黃河入海口附近,由於泥沙沉積,不斷發展成為黃河三角洲。黃河三角洲土地等資源豐富,目前正在加強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