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高中地理深水港

高中地理深水港

發布時間: 2021-03-03 06:08:09

高中地理:為什麼說寬闊的海灣、海岸線曲折、坡陡有利於港口的建設

海岸線曲折才多海灣,海灣能夠避風,有利船隻的停泊;坡陡,水深,有利船隻進入海灣,也就是有利於船隻的航行了,不然船還沒到港口就擱淺了。所以港口的建設要求在海灣中,並且等深線密集的地方

㈡ 怎麼看河岸是泥沙易大量沉積或者是深水良港之類的!!!

主要在於來2個方面。自首先你先看此處河流是直的,還是彎曲的。如果是彎曲的,那麼朝哪邊彎,另外一邊會受到水流的沖刷,此邊的水會深一些,因此可建港,而未被沖刷的一邊會沉積大量泥沙。如果河流較直,水流會由科氏力(一種由地球自轉引起的力)對河岸沖刷,北半球力的方向向水流左方,南半球向水流右方,因此北半球的左岸,南半球的右岸會被侵蝕,形成深水良港。工業區位一般應選在便於取水,不會有水流侵蝕影響的地方。

㈢ (中學地理)香港的填海造地有哪些利弊

辯證地認識圍海造陸

圍海造陸是人類利用海洋空間最古老的方式.

荷蘭圍海造陸的後遺症:破壞了地下水位;許多自然植物和動物劇減.

荷蘭的退耕還海計劃(把全國現有農田10%的24萬公頃土地,再變成沼澤,湖泊和海洋)

最近一段時間,沿海發達地區掀起了一股圍海造陸,向海洋要土地的熱潮,如天津市臨港工業區一期20平方公里圍海造陸工程環境影響通過國家工程院專家評估,一期圍海工程已正式啟動。此項圍海造陸工程最終將造陸50平方公里,是全國最大的城市圍海造陸擴展工程。一期工程位於塘沽海河入海口南側灘塗區域,西側以海防路為界,北側以海河口南治導線為界,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4公里,圍埝面積20平方公里,形成可使用陸地6.5平方公里。再如廣東珠江口等地,80年代以來共圍海造陸近2萬公頃,廣州市番禺區有80%的土地是歷代圍海形成的。

圍海造陸,用於城市建設和工農業生產,有效緩解了經濟發展與建設用地不足的矛盾,但在這一股熱潮的後面,我們應該冷靜思考,我們做得對嗎?不可否認,我們圍海造陸的目的性很明確:追求產值和利潤的增長,物質財富的增加,如果我們認識不到或不承認環境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採取了以損害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的模式,我們的做法是否有點急功近利?我們的做法是對子孫後代負責嗎?

不合理的圍海造陸帶來的生態負效應主要有:

1、圍海造陸地帶來赤潮。圍海造陸使海水潮差變小,潮汐的沖刷能力降低,港內納潮量減少,海水的自凈能力也隨之減弱,導致水質日益惡化,加上圍海造陸的陸地主要用於城市建設和工農業生產,各種污染物較多,尤其是各種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導致海水富營養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從而可能引發赤潮的概率也大大增加,給沿海的海水養殖業和海洋漁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危害。

2、引發洪災。1994年夏季,華南地區發生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但氣象專家卻說降水量並不是很大,這是因為圍海造的陸地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影響了洪水的下泄,同時,洪水造成的內澇,使較多的地表水下滲到地下,而圍海造陸又導致某些天然泄出口受阻,因此又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上升,廣州、深圳近年來發現不少樓房基礎受地下水浸泡,甚至導致樓房開裂、地下室進水等現象都與地下水位上升有關。

3、毀掉大批紅樹林。紅樹林素有「海上森林」之稱,它是熱帶、亞熱帶沿海潮間帶特有的木本植物群落,其生態系統具有沉泥積淤、加速成陸過程、凈化海化、預防赤潮、清新空氣、綠化環境等多種功能,還可為魚類、無脊椎動物和鳥類提供棲息、攝食和繁育場所,因而又是最富生物多樣性的區域,號稱魚、蝦、蟹、貝的天堂、鳥類的的安樂窩。近40年,我國紅樹林面積由4.83萬公頃銳減到1.51萬公頃,大部分是因為圍海造陸給毀掉的,紅樹林資源銳減換來的是海濱生態環境的惡化、海岸國土侵蝕日益嚴重、台風暴潮損失加劇、近海珍珠養殖業整體衰敗、灘塗養蝦暴病、林區和近海漁業資源減少等等。

4、改變了海岸帶的自然景觀,破壞生態平衡。不合理的圍海造陸,破壞海岸自然景觀環境,破壞海洋生物鏈,使海洋生物銳減,造成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不少海灣的自然環境因不合理的圍海造陸活動而改變,嚴重損害了其棲息生物的生態環境,導致原有生物群落結構的破壞和物種的減少。例如,北海由於填海建港,填海造地、岸線縮短,灣體縮小,人工海岸比例增高,淺灘消失,海岸的天然程度降低,損害生物的生態環境,使海洋漁獲量減少,物種也減少很多。最近香港最高法院否決了在灣仔地區圍海造陸的工程,理由是這個地區經常有帆船和渡船出沒,是香港的自然景觀,應該受到保護。

不合理的圍海造陸造成的惡果在我國某些地區已初現端倪。舟山市地處長江、甬江和錢塘江的三江入海交匯處,海水終年渾黃不堪,航道淤積日漸嚴重。而舟山市近年來在開發和建設過程中,一些見諸報端的重大圍海造陸工程如普陀東港開發區工程、六橫小郭巨圍海造田工程、釣浪圍墾工程等都大量採用移山填海、圍海造田的辦法,這種做法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島嶼之間潮流的流速、流向和有關水文條件,人為地加劇了海區航道淤積情況。另外,眾所周知,舟山群島屬於我國的四大漁場之一,但是近年來漁業資源急劇衰退,其原因之一就是海洋環境的不斷惡化。舟山群島海域的每一座礁石、每一處灘塗,都是魚類重要的洄遊棲息地,海平面以下的地形、地貌一旦發生變化或被破壞,將直接影響到魚群的棲息環境,破壞魚類的洄遊規律。大面積的圍海造田,對海洋洄遊魚類來說,就像飛翔的信鴿遭遇磁場變化,無法返回棲息的場所一樣。

廣東的汕頭港的航道因其內灣歷年實施圍海造陸而逐漸淤淺,僅上世紀從50年代到80年代汕頭灣就被圍去近70平方公里,導致了納潮量由1956年的2.96億立方米稅減到80年代的1.5億立方米,致使灣口外航道的水流明顯減慢並淤淺。後來耗巨資修建外導流堤仍見效不大,萬噸海輪進出汕頭港受航道水深的限制,近年不得不在灣口外另尋廣澳灣作為新的深水港。

自全新世海侵以後的漫長時間里,廈門灣是一個自然狀況十分優良的復式海灣,其以東渡灣為主幹,加上馬祖灣、杏林灣、五通灣等總面積超過135平方公里,雖然廈門灣主航道淤積快的一個原因是近五十年來龍江入海泥沙增加了3.5倍和河口淺灘東移等因素,但50年代初建成的高集海堤極大減弱了廈門灣的潮汐動力,杏林等海灣圍海造陸後使海域面積減少了近一半,納潮量減少了45%,導致了1974—1993年鼓浪嶼以北和以南的主航道平均每年淤積30cm。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合理的圍海造陸加快了經濟的建設步伐,似乎是一條「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發展路子,但卻嚴重忽略了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海洋生態的安全。近年來,我們所處的陸地生態環境和海洋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已經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關注和重視,可發生在我們周圍破壞生態的事件卻有增無減。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受到了經濟利益的驅使,雖然有關部門年年高呼著保護生態環境的口號,卻仍在熱衷於做那些有損生態環境的「事業」。

如何看待圍海造陸,如何保護我們的海洋環境,這方面國外已有許多典型案例,值得我們深思。

在我們的近鄰韓國,有一個龐大的圍海造陸工程—新萬金計劃,這項圍海造田工程計劃在韓國西部海岸群山與扶安之間的海灣築起一條33公里長的大壩,拒海水於壩外,造2.83萬公頃良田,蓄1.18萬公頃淡水湖面,年產14萬噸糧食。這項利益非凡的工程被起了個非常誘人的名字,叫「新萬金事業」。順乎其名,新萬金工程無論其規模和預期效益,在當今世界圍海造田的單項工程中都屈指可數。然而,這項工程攔截兩條入海江河,其對自然的改變之大也顯而易見。

新萬金項目自動工至今,已歷時12年,其間經歷盧泰愚、金泳三、金大中和盧武鉉四任總統領導的政府,先後投入1萬多億韓元(1美元約合1180韓元)。隨著工程總量已完成過半,伴隨而來的是政界的唏噓,民間的抗議,世界三大環保團體之一的「地球之友」國際總部主席納巴魯也曾趕到漢城要求新萬金項目停工,韓國政府內對新萬金項目的意見也莫衷一是,環境部和海洋水產部亮出黃牌,農林部則堅持綠燈放行。

圍海造田工程,許多國家有之。這種工程有利,也有弊。利者,造田生產,增糧添粟;弊者,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發展生產與保護環境的矛盾尖銳地擺在面前,孰輕孰重,何取何舍,難以選擇。韓國新萬金圍海造田工程正是在這種利弊得失間艱難上馬,時斷時續,前後折騰了10多年。最近,韓國漢城行政法院接受環保團體的訴狀,裁定新萬金圍海造田工程停工。由此,已經投巨資修好的長堤等未竟工程面臨著或發展生產或保護環境的重新抉擇。韓國農林部長官金泳鎮因不滿法院作出工程停工的裁決而提出辭呈,總統盧武鉉在反復挽留不成後批准其辭職。一項圍海造田工程迫使政府高官辭職,不僅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更折射出人們對利用自然的不同觀念取向。生產與環保、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的取捨將與新萬金項目引發的爭論相伴相隨。法院最終的斷案也許不一定代表真理的歸屬,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自然將是永恆的主題。

圍海造陸最成功的範例當屬荷蘭,他們圍海造陸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有四分之一的國土是從大海里「奪」過來的,被公認為是人類戰勝自然的壯舉。但荷蘭政府當前正在推行這樣一項宏偉計劃:將圍海造田的土地恢復成原來的濕地,1990年農業部制定的《自然政策計劃》是一項非常宏偉的計劃,是要花費30年時間恢復這個國家的自然,也可以稱之為國家的大政方針。這項方針就是要保護受圍海造田的影響而急劇減少的動植物,並通過使過去的景觀復原,為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亮麗的風景線。計劃里的「生態長廊」,是要將過去的濕地與水邊連鎖性復原,建立起南北長達250公里的「以濕地為中心的生態系地帶」。為什麼要把辛辛苦苦圍出的陸地帶原?原因之一是近年來圍海造陸的後遺症不斷出現,如圩田鹽化,海岸侵蝕,物種減少……,這些原因促使荷蘭政府痛下決心,恢復濕地,努力探索與水共存的新路。

科學發展觀告訴我們,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理解為以單純的經濟增長為中心,把「發展是硬道理」理解為GDP增長是硬道理,認為只要經濟增長了,生態環境、國民教育、公共衛生、社會公正等方面的問題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事實證明,沒有教育、文化、政治、社會諸方面的發展,就不會有真正的經濟增長、經濟發展;以犧牲上述諸方面的發展為代價來換取經濟一時的高速發展,將使社會陷入無序和危機。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確保不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經濟增長要考慮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對圍海造陸不能一概反對,但千萬不能放任自流,盲目圍墾,千萬不可忽略了對海洋以及陸地環境的保護,如果我們努力發展和繁榮的地方經濟,是以犧牲我們的生存環境為代價的話,那無異於殺雞取卵、飲鳩止渴,必將遭到大自然的懲罰。

㈣ 高一地理

43.河流的上中下游地貌各有什麼特徵,各河段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

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狹窄。

中游:河谷寬闊,往往形成曲流。

下游:堆積作用強盛,常形成寬闊的三角洲平原。

44.我國的海積地貌與海蝕地貌分界線?海蝕地貌利於何種經濟活動的開展?

我國海蝕地貌與海積地貌的分界線是杭州灣。海蝕地貌有利於建設港口。

45.風成地貌在我國哪個地區表現較為明顯,簡要分析原因。例舉常見的風積地貌!

西北內陸地區,氣候乾旱,地表植被稀少,近冬季風源地,風力較大,因此無論是風蝕地貌還是風積地貌都很普遍。常見的風積地貌有:沙漠、流動沙丘等。

46.黃土高原按形成原因屬於何種地貌,今天的黃土地貌主要有哪三種類型,形成原因?

如何有效治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風積地貌。黃土地貌主要有: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是流水侵蝕和切割而形成。

植樹種草,加強地面植被保護。

47.等高線疏密如何反映山體坡度?如果等高線重合則說明什麼問題?

等高線密集山體坡度陡峭,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等高線重合的地方位陡崖。

48.平原與山區分別適合何種農業的發展?簡述各自發展農業的優勢.

平原適宜種植業或畜牧業,山區適宜林業。

平原地區地表寬闊平坦,利於機械作業和農田基本建設適合發展規模農業。

丘陵山地地表起伏大,自然環境復雜,適合發展多種經營。

49.青藏鐵路修建過程中遇到哪些問題,如果你去西藏旅遊需要帶哪些日常用品?

高寒、缺氧、多凍土。墨鏡、太陽帽,防寒服等。

50.上海建造深水港為什麼不就近選址?洋山建設深水港有何優勢?

長江口泥沙沉積較多,無建深水港的條件。

港闊水深。大小洋山島的背風港灣,風浪小,利於船舶停靠等。

㈤ 高中地理 比雷埃夫斯港為什麼是希臘第一大港,他的區位條件有什麼

比雷埃夫斯港是歐洲大陸距離遠東最近的深水大港,也是歐洲大陸、地中海版沿岸地區距權離蘇伊士運河至直布羅陀主航線最近的港口之一,是船舶駛往大西洋、印度洋、黑海的良好中轉港,連接巴爾干半島、南歐地區、黑海地區、西歐、中東歐、中東及非洲等地區,為海上貿易提供便利。

㈥ 高中地理,海港建築選址的條件

1、深水處,2、有避風港。一般建在向陸地凹陷的海灣處

㈦ 高中地理問題

「成因類」問答題歸納
1.四季的成因
【解答】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的南北回歸移動→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地面獲得太陽輻射能量的季節變化→氣溫的季節變化→四季
2.夏季我國南北普遍高溫的原因
【解答】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陽高度並不比南方低多少,而北方的晝長卻比南方長,因此北方得到的光熱並不比南方少,所以夏季我國普遍高溫,南北溫差不大。
另外,北方雨季短,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南方雨季長,陰雨天多,日照時間短。
3.吐魯番盆地夏季最熱原因
【解答】①夏季正午太陽高度較高;②白晝長,日照時間長;③多晴天,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少,太陽輻射強;④盆地地形,不易散熱,且外邊氣流越過山地下沉時,增溫作用強,形成焚風; ⑤沙漠廣布,增溫快。
4.青藏高原是我國太陽輻射最強的地區的原因
【解答】①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氣稀薄潔凈,雲量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
②海拔高,太陽輻射穿越大氣層的路程也短,削弱作用也小;
③海拔高,日照時間長;
④緯度較低,太陽輻射強。
【提示】青藏高原氣候的特徵:終年氣溫較低,冬寒夏涼;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
晝夜溫差大(白天氣溫高,晚上氣溫低);氣溫年較差小;降水少。(思考原因!)
【點撥】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
(1)太陽輻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緯度位置、太陽高度、晝夜長短
(2)大氣自身條件(天氣、大氣物質多少、大氣透明度——主要分析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大小和對地面保溫作用的強弱)
(3)地面狀況——物質組成(對太陽輻射反射率不同)、海陸差異、地形、洋流、水域、森林。
(4)人類活動
①改變大氣成分,如CO2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變暖;排放消耗臭氧層物質,使得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增多;煙塵則削弱太陽輻射;
②改變下墊面,植樹降低氣溫,提高濕度,與建造大型水庫起到的作用相似。
③釋放人為廢熱,如城市熱島的形成。
5.我國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
【解答】我國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風、副高的影響。正常情況:
4、5月,雨帶位於華南地區,華南地區雨季,北方地區春旱開始;
6、7月,雨帶到達江淮地區,江淮地區梅雨;北方地區春旱
7-8月,雨帶移至華北、東北,北方地區雨季,江淮地區伏旱;
9月開始南撤,直至長江流域以南,北方雨季結束
10月撤出我國大陸,雨季結束。
——我國降水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的原因
【點撥】降水多少的影響因素分析
①大氣環流因素——決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風控制區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副高控制區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氣、熱帶沙漠氣候區、地中海氣候的夏干。
赤道低壓帶控制區降水豐沛
西風帶降水多,信風帶降水少
②天氣系統因素
低壓中心和低壓槽部位降水多,高壓中心和高壓脊部位降水少
鋒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貴陽冬雨、北方夏季暴雨
氣旋過境降水多,如西歐冬季、東北和江南春季
反氣旋過境降水少,如伏旱
台風過境降水多。
③洋流因素 沿海暖流流經區降水多 沿海寒流流經區降水少
④海陸位置 一般沿海降水多 內陸降水少
⑤地形地勢 暖濕氣流在山脈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焚風效應)

【點撥】氣候成因分析
①太陽輻射——決定了該地所處的熱量帶
太陽輻射強弱主要取決於當地太陽高度角的大小,總體而言,太陽高度是由低緯向高緯遞減的,故從低緯向高緯依次出現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寒帶這些不同的熱量帶。
②大氣環流——主要影響降水量的多少
(1)氣壓帶
赤道低氣壓帶 ——盛行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多陰雨天氣;
副極地低氣壓帶——盛行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多陰雨天氣;
副熱帶高氣壓帶——盛行下沉氣流——多晴朗、乾燥的天氣;
極地高氣壓帶 ——盛行下沉氣流——多晴朗、乾燥的天氣。
(2)風帶
信風 —— 性質一般炎熱乾燥,但如果是從海洋吹來,則較為濕潤;
西風 —— 性質溫和濕潤;
極地東風—— 性質寒冷乾燥。
(3)受單一氣壓帶或風帶影響而形成的氣候類型及氣候特點
赤道低氣壓帶 ——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
副熱帶高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乾燥;
西 風 帶——溫帶海洋氣候——終年溫和濕潤。
(4)受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形成的氣候類型及氣候特點
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熱帶草原氣候——干濕季明顯;
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 地 中 海 氣 候 ——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5)季風環流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及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干濕季交替;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③下墊面狀況
(1)比熱容——影響到氣溫變化的大小、海陸風和季風的形成
大陸——比熱容小——升溫、降溫快——氣溫日較差、年較差大——大陸性氣候;
海洋——比熱容大——升溫、降溫慢——氣溫日較差、年較差小——海洋性氣候。
(2)海陸位置——主要影響降水量的多少
中緯度大陸西岸——終年受西帶影響 —----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溫和多雨;
中緯度大陸內陸——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溫帶大陸性氣候 —---冬冷夏熱、降水稀少。
(3)地形因素——影響氣溫和降水分布
高原、高山氣候的形成取決於地勢的高低;山脈走向影響氣流運動狀況,從而影響降水分布,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對沿途氣候起增溫增濕作用;寒流對沿途氣候起降溫減濕作用。
除了南美洲外,其他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均一定程度受到暖流的影響,熱帶沙漠氣候逼近海岸是受由於到寒流的影響。
(5)地面反射率——影響著地面獲得太陽輻射能的多少
南極大陸成為世界最冷的地方的原因之一就是南極大陸的冰雪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很大。
6.特殊氣候的成因分析
(1)遠離赤道的熱帶雨林氣候——「來自海洋的信風+ 地形迎風坡+沿岸暖流」
遠離赤道的地區,只要氣溫、降水量等達到一定數值也可以形成熱帶雨林氣候。這樣的地方在地球上有4處,即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部和中美洲東北部。它們雖然遠離赤道,但由於處於來自海洋信風的迎風地帶,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從而使上述地區不但氣溫較高,降水也較為豐富。
(2)赤道地區的熱帶草原氣候——「地勢高」
赤道穿過東非高原,本地區理應為熱帶雨林氣候,但由於東非高原地勢較高,改變了此處的氣溫和降水狀況,從而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3)西風帶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西風帶內安第斯山脈的背風坡」
南美巴塔哥尼亞高原位於安第斯山脈東側,並處於西風帶內,但該地處於安第斯山脈東側的背風地帶,受山地阻擋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乾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4)大陸東岸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許多人誤以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只分布於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事實上,只要是溫帶地區,又能受到西風的影響,終年有暖濕空氣從海洋面上吹來,就可以形成溫和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如澳大利亞東南部及紐西蘭南北二島、智利火地島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5)南、北美洲西海岸各種氣候
這些氣候的分布范圍僅局限在沿岸地帶,形成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點,這些氣候區之所以南北延伸,是因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阻擋,各氣候不能向東深入,局限於沿海一帶而形成。

7.北美地區西部與亞歐大陸的西部緯度位置大體相當,海陸位置也近似,但是氣候類型卻不相同。有哪些差異?原因是什麼呢?
【解答】北美海洋性氣候僅分布在沿海狹長地帶,高山氣候及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海陸輪廓、地形和洋流等方面的影響。其中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最為顯著。
北美地區的地形呈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的高大山系,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溫和濕潤的西風,將西風的影響只限於山地以西的狹長的太平洋沿岸,使這里成為北美地區的多雨中心。但是西風一過山地的迎風坡,降水量驟減。東部山地比較低緩,來自大西洋的水汽可以越過東部低山進入內陸,使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中東部地區年降水量多在500毫米以上,對農業生產有利。
北美地區中部的大平原南北貫通,來自北冰洋的寒冷氣流可長驅南下直抵墨西哥灣,使大部分地區冬季寒冷,並多寒潮天氣。夏季,來自南部海洋的暖濕氣流可深入北部,使大部分地區夏季暖熱,又多颶風。這也是造成北美地區冬夏溫差大,形成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的氣候特點的主要原因。

8.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區的成因
【解答】緯度:位於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全年高溫
大氣環流:常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空氣對流旺盛,終年多雨;
地形:為亞馬孫平原,面積廣大,它的北、西、南三面為高原、山地,東面向大西
洋敞開;
洋流:東部沿海又有南赤道暖流和北赤道暖流經過,從東北、東南方向海上吹來的信風濕熱,向內陸匯集,並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終年多雨。
9.澳大利亞氣候呈半環狀的原因:
【解答】①北部受西北季風與東南信風影響,降水呈季節性變化,為熱帶草原氣候;
②東北部位於東南信風迎風坡,東澳大利亞暖流的增溫增濕,終年高溫多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③東部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森林向草原過渡;
④東南部西風帶控制區為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多雨;
⑤南部受副熱帶高氣壓帶與西風帶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氣候,向內陸過渡為草原、沙漠;
⑥中西部常年受副高、信風和西澳大利亞寒流影響,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氣候。
以上氣候分布使得降水量從北、東、南三面沿海向內陸呈半環狀遞減,造成氣候呈半環狀分布。
10.歐洲西部內河航運發達的原因。
【解答】自然原因:地形以平原為主;氣候冬暖夏涼,年降水量豐富,季節分配均勻。因此河流流量豐富、季節變化小,河流流速小,有利於通航。
社會經濟原因: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城市眾多,人流與物流量大。
11.伊拉克與伊朗的氣候類型有何不同?為什麼?
【解答】伊位克:大部分地區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氣流下沉,降水稀少,形成熱帶沙漠氣候
伊朗:地處高原,四周有高大山脈環繞,地形比較閉塞,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
12.怎樣分析理解不同海區鹽度的差異成因
(1)不同緯度海區:主要考慮各海區蒸發量與降水量的對比關系。
規律是:由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高緯度和低緯度遞減。
(2)在同一緯度海區:主要考慮洋流的影響和徑流稀釋作用。
影響因素 影 響
氣候 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
徑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洋流 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
海區的封閉度 影響與附近海區海水的交換量。
13.怎樣分析赤潮成因
(1)溫度和降水:一般出現在夏季,春、秋兩季也時有發生。
(2)風和海流。赤潮的形成、分布、集聚和分散直接受到水體運動的影響。赤潮容易產生於一些港灣就是這個原因。
(3)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不斷將大量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及農田廢水等排入海洋,過度的海產養殖,造成海域的富營養化。
14.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的分析
(1)緯度位置——決定了山麓基帶類型
(2)相對高度——決定了水熱狀況變化的程度 (以上2點決定自然帶數量)
(3)陽坡、陰坡——影響植被分布的高度
(4)迎風破、背風坡——影響降水多少與雪線高度

15.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1)全球變暖

原因

影響

措施 ——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採用新能源;加強國際合作;植樹造林。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時間——南極臭氧層空洞出現在春季(9~11月)

原因

危害

措施——國際合作,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積極研製新型的製冷系統

(3)酸雨危害與防治
概念——pH值小於5.6的降水
形成——燃燒礦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氣)及汽車尾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
分布——西歐、北美、日本、中國南方是世界酸雨最為嚴重的地方
我國——煤為主要能源,主要是硫酸型酸雨;酸雨區覆蓋面積佔40%,其中西南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成為重酸雨區(pH值<4.5的重酸雨區有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湖南、上海、江蘇等地)。季節性:東北主要在冬季。
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繁殖,乃至大量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③腐蝕建築物和文物古跡;④危及人體健康。

防治

16.影響我國的氣象災害
災害 多發地區 多發季節 成因 特點 主要防治措施
梅雨 長江中下游地 6月為主 冷暖氣團勢均力敵 陰雨連綿 修建水庫、及時排水
伏旱 長江中下游地 7-8月 副熱帶高壓控制 天氣酷熱少雨 引水灌溉
台風 東南沿海 夏秋 熱帶海洋上形成的強烈的熱帶氣旋 狂風暴雨 及時預報,健全減災法規,造海防林
春旱 華北地區為主 3-5月 氣溫回升快,而夏季風沒有到達 空氣乾燥,土壤缺水 引水灌溉
寒潮 除青藏 冬半年, 強冷空氣迅速入侵 大風、雨雪、凍害 加強警報
17.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水系特徵、水文特徵、氣候特徵);
人為原因(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植被破壞、圍湖造田)。
【長江洪災的原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徵:(1)流域廣,支流多;(2)中下游多為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2.水文特徵: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幹流汛期長,水量大。
3.氣候特徵:有些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
人為原因:
1.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從而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18.水庫壩址的區位選擇 主要考慮以下3個方面:
 選在河流峽谷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處(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有蓄水的地方);
 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如背斜,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
 考慮佔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
19.魯爾區的興衰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區近,靠近法國東北部洛林鐵礦區
區位優勢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陸交通: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運方便並直通海洋
⑤廣闊的市場
①生產結構單一: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煤炭、鋼鐵是基礎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使煤的比重減少、新技
衰落原因 術煉鋼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量增加,經濟危機及替代品廣泛使用,使用量減少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的生產和組織形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用地緊
張、環境污染嚴重
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新建遷移的以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為主。
綜合整治 ②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海邊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林
20.分析紐約港成為世界大港的原因
【解答】①哈得孫河為港口提供了淡水,避風的深水海港並且保證了入港航道應有的寬度和大量船舶拋錨所需的空間;
②哈得孫河口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設備、建築以及紐約市進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有利條件;
③紐約港的經濟腹地是美國最發達的東北部工業區,有多條鐵路通往美國各地;
④紐約港以紐約市為依託,紐約市是美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對外貿易口岸,人、財、物的優勢對港口的建設和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21.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與瀨戶內海沿岸的原因。
①日本資源貧乏,經濟的高速發展,要求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工業原料和燃料。
②日本國內市場狹小,工業製成品需要大量出口。
③這里多優良的港灣,水深港闊,風平浪靜,便於原料和燃料的輸入和產品的輸出。
④沿海為平原,地形平坦,利於建廠。
⑤工業集中於此,布局緊湊,用地少,也便於和其它企業聯系,經濟效益較高。
22.埃及農業的分布地區及自然區位條件分析
分布:尼羅河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自然條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全年高溫,熱量充足,光照時間長;有尼羅河水的灌溉。
23.上海建立大型鋼鐵企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海南為何目前仍沒有建立鋼鐵企業?
上海無煤無鐵,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發展鋼鐵工業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1) 接近消費市場。上海市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工業區又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各種工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鋼鐵,建立鋼鐵企業,可以就地消費,減少運輸費用,降低成本。
(2) 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居我國大陸南北沿海航線的中間位置,京滬、滬杭兩條鐵路在此相接,是水陸交通樞紐。可以利用便利海運、廉價的河運從內地和國外輸入煤鐵,發展臨海型鋼鐵工業。
(3)工業用水方便。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大型現代化寶山鋼鐵聯合企業就建立在長江之濱,工業用水極為方便。
(4)技術力量雄厚。上海工業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沿海地區老工業基地,知識技術密集,高等教育、科學技術都很發達,能為我國生產高、精、尖、新的產品,為全國鋼鐵企業培養和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海南島雖然蘊藏著豐富的富鐵礦,但由於能源短缺,開發較晚,技術落後,市場狹小,目前還沒有建立大型鋼鐵企業。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海南的鋼鐵工業也會興起的。
24.為什麼要修建南昆鐵路:
經濟意義:① 有利於資源開發和物資輸出。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② 有利於發揮鐵路對經濟輻射的作用,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
③ 有利於開發旅遊資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政治意義:① 有利於鞏固民族團結。
② 有利於加快西南區脫貧速度。
③ 有利於社會穩定 ;
戰略意義:① 有利於加快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
② 有利於鞏固國防,保衛邊疆。
25.華北地區缺水的原因:(供需矛盾)
① 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② 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
26.人口遷移的原因:
基本原因:不同地區的人口和生活資料在數量上的不平衡,經濟水平、生存環境的巨大差異。
人口遷移的主要、經常起作用的原因: 經濟原因
美國老年人口向陽光地帶遷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緯度高,氣候寒冷;(氣候是主因)
②社會原因:工業發達,環境污染嚴重。
新疆吸引人口遷入的主要原因: 開發資源和發展邊境貿易。

27.世界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人口基數大
人口壓力—— 發展中國家 人口增長快
人口素質不高

可再生資源:利用速度超過其補給、再生和增殖能力
資源不合理利用
非可再生資源:加速其枯竭速度

片面追求經濟增長—— 傳統發展模式以損害環境為代價

28.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產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處於內陸,氣候乾旱,降水稀少;
②全球變暖,蒸發旺盛,降水較少;
③平地覆蓋著深厚的疏鬆沙質沉積物;
④加上大風日數多而且集中
人為原因:① 過度樵採;
② 過度放牧;
③ 過度開墾;
④ 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 工礦、交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採取措施:① 半乾旱農牧過渡和旱農區: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採取防風沙措施相結合
② 乾旱地帶沙漠邊緣的綠洲: 建立以綠洲為中心的防護林體系
29.目前能源利用緊張原因:
① 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 我國耗能大的工業發展快,加劇了能源緊張;
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
④ 能源勘探、開采跟不上國民經濟需求;
⑤ 國際石油價格上漲;
⑥ 我國缺少石油儲備體系。
調整措施:
①加大能源勘探、開發,增加能源產量;
②開發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如因地制宜地發展沼氣、太陽能、水能、風能、海洋能,穩妥發展核電;
③加快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工程建設,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④樹立兩個市場觀,兩種能源觀,採取多元化戰略,進口石油;
⑤建立石油儲備體系;
⑥加大技術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⑦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節約能源的意識;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適當限制耗能大的工業發展。

㈧ 高中地理

日本工業發展的突出特點是臨海型。 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尤其是所謂「三灣一海」地區,即東京灣、伊勢灣和大阪灣以及瀨戶內海沿岸地區。東起東京灣東側的鹿島,向西經千葉、東京、橫濱—駿河灣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戶—瀨戶內海沿岸,最後直達北九州,包括京濱、中京、阪神、瀨戶內、北九州等五大工業地帶及其毗連地帶,呈東西向的條帶狀地區,通常稱之為「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 日本工業高度集中在這一帶狀地區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日本發展工業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輸入,產品又大部分依靠輸出,面向國外市場是戰後日本工業布局的基本出發點。 第二,充分發揮島國位置條件的優越性。日本海岸線綿長,沿海又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闊,風平浪靜,潮差不大,適宜修築巨港和深水碼頭,便於大型或超級貨輪停泊。 第三,日本沿海地帶雖已十分密集,用地緊張,但是近些年來這里由於填海造陸,已使地價較為便宜,利於投資設廠。 第四,沿海各大工業地帶是日本工業、城市和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國內工業品最大的消費地,使生產地接近消費地的經濟原則得以實現。 第五,日本在實施重點發展重、化學工業方針的進程中,在沿海地區大量投資修築公共設施和增設交通線路,從而為布局新廠提供了各種方便條件。日本工業分布的高度集中,從整體看是很不平衡的,過於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個企業內部來說,則布局緊湊,用地少,也便於和其它企業聯系,在技術上是合理的,經濟效益較高。 應該夠了吧。呵呵~~
二、1、沿岸城市人口集中,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地
2、沿海港口條件優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
3、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陸價格低
或許下面的答案更全面。
1.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地2.工廠靠近碼頭,陸地交通便利 3.港口條件優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 4.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陸價格低
詳細版:第一,日本發展工業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輸入,產品又大部分依靠輸出,面向國外市場是戰後日本工業布局的基本出發點,
第二,充分發揮島國位置條件的優越性。日本海岸線綿長,沿海又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闊,風平浪靜,潮差不大,適宜修築巨港和深水碼頭,便於大型或超級貨輪停泊。
第三,日本沿海地帶雖已十分密集,用地緊張,但是近些年來這里由於填海造陸,已使地價較為便宜,利於投資設廠。
第四,沿海各大工業地帶是日本工業、城市和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國內工業品最大的消費地,使生產地接近消費地的經濟原則得以實現。
第五,日本在實施重點發展重、化學工業方針的進程中,在沿海地區大量投資修築公共設施和增設交通線路,從而為布局新廠提供了各種方便條件。
日本工業分布的高度集中,從整體看是很不平衡的,過於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個企業內部來說,則布局緊湊,用地少,也便於和其它企業聯系,在技術上是合理的,經濟效益較高。
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