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海洋
㈠ 福建高考海洋地理考哪幾課
我們老師建議選自然災害……
㈡ 高中地理海洋陸地比熱容
海陸比熱容的不同影響海陸風的形成 自然能影響溫度了 每個季節吹不同的海陸風
㈢ 高中地理選修二海洋地理 知識點總結和復習提綱
去看書呀
㈣ 浙江省高考要考海洋地理嗎
浙江省高考要考海洋地理嗎該是要考的。
㈤ 高考地理一般考哪些海那些海峽哪些灣哪些運河等等。
各省來的情況不一樣,你們省份的考源綱應該會有說明
海洋:
1.太平洋的考察會涉及到人文地理的問題,和經濟聯系起來
2.由於大多數省市都是文綜試卷,所以大西洋的考察容易和歷史聯系起來(這個主要的知識點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相關問題)
3.還有主要的南海和黃海的問題,還有地中海也是一個重點。
4.要理解好「五海三洲地區」的相關地理知識
海峽:霍爾木茲海峽、白令海峽、英吉利海峽、直布羅陀海峽、馬六甲海峽都是比較重要的
灣:波斯灣是重點,還有墨西哥灣(這個一定是熱點),幾內亞灣基本上不怎麼考。
運河:蘇伊士運河和京杭大運河比較多,後者和歷史聯系密切
主要就這么多,希望可以幫到你,各省的情況不一樣,僅供參考
㈥ 高中地理 海底地形與海洋資源
①砂礦,主要來源於陸上的岩礦碎屑,經河流、海水(包括海流與潮汐專)、冰川和風的搬屬運與分選,最後在海濱或陸架區的最宜地段沉積富集而成。如砂金、砂鉑、金剛石、砂錫與砂鐵礦,及鈦鐵石與鋯石、金紅石與獨居石等共生復合型砂礦;
②海底自生礦產,由化學、生物和熱液作用等在海洋內生成的自然礦物,可直接形成或經過富集後形成。如磷灰石、海綠石、重晶石、海底錳結核及海底多金屬熱液礦(以鋅、銅為主);
③海底固結岩中的礦產,大多屬於陸上礦床向海下的延伸,如海底油氣資源、硫礦及煤等。在海洋礦產資源中,以海底油氣資源、海底錳結核及海濱復合型砂礦經濟意義最大。
㈦ 求高中最重要的最常考的地理關於世界陸地與海洋的圖和知識點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回
2、七大洲:亞洲、非答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圖上准確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大洲之間的分界線:
亞洲、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
亞洲、非洲:蘇伊士運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北美洲:白令海峽。
4、陸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類。
5、在地形圖上能找出喜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亞馬孫平原。
6、閱讀大洲地形圖,判斷大洲的地形大勢。
7、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的邊緣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8、全球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㈧ 【高中地理-海洋地理】海水鹽度 海冰 寒流。
相比較而言 ①位於赤道附近,降水量大於蒸發量,鹽度低;②位於副熱帶海區,南回歸線穿過,受副熱帶高壓控制,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寒流流經,從某種程度上講降低了鹽度,但和①、③相比,鹽度仍然最高;說無海冰和冰山,是和③相比。③位於高緯度海域,蒸發弱;加上有海冰和冰山降低了鹽度。
㈨ 高中地理知識點:海底地形
①大陸架:靠近大陸的淺海地區,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深度一般不超過200m。
?②大陸坡:大陸架外緣巨大的陡坡。
洋底地形:大陸坡外,有③海溝、④洋盆和⑤海嶺等地形。
㈩ 高中海洋地理人教版的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節 地球上的海與洋
一.海與洋的區別
地球上的陸地被海洋分隔和包圍,形成大陸和島嶼。海洋卻是連續的、相通的,它們之間的物質和能量可以充分地進行交流,從而形成統一的世界大洋。
海洋是海和洋的總稱。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也是海洋的主體;海是海洋的邊緣附屬部分。洋遠離大陸,深度大、面積廣、受大陸影響小,具有穩定的理化性質和潮汐系統,以及強大的洋流系統。海則靠近大陸,深度淺、面積小,兼受洋、陸影響,具有不穩定的理化性質,潮汐現象明顯,沒有獨立海流系統。
二.四大洋
全球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太平洋輪廓近於橢圓形,南北窄,中間寬;東部海岸平直陡峭,西部海岸較曲折,島嶼多,是全球島嶼最多的大洋;平均水溫19.1℃。大西洋輪廓略呈「S」狀,東西窄,南北延伸;北大西洋海岸線曲折,多海灣、島嶼,南大西洋海岸線平直,海灣、島嶼較少;平均水溫16.9℃。印度洋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北部因被較多半島和島嶼穿插分隔,岸線曲折,形成許多邊緣海、內海和海峽,南部岸線平直; 平均水溫17.0℃。北冰洋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它在四大洋中,面積最小,深度也最淺。
三.海、海峽、海灣
海位於大洋的邊緣,按照它所處的位置可分為邊緣海、內陸海和陸間海。海峽指連通海洋與海洋的狹窄天然水道,如直布羅陀海峽等。海灣是洋或海延伸進大陸,且深度逐漸減小的水域,如比斯開灣。
海靠近大陸,是聯系周圍陸地和沿海國家的海上通道,有著重要的經濟和戰略意義。例如,波羅的海為周圍眾多國家的經濟交往帶來了海運之便,同時也為沿岸各國提供了出海通道;地中海、紅海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聯系亞洲、非洲和歐洲,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海峽則是海上交通運輸的咽喉之地,許多海峽被人們稱為「海上生命線」。
第二節 人類對海洋的探索與認識
一.人類認識海洋的歷程
人類對海洋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程。不同的階段,人類對海洋的認識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15世紀以前,人類對於海洋與陸地關系的認識佔主導地位的是「天圓地方」,認為地的四周是海洋,海洋的邊緣是深淵。早起能夠接觸海洋的人,主要是居住在沿海地區的居民。他們利用海洋的活動主要是採拾貝類和捕魚、海水制鹽、沿海航行等。靠海吃海和就近航海的實踐,是人類形成了海洋有「魚鹽之利和舟楫之便」的認識。
1405~1433年,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創世界遠洋航海之壯舉。隨著遠洋航海的技術與理論逐漸成熟,自15世紀末開始,世界迎來了大航海時代。發現了新大陸,開辟了新航線,進行了環球航行,擴大了世界市場,開始了近代殖民掠奪,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各大洲國家和地區之間因海洋阻擋而相互隔絕的狀況被逐漸打破,人們也逐漸認識到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人類深化了對海洋的利用。戰爭時期,海洋成為屯兵、作戰的重要場所;戰後海洋又成為食品基地、油氣開發基地、旅遊娛樂基地和倉儲等空間利用基地。隨著海洋的利用價值越來越大,海洋成為世界列強爭奪的重要陣地。人們由此認識到海洋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空間。
當今社會面臨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生態失調等一系列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謀求的最優先目標。這也促使人類對海洋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海洋是地球環境的調解器,是人類生命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
時至今日,可以說海洋的價值認為被充分認識。研究、開發和利用海洋的實踐還在不斷發展,人類對海洋價值的認識也會繼續深化。
二.人類對海洋的科學探索
海洋探險時代,人們對海洋的認識僅局限在於航海探險相關的海面氣象要素、洋流等方面。航海家們從已知陸地出發,跨越廣闊的海洋,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在此過程中,人們認識了世界海陸分布,了解地球表面整體面貌,。最終人們發現,地球上面積最大、人類所知甚少的恰恰是海洋。
經過幾個世紀前仆後繼地進取、探索,人類對海洋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關於海洋的科學發現對人類認識地球、認識自然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1872~1876年,人類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環球中和海洋考察,奠定了海洋科學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深海鑽探技術的發展與海底鑽探計劃的實施,人們對海底地形有了全面、系統的認識,由此誕生了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是人們對地球又有了新的認識。
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大洋觀測計劃,人們認識到全球氣候異常與厄爾尼諾現象的關系,揭示了海洋與大氣間的相互作用過程
進入21世紀,科學界正在全面開展海洋環境與全球環境變化關系的研究。
目前,人類對海洋的認識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海洋已成為21世紀科學研究的熱點領域。各國科學家全面、系統地對海洋展開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海洋科學成果層出不窮。
海洋記載著人類的過去,海洋預示著人類的未來,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