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說課材料
㈠ 初中地理怎麼說課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氣候的基本特徵》。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么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所以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商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本節課主要講述了中國氣候的季風氣候顯著以及氣候復雜多樣兩個典型特徵,並詳細說明了典型的氣候對我國氣溫降水的影響。本節課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章節,同時也是了解中國自然環境的重要部分,為後續綜合分析區域地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對學情進行一下分析。
我所面對的學生是初中八年級的學生,這個學齡段的學生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變的過程,並且經過一年多的地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能夠從地圖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但是,如何對地理信息進行分析,處理以及地理探究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師採取自學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不僅學的地理知識,同時還能夠提高自身的地理學習能力以及,歸納、遷移的地理思維。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准,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運用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准確畫出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說出冬、夏季風的源地、性質及影響。
2、運用東部地區雨帶推移示意圖,熟悉我國東部地區雨帶推移的一般規律;理解夏季風的不穩定對我國旱澇災害的影響。
3、運用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概括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歸納我國降水的時間分配規律。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利用地理示意圖,獲取相關的地理信息,鍛煉歸納總結能力。
2、通過案例資料,學會提取地理信息,進行知識的分析、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增強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心,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習對生活有用地理的理念,樹立探索精神和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教學目標的設立,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成因
2、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難點】
1、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2、影響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因素
五、說教學方法
由於學生理解氣候這一知識相對抽象,但是學生對於氣溫和降水有直觀的了解,所以本節課我會以此為切入點,通過談話法、地圖法、探究法、小組討論法、歸納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理解氣候對生活的影響。
六、說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導入環節,良好的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慾望,能夠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使學生快速進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所以在這個環節,我採用生活實例的方式進行導入:
同學們,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們都會在電視上看到,全國各地的人們用各種方式准備春節,哈爾濱的人們穿著厚厚的冬裝在冰雪世界裡欣賞美景,廣州的市民卻正忙著在迎春花市裡挑選鮮花,這反映出我國的氣候有什麼差異呢?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又是什麼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氣候的基本特徵。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季風氣候顯著
季風氣候顯著是中國氣候最典型的特徵,在講解這一塊知識的時候,首先先讓學生閱讀圖2-2-1 中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圖,比較冬夏季風的差異。
【提問】在學生看圖的同時讓他們思考是冬季風影響范圍大,還是夏季風影響范圍大?
先讓學生自己思考,組內交流討論。
【教師總結】隨後根據學生們的討論,總結冬季風的影響范圍大(除青藏高原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冬季風影響)夏季風的影響范圍小。
【提問】了解了季風與非季風的范圍後,再繼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2-2-1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各題:
①明確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受夏季風影響比較季風區與非季風區降水的差異;
②指出季風區的大致范圍,說說其海陸位置。
③我們的家鄉所在的地區屬於季風區還是非季風區?
④結合中國的地形圖,說說夏季風推進過程中所經過地區地勢的變化。
描畫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對答案進行展示。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問題設置我採用層層遞進的方式,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思維,能夠引導學生層層深入。
在講解「降水的時間、空間分布規律」這一塊知識時,我會以圖導因,讓學生自己讀圖分析。
【提問】先觀察圖2-2-2東部地區雨帶推移示意圖分析夏季風的強弱對東部地區降水的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學生通過自學以及討論的方式,能夠進行一定的總結,隨後我會與學生一起總結:
夏季風的強弱、進退直接影響我國東部地區的雨季長短和雨帶推移。通常,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遲、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遲、結束早、雨季短。夏季風很強的年份,雨帶迅速推到北方,北方多雨,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期較短;反之,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期較長。
【提問】對於我國降水量的分布,我會讓學生先觀察圖2-2-4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
然後看圖分析降水量的規律,為了便於學生總結規律,我會先設置下列問題
①先看圖例,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描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線,結合圖2-2-5歸納降水空間分布規律。
②400mm等降水量線和我們學的哪條線相似?我們所在地的降水量是多少?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結合上述問題能夠總結規律——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展示圖片】為了檢驗總結的規律是否符合我國相應城市的降水分布特點,接下來讓學生對比下列四個不同區域的城市。
【提問】
①找出四城市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三個月,說說各地在季節分配上有什麼特點。
②對照圖2-1-2、圖2-2-1,結合四城市與海洋的距離、地形等的差異,歸納影響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
【思考歸納】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並且讀圖分析能夠總結出:
四城市降水最多的月份大多集中在夏秋季,我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
主要影響因素有海陸位置、地形和季風。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可以鍛煉學生對於等降水量線的判讀能力,提升學生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氣候復雜多樣
氣候復雜多樣,對於學生而言,理解相對容易,學生可以通過日常的生活積累感受氣候的不同,但是對於氣候復雜多樣的成因還不了解。所以,為了幫助學生從本質上認識氣候的復雜多樣,首先讓學生體會氣候表示因素氣溫在時空上的變化。(設計意圖)
【讀圖思考】仔細觀察圖2-2-6 中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找出0℃等溫線大致經過的地區,並結合圖例觀察1月份南北溫差最大值。
圖2-2-7 中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觀察全國平均氣溫。
【提問】認識影響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因素我會展示下述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
①在圖2-2-6描出8℃、0℃、-8℃、-16℃等溫線,說說它們的緯度位置;結合圖2-2-1,說說它們與冬季風源地的關系。
②在圖2-2-7中找出氣溫最低的區域,說說其成因,聯系夏季南北方正午太陽高度和晝長的差異,說說夏季南北方普遍高溫的原因。
③歸納影響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主要原因。
設計意圖:由於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在此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先進行組內的討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最後我與學生一起總結歸納。
承轉:由於氣溫的季節變化和地區差異,對於農業生產意義重大。
【提問】為了讓學生體會這一影響變化,讓學生先從課本中找出積溫的概念,並仔細觀察圖2-2-8中國溫度帶分布圖,圖2-2-9中國干濕地區分布圖,說說我國可以劃分為哪幾個溫度帶和干濕區?
結合生活實際,體會各個溫度帶的農業代表農作物以及熟制。
【圖片展示】我會播放全國各個濕度帶的景觀圖片,讓學生形成鮮明的認知。
承轉:我國氣候的多樣性除了表現在南北差異的溫度帶以及不同的干濕分布區外,最主要的就是體現在各地氣候帶的不同。
【提問】結合圖2-2-10中國氣候類型圖,分析我國典型的氣候帶,並結合圖2-2-11 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①分別比較海口與哈爾濱、北京與銀川、成都與拉薩的氣候特點,說說其主要影響因素。
②說出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這樣設置,是鍛煉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運用地理技能的能力。
環節三、課堂小結
【活動探究,課堂總結】
在課堂教學的最後,我會先讓學生嘗試評價我國的氣候特徵,列出有利與不利影響。
然後通過列出結構圖的方式,讓學生填出我國的主要氣候特徵,以及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並簡單描述典型案例。
設計意圖:通過知識結構導圖的方式總結,能夠將枯燥的知識系統化,有助於梳理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能夠再次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記憶。
環節四、作業布置
課堂學習的結束,並不是地理學習的結束,應該以此為起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讓學生課下尋找本地的氣溫降水年統計資料,並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驗證。
七、說板書設計
以上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環節,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本節課的板書,我的板書採用綱目式的板書設計,突出了本節課知識點之間的主次關系,並且點出了授課的教學重難點,有助於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第二節氣候的基本特徵
一、季風氣候顯著
1、冬夏季風差異顯著
2、降水時空分布不均
二、氣候復雜多樣
1、溫度帶、干濕區分異顯著
2、農業類型多樣
3、地勢高低懸殊,地勢多樣,加劇復雜多
以上是我的說課,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考官。
㈡ 哪裡有初中地理說課稿
http://www.shuoke8.cn/shuoke/sort07/sort084/sort0517/index_1.html
七年地理說課內
http://www.shuoke8.cn/shuoke/sort07/sort084/sort0518/index_1.html
八年容地理說課
㈢ 初中地理怎樣說課海陸變遷
《海陸的變遷》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海陸的變遷》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地理上冊的第二章《陸地和海洋》。
(一)《地理課程標准》中的相關要求的要求。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2、指導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於板塊運動的關系。
(二)本節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和模塊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二節課。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陸分布的基礎上,對地球表面形態的進一步認識。本節從動態運動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陸分布,是區域地理中有關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內容教學和學習的理論基礎。
(三)教材處理
這節教材內容分三部分:
1、滄海桑田(海陸變遷的原因);
2、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大陸漂移假說);
3、板塊的運動(板塊構造學說)。
在教學過程中,將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首先從海陸變遷的一般現象入手尋求導致海陸變遷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嘗試對現在海陸分布格局進行理論解釋,向學生介紹了具有前後聯系的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這樣處理比較符由現象到本質、由理論到實踐的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由於本課內容理論性強,內容比較抽象,教材列舉了較多的實例,配備了較多的圖片,旨在加強內容的直觀性。
二、學生分析
(一)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
1、學生原有知識基礎
學生在小學已經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區的分布,知道荷蘭、日本、澳門填海造陸的事實。
2、 初一學生認知特點:
對直觀教具的反應和接受較快,思維活躍,不受定勢束縛,樂於動手,善於展示自我,缺乏空間立體概念,邏輯推理能力不強自控能力較差。
(二)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
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一些有關的地理分布知識較少,對地理事物分布知識的記憶缺少方法。
(三)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課時設計
㈣ 請問哪個有初中地理的說課稿 要全的
初中地理全球氣候變化(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內容是回九年義務教育教科答書(人教舨)《地理》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兩方面的內容:世界海陸分布的特點;七大洲和四大洋.內容......
㈤ 初中地理《河流與湖泊》說課稿範文
各位領導、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選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河流和湖泊》,在講授新課之前,我先就我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重點難點的確立等方面的內容作簡單的說明。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水資源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它孕育和維持著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在當今世界上,很多國家、地區、城市都存在著嚴重的水危機,水的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河流、湖泊是人類重要的水源地。我國是一個河湖眾多的國家,豐富的河流和湖泊,既給我們提供了灌溉、航運、旅遊之便利,又蘊藏著豐富的水產、水力資源,但是,在我國因為各地自然環境的差異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河流湖泊表現出來的問題也大不相同。所以了解我國河流的分布情況,認識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徵,對抵禦各類自然災害,實現人地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教學內容
本節的教學內容從結構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即眾多的河流、湖泊、黃河和長江。從知識體系的設置來看,前兩個知識點是從總體上研究我國河流湖泊的基本狀況,而黃河、長江是我國最重要,對我國影響最大的兩條河流,教材也專門設置一定的篇幅加以介紹。
在眾多的河流中,教材從活動入手,藉助我國外流區、內流區分布圖,讓學生明確外流河、內流河、外流區、內流區的概念,認識我國一些主要河流的空間分布狀況,並在讀圖過程中,認識外流區、內流區的分布特點。教材把內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徵和內部差異作為一個重點內容講述,意在讓學生掌握我國河流的水文特徵,以便更好地了解河流、利用河流,為生產生活服務。此外教材還補充了典型內流河——塔里木河的閱讀材料,意在加深學生對內流河的認識,並了解在乾旱地區如何協調水與人類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除了對天然河流研究外,教材也提到了京杭運河這樣典型的人工河,讓學生了解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對自然的改造、利用,也滲透著愛國主義教育。
關於湖泊,教材沒有濃墨重彩的介紹,而是通過學習活動和補充閱讀材料,了解我國湖泊的分布情況,並探究湖泊對河流和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對於黃河、長江這兩部分教學內容,由於教學環節的設置的影響,在這里就不加以分析了。
3、我對教材的處理
明確了教學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內容體系後,我結合自身的業務素養、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環境的特點等條件,對教材進行如下的處理:
1)確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課程標准要求學生能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並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我覺得這個標準是對學生的最低要求。為了更好地掌握河流、湖泊情況,辨析各自然要素對河流湖泊的影響,探究河流湖泊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我決定在本次教學活動中,確定下面這樣的學習目標和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我國主要河流湖泊的基本狀況。
2、在地圖上能描述出我國外流區和內流區位置、界線,並能闡述他們的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3、掌握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水文特徵,並理解河流水文特徵與地形、氣候等自然要素的關系。
4、知道京杭運河時世界最長的運河,了解它在古代和今天的航運意義。
5、掌握我國主要湖泊的名稱和空間分布情況,了解湖泊對河流和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6、在知識掌握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用圖以及辨析自然要素間相互影響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藉助計算機輔助教學,反復閱讀地圖信息,使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掌握我國河流、湖泊的基本狀況,建立河流、湖泊空間分布的觀念。通過教師的提示和學生的討論,掌握河流、湖泊的空間分布、水文特徵的形成與其它自然要素間的關系。
態度、情感、價值觀
教學中,通過學習我國河湖眾多、京杭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等知識點,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通過河流水文特徵的研究,使學生初步建立起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響,即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意識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主要河流湖泊的名稱、分布狀況,外流區和內流區,外流河和內流河的水文特徵,湖泊對河流的影響。
難點:辨析河流與地形、氣候等自然要素間的影響關系,外流河和內流河的水文特徵,湖泊對河流的影響。
2)確定教學策略——說教法
明確了課程標准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後,結合教材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我決定在教學中以講授法為主,結合讀圖分析、討論和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學、板圖板畫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課標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在能力上得到發展,知識上有所收獲。
3)課時安排
因為教學過程需要連續性,同時在教學中,我能藉助計算機輔助教學和板圖板畫等教學方法,所以我把本節教學內容安排在3個課時進行。眾多的河流、湖泊作為一課時,長江、黃河各一課時。這樣的安排既能體現教學的整體性,同時又能實現由一般到特殊,由普遍到個例的研究,從而從橫向和縱深兩個維度認識我國的河流、湖泊,加深對中國自然環境的認識。
二、教學流程
1、導言:
在導言中我由學生熟悉的家鄉入手,設置了幾個小問題。我覺得這樣的設置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同時,在討論中還可以挖掘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豐富教學。
2、新課講授
一、眾多的河流
在這部分教學內容中,我設計讓學生在3.22圖中找出長江、黃河、珠江和塔里木河這幾條河流,判斷河流河水最終流向哪裡,從而認識什麼是外流河、內流河,進而掌握外流區、內流區的概念。同時,可以藉助中國主要山脈、季風區非季風區示意圖,掌握內流區外流區的界線。
對於河流的水文特徵,我藉助對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圖的分析,結合前面學習過的中國的一月氣溫分布、降水空間分布等示意圖,認識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徵和差異。內流河的水文特徵,主要是藉助對內流河分布地區自然環境的研究,認識內流河河水的來源,掌握內流河水文特徵。同時又研究了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並通過對塔里木河文字材料的閱讀,了解河流在利用過程中,應該怎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京杭運河是通過教材上設置的兩個問題和補充的學習材料,來了解京杭運河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的。
我國是一個湖泊眾多的國家,但湖泊的分布、性質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湖泊對河流和人類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在這部分教學中,我以學生的研究為主,認識我國外流湖、內流湖的分布,鹹水湖、淡水湖的成因,及幾個重要湖泊的分布情況,並在研究中了解湖泊的作用。
3、鞏固練習
把知識的檢驗,融合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掌握知識。
4、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講授的主要內容,並為下一節講授長江做好鋪墊。
㈥ 誰有初中地理課後說課稿範文
參考下吧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可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說教材
包括教學內容分析、學生學習情況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內容 第二部分:說教法
包括教法及依據、教學手段及依據兩部分內容 第三部分:說學法
包括學習方法及學法指導兩部分內容 第四部分:復習過程 介紹本節課的復習設計 第五部分:知識檢測 檢查學生復習效果 第一部分 【說教材】
一、對課標的理解與把握
課標要求:在地圖上指出台灣省的位置和范圍,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課標解讀:在本條課標中體現的知識目標是,台灣省的位置和范圍,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以及台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在地圖上指出、分析和說明是技能的要求。運用地圖、資料去進行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概括就是過程和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所體現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愛國主義、民族責任感就是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教材內容分析 《「祖國寶島」—台灣省》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湘教版)八年級下冊第50頁至53頁第二章《沿海萬里行》第十節的內容,內容較豐富。教材主要講述了台灣省的地理位置以及組成等基本概況,然後以台灣島為重點,分別介紹島上的自然環境特徵和人文環境特徵。主要內容有: ①位置與范圍;②地形與河流;③資源豐富的寶島;④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⑤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沿海9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地理概況,初步掌握了學習中國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和步驟,這為本節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節內容是沿海萬里行的一個重要驛站,也是中國區域地理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為後面區域地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材始終貫穿著一個思想、一條主線:台灣省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是祖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峽兩岸同胞都共同期盼能夠早日實現祖國統一」。由此,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責任感。 三、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從思維發展特點上看,已具備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能夠通過分析資料,進行想像,推理,闡述觀點。具備了初步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能獨立看書讀圖並思考一些問題。而且,通過前面內容的學習,學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規律和知識量;有一定的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由於經常進行合作學習的訓練學生已經具備了合作學習的意識,並能在小組中根據自己的任務分工合作完成。
台灣問題既是一個熱點,也是一個焦點。大部分學生對於台灣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但對於台灣整體環境的了解仍然有限、不系統。初中生好動、好表現,注意力易分散,又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要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還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的形成。綜合利用教材提供的台灣省地形圖、
初中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 語文 數學 英語 物理 化學
台灣島工農業生產分布圖,提取加工相關的地理信息,分析地理現象的形成,並嘗試用地理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決相關地理問題。 本節的教學目標為:
①掌握台灣省的位置、范圍、組成和居民概況。
②掌握台灣島的地形特徵及主要地形區的分布,分析河流的特徵。 ③了解台灣島的主要氣候類型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④了解台灣省經濟發展的特點以及主要經濟部門和產品狀況。 ⑤了解台灣省主要城市及其城市職能。
⑥了解台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① 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② 台灣豐富的自然環境特徵; ③台灣省的經濟特徵。
教學難點:台灣島的地形特徵。 第二部分 【說教法】
1、教法及依據:引導學生參與讀圖進行教學分析。
「以學生參與為標志,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在教學中根據初中生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動口機會,啟發學生思考分析問題,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參與意識,主體意識和識圖分析能力,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教學手段及依據: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多媒體教學,提供豐富的地圖和圖片資料以及視頻材料,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現相關地理事物,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興奮點,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有利於加大課堂教學力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三部分 【說學法】
初中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記憶、想像、概括等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發散性思維逐漸彰顯,課堂上小組討論法與合作探究交融在一起,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讓學生動手動腦,學在課堂,樂在課堂。
本節課的學習方法主要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讓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去學習:讀,培養學生讀圖、讀課文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要求;練,通過一定練習,掌握所學知識。 第四部分
【說復習環節】 設計思路
本節課為復習課,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情況採取了初憶台灣—再回台灣—追溯台灣的線索層層推進,並在各環節進行展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注意力始終集中於一點,全面回憶與鞏固所學知識。 一、情境導入
通過欣賞台灣的著名風景圖片引起學生對於台灣印象,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導語:學習過台灣,我們最難忘記的是台灣的美,現在就讓我們再一次欣賞一下吧。 二、新授內容 (一)初憶台灣
本環節主要我設計了三個活動:
1、說一說:請結合圖片為大家介紹台灣的位置。
由學生根據台灣位置圖及所學知識向大家介紹台灣的海陸位置及緯度位置。 2、填一填:你能填出台灣周圍瀕臨的海洋嗎?
結合「台灣位置圖」由學生介紹台灣四周瀕臨的海洋,教師強調台灣海峽屬於東海,台灣島東側直接瀕臨太平洋。
3、找一找:找出台灣的主要組成部分及主要城市的位置。 教師向學生強調釣魚島是台灣省的一個小島。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主要復習的是台灣的位置和范圍,這屬於台灣的自然地理知識,也是最基本的知識點,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同時也要求做到把知識點落實到圖上,因此我更多的是讓學生結合圖片來介紹和查找,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更好的達到復習效果。
(二) 再回台灣
本環節主要是從各方面交流和探究台灣省的情況,主要包括地形勘探、氣候報告、資源推介、經濟調研、城市掠影、民族風情各單元,全面的總結和歸納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地網路,從而更加深刻的掌握所學知識。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下面的活動:
將全班學生分成六個學習小組,並布置學習任務分別從地形勘探、氣候報告、資源推介、經濟調研、城市掠影、民族風情角度完成對台灣內容的學習,並展示學習成果 1、地形勘探
在這個環節我為學生出示了台灣島地形圖和沿北回歸線所做的台灣島地形剖面圖,提示學生介紹台灣的地形和地勢兩方面的內容。 2、氣候報告
出示台灣位置圖並強調通過台灣的重要緯線—北回歸線,使學生回顧台灣所在的溫度帶和所屬氣候類型及氣候特徵。 3、資源推介
首先向學生介紹台灣擁有的各種稱號,提示學生說出它們的含義,然後通過展示台灣「資源寶庫」圖,讓學生回憶這些物產的分布地區,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台灣為什麼會有如此豐富的物產?」從而引導學生從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去逐層分析台灣物產豐富的原因,讓學生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4、經濟調研
這部分知識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在這部分我用資料展示的形式幫助學生採取對比的方法來總結台灣經濟的發展,依據圖表和資料,分析台灣經濟結構的變化,和經濟發展特色,分析怎樣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經濟。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台灣經濟以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為主,出口蔗糖、菠蘿、稻米、樟腦等。並強調台灣從60年代開始,台灣利用自身的一些優勢和條件,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工業產品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穩步上升。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 5、城市掠影
通過圖片展示的形式幫助學生回憶台灣最大的城市是台北,最大的港口是高雄,最後讓學生介紹自己還知道的台灣省其他的城市和其特點。
教師注意強調台灣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區。 6、民族風情
主要通過圖片的形式使學生回顧台灣主要的民族是漢族,主要的少數民族是高山族,最後讓學生簡單介紹一下高山族特有的民族風情,不作過多的延伸。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將學生學習過的台灣知識充分的調動起來並經過歸納和總結使學生掌握
的更加深刻和系統。同時利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追溯台灣
本環節通過追溯兩岸之間的歷史使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台灣和大陸之間血脈相連的關系,讓學生了解台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本環節主要我設計了三個活動: (1)、想一想:
為什麼說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你有哪些證據可以證明?
通過問題的設置,提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教材和已有的知識從歷史版圖、文化淵源、風俗節日等多角度尋找證據,說明台灣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神聖的領土。 (2)、資料展示
教師展示資料並引導學生活動:下列材料表現了台灣和大陸之間源遠流長的關系,你能將它們一一對應起來嗎?
通過各種資料展示使學生了解到台灣和大陸是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的.通過活動讓學生明確台灣與祖國是血脈相連,密不可分的。 (3)、風雲人物
介紹在台灣和大陸關系改善中起到重大作用的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 說明兩岸之間關系正在不斷地改善,並提出兩岸人民的共同心聲:盼望早日實現祖國統一!。 三、本課總結
在這部分我設計了下面的活動:讓學生分組從「島」、「山」、「寶」三個方面對本節知識點進行總結並每組派代表上前展示,對於總結較好的小組教師進行鼓勵和表揚。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總結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還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行查漏補缺。 第五部分: 知識檢測:
先看本節的中考考點點擊:
考點1:台灣省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河湖等自然地理特徵,多以選擇題、讀圖分析題的形式進行考查。
考點2:台灣省的自然資源多以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查。
考點3:台灣省的經濟特點,主要工業部門,主要城市及功能多以選擇題、材料分析題、讀圖分析題形式進行考查。
在這部分我主要設計了以下練習題:
1、挑戰自我:台灣有眾多的美稱,你知道他們代表的含義嗎? 2、列舉:台灣省的下列「之最」。引導學生說出更多的「最」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 3、風采展現:我們現在已經很熟悉台灣了,你能結合圖片為我們介紹學過的知識嗎? 結合圖片要求學生將學過的知識指圖講解,在這一過程中將學生的潛能最大的激化,知識掌握的也更加深刻、牢固。
4、選擇題示例:用搶答的形式,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 課後討論
台灣發展的外向型經濟,需要從省外進口各種原材料和能源,對外依賴嚴重,就台灣省未來的發展,試討論分析海峽兩岸開展經濟技術的必要性,怎樣才能互利互惠,共同發展? 問題的設置使學生更加體會祖國大陸和台灣的密切聯系,凸顯本課主旨。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亮點就是讓學生了解台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出發點從無論是自然環境上、還是現代的經濟發展、更是民族祖籍上,告之大家其實台灣和我國從未間隔過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的體現了這一點但相關的歷史資料和影音材料仍教缺乏,准備不夠完善。
㈦ 初中地理全冊說課稿
地理說課去「精品教師」上邊找,
(網路搜下「精品教師」四字,第一個就是)
裡面有全冊的
看右邊--他的文檔(4444) -- 查看全部
抄下來
㈧ 初中地理某一課時課後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