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鄉土小論文3000
『壹』 如何指導學生寫好鄉土地理小論文
中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對地理環境進行考察和調查研究,獲得第一手資料,在教師指導下,按照地理學科的方法,進行分析論證,最後要寫成論述性文章。由於中學生還處在基礎教育階段,並不具備較多的地理專業知識和技能,他們所寫的地理論述性文章,就其大多數來說,還只具有地理論文的雛形,算不上真正的論文,一般稱為「地理小論文」
。鄉土地理小論文則要求學生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對本地區、本鄉、本村、本社區的人口、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等現實問題進行分析論證。
一、充分認識讓學生撰寫鄉土地理小論文的意義
學生撰寫地理小論文,作為地理第二課堂的一項活動或地理作業的新形式,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而且在寫小論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也得到了地理教育的自我熏陶,還提高了寫作水平,對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撰寫鄉土地理小論文的幾個原則1.
實。鄉土地理小論文針對的是周邊的現實問題,所以沒有實際調查研究和測試的翔實材料,是寫不出來的。小論文的論題一經選定,就應考慮這篇文章的粗略提綱,根據提綱去做有計劃、有目的的地理調查研究和測試工作,以獲取第一手材料。這樣小論文寫作便有了堅實的基礎。之後,圍繞論題進行理論上的探討,通過探討,形成小論文的基本觀點論點。
2.
小。從小論文的命題角度看,不宜太大,更不宜選用一些華麗或空洞的題目。如果選材過大,就不易抓住重點,論證也就困難。正確的方法是在觀察地理、地質、自然及社會等現象和搜集各種資料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抓住要點。當然,也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或人們關心的熱點問題,或透視自己感知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引發自己的觀點、看法和感想等。
3.
近。因為中學生活動的地域范圍和學習水平所限,所用方法也是與中學教育相適應的簡單易行的方法,不可能涉及高深的理論問題,所以中學生在課余獲取第一手資料,教師不應作過高要求,應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認知實際,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產生一兩點感悟即可。
4.
親。也就是要努力激發學生寫鄉土地理小論文的興趣。如果學生不感興趣,就會寫得馬虎。所以教師除了對學生的小論文作認真批改講評外,還應讓學生的小論文有「發表」的機會,使學生體會成功。通過在學校宣傳欄上發表,組織辯論比賽、小論文競賽等形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教給學生寫鄉土地理小論文的一般方法
首先,是找觀點、找論點,確定題目。教師可以根據身邊的某一現象,或提供文字材料,讓學生找到觀點,確定題目。有時題目本身就是論點,例如「只有保護水資源才能保護人類自己」
其次,是引論據。論點確定後,就要用論據從不同角度闡明論點。這時就需要學生動手去找第一手資料,然後對掌握的各種資料及時整理,認真分析,必要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以對學生作進一步的指導。
再次,是巧論證。論證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論述過程。要讓觀點令人信服,就得對觀點進行論證。論證的展開要藉助一定的方法,如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舉例論證在引述例子之後,必須對例子作重點分析,揭示例子與觀點的聯系;對比論證就是用正反兩面的事例或道理進行論證。無論採用哪一種論證方法都應該論點齊全,說服力強,重點突出。教師要指導學生抓住材料和知識的切入點,要使用地理術語,還要注意篇幅詳略得當等。
總之,論點鮮明,論據充分、層次分明、聯系實際,就符合論證要求,如果能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又有創新,那就更好了。
此外,小論文是否寫得成功,關鍵在於學生的思維是否放得開,是否能夠大膽地、無拘無束地自由寫作。當學生醞釀已久後,教師應指導學生迅速思索、整理材料,搜尋准確、鮮明的觀點,放開思路,把要寫的內容雲集筆端,筆隨思路而行。若思路中斷,再仔細想一想,想出多少寫多少,可暫不考慮字詞的對錯及句子是否連貫。寫完後,不要急於修改,先放置幾天,但要認真琢磨自己搜集的原始材料,再重新醞釀、重新求索。待有了一些「靈感」後,再重新分析、判斷,精選自己所寫內容,以達到「謀篇」新穎、巧妙的目的。
『貳』 1000字鄉土小論文
宣城-一個在中國地圖上幾乎找不到的點。除非這里是生你養你的家園,不然,你或許永遠都不會知道中國廣闊的疆域中還有這樣的一處寶地。抑或,你知道它,只是因為它地處黃山市的周邊,與黃山和九華山毗鄰。
『叄』 寫一篇鄉土小論文300字
舉例:
潮汕民居的傳承與變遷
衣、食、住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起碼需求,即便是在原始社會階段的人也是不能缺少的。住,也即民居,是建築之起源,它是用物質材料和技術手段所構建的,以滿足人們各種需求的活動空間,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一項活動《韓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民居即在這種歷史背境中產生,而隨著社會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而逐漸發展,它既是一種科學技術的生產活動,又是一種具有精神性的文化行為,是人類文明的標志。
歷史、地理、自然環境對人類建築活動有著重大的影響,生活於不同區域的人們由於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不同,都會盡量地利用當地的天然建材,創造出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和人們生活方式的建築形式,它包含著某一區域的歷史、文化積淀,思想潮流和審美觀念,反映了某一區域的地方文化特徵,民居是最能體現區域特色和時代特點的建築之一,它把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徵和人們的精神、物質追求用技術和經濟的形式表現出來。潮州民居由於潮人的民系特點屬福佬民居,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早在清初就引起外界的注意。康熙·林杭學《潮州府志》(下稱《林志》)和乾隆·周碩勛《潮州府志》(下稱《周志》)曾對潮州民居作如下描述:
營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繼絕嗣,重祀田,比屋詩書經誦之聲相聞,彬彬乎文物甲於嶺表。(《林志》)
望族營造屋廬,必立家廟,尤加壯麗。其村坊市集,雖多茅舍竹籬,而城廓中,強半皆高閏閎,厚牆垣者。三陽及澄、饒、普、惠七邑,閭閻饒裕,雖市鎮也多鳥革瀈飛。家有千金,必構書齋,雕梁畫棟,綴以池台竹樹。民居輒用蜃灰和沙土築牆,地亦如之,堅如金石。即是颶風摧撲,烈火焚會,而牆垣卓立無崩塌者。界過惠州、嘉應,雖間有之,然不及潮遠甚。(《周志》)
林杭學、周碩勛簡明地介紹了清初潮州城鄉之民居建築大勢、環境、工藝、材料、質量和體現出來的潮州人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由於有這些觀念和意識,才使潮州民居建築成了一種具有自已區域特色的傳統形式。
潮州民居的發展軌跡
潮州民居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期,潮州原住民的居住方式今己渺不可考,澄海漢代龜山遺址,是一處佔地近2萬平方米的大型建築群。其中f1建築基址的建築平面為長方形,中間為夯土隔牆和柱礎,似乎是條狀排屋;f2建築基址平面為圓形,壘石牆;f3建築基址已破壞,但依然可辨出是一處三合院式建築,後部為一堂二室,隔著過道,前部兩側是廊房,中間是庭院,整座建築夯土作牆,出土柱礎石較多,內部似多出使用柱子承托梁架;f4建築基址長方形,用隔牆分成東西2間,建築的外牆和隔牆都是夯土牆,同時還出土有地磚、瓦當、瓦頂、筒瓦等。上述出土建築基址表明了漢代的建築水平和中原建築文化已向粵東傳播,其中的三合院式建築可以說是後期潮州民居發展的雛形;同時從出土的瓦當、瓦頂可以證明宋代蘇東坡《與吳子野書》言瓦屋始於宋廣平之說不成立。
晉代的建築遺構,今也難見實物,揭陽新亨鎮九肚山發現的晉代全木構房屋,坐北朝南,平面方形,室內長寬各為7.5米,高3.5米,豎木為牆,屋頂蓋木板覆以粘土。這可說明這一時期潮州民居建築形式和用料工藝已不亞於嶺北地區。
唐宋代是潮州建築迅速發展的時期,民居用料方面,在潮州發現的多座唐窯中,僅春光窯上埔就有26座,窯址出土了建築陶瓷印紋磚、瓦當、筒瓦、板瓦。出土的印花瓦當有橢圓形和圓形兩類,表面模印蓮花瓣和菊花瓣紋,圖案規整,手法熟煉,竟與西安大明宮出土的瓦當一樣。潮州唐墓曾出丈一塊蓮花紀年磚,刻有「儀鳳四年」(639)銘文。北宋蘇東坡《與吳子野書》雲:「嶺外瓦屋始於宋廣平,自邇延及支郡,而潮尤盛,魚鱗鳥翼,信如張燕公之言也。」從唐窯出土和東坡的描述,雖宋廣平之說不能成立,但也可知民居已普遍採用磚瓦,且燒制水平已不亞於中原。可見該時頻潮州民居建築風格逐漸形成,為時人所關注。 宋代能見到實物且得到保護的最早期潮州民居建築要數國家歷史文物保護單位——許駙府,它位於中山路萄巷東府埕4號,為北宋許珏府第。因許珏尚宋太宗曾孫女德安公主,故潮人稱之為「駙馬府」。該府始建於宋英宗治平年間,歷代屢有維修,但至今仍然較好地保留原建年代的布局、構造特點型制和建築風格。其平面布局明顯是明清時期駟馬拖車的雛形。
明清時期,由於大量的八閩、江西移民遷居潮州;東南各省的遊宦;活躍於全國各地的潮商帶來了各地的建築文化,使潮州民居建築走向成熟,民居建築也已形成了保留古制 、 形式趨同、 恪守禮制,重視教育。講究實用,突出兼容、 輕巧通透、 工藝精緻等自已的諸多風格(另文)。這個時期的實例在潮州遍處皆有,從這個時期的實例可以看出潮州民居建築己形成自已的風格,成為中華建築文化一顆璀燦明珠。清代後期,因潮州瀕臨東南亞,跨國商貿活躍,潮州是著名僑鄉,僑民甚眾,且旅外潮人有於外創業,回鄉建屋之習慣,在回鄉建屋同時他們帶來了僑居地的建築文化,民居的建築風格又融入了東南亞和西方建築的因素並逐步趨向現代化。這個時期的民居大量保存至今,且基本完好,是我們研究潮州民居建築文化的證例。
潮州民居的類型和風格特色
潮州民居的類型很多,最基本的形式為「下山虎」和「四點金」,其它的民居形式如:「百鳳朝陽」、「駟馬拖車」、「三壁連」等規制多以「四點金」、「下山虎」為基本單元組合衍生。在一些山區、鄉鎮尚有不少堡寨形式和帶有客家特色的民居。
潮州民居在早期較多地受到中原文化的滲透,後期較多地受到八閩、江西文化的浸潤和江南、廣府文化的影響,加上自身地域的自然、經濟、人文特徵,使之成為既是中華建築文化之一脈相承;又既有別於中原和北方民居建築的凝重、鮮艷;又區別於江南民居建築的俊逸、清純,逐漸地形成自身的民居風格。
1、保留古制 形式趨同
潮州開發遲於中原,而民間工匠的建築技術主要是靠師徒相承的私授形式。因此,在古代信息傳播遲慢的條件下,對中原的先進技術有著傳播過程之時差。一些珍存之民居在細部結構上至為難得地保留了前代的古制,一些幾經重修之民居因格守原則而較好地保留古制,如「斗栱之斗底皆刻皿板」,是見之中唐之前,遠者可溯至戰國時期(戰國時期中山國銅方案上的斗栱模型,斗底即刻有皿板),這種做法在中原地區宋代遺構已為鮮見,而在潮州民居中自宋至清如許駙馬府、猷巷黃府尚存此唐代之前古風。
自然環境與民系文化的同一性,使潮人的生活習慣與審美情趣具有許多共通點,反映於民居上就有風格的趨同性。同全國大部分民居建築一樣,潮州民居均恪守對稱的布局,它們都有明確的中軸線,以廳堂為中心組織空間,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規模大時則縱向延伸或橫向發展,規模更大時則多廳堂組合,或並列數條軸線,形成多院落組成的大型民居,因為帶有祭祖、敬神的功能,因而廳堂的中心地位在空間組合中處無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2、輕巧通透 工藝精緻
輕巧通透是潮州民居的重要特色之一。
所謂輕巧,一是單體體量較小,普遍不及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民居建築的宏敞高大;二是外表視覺效果不及中原地區之威嚴,也不及江南地區之俊逸。無論是屋頂的曲線、檐角的舉翹、門面的布局、顏色的塗飾只要作一比較,就可以感受到潮州民居的特色。以色彩為例,北方喜上下均重彩,金碧輝煌,團花簇錦,顯得雍容華貴;江南喜用素色和黑色,顏色清純,與水鄉之環境協調。而潮州民居的色調較之偏灰濁,著重於屋脊、梁架、牆頭、檐下等重點部位加強裝飾,而這些裝飾構件往往同建築構件的實用功能有關。在潮州民居中,通常是灰麻石或灰面勒腳,貝灰牆面,灰瓦屋面,唯有屋脊和山牆、大門口才飾以較為鮮艷悅目的灰塑、嵌瓷、彩畫、木雕、石雕,在屋檐與屋面交界處常施以黑色邊線,畫上彩色(有的黑色)卷草、懸魚、夔紋,使輪廓醒目,在強烈的日光下,豐富了立面的變化,表現出傳統建築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所謂通透,是指建築從整體上注意透風,既有利於建築材料去潮防朽、延長壽命。更著眼於地處亞熱帶地區的潮州長夏無冬的自然氣候條件下,使居住活動舒適涼快。潮州民居注重整體環境設計達到室內降溫效應,形成一個適宜人居的冬暖夏涼的建築環境。為使空氣流通,採用前低後高,巷裡對直以兜風入室,此所謂之「露白」,加強了室內的穿堂風和足夠的日照。在民居向大型化組合發展的情況下,橫縱之間以火巷、屏風、槅扇等相隔,既通風、又防火、便交通、達到形式上的分隔。就是照壁、砌磚窗花、廳堂、門口採用的門罩、攔干門、閃門、博古等空間分隔構件,都以不同材料做成通雕,以利空氣對流,達到分而不隔,更使石雕木雕等傳統工藝有用武之地。木結構多採用徹上露明造,讓所有之建築構件通風透氣,木材盡量外露以防白蟻、防腐朽,庭院內多為敞廳,門窗多朝天井,一般人的天井都設有花圃、水池、花木、蓮缸、四季常青、靜謐幽雅、更有利於調節室內溫度。這些都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潮州民居的通透特點。
3、恪守禮制,重視教育。
嘉慶《澄海縣志》曰:「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資費」因為宗祠是聯系族人、舉行宗族活動之紐帶,也是衡量宗族實力之窗口。它在強化封建禮制上的作用與影響不言而喻。在民居中,禮制秩序對其建築格局和使用功能的影響也十分明顯,如百鳳朝陽式宅院、門廳會客、後廳設龕祭祖、中廳可行各種大禮;中廳西側大房,乃家長之居室,前院為客房,後院為內眷,火巷排屋則為族人、傭人之住所,這種格局,切實地體現了父權統治,男尊女卑、主僕有別的倫理秩序,即便是最基本的「下山虎」、「四點金」,上廳正屋,一定要高於下廳,大房的縱深長度也一定要超過下房,上下的尊卑等級絕不能越雷池半步。
在裝飾題材中,二十四孝、忠義戲曲故事、以及英雄神話故事、漁、耕、樵、讀等傳統題材使用頻率最高,學為民居之彩畫、木雕、石雕用於大門、閃門、隔斷等構件之上,這無不體現其建造者敦敦之教誨。
又「家有千金,必構書齋」(《周志》),簡單8個字刻畫出潮州文風之盛,從此更可看出潮人對教育重視之程度。
4、講究實用,突出兼容。
潮州地處亞熱帶,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境內河海交匯,雨水多、台風多,洪患多,建築物須立足於實用、牢固上。又因潮州森林資源不豐,故建築材料以石材、泥沙、貝灰為主,《周志》稱「民居輒用蜃灰和沙土築牆,地也如之,堅如金石。即遇颶風推撲、列火焚餘,而牆垣卓立無崩塌者」貝灰沙的廣泛應用,是潮州民居建築的一大特色。
潮州民居屋頂多採用硬山式,因為它所有的屋頂形式中有更好的搞風防火性能,而且出椽不長,不易受淋,為了防風,屋頂偏於平緩,又適當降低高度。檐口加封檐板以阻擋氣流進入;屋瓦鋪雙層,以利隔熱,瓦面交接處抺灰做成瓦壠,以增加屋面重量以及前述的輕巧造型、通透石雕、木雕構件等等無不體現潮州民居講究實用的特色。
至於突出兼容,明中葉以前,潮州民居建築多受八閩文化和中原文化輻射,此後由於潮商在江南一帶活動頻繁,則受到江南文化較大影響,近代則較早吸納了一些海外文化因素,正是這種海納百川式的兼容,才使潮州民居的不斷發展,顯得絢麗多彩又風格獨具,近代以來,海外的建材、模式以強勁的勢頭進入本土,許多民宅紛紛使用「紅毛灰」、玻璃、瓷磚、如蒪園之建玻璃廳(民諺有「起大厝,激玻璃」之句),澄海陳慈黌故居的拱門、檐梁內容中甚至用了英文字母,門窗飾件兼用嵌瓷與石膏構件、地板用馬賽克。順德居的書齋裝飾,以及遍處皆是的古城區沿街騎樓等……。但是這些居宅、園林的總體布局和外觀大都以潮州建築傳統風格為基調,反映了潮州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對外來文化的善於融合吸收的能力。
我們可以看到客家民居作為中國五大民居之一,客家土樓和圍龍屋已經被新一代的客家人徹底拋棄。隨著時間的推移,客家民居如果不加強保護力度,有可能會成為歷史永遠停留在人們的記憶中。而潮汕民居的傳承與發展,為保護潮汕藝術精品尋找到更好的天地。隨著新型建築材料的不斷應用,潮汕民居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現代的磁磚和大理石等在潮汕民居中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潮汕民居的藝術風格,使得原來守舊落俗的潮汕民居又煥發了新的風采。當然,這種以生活功能為主潮汕民居的發展並不能從整體上說明潮汕民居的發展與創新。
作為潮汕文化中的代表之一,潮汕民居的傳承體現的是一個地域文化的特徵。在這一個傳承中,我們看到了中原漢文化的身影,同時我們也看到來自各個方面的精華。而潮汕民居在吸收這些精華的時候,無疑會對潮汕民居的發展與創新產生影響。潮汕民居的兼容並蓄不僅僅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和廣博,也體現了潮汕文化的海納百川。我們有理由相信,潮汕民居以及整個潮汕文化在未來的發展中會朝著這條路繼續延伸。
『肆』 地理:寫一篇鄉土小論文。
地理位置(經緯度、省份、城市、熱度帶(溫亞熱熱帶))、特產、經濟、自然風光、交通(什麼以水運為主啦,以公路為主啦,雲雲)。
歷史,再發揮點文采。注意,一定要寫提綱,切忌整片。望採納。
『伍』 鄉土地理小論文1000字關於土地利用
那你的地理知識得過硬哦,反正寫之前一定要去看看地理科學研究,看看別人是怎麼寫優秀小論文的
『陸』 臨沂鄉土地理知識小論文
臨沂的一些習俗吧
『柒』 優秀鄉土地理小論文
珍惜生命之水,節約從我做起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
「水是生命之源,我們要保護每一滴水。」這句話說得沒錯,如果沒有了水,地球就會乾裂;如果沒有了水,就沒有了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我們要愛惜每一滴水,愛惜地球母親每一滴眼淚。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事實上,中國的水資源十分緊缺,人均佔有水資源總量只有2300立方米左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由此來看,我們在日常用水中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問題,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自己身邊的確存在著這樣或那樣浪費水資源的現象。
普通家庭中浪費水的不良習慣數不勝數。用抽水馬桶沖掉煙頭和細碎的廢物;在用水期間去開門、接電話、換電視頻道,而且不關水龍頭;洗手、刷牙、洗臉時不關水龍頭等。根據專家分析,只要改掉這些不良習慣,就能節水70%左右,不僅為自己省了錢,也為社會節約了水資源。
我們國家的水資源雖然非常豐富,但可以用的淡水資源卻很少,並且隨著工業的發展,水污染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很多工業廢水污染得臭不可聞,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啊!此外浪費水的現象也十分嚴重,據統計。 一個中等城市每年浪費的水相當於一個洞庭湖的水量!
珍愛生命之水!
『捌』 鄉土地理小論文1000字關於土地利用
好的,之前寫好的先發給你看看
不知道合適不
要麼~!
『玖』 我需要一篇一千個字左右的泉州鄉土地理小論文
你不會網路一下啊!小學生是不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9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經濟中心。北承省會福州、莆田,南接廈門特區,東望台灣寶島,西毗漳州、龍岩、三明。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62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佔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風物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三教並盛,互為融合。方言以閩南話為主,通用語言為普通話。泉州是著名僑鄉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624萬人,港澳同胞70萬人。在台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祖籍泉州。
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區。戴雲山脈從東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有「閩中屋脊」之稱。境內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過渡。泉州海岸線曲折蜿蜓,大部分為基岩海岸,總長約421公里,有湄州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個港灣及肖厝、崇武、後渚、梅林、石井等14個港口。泉州地跨中南兩個亞熱帶,即戴雲山西北部常年溫暖、常綠闊葉林帶和東南部常年濕熱、有短期乾旱的亞熱帶雨林帶。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內溪流多達35條,總長1620公里 ,水資源相當豐富。泉州地區太陽輻射總量較高,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稱「閩南大溫床」,對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經濟作物極為有利,是烏龍茶、桂元、柑桔的全國生產基地。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產量較大的魚類有20多種。淺海灘塗面積118萬畝。盛產牡蠣、蟶、蛤、螺、海帶、紫菜等貝、藻類。主要有鐵、猛、金、煤、石英砂、花崗岩、高嶺土、地熱、礦泉水等20多種。
泉州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這里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省級27處。泉州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古以來各種宗教兼容並存,東西文化交匯薈集,特別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諸多宗教遺跡構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現,頗具歷史和藝術價值。特產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頭、老范志萬應神曲、料絲花燈、清源茶餅、安溪烏龍茶、永春老醋、永春紙織畫。 Quanzhou為泉州的英文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