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製作等高線活動方案
Ⅰ 初中地理等高線
密集說明高程的變化大,坡度也比較陡。
稀疏說明高程的變化小,坡度也比較緩。
向高內凸自然容是說明高地,向低凹說明是低地。
從等高線可以看出整個的地理高程特徵。等高線也就是說有相同高程(或者說是海拔)的點的連線。
從等高線可以分辨出山地、平原、陡坡、緩坡等等。
Ⅱ 初中地理,等高線怎麼導入,教學
課堂導入的方式有很多,一是直接導入比如我們上一節課講了什麼,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等高線。但是我認為本屆最好的導入方法就是給學生一副等高線地形圖,讓學生們試著觀察一下圖中的地形名稱,然後導入新課
Ⅲ 等高線的製作方法及原理
一、等高線的定義及原理:等高線指的是地形圖上高程相等的相鄰各點所連成的閉合曲線。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成的閉合曲線,並垂直投影到一個水平面上,並按比例縮繪在圖紙上,就得到等高線。等高線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平面與實際地面的交線,所以等高線是閉合曲線。在等高線上標注的數字為該等高線的海拔。
二、等高線的製作方法:
首先連接地性線即山谷線、山脊線;連接上下相鄰二點,利用內插法計算計曲線的通過處,所有各點間均採用相同的方法獲得計曲線的通過位置,連接所有各通過點即成計曲線;利用內插法均勻插入首曲線五條,要注意與實際高程間的關系,不要出現線與點的矛盾。要注意等高線與地性線相交處成正交。在山脊處等高線向外突出,在山谷處向上遊方向突出。如用電腦成圖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只是更方便而已。
三、等高線的製作步驟:
(1)特徵點指的是山頂點,鞍部點,山脊點和山谷線的坡度變換點,山坡的坡腳變換點,山腳與平地相交點等.採用極坐標法或交會法測定特徵點在圖紙上的平面位置,用小點表示,並在小點旁註記高程;
(2)測定了地貌的特徵點後,必須先連接地性線,不可馬上描繪等高線.通常實線連成山脊線,虛線連成山谷線,一定要做到邊測邊繪,隨著碎部點的陸續測定,地性線必須隨時連接;
(3)完成地性線的連接之後,即可在同一坡度的兩相鄰點之間內插出每整米高程的等高線通過點,再根據等高線的特徵,把相等高程的點連接起來,即為等高線.
Ⅳ 初中地理等高線
水庫壩址的抄選擇
①庫襲區:應選擇在河谷、山谷地區或在「口袋形」窪地或小盆地。②壩址的選擇:峽谷地段(水平距離窄,垂直落差大) ;
等高線穿過河谷(山谷線或集水線)時,向上游彎曲(即彎高中低為谷地),成反V字形; 即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彎曲方向相反。
希望常交流
Ⅳ 求有關初中地理教學 繪制等高線地形圖的 flash動畫(請注意看要求,謝謝!)
網路,愛奇藝都有,自己查
Ⅵ 問幾個初中地理關於等高線的問題~好的加分!
1.修築大壩類的題目主要從修築大壩的工程量和修築大壩的庫容兩方面考慮:影響大壩工程量(內長度)容的主要是峽谷的寬窄,一般選擇峽谷口(峽谷最窄處,峽谷兩側同一高度連線最短處);影響大壩庫容的主要是河谷的閉合情況,也就是在大壩上面(河流上游)的等高線能圍成最大的體積,要求水庫深而且水面面積大。
2.容易匯成河流的是山谷,做這類題主要是區分山脊和山谷兩種地形,而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形成山脊的等高線向低處(海拔低處)凸出,山谷則相反等高線向高處(海拔高處)凸出。
3.判斷修建梯田的題目主要考慮等高線密度,修建梯田要在坡度緩的地方(一般在小於40度的坡地上),等高線密度越大坡度越大(如果遇到復雜些的問題需要運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坡度來決定)。
Ⅶ 如何優化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方案
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優化課堂結構,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回,必須鼓勵學生答質疑問難。教師要創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氣氛,允許學生隨時「插嘴」、提問、爭辯,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學生有疑而問、質疑問難,是用心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可貴表現,理應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和贊揚。現在對學生的隨時「插嘴」,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應抱歡迎、鼓勵的態度給與肯定,並做出正確的解釋。
Ⅷ 如何讓學生快樂學習等高線地形圖
如何讓學生快樂學習等高線地形圖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這本部分教學內容是以認知地形圖為中心的,相對於初一學生來說,等高線地形圖的教學是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那麼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愉快的學習並能順利的接受呢?在這里我做了一些嘗試,現分敘之,盼拋磚引玉。
一、引人入勝的導入
方案1:有句成語叫「開門見山」,它的原意指地球上山地這種地形很多。我國也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同學們雖然不能「出門見山」,但是「見山」「爬山」卻非常普遍。你們是否真正認識山呢?通過這節課,同學們將真正認識山,甚至能夠在平面圖上識別出山的各種形態。
方案2:用電影《紅河谷》里的片斷引入,內容是:紅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兩個勘探地形的英國人,搜出來的就是等高線地形圖,但是他們撒謊說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們畫的真是一隻只的蝴蝶。收留了這兩個人在族裡,而且還和他們成為了朋友。但這幾張蝴蝶圖後來卻帶來了英國的軍隊。以此激發孩子們的使命感和學習熱情,自然地引出了新課。
方案3:中國有句俗話叫「不到長城非好漢」,(出示長城圖片),以長城為切入點,引發學生思考怎樣把高低起伏的地形繪制在平面地圖中?
Ⅸ 怎樣製作等高線模型(具體步驟)
將石膏粉倒抄入盆中,加入適襲量的水調成稠糊狀,然後取出堆放於平整的木板之上。
用手將其大致捏成山體形狀(注意要把各種地理要素都表現進去,如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坡、緩坡、陡崖等),涼干待用。
在山體模型的不同高度處,沿著鉛直線等距離取幾個點,並標刻在模型上,這就相當於山體的不同海拔。沿著不同的高度點,大致確定出幾個等距離的切面(等高面)並用鋸條將山體模型沿著這幾個切面鋸開,從而將整個模型鋸成若干個能磊放成一個整體的小模塊。
用刻刀將每個小模塊的表面修復平整,光滑,並使模塊之間的邊緣基本吻合,磊放到一起不易看出縫隙。用毛刷將模型上的殘渣掃盡,使其光潔,然後用水粉筆著色(以綠色為主,從下往上顏色逐漸變淺)。
這樣一來,一個山體等高線演示模型就做好了。
Ⅹ 製作簡單等高線地形模型怎麼做
也許你不喜歡按部就班地做,但是說實話,這種問題要說明白必須要分步驟進行,回否則你會發現答如果自己前面沒做好,會導致後面也做不成,返工時最麻煩的。步驟寫得比較易懂,你仔細看,一定能做出來。
1.
數一數等高線地形圖中有多少條等高線。
2.
將橡皮泥壓成塊狀,每塊厚1cm。橡皮泥塊的數量和等高線的條數相同,大小和等高線地形圖圖幅大小相當。
3.
在已經畫好的等高線地形圖上,用剪刀順著最外面的等高線剪去圖幅范圍以外的部分。
4.
將剪下的等高線地形圖放置在橡皮泥塊上,沿著紙的邊緣將等高線畫在橡皮泥塊上。切去等高線外面的橡皮泥。
5.
再沿著靠近外面的等高線剪紙片,把剪下的紙環放置在上一步中做好的橡皮泥上,使紙環外面和橡皮泥塊的邊緣吻合。
6.
用剩下的地形圖和新的橡皮泥塊,重復步驟4,5
7.
把第二塊橡皮泥塊疊放在第一塊上,使它的邊緣和第一塊上的紙環內圈吻合。
8.
重復第4步到第7步,直到把所有的橡皮泥塊都疊放在一起。
這樣,一個等高線地形模型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