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課標研究
㈠ 如何找到高中地理新課標知識點的詳解
1、教學理念新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了自己的指導思想,集中體現在課程理念上:⑴構建共同的基礎,提供發展平台;⑵提供多樣課程,適應個性選擇;⑶倡導積極主動,勇於探索的學習方式;⑷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⑸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⑹與時俱進認識「雙基」;⑺強調本質,注意適度變化;⑻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⑼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⑽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這十條理念對高中數學課程、教學教研提供了近期的發展方向,同時也為高中數學課程基礎性和發展性、多樣性和選擇性給出了基本的定位,通過模塊式的課程結構,從數學內部為不同基礎、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了多種類的選擇。有對數學教學如何處理數學本質與形式的細致分析;也有倡導積極主動、勇於探索的學習方式;有對教師的數學教學方式問題,如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恰當地處理數學的本質與形式,有對我國數學教育的傳統問題的分析,如強調的是高中數學課程應該發揚我國數學具有的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的優良傳統,有我國數學教育的時代問題,如注重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同時指出了數學教育面對的困難和更富有挑戰性問題,如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如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如何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等。
2、評價體系與結構、內容與目標新
數學課程標准將高中數學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必修課程由5個模塊組成:選修課程由4個模塊組成,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個模塊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個專題組成。
課程內容與2002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數學教學大綱》對比主要有四類特點:
一是教學內容未變化的佔有相當部分;
二是新增加的教學內容,如二分法求近似解、冪函數、空間直角坐標系、幾何概型、莖葉圖、全稱量詞與存在量詞、定積分與微積分基本定理、柱坐標系和球坐標系、演算法初步、框圖(流程圖、結構圖)、推理與證明、數學史選講、住處安全與密碼、球面上的幾何、對稱與群、歐拉公式與閉曲面分類、三等分角與數域擴充、矩陣與變換、數列與差分、初等數論初步、優選法與實驗設計初步、統籌法與圖論論初步、風險與決策、開關電路與布爾代數。另外新增的數學建模、數學探究活動和數學文化是貫穿於整個高中課程的主要內容,這些內容不單獨設置,滲透在每個模塊或專題中。
三類是刪掉的教學內容,如極限等。
四類是教學、學習要求上有調整的,如立體幾何初步中僅要求認識柱、錐、台、球及其簡單的組合體的結構特徵;對稜柱、正棱錐、球的性質由掌握降為不做要求;反函數的處理,只要求以具體函數為例進行解釋和直觀理解,不要求一般地討論形式化的反函數的定義,也不要求已知函數的反函數;對拋物線、雙曲線的定義和標准方程的要求從掌握降為了解,對其有關性質由掌握降為知道;對組合數的兩個性質不做要求。還有提高要求的,如分段函數要求能簡單應用,知道最小二乘法等。
3、課堂教學觀念新
課堂教學是高中數學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整個數學課程內容中的絕大部分要靠教師的課堂教學去完成,課堂教學的觀念的轉變將是新課程理念真正貫徹、落實和實現的根本性標志。課堂教學最終應轉向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精神內涵的新課程課堂教學。
數學課程標准中對學生的學習方式給出了詳細的描述: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於接收、記憶、模仿和練習,提倡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這些方式有助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的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同時,設立了「數學探究」、「數學建模」等學習活動,為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多樣的學習方式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在學習課程中,養成獨立思考促進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習慣。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數學課程標准中對教師的教學方式的選擇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當然教師的講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但要注意的是必須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師生互動。對教學方式的選擇,應根據高中數學課程的理念和目標,學生的認知特徵和數學特點,結合數學課程標准中對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要求去選擇。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新課程 一是內容新、單位課時知識點多,密度大,以前一年要完成的內容現在半年就得完成。在內容增加而課時相對沒有增加的前提下,不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是沒有出路的。我們知道,新的《課程標准》將取代教學大綱成為指導我們教學的主要的綱領性文件,它明確規定了教學的目的、教學目標、教學的指導思想以及教學內容的確定和安排。它是我們高中教學的指導性文件,也是將來高三復習的指導性文件,它的意義與《考試大綱》同樣重要。因此,我們要象重視學習《考試大綱》那樣學習研究新課標,避免出現課標不要求的、不考的內容費時費力,而要求的重點內容又強化力度不夠等情況出現。我在教研活動中發現,那種不看不學《考試大綱》,但憑自己的直覺或被雜七雜八的資料牽著鼻子走的人大有人在。比如, 從《考試說明》頒布的第一年(91)起,就明確規定:立體幾何中異面直線距離問題只考查已給出公垂線的情況,而有的教師上課中卻給學生講了許多求公垂線的方法,什麼線面垂直轉化法了,什麼最小值法了......等等,講了四五個方法,加大了學習的難度,白做了好多無用功,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犯了導向上的錯誤。這種情況今後再也不能允許出現,否則,會誤人子弟的。因此,認真研究新課標、鑽研新教材是擺在我們每一位高一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的任務。大家都經歷過或即將經歷過由學生到教師的這一轉變的過程。我的體會是,做教師與做學生的要求絕對不一樣,可以說有天地之別。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學生時代有些問題是不必弄的很清楚,有的題型教師都給我們總結歸納好了,甚至有些較難的題暫時不會放放也可以,再說,有些題高考能否考還很難說......。以上做法或想法,作為學生或許可以,但做為教師卻絕對不行。因為教師的職責要求我們必須獨立地、徹底地弄清、弄懂所有的問題,不但如此,還要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對教學中出現的每個問題必須徹底地搞透徹,決不允許對知識的是是而非、不懂裝懂的情況出現。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講有些習題,教師講著講著有時可能就忘了,這種情況我在聽課時有時遇到。究其原因,不是經過自己刻苦鑽研的問題,靠看習題答案或問別人得來的知識,印象不深,容易忘。因此,對於新教師來說, 必須下大功夫、大力氣、獨立地鑽研、徹底弄清問題的來龍去脈、考查的知識點、考查的目的及有關試題的變形之後,才能歸納出解題規律、解題思路、解題方法。總之,教師要做幾倍於學生的工作,這樣才能上好課,教好學。另一方面,對於老教師來說,雖然教材大部分內容仍然沒變,但畢竟增加了部分新知識,涉及知識的更新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法,盡快地與新課標的要求相銜接。新課標明確提出要改進教學方法,實行啟發性教學和討論式教學。要求發揚教學民主,師生密切配合,交流互動,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及對數學問題的好奇心,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形成學生獲取新知識、發展新知識和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1a3c20100gtpc.html
㈡ 高中地理新課標新在哪裡
1、教學理念新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了自己的指導思想,集中體現在課程理念上:⑴構建共同的基礎,提供發展平台;⑵提供多樣課程,適應個性選擇;⑶倡導積極主動,勇於探索的學習方式;⑷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⑸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⑹與時俱進認識「雙基」;⑺強調本質,注意適度變化;⑻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⑼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⑽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這十條理念對高中數學課程、教學教研提供了近期的發展方向,同時也為高中數學課程基礎性和發展性、多樣性和選擇性給出了基本的定位,通過模塊式的課程結構,從數學內部為不同基礎、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了多種類的選擇。有對數學教學如何處理數學本質與形式的細致分析;也有倡導積極主動、勇於探索的學習方式;有對教師的數學教學方式問題,如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恰當地處理數學的本質與形式,有對我國數學教育的傳統問題的分析,如強調的是高中數學課程應該發揚我國數學具有的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的優良傳統,有我國數學教育的時代問題,如注重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同時指出了數學教育面對的困難和更富有挑戰性問題,如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如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如何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等。
2、評價體系與結構、內容與目標新
數學課程標准將高中數學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必修課程由5個模塊組成:選修課程由4個模塊組成,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個模塊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個專題組成。
課程內容與2002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數學教學大綱》對比主要有四類特點:
一是教學內容未變化的佔有相當部分;
二是新增加的教學內容,如二分法求近似解、冪函數、空間直角坐標系、幾何概型、莖葉圖、全稱量詞與存在量詞、定積分與微積分基本定理、柱坐標系和球坐標系、演算法初步、框圖(流程圖、結構圖)、推理與證明、數學史選講、住處安全與密碼、球面上的幾何、對稱與群、歐拉公式與閉曲面分類、三等分角與數域擴充、矩陣與變換、數列與差分、初等數論初步、優選法與實驗設計初步、統籌法與圖論論初步、風險與決策、開關電路與布爾代數。另外新增的數學建模、數學探究活動和數學文化是貫穿於整個高中課程的主要內容,這些內容不單獨設置,滲透在每個模塊或專題中。
三類是刪掉的教學內容,如極限等。
四類是教學、學習要求上有調整的,如立體幾何初步中僅要求認識柱、錐、台、球及其簡單的組合體的結構特徵;對稜柱、正棱錐、球的性質由掌握降為不做要求;反函數的處理,只要求以具體函數為例進行解釋和直觀理解,不要求一般地討論形式化的反函數的定義,也不要求已知函數的反函數;對拋物線、雙曲線的定義和標准方程的要求從掌握降為了解,對其有關性質由掌握降為知道;對組合數的兩個性質不做要求。還有提高要求的,如分段函數要求能簡單應用,知道最小二乘法等。
3、課堂教學觀念新
課堂教學是高中數學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整個數學課程內容中的絕大部分要靠教師的課堂教學去完成,課堂教學的觀念的轉變將是新課程理念真正貫徹、落實和實現的根本性標志。課堂教學最終應轉向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精神內涵的新課程課堂教學。
數學課程標准中對學生的學習方式給出了詳細的描述: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於接收、記憶、模仿和練習,提倡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這些方式有助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的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同時,設立了「數學探究」、「數學建模」等學習活動,為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多樣的學習方式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在學習課程中,養成獨立思考促進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習慣。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數學課程標准中對教師的教學方式的選擇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當然教師的講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但要注意的是必須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師生互動。對教學方式的選擇,應根據高中數學課程的理念和目標,學生的認知特徵和數學特點,結合數學課程標准中對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要求去選擇。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新課程 一是內容新、單位課時知識點多,密度大,以前一年要完成的內容現在半年就得完成。在內容增加而課時相對沒有增加的前提下,不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是沒有出路的。我們知道,新的《課程標准》將取代教學大綱成為指導我們教學的主要的綱領性文件,它明確規定了教學的目的、教學目標、教學的指導思想以及教學內容的確定和安排。它是我們高中教學的指導性文件,也是將來高三復習的指導性文件,它的意義與《考試大綱》同樣重要。因此,我們要象重視學習《考試大綱》那樣學習研究新課標,避免出現課標不要求的、不考的內容費時費力,而要求的重點內容又強化力度不夠等情況出現。我在教研活動中發現,那種不看不學《考試大綱》,但憑自己的直覺或被雜七雜八的資料牽著鼻子走的人大有人在。比如, 從《考試說明》頒布的第一年(91)起,就明確規定:立體幾何中異面直線距離問題只考查已給出公垂線的情況,而有的教師上課中卻給學生講了許多求公垂線的方法,什麼線面垂直轉化法了,什麼最小值法了......等等,講了四五個方法,加大了學習的難度,白做了好多無用功,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犯了導向上的錯誤。這種情況今後再也不能允許出現,否則,會誤人子弟的。因此,認真研究新課標、鑽研新教材是擺在我們每一位高一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的任務。大家都經歷過或即將經歷過由學生到教師的這一轉變的過程。我的體會是,做教師與做學生的要求絕對不一樣,可以說有天地之別。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學生時代有些問題是不必弄的很清楚,有的題型教師都給我們總結歸納好了,甚至有些較難的題暫時不會放放也可以,再說,有些題高考能否考還很難說......。以上做法或想法,作為學生或許可以,但做為教師卻絕對不行。因為教師的職責要求我們必須獨立地、徹底地弄清、弄懂所有的問題,不但如此,還要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對教學中出現的每個問題必須徹底地搞透徹,決不允許對知識的是是而非、不懂裝懂的情況出現。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講有些習題,教師講著講著有時可能就忘了,這種情況我在聽課時有時遇到。究其原因,不是經過自己刻苦鑽研的問題,靠看習題答案或問別人得來的知識,印象不深,容易忘。因此,對於新教師來說, 必須下大功夫、大力氣、獨立地鑽研、徹底弄清問題的來龍去脈、考查的知識點、考查的目的及有關試題的變形之後,才能歸納出解題規律、解題思路、解題方法。總之,教師要做幾倍於學生的工作,這樣才能上好課,教好學。另一方面,對於老教師來說,雖然教材大部分內容仍然沒變,但畢竟增加了部分新知識,涉及知識的更新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法,盡快地與新課標的要求相銜接。新課標明確提出要改進教學方法,實行啟發性教學和討論式教學。要求發揚教學民主,師生密切配合,交流互動,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及對數學問題的好奇心,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形成學生獲取新知識、發展新知識和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㈢ 你對中學地理新課標的認識
中學地理新課標,我覺得就是指導我們如何去上好中學地理這門課程。中學地理是學生們第一次接觸到地理,對其教學知識與教學理念等都不甚了解,這就需要中學教師對學生們進行教育。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怎樣才能教育好學生。中學地理新課標指明了在教學過程中怎樣實施教學,包括過程中學生的領會、地理知識的掌握、地理學科能力、地理技能的掌握等。
從中學地理新課標中知道中學地理課程包括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等,課程就要圍繞著這些教學內容來開展。地理課堂教學實施是按照知識線索、活動軌跡、高潮鋪設來建構教學結構,而且在教學中要有提問與討論等細節。
中學地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學習有用的地理,這樣有利於凸現地理學科的價值;有利於提高地理學習的興趣;有利於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有利於增強生活能力。還是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倡導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構建新型的地理課程包括開放式的與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課程內容、課程目標、課程形態、課程實施和課程資源的開放性。
中學地理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比較嚴格,需要教師在角色上進行反思,教師要把地理學科專業知識、教學法知識、普通文化知識和實踐知識學得徹底,這樣才能有基礎把學生教育好。中學地理新課標的學習讓我們知道學好基礎知識的重要性,這對於以後作為教師的路程有很大的幫助,這也要求我們把中學地理新課標這門課程學好。
總之,中學地理新課標對於中學地理教師是一項重要指標,對作為教師有比較高的要求,當我們學習中學地理新課標時要認真對待,這對以後教學有很大幫助,這就是對於中學地理新課標的認識。
㈣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一、為什麼要解讀課標?
《課標》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學有方向、有目標、有效益,就必須熟讀課標、研究課標.
有人對教學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把課程標准比作圓心,教學目標是半徑,無論圓多大,都離不開圓心.課程標准作為實施教學的核心要素,決定了教學的方向,圓心找不準,我們的教學就談不上有效和高效.因此,解讀課程標准就是找准圓心,然後通過研讀教材來理解課標,同時用對課標的理解來把握教材.
二.我們如何解讀課標
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
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認知內容」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 「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
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運用、……」,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
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
認知水平
知識
說出、了解、識別、辨認、回憶、舉例、列舉、描述、再認等
了解水平
解釋、說明、比較、歸納、分類、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推斷、收集、整理等
理解水平
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
應用水平
技能
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
模仿水平
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
獨立操作
水平
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
遷移水平
(了要求對所列地理基礎知識的含義及其相關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認識,知道這一知識是什麼,並能(或會)在有關的問題中識別它.理對所學的地理基礎知識、地理事物及現象有正確的理會,能夠解釋、舉例或變形、推斷,並能利用知識解決(如解釋或說明)問題.應用:將所學的地理概念、原理運用於新情境中,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聯系等.)
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
第四,重構合理明晰的教學目標
依據重點組合以及目標陳述的規范,敘寫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行為主體、運用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動詞,在一定的行為條件下,指出學生達到目標的最低表現水準.對該條標准可細化為:能夠說出岩石的分類及三大類岩石的形成過程,三大類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閱讀並能繪制簡單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
(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2)閱讀並分析教材中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圖中所示箭頭,說明各類岩石之間、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並分析其涉及的主要內、外力作用;
(3)把復雜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簡化為簡單的框圖,讓學生標注岩漿和各類岩石,並繪畫其相互間的箭頭,解釋岩石循環的基本過程.
舉例: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分解標准,確認「行為動詞」、「行為條件」 「認知內容」. (2)依據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理解水平)
(3)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4)細化課標如下:1、用圖形語言(示意圖、層級圖)和文本語言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2、通過太陽系模式圖和八顆行星基本數據分析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區域的含義」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說出區域的概念,描述區域的特徵,能夠列舉常見的重要區域,例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國東北地區以及美國東北部等,並能夠從所給出的有關區域圖中辨認出上述區域.
「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通過對比探究松嫩平原和長三角兩大區域,填寫出區域對比的分析框架,並運用區域對比的框架來比較分析其他典型區域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具體差異.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了解太陽能量的來源.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了解太陽大氣層的結構及太陽大氣中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理解太陽活動(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主要影響.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必修2第八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能分析說明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
②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含義.
③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並進行區位因素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概念
②知道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結果
③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必修2第二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知道人口遷移的含義.②說明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③能夠舉例說明某地區或某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對國際人口遷移與國內人口遷移兩概念及其事例的比較,掌握地理比較的方法.
②通過剖析「美國的人口遷移」「我國古代的幾次人口遷移」等案例,學會綜合分析的方法.
③經歷小組學習過程,學會與同學合作與交流.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必修2第六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①運用圖表、數字等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②會用科學的語言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認識到城市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進一步認識到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意義.
②通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學習,認識到在城市建設中,減少污染,並使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良性循環的重要性.
對於如何分解課程標准,我們已經上路了,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願與大家一起探索……
㈤ 如何應對高中地理的新課標改革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高中地理教學又迎來了一次新的課程改革,全面實施新的課程標准。在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如何把教學還給學生,如何有效地教給學生有用的地理知識,這些問題是新課標最主要的特點,同時也是高中地理教師在今後的教學中理念更新的基本標尺。
1 新課標理念下對如何加強高中地理教學改革
1.1 採用多種教學手段來豐富教學
高中地理新課標強調學習的有效性。地理教學涉及廣闊的人文景觀、自然天地和豐富多彩的知識內容。因此,地理教學有趣味性的知識點和雄厚的直觀性基礎。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廣泛採用現有的地理標本、掛圖、錄像、幻燈、多媒體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或自行創新設計豐富多樣、切實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學手段富於變化性。採用直觀教學,易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共鳴,使學生的學習始終保持在積極、自覺、主動的良好狀態。例如在「地球的運動」,這一節內容比較抽象難懂,如果單從課本文字和課本的插圖上看,學生根本不能深刻理解。教師可以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就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使靜止圖成為動態圖,讓學生從中觀察到地球運動的整個變化過程,從而能更好地理解地球運動的方向、與太陽的運動關系、黃赤交角的變化及其影響等原本較抽象的知識。
1.2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要轉變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指出:教學要面向所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首先應該切實認識到教與學是一個整體,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不應把自己放在教學的中心位置,應使自己的教學手段成為引導和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更應善於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決不能僅僅是為了講授課本內容而上課,那隻能使地理課程教學陷入僵化模式。教師要放棄課堂上「我說了算的權威」,樹立「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觀念,徹底改變那種板著面孔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的局面。要變教師的單向傳授為師生共同學習和雙向交流,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言傳身教,感染學生。
1.3 改變過去灌輸式教育方法,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新知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索新知,這是新課標給我們帶來的新鮮理念。問題即思維,一切探究、發現、創新都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材為憑借,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新知,不斷進入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設計問題一定要注意新穎性與層次性,問題要有思考價值和有可探索的餘地,多設計「為什麼」和「怎麼樣」之類的問題,少問簡單的「是什麼」之類問題,以讓學生通過問題激發思維,要鼓勵、誘導學生的求異思維。其次,教師不要直接向學生提供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法,結論和方法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同時,不僅要重視學生思維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生思維過程和解決問題的策略。第三,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課堂上一定要創設問題情境,容忍學生幼稚的甚至荒誕的想法,使學生逐步做到想問、敢問和善問。例如月相知識的學習,先製作表,要求學生用一個月的時間觀察月相,填出月球出沒的時間、方位,並繪出大致的形狀等,由他們分析總結規律。上課的時候再由老師分析這些規律的原理,用「上弦月出現在農歷上半月,出現在上半夜,切東西邊亮。下弦月出現在農歷下半月,出現在下半夜,切西東邊亮」等通俗的語言來加強學生的記憶。再例如在讓學生在爬山的過程中通過感受氣溫的高低、觀察植被的變化來學習垂直地帶性以及植被分布的特徵。把教師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拷貝」給學生,使教師有預見性地把握教學全局,更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1.4 著力改善教師自身的教學行為
應該充分發揮教師的能動性,科學地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宏觀駕馭教材,准確地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問題,創設情境,有效地調控課堂教學進程等等。教師應該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帶動學生學習行為的優化。如教學過程中必須精神煥發、富有激情;學生發言時認真傾聽,不隨便插嘴。學生發言後及時與以評價和指點;課堂上要有動有靜,有張有弛,有嚴肅有笑聲;下課前必須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總結反思本課的學習活動;必須准時下課,不得佔用學生課間休息時間等。同時,嚴格貫徹落實新的教學大綱。新編地理教學大綱,是地理學科實施素質教育和推進高中地理教學改革的「法律」性文件。認真貫徹執行新大綱是推動高中地理改革的關鍵。因此,高中地理教師首先必須認真學習領會精神,把握實質,並在教學中認真貫徹落實。其次,每位教師除了要嚴格執行教學計劃,全面落實教學目標和任務外,還應該根據大綱的規定發揮學科優勢,切實實施素質教育。
1.5 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力圖展現地理信息的多樣性
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為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天氣系統》教學中,將近期衛星雲圖動畫編入課件,展示近兩天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的真實性、現實性。
2 結語
總之,在新課標理念下,我們要高中地理的教學改革,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觀念,擺脫陳舊的教學模式的束縛,盡快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㈥ 新課標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了較大的轉變,但是仍然存在灌輸式課堂、表演式課堂、放羊式課堂等教學舊模式。高中地理新課程目標是一個科學體系,由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構成。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去全面落實三個目標的要求,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學習過程。那麼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新課標下地理課堂教學重中之重。
一、精準把握教材和領會課標要求,是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
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之前,要認真研讀課程標准與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確定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預設課堂情境,選擇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精選例題練習。因此,認真研究教材、精準把握課標要求是開展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基礎。要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可能就必須注意:細心研讀教材,准確提出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師如果沒有深入研讀教材和課標,會出現教學目標要求把握不準、課堂教學內容不當,甚至出現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組織混亂。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是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基礎條件。要認真結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確定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師在課前准備時要做到心中有綱,有的放矢。
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條件
1.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關系。教師應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信任自己所教的學生群體,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威信、教育教學水平、行為習慣等方面去影響學生,使學生對你更加尊敬和信任,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
2.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要「人人平等,一視同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感受到學習中的平等、民主、和諧氣氛,通過學生結對子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互幫活動,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和諧關系的形成。
3.相互評價關系。可以通過找學生談話、學生測評來了解教師在學生中的地位及存在問題,並且能促使教師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而做出改進。同時,教師也要對自己的學生做出合理積極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師生相互評價對課堂有效教學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是師生之間信任與尊重的體現。
三、選擇最優的學習方式,是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核心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中強調學生學習方式與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高效的地理課堂教學不是在於教師的教,更重要的學生怎麼學。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有較大的變化,從認知、個性、社會性等方面與初中學生相比有了較大的發展,這就決定了他們更適合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
1.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或能力。要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力得到很好的發揮,並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得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3.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分組來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其本質是將社會心理學中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利用人際交往對認識發展的促進功能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合作學習,要培養學生懂得與他人合作、願意與他人合作、善於與他人合作的團結協作精神。
四、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是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
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給當前地理課堂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幫助,多媒體課件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微課、地理教學資源網站、中學學科網、高考資源網、金太陽教育網等現代教育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來廣泛。通過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容量,集中學生上課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另外,教學實踐證明,地理教師若能綜合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等多方面的因素來選擇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並能靈活地加以組合運用,則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堂地理課的教學通常是採用多種地理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均有其不同的特點,都要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發揮效用。因而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突出一兩種主要方法,並輔以多種方法的交替使用,使各種方法相互滲透和相互補充,方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