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高中地理沼澤的成因

高中地理沼澤的成因

發布時間: 2021-03-07 20:21:36

1. 沼澤地的成因有誰知道

是怎麼形成的?
有各種原因。
先來看一下湖泊是怎麼演變成沼澤地的。在氣候濕潤的地區,河水挾帶著泥沙匯入湖泊,因為水面的突然變寬,水流速度減慢,攜帶泥沙的能力減弱,泥沙便在湖邊沉積下來,形成淺灘。還有一些微小的物質,隨著水流漂到湖泊寬廣處,沉積到湖底。隨著時間的推移,湖泊變得越來越淺。並且在湖水深淺的不同位置,各種水生植物逐漸繁殖起來。在湖泊深處,生長著眼子菜等各種藻類;在較深地帶,生長著浮萍、睡蓮、水浮蓮等;在沿岸淺水區,生長著蘆葦、香蒲等。它們不斷生長、死亡,大量腐爛的殘體,不斷在湖底堆積,最終形成泥炭。隨著湖底逐漸淤淺,新的植物又出現,並從四周向湖心發展,湖泊變得越來越淺,越來越小。最後原來水面寬廣的湖泊就變成了淺水汪汪、水草叢生的沼澤。
除了由湖泊演變成沼澤,還有以下幾種情況:
在森林地區,枯枝落葉不斷在林下堆積,就像給地面蓋了一層很厚的被子,既能大量積蓄雨水,又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使之保持著過度濕潤的狀態。在碳化過程中,土壤中大部分的礦物養分流失,使草木死亡,繁茂的苔蘚植物取而代之。苔蘚植物能保留大量水分,使植物殘體的分解過程減慢,泥炭逐漸堆積,並形成沼澤。我國大、小興安嶺森林中的沼澤地就是這樣形成的。
在有些過於濕潤的地區,雜草得以大量繁殖,並形成厚實的草層,土壤通氣狀況變壞,碳分逐漸減少,使原有植物逐漸衰亡,生長水蘚等喜濕性植物,它們有很強的蓄水能力,這就更加強了土壤的濕潤狀況,草甸沼澤化得以迅速發展。四川西部的草地,有一部分就是這樣形成的。
有些高原、高山地區,冬季地面積雪,到次年春夏季節冰雪融化,地面積水,使短草和苔蘚植物雜生,形成沼澤。
低窪平原上的河流沿岸,在河水淺、流速慢的地方,也可以生長水草而逐漸形成了沼澤。
沿海低地,反復被海水淹沒,海灘上蘆葦、雜草叢生,也可形成鹽沼澤。
沼澤是指地表過濕、生長著沼澤植物、並有泥炭形成和堆積的地區。沼澤物質中,水佔85%~95%,干物質?穴主要指泥炭?雪佔5%~10%。全球沼澤面積約有11220萬公頃,約占陸地面積的0.8%。
沼澤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水熱狀況和地貌。其中,水分條件是沼澤形成的主導因素,因為過濕的地表才能引起喜濕植物的侵入,從而導致土壤通氣狀況的變化,並在生物作用下產生泥炭的堆積。沼澤的形成可以分為水體沼澤化和陸地沼澤化。
在氣候濕潤的地區,河水挾帶著大量泥沙流入湖泊。在湖邊或河口地區,由於水面突然變寬,水流速度突然減慢,泥沙在湖邊沉積下來,形成淺灘,一部分細小的物質隨著水流漂到湖泊開闊的地方,沉澱到湖底。這樣年深日久,就使湖泊變得越來越淺。隨著湖水深淺的不同,各種水生植物逐漸繁殖起來。這些植物不斷生長、死亡,大量腐爛植物的殘體不斷在湖底堆積,逐漸形成泥炭。隨著湖底的逐漸淤淺,又有新的植物出現,並從四周向湖心發展,使湖泊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淺。當湖泊中的沉澱物增大到一定限度時,原來水面寬廣的湖泊就變成淺水汪汪、水草叢生的沼澤了。這是水體沼澤化。
沼澤化:即土壤沼澤化。由於地面長期積水或季節性積水,以及地下水的浸漬影響,土壤長期過濕,在濕生植物作用和厭氧條件下進行的有機質的生物積累與礦質元素還原的過程。
你知道當年中國紅軍所走過的草地在哪裡嗎?在我國四川西部,這里有一大片草地,那裡水草縱橫無邊無際,茂密的草莖和腐草下面,是淤黑的積水,表面十分松軟,人走在上面,稍不留意就有性命之憂,這就是沼澤地。

2. 高中地理:沼澤形成的原因.請分條羅列

1降水多,氣溫低,蒸發量小2地勢低窪,排水不暢3地表下有凍土層存在,地表積水不容易下滲(我考試的時候就這么答的,批卷老師給了我滿分)

3. 沼澤的概念及成因

沼澤是陸地上潮濕積水、有大量嗜濕性植物生長並有泥炭堆積的地方。沼澤地區的潛水面位於地面附近,土層常年處於過濕狀態。世界上沼澤分布面積約為3.5×106km2,占陸地面積的2.3%。我國沼澤分布很廣,面積較大且分布較集中的地區有東北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柴達木盆地、松潘草地及蕪塘內陸河區。

沼澤的成因有以下幾種。

湖泊的沼澤化 大多數湖泊可因機械沉積作用和生物沉積作用而逐漸淤積,使湖底填高,湖水變淺,湖水面縮小,植物帶逐漸從湖邊向湖心移動,最後整個湖泊變為沼澤(圖9-7)。

圖9-7 潮濕氣候區湖泊沼澤化示意圖

A—發展初期,河口處形成小規模的三角洲;B—發展中期,三角洲進一步擴大,湖濱逐漸沼澤化,形成湖濱沼澤;C—發展晚期,湖泊消失,全為沼澤所代替

河流泛濫地的沼澤化 河漫灘、階地面或沖積平原、三角洲的低窪地帶,由於河水泛濫,積水難以排除而形成沼澤。如黃河口至天津一帶由黃河三角洲沼澤化形成的渤海海濱沼澤。

海岸帶的沼澤化 潮濕氣候區廣大的低平海岸帶,因潮水浸漫、滯水發生沼澤化,如深圳紅樹林沼澤(圖9-8)。因潟湖或海灣被淤塞也可形成沼澤。

還有地下水位極淺的地段、泉水湧出的地方以及森林、草地,因排水不良,地面終年潮濕而成沼澤。

圖9-8 濱海紅樹林沼澤

4. 沼澤成因

沼澤的形成要考慮四個因素:水源、地形(排水)、蒸發量、下滲。專

俄羅斯的沼澤形成屬也是套用這幾個因素:
(1)水源:有鄂畢河、葉尼塞河等河流的凌汛作用,河水溢出河床。
(2)地形:位於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形平坦,不利於水流的排出。
(3)蒸發量:緯度位置高,蒸發量小。
(4)下滲量:凍土廣布,不利於水流的下滲。

5. 形成沼澤的原因

水分狀況是沼澤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氣候和地貌條件直接或間接決定了地表水的數量和分布。年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空氣濕度大,於是在一些平坦的低地上和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的湖區(如北美、北歐、西歐)和低地或新構造運動緩慢沉降區、凍土區,由於排水不暢,地表可常年處於過濕狀態。這種過濕狀態改變了土壤通氣狀況,抑制了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動能力,破壞了土壤和大氣、植物之間的正常物質交換,使得在這種缺氧條件下,土壤中礦物質的潛育化過程和有機物質的泥炭化過程得到發展,因而形成了沼澤。熱帶地區氣溫高,植物殘體分解快,不利於泥炭的積累。但在雨量多、濕度大、植物的生產量高、常年積水的低窪地也能形成泥炭。因此,水分條件是形成沼澤的首要條件,地貌是形成沼澤的基礎。沼澤化過程包括:
水體沼澤化
一般發生在風浪小的淺水湖泊和流速緩慢的小河中。從叢生植物開始,其形成過程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植物呈帶狀從湖岸向湖心侵移,這種沼澤化過程發生在淺水湖或河道中。初期在湖底有藻類和浮游生物的殘體與泥沙一起沉積在湖底形成腐泥。腐泥不斷加厚使湖泊漸淺,帶狀分布的高等植物也依次從湖岸向湖心推進。大量的植物殘體積聚在湖底,在水下缺氧條件下,形成了泥炭。泥炭一層層增厚,湖水變得更淺,最後整個湖盆變成沼澤。另一種方式是植物呈浮毯狀從湖岸向湖水面蔓延,這種情況常發生在風平浪靜的陡岸湖泊或流速緩慢的河流。在湖岸或湖底生長著浮水植物,如睡菜、漂筏苔草、毛果苔草等等。其根狀莖浮於水面,交織成網狀,向湖面蔓延增厚,形成「浮毯」。有時「浮毯」被風吹散變成「浮島」,「浮」島」相接時湖面縮小,殘留的水面,稱為「湖窗」。「浮毯」底部的植物殘體脫落於湖底形成泥炭,泥炭與「浮毯」之間,常有靜水層,最後靜水層消失,整個湖盆被泥炭填滿。
森林沼澤化
林區的河谷和緩坡山麓或平緩的分水嶺,常有潛水以泉或慢流方式滲出,造成地表過濕。其上生長苔草等喜濕植物,隨後地面枯枝落葉和草丘欄截並保持大量地面徑流,水分下滲,致使鉀、氮、鈣、鎂等元素被淋溶而鉛、鐵、錳物質在土層下積聚,形成不透水層,造成土壤過濕,植物殘體在缺氧條件下,形成泥炭,發育為沼澤。森林附近的湖泊沼澤化或草甸沼澤化過程擴大了地表積水面積或抬高了林地地下水位,使土壤過濕;在地形平坦的採伐跡地或火燒跡地,由於森林被毀而蒸騰減少,破壞了土壤和水分平衡,造成地表積水;這些都會引起森林沼澤化。
草甸沼澤化
關於草甸沼澤化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植被的天然演替(由禾本科的根狀莖植物經過疏叢型植物到密叢型苔草)的必然結果,另一種認為是土壤缺氧條件造成的。地表常年過濕,是草甸形成沼澤的必備條件。由於地表過濕,大量的植物殘體得不到充分分解。植物殘體和腐殖質阻塞了土壤孔隙,缺氧的土壤條件導致泥炭的形成。禾本科植物逐漸被密叢型苔草所代替,於是出現了沼澤。

6. 沼澤地形成的原因

沼澤地分為由湖泊變成的沼澤地,低窪平原上河流沿岸的沼澤地,森林地區的沼澤地,過於濕潤地區的沼澤地形成的原因如下:

1,由湖泊變成的沼澤地:

在氣候濕潤的地區,河水挾帶著泥沙流入湖泊,由於水面突然變寬,水流速度減慢,泥沙在湖邊沉積下來,形成淺灘。一部分細小的物質,隨著水流漂到湖泊開敞的地方,沉澱到湖底。這樣年深月久,就使湖泊變得越來越淺。並且隨著湖水深淺的不同,各種水生植物逐漸繁殖起來。在沿岸淺水區,生長著蘆葦、香蒲;在較深的地帶,往往生長著睡蓮、浮萍、水浮蓮;在湖泊的深處,生長著眼子菜等各種藻類。這些植物不斷生長、死亡,大量腐爛的植物殘體,不斷地在湖底堆積,逐漸形成泥炭。隨著湖底的逐漸淤淺,又有新的植物出現,並從四周向湖心發展,湖泊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淺。當湖泊中的沉澱物增大到一定的限度時,原來水面寬廣的湖泊就變成淺水汪汪、水草叢生的沼澤了。

2,低窪平原上河流沿岸的沼澤地:

低窪平原上的河流沿岸,在河水淺、流速慢的情況下,可以生長水草而逐漸形成了沼澤。在沿海的低地,反復被海水淹沒,海灘上雜草、蘆葦叢生,也可形成鹽沼澤。有些高原、高山地區,由於冬季地面積雪,到次年春夏季節冰雪融化,地面積水,短草和苔蘚植物雜生,也可形成沼澤。

3,森林地區的沼澤地:

在森林地區,枯枝落葉在林下不斷堆積,好像給地面蓋了一層很厚的被子,它既能大量積蓄雨水,又可減少土壤蒸發,保持著過度濕潤的狀態。又因為碳化過程的進行,土壤中大部分的礦物養分被淋失,造成草木死亡,而代之以繁茂的苔蘚植物。苔屬植物能保留大量水分,使植物殘體的分解過程減慢,泥炭開始堆積,逐漸形成沼澤。在中國大、小興安嶺的森林中,就可以看到這種森林沼澤化的現象。

4,過於濕潤地區的沼澤地:

在有些過於濕潤的地區,雜草大量繁殖,形成厚實的草層,使土壤通氣狀況變壞,碳分逐漸減少,原有植物漸趨衰亡,生長莎草、水蘚等植物。這些喜濕性植物,有很強的蓄水能力,因此更加強了濕潤狀況,草甸沼澤化得以迅速發展。四川西部的草地,有一部分就是這樣形成的。

7. 高中地理沼澤形成的條件

沼澤形成原因:低溫地區(蒸發量少)、濕潤地區(有足夠的水源)、一定的土內壤條件(下滲不嚴重)容
霧霾有利影響:對於降水有一定促進作用,加大空氣濕度;不利影響:威脅人類健健康(呼吸系統)、能見度降低.
形成條件:排放污染物源頭(工業排放、汽車尾氣等等)、一定的大氣條件(風力較小加上逆溫的出現)

8. 急急急!!!!!!一道高中地理題簡述三江平原濕地(沼澤)的形成原因

三江平原地勢低平,土質粘重,氣候溫涼,凍土發育,夏秋多雨,蒸發較弱,排水不暢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以致引起土壤過度潮濕,在河漫灘、階地和各類窪地上形成大面積集中連片沼澤。

9. 沼澤形成原因

水分狀況是沼澤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氣候和地貌條件直接或間接決定了地表水的數量和分布。年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空氣濕度大,於是在一些平坦的低地上和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的湖區(如北美、北歐、西歐)和低地或新構造運動緩慢沉降區、凍土區,由於排水不暢,地表可常年處於過濕狀態。這種過濕狀態改變了土壤通氣狀況,抑制了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動能力,破壞了土壤和大氣、植物之間的正常物質交換,使得在這種缺氧條件下,土壤中礦物質的潛育化過程和有機物質的泥炭化過程得到發展,因而形成了沼澤。熱帶地區氣溫高,植物殘體分解快,不利於泥炭的積累。但在雨量多、濕度大、植物的生產量高、常年積水的低窪地也能形成泥炭。因此,水分條件是形成沼澤的首要條件,地貌是形成沼澤的基礎。沼澤化過程包括:
水體沼澤化
一般發生在風浪小的淺水湖泊和流速緩慢的小河中。從叢生植物開始,其形成過程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植物呈帶狀從湖岸向湖心侵移,這種沼澤化過程發生在淺水湖或河道中。初期在湖底有藻類和浮游生物的殘體與泥沙一起沉積在湖底形成腐泥。腐泥不斷加厚使湖泊漸淺,帶狀分布的高等植物也依次從湖岸向湖心推進。大量的植物殘體積聚在湖底,在水下缺氧條件下,形成了泥炭。泥炭一層層增厚,湖水變得更淺,最後整個湖盆變成沼澤。另一種方式是植物呈浮毯狀從湖岸向湖水面蔓延,這種情況常發生在風平浪靜的陡岸湖泊或流速緩慢的河流。在湖岸或湖底生長著浮水植物,如睡菜、漂筏苔草、毛果苔草等等。其根狀莖浮於水面,交織成網狀,向湖面蔓延增厚,形成「浮毯」。有時「浮毯」被風吹散變成「浮島」,「浮」島」相接時湖面縮小,殘留的水面,稱為「湖窗」。「浮毯」底部的植物殘體脫落於湖底形成泥炭,泥炭與「浮毯」之間,常有靜水層,最後靜水層消失,整個湖盆被泥炭填滿。
森林沼澤化
林區的河谷和緩坡山麓或平緩的分水嶺,常有潛水以泉或慢流方式滲出,造成地表過濕。其上生長苔草等喜濕植物,隨後地面枯枝落葉和草丘欄截並保持大量地面徑流,水分下滲,致使鉀、氮、鈣、鎂等元素被淋溶而鉛、鐵、錳物質在土層下積聚,形成不透水層,造成土壤過濕,植物殘體在缺氧條件下,形成泥炭,發育為沼澤。森林附近的湖泊沼澤化或草甸沼澤化過程擴大了地表積水面積或抬高了林地地下水位,使土壤過濕;在地形平坦的採伐跡地或火燒跡地,由於森林被毀而蒸騰減少,破壞了土壤和水分平衡,造成地表積水;這些都會引起森林沼澤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