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景觀
❶ 高中地理 圖2,顯示青藏鐵路從拉薩向北上坡段某處的景觀。其中T是為保護鐵路而建的工程 設施。
這是幾年前的高考題,有變,但不難,知道點常識就會做,這有點象山前沖積扇,沉積物當然來自溝谷
❷ 梯田景觀的形態和顏色隨季節變化的表現(高中地理)
高中的梯田是元陽的吧,形態基本上不變化,顏色是隨植物成長的顏色變化的,冬天沒種莊家,
❸ 高中地理:分析東北的景觀水稻為什麼要大量使用地下水及其東北地下水的形成原因
東北地區屬於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1,東北地區的降雨量不多,不足於水稻的生長。所以需要大量使用地下水。
2 ,地下水形成的原因:東北地區地勢低平,易於積水。而且河流眾多,蒸發量比較少。
東北地區在自然景觀上表現出冷濕的特徵,它的形成和發展,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密切關系。東北地區是我國緯度位置最高的區域,冬季寒冷,高緯度固然是基本因素,但它的相關位置也有明顯作用。它北面與北半球的「寒極」——維爾霍揚斯克-奧伊米亞康所在的東西伯利亞為鄰,從北冰洋來的寒潮,經常侵入,致使氣溫驟降。西面是高達千米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亞極地大陸氣團也常以高屋建瓴之勢,直襲東北地區。因而本區冬季氣溫較同緯度大陸低10℃以上。東北面與素稱「太平洋冰窖」的鄂霍次克海相距不遠,春夏季節從這里發源的東北季風常沿黑龍江下游谷地進入東北,使東北地區夏溫不高,北部及較高山地甚至無夏。本區是我國經度位置最偏東地區,並顯著地向海洋突出。其南面臨近渤海、黃海,東面臨近日本海。從小笠原群島(高壓)發源,向西北伸展的一支東南季風,可以直奔東北。至於經華中、華北而來的變性很深的熱帶海洋氣團,亦可因經渤、黃海補充濕氣後進入東北,給東北帶來較多雨量和較長的雨季。由於氣溫較低,蒸發微弱,降水量雖不十分豐富,但濕度仍較高。從而使東北地區在氣候上具有冷濕的特徵。東北地區有著大面積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草甸草原,肥沃的黑色土壤,廣泛分布的凍土和沼澤等自然景觀,都與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有關。
❹ 高中地理人教版選修第二冊知識點
高三地理選修 國土整治知識綱要
一、我國的自然分區
界線:東部季風區——400mm等降水量線——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東部季風區——3000m等高線——青藏高寒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青藏高寒區
自然區 東部季風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青藏高寒區
范圍 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 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一線以北 青藏高原
自然因素 地貌 二、三級階梯上,三大平原、兩大高原,低地、丘陵、盆地海拔較低 海拔較高,差別顯著,二級階梯,高原、山地盆地 海拔高,一級階梯,有世界高大山地
氣候 季風影響顯著,降水多,集中在5-9月 乾旱半乾旱氣候,降水少,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大風天氣多 高寒,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風力大
植被 森林為主,部分為森林草原 大部分為荒漠,一部分為草原 荒漠、草原與高山草甸灌叢
土壤 多為林下發育,淋溶作用強 有機質含量低,可溶性鹽分含量高 土層薄,發育差
河流 多外流河、多大河,以雨水補給為主 多內流河,短小,雨水、冰雪融水補給 多為內流河,東南部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人類
影響 廣泛、深刻,主要農耕區 影響小,只在有水的地方有人類活動,有綠洲農業、牧場 微弱,原始自然狀態保存較完整,以畜牧業為主
2、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
地區 分界(活動積溫) 地形 溫度帶 景觀 土壤 農作物 耕作制度
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區
3200
4500
7500 山環水繞
平原廣布 寒溫帶
中溫帶 針葉林、針闊混交林 肥沃黑土 春小麥、大豆、甜菜 一年一熟
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 大平原
大高原 暖溫帶 落葉闊葉林 黃土廣布 冬小麥、棉花、花生 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旱地)
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 山地丘陵 亞熱帶 常綠闊葉林 貧瘠紅壤 水稻、油菜 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田)
華南熱帶濕潤地區 低山丘陵 熱帶 季雨林 磚紅壤 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 一年三熟
3、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東西差異
地區 分界 地形 氣候帶 河流 景觀 農業
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東部) 賀蘭山一線,相當於200mm等降水量線 寬闊平坦的高原 溫帶半乾旱區 多內流河 旱生草原 旱作農業
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西部) 山地與盆地相間分布 溫帶、暖溫帶乾旱區 多季節性河流 荒漠草原 綠洲農業
4、青藏高寒區的垂直差異
表現 原因
水平分異 東南溫暖濕潤、西北寒冷乾旱;植被自東南向西北出現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北部和南部是呈東西走向的山脈,西北部是較完整的高原,東南部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峽谷,夏半年有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進入。
垂直分異 隨海拔升高自然景觀發生明顯變化;從高原邊緣至內部,垂直變化由繁及簡 高原邊緣相對高度大,水熱狀況隨高度的變化大;
高原內部相對高度小,水熱狀況隨高度的變化小
二、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地帶 范圍 地位 優勢條件 存在問題 發展方向
東部 12個沿海的省級行政單位 基礎設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農業基地、工業區,交通尤其海運便利,經濟國際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缺水,江河下游洪澇多 發揮沿海的區位優勢,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農業,發揮技術創新的優勢,產品向高、精、尖方向發展
中部 9個省級行政區 位於中國腹地,擔負承東啟西的作用 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農林牧產品重要產區,有色金屬和重工業發達,交通運輸以鐵路和內河航運為主 山西煤炭外運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東北林區過度砍伐,黃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長江中游的洪澇問題,長城沿線的風沙問題 發揮能源優勢,建設全國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設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強東西交通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西部 10個省級行政區 位於西部邊遠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 有70%國境線,利於邊境貿易,能源、礦產和旅遊資源前景可觀,西南水力資源豐富 工農業基礎薄弱,交通落後,科技文化不發達,西北地區荒漠化嚴重,生態惡化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穩定糧田面積,提高單產,開發能源、礦產成為中國動力基地
三、三類災害區域的綜合治理
1、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低
脆弱的生態環境 破壞後恢復困難
地理背景: 農墾歷史悠久,後備土地資源殆盡
尖銳的人地矛盾 人口增長快
自然:①地形坡度大,地面物質不穩定;
②粉沙顆粒組成的土壤,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抗蝕能力低;;
形成原因 ③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沖刷作用強;
④植被覆蓋率低,對地表保護性差
①植被的破壞
人為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
(決定性因素)③開礦
①壓縮農業用地,建成旱澇保收的基本農田-------前提
水土保持 ②擴大林草種植面積
的基本措施 ③改善天然草場植被
④礦區有計劃存放表土,大力開展土地復墾工作
水田土流失 重點:保持水土,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建立有機高效的農林牧
的治理 生產體系
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技術措施(關鍵)
小流域 保塬:①平整土地,增加地表徑流滲入;
綜合治理 ②營造護田林網,用材林和果林為主;
③採用噴灌滴灌等先進的灌溉方式;
方針: 護坡:①緩坡修梯田,發展林果基地;
②封坡育林育草(攔截涵蓄坡面徑流)
固溝:①打壩建庫;②各支溝營造防護林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防治
區位特徵:深居大陸內部,距海較遠,高大山地阻隔
乾旱為主 氣候特徵:溫帶大陸性氣候
的自然特徵 (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降水稀少)
景觀特徵:草原、荒漠為主
地理背景 ①唐宋時期:盲目墾耕,河流下游水量銳減或改道,古綠洲被放棄
②清初移民開墾是荒漠化加劇(農牧民族界限西移)
荒漠化的發展 ③20世紀50年代,人口壓力和管理失誤使其趨於嚴重)
④20世紀80年代以後,個別地區有所逆轉
①物質條件:氣候乾旱,平地覆蓋深厚的疏鬆沙質沉積物;
自然 ②動力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成因
人為 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農墾、水資源利用方式不當、
(決定因素)工礦建設不注重環境保護
①預防具有潛在荒漠化的土地;
核心:人與自然的協調---包括 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荒漠化的 ①明確整治目標
成因與防治 整治模式 ②因地制宜採取措施(旱農過度墾區、綠洲邊緣)
防治 ③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實施系統-------基本保證
任何防止荒漠化的戰略對策都應以消除貧困為核心
成功的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飛播造林種草、設置沙障
(沙障作用: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截留水分,增加固沙植被存活)
治理措施 防洪止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復自然植被
和經驗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證農林牧業穩產高產)
荒漠化類型 主要人為原因 分布 舉例
斑點狀、片狀 過度開墾 半乾旱的旱農墾區 科爾沁沙地、內蒙古後山地區
斑點狀荒漠化圈 過度放牧 半乾旱的草原牧區 錫林郭勒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
固定沙丘活化 過度樵採 乾旱的綠洲邊緣 塔里木盆地邊緣、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河西走廊的綠洲
固定沙丘活化 水資源利用方式不當 內流河下游和山麓沖積扇邊緣 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
點狀、線狀 工礦建設不注重環境保護 礦區居民點和
交通線附近 內蒙古的東勝和准格爾煤田
3、河流的綜合治理
(1)長江多洪澇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長江流經濕潤地區,流域廣、支流多、汛期長,一般年份南北支流汛期錯開,當流域內普降暴雨,上游幹流及中游支流洪水來量大;
②中游沒有足夠的調洪、滯洪場所;
③中下遊河道泄洪能力不足;
人為原因: ①濫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劇,一方面使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②圍湖造田,使湖泊萎縮,調蓄洪峰的功能削弱。
(2)三峽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防洪(首要任務)、發電、航運、養殖、供水、旅遊等。
防洪效益: ①有效控制長江上游的洪水,提高荊江河段的防洪標准;
②緩解洪水對武漢的威脅,減輕洞庭湖泥沙淤積,大幅減少分蓄洪水造成的損失。
發電效益: ①緩解華中、華東能源供應緊張狀況,有效減輕鐵路運輸壓力;
②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減少酸雨問題的出現。
航運效益: 改善了從宜昌到重慶的660千米川江航道,水流趨緩,河道拓寬加深,險灘被淹沒,萬噸巨輪可由上海直達重慶。
(3)三峽庫區移民安置-----------工程成敗的關鍵
任務的艱巨性; ①庫區生態環境脆弱,居民經濟貧困,移民環境容量不足;
②教育科技文化落後,鄉土觀念強;
③安置不當易鬧反遷,關系重大。
移民安置條件; ①從受淹特點看,庫區移民具有相對分散的特點(利於就近後靠安置)
②從移民結構看,57%屬非農業人口不存在重新安置問題。
③從政策層面看,得到政府重視和全國支援
措施----開發性移民,主要有就地後靠,異地搬遷安置兩種方法
(4)環境效應:
有利影響在中下游:①減輕洪水對中下游生態環境的破壞;
②利於防止血吸蟲病;
③減輕洞庭湖泥沙淤積;
④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質;
⑤調節局地氣候;
⑥減輕環境污染和酸雨危害
不利影響在庫區;①淹沒庫區土地、耕地,
②移民開發和城市遷建,處理不當可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等問題;
③可能誘發地震,庫岸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增加;
④庫區和庫尾的泥沙淤積加重;
⑤自然景觀受到一定影響;
⑥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種生存環境會產生一定影響;
⑦增加蚊蟲孳生,影響人體健康。
(5)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
不可逆轉(淹沒耕地、水生生物)-----------採取補救措施或挽回部分損失的辦法
影響較大(移民安置、水土流失)-----------採取有效控制和減輕其不利影響辦法
影響較小(地震、陸生生物)--------採取防止危害發生或減小危害程度的辦法
四、三類農業的區域開發
1、中低產台治理--------黃淮海平原
地形;宏觀平坦,微觀起伏不平
遼闊的沖積平原 地面結構:西—緩斜平原 山麓沖積扇
中—沖積低平原 主體
東---濱海平原
地理背景 中低產田主要集中分布在沖積低平原和濱海平原
農業發展三大障礙------鹽鹼、旱澇、多風沙
形成原因:
自然---地勢低平;氣候具有春旱多風沙、年溫差大、降水集中等特點
人為---不合理的灌溉導致鹽鹼化;不合理開墾導致沙荒地
原則:因窪制宜
低濕地(新店窪) 模式:魚塘—台田模式
特點:春秋返鹽,夏季淋鹽,冬季鹽分穩定
綜合治理 水鹽運動規律:春秋返鹽、夏季淋鹽、冬季鹽分穩定
(降水、蒸發、潛水位和表層土壤鹽分)
鹽鹼地(北丘窪) 關鍵:土體脫鹽
核心:治水,完善排灌系統,科學調控水鹽運動
措施:引淡淋鹽、井灌井排、農業生物措施
2、山區農業資源開發--------南方低山丘陵
(1)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
(2)農業資源優勢、問題與對策
優勢 問題 對策
氣候資源 光熱水資源相當豐富,且大多配合較好 季風氣候不穩定,春季有低溫陰雨、盛夏有伏旱 調整農作物種植順序、發展水利、建立防護林體系等
生物資源 生物品種豐富多樣,植物生長速度快、更新能力強、產出能力高 品種利用單一、投入少、經營粗放、破壞嚴重、缺乏因地制宜 優勢資源的系列開發,加強生態建設
土地資源 土地類型多樣,垂直方向組合密切,具有多宜性 土層薄,具有不穩定性,易發生水土流失,低產田紅壤廣泛分布(酸、黏、瘦) 因地制宜,發展立體農業,改良紅壤(石灰中和、摻沙、種植綠肥作物、施有機肥)
水資源 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利於水電開發和灌溉 地形復雜,開發利用難 修水電工程,發展灌溉農業
(3)生態建設任務繁重---------水土流失
原因:強佔耕地和薪柴
經濟損失比黃土高原大
(4)山區資源綜合開發
目的:充分合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
原因: ①山地與平原比4:1
走立體農業道路 ②人均耕地少
③生態環境脆弱
好處: ①利於發揮土地資源潛力
②可減少對耕地的壓力
③可多層次布局農林牧業
④利於改善生態環境
開發措施 優勢資源系列開發
封山育林--------最有效措施
生態建設: ①大力推廣生活用煤;
解決農民生活用能 ②進行爐灶技術革新節省燃料
③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
④開發利用小水電
3、商品農業區域的開發-----東北農林基地建設
(1)土地資源
優勢:①耕地面積大(總面積大,佔全國1/5;人均面積大,是全國2倍;每個勞力負擔面積是全國5倍;)
②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土層深厚,肥沃;黑土、黑鈣土土地生產力水平高)
③地勢平坦,集中連片,適於大規模機械化耕作
問題:①黑土流失—土層變薄,肥力下降
原因:過度開墾黑土,破壞自然環境;降水集中,多暴雨
措施:①黑土培肥——增施有機肥、草肥;種植綠肥化物、牧草;秸稈還田(近年來保持和提高黑土培肥的最有效措施)
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溝壑整治、植樹造林
②濕地破壞—沼澤地 禁止開墾,保護濕地
沼澤土:富含有機質,生產潛力大,此處地勢平坦
沼澤:是東北陸地生態系統中重要組成部分,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
開發沼澤,要注意有計劃地保護沼澤,協調好糧食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沼澤作用(蓄水池,水源地;調節氣候,保護環境;丹頂鶴,天鵝棲息地;沼澤植物資源)——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
負面效應(鹽漬化土地面積擴大;河川徑流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動植物資源減少)——氣候變遷
商品糧基地的建設:在繼續發展種植業,提高種植業本身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養殖業農產品深加工,使農產品多層次大幅度升值
(2)森林資源
優勢:①全國最大林區(36%,是全國3倍,人均林地是全國8倍,林地佔全區42%);
②全國最主要的採伐基地(林木畜積量1/3);
③宜林地區廣;④森林樹種豐富
問題:森林資源破壞嚴重。表現為:①采育失調;②森林覆蓋率下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③森林採伐以皆伐(不分樹齡全部砍伐)為主,資源浪費嚴重。
措施:①堅持合理採伐;②積極營造人工林;③促進珍貴樹種的更新;④提高木材的綜合利用率;⑤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
綜合開發措施:①挖掘森林工業發展潛力(以原木生產為中心轉移到以營林為基礎,綜合利用為重點方向上來);②提高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深度;③發展果園林業和柞蠶生產,加強林業基地建設
五、西南交通運輸建設
(1)背景:
資源優勢:①豐富的礦產資源、豐富的能源資源—有色金屬礦、四川天然氣儲量全國首位、水能70%、貴州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廣西北部灣油氣;②豐富的旅遊資源—喀斯特地貌、少數民族風情;③漫長國境線,發展邊境貿易;④豐富的農林資源—四川盆地「天府之國」、雲南「動植物王國」等
大西南交通建設障礙:①地勢起伏大(三級),跨山躍河;
②地形;青藏高原---地勢高峻,冰川廣布,雪山連綿
橫斷山區---山高谷深,縱列分布,橫斷東西交通
四川盆地---盆地內部低山丘陵起伏
雲貴高原---喀斯特地區,地表崎嶇不平;
③地質:地殼活動強烈,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交通建設的重要性:①西南地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
②地處內陸邊疆,少數民族分布集中,貧困人口多;
③重工業體系初步形成;
④經濟基礎薄弱,交通不暢,區內外聯系不便。
(2)解決措施——交通建設:
意義(南昆):①有利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②有利於鞏固民族團結和脫貧致富;
③有利於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
④有利於旅遊、商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取得成就
①東部三省一市和廣西已形成鐵路為骨幹,公路為基礎的運輸網路
②西藏則以公路運輸為主
③水運---對川江、西江及其支流航道全面整治,加強港口建設
④航空---開通了通往南亞、東南亞的國際航線
⑤管道---新建川氣外輸至湘鄂的管線
①出海公路:成都—貴陽—南寧—北海(過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兩廣丘陵)
②泛亞鐵路:昆明—新加坡
使雲南和東日盟各國擁有一條貿易通道,縮短我國內陸省分南下印度洋的距離。
(3)農業發展:
條件:利 光熱充足,降水豐沛 / / 不利 地表崎嶇,地勢起伏大
發展:①立體農業 ②特色農業——彩色農業:花卉、蔬菜、水果、優質烤煙等。
六、海島和海域的開發----海南島
1、背景
地理區位優勢:
①海陸位置:位於華南和西南陸地國土與海洋國土的結合部 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開發利用南海資源的基地
②相互位置:近港、澳、台;內靠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外臨亞太經濟圈中最活躍的東南亞既有廣大的內陸腹地,又能受到華南經濟圈、亞太經濟圈的輻射作用。
③交通位置:位於西太平洋環形帶上,處在日本到新加坡航線的中段,直接面向東南亞,靠近國際深水航道。連接兩洲(亞洲、大洋洲)和兩洋(太平洋、印度洋),南海是我國通往東南亞、非洲、歐洲的海上通道 有利於依託港口發展外向型經濟,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
熱帶資源優勢:
①氣候資源:光照充足、熱量、降水豐沛 / 一年三熟,適宜發展熱帶高效農業
(不利;冬春低溫危害,夏季台風)
②生物資源:葯用植物、用材植物、珍禽異獸 我國最大的熱帶物種基因庫,有利於發展成為熱帶作物的基地和旅遊業基地。
③土地資源:利用類型多樣,是環帶產業布局的自然基礎。
海洋資源優勢:我國最大的海洋省,(擁有島嶼)600多個,管轄海域200萬平方千米),是其最突出的資源優勢。
①生物資源:生物種類多 適宜發展海洋捕撈和養殖業
海洋生態系統 提供食品資源,又可作為旅遊觀賞區
②漁業資源:漁場面積大,淺海、灘塗面廣大,港灣眾多 適宜遠洋捕撈業和發展人工養殖業,是我國熱帶海洋漁業基地。
③油氣資源:沉積盆地廣(北部灣、珠江口、鶯歌海、瓊東南、西沙海槽盆地等)是我國未來油氣基地。
④旅遊資源:海岸熱帶景觀、紅樹林、熱帶雨林、熱帶作物園、自然保護區
⑤空間資源:可開發成海上漁業補給、貿易、旅遊、熱帶海洋科研基地
2、自然環境特點:
地形地勢:全島近似橢圓形,中高四周低
受地勢高低和離海遠近的影響,自然環境具有環帶狀分布的特點
環帶名稱 地貌類型 海拔高度 資源特色 產業布局
海
陸 海岸帶 平原 低於100米 經濟基礎和運輸條件好 港口建設,發展外向型加工工業
丘陵
台地環帶 台地丘陵 100~ 200米 面積大,地形平坦,土壤較好 熱帶農業生產基地
山地
丘陵帶 丘陵山地- 500~1100米 物種豐富,水源區,少數民族聚居區 林業、旅遊業
3、開發與保護:
(1)合理布局產業:環帶開發布局是海南島資源開發和生產力空間布局的基本特徵,即適應了海南島自然環境的環帶狀分布特徵,又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客觀要求。
①海岸帶市開發的重點,大力建設港口和加工工業區,推動車石化和第三產業發展,改善投資環境,帶動外向型經濟發展;
②丘陵和台地環帶適宜發展熱帶農業,
③山地丘陵帶發展旅遊業和特色工業,恢復和保護熱帶森林植被
(2)特色經濟:
特色工業:支柱工業——培育和發展支柱工業,建設現代大工業體系;建設西部工業走廊,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生態型工業和高技術產業
熱帶高效農業:瓜菜生產基地、熱帶水果生產基地、熱帶作物生產基地、育種基地、水產業。
特色旅遊:度假休閑旅遊勝地
(3)海洋環境保護:
①扶持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
②提高公眾環境意識,鼓勵公眾主動參與環境保護,減少和杜絕人為破壞;
(珊瑚礁、紅樹林、環島防護林----減輕風暴潮的威脅和損失,阻擋海浪侵蝕海岸,保護生物多樣性)
③加強海洋環境的管理和監測,及時了解海洋環境變化
七、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1、背景:
天然氣的利用:優點:①干凈、清潔、使用方便;②燃燒效率高、比較價格低
地位:我國將天然氣開發和利用作為21世紀初能源結構優化和石油工業產業升級的重點
天然氣的分布(陸上):特點: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分布地區:四川、陝甘寧、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
四大氣區:新疆、青海、川渝、鄂爾多斯
開發利用格局:①東部油氣田(東北、華北)產量遞減;
②西部地區是我國油氣工業新的戰略接替區;
③西部地區油氣開發的限制條件;
(a勘探開發資金短缺日益嚴重
b西部地區對天然氣的市場需求量有限
c現有基礎設施不能滿足外運需要)
④東部地區對天然氣需求市場巨大——我國天然氣產品的最大短缺地區
(a人口稠密、經濟增長快,但能源短缺現狀長期未改變;
b以煤炭為主要能源,使得大氣環境惡化、酸雨大面積發生;
c煤炭發電和運輸佔用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資源)
2、西氣東輸:
能源輸送大動脈 資源保證:塔里木氣區、鄂爾多斯氣區
技術保證:石油化工基地、現代工業體系
市場前景廣闊:長江三角洲
深遠影響:
東部地區:①緩解能源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
②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減輕大氣污染和酸雨危害,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③促進能源生產和輕重工業結構的調整
④促進基礎設施建設
西部地區:①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②推動綜合利用天然氣步伐,改善城市大氣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③有選擇的發展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工工業,對動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
④推動天然氣開發和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拉動相關產業發展
(緩解因森林砍伐、植被破壞而帶來的環境壓力)
〔注意〕西電東送、南水北調
八、 城市新區的發展-以上海浦東為例
1、背景:
上海市的發展:
優越的區位條件
社會經濟:①便捷的交通;
②廣闊的腹地;
③高素質的勞動力;
④充足的農副產品供應
自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濕潤,水源充足
城市規模的擴大:①經濟規模的擴大;②人口規模的擴大;③用地規模的擴大
上海市面臨的城市問題:①道路狹窄、交通擁堵;
②居住擁擠;
③綠地面積小,環境質量差;
④用地緊張
2、浦東新區的規劃和開發:
開發作用:①解決上海市發展所面臨的城市問題,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
②以浦東開發為龍頭,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
開發條件:①緊鄰老城區,便於就近開發;
②地形平坦,滿足大規模、低成本推開發需要;
城市規劃:①浦東新區分為城市化區和非城市化區兩部分;
②浦東新區採取軸向發展與綜合組團相結合的布局形態;
③通過多種交通工程,把浦西和浦東聯系起來;
④把浦東建成花園式的多功能、外向型、國際化、現代化新城
❺ 高中 地理 圖2,顯示青藏鐵路從拉薩向北上坡段某處的景觀。其中T是為保護鐵路而建的工程 設施。
其實這個題用排除法就可以找出正確答案 a答案是坡 坡下面怎麼會有堆內積物呢這是常識啊 故而容a錯誤 b選項是河流 河流造成的堆積物會在河流的下游 或者說是流向的的一面 (比如長三角啊 珠三角啊)況且就算是河流造成的MN這里離河流也遠點 所以不正確 d選項就更好解釋了 原地怎麼會有堆積物 正確答案是c雨水或者冰川融水順著圖上標著溝的位置下來故此形成了堆積物
❻ 高中地理選修3《旅遊地理》知識點
1、旅遊資來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類自社會中凡是能夠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統稱為旅遊資源。
2、了解旅遊資源的分類:
自然旅遊資源:地質地貌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象景觀
人文旅遊資源:遺址遺跡、建築設施、旅遊商品、人文活動
3、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1)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
(2)歷史、文化背景和民間習俗的不同
(3)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
(4)人們的旅遊動機復雜多樣
(6)高中地理景觀擴展閱讀:
能源分類:
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採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煉焦業。
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
❼ 聽力高中地理的基礎知識
秦嶺一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① 黃土高原的南界;
② 大致是1月0℃等溫線、版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權過的地方;
③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
④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
⑤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
⑥ 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
⑦ 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
⑧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⑵ 大興安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
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②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③ 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 ④ 牧區與農耕區通過的地方;
⑤ 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 ⑥ 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
⑦ 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
❽ 高中地理課本上列舉了哪些治理選修污染的水污染景點為例
(三)全面治理泰晤士河
橫貫英國的泰晤士河是英國的母親河。19世紀之前,泰晤士河還是河水清澈,但工業革命的興起及兩岸人口的激增,使泰晤士河迅速變得污濁不堪,水質嚴重惡化。1878年,「愛麗絲公子」號遊船不幸沉沒,造成640人死亡。事後調查發現,大多數遇難者並非溺水而死,而是因河水嚴重污染中毒而死亡的。而上世紀50年代末,泰晤士河的污染進一步惡化,水中的含氧量幾乎等於零,1849年到1954年,濱河地區約2.5萬人死於霍亂。20世紀60年代初,英國政府下決心全面治理泰晤士河。首先是通過立法,對直接向泰晤士河排放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作了嚴格的規定。有關當局還重建和延長了倫敦下水道,建設了450多座污水處理廠。目前,泰晤士河沿岸的生活污水都要先集中到污水處理廠處理後再排入泰晤士河。污水處理費用計入居民的自來水費中。經過20多年的整治,泰晤士河已有115種魚和350種無脊椎動物重新回歸。
(四)秦淮河重現碧波
曾經在城市行進中不堪重負30多年的秦淮河,經過3年治理,其12.5公里長的主城段奇跡般重現碧水清波。為何秦淮河能夠得到有效治理?治理資金從哪裡來?南京政府獨具匠心的推出了秦淮河工程的項目法人制。秦淮河綜合整治工程包括水利、環保、安居、景觀、路網5大項目,必須有高度統一的規劃和指揮。2003年7月,南京市政府授權成立集投融資、建設、管理和經營為一體的秦淮河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社會公益性工程實施項目法人制,公司打破條塊壁壘,5大項目統籌推進。隨後,南京市巧用政策,成功打開了市場化融資大門:沿河200米范圍內開發3000畝土地融資;自來水費中城市污水處理費每度上漲0.15元,每年7500萬,20年用於秦淮河治理。盡管3000畝土地還在土地儲備中心排隊,污水處理費也在等待調價指標,但是政府作出這些政策決定的會議紀要卻已成了融資「敲門磚」,公司憑此得到了銀行貸款22個億。與此同時,南京市賦予公司兩個特許經營權,一個是旅遊特許經營權,另一個是廣告特許經營權。特許經營權的項目所得用來彌補秦淮河建設的資金缺口。
(五)多瑙河活力再現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多瑙河流域因為大量的工業與生活污水的排入,曾經是一條國際性的黑河、臭河,既沒有水生物存在,也不成為一條景觀河。
1986年1月多瑙河沿岸各國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了發展多瑙河水利和保護水質的國際會議,協調行動,通過共同聲明,沿岸各國加強合作,為更合理地利用多瑙河水資源而作出努力。
1992年,來自歐共體各國、一些國際銀行和環境機構的專家們組成「多瑙河特別工作組」,開展保護多瑙河水的工作。1995年沿岸各國組成國際委員會,在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簽署了一項保護多瑙河水的協議。1995年初又在布加勒斯特召開沿河各國環境部長會議,通過了一項整治多瑙河的計劃。要求各國減少向多瑙河排放污水量,改善干支流的水質(包括污染嚴重的黑海),實施沿岸地區的區域合作,建立污染監測系統;對沿岸9個國家的170多家污廢水處理廠進行調查,對其中急需更新的,投入資金進行改造。
❾ 典型的地貌景觀的成因 高二地理
雅丹地貌:風蝕地貌的一種,是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槽壟等。 海蝕地貌:海蝕內柱、海蝕崖、海蝕階容地等。 喀斯特地貌:水對碳酸岩侵蝕形成的石林、溶洞等地貌。 丹霞地貌:是南方砂礫岩受侵蝕、溶蝕和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方山、奇峰和岩柱等。 冰蝕地貌:冰川侵蝕形成的角峰、槽谷、峽灣、羊背石等。 河流地貌:河床、河谷、河成階地等。 火山地貌:火山錐、火山口、火山熔岩等。 黃土地貌: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和溝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