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生物圈特點
㈠ 簡述生物圈特點
生物圈(biosphere)
是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奧地利地質學家休斯(E.Suess)在13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境的整體。它包括海平面以上約10000米至海平面以下11000米處,其中包括大氣圈的下層,岩石圈的上層,整個土壤圈和水圈。但絕大多數生物通常生存於地球陸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約100 m厚的范圍內。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生命物質又稱活質,是生物有機體的總和;生物生成性物質是由生命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礦物質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質等;生物惰性物質是指大氣低層的氣體、沉積岩、粘土礦物和水。
由此可見,生物圈是一個復雜的、全球性的開放系統,是一個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自我調節系統。它的形成是生物界與水圈、大氣圈及岩石圈(土圈)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條件是:
第一,可以獲得來自太陽的充足光能。因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來源是太陽能,綠色植物吸收太陽能合成有機物而進入生物循環。
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態水。幾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第三,生物圈內要有適宜生命活動的溫度條件,在此溫度變化范圍內的物質存在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變化。
第四,提供生命物質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包括O2、CO2、N、C、K、Ca、 Fe、S等,它們是生命物質的組成或中介。
總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屬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活動促進了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並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動發生變化。生物要從環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質,就得適應環境,環境發生了變化,又反過來推動生物的適應性,這種反作用促進了整個生物界持續不斷的變化。
㈡ 為什麼說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環境中系統中最活躍的圈層
水圈、大氣圈、地殼均是由無機成分構成,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專其生存環境的總屬稱,是由有機成分和無機成分所組成.生物圈中的生物,不僅使自然界中的化學元素進行了遷移,而且改造了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從而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因此自然地理環境系統中最活躍的圈層是生物圈.
㈢ 生物圈分布的特點有哪些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層中的全部生物和適於生物生存的范圍,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生存環境的總體。范圍包括整個水圈、岩石圈的上部(風化殼)和大氣圈的下部(對流層)。
生物圈特徵-區域性
㈣ 生物圈的特點
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奧地利地質學家休斯(E.Suess)在13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境的整體。它在地面以上達到大致23 km的高度,在地面以下延伸至12 km的深處,其中包括流層的下層、整個對流層以及沉積岩圈和水圈。但絕大多數生物通常生存於地球陸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約100 m厚的范圍內。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生命物質又稱活質,是生物有機體的總和;生物生成性物質是由生命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礦物質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質等;生物惰性物質是指大氣低層的氣體、沉積岩、粘土礦物和水。
由此可見,生物圈是一個復雜的、全球性的開放系統,是一個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自我調節系統。它的形成是生物界與水圈、大氣圈及岩石圈(土圈)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條件是:
第一,可以獲得來自太陽的充足光能。因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來源是太陽能,綠色植物吸收太陽能合成有機物而進入生物循環。
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態水。幾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第三,生物圈內要有適宜生命活動的溫度條件,在此溫度變化范圍內的物質存在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變化。
第四,提供生命物質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包括O2、CO2、N、C、K、Ca、 Fe、S等,它們是生命物質的組成或中介。
總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屬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活動促進了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並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動發生變化。生物要從環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質,就得適應環境,環境發生了變化,又反過來推動生物的適應性,這種反作用促進了整個生物界持續不斷的變化
㈤ 為什麼說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圈層
水圈、大氣圈、地殼均是由無機成分構成,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是由有機成虎弧港舊蕃攪歌些攻氓分和無機成分所組成.
生物圈中的生物,不僅使自然界中的化學元素進行了遷移,而且改造了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從而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因此自然地理環境系統中最活躍的圈層是生物圈.
希望能幫到你。
㈥ 生物圈分布的特點有哪些
各圈層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地球表面附近,各個圈層確實……
㈦ 急急急~生物圈的特點是什麼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動的圈層,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復雜的自然綜合體。
㈧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地震
地震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的震波,從而在一定范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
今天探測器可以遨遊太陽系外層空間,但對人類腳下的地球內部卻鞭長莫及。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鑽孔也不過12公里,連地殼都沒有穿透。科學家只能通過研究地震波、地磁波和火山爆發來提示地球內部的秘密。
地殼是地球的表面層,也是人類生存和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場所。地殼實際上是由多組斷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塊體組成的,它的外部呈現出高低起伏的形態,因而地殼的厚度並不均勻:大陸下的地殼平均厚度約35公里,我國青藏高原的地殼厚度達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殼厚度僅約5~10公里;整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17公里,這與地球平均半徑6371公里相比,僅是薄薄的一層。
地殼上層為花崗岩層(岩漿岩),主要由硅-鋁氧化物構成;下層為玄武岩層(岩漿岩),主要由硅-鎂氧化物構成。理論上認為過地殼內的溫度和壓力隨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溫度升高1℃。近年的鑽探結果表明,在深達3公里以上時,每深入100米溫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處溫度已達200℃。
目前所知地殼岩石的年齡絕大多數小於20多億年,即使是最古老的石頭丹麥格陵蘭的岩石也只有39億年;而天文學家考證地球大約已有46億年的歷史,這說明地球殼層的岩石並非地球的原始殼層,是以後由地球內部的物質通過火山活動和造山活動構成的。
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震波在其中傳播速度比較均勻。地球厚度變化有規律,其規律是:地球大范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 地殼由90多種元素組成,它們多以化合物的形態存在。氧、硅、鋁、鐵、鈣、鈉、鉀、鎂8種元素的質量佔地殼總質量的98.04%。其中氧幾乎佔1/2,硅佔1/4。硅酸鹽類礦物在地殼中分布最廣。
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緻密的造岩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一般認為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推測是由於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將岩石熔融後造成的,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殼共同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
地幔上層物質具有固態特徵,主要由鐵、鎂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由上而下,鐵、鎂的含量逐漸增加。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外地核厚度約2080公里,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公里;內地核是一個半徑為1250公里的球心,物質大概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地核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估計溫度在5000℃以上,壓力達1.32億千帕以上,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3克
美國一些科學家用實驗方法推算出地幔與核交界處的溫度為3500℃以上,外核與內核交界處溫度為6300℃,核心溫度約6600℃。
橫波不能在外核中傳播,表明了外核的物質在高溫和高壓環境下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它們相對於地殼的「流動」,可能是地球磁場產生的主要原因。一般認為地球內核呈固態。(軟流層一般認為可能是岩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