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高中地理人口總結

高中地理人口總結

發布時間: 2021-03-09 21:53:10

高中地理里講人口的時候的幾個基礎概念

死亡率: 死亡人口比總人口乘千分之一 出生率:出生人口比總人口乘千分之一 生育率演算法一樣只不過生育率是以不定年數為研究的(一般幾年)而以上兩者是以單位年為研究的

⑵ 高一地理人口小論文,800字左右

城市農民工、流動人口與社會發展
十幾年來,城市農民工、外來工、流動人口已經逐漸成為城市生活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群體,城市中的眾多基礎設施建設、城市中的眾多製造業、服務業工作是由這個群體完成的。雖然他們在城市中並不居於核心地位,客觀地說他們只是城市中的邊緣群體;但是,毋庸置疑,城市農民工、流動人口的問題,意義卻極為重大。它涉及未來50年中國社會能否持續發展、經濟能否持續增長和社會能否長治久安的基本問題。
近代以來,大規模的城市化現象發端於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大規模的使用機器的生產活動,要求勞動要素相對集中,再加上工業區域勞動市場價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農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區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也帶來了市場活動、商業經營以及服務業的發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創造就業機會。上述諸種因素的相互影響,使得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以及所謂「現代化」成為同樣的一個歷史進程。這樣,在將近200年的時間里,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實現了「城市化」,即多數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20世紀中葉,一些西方國家的城市人口佔全部人口比例分別為:美國72%,英國87%,聯邦德國79%,荷蘭86%,加拿大77%,澳大利亞83%。

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中葉,由於受到世界列強的侵略,以及受到軍閥割據的困擾,中國城市化的發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區,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擴張,另一些地區則完全處在工業化的進程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城市布局有了比較明確的規劃。但是,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建立了城鄉二元分割的社會結構,使得城市化長期處於停滯狀態;更有甚者,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實行的是「反城市化」戰略,即大規模地將城市人口遷往農村,比較典型的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市民返鄉,幹部下放,等等。由於中國的城市化長期處於停滯狀態,這樣,到了改革開放以後,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就呈現出一種突然爆發的局面,而沒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由此可以看到,由於矛盾長期積蓄,中國城市化任務的壓力就顯得無比沉重,需要在短期內解決長期積蓄的問題,出現了短期內城市化需要加速發展的局面。顯然,這會帶來新的發展上的不協調。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一。

迄今為止,中國社會是一個差異性極大的社會。此種差距已有長久的歷史,今日中國社會的突出問題之一,仍然是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同處在一個歷史時期,既有非常原始的農耕社區,也有達到歐美水平的後工業化發達社區,比如上海的浦東社區。差異如此懸殊的社會結構,在世界上並不多見。一般說來,城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基礎設施、資金投入等,都是農村所無法比擬的。尤其是中西部落後的農村與東部一些發達的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城鄉居民的消費差異為例。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城市居民消費水平為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倍數大約為2.6-2.8倍,20世紀80年代初期和中期,城鄉經濟差距曾經有所縮小,從指標上看,降到2.2-2.3倍。但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此種差距又有回歸的趨勢,即城市居民消費水平為農村居民的2.8-3.0倍左右。90年代中期,差距擴大到3.3-3.4倍,到了90年代末、21世紀初葉,兩者的差距更擴大到了超過3.5倍的水平。城鄉之間的巨大經濟差異,是導致農民大量從農村流入城市的基本動因。

由於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大,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的城市化就處於不同的階段。一些發達地區,比如北京、上海、廣州,已出現了生活富裕起來的階層從城裡向郊區遷移的趨勢,也就是說,進入了城市化發展的第二階段:「市郊化階段」。然而,絕大多數地區,卻仍處在第一階段,即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集中的階段。由於不同發展階段同處於一個歷史時期,這樣,政策上就無法統一,顧及了第一階段的對策,必然就與進入了第二階段的對策相忤逆,反之亦然。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二。

此外,根據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內地人口總數已達12.658億,即使按照較高的指標計算,城市人口也僅佔到總數的36.09%,這樣,即使達到不太高的標准:60%的人口城市化,也面臨著完成3億農村人口遷入城市的任務。如此巨大人口的城市化,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這不僅面臨著城市多方面設施的投資與建設任務,而且還面臨著使數億人改變生活方式的艱巨努力。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三。

現階段我國的城市化戰略問題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採取的是一律嚴格控制的對策,即在對策上不鼓勵任何一種城市發展模式。改革開放以後,採取的是鼓勵發展小城市戰略,同時,對於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正式居民人口仍然實行比較嚴格控制的做法。當然,改革開放以後,由於放開了暫住型的流動人口,允許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因此,實際上,農民工還是更多地流向了大城市。

戶籍制度以及人力資源配置的分析

像中國這樣實施嚴格戶籍制度的國家在世界上是很少的。為什麼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我國要建立起嚴格的戶籍制度呢?

戶籍制度在當時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對策。從本質上看,戶籍制度是一種「社會屏蔽」制度。其核心是在為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資源之間的關系建立起秩序。1949年以後,我們曾嘗試了打碎階級的實驗。先是在50年代初進行了土地革命。接著,在1956年實行了城市私營經濟的改造。到了50年代中後期,社會各群體之間的關系,並不存在經濟意義上的階級關系了。從法律上說,財產資源屬於全民所有或集體所有了。然而,全民所有與集體所有究竟應該怎樣實現,卻是件難事。因為,財產、資源的分配需要一定的規則或秩序。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建立起一種社會屏蔽的機制。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戶籍制度便應運而生了。該制度將人口的大多數限制在農村,僅允許居住在城市的人享有城市的基礎設施。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在城市和農村人力資源配置的基本傾向就是試圖最大限度維持較多農村人口和較少城市人口的格局。

改革開放以後,由於放鬆了對於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的限制,加之產權、文憑、技術證書等作為社會屏蔽和篩選的功能越來越突出,戶籍制度的社會功能已經大大削弱,中國才開始從人口的城鄉逆向流動,轉變為城市化的正向流動。尤其是在1982年以後,由於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了「允許農民進城開店、設坊、興辦服務業,提供各種勞務」的經濟政策,農民工流入城市驟然增多,從此出現了持續不斷的民工潮。

從宏觀結構的角度看,大量農民工的流入城市,表現為人力資源配置方式的重大變遷。農民工的流入城市並不是政府計劃運作的,而是農民工自主的一種選擇。對於農民工的流動,我曾在四川、重慶地區十餘個縣對於外出農民工的家庭做了問卷調查。從調查中可以看到,農民工在市場流動中實現的勞動力配置,確實與政府、單位的計劃管理沒有太大關系,政府組織的流動僅佔3%,而90%以上都是農民工自己或親友運作的。

在市場環境下,勞動力流動有兩條基本規律:第一、勞動力總是從價格低的地方流入價格高的地方;第二,流動人口的經濟活動能力高於流出地人口的平均水平。我們的調查數據印證了這兩條定理。首先,我們發現,遠距離遷移、到本省以外去打工的佔大多數。我們知道,四川、重慶位居我國西部,而收入較高的地區大多在東部沿海、所以,多數人為追求高收入,自然是遠距離外出。對於此數據的進一步分析證明,外出地點排在第一位的是廣東,可見是經濟規律使然。

其次,流出的人口多是具有較強經濟活動能力的,這一點在年齡結構上展現得一目瞭然。35歲以下的外出農民工佔到總數的88%,所以說,外出的幾乎都是高能量的勞動力。所以,在國內的招工告示中,我們常常看到對於應聘條件的限制,如「年齡在35歲以下」等等,這種對於年輕勞動力的規定,在全世界其他國家很少見到,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外出勞動力的年輕特點。

所以,市場配置的結果是將十分有活力的年輕勞動力與資本密集的東部沿海區域相結合、與投資高度密集的城市區域相結合,此種結合的結果,當然會創造較高的效益。

採用市場手段配置勞動力當然也存在不少問題,比較典型的問題就是,大量高素質、高經濟活動能力的勞動力流入了收入較高的城市地區,從而使得農村中出現以老人、兒童、婦女居高的人口結構問題。但是,反過來看,如果產業的升級、經濟的躍進已經使得資本聚集到了沿海地區和城市地區,那麼,遠離資本的勞動力既不能獲得收入也不能創造效益,我們確實沒有道理讓強壯勞動力呆在農村守窮,所以,不流動反而是對誰都不利。

關於社會財富的初次分配與再次分配

在市場條件下,市場的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優勝劣汰,於是,市場形成的第一次分配往往非常殘酷,即優勝者與失敗者之間形成巨大差異,優勝的企業可以成為億萬資產的集團,失敗的企業則一文不名,甚至宣布破產。然而,在市場體制下,分配絕不是僅僅通過這樣一次環節,而是要經過多環節的再次分配。比如,稅收制度、個人所得稅制度、社會福利制度、貧閑線制度、醫療保障、失業救濟制度等等。在再次分配的多環節中,比較多的是體現出分配結果上的公平因素。

然而,當我們考察流入城市的八千萬到一億農民工時,我們卻發現無論在初次分配環節,還是在再次分配環節和多次分配環節,城市農民工均處於不利的地位上。以往多次調研證明,相對於農民工所付出的勞動而言,農民工的收入是較低的。在不少國營工廠里,農民工的收入,僅相當於正式職工的一半甚至更少。

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所完成的初次分配中只能獲得較小的份額。市場分配的原理告訴我們,在市場分配的體制中,應通過多次分配的途徑,使得對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農民工得到應有的補償,這樣,在體現社會公平的同時也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⑶ 有關高中地理:人口增長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一樣

不一樣,人口自然增長率就是出生率減死亡率,而人口增長率包括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機械增長主要是指人口的遷移,搬動等。

⑷ 求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單元 人口的變化概念提綱

人口
的變化
一、人口的數量變化
(1)
人口增長模式
:
原始型
、傳統型、版現代型
(2)人口增長的
地區權
分布:穩定增長型、高速增長型、增長率下降型
二、人口的空間變化
(1)
人口遷移
:
國際人口遷移

國內人口遷移
(2)
人口流動
:
外籍勞工
流動、國內人口流動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
環境承載力
(影響因素)
(2)合理人口流量(影響因素)

⑸ 我國人口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帶來的影響高中地理知識回答...謝謝

中國人口問題:①我國人口問題表現為人口基數大,增長快;農村人口比回重大;人口結構不合理(男答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齡化問題出現);人口素質較低;人口地區分布不平衡。
影響;(1)弊:環境壓力大,交通混亂,住房擁擠,社會治安差,就業壓力大,社會福利供應不足,社會養老壓力不斷加大;(2)利:勞動力供應充足,勞動力價格低廉,國防兵源充足。

⑹ 怎樣看高中地理的人口金字塔

一般就是讓你分析是那種類型。一共三種,然後讓你推測人口的變化
人口金內字塔是按人口年容齡和性別表示人口分布的特種塔狀條形圖,是形象地表示某一人口的年齡和性別構成的圖形.水平條代表每一年齡組男性和女性的數字或比例.金字塔中各個年齡性別組相加構成了總人口.

人口金字塔圖,以圖形來呈現人口年齡和性別的分布情形,以年齡為縱軸,以人口數為橫軸,按左側為男、右側為女繪制圖形,其形狀如金字塔。金字塔底部代表低年齡組人口,金字塔上部代表高年齡組人口。人口金字塔圖反映了過去人口的情況,目前人口的結構,以及今後人口可能出現的趨勢。

⑺ 高中地理:什麼是人口的成本優勢求解釋清楚,謝謝!

早在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在《人口論》中已經有深入的探討和詳內細的說明。其實總結起容來很簡單,就是人口增長必須與生產力增長相適應(趨於相當平衡)。
但馬爾薩斯的理由也有點偏激:他認為如果人口增長過快,人口遠高於社會生產承受能力,就會引發失業率提高、貧窮、社會動亂等一系列問題。解決方案有2個:1是提高社會生產力,但這個比較難。2是通過戰爭、災難等消滅剩餘人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