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分為哪些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分為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3-06 06:14:30

A. 高中地理有哪幾塊內容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地理信息將技術
1.自然地理:太陽系,如小行星帶的位置,關於登月測日等一系列的時間
地球的運動,如公轉自傳,四季時間地方時,尤其時間的計算和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地圖,如比例尺,等高線
地球上的大氣,如大氣的垂直分布,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圖,各種風的形成及其特點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氣候植被的關系等如地中海氣候,季風氣候(我國和南亞的不同),降水量
地球上的水,如土壤中個成分比例圖(就是水合其他成分的那個圖名字記不得了),河流補給類型,洋流的分布,海洋的水溫及研讀分布,直布羅陀海峽
地球上的陸地,如化石,山脊山谷成因及代表地方如我國的華山是斷層中的地壘,六大板塊,,洋流如洋流的分布和一些圖書的洋流及與楊柳有關的如漁場啊氣候啊植被啊的關系等
2.人文地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如資源分布圖,土地利用類型,徑流量,能源消費構成
農業生產活動,如糧食作物分布,各個主要地區及國家的作物分布如美國作物帶的分布澳大利亞的小麥牧羊帶,農業生產的條件(自然和人為)我國農產品
工業生產活動,如世界工業區分布圖,工業區形成因素(形成條件衰落原因發展條件),各個場頻先關之間的聯系如旅遊業帶動其他行業,五大湖,魯爾區等,我國幾大工業區
人口與城市,如對於生育死亡因素的影響,世界百萬人口分布,城市化進程,人口遷移,城市道路模式如同心圓模式及代表城市,城市星辰原因如華盛頓是因為軍事
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如交通運輸點線面,交通圖鐵路為主,幾大航線,石油航線 ,主要金融中心(城市及所屬國家)世界貿易的格局
人類文化與旅遊,如我國世界文化名錄,世界文化劃分及概述,宗教

環境,環境污染海洋的污染尤其原油泄露問題,土地荒漠化,臭氧和酸雨 ,可持續發展
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如主要組織如北約,世界地理分區政區圖
3. 世界地理:世界地形,之最,七大洲四大洋面積比較,地形圖等高線,海底地形,個大陸主要分區及分區上主要國家的相關知識如北美洲主要國家有美國加拿大兩國的重要工業區及分布情況周邊資源狀況人口分布主要城市、農作物帶、植被氣候類型等
4.中國地理:疆域和行政區,民族,地形,氣候,主要黑酷和湖泊,由南到北由東倒西的氣候環境植被的差異,主要工業區,土地資源的治理和開發 ,南水北調,水土流失的治理,鐵路圖,景區,地方的綜合開發治理,可持續發展,海洋資源利用
5.GPS和GIS

B. 高中地理考哪些內容

高中地理主要分抄為三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一般認為自然地理較難學,涉及到一些數學換算,如區時,太陽高度角,時差等。另外有的還涉及到一些地球大氣物理過程和化學過程,如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和第三章的水循環。實際上,這些內容都很淺,只要你發揮一點數學(物理,化學)思維就很容易理解了,這樣一來你會發現地球很奇妙,很好玩。
有些內容可能不好記,像是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氣旋反氣旋,洋流等,你可以畫圖記憶,對比記憶,比如說氣旋和反氣旋我就記一個氣旋,冷鋒和暖鋒就記冷鋒。
高中地理對圖的要求很高,要學好地不僅要會畫簡圖幫助記憶和解題,還要有目標的記憶一些重要的地圖信息,尤其是中國地理部分的地形(山脈)和政區分布。
至於另外兩部分,理解第一,掌握方法,一通百通。

C. 高中地理中有哪些重要的地理分

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我國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
大體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沖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地勢階梯界線
(1)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
(2)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地形界線
(1)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界線:大興安嶺。
(2)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界線:太行山脈。
(3)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界線:巫山。
(4)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線:橫斷山脈。
(5)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天山山脈。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線:昆侖山脈。
(7)黃土高原和漢水谷地界線:秦嶺。
(8)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界線:祁連山脈。
(9)四川盆地和漢水谷地界線:大巴山脈。
(10)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界線:古長城。
(l1)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界線:淮河。
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氣候界線
(1)l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河流界線
(1)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一秦嶺。
(3)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
(4)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5)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諸河流域的分水嶺:武夷山。
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三大自然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大體從昆侖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
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自然地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
①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界線(華北暖溫帶濕潤地區與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秦嶺一淮河(1月0℃等溫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②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的活動積溫3200℃等值錢。
③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7500℃等值線(2)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與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的界線:賀蘭山一線,相當於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農業活動界線
(1)牧區與農耕區的界線:大體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水田區與早作區的界線:秦嶺一淮河。
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行政區界線
(1)南疆與北疆的界線(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線):天山。
(2)湖北省與重慶市的界線:巫山。
(3)福建省與江西省的界線:武夷山。
(4)廣東省與湖南省的界線:南嶺。
(5)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界線:昆侖山脈。
(6)甘肅省與青海省的界線:祁連山脈。
(7)四川省與陝西省的界線:大巴山脈。
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綜合地理界線
(1)秦嶺一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
①黃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③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
④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
⑤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
⑥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
⑦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
⑧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2)大興安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②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③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
④牧區與農耕區通過的地方的界線
⑤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
⑥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通過的地方
⑦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通過的地方。
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四大海域的界線
渤海與黃海的界線:遼東半島老鐵山角——山東半島蓬萊角;
黃海與東海的界線:長江口北岸啟東角——濟州島西南角;
東海與南海的界線:廣東南澳島——台灣島南端鵝鑾鼻。

D. 高中地理知識有哪些簡要概括

高中地理分為四大部分,高一的自然地理,高二的人文地理,還有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其中自然地理相對較難,因為有計算,所以地理這個科目也比較偏理科。

E. 高中地理包括內容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地理信息將技術
1.自然地理:太陽系,如小行星帶的位置,關於登月測日等一系列的時間
地球的運動,如公轉自傳,四季時間地方時,尤其時間的計算和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地圖,如比例尺,等高線
地球上的大氣,如大氣的垂直分布,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圖,各種風的形成及其特點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氣候植被的關系等如地中海氣候,季風氣候(我國和南亞的不同),降水量
地球上的水,如土壤中個成分比例圖(就是水合其他成分的那個圖名字記不得了),河流補給類型,洋流的分布,海洋的水溫及研讀分布,直布羅陀海峽
地球上的陸地,如化石,山脊山谷成因及代表地方如我國的華山是斷層中的地壘,六大板塊,洋流如洋流的分布和一些圖書的洋流及與楊柳有關的如漁場啊氣候啊植被啊的關系等
2.人文地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如資源分布圖,土地利用類型,徑流量,能源消費構成
農業生產活動,如糧食作物分布,各個主要地區及國家的作物分布如美國作物帶的分布澳大利亞的小麥牧羊帶,農業生產的條件(自然和人為)我國農產品
工業生產活動,如世界工業區分布圖,工業區形成因素(形成條件衰落原因發展條件),各個場頻先關之間的聯系如旅遊業帶動其他行業,五大湖,魯爾區等,我國幾大工業區
人口與城市,如對於生育死亡因素的影響,世界百萬人口分布,城市化進程,人口遷移,城市道路模式如同心圓模式及代表城市,城市星辰原因如華盛頓是因為軍事
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如交通運輸點線面,交通圖鐵路為主,幾大航線,石油航線 ,主要金融中心(城市及所屬國家)世界貿易的格局
人類文化與旅遊,如我國世界文化名錄,世界文化劃分及概述,宗教
環境,環境污染海洋的污染尤其原油泄露問題,土地荒漠化,臭氧和酸雨 ,可持續發展
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如主要組織如北約,世界地理分區政區圖
3. 世界地理:世界地形,之最,七大洲四大洋面積比較,地形圖等高線,海底地形,個大陸主要分區及分區上主要國家的相關知識如北美洲主要國家有美國加拿大兩國的重要工業區及分布情況周邊資源狀況人口分布主要城市、農作物帶、植被氣候類型等
4.中國地理:疆域和行政區,民族,地形,氣候,主要黑酷和湖泊,由南到北由東倒西的氣候環境植被的差異,主要工業區,土地資源的治理和開發 ,南水北調,水土流失的治理,鐵路圖,景區,地方的綜合開發治理,可持續發展,海洋資源利用
5.GPS和GIS

F. 高中地理分哪幾個專題復習

區域地理 包括世界和中國的行政區 地形 資源 經濟等
自然地理 包括經緯網專 大氣環流 水文屬 氣候
人文地理 包括鄉村城鎮區位 社會因素等

高中主要就是區域地理啦 不過 學區域地理你要在良好的自然地理基礎上 學習這一事半功倍

G. 地理高中課程分為那幾塊

不能。
一般包括: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區域地理
如果細分,還可能包括災害、海洋環境、旅遊地理什麼的……
區域地理是在你學會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並熟練掌握之後,在某個區域上進行實踐和綜合運用。

H. 地理好學嗎高中地理分為幾類

地理主要是要看圖 理解各種現象的成因 因人而異吧 高考考地理的內容主要內包含八本書,初中四本,容高中四本。具體分的話:
高一必須上屬於自然地理
高一必須下屬於人文地理
初中地理屬於區域地理
選修一和選修二我們把它稱為選修地理
當然選修一中有屬於人文地理的內容。
選修二里很多是在初中區域地理的內容上加深的。還有一部分屬於中國國土整治。
當然在高考中自然地理和區域地理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能把這兩部分內容學好的,高考地理就不影響你上一本了。尤其是自然地理中的時間的計算,晨昏線的應用。氣候類型的判斷,形成原因,分布地區,氣候特點,還有洋流部分。09年高考中還要注意自然災害的有關內容。
區域地理的學習,首先要從這個地區的經緯度,地形,氣候,經濟,人文,城市的分布等方面復習。

I.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的知識點

高中地理必修本記憶知識要點
第一單元 宇宙環境
1.1 人類認識的宇宙
1 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
河外星系
2 太陽系:中心天體是太陽
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最遠的是冥王星
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人類目前探索並准備移民的是火星
小行星帶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
3 總星系:我們觀測到的宇宙,不是全部的宇宙,其中心是觀測者。
4 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是普通的行星,特點與其它行星比較並不特殊
地球是特殊的行星,因為目前的宇宙中只發現其有生命
5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1) 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2) 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3) 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4) 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前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
(5) 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1.2 太陽、月球、與地球的關系
1 太陽輻射是電磁波
2 太陽能源來源是內部物質的核聚變反應
3 太陽輻射能中只有二十二億分之一到達地球
4 人類利用的太陽輻射能有:太陽能發電、熱水器等,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
5 太陽大氣層分為三層:光球、色球、日冕
6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光球——黑子(原因是溫度低於周圍1500度)——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
色球——耀斑——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日冕——太陽風
對地球的影響:(1)影響地球氣候的變化
(2)耀斑爆發時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
(3)對地球磁場影響,產生「磁暴」現象
1.3 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1 開發宇宙
(1) 空間資源:衛星通訊、太空實驗等(遼闊、高真空、強輻射、失重)
(2) 太陽能資源(太空利用)
(3) 礦產資源(月岩中有 )
2 保護宇宙環境:對太空垃圾的措施(推到其他軌道、帶回地球)
1.4 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
1 地球的自轉
(1)方向是:自西向東(北天極俯視逆時針,南天極俯視順時針)(畫南、北極地俯視圖,赤道側視圖、其他角度的) 地軸的北端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北半球仰看北極星在地面上的高度等於當地的地理緯度)
(2)周期:恆星日——360度——真正周期——23小時56分4秒
太陽日——360度59分——人類實用周期——24小時
(4) 速度:南北極點無速度(速度為0)
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60度緯線是赤道的一半)
角速度——除極點外都相等(15度/小時,1度/4分鍾)
2 地球的公轉
(1)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於其中的一個焦點上
(2) 近日點——1月初——公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都較快
遠日點——7月初——公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都較慢
(3)方向:自西向東(北天極俯視逆時針)
(4)周期:公轉360度——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3 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同時同向運動
黃赤交角——黃道面與赤道面的夾角(目前是23度26分)
地球公轉的特點:黃赤交角的存在、地軸北端指向北極星附近在一定時期內是不變的。
4 太陽直射點:唯一在地球上太陽光與成90度平角的光線在地面上的交點
5 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最北——北回歸線——6月22日——北半球夏至日
最南——南回歸線——12月22日——北半球冬至日
在赤道上——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春分日、秋分日
公轉周期——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1.5 ---1.6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晝夜交替
1 晝夜的形成:地球不發光、不透明
2 太陽照亮的一半地球——晝半球,背向太陽的一半地球——夜半球
3 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太陽高度是0度
從立體幾何學來說——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地方時
1 較東的地方時刻較早(畫經度示意圖:東經度、西經度、東西經度0度經線和180度附近)
2 區時劃分的國際標准:0時區、東西十二區、東八區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沿運動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
正午太陽高度是一日內最大的太陽高度(不一定是90度)
4 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於夜長,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於晝長,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5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找到直射點的位置是關鍵)
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有兩個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小值全球各地區只有一個,就是在當地的冬至日)。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小結: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地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
6 四季的劃分
中國傳統上的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
主要適用於我國的黃河流域的生活和農業生產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
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
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過渡季節
歐美國家四季的劃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為起點
北溫帶實際上使用的四季劃分與氣候相結合: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7 五帶的劃分
界線: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
名稱:熱帶——有太陽直射現象
北溫帶、南溫帶——無陽光直射、無極晝極夜
北寒帶、南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第二單元 大氣環境
大氣是地球自然環境最活躍的組成部分
2.1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
1 低層大氣組成:主要是干潔空氣、水汽、固體雜質
2 各組成成分的作用
氮和氧(合占空氣體積的99%),氮是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是人類和一切生物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並對地面起保溫作用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生物免受過多紫外線的傷害,被譽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而少量穿透大氣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線,又起到殺菌治病作用。
水汽和固體雜質(凝結核)是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3 人類活動對大氣成分的影響:排放的二氧化碳過多、排放氟氯烴化合物
4 大氣的垂直分布
依據:溫度、密度、大氣運動狀況
(一) 對流層:貼近地面的大氣最低層。整個大氣質量的3/4和幾乎全部水汽、固體雜質都集中在這一層。與人類關系最密切,人類就生活在對流層底部。
特點:(1)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原因:對流層的熱源是地面
(2)對流運動顯著。原因:上部冷下部熱
對流層厚度:低緯度地區17----18千米
中緯度地區10---12千米
高緯度地區8----9千米
(在氣壓帶和風帶的三圈環流圖上,三圈的高度不同)
(3)天氣現象復雜多變(對流上升,氣溫降低,冷卻成雲致雨)
(二) 平流層:自對流層頂至50----55千米高度
特點:(1)氣溫的垂直分布,下層隨高度變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原因:平流層的熱量來源是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
臭氧層在22----27千米高度。
(2)氣流以平流運動為主。原因:上部熱下部冷
與人類的關系:臭氧層是天色屏障,大氣平穩,利於高空飛行。
(三) 高層大氣:氣壓很低、密度很小。
大氣上界:2000-----3000千米的高度,此處氣壓是0
80----500千米的高度,有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2.2 大氣的熱力狀況
1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太陽光譜:人眼可見的可見光區(0。4----0。76微米)占太陽輻射總能量的50%,被大氣削弱的最少,因此,大氣直接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是很少的。
紫外線區,主要被臭氧吸收
紅外線區,主要被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1)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這也叫選擇性。
(2) 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舉例: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會太高。
(3) 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注意,還有一部分是可以到達地面的)
舉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交通信號燈中紅色的不易被散射,遠處看得見。
2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與太陽高度角成反比:太陽高度越大,被削弱的就越少。(同時記住,太陽高度越大,太陽的輻射就越強,因此,夏季,北半球雖然離太陽較遠,但是,太陽高度大,白天長,氣溫就高)
3 地面是大氣對流層直接的熱源(地面的長波被對流層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4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
太陽輻射(短波)、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舉例:夜晚天空有雲,氣溫較高
5 大氣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減小了氣溫的日較差。保溫作用,使地表的平均氣溫提高到15度,形成了人類適宜生存的環境。
6 全球熱量平衡:整個地球的多年平均熱量收支是平衡的。
目前存在的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過多,造成全球氣溫升高,引起一系列的生態變化,進而影響全球的經濟結構。2.3 大氣的運動
1 大氣運動的熱量來源:太陽輻射
2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差異
3 大氣的垂直運動:氣流上升或下沉,由冷熱不均造成
大氣的水平運動叫風,由同一平面上的氣壓差異造成
4 熱力環流:由於地面的冷熱不均形成的,它是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
同一平面上,地面上冷的地方是高氣壓,熱的地方是低氣壓,對應的在地面的上空,在上空的同一平面上,冷的地面的上空因空氣下沉到地面,上空的密度變小,形成上空的低壓,熱的地面的上空,因地面空氣上升,形成上空的高氣壓(再次說明,天上與天上的同一平面比,地面與地面的同一平面比)
注意記住:同一平面上,密度大氣壓高,密度小,氣壓低
舉例:城市風——熱島效應
5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氣壓梯度:單位距離的氣壓差
水平氣壓梯度: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梯度
水平氣壓梯度力:促使大氣由高壓區向流向低壓區的力,這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如果大氣在同一平面上的密度是均勻的,沒有氣壓梯度,空氣就不流動,也就是沒有風)這個力的方向與等壓線垂直並指向低壓(矢量),這個力的大小與等壓線疏密有關,在同一幅圖中,等壓線密集的地方風速就大,等壓線稀疏的地方風速就小。
6 風向與受力的關系:
(1) 受一個力:水平氣壓梯度力,風向與等壓線垂直並指向低壓
(2) 受兩個力:加上一個地轉偏向力,風力最終與等壓線平行(注意南北半球的偏力不同)
(3) 受三個力:再加上地面摩擦力,摩風向等壓線有一個交角(銳角)
注意:高空的大氣只受到兩個作用
友情提示:你會根據等壓線畫出風向嗎?(氣旋與反氣旋圖)2.4 全球性大氣環流
1 大氣環流:具有全球性的在規律的大氣運動。(三圈環流、季風環流)
2 低緯度環流:(以下所說的氣壓帶與風帶都是指近地面的名稱)
(1) 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2) 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3) 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由北風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3 中緯度環流:
(1) 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2) 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4 高緯環流:
(1) 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2) 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在極地,地轉偏向力較大),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為了區別於信風帶,極地的風帶就叫極地東風帶。
小結: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6 個風帶。(學會畫圖)
5 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1) 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
(2)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注意:課本上的示意圖,看太陽的位置,判斷是二分二至日並能知道氣壓帶和風帶向南、北的哪個方向移動了。這會與地中海氣候聯系起來考。
6 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從全球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上可以看出,除南極洲附近以外(特別是南緯30以南的地區,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分布,原因是南半球海洋占絕對優勢,緯向的氣壓帶比北半球明顯),近地面的氣壓帶都被切成一塊一塊的,是塊狀而非帶狀。
(2)以亞洲----太平洋地區為例
夏季亞歐大陸上的印度低壓(亞洲低壓)切斷了隨太陽直射點北移而來的副熱帶高壓帶,使副高的殘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北太平洋高壓(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歐大陸上的蒙古——西伯利亞高壓(亞洲高壓)切斷了隨太陽直射點南移而來的副極地低壓帶,使副極地低壓帶的殘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壓
7 大氣活動中心,冬、夏季海陸上的這些高、低氣壓中心,勢力強、范圍廣,稱為大氣活動中心。它們隨季節而南北移動,對世界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
8 季風環流
(1) 定義:大范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而有顯著改變的現象。
(2) 季風環流也是大氣環流的一部分,亞洲東部是世界上季風環流最典型的地區,其他地區也有季風(美國東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
(3) 形成季風的原因:一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二是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舉例:海陸勢力性質差異形成的季風:東亞的冬、夏季風和南亞的冬季風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形成的季風:南亞的夏季風(西南季風),其是由於太陽直射點北移,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作用右偏形成西南風。
(4) 為什麼東亞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的地區:東亞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差異比世界其他地區都顯著。
(5) 東亞季風:(溫帶季風、亞熱帶季風)
冬季風:來自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的偏北風,低溫乾燥,風力強勁
夏季風:來自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壓西北部的偏南風,高溫、濕潤多雨
(6) 南亞季風:(熱帶季風)
冬季風: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東北風(北印度海水逆時針流動)
夏季風:來自南半球的西南風(北印度洋海水順時針流動)
9 副熱帶高壓與我國的降水和旱澇——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
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長達一個月左右的梅雨
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地區。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小結: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2.5 常見的天氣系統
1 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氣旋和反氣旋、鋒面氣旋
2 鋒面系統:(冷、暖氣團是指的相對溫度)
冷鋒和暖鋒共同點:冷氣團在鋒面下方,暖氣團在鋒面上方
下雨的都在冷氣團一側(冷鋒叫鋒後,暖鋒叫鋒前)
(1) 冷鋒與天氣:冷氣團主動移向暖氣團的鋒面(特殊的叫寒潮)
天氣變化:過境時常出現陰天、刮風、下雨、降溫等(出現較大的風,帶來雨、雪天氣等);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和濕度驟降,天氣轉睛。
(2) 暖鋒與天氣:暖氣團主動移向冷氣團的鋒面
天氣變化:過境時,多產生連續性的降水;過境後,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3 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是冷鋒。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都是冷鋒天氣
4 低壓(也叫氣旋)和高壓(也叫反氣旋)
(1) 氣旋:中心氣流上升,易形成陰雨天氣
水平氣流在北半球逆時針輻合(右手四指緊握表示水平氣流輻合,大姆指向上表示垂直氣流上升),水平氣流在南半球順時針(左手)
(2)反氣旋:中心氣流下沉,天氣晴朗。(如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秋高氣爽的天氣)
水平氣流在北半球順時針輻散(右手四指微握張開表示水平氣流輻散,大姆指向下表示中心氣流下沉)水平氣流在南半球逆時針輻散(左手)
5 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就象我們用的塑料圓臉盆現被擠扁了),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注意:在南北半球的低壓系統中,學會根據氣旋中空氣輻合運動的方向,判斷相對來說冷氣團主動的是冷鋒,暖氣團主動的是暖鋒。2.6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描述一個地方的氣候要用這兩個要素的平均值或統計量)
2 氣候形成因子(形成不同氣候類型的原因)
(1) 太陽輻射——最基本的原因,形成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差異
(2) 下墊面——大氣直接的熱源和水源(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的差異、平原和山地氣候的差異)
舉例:海洋性氣候的年較差較小,山地氣候比附近的平原地區年較差較小
(3)大氣環流——雙重性質,一方面調整全球熱量和水分的分布,另一方面大氣環流本身也是一種氣候現象。
舉例:亞熱帶有兩種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緯度位置相當,但是大氣環流不同,氣候特徵不同。
(4)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越來越大(改變大氣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氣中排放熱量、改變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學特性)
小結:氣候的基本特徵是上述氣候因子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
2 氣候類型(記住氣溫和降水特徵:各月均溫變化、年變化,各月降水的變化和年變化)
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20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
(1)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2)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
(3) 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影響盛行東北風,為乾季,夏季刮西南季風,為雨季6----9月)
(4) 熱帶草原氣候(該氣候類型的位置在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之間,受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影響,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濕季,多雨,信風移來時為旱季,少雨,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亞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夏季最熱月均溫在2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
(1)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30

J. 高中地理分塊復習可以分為哪幾塊

純高中地理可抄以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這兩塊吧;就高考來說可分為高中地理和區域地理兩塊。但是又都是不可分割的。復習時不要過分強調幾塊,而應該強調知識體系更好一些。
高三地理復習建議:
地理有也有兩條線,一條線是高中必修教材,另外一條線就是地圖(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高中教材可以用於構建知識網路,把教材相關的知識點背過並能記住他們在課本上的位置,地理需要補充的內容比較多,這些補充內容也要落實在教材的章節中。人文地理和少量的自然地理與地圖也有關系,只要涉及到哪個地區的情況就需要落實在地圖的位置,這樣經過一個積累的過程後,每一個區域都有了相關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概況,這樣分析問題就有了依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