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安徽高考地理考綱
㈠ 安徽高考文綜大綱
文綜
政治——必考內容與「生活」有關
解讀人:陝西師大附中特級教師李鴻
【命題趨勢】
命題遵循新課程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中必修課程規定的范圍,還包括年度間重要時事政治以及黨和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選修內容暫時沒有列入。試題只涉及本學科教學內容,不涉及跨學科綜合,分值為100分。
【復習要點】
《經濟生活》部分要關注的重點知識有:供給與需求、影響價格的因素、消費、發展生產的意義、勞動與就業、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利息利率與本金、效率與公平、財政的作用、稅收、市場秩序、宏觀調控、科學發展觀、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經濟全球化、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政治生活》部分要關注的重點知識有: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問題、公民參與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政府的職能和職責、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我國的民族與宗教、處理國際關系的因素、世界多極化發展、我國外交政策。《文化生活》部分要關注的重點知識有:文化的社會作用、文化與綜合國力、文化對人的影響、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文化創新問題、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展大眾文化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公民道德基本規范。《生活與哲學》部分要關注的重點知識有:哲學與時代精神、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性、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唯物辯證法與創新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特點、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備考建議】
考生在備考中要注意:
第一,緊扣考試大綱的要求,對考點的把握不加深、不增難,在理解和弄懂上下工夫。
第二,要關注社會生活問題,將熱點問題生活化。這是新課標新教材的新要求,也是新高考與老高考的最大不同。四個必修必考內容全是與「生活」有關的知識,講的都是生活中的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因此,考生在復習中要善於將考點與生活現象緊密聯系起來,關注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中的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現象。
第三,考試說明在「題型示例」中提供了8道「示例題」,它體現了今年命題的方向和思路,包含了許多重要的考試信息,是最准確、最權威的資料。考生們要認真「解剖」、分析這些題目,從中領會和理解新高考的命題方式、審題思路和答案要點。
歷史——命題題材跨越教科書和考綱
解讀人:陝西省西安中學高級教師徐賜成
【命題趨勢】
鑒於今年陝西是新課程高考的第一年,根據試題命制的一般規律,今年高考試題的難度與往年相比,不會有太大變化,但在局部難度上可能會有調整。比如為了實現「穩中求變」的命題要求,II卷難度可能會與往年持平或降低,I卷的難度則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這也是由試卷本身結構決定的,而這種提高又主要會通過「新材料、新情境、新角度和新史觀」來實現。
另外,由於陝西目前採用了三種版本的歷史教科書,命題自然不能依據教科書,而是依據《考試大綱》。具體的知識點不會從教科書出發,或者僅僅有一部分是從教科書出發。命題的題材一定會跨越教科書和考綱。試題的呈現方式也將有變化,如選擇題,將不會再針對某一題干出三至五道的一組選擇題,而是將相關知識綜合到一起,出一道綜合性的選擇題,由此可見,選擇題難度增大。
【復習要點】
結合考綱要求,在後期復習中選准思考和認識問題的視角很重要。比如,對政治史的復習,要把握政治制度的歷史影響,不同政體中政府機構的職能作用、相互關系和運作方式,政治事件與政治制度沿革間的關系等;對中外關系和國際關系的復習,則應側重揭示明清時期閉關鎖國政策的危害性、近代中外戰爭和中國的屈辱外交、二戰後國際關系中的中外關系;在經濟史和社會生活史內容方面,要著眼於專題經濟現象的發展過程和階段特徵、不同經濟現象間的關系(如 2007年廣東卷第30題)、經濟與社會變革的關系等;在思想史方面應注重思想史發展進程和線索、特定時期思想特徵及其意義、不同思想內容的聯系和比較; 在科技史部分要關注的是中國近代科技落後於西方的問題、中外交往與學習西方科技的關系問題、科技發展的原因和意義問題;對文學藝術部分要把握文藝現象的風格及其特點、文藝現象的時代特徵及其社會原因、文藝形式的史料功能和社會功能。
選考內容建議採取兩手對策,一是把與必考內容聯系密切的部分與必考內容整合復習,二是擇其要者重點突破。
【備考建議】
第一,通史歷史線索要瞭然於心。課改後「模塊+專題」的知識呈現方式,使得所有考生的通史線索熟悉相對不強,在一輪復習強化了通史線索的基礎上,後期復習中要保持和提升,不能放鬆。要把簡要的通史線索置於身邊隨時翻閱。
第二,專題發展線索要心知肚明。對於重要專題的基本知識、基本特徵、理解與認識要熟練掌握,並且要隨時關注相關的最新試題和材料。
第三,史料閱讀能力要快速提升。閱讀能力是文科基本能力;對歷史學科而言,史料閱讀能力是重要能力;從文綜歷史試題和歷年考試情況看,史料閱讀能力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掌握了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閱讀能力至關重要。
徐賜成認為以上三點是所有文科考生要重視的。
地理——無圖不成題
解讀人:西安高新一中高級教師袁霞
【命題趨勢】
試題命制只涉及單學科的考查,不再涉及跨學科綜合,並增加了部分選修模塊內容的考查。命題仍會以能力立意為主導,以新情景材料為素材,以區域地理為切入點,對地理基本原理、規律、技能、方法、情感價值觀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進行考查。
【復習要點】
自然地理:地球與地圖;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等值線。
人文地理:農業;工業;人口和城市;交通;區域經濟與資源開發。
區域地理: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重要的地理事物分布、特點、成因;重要的交通要道;區域定位;區域環境問題;區域發展;產業轉移與資源調配。
選修地理:旅遊;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
【備考建議】
提取信息和語言表述能力方面的考查是歷年考生失分最多的地方。袁霞建議後期復習中要選擇有代表性的真題、模擬題進行一定的限時訓練,提高自己的審題能力、讀圖判斷能力、文字概括能力、推理計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考試題幾乎是無圖不成題,各種圖表、圖像承載著大量的地理信息,它們是高考命題的切入點。考前要認真過好地圖關,強化地圖空間定位訓練,逐步練到手中無圖、心中有圖。
高考更加貼近生活、追求真實。復習中要結合新聞熱點,以問題為出發點聯系考點,理論聯系實際,完善知識培養思維。例如:「雲南乾旱」、「海地和智利地震」等事例,可以鏈接自然災害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結合「哥本哈根會議」聯系全球氣候變暖、產業結構調整、能源利用等知識綜合復習。本報記者楊文花曹運靜
㈡ 安徽高考地理
其實來三個都挺重要,不自過就高考的題型和所佔分值來講,人文地理分值占的最多(這些分必須要多拿,是基礎分),自然地理分值不多但卻是拉分的地方(一般是選擇題的幾個,能拿下就拿下,不要太在意),區域地理是結合著人文自然的來考,不會單個考的(平時多做些題目,總結總結,歸納分類)
㈢ 安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地理考綱
前者是考試大綱,針復對老教材的制
後者是新課程標准,針對新教材的
樓主所在的陝西2010第一次新課改高考,所以考試說明要根據後者(新課程標准)編寫。
裡面的知識點基本相同,不過新課程刪去了難、繁的知識點,新增加了一些,並調整了知識難度上的要求
㈣ 高考地理復習大綱
全國新課標——考試說明中新增加的考點(未包括選考部分)
必考內容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地理1)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大氣受熱過程。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殼物質循環。
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考內容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2)
1、人口與城市: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必考內容 第三部分 區域可持續發展(地理3)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區域的含義。
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
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數字地球的含義。
必考內容 第四部分 地球與地圖 世界地理 中國地理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內容是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基礎,因此,義務教育部分的地理課程內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內容。地球與地圖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礎知識,區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國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識必要的載體。
㈤ 2010年安徽省文科高考考綱(詳細),包括語文,數學,歷史,地理,政治,英語。能告訴歷年著重點在哪最好
我這里有2010年和2009年的考綱和考試說明,10年的是我的,09年的是借的,其實回高考每年的關注點都會發答生變化,不必去看原來的書,2011年的考試說明馬上就會發下來的,拿到手後,要把上面的例題認真分析一邊做一遍,高考提醒基本都和上面的題型差不多,有的只是換個數字呀表格呀什麼的,另外看看考試說明上那些是要求掌握的就是要記下來並且要靈活應用的,這些要重點掌握,有些是要求了解的,那些就只要了解就行,要求低一些。做到這些,復習就能有的放矢,特別像政治這樣的科目,知識點小而多,但是千萬不能忽視小知識點,歷史和英語都一樣,高考不追求考察免得廣泛但是追求考察的詳細度和深度,去年高考我就在這方面吃虧了,數學的一些法則要會證明,有時候高考就考證明,會的話就等於白送分,就是沒考到,會證明也是有益無害的。就說這么多吧,預祝你今年高考會取得自己滿意的成績!
㈥ 2014年高考文綜地理考點歸納全國1卷
全國卷1不注重知識點考查,注重考查核心地理素養和地理能力。
2014高考全國內卷1文綜的難容度分析:
1、總體難度稍微偏大。
2、2014年的高考文綜試題在緊扣教材、考綱和考試說明的基礎上變得更為開放靈活,在彰顯各學科特色的同時,還洋溢著濃厚的時代氣息,更加貼近學生心理和社會生活。
3、選材不僅充分聚焦了兩會的時政內容,而且密切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各類國計民生問題。如地理反映了人們普遍關注的生態環境治理和產業結構布局等問題;政治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聚焦了反腐倡廉、發展經濟、教育改革等社會熱點;歷史則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前赴後繼地追求「中國夢」的歷史進程。
4、三個人文學科緊密結合,共同展現了當今世界多元競爭、絢麗多彩的時代風貌。
㈦ 2010安徽高考地理
1、世界上的不同氣候類型,主要會考的是:
熱帶沙漠:(常年高溫乾旱受到內陸信風和副熱帶高壓的交替控制);
熱帶雨林:(常年受到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高溫多雨)
亞熱帶季風;受到海陸熱力差異影響,夏季吹來自海上的東南季風,高溫多雨,冬季吹來自內陸的西北季風,寒冷乾燥。
溫帶海洋;終年受到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而且處於西風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交替控制,帶來豐富降水;
溫帶大陸;遠離海洋,水汽無法到達,降水較少,氣溫年較差較大;
考得最多的是地中海氣候。
地中海氣候概括的說就是冬季溫暖濕潤(西風帶影響),夏季炎熱乾燥(副熱帶高壓影響)。(這一定要背出來的!!)
熱帶稀樹草原(受到赤道低氣壓帶(多雨)和內陸信風(少雨)交替控制);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是受到旱季的東北信風和雨季的西南信風交替控制。
我幫你總結一下:由於夏季全球氣壓帶風帶北抬,冬季南移,導致部分地區一年中會受到不同的氣壓帶或風帶影響,這類地區氣候很容易考到。至於這些氣候的分布,請你自己翻閱一下地圖冊,這樣才會記得牢些。
2、中國主要分為季風區(東部南部)和非季風區(西部北部)。季風區冬季受蒙古高壓吹來的冬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夏季受到海上的夏威夷高壓吹來的東南季風影響,高溫多雨。而非季風區則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較少,氣溫年較差較大。
3秦嶺淮河是劃分我國南北方的地理界線,在其南北氣溫降水有較大不同,「橘於淮南為橘,於淮北則為枳。」就是這個道理。
4安徽的自然災害一般出現在梅雨季節,以暴雨形式為主,常伴有雷電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次生災害有山體滑坡、泥石流、城市漬澇災害等。這是由於梅雨季節在江淮地區上空存在准靜止鋒,再加上大量水氣供應,產生大量降水。
5人口多,計劃生育,但現在大量人口進入城市,可適當放寬政策,有計劃的多生育一個;
水資源較豐富,山較多,可加強發展梯田。
環境污染嚴重,要保護環境,加強經濟發展
㈧ 2010安徽高考歷史考綱
2010年安徽高考考試大綱及說明(地理)
Ⅰ 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考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Ⅱ 考試內容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必修課程的內容,確定高考地理科考試內容。
地理學科命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地理信息,包括讀取題目的要求和各種有關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准確地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圖表所承載的信息。
·能夠准確和完整地理解所獲取的地理信息。
2.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
·能夠調動和運用基本的地理數據、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及分布、地理原理與規律等知識,對題目要求作答。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
·能夠選擇和運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標的判斷和識別,不同類型地理數據之間的轉換,不同類型地理圖表的填繪,地理數據和地理圖表之間的轉換,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
3.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能夠用簡潔的文字語言、圖形語言或其他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要點。
·能夠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比較、判斷、分析,闡釋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4.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能夠發現或提出科學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地理問題。
·能夠提出必要的論據,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能夠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二、考試范圍與要求
考試內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稿)》的有關內容。
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選修內容的考核由各省區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酌定。
對所列考試內容的考查程度不超過課程標准規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地殼物質循環。
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大氣受熱過程。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與城市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三部分 區域可持續發展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區域的含義。
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
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數字地球的含義。
㈨ 2014安徽高考文綜卷地理部分,選擇題後三題的詳細解答,不要復制粘貼,能搜到的我都看過了。
這個?
31. 受大氣環抄流和地形分布(圖10a)的影響,圖10b所示地區
A.全年以偏北風為主,冬半年風速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風為主,風速較大
C.全年以偏南風為主,夏半年風速較小 D.冬半年以東北風為主,風速較小
32. 沙山及沙山上壟槽相間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
A.風力堆積、流水侵蝕 B.流水堆積、風力侵蝕
C.風力堆積、風力侵蝕 D.流水堆積、流水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