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印度影響經濟的因素
⑴ 制約印度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人口眾多,氣候乾旱,常有水旱災害發生,資源過度開采,印度板塊周圍多地震
⑵ 印度地理位置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印度的地理位子相當具有優勢,現在是誰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世界,而印度基回本上控制了整答個印度洋,出海相當便捷,利於進出口運輸,北部喜馬拉雅山脈天然屏障,很難受到外敵入侵,如果同中國巴基斯坦把邊境線談攏,加上印度的人口數量,印度未來不可限量。 加之印度與美國、西方發達國家關系尚可,也不存在外部阻力,更有利於印度的發展。印度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印度是多雨高溫的天氣,如果政府能解決好一系列防洪防高溫的問題,將更有利於印度的發展。
⑶ 談談印度成為下一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經濟中心的優勢,相比之下,印度有哪些因素值得中國借鑒.
1.優勢:印度的發展模式重消費而非投資、重內需而非出口、重服務業而非製造業、重高新技術產業而非勞動密集技術含量低的工業,這種方式使印度經濟對全球經濟不景氣沖擊的抵抗力較強,表現出比較強的韌勁和經濟平穩增長的長周期性。
印度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比較好。例如,印度國內的儲蓄水平只有中國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資大約只有中國的10%,印度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比中國落後大約10至15年, 但印度卻取得了較快的經濟增速,而且它有30%至40%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生產力的增長,而不是資本或勞動力的增加。
(一)軟體業方面。印度的軟體業迅猛發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擁有巨大的軟體人才庫,有大量的專業人才。產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據麥肯錫的報告預測,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務和後勤工作將會僱傭400萬從業人員,成為年出口額達到570億美元的行業,佔印度GDP總額的7%。相比之下,中國的軟體業發展的起步較晚,且差距很大。
(二)金融機構方面。印度的金融系統運行比較健全,不良貸款比例較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僅為10.8%。印度的股票市場比較成熟,成為印度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場所。
(三)企業制度方面。印度的私人資本在運作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印度獨立後,過去就存在的私營財團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產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財團。在印度實行經濟改革後,一大批從事信息技術產業、制葯工業、食品加工業、服裝紡織業、水泥建築業和旅館旅遊業的私營企業或私人財團迅速發展壯大,並很快進入全球化經營。印度的現代企業制度比較完善,企業的管理水平較高。
(四)人才和教育國際化方面。印度的人才國際交流多於中國。由於印度英語普及,高等教育機構使用的教學語言為英語,印度高校學生能夠較順利地獲得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學教育比較重視創新教育,學生創新能力較強。印度某些大學和專業學院已在國際上有較高的知名度。
(五)法律體系方面。印度的法律體系較健全。印度獨立後,法律體系逐漸完善,公眾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市場經濟是法制化的經濟,沒有完善的法制,市場經濟的發展是無法實現的。
二、印度模式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中印兩國雖面臨很多相同的問題和挑戰,各自所採取的應對方式卻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正是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的這種「似與不似」的關系構成了它們之間相互比較、相互借鑒的基礎。目前印度的經濟發展落後於中國,但從它的發展模式中我們仍可以發現有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1、大力發展服務業,變過度工業化為適度工業化
中國以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資源、優良的基礎設施以及地方政府競爭性的優惠政策,吸引了來自世界的大量的製造資本,成為了世界的製造工廠。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被發達國家禁止的、或者是設置了較高門檻的污染產業轉移到了中國。中國的生態環境因此遭到破壞。現在不僅僅是過高的製造業比例,還包括被污染的空氣、水源和土地,都顯示目前中國的經濟已經呈現過度工業化的特徵。暫且不管印度以服務業帶動的經濟增長是不是欠工業化的結果,只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近年較快的增長速度、以及吸收的就業人數,不能不肯定印度服務業確實發展得非常成功,特別是它的軟體產業及信息技術帶動的服務外包業,在世界范圍內都取得了成功。分析和總結印度在一些服務業領域的成功經驗,對於軟化我國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例如,印度軟體業的快速發展就離不開政府的全力扶持。在軟體產業新引入印度之際,政府通過國家投資或者強制進入印度市場的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進行合資,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包括軟體和硬體在內的計算機工業體系。而當產業的發展需要規模,國際市場又正在迅速發展之際,印度政府又以各項優惠政策鼓勵軟體企業的出口。此外,通過立法加大了對軟體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為更多的來自跨國公司的信息技術外包項目流入印度創造條件。印度通訊服務業的發展迅速則與政府開放國內市場有關。私人資本流入原來由國有資本壟斷的電訊業,競爭促使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現在印度一些主要電訊服務項目的價格,包括國際話費、英特網接入費用等,都低於中國。這位印度普及和推廣信息技術創造了條件。
2、調整外資優惠政策,引導外資流向,為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競爭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成為吸引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近年印度也越來越重視外資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雖然兩國政府都對FDI提供稅收優惠,但印度的稅收優惠分類更細、限制更嚴(包括特定的領域與特定的時限),往往強調的是投資的流向,而不是來源,因而對相同領域內的內資、外資少有區別對待。一直以來印度的外資企業都與印度本土的企業負擔著相同的公司所得稅率,有時甚至還要高一些。但在中國,FDI承受的實際稅率大約只有國內企業稅率的一半,而且由於地方政府把引進外資作為一個政治目標來對待,對外資的產業流向不加選擇,使得外國資本與民族資本發生直接競爭,並可以利用當地政府的優惠政策擠垮民族資本。這顯然與引進外資的本意相違。因此,我們在一定程度可以借鑒印度引導外資流向先進技術及優先發展行業的具體政策。
3、為企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微觀環境
企業所處的微觀環境包括很多內容,而對印度來說,它的相對穩健的金融體系、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都值得中國借鑒。佔有商業銀行總資產四分之三的印度國有銀行,呆帳率只有5%,而1992年以後陸續建立的私人銀行,它們的呆帳率還要更低一些。隨著政府向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開放國內的銀行業,競爭促使印度銀行的運營成本不斷下降、資產回報率逐步上升。印度的證券市場歷史悠久,在包括股票發行、交易制度、市場風險管理、信息披露機制、清算制度等幾乎所有領域,很長時間以來都一直保持與國際標准接軌。這也是印度能夠吸引大量機構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印度的第一部專利法是在1970年出台的,從那時起印度就初步建立起了它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在以後的三十年隨著知識產權概念的不斷擴大,它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在不斷完善。印度軟體產業之所以發展迅速以及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選擇將研發中心轉至印度都與此有很大的關系。
⑷ 影響印度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是什麼
印度是一個建國前期受蘇聯影響較大的國家,後來受美國的影響較大。
印度也有過「五年計劃」但是並沒有像中國一樣堅持下來、
不利因素:1、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
2、上述知經濟體制不健全;
3、印度居民收入差距大、中產階級比例小、
4、恐怖主義民族復仇主義不利於社會穩定、
5、產業升級緩慢、新興產業發展不成熟、
6、熱帶季風氣候造成不是洪災就是旱災、
⑸ 在高中地理上,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自然因素分別包括哪些方面,越詳
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經濟水平,科技水平,機械化水平,勞動力數量和質量,國家政策,發展歷史,運輸條件,消費市場等
⑹ 印度貧窮的主要因素
總的原因:國情決定其經濟發展水平不高。
具體因素:1、人口多,人口增長速度快,造成人口膨脹,新增社會財富相當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抵消。
2、工業體系雖健全,但整體水平不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不佔主體地位。
3、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多水旱災害,對農業發展影響大,糧食產量不穩定。
4、地區發展差異大、環境污染嚴重、教派紛爭沖突,社會不安定。
5、殘留的封建思想(等級制度、種姓制度等等)較多不利於經濟發展。
6、廣大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差,發展經濟困難。
7、貧富分化嚴重,財富集中,眾多農民貧困不堪。
⑺ 印度經濟這幾年增長很快,其背後的因素究竟是什麼
印度這幾年來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經濟不斷提高,在國際上也越來越受到其他國家的關注。主要原因有世界格局的穩定,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強,還有和諧健康的外交關系,主要還是國家制定的發展計劃符合當下的形式,各種條件的相互協調,才能夠使印度的發展越來越好。
在國際上,現在主張公平和諧的外交關系,印度作為一個重要交通位置的國家,很好抓住了這個契機,大力發展國外經濟,以此拉動經濟增長。而且效果很明顯,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了很多。
⑻ 試論影響印度經濟發展的人文和地理因素
印度主要是印度教.注重來世,對於現實的苦難比較平和.印度人相對中國人的今世版觀有權很大的不同,印度對於貧富差距也認為本應如此.印度幾乎沒有人去加班,即使給錢也不幹,印度和尼泊爾還有不少苦行者,蓬頭垢面,不吃不喝幾天,認為這樣可以贖上輩子的罪.來世出人頭地.
印度周邊關系相對簡單,從而具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
⑼ 中國與印度經濟發展因素分析求大神幫助
隨著中國大陸和印度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國際地位的提升,有關中國與印度比較的學問已成為國際顯學,印度科技部長不久前訪問中國時也對雙方經濟做了全面分析和比較。其實,中國與印度比較問題的核心實際上是誰的發展更具有可持續性,誰更具有發展潛力。如果能清楚地認識兩國各自經濟體制的優勢和不足,並在相互合作中取長補短,中國與印度完全可以在交流和學習中最大限度地釋放合作潛能。 中國與印度經過長期摸索,分別找到了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各不相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主要特徵是製造業驅動,伴隨著境內高儲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境外直接投資和外貿擴張,是一種兼顧內需和外向的發展模式。 而印度的發展模式較為獨特,它重消費而非投資、重內需而非出口、重服務業而非製造業、重高新技術產業而非勞動密集技術含量低的工業,這種方式使印度經濟對全球經濟不景氣沖擊的抵抗力較強,表現出比較強的韌勁和經濟平穩增長的長周期性。 印度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的確有值得稱道的地方。例如,印度境內的儲蓄水平只有中國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資大約只有中國的10%,印度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比中國落後大約10至15年,但印度卻取得了較快的經濟增速,而且它有30%至40%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生產力的增長,而不是資本或勞動力的增加。 不過,印度經濟模式中的問題也同樣十分明顯。例如,印度境內辦事效率較低,往往不能集中力量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在印度開辦一項業務所花的時間是在中國的兩倍,注冊資產在印度要花67天,而在中國只要32天;履行合約在印度要花425天,而在中國只花241天。 印度社會經濟的分化也十分嚴重,現代化與落後共存,是一個對比鮮明和充滿矛盾的國家。印度位居世界經濟強國之列,但世界上最貧困的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生活在印度;它是世界第六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但數以億計的印度人劫缺乏電力能源;它的250多所大學培養了300多萬名科學精英,但40%的印度人口仍是文盲。在德里和班加羅爾等城市,茅草屋往往與跨國公司的摩天大廈交織在一起。 內容提要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有許多共同或相似之處;既是鄰國、農業大國、人口大國,又是全球近幾年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兩國的經濟發展為世界所矚目。而中國與印度也是最具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 魅力的國家。本文比較了兩國利用外資格局的明顯差異:FDI在中國更多流向加工製造業,在印度則更多流向軟體服務業;中國與印度利用外資存在差別的原因是基於總體引資環境、經濟發展戰略側重點等方面的差異;且中印利用外資對經濟產生了不同的重要影響。因此兩國應該向對方借鑒經驗。 關鍵詞 中國 印度 FDI 比較分析 一、中印利用FDI概況 (一)中國利用FDI概述 自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以前的近三十年時間里,由於復雜的歷史原因,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基本上是空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1979-1986年起步階段、1987-1991年穩步發展階段、1992-1996 年持續快速發展階段、1997-2001年為調整階段和2002年入世以來進入發展 2.熟練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是外資進入中國的重要因素 由於發達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日益增加,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製造業的成本優勢喪失殆盡,迫使傳統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紛紛轉向發展中國家。2003年3月日本貿易振興會公布的結果表明,在製造業領域,紐約、東京、上海三地人均月薪分別為2300美元、2500美元、207美元。顯然,中國上海更具有成本競爭優勢。 3.中國擁有龐大的潛在市場 鄧寧的國際生產折中理論指出,市場因素主要為市場規模、市場增長、市場的格局及顧客的類型, 是跨國公司選擇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因素。中國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國, 擁有13億多人口, 市場龐大, 投資有利可圖。中國的經濟總量在快速膨脹,世界排名快速前移。2006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越英國和法國,躍居世界第四位(美、日、德、中),在發展中國家排名第一。從2003年至2006年,中國持續保持10%以上的增長率。而經濟的快速增長,也使中國具有了吸引外資的重要砝碼和更大的發展潛力。 4.加入世貿組織為外商提供了更大的進入空間 第一是中國軟體行業的人才供應與印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中國軟體人才缺口較大,據最新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每年至少存在20萬軟體人才缺口,並且這個缺口還在以每年20萬左右的速度增加。比較而言,印度軟體從業人員約110萬,此外,在海外工作的印度軟體工程師達10萬人,使印度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軟體人才國,為印度軟體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才儲備。 第二,印度的人力成本目前低於中國。據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管理咨詢公司——美世咨詢2005年11月中旬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所調查的中國42種職位中,95%的基本工資成本要高於印度 (如表3所示) 。 第三是人口老齡化。印度目前有近10億多人口,其中大部分為青壯年、兒童,年齡結構很年輕。數量如此眾多的勞動力 (或准勞動力) 資源,是印度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以2003年數據為例,印度65歲以上老人的總數為5400萬人,占其總人口比重為5.07%;而中國65歲以上老人的總數為9401萬人,占其總人口比重為7.27%。這說明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比印度嚴重。
⑽ 簡答:印度殖民地經濟結構建立的階段性特徵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從18 世紀中期到19 世紀中期,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的侵略和經濟掠奪嚴重破壞了印度的社會生產力, 摧毀了原有的農村公社和封建生產關系。特別是19 世紀上半葉, 英國在實現工業革命後,改變殖民統治政策,採取以資本輸出為主,商品輸出為輔的剝削策略, 使印度成為英國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因為農業商品化的發展, 地區間經濟聯系的擴大, 促進了印度商品經濟的發展,從而為印度資本主義工業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19 世紀印度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開始發展起來,19 世紀六七時年代,並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使其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得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