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地理高考題水循環

地理高考題水循環

發布時間: 2021-03-06 17:15:31

高中地理關於水循環的選擇題

A水汽輸送環節抄本來是與大氣有襲關的,所以與下墊面,也就是地面無關
C環節2是徑流,是從陸地流向海洋,當然就不是陸地自然帶形成的基礎,其基礎是熱量和水分,也就是太陽輻射和降水
B 自然是錯的,水分蒸發,鹽度變高
所以D是對的,是降水補給

Ⅱ 高一地理水循環問題

嗯~來~~

雖然不知道發生了源什麼問題。

但是提高河川徑流的供水量這個語句有點歧義。【重點是正常人類活動哪來的無中生有變出水的……】

如果會導致河川徑流量減少,那你這個說的是提高「從」河川徑流的供水量吧……

徑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或者在澆地的時候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動的水流

徑流量是指在某一時段內通過河流某一過水斷面的水量

Ⅲ 地理水循環問題

變化環境下的水循環研究關注地球生物圈、全球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是國際水文學與水資源學科及地理、生態等眾多學科交叉的前沿性問題。

中國地域廣闊,七大江河及中國內陸地區的水文循環與陸地表層系統中各種自然地理要素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密切相關,機理比較復雜,對全球變化有重要的響應。討論全球變化與中國水循環前沿科學問題對於促進地學相關學科的交叉滲透,深化我國該領域的發展,解決與水密切相關的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退化等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2年7月3~5日在北京香山召開了以「全球變化與中國水循環前沿科學問題」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187次學術討論會。劉昌明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丑紀范院士(中國氣象局)和夏軍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被聘請擔任本次會議執行主席。

劉昌明院士在題為「陸地水文循環與全球變化」的總評述報告中,對水圈的歷史、水圈與其他圈層的關系、水循環過程、全球及中國水循環的特點進行了評述和討論。他列舉大量科學數據和圖表,指出水圈在全球范圍同大氣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人類圈、智能圈等其他圈層發生著相互耦合作用,全球變化對水循環有重大影響。在討論水循環的幾個焦點和難點時,強調應特別關注水文循環速率與水資源可再生性調控;人類與自然二元驅動的水文循環;水文循環與生態水文等3個方面。而水循環研究的幾個關鍵技術問題則是:1)水循環研究的理論深入需要網格化布局的水平衡要素的觀測。通量(Flux)的測量精度是水循環理論研究的基石:2)在水循環理論研究的基礎建立上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是最主要的手段;3)分布式水文循環模型;4)水文模型與GCMs的耦合;5)水文循環尺度轉化。他認為,許多未知的問題不會在短期內解決,任務是長期而艱巨的,強調重點要研究系統間的反饋機制;研究全球水循環在自然與人工合力作用下的變化並分辨兩種作用及其比例,減少不利的作用,適應自然變化。為此,應當面向國家水問題重大需求,實現知識創新,推動跨學科研究。

丑紀范院士則從自己長期研究實踐的經驗出發,作了「對水循環研究的觀念、方法、問題和可開展工作的思考」的綜述報告。他首先從社會經濟層面上和科學技術層面上深入分析了水問題研究的重要性。進而討論了水文循環研究涉及的重大科學問題和解決方法。他強調:1)水循環的實際狀況是基礎性的問題,水循環從氣候系統的角度看存在多種時間尺度的變化。解決方法:①及時充分利用新近出現的高新技術,取得觀測資料;②氣候的數值模擬;③四維同化方法進行診斷、反演。2)某區域和時段的降水的水汽來源?逐年的變動情況?水循環過程是否存在某些「遙相關」?解決方法:建立全球降水量的數值模擬模型,利用前後兩次的大氣流場、濕度場和地表蒸發量,可以推算出要得到的結果。3)當某年的降水和大氣情況給定後,地表狀況和人類活動的差異對水文過程的影響如何?解決辦法:建立流域地表的時空變化過程的數值模擬模型,並不斷與實際情況比較,改進模型參數,完善模擬結果,再進行模擬預測。4)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對我國水循環過程將引起怎樣的變化?解決辦法:建立全球水循環模式,關鍵是蒸發問題的解決。可以用反問題方法求解。

會議針對全球變暖與水文循環問題;氣-陸面-海洋水循環相互作用與耦合問題;陸地水循環與水文生態問題;適應全球變暖與水循環變化問題4個中心議題進行了學術報告交流。

中科院蘭州寒旱區研究所施雅鳳院士作了「全球變暖、水循環加快與西北氣候由暖干向暖濕的轉型問題」的評述報告,提出了以1987年左右為界,西北地區的氣候由暖干向暖濕轉型的看法。他強調氣候從暖干向暖濕轉型過程和影響的觀點是個覆蓋面廣、非常復雜不確定因素很多的科學問題,是西北大開發長遠規劃、經濟發展必須研究清楚、預籌對策的基礎問題,尚需進一步研究。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作了「海洋在海-陸-氣水循環中的作用」的評述報告。他指出海洋是全球水循環之源,約有3萬立方千米的水降到陸面,是全球淡水的凈化器,海洋在全球水循環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討論近年來我國河流入海淡水銳減對中國近海環境、生態的影響時,認為這些影響包括動力學影響、海岸帶侵蝕、海水入侵、鹽度增加等。他還提出「海水西輸」的大膽的設想,坦言這僅是「假想」,尚需進一步論證。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於強研究員在「陸地水循環與缺水地區生態恢復機理問題」評述報告中側重討論了有關水汽通量與生理調節、水汽通量與大氣湍流和土壤和植物的水力傳導、生態系統對環境變化的響應與模擬以及參數化中的若干問題,討論了存在問題和發展趨勢。他認為,未來研究可能在冠層尺度上,水汽通量可以與光合作用以及若干氣象要素的簡潔關系,以及對水分傳輸中非穩態過程的模擬等方面有所突破。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吳國雄院士作了「全球變暖與海-陸-氣相互作用」評述報告,對陸面過程對夏季氣候的影響;青藏高原對氣候的影響;海陸熱力差異和季風爆發,以及我國開展相應研究的戰略及相關的管理問題進行了探討。他指出海-陸-氣相互作用是誘發地球系統中氣候變化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外部驅動力,強調我國應重視時空連續資料積累和場地試驗相結合,開展氣候衛星研製和發射,盡快發展國家氣候系統模式。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劉春蓁教授探討了「氣候變化對陸地水循環影響研究的問題」。她指出目前主流的水文-氣候模型單向連接方法存在諸多問題,並提出了改進意見。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孫菽芬教授介紹了「陸面過程和模式的研究」的現狀,指出陸面過程機理及模式研究是整個全球氣候系統研究一個重要分量。他討論了現有模型存在的不足,指出現在已出現大尺度陸面過程水文模型的研究的良好契機。

北京林業大學王禮先教授探討了「乾旱地區森林對流域徑流的影響」,認為森林對流域年總徑流量影響的結論都是對特定地區、特定流域而言的,乾旱地區森林覆蓋率的增加將導致流域產水量(年總徑流量)的減少,相反,森林植被覆蓋率的減少則可以增加流域年總徑流量。

河海大學任立良教授作了「分布式水循環模擬進展及問題討論」的專題報告。指出當前分布式水循環模擬的關鍵問題是模型輸入的時空解析度問題和模型的產匯流機制及其參數的確定。通常會同時存在地表徑流的超滲產流和蓄滿產流,應該採用混合產流的水文模型。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張人禾研究員探討了「西北地區空中水資源的開發」問題。認為開發利用空中水資源,增加地面降水,有可能為西北地區解決水資源短缺提供一個新途徑。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季勁鈞研究員討論了「關於水碳循環模式化問題-氣候與生物圈相互作用」問題。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林爾而達研究員討論了「全球變化的水-碳循環問題與適應對策」問題,側重就碳匯問題作了深入分析。我國科技界應高度重視碳循環的研究,特別是水循環對碳循環的影響研究。

夏軍教授在題為「變化環境中的水循環問題研究面臨的挑戰」的報告中指出,變化環境的水循環研究是21世紀水科學發展一個十分重要的發展方向。他強調要加強變化環境中的水循環規律,區分變化環境中水循環過程的自然變化與人類作用的貢獻,量化變化環境下陸地水循環規律等關鍵問題的研究。

適應國家需求,加強變化環境下的水循環研究

圍繞會議的4個中心議題,與會專家學者除進行了內容廣泛的學術報告交流之外,更用過半的時間進行即席發言和聚焦自由討論。與會者對以下問題和方面表示了很大的關註:

1)深化全球變化研究

陸地水文循環演化是全球變化知識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變化下的陸地水文循環過程是關繫到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以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這不僅是理論問題,而且還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2)重視和加強陸面水文-大氣過程耦合作用研究

從大氣到陸面要統一考慮。尺度轉化問題也要研究。陸面模式的研究應大力發展,同時要注意遙感技術的發展。遙感是認識現狀的基礎手段,也是大氣科學和水文科學結合點。應該用數學物理方法,用偏微分方程來描述產匯流機制。

3)水文循環模擬和大氣模擬的結合點上可能形成新的增長點

要在水文循環模擬和大氣模擬的結合點上形成新的增長點。氣候模擬的陸面過程要考慮水循環。現在的模型研究過於求大求全,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利用遙感,DEM來描述參數關系,把相關參數從有資料地區推廣到無資料地區。

4)開展關於人類活動對水循環影響的量化研究

人類活動如何影響水循環,如何量化是研究的關鍵問題。在全球尺度看人類活動對水的影響,水質方面會發生變化。

5)重視西北氣候的轉型問題以及氣候模型和水文模型的數值模擬研究

氣候從暖干向暖濕轉型過程和影響的觀點是個覆蓋面廣、非常復雜不確定因素很多的科學問題,是西北大開發長遠規劃、經濟發展必須研究清楚、預籌對策的基礎問題,需進一步研究。西北氣候轉型問題應該放在全球系統上考慮,要分析清現在西北氣候的變化是長時間變化的還是短期的波動的。

6)西部人工增雨的技術應予關注

目前西部人工增雨的技術可行性以及效益問題應予關注。

7)黃河斷流問題在全球變化和水循環研究中有特殊意義

劉昌明指出,以前黃河有淡水入海時,黃河三角洲以每年24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張,現在入海流量減少,甚至斷流,黃河三角洲在逐漸退縮,「失退」現象正在發生。

8)不能盲目發展灌溉林業

應該研究一個區域或流域的理想的優化的生態格局,不能盲目地發展灌溉林業。有的地區盲目發展,現在已經造成了「綠了一條線,荒了一大片」的惡果。

9)全球變化與碳循環

我國科技界應高度重視碳循環的研究,特別是水循環對碳循環的影響研究。

10)實實在在地加強基礎研究

開發模型和研究理論的關系要處理好,模型只是工具,基礎理論的研究要加強。大氣模型的研究重點要放在水循環是如何影響氣候系統這個方面。當前基礎研究薄弱,要加強以流域為單位的基礎理論研究,對已有的數據要加強共享。基礎觀測十分重要,是一切研究的基礎。

執行主席劉昌明院士、丑紀范院士和夏軍教授對本次會議進行了學術小結,概括了會議取得的科學思想和共識,並提出了我國變化環境下的水循環研究應該加強的基礎理論研究課題。

夏軍在小結中首先指出會議取得的基本共識是:水循環是聯系地球系統的關鍵紐帶,當前重要的科學前沿領域。我國目前遇到的問題是:水多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問題;水少了-嚴重的乾旱問題;水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中國目前水循環的現實緊迫區包括:華北地區(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缺水及生態環境問題十分嚴重)、西部地區(水資源是西部大開發的關鍵制約)、長江/黃河。現在聚焦的關鍵系統框架是:全球變化與高強度的人類影響下的陸地水循環機理

重要的科學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大陸水循環格局與海-陸-氣的相互作用;

2)大陸水循環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演化趨勢;

3)流域水循環系統與地表水、地下水合理利用;

4)人類活動(特別是跨流域調水、用耗水)對大陸水循環的影響及其生態效應。

關鍵的幾個科學問題有:

1)海-陸-氣相互作用問題;

2)陸地干濕的自然變化與氣候影響;

3)區域水汽輸送來源與其變化機理;

4)陸地水循環及水生態環境變化中的人為影響因素的確定與量化方法;

5)大氣-陸面-水文耦合及尺度問題;

6)水文-生態相互作用問題;

7)全球變化與水-碳循環問題。

目前尚存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

1)海-陸-氣/大陸水循環時空連續基礎觀測數據比較缺乏;

2)變化環境中的水循環基礎理論(水量/能量平衡、西部冰凍圈作用等)方法需要創新;

3)缺乏中國大陸尺度水循環量化模式;

4)高新技術(3S/同位素方法/古氣候-古水文方法等)需要大力普及和應用;

5)不同行業研究隊伍需要合作/集成;

6)科學研究支持與管理需要改革,數據共享。

最後,三位執行主席依據會議討論以及與會人員提出的看法和意見,提出了應該結合國家需求對敏感地區(華北、西部、長江)的水問題開展基礎研究的建議,涉及以下重點研究內容:

1)華北地區缺水及生態環境變化的水循環基礎與修復對策研究;

2)西部生態脆弱區水循環研究;

3)長江流域的環境變化、水資源演變與調控機理;

4)西北地區空中水資源轉化機制及其控制原理。

Ⅳ 高中地理,水循環

圖中抄丁——甲——丙——丁襲過程屬於(海陸間大循環
)循環。水循環的主要地理意義(有維護全球水量平衡)(使陸地淡水資源不斷更新)(促使自然界物質的運動)
2、水循環對乙圖所示地區直接提供的資源主要有(

)和(
生物
)資源。丙圖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堆積

3、目前,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來源於水循環的(填字母)(
c
)環節。人類可以通過(
調水工程
)、(
建水庫
)措施來改善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以更好的滿足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

Ⅳ 高中地理:如何實現水循環利用。

大家有沒抄有發現,有時候我們排到下水道的水並不臟,比如回家後吃飯前洗手的水,洗澡時沖掉泡沫後繼續沖的水,洗碗時,最後沖洗的水,洗衣服過濾後一次後的水。
我們也不必象父輩們一樣,把水多次利用到黑得不象樣才倒掉,但我覺得上面的水再利用一次沖馬桶、洗拖把及擦灰的抹布完全不會影響到生活質量,前提是做一套家庭水循環系統。
我想,這個系統不能太復雜,操作上可以稍有點麻煩,必要時接個盆也行,最好不用到電能,能利用多少就利用多少,畢竟居住的面積有限。

我做夢都在想這個問題,以我的認知想了一套方案,請高人指點可行性。

洗手和洗菜後不太臟的水比較好收集,下水管接一個三通的閥,水要是臟得厲害就直排,要是還行,轉下閥通到另一管道,離洗手台稍低的地方裝一個水箱(容量大些的馬桶水箱,用來積水(好象可以另買的),這個水箱有兩個出口,一個接拖把的槽,一個接馬桶,在需要時向這兩個地方放水,當然自來水管還是要接的,不然攢的水不夠用,家裡臭死了。

高考地理水循環問題

第三題
首先眼明確海洋水汽輸送量沒有大起大落的趨勢,總體表現為正版值,只有陸地才出現大起大落權,有正負值都出現的情況。 其次赤道地區,在海洋是蒸發量最大的地區,故會有峰值出現,還有就是南北緯地區是副熱帶低氣壓帶,陸地表面的地貌多表現為沙漠,蒸發量極大,故陸地的水汽輸送量為負值,且為極小值。 綜合這些可以推斷出是A答案。
第四題
有水循環規律可知,高緯為水汽輸入 地帶,低緯地區為水汽輸出地帶,故A錯。南半球中緯度地區幾乎被海洋所覆蓋,故B錯。由圖可知北半球中緯地區,海洋和陸地都為正值,差異小,低緯度為一正以負,所得差異大,C錯。D論述正確 。

Ⅶ 地理水循環

圖中丁——甲——丙——丁過程屬於(海陸間大循環 )循環。水循環的主要地理意義(有維版護全球水量平衡)(權使陸地淡水資源不斷更新)(促使自然界物質的運動)
2、水循環對乙圖所示地區直接提供的資源主要有( 水 )和( 生物 )資源。丙圖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堆積 )
3、目前,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來源於水循環的(填字母)( C )環節。人類可以通過( 調水工程 )、( 建水庫 )措施來改善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以更好的滿足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

Ⅷ 水循環的地理題

你的分析是比較正確的,排除了BCD,選擇A。對於梅雨,它是六月形成於江淮地區的准靜止鋒造成的長時間降水,屬於海陸間大循環,降水的水汽來自西太平洋,包括了水循環的幾個基本要素,形成於海洋與陸地之間。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