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題高考題
Ⅰ 高中地理有那種高考題型
看你是在哪個省高考,不同的地區題型不同。就高考全國卷而言:題題型有兩類:選擇題11道;綜合體2題,一題36分,主要以區域為載體,分析區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及在開發過程中的問題及解決措施。一題是和政治,歷史的合題。20分
Ⅱ 誰有高中地理高考答題答題點總結,分享下,謝謝。
影響地理事物(現象)的各種因素
1、影響某地氣溫高低的因素:——位置、大氣、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類活動
(1)、位置:包括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① 緯度對氣溫的影響:全球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如熱、溫、寒等五帶的劃分。② 海陸分布對氣溫的影響: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受海洋影響大的地區,氣溫變化緩和;受陸地影響大的地區相反。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而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
(2)、大氣:包括鋒面活動和天氣狀況: ① 鋒面活動:主要指冷(暖)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對氣溫的影響。如冷鋒過境前,受暖氣團控制,氣溫較高;冷鋒過境時大風降溫;冷鋒過境後,受冷氣團控制,氣溫較低。暖鋒相反。② 天氣狀況:白天多雲,由於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氣溫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雲,由於大氣的保溫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溫暖;多雲時,往往晝夜溫差小,晴天時相反。
(3)、地形:因對流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同一熱量帶內,地勢越高,氣溫越低。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對冷空氣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間盆地、河谷氣溫往往偏高。山地同一高度,陽坡比陰坡氣溫略高
(4)、洋流:暖流能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植被:主要指植被覆蓋率。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因其對太陽輻射的屏蔽作用和對蒸發量的影響,氣溫變化小於裸地。
(6)、水文:湖區、庫區、沼澤、濕地等由於熱容量大,對太陽的反射率低,故溫差小。
(7)、人類活動:城市的熱島效應,大氣的溫室效應,人類營林與毀林、興修水庫與圍湖造田等活動對氣溫都有很大影響。
2、影響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位置、大氣、地形、洋流、植被及水文
(1)、位置:主要是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通常大陸內部乾旱少雨。
(2)、大氣:主要包括大氣環流、鋒面、氣旋(反氣旋)等因素對降水的影響。① 大氣環流包括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三圈環流中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其中低壓帶控制地區降水較多,高壓相反;西風帶內西岸降水多於東岸,信風帶內東岸降水多於西岸。季風環流中,夏季風降水多於冬季風。② 鋒面:冷、暖鋒、准靜止鋒過境時都易產生降水。③ 氣旋對應的是低壓,氣流上升多陰雨;反氣旋對應高壓,氣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會阻止水汽的進入,如新疆氣候乾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內陸以外,還由於周圍高大山脈對水汽的阻擋。
(4)、洋流:暖流流經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流經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的作用。例如,澳大利亞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陸西岸的廣大地區,除副高控制外,還受信風和西澳大利亞寒流的影響;再如,英國和挪威的海港終年不凍就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狀況: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以及湖沼、水庫周圍,空氣的濕度較大,相對降水較多。
(6)、人類活動:城市濕島效應是城市多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雨島效應是城市塵埃多,凝結核多,霧和低雲比郊區多。
3、影響氣壓高低的因素:
(1)、海拔高度:氣壓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2)、海陸分布:因海陸存在熱力性質差異,所以海陸間氣溫與氣壓隨季節發生變化。北半球夏季,陸地上形成低壓,海洋上形成高壓;冬季相反。
(3)、氣溫:同一水平面上,氣溫高則氣壓低,反之氣溫低則氣壓高。
(4)、空氣垂直運動:上升氣流處往往氣壓比同一水平面略低;下沉氣流處相反。
4、影響鹽度高低的因素:
(1)、氣候:不同緯度位置的氣候狀況不同,則蒸發量與降水量不同。全球的海水鹽度分布規律為——由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南北兩側高低緯度遞減。
(2)、洋流:同一緯度,有暖流流經時則鹽度偏高,有寒流流經時則鹽度偏低。
(3)、河流:同一緯度,沿岸有淡水河流注入時,海水鹽度偏低;同一河流不同季節對沿岸海水鹽度的影響也不一樣,雨季河流流量大,海水鹽度偏低;旱季相反。
(4)、距海遠近:同一緯度,距海岸近的海水鹽度偏低,距海岸較遠的海水鹽度偏高。
(5)結冰或融冰:高緯海區結冰時鹽度偏高,融冰時鹽度偏低。
(6)、海區封閉性:海區較封閉,與外海海水交流少,鹽度走極端。
5、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
(1)、太陽高度角或緯度:太陽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氣的路徑就越短,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越強;太陽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陽輻射散布的面積越小,太陽輻射越強。例如,中午的太陽輻射強度比早晚的強。
(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越強。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國太陽輻射最強的地區。
(3)、天氣狀況:晴天雲少,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例如四川盆地多雲霧陰雨天氣,太陽輻射消弱強,太陽輻射成為我國最低值區。
(4)、大氣透明度:大氣透明度高則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
(5).白晝時間的長短。
(6).大氣污染的程度:污染重,則對太陽輻射消弱強,到達地面太陽輻射少。
6、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
(1)、緯度:不同緯度得到的太陽輻射不同,則溫度不同。全球海水溫度分布規律:由低緯度海區向高緯度海區遞減。
(2)、洋流:同緯度海區,暖流流經海水溫度較高,寒流流經海水溫度較低。
(3)、季節:夏季海水溫度高,冬季海水溫度低。
(4)、深度:表層海水隨深度的增加而顯著遞減,1000米以內變化較明顯,1000米——2000米變化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溫狀態。
7、影響漁業資源分布的因素:
(1)、 深度:沿海大陸架海域,水深一般不超過200米,陽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強;氧氣充足,為海洋生物提供好的生存環境。因此漁業資源豐富。
(2)、溫度帶:溫帶海區水溫適宜,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時,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因此漁業資源豐富。
(3)、洋流:寒暖流交匯處或上升補償流處,海水上泛帶來大量的營養鹽類,漁業資源豐富。如世界四大漁場的形成。
(4)、河流:河流入海時從陸上帶來大量營養鹽類,有利於浮游生物的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例如我國舟山漁場的形成就得益於長江。
8、影響河流流量的因素:
(1)、雨水:我國及世界上大多數河流主要靠雨水補給,補給量大小及季節變化因各地氣候類型而異。
(2)、冰雪融水:分為季節性積雪融水、高山永久積雪和冰川融水。
① 季節性積雪融水:主要指溫帶、寒帶地區冬季的積雪在春季融化後帶來的流量。如我國東北地區河流的「春汛」現象。
② 高山永久積雪和冰川融水:主要指內陸地區由於氣候乾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積雪和冰川融水補給,河流流量隨氣溫變化。
(3)、地下水:地下水與河流是互補關系。洪水期,河流補給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補給河流。
(4)、湖泊(水庫):與河流也是互補關系。有削減河流洪峰、補充枯水期水量的作用。
(5)、植被:植被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水量的作用。特別是河流源頭和上游山區的水源林。
(6)、人類活動:河流沿岸的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會影響到下游的流量。
9、鹽場區位選擇:
地形平坦;泥質沙灘;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或氣候乾燥多晴朗天氣,或地處背風坡)
10、影響雪線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1). 溫度。雪線高度與氣溫成正相關。全球雪線高度分布的總趨勢是兩極最低,向低緯度逐漸升高。同一山體,一般陽坡,日照強,氣溫高,雪線高於陰坡。
(2). 降水量。雪線高度與降水量成反相關。同一山體,一般迎風坡雪線低於背風坡雪線;海洋性冰川雪線低於大陸性冰川。
(3). 地表起伏影響。平坦的緩坡,積雪易遭風吹蝕,而使雪線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發生雪崩,而使雪線下降。
11、農業區位選擇因素:
①自然因素(光熱水土):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酸性紅壤適宜種茶樹;甜菜耐鹽鹼)、地形平坦
②社會經濟因素:科技(機械化、良種、水利、電氣化)、市場(人口數量、飲食習慣)、交通運輸(商品農業、外向型農業)、勞動力(數量、素質)、工業(機械化、農葯、化肥等)、政策
12、工業區位選擇因素:
原料(農產品加工、鋼鐵)、能源(有色金屬工業)、科技(尤其是技術密集型工業)、勞動力(數量、素質)、市場(腹地)、交通、 農業經濟基礎(提供食品和原料)、環境(風向、河流)、 資金、政策、 自然因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13、城市區位選擇因素:
地形(平原,熱帶地區分布於高原)、氣候(降水和氣溫適中的中緯度地區)、 河流(供水和運輸功能)城市多分布在河流運輸的起止點,河流交匯處,河流入海口,河流下游; 資源(多為資源型城市,如:攀枝花、包頭、鞍山;大慶、玉門、克拉瑪依、阿伯丁;伯明翰、曼徹斯特、匹茲堡、大同、撫順、開灤;約翰內斯堡); 交通(沿海、沿江、沿鐵路干線、沿高速公路)我國北方的城市多位於大道交匯處(如邯鄲);南方多位於河流交匯處(如:武漢、重慶、宜賓);鐵路樞紐(如:石家莊、鄭州、蚌埠、寶雞、株洲); 政治、軍事、宗教(政治中心:雅典、羅馬、西安、洛陽、杭州、合肥、巴西利亞、華盛頓、堪培拉、伊斯蘭堡;宗教:麥加、麥地那、梵蒂岡、拉薩); 科技和旅遊(築波、矽谷;桂林、張家界)
14、交通的區位選擇因素
鐵路:促進沿線經濟發展;促進區域間交流和聯系(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線路長,經濟效益高; 新修線路短,成本低;穩定客貨源(人口城市集中、工農業發達);自然條件好,施工難度低(地形平坦)
港口:陸上→築港條件(地形平坦); 腹地條件(穩定客貨源)
水域→停泊條件(水深,等深線密集,較封閉海灣);航運條件
15、商業中心的區位選擇因素
優越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是商業中心形成的主要條件;發達的商品生產是商業中心形成的物質基礎;生產力布局對生產發展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同時也促進商品經濟向新開發區發展,從而促進新的商業中心的形成;高度集中的人口直接影響著商品消費量和消費構成;政治及歷史條件會對商業中心的形成和存在產生重要的影響,甚至起決定性作用。
16、影響山地自然帶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山地自然帶垂直分布類型(帶譜的多少)與山地所處的緯度、山地的海拔高度和坡向等因素有關。
(1). 山地所在緯度越低,相對高度越大,垂直帶譜越復雜,反之越簡單。
(2). 山地垂直自然帶的基帶(起始帶)與當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帶一致,如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嶺,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分異與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相類似。
(3). 同一山體相同自然帶陽坡分布的高度高於陰坡。
(4)同一山體雪線分布的海拔一般陽坡高於陰坡,迎風坡低於背風坡
Ⅲ 求高中地理區域地理高考題
專題八 區域地理三年高考題回顧
(2010年安徽卷)今日水資源嚴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時期用水充足,有「陸海」(指湖泊和沼澤很多)的美稱。圖7古長安(今西安市長安區)「八水」位置。完成25~26題。
25.「八水繞長安」的地質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殼
A.水平諸斷 B.褶皺凹陷 C.斷裂陷落 D.水平張裂
26.古長安「陸海」今日不復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A.秦嶺北坡森林植被被破壞 B.渭河流域水體污染嚴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 D.秦嶺南坡耕地面積增加
解析:第(1)題,主要考查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渭河平原是由於岩層發生斷裂,地殼下沉形成的。第(2)題,西安古時河網密布,湖泊點點,一派河旁綠柳成蔭,湖內荷香魚躍的水鄉澤國景象。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秦嶺北坡森林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曾被西安人引以自豪的「八水繞長安」的美景也隨之悄然消失。
答案:(1)C (2)A
(2010年安徽卷)目前我國每年需要通過遠洋貨輪進口大量鐵礦石。圖8所示區域是我國重要的鐵礦石進口地。完成27~28題。
27.7月份將該地鐵礦石運往
上海,貨輪在航行過程中總體上
A. 順風順水 B.順風逆水
C. 逆風順水 D.逆風逆水
28.圖示區域鐵礦開采引發的
生態環境問題主題要是
A.森林銳減 B. 土地沙漠化
C.土地鹽漬化 D.物種滅絕
解析:第(1)題,由圖中的經緯度和海陸分布情況可看出,該地為澳大利亞的西海岸。由此向北至上海,沿途均為偏南風,故貨輪順風航行;沿線主要經過西澳大利亞寒流、日本暖流,故貨輪順流航行。第(2)題,圖示區域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降水較少,氣候乾旱,鐵礦開采過程中極易造成土地沙漠化問題。
答案:(1)A (2)B
(2010年安徽卷)石英是一種穩定物質,廣泛存在於岩石、沙土中,深海沉積物中的石英短時期內不會自生自滅。圖10北太平洋沉積物種中石英含量分布。完成31~32題。
31.北太平洋沉積物中的石英主要源自
A、北美西部荒漠地區
B、日本東側海底火山
C、亞洲內陸荒漠地區
D、北美西側海底火山
32.石英粉塵從源地到達北太平洋主要通過
A、大氣環流 B、大洋環流
C、水循環 D、岩石圈物質循環
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知,石英廣泛存在於沙土中,深海沉積物中的石英不會自生,可推斷石英並非在海底自生,而是來自別處。在遠離大陸的大洋中,石英基本為風塵來源,在圖中的緯度范圍中,太平洋東岸主要是盛行西風,因此北太平洋沉積物中的石英最可能主要源自亞洲內陸荒漠地區。第(2)題,石英粉塵從亞洲內陸荒漠地區到達遠離大陸的大洋中,能將他們帶到海洋中的力量只能是風,從這些地區的盛行風來看,亞洲大陸冬季的西北季風能將這些物質帶到太平洋中。
答案:(1)C (2)A
(2010年安徽卷)
材料一:國家《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出,我國紡織服裝工業產業布局不盡合理,80%的生產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區。鼓勵中西部地區發揮資源優勢,承接產業轉移,發展紡織服裝加工基地。
材料二:《安徽省人口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員達1000萬左右。把人口發展納入城鄉經濟、社會規劃統籌考慮,利用區域規劃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
(1) 分析圖示服裝加工基地轉移和人口遷移的原因。(15分)
解析:(1)由圖知,服裝加工基地主要由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向安徽省轉移。其內在原因可從兩個方面歸納總結,一是廣東等沿海發達省份發展服裝加工業的優勢逐漸喪失,生產成本提高,二是安徽具備承接、發展服裝加工業的有利因素。由圖,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安徽省向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其內在原因主要是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機會多,收入高,教育等各種保障服務體系好,同時,安徽又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
答案:(1)安徽與廣東等省相比,原材料、勞動力、土地、能源等供給充足,生產成本低;廣東等省產業結構升級、生態環境壓力增大;安徽臨近沿海發達地區,對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場廣闊,政策扶持力度大。
與安徽相比,廣東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就業機會多,收入水平高,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完善。
(2) 據此說明產業轉移對安徽省未來人口遷移和城市化的影響。(13分)
解析:(2)新承接的產業將直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因此,產業轉移將加快本省農村人口遷入城市,使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從而促進城市化的發展。同時也會使本省外出人口減少,同時可能還會吸引其他地區人口遷入。
答案:(2)安徽省工業化進程加快,就業機會增多,收入水平提高。向發達地區遷移的人口減少,其他地區的人口人數增加。省內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加快,城鎮規模擴大,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
(2010年安徽卷)
34.(32分)根據材料和圖1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一個區域地表形態的變化往往受另一個區域物質運動的影響。
(1)描述圖示期間該區域陸地變化特點,並指出其泥沙主要來源區。(10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1)題,讀圖例可以看出黃河三角洲地區陸地擴張方向及速度。黃河三角洲的泥沙來自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答案:⑴陸地面積擴大;向東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擴展;延伸速度越來越快。黃土高原
(2)泥沙主要來源區哪些氣象災害會加速該區域陸地面積變化?為什麼?(10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2)題,考查學生的審題及綜合分析能力,黃土高原的氣候災害主要有乾旱和暴雨洪澇,但乾旱對水土流失影響不大,因此題目應著重分析暴雨洪澇是如何加劇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答案:⑵暴雨、洪澇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溝谷發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對地表的侵蝕強度大,形成的徑流搬運能力強,攜帶大量泥沙在該區域沉積。
(3)簡述該區域或泥沙主要來源區如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12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3)題,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對黃河三角洲和黃土高原地區均可做答,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可以從多個角度加以分析,如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技術的提高、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等等。
答案:⑶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如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排灌條件、推廣節水技術和優良品種等;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如退耕還林還草、保持水土、治理鹽鹼地和風沙地、建設農田防護林等;實現農業綜合開發,轉變經營方式:如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等;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如農林牧漁相結合、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等;加強農業生產專業化、地區專門化:如建設各種商品農業基地等。(選擇一個區域從以上5個方面分析,具體措施要結合區域特點)
(2009年安徽卷)圖7為某地區港口分布示意圖。完成29~30題。
29.導致a港口解凍日期比其他港口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經度 C.緯度 D.洋流
30.b.c.d三港口封凍期由長到短排序正確的是
A.c>d.>b B.d>c>b C.c>b>d D.b>c>d
【命題意圖】:該題考查考生讀圖、析圖、空間定位、運用所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
【關聯考點】:經緯網地圖的判讀、水文特點的比較、洋流分布、氣候分布。
【解題思路】:(29)讀圖,分析a地與其他地區的位置關系、沿岸洋流分布,尤其是緯度位置。緯度高、氣溫低,是其封凍期長的根本。B、c、d三地維度大致相當,要分析封凍期的長短還需考慮氣候、洋流等因素;c點處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區、d處於溫帶季風控制區、b地處大陸西側的中高緯度海岸,受暖流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
【答案】:29.C 30.A
(2009年安徽卷)33.(30分)根據材料和圖9,結合所學
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新疆羅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經超過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乾涸。塔里木河曾經是羅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紀後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庫200多座,耕地面積擴大約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勢的變化,並說明理由。(8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1)湖泊面積萎縮、湖岸向內收縮、新岸低、舊岸高。盆地地形。
【答案】:
(1)地勢逐漸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線由老到新,湖面逐漸萎縮,老湖岸線海拔高,新湖岸線海拔低。 (也可根據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勢特點判斷)
(2)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說明三角洲位置變化的主要過程。(10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2)氣候乾旱、蒸發旺盛、過度引水灌溉----入流水量減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動----三角洲向湖心前進。
【答案】:(2)地理環境是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的整體;受氣候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注入羅布泊的水量減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人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後來,河流水量銳減,搬運作用顯著減弱,三角洲位置後退。
(3)簡述羅布泊的乾涸對乾旱區流域開發的啟示。(12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3)仍然要以整體性的思想貫穿思考的始末,保護生態、合理開發利用。
【答案】:
(3)充分考慮流域地理環境整體性,因地制宜進行綜合開發。統籌上、中、下游用水,協調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關系;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和資源開發規模,調整產業結構,節約和合理利用水資源。
(2009年安徽卷)34.(30分)根據材料和圖10,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圖10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佔全年的61.4%;1月平均氣溫-12℃,7月平均氣溫24.6℃。
(1)簡述流經A地河流的水文特徵。(8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
(1)河流流量季節變化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結冰期,含沙量較小。
(2)分析圖示區域乾旱、洪澇災害多發的主要自然原因。(10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2)溫帶季風氣候,降水年際和季節變化大。長時期降水偏少、氣溫偏高,易引發旱災;降水過多且強度較大, 在地勢低平、排水不暢的地區,易引發洪澇災害。
(3)說明圖示區域西北部與東南部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和類型的差異。(12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3)西北部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土壤較肥沃,雨熱同期,灌溉條件較好,有利於發展種植業;東南部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形起伏較大,土層較薄,易發生水土流失,不宜發展種植業,有利於發展林業和果業。
(2008年全國Ⅰ卷)36.(36分)讀圖6,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斷G河自N點至M點流經地區的地形類型,並說明判斷的理由。(9分)
做該題最好還是准確判斷出區域所在地,便於准確推理後面題目。根據圖中經度緯度和河流特點可以得出是非洲剛果盆地和剛果河流域。
河流流向有地形決定,水都是由高處向低處流,在圖中直接看不出流向,但可根據干支流關系(支流要匯入幹流)可推斷出流向,然後反推地形,另外圖中給的500m等高線也可作為判斷依據。
(1)9分所以答案可以是:盆地
從水系關系呈現眾多支流向中心幹流匯入,可以判斷四周高,中間低;且圖中500m等高線相對較閉合,內部登高線稀疏,地勢較平坦,而四周較密集,坡度大,符合盆地地形特點。
(2)說明G河水量豐富的原因。(11分)
本題較簡單,只要稍微熟悉當地氣候地形就可以做出。
答案是:河流流域主要分布於赤道地區,常年受赤道低氣壓上升氣流控制,全年多雨,降水豐富;位於盆地,形成眾多支流匯入幹流,匯水面積大,匯水量大。
(3)指出G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並加以分析。(16分)
3本題難度一般,對當地環境熟悉的話一般能找到2到3點原因。
答案可能是:①植被:流域內為熱帶雨林,植被繁茂,水土流失較輕②地形:河流M點以上流經盆地地形區,內部平緩,河流中所帶泥沙大部分在盆地內部即沉積,到河口泥沙少;③該河流流量大,而河口又位於盆地出口,地勢落差較大,流速較急,泥沙容易被沖走而不是沉積。
(2008年全國Ⅰ卷)39.(60分)根據材料和圖7,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一位西方史學家說,土爾扈特人回歸的悲壯之舉,「是值得我們傳誦的一篇偉大的敘事史詩」。
1629年
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率部徙牧伏爾加河。
1632年
俄國政府派使者前往土爾扈特部活動。
1644年
和鄂爾勒克返回准噶爾參加東西蒙古各部王公會盟,制定《蒙古一衛拉特法典》,該法典成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
1644年
土爾扈特部與俄國軍隊發生沖突,傷亡慘重,和鄂爾勒克陣亡。
1645年
俄國要求土爾扈特部臣服,遭到拒絕。雙方商定土爾扈特游牧區域。此後十餘年間,土爾扈特汗國逐漸形成。
1655年
土爾扈特汗國與俄國談判,同意聽命於俄國沙皇。
1657年
土爾扈特向清朝「貢駝馬二百餘」。
1672年
俄國指令土爾扈特汗國派兵參加克里木戰爭。此後數十年間,俄國多次向土爾扈特徵兵。
1696年
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貢,慶賀清軍擊敗噶爾丹。
1712年
土爾扈特汗國使團抵達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團出訪土爾扈特,途中為俄國所阻。
1714年
清朝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表示「滿洲、蒙古,大率相類,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與中國同,其俄羅斯乃衣服、語言不同之國,難以相比」。
1731年
雍正帝派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
1756年
土爾扈特汗國使團到熱河行宮覲見乾隆帝。
1765年
土爾扈特汗國渥巴錫汗抗議俄國人對土爾扈特的侵擾和掠奪。
1770年
俄國征調土爾扈特汗國2萬餘人參加對土耳其的戰爭。秋,渥巴錫從前線歸來,秘密召開會議,決定東歸祖國。
1771年
1月17日,渥巴錫率領近17萬人踏上東歸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東歸的土爾扈特人。7月8日,土爾扈特前鋒抵達伊犁河流域。16日,清軍總管會見渥巴錫等人。此時東歸的土爾扈特部僅剩6萬餘人。10月15日,渥巴錫在木蘭圍場覲見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眾記》兩碑,以資紀念。
(1)土爾扈特汗國和伊犁河谷地都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但水草豐美,適合游牧業的發展。分別說明兩地水資源豐富的原因。(12分)
考到中亞及其周邊(我過新疆天山地區),本區實在因其地理環境等特殊性,非常容易出題。所以經常考。關於這個民族的故事在前一段時間直到現在,電視還在熱播《東歸英雄傳》,出試卷的人可能也看了這不電視劇,然後產生靈感的。
(1)12分
土爾扈特汗國從給的圖中明顯可以看出位於裏海北岸,現在的俄羅斯南部,中亞哈薩克西北部;伊犁河谷地位於中亞東部,按位置伊犁河發源於我國新疆天山地區,谷地也能反映兩側是高山。問為什麼水多,要麼是降水,要麼是河湖水(圖中有伏爾加、烏拉爾等),地下水(地下水不是主要的)和高山的冰川冰雪融水(要有明顯的大山脈或高原,如新疆天山)等等,抓住這個思路然後結合實際可以得出
答案:土爾扈特汗國:河流較多(伏爾加、烏拉爾等);距大西洋較近,且與大西洋間地形比較平緩,無高大山脈阻擋,大西洋水汽可以由西風帶到當地形成較多的降水。
伊犁河谷地:深居內陸,北東南三面距海遙遠又有山嶺阻隔,但西側向西到大西洋雖也較遠,但無高大山地阻隔,西風帶可以帶來少量水汽,在天山西側因地形抬升,形成一定的地形雨/山地降水;另外天山是高大山脈,可以為谷地形成高山冰川冰雪融水補給;本身位於河谷,還有河流水源供給。
(3)土爾扈特在回歸途中歷經艱辛,其中來自自然的威脅主要有哪些?(8分)
土爾扈特人回歸過程中來自自然的威脅可以從材料中看到回歸是從1月17日開始東歸,從地圖上還可以看出土爾扈特汗國本身和回歸路徑所處緯度均位於中高緯,冬季寒冷是一項,途經中亞內陸乾旱區,缺水,多風沙。無水就無草(草的缺少,對游牧民族威脅大)無食物都是。但不需要回答地形等,因為地形只是障礙,而非威脅,何況也無高大山地或不穩定斷層等。
所以總結答案可以是:寒冷(凍害)、缺水(乾旱)、缺草料和食物、風沙等。
Ⅳ 高中地理 一道高考題
水網密,水量豐既是水文條件所包括的內容,同時也關繫到運輸及貿專易成本問題。屬水網密,水量豐本身就是地處熱帶季風氣候的恆河---普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適合黃麻種植的條件之一;這里涉及的水文條件與運輸、銷售問題在分析黃麻生產是有一定的交叉關聯。
Ⅳ 高考高中地理題,
第一題選 B,第二抄題選D.樓上的答案襲是錯的 。第一個P地在晨昏圈切點上極夜,所以整個圖上PQ這個晨昏圈裡是夜半球。所以因為晨昏圈是圓,通過對稱原理,很容易直到Q為極晝。然後P在8月份極夜,所以P點在南極圈內。所以Q點在北極圈內,由於2個點之間隔著一個南極點,所以兩點只是在一個經線圈,不再同一條經線。P的經線是12點,Q是0點。0點的極晝北極圈太陽在北方。
Ⅵ 高中地理大題回答技巧
一、前提——熟悉區域地理,掌握雙基和主幹知識
進行地理主觀性試題答題能力提升專題講練的前提是在對地理學科的區域地理,雙基和主幹知識學習已經完備後。功夫在平時,能力的提升在三年功課的積累,也是高考備考的最後沖刺。
二、基礎——明確高考22類地理常見簡答題標准答題思路
三年功課的積累已經見了無數的主觀性試題。厚積薄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有能者將高考22類地理常見簡答題標准答題思路歸納成輯,供參考。當作我們提高解答主觀題性試答題能力的起點。所以我們第一步便是熟讀該資料,掌握常規解題方法。
三、關鍵——熟悉近幾年地理考題常見的答題模式
有了以上的准備,便進行歸納概括,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我們的第二步便是總結考題常見答案的組織模式和常見的地理特徵描述答案組織模式。
近幾年地理考題常見答案的組織模式之歸納:
1) 原因(自然、人為)
2) 條件(有利、不利)
3) 影響(正面、負面)
4) 區位(自然、社會、經濟)
5) 效益(經濟、社會、環境)
6) 措施(生物、工程、技術)
7) 重大工程意義(兩端、中間)或(政治、經濟、民族、國防)
8) 要素(總量、結構)
9) 評價( 積極、消積)
10)降水量多少成因(大氣環流、地形(迎、背風坡)、洋流、距海陸遠近、下墊面)
11)氣溫高低成因(緯度位置、冷氣流影響、洋流、地形-海拔高低與陽坡陰坡、下墊面)
12)大漁場成因(有無較寬闊大陸架,是否為實寒暖流交匯處或上升流,是否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
近幾年考題常見的地理特徵描述答案組織模式之歸納:
1) 自然地理特徵(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生物、礦產或其它資源)
2) 位置特徵(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相鄰位置)
3) 水系特徵(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4) 水文特徵(流量、水位變化、流速、含沙量、結冰期)
5) 降水特徵(降水總量、雨季長短、季節變化)
6) 氣候特徵(氣溫、降水、季節組合)
7) 地形特徵(地形類型、地勢起伏、主要地形區、海拔狀況)
8) 農業生產特徵(主要從農業地域類型、農作物種類、種植歷史經驗和單位面積產量、農業各部門結構(所佔比重)、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專門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9) 工業生產特徵(主要從工業的發達程度、工業部門結構、工業技術水平、工業產品的銷售和工業原料能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等方面概括)
10)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徵和分布規律(主要從空間分布(是否均勻、空間變化規律)和時間分配(季節和年際變化的大小)兩方面概括)
◇分布規律問題:
從總體上看是把握"點""線""面"是哪種分布趨勢
1) "點"狀分布一般有"沿某個方向區域較稀或較密";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2) "線"狀分布應說明其沿哪個方向的走勢及其稀密特點。
3)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
4) "點、線、面"綜合考慮解答。
四、提升——明確常見行為之答題要領
地理考題常見的答題模式,指明了答題方向。為了提高答案的質量,我們還要研究提問中的謂語動詞。
新課標的可操作性很強的主要原因在於其指令性的明確,用語文的話說就是"謂語明確"。在我們教學生審題時候要特別注意的也是這個"謂語"部分,明確答題之要領。
簡述--簡單扼要敘述,須把握要點;
簡析--簡單分析,提出論點即可;
描述--對事物的外部特徵予以描述;
綜述--對事物的總體特徵予以概括敘述;
說明--對原理、成因、規律進行說明;
寫出--對圖像或事實的主要內容予以呈現;
分析--對地理事物或現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區域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分析事物間的聯系等;
對比(比較)--列表比較相同、相異、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後對比或並列對比;分析相同事物間的差別、不同事物間的聯系;
評價--對地理環境、措施、對策、布局進行實施可行性評價或優勢與不足評價,這需要平時樹立科學的觀點,具備正確的地理思想;
概括--對文字材料或圖像內容予以概括要點等。
地理高考試題中經常考查的行為動詞有描述、說明、分析、對比、評價等
五、實踐——主觀性試題答案之要求
「簡明扼要、條理分明、切中要點」是文綜規范答題的宗旨。
1.注意從圖中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確、有效的信息,並能夠適當地遷移知識
2.規范用語,回歸教材;
3.有多少問,分多少(段)答題,分段分點答題,每個要點盡量序號化。有條理,分點答題,形成「知識鏈」,做問答題首先要了解答題的步驟,問什麼就回答什麼,問幾個問題就分幾節寫。可根學題目的給分來組織答案,一般一個要點是2分或3分.這樣如果是8分的題至少就得答出四個要點。
4.要點不自相矛盾、不重復; 『
5.書寫整潔,不留空缺,字跡工整,反映思維的邏輯性,卷面整潔,從形式上達到卷面的完美,因為清晰的卷面能贏得閱卷者好感,也許會給你帶來意外的收獲。
Ⅶ 高考高中地理題
1題 B
2題 B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