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地理自然災害
① 求高中地理,自然災害成因及解決措施類模板
以橫斷山區滑坡來泥石流為例吧自。
成因:
①該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地表徑流增加。
②該地地處我國二三階梯分界線,地勢起伏大。
③過度樵採,使該地植被覆蓋率下降,土壤保護能力下降。
措施:
①退耕還林還草,建設工程性防禦體系。
②依託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等建立健全災情預警系統。
純手打,望採納!
② 近五年中國歷史地理自然災害
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遷對歷史產生的影響主要是,引起農產品產量的變化,進而影響稅收和人口;加劇勞動生產率的下降,造成飢荒、戰亂。
1972年,竺可楨寫了一篇論文《中國近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聯系挪威冰川學家畫出的一萬年雪線圖和丹麥學者對格陵蘭島冰芯研究得出的1700年以來格陵蘭島氣溫圖,根據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物候資料,指出中國五千年歷史氣候可以分為4次暖期和4次寒冷期。這篇論文影響很大,後來中國的歷史學者研究中國歷史氣候多受這篇論文啟發。 2004年12月《科學通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氣候變化與中國的戰爭、社會動亂和朝代變遷》的文章,文章中引述國外科學家根據樹木年輪、湖泊鑽孔、冰芯、珊瑚和歷史文獻得出的近1150年北半球氣溫變動曲線,將公元850-1911年劃分成16個氣候期,8個寒冷期和8個溫暖期,聯系中國戰爭記錄,得出寒冷期戰爭頻率較高的結論。從公元850年起,8個冷期有7個導致朝代的建立和滅亡以及國家大動亂。古代社會經濟依賴農業和畜牧業,氣候變化也會引起農產品產量的變化,進而影響王朝稅收和人口。如果聯系馬爾薩斯循環規律,除了人口增長外,氣候變冷也會加劇勞動生產率的下降,造成飢荒、戰亂。
氣候變化模型非常復雜,在大的時間尺度上,影響氣候的因素非常之多。目前科學家已經提出的影響因素就有:地球軌道的變化(米蘭科維奇循環)、大氣層成分組成(二氧化碳、氧氣、甲烷濃度)、板塊運動(海洋、陸地在地球上的位置)、太陽的活動周期(黑子周期)、地月相互作用、隕石撞擊、大火山噴發。地球在億年時間尺度上的氣候變化,有人認為還與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有關。關於氣候變化對人類歷史影響的研究,歐美科學家研究的比較多,比如歐美科學家通過研究『溫鹽環流』,提出了北大西洋1600年氣候周期。很多關於中國的歷史氣候研究也是國外科學家先研究出來,國內學者引進的。
下面將中國歷史時期分10個階段,說說氣候變遷對中國歷史產生的影響,上面論文中說到的會簡略些。
1、大約距今4200年前,即公元前2200年,發生了一次全新世氣候變冷事件,古氣候學稱之為『4.2千年事件』。此次變冷事件是全球性的,持續了整個公元前22世紀,導致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埃及『古王國時期』的終結,陷入百餘年的動盪和飢餓。在中國導致山東地區龍山文化南移,龍山文化原地被較為粗糙的岳石文化取代。『4.2千年事件』結束之後,大約在公元前2100年-2050年,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引發了黃河中下游的大洪水。根據目前考古資料,二里頭文化一期最早開始年代是公元前2080年左右,這個時間差不多是傳說中的夏朝開始成型的時候,夏朝的形成原因可能就是,治理這次變暖後大洪水引發的對人力物力的組織管理。同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055年,古埃及也重新開始統一。
2、大約公元前1600年夏商換代,同時期古埃及底比斯王朝從前1650年到1555年也面臨亞洲移民政權希克索斯王朝的威脅。《竹書紀年》記載,在約公元前1618年夏商更迭之時出現「黃色的青蛙、昏暗的調養、三個太陽、七月結霜和五穀凋零」的現象。根據現代考古和「風暴石碑」的記載,埃及也發生了地震、蛙災、瘟疫、冰雹、有毒氣體、蝗蟲、河流枯竭等災難。《國語·周語》載:「伊洛竭而夏亡。」說明這個時期中國也發生了河流枯竭的事。有歷史學家把這些事和同時期希臘發生的『米諾斯火山爆發事件』聯系在一起。據地質學家測定,米諾斯火山(又叫錫拉火山或聖托里尼火山)爆發事件大約發生在前1628-1645年間,這次火山爆發是有人類歷史1萬年來最大的火山爆發。大火山爆發影響了氣候,導致了「火山冬天」,氣溫降低,作物減產死亡,引發飢荒、動亂。夏商時期雖然換代時期發生了一些氣候異常,但是整個夏商時期,氣候其實是非常溫暖的,已經有諸多文字記錄和考古發現證明了這個判斷。代表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中出土了獐和竹鼠亞熱帶動物的骨骼。在河南安陽的殷墟中,出土了獐、竹鼠、貘、水牛、象等亞熱帶和熱帶的動物骨骼。河南的古稱「豫州」,「豫」字就是一個人牽著大象的標志。[1]半坡遺址(距今6800-5300)和殷墟遺址(距今3400-3055)之間的時間間隔是很長的,在此不得不解釋下『4.2千年事件』。按照冰期理論,『4.2千年事件』是全新世(距今11700年至今)間冰期的一個冰段,只是前22世紀氣候有一個變冷和回升的過程。類似事件還有『5.9千年事件』和『8.2千年事件』。
3、公元前1059年武王伐紂,公元前1044年周朝建立。西周初年,氣候還處在溫暖期。《詩經》中作於西周初年的詩多次出現「兕觥」這種用犀牛角做的飲酒容器,《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豳風·七月》:「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孟子·滕文公下》記載:「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也可看出,西周初年中原還有犀、象這種熱帶動物。大約從周昭王和穆王時期開始,氣候開始變冷。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周孝王時漢水有兩次結冰,分別發生在公元前903和前897年,《竹書紀年》又提到結冰之後就發生了大旱。這次寒冷期持續了大約1-2個世紀,可能長時間的寒冷影響了經濟,削弱了周室,周孝王後動亂不斷,前841年周厲王時發生「國人暴動」,前810年前後短暫宣王中興,前771年周幽王時犬戎陷鎬京。
4、公元前770年,春秋時代開始後,氣候又進入溫暖期。這次溫暖期持續時間很長,大約800年,一直到公元第一個世紀。這次溫暖期是中國上古的輝煌時代,春秋爭霸、戰國七雄、先秦諸子、秦王掃六合、楚漢之爭、秦皇漢武,這個時期中國歷史璀璨絢麗,無數風流人物登上歷史舞台,留下傳世的文字、不朽的功業、動人的傳說。這個時代可以看做是我們民族的少年時代,意氣風發、力爭上游。這個時期華夏走出混沌,出現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秦朝,也在漢代形成了漢民族國家的觀念。
5、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是一個長達600年的寒冷期,這個寒冷期大約開始於公元初年,終結於隋朝初期。這個寒冷期包括三國、魏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大亂世。
王莽執政和兩漢迭代時期處於溫暖期向寒冷期過渡的較寒冷期(前30年-30年),值得一提的是,東漢處在這個大寒冷期的一個較溫暖期,這個溫暖期大約是公元30-180年。180年以後氣候開始變冷,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拉開了大亂世的序幕。200年官渡之戰,208年赤壁之戰,220年三國開端。勒內·格魯塞所著《草原帝國》中有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在亞洲的歷史進程中,存在過兩種支配力,一種是亞洲外緣的古定居文明(中國、印度、伊朗)的支配力,它以同化的方式一點一點地、不顧一切地征服了一個又一個的「蠻夷之地」,從長遠的觀點看,同化的作用比武力更強大。第二種支配力是從這個大陸的心臟波濤般洶涌而來的、游牧民的猛烈的力量,這種力量的產生是因為他們處於飢餓之中,還因為貪食的狼總要以某些方式,隨時搞到較好的、人們豢養的家畜』。歐亞大陸的心臟指的是西伯利亞森林南緣的歐亞草原帶,這個草原帶上的游牧民族因飢餓而南下的時候,往往會改變定居文明的歷史進程。游牧民族飢餓的原因是氣候來到了一個寒冷期,原來適宜的溫度帶南移。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是公元四世紀歐洲開始的蠻族入侵,同時代中國發生五胡亂華。在歐洲,蠻族入侵引發的民族大遷徙大約於7世紀初停止,在中國,匈奴、鮮卑、羯、羌、氐北方游牧民族登上歷史舞台,左右了中國三百年的歷史進程,直到公元590年隋統一中國。歐洲和亞洲歷史的這種同步,單一原因的解釋是比較乏力的,但是氣候因素是個關鍵。東亞和歐洲的氣候變冷並不同步,不過趨勢是相同的,歐洲有一定滯後性。大約在4世紀初,中國氣候來到了一個極寒期,這時西晉統一中國不久。游牧民族的內遷從東漢氣候變冷後就開始了,只是釀成永嘉之亂(311年)恰巧在這個西晉極寒期。在歐洲,公元350年,匈人突然出現在東歐草原滅掉阿蘭國,此後一個世紀匈人在歐洲達到極盛,公元453年匈人首領阿提拉驟逝,匈人隨之分崩離析,消逝在歷史長河中。中國氣候在公元500年左右又變得極其寒冷,公元493年北魏遷都洛陽,但並無證據表明北魏遷都與這次氣候變冷有關。六世紀末的氣候變暖,伴隨著華夏的重新統一。這次統一,氣候是一個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氣候變暖使北方的人口、經濟相比南方更有優勢。值得注意的是,隋的統一方式和秦國的統一有些相似,同樣是先取得了蜀地,經過四五十年統一中國,甚至兩次統一戰爭都用了十年左右。『前277年,秦國置蜀郡,前230年,秦滅韓,開始攻滅六國,前221年,秦滅齊,統一中國;554年,西魏取得梁州、益州,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589年,隋滅南陳,統一中國。』西魏取得梁州、益州是在540年以後氣候開始變暖的時期,這種兩次相似的統一方式值得玩味。三國歸隋的這次統一背後值得注意的東西還很多,比如北魏對基層的重組、關中本位政策。尤其是隋唐統一時期,關隴地區重要性的提升和維持,可能和隋唐溫暖期關隴地區的氣候有很大關系。
6、公元600年至公元1050年是一個大溫暖期,這個溫暖期是中國歷史上的隋、唐、五代、北宋。隋唐時期八水繞長安,柑橘在長安可以結果。這個中古時代溫暖期持續了約500年,比上古時代800年的溫暖期短,但同樣是一個輝煌的歷史時期。隋唐是封建王朝的頂峰,這個時代的文化璀璨奪目,這個時代英雄輩出。和上個溫暖期一樣,朝廷都經略西域,長安洛陽都很繁華,政制都有創新、文化都很繁榮。這個大溫暖期中公元850-965年是一個較寒冷期。這個一百年的較寒冷期發生了唐末民變、唐亡、五代戰亂。859年浙江裘甫起義,868年龐勛起義,875年王仙芝、黃巢起義、881年黃巢入長安,884年黃巢兵敗自刎,唐末民變歷時25年。907年唐朝亡,五代十國小亂世開端,979年北宋滅北漢,統一中國。公元966-1109年又是一個較溫暖期,是為北宋(960-1127)年間。
7、公元1050年至1200年是一個寒冷期。北宋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十二月二十,泉州大雪。北宋政和元年(1111 年),太湖全部結冰。公元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南宋淳熙五年(1178 年),福州荔枝全部被凍死。這個期間值得注意的是,金滅遼、宋發生在氣候驟寒的一個時期(1110-1152年)[4]。在公元1050-1100年,埃及、墨西哥、英國、巴勒斯坦、法國在半個世紀先後發生了大飢荒。
8、公元1200年至1350年是一個溫暖期。1209年開始,蒙古各部統一後開始對外擴張。1234年蒙古聯宋滅金,1227年蒙古滅西夏,1278年,元滅南宋。1368年明滅元。從1127年靖康之變到1368年明滅元,中國北方被游牧民族統治了兩百餘年,比永嘉之亂後的大亂世稍微短一點。
9、1350年至1900年是一個寒冷期,廣義的小冰期,也叫明清小冰期。
根據竺可楨的劃分,這次小冰期裡面比較溫暖的時期有公元1550-1600年和公元1770-1830年,比較寒冷的時期有公元1470-1520年、公元1620-1720年和公元1840-1890年。其中有一個最寒冷時期是公元1650-1700年,期間漢水五次結冰,太湖與淮河四次結冰,洞庭湖三次結冰,鄱陽湖於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也結了冰。據說當時京杭大運河一年的封冰期長達109天。長時間的寒冷會影響農耕社會的經濟,導致稅收減少,進而削弱王朝的權力。1350年前後氣候變冷後就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1351-1367),1351年紅巾軍起義爆發,1352年朱元璋參加紅巾軍,1368年明軍陷大都。1627年陝西澄城飢民暴動,明末民變開始,1644年李自成陷北京城,這17年處於1620-1720的較寒冷期。明亡和小冰期導致的飢荒有關,但飢荒肯定不是單一因素。公元1650年-1710年,日本、孟加拉、法國、愛爾蘭、芬蘭、波蘭、愛沙尼亞先後發生大飢荒,有些地區飢荒還不止發生了一次。
③ 地理自然災害知識
防震避震小知識
1.地震來時要躲在桌子等堅固傢具的下面,待晃動停止後再迅速撤離到樓下的空曠地帶。
2. 搖晃時立即關火,失火時立即滅火。
3. 不要慌張地向戶外跑。
4. 將門打開,確保出口。
5. 戶外的場合,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注意高空墜物。
6. 在百貨公司、劇場時依工作人員的指示行動。
7. 汽車靠路邊停車,管制區域禁止行駛。
8. 務必注意山崩、斷崖落石或海嘯。
9. 避難時要徒步,攜帶物品應在最少限度。
10. 不要聽信謠言,不要輕舉妄動。
戶內防雷要點
1、雷雨天氣應注意關閉門窗,以防側擊雷和球雷侵入。
2、在雷雨交加時,避雷針只能保護建築物,但對沿架空電線、電話侵入的雷電無能為力。家電防雷最好把室內家用電器的電源切斷,並拔掉電話插頭。
3、雷電天氣時,居民在家中最好不要接觸煤氣管道、自來水管道以及各種帶電裝置。
4、不宜在雷電交加時用噴頭沖涼,因為巨大的雷電會沿著水流襲擊沐浴者。
特別提醒您注意的是:在選購住房時,應要求開發商出具商品房防雷裝置設施的證明,以免給以後居住埋下隱患。
戶外避雷十大方法
雷電通常會擊中戶外最高物體尖頂,所以孤立的高大樹木或建築物往往最易遭雷擊。雷電大作時,人們在戶外應遵守以下規則,以確保安全。
1、雷雨天氣時不要停留在高樓平台上,在戶外空曠處不宜進入孤立的棚屋、崗亭等。
2、遠離建築物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及電力設備。
3、不宜在大樹下躲雷避雨,如萬不得已,則需與樹干保持3米的距離,下蹲並雙腿靠攏。
4、如果在雷電交加時,頭、頸、手處有螞蟻走感。頭發豎起,說明將發生雷擊,應趕緊趴在地上,這樣可以減少遭雷擊的危險。並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屬飾品和發卡、項鏈等。
5、如果在戶外遭遇雷雨,來不及離開高大物體時,應馬上找些乾燥的絕緣體放在地上,並將雙腳合攏坐在上面,切勿將腳放在絕緣體以外的地面上,因為水能導電。
6、在戶外躲避雷雨時,不要用手撐地;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下頭,因為頭部較之身體其他部位最易遭雷擊。
7、當在戶外看見閃電幾秒鍾內就聽見雷聲時,說明正處於近雷暴的危險環境,此時應停止行走,兩腳並攏並立即下蹲,不要與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8、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在曠野中打傘,或高舉羽毛球拍、高爾夫球棍、鋤頭等;不宜進行戶外球類運動,雷暴天氣進行高爾夫球、足球等運動是非常危險的;不宜在水面和水邊停留;不宜在河邊洗衣服、釣魚、游泳、玩耍。
9、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快速開摩托、快騎自行車和在雨中狂奔,因為身體跨步越大,電壓就越大,也越容易傷人。
10、如果在戶外看到高壓線遭雷擊斷裂,此時應提高警惕,因為高壓線附近存在跨步電壓,身處附近的人此時千萬不要跑動,應雙腳並攏,逃離現場。
防汛知識
1、大暴雨:是指降雨量非常大的雨。那麼怎樣測定降雨量的大小呢?氣象工作人員在地面觀測場露天放置一個直徑為20厘米的金屬圓筒——雨量器,它一天24小時所接收到的雨量就是日降水量,可以用量杯量出。中央氣象局規定:凡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的稱為小雨,10—25毫米為中雨,25—50毫米為大雨,50毫米以上稱為暴雨。暴雨天氣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並不可怕。只要做好了各種防範工作,就不會發生危險。
2、洪水發生了,如何自救:(1)洪水來了,按照預定路線轉移、避難,注意扶老攜幼,相互幫助。如果洪水來得太快,已經無法步行轉移了,要使用事先備好的船隻或門板、木床等漂浮物,做水上轉移的工具。(2)當洪水來得很快,大水已經進屋了,要急速爬上屋頂、牆頭或就近的大樹上,暫時避難,等待救護人員轉移。不能單身游水轉移。(3)土牆、干打壘住房或泥縫磚牆住房,只能做暫時避難場所,因為經水一泡,它們隨時會有坍塌的危險。(4)假如沒有大樹、院牆,屋頂又一時爬不上去,此刻應抓住固定物不放,並呼救他人搭救脫險。
3、災害期間有哪些常見病:
災區衛生條件差,特別是飲用水的衛生難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預防的是腸道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痢疾、甲型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澇期間極易發生的,如鼠媒傳染病: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 寄生蟲病:血吸蟲病; 蟲媒傳染病: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等。災害期間還常見皮膚病:浸漬性皮炎(民間又稱「爛腳丫」「爛褲襠」)、蟲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災害中還易發生意外傷害:溺水、觸電、中暑、外傷、毒蟲咬螫傷、毒蛇咬傷、食物中毒、農葯中毒等。
4、洪水過後,怎樣預防疾病流行:(1)清除積水、穢物,通風晾曬,噴灑消毒葯劑,預防傳染病及蚊蠅滋生;(2)服用預防葯物,避免發生傳染疾病。如果發生傳染病例,必須進行隔離治療;(3)家用生活器具要清洗、消毒,濕、霉的物件要通風、晾曬。
5、上學或放學路上發生道路受阻怎麼辦:(1)洪水沖刷,道路坍塌,或者道路被攔腰切斷並有急流通過,此時,只能在安全的地方「暫時避難」,絕對不能強行通過;(2)當山區道路由於山體滑坡堆積阻塞時,應繞道上山,由滑坡面的上部通過是比較安全的;(3)當洪水沖斷橋涵,河流水急、橋面還在坍塌時,千萬不能冒險強行通過,否則會有生命危險;(4)高壓線鐵塔傾倒,電線橫垂路面時,一是要遠離,防止觸電;二是要報告有關部門,及時搶修。此刻,絕不能僥幸通過。
6、山區發生泥石流,怎樣確保安全: 當山區發生暴雨洪水時,有時會同時產生泥石流。如果暴發了泥石流,山谷中所有石、砂、土、果樹及建築物、居民點等,會全部被推出山谷以外,在溝口堆積起來,整個山谷成了「光板青石」,破壞力極大。(1)泥石流與暴雨洪水結伴兒而生。當暴雨到來之前,居住的山溝有可能暴發泥石流,應搬遷到安全地點暫時避難。 (2)暴發泥石流是由溝頂開始的,發出的響聲好像「轟……轟……」的打炮聲。白天或者黑夜,在屋裡避雨時,只要聽到這種聲音,要迅速跑到室外向山頂轉移。(3)暴發泥石流時間很短,只能扶老攜幼輕裝轉移,來不及尋找和攜帶食品、飲料。(4)轉移路線應事前選定,清除沿途的障礙物,避免急速上山時,浮石、滑坡傷人。同時要防雷擊、電線傷人。
④ 高中地理的自然災害與防治的總結,謝謝啦
我國地域遼闊,天氣變化萬千,洪水、颶風、龍卷風、地震等不可抗性災難頻發,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的傷害。近50年來,我國每年由地震、地質、旱澇、海洋、疫病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我國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二.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三.科普宣教力度不夠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三、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四.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很不容易,給點分吧*^^*
⑤ 地理選修五《自然災害與防治》 我要各種自然災害的防災減災措施!!!
減輕旱澇災的影響,應以預防為主,放抗就結合,搞好植樹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並進行江河整治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預防澇漬災害:加強監測、預報、預警,建立完善的排澇系統。
洪水:預報關鍵點是整個流域包括幹流和支流的降水情況,即使了解水位變化,防禦主要內容是加固堤壩,疏散低窪地區的居民,建立防汛應急預案,做好可能的洪災防範,配備足夠的糧食和救援設備,提前做好泄洪准備等等
抗旱有效措施:將強全民水危機意識的教育、建立節水型農業、工業和社會,推行抗旱預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統和抗旱物資儲備制度、提高對乾旱災害的應急響應能力;加強抗旱設施建設,提高供水能力和水資源利用效率、跨流域調水、控制人口數量等。
抗蟲災措施:農葯滅蟲、投放天敵、誘捕成蟲或幼蟲
台風:提前做好預報、預警,加固堤壩通水道,煤氣電路檢修好,加固漁船、魚排,船進港口深拋錨,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和海岸防護。
地震:政府: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各級政府的支持;適當的進行人口遷移;愛中安排居民點並注意避開斷裂帶;山區應最大限度的進行綠化,保持較高的植被覆蓋率;對一些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易發地段,採取工程治理;新建建築物應提高抗震能力;慎重發展重化工工業,健全交通運輸和通信的方式。
對個人: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牆角曲身體,抓住機會逃出去,遠離所有建築物,餘震蹲在開闊地。
森林火災:人人樹立「森林防火」意識。建立、健全護林防火組織、制度。開展護林防火宣傳教育。嚴格火源管理。建立森林防火設施。(1、開辟防火路。2、營造防火林帶。3、修築林道。4、設立防火瞭望台。)
沙塵暴:1.加強環境的保護,把環境的保護提到法制的高度來。 2.恢復植被,加強防止風沙塵暴的生物防護體系。3.根據不同地區因地制宜制定防災、抗災、救災規劃,積極推廣各種減災技術,並建設一批示範工程,以點帶面逐步推廣,進一步完善區域綜合防禦體系。 5.控制人口增長,減輕人為因素對土地的壓力,保護好環境。
寒潮:預報關鍵點是高緯度天氣系統,冷空氣源地和南下路徑,寒潮強度和影響各地的時間。防禦主要有對農作物進行防寒保護,加蓋塑料薄膜,進行人工取暖,發出寒潮警報,提醒居民注意保暖,並防範寒潮帶來的惡劣天氣對建築、交通等造成的不良影響
⑥ 高中地理常見自然災害 包括氣象、水文、地質、生物 的類型,成因,危害和防禦措施 高考用 完整點啊
自己看吧,基本內容都在
⑦ 自然災害(高中地理知識)
我有這部分的課見和講義,先傳給你看看。360920249
⑧ 急用地理題:地理自然災害:寒潮 伏旱 梅雨
1.寒潮就是在冬末夏初或秋末冬初,位於高位的高氣壓所攜帶高緯的冷空氣迅速南下,使還內處於溫容暖的地方迅速降溫2.伏旱就是夏季由於雨帶向北推移,所以在華南地區原來被雨帶控制的地方被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由於副熱帶高氣壓帶是盛行的下沉氣流,所以降水少,又由於太陽直射點位於附近,所以形成伏旱,天氣炎熱乾燥3.梅雨就是當雨帶剛剛進入我國時,冬季的冷空氣還沒有完全撤出我國南方,兩者在華南地區形成僵持,所以會在華南地區形成長時間的降雨4.台風是低氣壓旋,台風的中心的氣壓極低,所以會將附近的空氣吸入中心5.梅雨是准靜止鋒,見問題36.見問題2可能有戲不詳細,還是希望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