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基礎知
㈠ 初一地理基礎知識
首先,地理是需要弄懂地圖,地圖很重要,一定要多看。
關於經緯線,相信你也有一定的「概念」。簡單來說,在地圖上橫的線是緯線,豎直的線是經線。所謂「橫緯豎經」。
你要知道零度經線,也就是本初子午線(其實每條經線都叫子午線,只是零度經線你要特別注意而已),這條線是經過英國倫敦,那是因為那個英國什麼天文台發明了經緯線這個東西。
從零度經線開始,向東一直到180度之間的經線,就是東經多少度,例如中國北京,是東經120度,度數是一直在遞增;向西也一樣,一直到180度之間的經線,就是西經多少度,度數也一直在定增。
但是,考試的時候可能會問,從180度經線開始,向東和向西時經線度數會怎樣變化----〉那就是度數遞減咯。(注意:0度和180度經線沒有東西經線之分)
關於緯線,你應該知道赤道是0度經線,向北向南就是北緯多少度,南緯多少度,例如:北極點(南極點)是北緯(南緯)90度,北極圈(南極圈)是北緯(南緯)60度。
這是最基本的,弄懂後就是關於東西半球的問題。首先要記住期劃分的界線---〉西經20度,東經160度(西經20度向西一直到東經160度是西半球,西經20度到東經160度是東半球)。為什麼不用零度和180度經線劃分?那是因為盡量避免把一些國家割成兩半,你會發現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主要佔據海洋上.考試的時候就會問你這個地方是屬於哪個半球。例如西經30度,北緯25度這個地方是屬於西半球和北半球。而東經175度則仍然在西半球,西經10度則是在東半球。建議多看地圖,這樣會比較容易理解。
最後,關於地球自轉,我沒有什麼好說的,因為要知道的就是自西向東這個方向.我覺得應該要注意的是地球公轉時是「側著」轉動,有一個黃赤交角,度數好像是23度26分吧。。。。這跟太陽直射點有關系,這會聯繫到南北回歸線。
有什麼問題可以發email給我,我會盡力幫你的。
㈡ 初中地理必背知識點有哪些
中國的位置、疆域、行政區域
一、中國的地理位置
中國位於北半球、東半球: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亞歐大陸東部,海陸兼備陸域和陸疆。1.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海陸兼備
2.領土四至:最北53度N,最南4度N,最東135度E,最西73度E
3.經緯跨度:大部分溫帶,少帶熱帶,沒有寒帶。採用北京東八區時間
4.陸上疆界:自鴨綠江河口至北倉河口
5.海域和海疆:東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台灣島東部太平洋海區
6.中國內海:渤海
二、中國的國土構成
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管轄300萬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國的行政區劃
省、縣、鄉三級。省級23個省,5個自冶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人口和民族
一、我國人口概況
1、人口總數: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3億
2、人口分布特點:
1)東南多,西北少
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點
基數大;增長快;農業地區多,林牧業地區少;開發早地多,開發晚地區少;沿江、濱海、沿鐵路干線多,交通不便地區少。
二、民族分布特點
1、大雜居、小聚居
2、漢族遍及全國,集中在東部,中部,少數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東北。
中國地形
一、中國地勢的特徵
1、地形多種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
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分布,
一二級分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
二三級分界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國各有類地形的特徵和分布
1.主要山脈
東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東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台灣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賀蘭山,橫斷山,台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勢高,面積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內蒙古高原:地面起伏和緩,開闊坦盪
黃土高原:黃土分布,植被少,水土流失,溝壑縱橫
雲貴高原:地勢崎嶇,石灰岩廣布,多小型壩子,喀斯特地貌典型
3、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南疆、天山-昆侖山之間面積大,沙漠廣,西高東低,邊緣有綠洲
准噶爾盆地:北疆,天山-阿爾泰山之間沙漠小,多風蝕地貌,西側有缺口
柴達木盆地:地勢較高,多戈壁沙漠,東有沼澤鹽湖
四川盆地:北高南低,內有丘陵平原,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
4、三大平原的特徵和分布
東北平原:面積大,黑土廣,部分地區有沼澤
華北平原:地勢平坦
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河網縱橫,湖盪密布
5、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地勢低,起伏緩,多為經濟林木或辟為旅遊區
6、山脈構成地勢骨架
天山以北准噶爾盆地以南塔里木盆地
昆侖山脈以北塔里木盆地,以南青藏高原
南嶺以北江南丘陵,以南兩廣丘陵
秦嶺以北黃土高原,是黃河與長江分水嶺
大興安嶺以西內蒙古高原以東東北平原
太行山以西黃土高原,以東華北平原
巫山以西四川盆地以東長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以西雲高原
長白山以西東北平原
武夷山以西江南丘陵,以東江南丘陵
橫斷山以西青藏高原以東四川盆地
賀蘭山以西內蒙古高原以東寧夏平原
阿爾泰山脈中國與蒙古的界山
祁連山以北河西走廊,以南柴達木盆地
喜馬拉雅山脈,中國、印度、尼泊爾、不丹邊界
三、地形對中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氣溫:海拔高氣溫則低,冷空氣背風坡氣溫較高
降水:西高東低有利於水流深入,暖濕空氣,在迎風坡形成地形雨
氣流運動:東西向山脈阻擋冷空氣南下,夏季阻擋北上暖氣流,使山脈西側氣候產生差異
2、對河流的影響:
流向:使河流自西向東流入大海
分水嶺:山脈是分水嶺,影響流域范圍
流速和落差:地勢階梯過渡帶,形成巨大落差,易形成峽谷急流
3、對植被的影響:植被呈規律的垂直變化,陽坡與陰坡植被有明顯差異
4、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平原開發早,利於居住,城鎮出現早,生產發達,經濟發達
山區資源豐富,但交通不便,開發晚,經濟基礎薄弱
丘陵、盆地地區經濟發達
高願地區經濟滯後
5、我國地震帶的分布:東南的台閩、華北太行沿線及津京唐、西南青藏高原及川滇西北的新、甘、寧
6、我國火山活動的分布:山西大同(死),長白山,黑龍江五大連池(休眠),台灣大屯和七星山,**於田附近昆侖山中的火中(活)
7、我國的泥石流分布
多發於西部青藏高原邊緣,山區,東部低山丘陵與平原交界處。
中國氣候
一、中國冬夏氣溫分布及成因
1、冬季氣溫分布:
南北溫差大,0度等溫線大致是秦嶺-淮河線
成因:緯度位置,冬季風影響
2、夏季氣溫分布:
全國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溫差不大
成因:緯度位置,青藏高原地勢高
二、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及成因
1、空間分布
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成因:海陸位置,分別考慮東南季風與西南季風影響
2、時間分配
集中在夏秋兩季,南方雨季長,年際變化大。
成因:降水年際變化與夏季風進退規律有關
三、季風活動對降水的影響
1.5月登陸,南嶺以南,6月到過長江中下游地區用淮河流域,7-8月到達華北至東北,10月退出大陸
2.東南降水多,西北降水少,集中在夏季,南方雨季長,北方雨季短,降水年際變化大
四、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界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五、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1、氣候主要特徵
氣候復雜多樣,有各類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寒氣候
季風氣候顯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季風盛行。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暖熱多雨,雨熱同期
六、中國主要災害性天氣
1、寒潮
發生於秋末,冬季,初春,源於西伯利亞,蒙古一帶強冷空氣入侵
2、台風
夏秋季節源於熱帶洋面的大氣渦流,西北太平洋最多
3、旱澇
春夏多旱,夏秋多澇,降水季節不均,年際變化大,台風帶來暴雨
4、沙塵暴
冬春季,源於蒙古和我國的沙漠,在春季隨風吹襲
河流和湖泊
一、內流區與外流區
1、外流區區域
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為外流河,其供水區為外流區域
2、內流區域
最終末流入海洋的河流為內流河,其供水區為內流區域
3、界線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二、中國主要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徵
1、東北地區
黑龍江松花江流量豐富,汛期較短,水位變化大,含沙量小,冰期長
2、秦嶺-淮河以北(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
遼河,海河,黃河流量較小,汛期短,水位變化大,含沙量大,冰期短
3、秦嶺-淮河以南
長江,珠江,流量豐富,汛期長,水位變化水,含沙量小,無冰期
4、西南地區(怒江,雅魯藏布江注入印度洋)
㈢ 求所有的初中地理基礎知識
地理初一、初二復習資料
在北美洲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東南亞
日本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的表現是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
日本的首都和首都所在島嶼是 東京 本州
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小麥和水稻
下列俄羅斯的工業部門中,不佔重要地位的是消費品製造業
地球最冷的地區 南極地區
俄羅斯最發達的工業地區是莫斯科工業區
關於歐洲西部的敘述正確的是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
著名的艾菲爾鐵塔屬於法國
受地形和氣候的影響,歐洲西部農業以畜牧業為主
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快的一洲非洲
非洲許多國家面臨的問題是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 尼羅河
現在的澳大利亞服務業已經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經濟支柱
美國的經濟增長得益於高新技術產業
南極地區氣候特點酷寒 烈風 降水較少
世界石油儲蓄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中東地區
下列四個地區中,水資源匱乏的是中東地區
二、填空題
俄羅斯地跨亞洲和歐洲兩個大洲,但是歷來被認為是歐洲國家。
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
印度人口目前已超過10億,居世界第2位。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
美國除本土48個州外,還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兩個州。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是黑人的故鄉。
有北半球「寒極」之稱的地方是俄羅斯的奧伊米亞康;世界「雨極」是印度的乞拉朋齊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 ,最大的群島是馬來群島。
以上是該掌握的基本知識
以下是參考資料
地理:
§1.1 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地理與日常生活:地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了解天氣,廣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況和風土人情等。
地理與生產建設:我們生產活動不能隨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1.2 我們怎樣學地理——學會看地圖:
地圖的種類:鳥瞰和平面 地圖的組成:①圖例和注記:介紹每個物體的標志。②方向:用來辨別方向的;有坐標:N為北S為南E為東W為西;無坐標: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經(南北)緯(東西)度確定方向。③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圍大,內容簡單。a.數字式 b. 文字式 c. 線段式
學會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閱地理辭書 ②咨詢有關人士 ③上網查閱資料等
第二章
§2.1 認識地球
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對地球形狀的說法:「蓋天說」和「渾天說」。 麥哲倫遊行圖:西班牙→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地球儀:南極、北極、地軸。地軸與地球平行的圓圈叫做緯線。0度~30度為低緯度地區;30度~60度為中緯度地區;60度~90度為高緯度地區。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為赤道。連接南、北極並垂直於緯線的弧線,叫做經線。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為20°W和160°E。經緯網:在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格。
名稱 形 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0度
經線 半圓(弧形) 相 等 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不等(南北對稱兩條相等) 東西方向 赤道
§2.2 世界的海陸分布
海洋與陸地:人們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陸地」概況地球海陸分布
七大洲: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做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做島嶼。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圖2-19和圖2-20) 南極洲、北冰洋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大洋 ***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國家。
大陸面積:亞洲:4400萬平方千米;非洲:3000萬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萬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萬平方千米;南極洲:1400萬平方千米;歐洲:1000萬平方千米;大洋洲:900萬平方千米
大洲分界線:亞歐: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裏海;烏拉爾河。亞非: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亞北美:白令海峽。南北美: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1 從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3 世界的地形
陸地地形: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
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特點: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不同是山地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溝谷較深,而丘陵較低,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環繞,中部相對低平。
海底地形:大陸架: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較緩,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內。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水深急劇增至數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誕生的地方,火山活動比較強烈。海溝: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達1萬多米。
§2.4 海陸變遷
大陸漂移假說:原始地球有一整塊大陸,成為「泛大陸」。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 火山與地震帶:板塊與板塊交接處。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三章
§3.1 世界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世界人口仍以較快的速度在持續增長。一般經濟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快。
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絕大多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在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或是臨海地帶。有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
世界的人口問題:亞、非一些國家增長速度過快;歐洲一些國家處於負增長。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3.2 世界的人種
人種是根據人類體制方面的特徵所劃分的人群。
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 黑色人種:非洲中部和南部。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3.3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世界的語言:聯合國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漢語: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語言,達到13億;英語: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語言
世界的宗教:
基督教:教堂:高高聳立;分布:歐洲,美洲,大洋洲;概述: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教徒總數超過10億,分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典:《聖經》 伊斯蘭教:清真寺:星月照應;分布: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概述:全世界有穆斯林7億多人;經典:《古蘭經》佛教:廟宇:金碧輝煌;分布:亞洲;概述:佛教徒現有2億多人。
§3.4 世界的聚落
聚落的形態:人們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城市: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
村莊:規模比較小的居民點,周圍有農田。集鎮:規模比較大的居民點。
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第四章
§4.1 天氣和氣候
天氣:某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段內的具體狀態。
氣候: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4.2 氣溫和降水
氣溫:空氣的溫度,常用℃表示,在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7月,最冷月出現在1月。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點(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從低緯度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最寒冷的大洲為南極大陸。
主要降水類型:降水形成有兩個基本條件:空氣中含有足夠的水氣;空氣溫度下降到水氣能夠凝結出來的程度.對流雨:濕潤空氣受熱膨脹上升,變冷凝結而形成的降雨。地形雨:濕潤空氣水平運動時,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溫度下降,水汽凝結,在迎風坡產生的降水。鋒面雨:類似的道理,當冷空氣與暖空氣相遇時,相對較輕的暖空氣被「抬升」,遇冷凝結而產生的降水。
世界降水的分布: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中緯度地區大陸的西岸降水多於東岸和內陸地區;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部或內陸地區降水少。
世界雨極:乞拉朋齊
§4.3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的形狀;地球的運動;海陸分布;地表的起伏……
地球的形狀與氣候:太陽光線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陽高度最大,太陽輻射最強,當太陽線垂直照射赤道時,隨著緯度的增高,太陽輻射的強度逐漸降低。
地球的運動與氣候: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時,地軸與公轉軌道的平面呈66.5°的固定傾角。春分、秋分:太陽與赤道(0°)成垂直角。夏至:太陽與北回歸線(23.5°N)成垂直角。冬至:太陽與南回歸線(23.5°S)成垂直角。
根據這三條線劃分五帶: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海陸分布與氣候:緯度相同的地方,夏季海洋氣溫低,陸地上氣溫高;
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地形地勢與氣候:一般情況下,每增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4.4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熱帶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最大的亞馬遜平原。熱帶草原氣候:最大的非洲草原。熱帶季風氣候: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熱帶沙漠氣候: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亞熱帶的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的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中國的東北,俄羅斯的東南,朝鮮半島和附近的島嶼。溫帶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內降水均勻。 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寒帶氣溫和高山高原氣候。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
第五章
§5.1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不同類型的國家:全世界有60多億人,分別居住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世界上最大國家俄羅斯:1707萬平方千米;最小國家梵蒂岡:0.44平方千米。
世界國家面積居世界前十名世界國家人口居世界前十名
國家 單位(萬平方千米) 國家 單位(億人)
俄羅斯 1707 中國 12.67
加拿大 997 印度 9.98
中國 約960 美國 2.76
美國 937 印度尼西亞 2.09
巴西 854 巴西 1.68
澳大利亞 768 巴基斯坦 1.52
印度 297 俄羅斯 1.45
阿根廷 278 孟加拉國 1.27
哈薩克 272 日本 1.27
蘇丹 250 奈及利亞 1.09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分布特點:發達國家大部分位於北半球,發展中國家即大多數分布在南半球。
§5.2 國際合作
國際間的矛盾與沖突:當代世界存在著許多矛盾與沖突,導致這些矛盾和沖突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5.3 重要的國際組織
聯合國:縮寫:UN;常任理事國:中國、英國、美國、俄羅斯、法國;行政負責人:秘書長。總部:美國紐約;主要職責:防止戰爭,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的友好關系;開展國際合作,解決國際的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世界貿易組織:縮寫:WTO;行政負責人:總幹事;總部:瑞士日內瓦;主要職能:減少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限制,控制和減免關稅,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中國:2001.12.11加入世貿組織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簡稱:國際奧委會;精神: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理想:和平、友誼、進步;總部:瑞士洛桑 紅十字會:宗旨:人道主義;任務:防止並減輕人類的疾苦,保護人的生命健康;保障人類的尊嚴;為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社會福利而工作
上海合作組織:總部設在中國上海
㈣ 初中地理基礎知識有哪些
我剛初中地理學完,重要的有:
1.地理常識(如使用地圖,地球儀,各大洲的輪廓專以及各大洲的分界屬線)
2.氣候(各種氣候主要分布地區)降水原因等。
3.中國地理(各個省的簡稱和各個省的輪廓,要了解一些少數名族的服飾節日樂器等,以及著名的各種高原盆地草原和各大鹽場和漁場。);中國地理中的四大地區分界線。中國鄰國等。
地理不難,學的時候一定要對照圖!
謝謝採納。
㈤ 初中地理知識點大全
做好它
學校八年級地理(上)期末考試試題
請考生注意:1. 請將卷一的答案用2B鉛筆填塗在《機讀卡》的相應位置;
2. 請將卷二的答案寫在《答題卷》的相應位置;
(卷一)
一、單項選擇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正確答案填在機讀卡上,每小題1分共40分):
1.我國東部所臨的海,自南向北依次是:
A.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B.南海、東海、黃海、渤海
C.黃海、渤海、南海、東海 D.東海、南海、渤海、黃海
2. 下列國家與我國陸地為鄰的是
A.泰國 B.越南 C.韓國 D.菲律賓
3.與我國三個自治區相鄰的省份是:
A.青海 B.甘肅 C.陝西 D.四川
4. 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的地區是:
A.東北、西北、西南等邊疆地區
B.西北、華北、西南等高原山區
C.華東、中南、西南等丘陵、平原地區
D.東北、華東、西南等平原、高原地區
5. 下列有關我國人口和民族的敘述中,正確的
A.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
B.在我國的56個少數民族中,漢族的人口最多
C.我國各民族分布具有「小雜居,大聚居」的特點
D.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
6. 既是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山,又是我國地勢二級階梯與三級階梯界山的是
A.太行山 B.大興安嶺 C.岡底斯山 D.雪峰山
7. 下列現象中不屬於人類利用自然資源不當造成的是
A.黃河斷流
B.海嘯
C .土地荒漠化
D.水土流失加劇
8. 我國許多大河都自西向東流,其原因是:
A.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B.地勢西高東低
C.地形多種多樣 D.山區面積廣大
9. 南方舊式民居的屋頂坡度較大,這樣建築的目的主要是為了
A.便於接受更多陽光 B.便於空氣流通
C.便於更快散熱 D.便於雨水下瀉
10. 因七月平均氣溫普遍在16℃以下而成為我國夏季最涼爽的地區是
A.內蒙古高原 B.黃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雲貴高原
11. 關於黃河、長江的敘述正確的是:
A.是我國第一大河,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B.都注入渤海
C.都流經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D.都發源於青海省流經四川省
12.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上的:
A. 唐古拉山 B.昆侖山 C.巴顏喀拉山 D.喜馬拉雅山
13. 下列關於我國南北地理特徵說法不正確的是:
A.「南船北馬」 B.「南甜北甘」
C.「南稻北麥」 D.「南田北地」
14.右圖中的四條氣溫變化曲線分別代表廣州、成都、
北京、哈爾濱四城市全年各月平均氣溫變化,
其中表示成都的是:
A. 曲線① B.曲線②
C.曲線③
D.曲線④
15. 我國氣溫南北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海陸位置不同 B.地勢高低不同
C.緯度高低不同 D.晝夜長短不同
16. 下列人類活動中,屬於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源的是:
A.居民將垃圾分類裝袋便於回收
B.餐飲業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C.節日期間大量互贈紙質賀卡
D.提倡使用私家車
17. 下列自然資源中屬於可再生資源的是:
A.鐵礦 B.煤炭 C.土地
D.水電.
18. 我國土地資源的現實狀況是:
土地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佔有量大
土地資源在空間上平衡分布
C.難利用的土地多,後備資源充足
D.人口與耕地的矛盾特別突出
19. 右圖為我國東部沿海某工業基地圖,
圖中表示上海的是:
A.C點 B.D點
C.E點 D.F點
20. 下列最缺水的地區是:
A.東北地區
B.西南地區
C.青藏高原地區
D. 華北地區
21. 南水北調工程是指:
A.引灤入津 B.引黃濟青
C.引黃入晉 D.引長江之水濟華北、西北
22. 關於我國水資源的敘述正確的是:
A.我國河流年徑流量居世界第二位,因此我國不是一個貧水國
B.人均佔有量居世界第六位
C.水資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資源佔全國的80%以上
D.水資源春夏多,秋冬少
23. 我國耕地主要分布在:
A.濕潤和半濕潤的高原地區 B.半乾旱和乾旱的盆地地區
C.濕潤和半濕潤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區 D.半濕潤和半乾旱的丘陵山地區
24. 我國現有林地主要集中在:
A.東南、西北以及西南部的山地 B.西南、東南以及西北部的山地
C.東南、西北以及東北部的山地 D.東北、西南以及東南部的山地下列
25.下列措施中不屬於節約用水的是:
A.農業上採用滴灌和噴灌方式,
B.工業用水重復使用,循環使用
C.減少農葯,化肥的使用
D.用水解凍或冷卻食物
26. 運價最高、運量最大的運輸方式分別是
A.空運、海運 B.鐵路、公路 C.水運、公路 D.河運、航空
27.關於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敘述正確的是:
A.貴重或急需的貨物都由航空運輸
B.容易死亡、變質的活物鮮貨,都由鐵路上的專用車運送
C.大宗笨重的貨物,遠距離盡可能利用水運或鐵路運輸
D.5噸活魚從北京郊區運到市區用船舶運輸
28. 下列鐵路干線屬於東西向的是:
A.京滬線 B .焦柳線 C.寶成線 D.隴海—蘭新線
29.由成都到北京,乘火車最近的路線應選擇
A.隴海線—京滬線—滬杭線 B.寶成線—隴海線—京廣線
C.成昆線—貴昆線—焦柳線 D.成昆線—隴海線—京九線
30. 目前,我國正在青藏高原修建我國海拔最高的鐵路線是:
A.青藏鐵路 B.川藏鐵路 C.蘭青鐵路 D.新藏鐵路
31.浙贛線、湘黔線、京廣線交會於
A:柳州
B:株洲 C:鄭州 D:徐州
32. 我國四大牧區位於第一級階梯上的是
A.內蒙古牧區、新疆牧區 B.新疆牧區、青海牧區
C.青海牧區、西藏牧區 D.新疆牧區、西藏牧區
32.我國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線是:
A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B 黃河一線
C 秦嶺——淮河一線 D長江一線
33.下列有關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是我國三大棉花產區之一
B.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
C.是我國重要的溫帶水果產地
D.是我國甜菜生產基地
34.下面關於我國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策略正確的是:
東部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
B.在四川省西部開墾荒地種糧
C.青藏高原地區湖泊眾多,可大力發展漁業
D.在長江以南地區發展桑基魚塘
35.下列省區與其主要經濟作物連線正確的是:
、
A圖B圖C圖D圖
A.A圖—油菜 B.
B圖—甜菜
C. C圖—花生 D. D圖—甘蔗
36.下列產品中,屬於重工業部門的是
A.冰箱 B:食品 C:機床 D:自行車
37.下列城市中,位於京廣線上的工業城市是
A.南京
B.重慶
C.武漢 D.宜賓
38.我國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地帶是:
A.長江流域 B.黃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39.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是在
A.北京的中關村 B.上海浦東 C.陝西省西安市 D.台灣新竹
40.以下關於高新技術產業特點的敘述,錯誤的是:
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所佔的比重大
銷售收入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比例大
產品的更新換代快
產品科技含量不高
(卷二)
二、填空題(共20分)
41.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於 大陸東部,東部瀕臨 洋。
42.我國省級行政區共有 個,我國領土大部分在溫帶、沒有 帶。
43.一般把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稱為
,在我國約占陸地面積的 。
44.我國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從 向 遞減。
45.
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
46.我國自然資源國情的基本特徵是 ,
47.工業是國民經濟的 ,
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
48. 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
49.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衡的有效辦法是 , 解決水資源季節變化大的問題。
50.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 ,呈現 、集中的特點。
三、綜合題(共40分)
51.將下列鐵路干線和它們之間相交匯的城市用直線相連:(4分)
A.京廣鐵路和隴海鐵路 ①徐州
B.京滬鐵路和隴海鐵路 ②鄭州
C.寶成鐵路和成昆鐵路 ③蘭州
D.包蘭鐵路和隴海鐵路 ④成都
52.將下列商品糧基地與其對應的省區簡稱,用直線相連:(4分)
A.蘇 ①三江平原
B.黑 ②江淮地區
C.贛 ③洞庭湖平原
D.湘 ④鄱陽湖平原
53.讀右圖填註:(12分)
填出圖中數碼所代表的地理名稱:
山脈:①
②
③④
平原:⑤ ⑥
高原:⑦ ⑧
盆地:⑨ ⑩
河流:A B
。
54.讀我國部分地區鐵路主幹線示意圖,
填注並回答問題:(4分)
(1)寫出圖三條鐵路名稱;
A為 線、B為 線、
C為 線
(2)圖中所示地區最大的交通樞紐
中心為
55.讀右圖,填注並回答問題:(9分)
(1)在圖中適當的位置填注出我國四大牧區
(2)寫出圖中商品糧基地的名稱:
AB
CD
(3)圖中E所在的地區位於我國
的 林區。
56.讀我國主要工業基地分布圖
回答問題:(7分)
將圖中字母所代表的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名稱,填寫在下面相應
的字母後面:
A.B.
C.D.
(2)A工業基地中最大的鋼鐵工業中心是;它
是在本地區豐富的基礎上建立的。而C工業區雖然沒有豐富
的資源,但是有和廣闊的市場,所以也有我國大型
鋼鐵企業。
成都外國語學校2004----2005學年度上學期期末考試
八年級地理答題卷
二. 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4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4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5. ________
,____ ________。46. _____________ 、____ _____
47. ____ ______,__ ________。48. ____________,
49. _____ ______、_____ ____。50. _____ ______、_____ ____。
三、綜合題(每處1分,共40分)
51.A. B. C.
D.
52. A. B.
C. D.
53.山脈:① ②
③④
⑤ 平原⑥ 平原⑦ 高原⑧ 高原
⑨ 盆地⑩ 盆地,河流:A B
。
54. (1)A為
線、B為
線、C為
線
(2)
55. (1)在圖中適當的位置
填注出我國四大牧區
(2)A
B
C
D
(3)
、
56.(1)A.
B.C.D.
(2) ,
㈥ 初中地理知識歸納
初中地理知識復習提綱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米。
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緯線都 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
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0的夾角。由於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的變化。
6、五帶的劃分 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7、地圖三要素 比例尺、圖例與注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8、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9、等高線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0、世界海陸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積佔了71%,而陸地面積僅佔29%。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有歐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們習習慣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11、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山地 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 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盪。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較簡單,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
12、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 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氣和氣候 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它是時刻在變化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14、氣溫的變化 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後(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叫做該地的氣溫年較差。
15、世界氣溫的分布 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並不一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氣溫還受地勢高低的影響。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規律: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多;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17、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年多雨區:在赤道附近地帶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區:在內陸地區、兩極地區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開羅;夏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國北京;冬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義大利羅馬;常年濕潤區:在南、北緯400~~600的大陸西岸,全年受從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影響的地區,各月濕潤,雨量適中,如英國倫敦。
18、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一、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 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乾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乾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溫帶的主要氣候類型
1、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2、地中海氣候 主要位於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3、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
4、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於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19、自然資源 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水、礦產、森林等,都是自然資源。按其形成的特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一類是非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資源;非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歷史時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
20、土地的利用類型 土地的利用類型可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等類型。
21、土地資源的分布 溫帶濕潤的平原地的地勢平坦,氣候溫暖,適宜發展農業,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區。氣候冷濕的亞寒帶地區和炎熱多雨的熱帶地區,保留了大片的針葉林和雨林。熱帶和溫帶半乾旱地區草地面積廣闊,是世界畜牧業的主要分布區。
22、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三種存在形式。陸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澤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種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總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資源中,冰川中儲存的水量最多,現在人們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護水資源,主要途徑有:節約和合理用水,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擴大淡水來源。
23、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森林有調節大氣成分、凈化空氣、含蓄水源、增加空氣濕度、防風護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們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總調節室」。世界有森林面積40億公頃,主要在以針葉林和闊葉林為主。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鐵、煤、石油的分布 世界上鐵、煤、石油的分布情況如下:
1、世界上的鐵礦主要分布在俄羅斯、馬西、國、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和美國。這七個國家的鐵的儲量約佔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亞歐大陸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國中,煤儲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
3、世界上石油資源的分布很集中,中東地區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還多。主要輸往日本、歐洲和北美洲等地。
25、世界人口的增長 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特別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歐洲為2%;亞洲為15%;北美洲為10%;南美洲為17%;大洋洲為14%;非洲為27%。
26、世界人口的遷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規模變小,人口遷移主要以三種形式為主。第一種是科技移民,即大批的高素質人才由發展中國家移向發達國家。第二種是勞動力輸出。外籍勞工流動的基本方向是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由貧窮國家流向富裕的在石油輸出國,由人口稠密的同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國家。第三種是國際難民遷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 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的人口最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位於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帶。在嚴寒的苔原帶、冰原帶,廣大的嚴寒帶針葉林帶,末開發的熱帶雨林帶,乾旱的沙漠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人口稀少。
28、人口向城市遷移及產生的問題 一個國家的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准之一。世界上發達國家人口的70%以上為城市人口,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只佔人口的30%多一點。現在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29、世界的人種 白種人的膚色、眼色、發色一般較淺,頭發呈波狀,鼻樑高、嘴唇薄,體毛較多,他們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黃種人的皮膚呈淡黃色或棕黑色,頭發黑直,面龐扁平,體毛中等。他們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黑種人膚色黝黑,頭發捲曲,嘴唇較厚,體毛較少,他們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美國境內。
30、世界上的國家 世界上有190多個國家,名國的面積大小不一,面積最大的俄羅斯有1700多萬平方千米。中國的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岡。
31、國界和領土 國界線范圍以內的陸地、領海、領水和領空,總稱為領土。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為界;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以湖泊中心為界,西部有一段以緯線為界,有一段以經線為界。
32、世界地埋區域的劃分 共分為13個地區。圖見書本第一冊P83。
33、東亞概述 圖見P85。東亞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西側,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等國家。蒙古的畜牧業佔有重要的地位。日本為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東亞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風,風由寒冷的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向太平洋,風力強勁,受其影響,大部分地區氣候寒冷乾燥。夏季盛行偏南風,風從太平洋、印度洋帶來豐沛的降水,降水由沿海向內陸減少,氣候炎熱。在東亞的季風氣候區內,根據氣溫和降水的不同,又分為溫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前者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雨季較短;後者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雨季較長。
34、東亞的人口和經濟 東亞是世界上黃色人種的主要分布區,居民絕大部分是黃色人種。東亞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35、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是東亞的一個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一些小島組成,面積比較狹小,人口稠密。日本境內多山,國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鄰近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本州島太平洋沿岸的神戶和橫濱,是全國著名的海港。日本群島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著名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日本的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方相比,冬季較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全國大部分為森林所覆蓋,山間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圖見第一冊P90。
36、日本的經濟 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神戶和橫濱的日本兩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日本同中國的貿易有很大發展。從中國輸入的商品有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等。向中國輸出的商品有鋼材、電子產品和其他工業產品。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首都東京在關東平原的南部,東京灣的西北岸。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上著名的漁場。日本的捕魚量常佔世界第一位。現在稻米的產量已能自給。但蔬菜、水果仍需要進口。
37、東南亞 圖見第一冊P94。東南亞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南部狹長,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叫做馬來半島。東南亞的國家,除了寮國是內陸國外,其他都是臨海國或島國。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亞。領土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多的國家。因此有「火山國」之稱。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位於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
38、居民與經濟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該國人口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島。東南亞是華人與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其祖先大多是中國廣東、福建的居民。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棕油、椰子、蕉麻等熱帶經濟作物產品的最大產地,各國居民多以稻米為主在食物。東南亞的礦產以錫和石油為最重要。新加坡有「花園城市」之稱。
39、南亞 圖見第一冊P108。南亞是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南亞北部有綿延高聳的喜馬拉雅山。這一部分叫做「南亞次大陸」。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恆河沖積而成,是南亞的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印度半島大部分被德干高原所佔據。南亞的降水受季風的影響,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西北季風,為旱季。
40、印度 印度的耕地面積很廣,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和小麥,經濟作物有棉花、茶、黃麻等。印度的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東北部。首都新德里。加爾各答盛產黃麻,是印度的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
41、中亞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中部,深居亞洲陸。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中亞境內的河流多為內流河。西部瀕臨世界最大的內流湖--裏海。中亞中部和南部牧場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產棉基地。烏茲別克因盛產棉花而稱為「白金之國」。牲畜以細毛羊和羔皮羊為主。同時采礦、冶金、軍事工業相當發達。
42、西亞與北非 西亞和北非地處亞歐非三大洲、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樞紐地帶,地理位置很重要。死海湖面海拔高度為-400米,是世界上陸地表面的最低點。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世界上最高的氣溫記錄出現在北非利比亞的阿齊濟耶(57.8℃)。一般降水稀少。只有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
43、撒哈拉沙漠 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西起大西洋岸邊,東到紅海海濱,北起地中海岸,南抵蘇丹熱帶草原,約占非洲面積的1/4。終年高溫少雨,植物稀少,沙漠下有豐富的石油。
44、阿拉伯人與伊斯蘭教 西亞和北非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區,主要為白色人種。通用阿拉伯語,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西亞是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發祥地。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城被稱為伊斯蘭教的聖城。耶路撒冷被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都看做聖城。
45、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庫 西亞和北非是出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西亞以波斯灣為中心,形成了一條巨大的石油帶,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西亞主要的產油國家。石油儲量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2,產量約占總產量的1/4。所產的石油,主要輸往西歐、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摩洛哥一國的磷酸鹽儲量佔世界的3/4。
46、畜牧業與農業 棗椰樹是綠洲農業的代表植物。
47、巴基斯坦 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側,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發展滴灌和噴灌技術。
48、埃及 位於非洲東北部,亞洲境內的西奈半島,也是埃及的領土。全境90%以上是沙漠,耕地、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狹長的尼羅河沿岸平原和入海處的河口三角洲地區。尼羅河全長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第一長河,發源於非洲東部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首都開羅是阿拉伯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亞歷山大是埃及在地中海邊的重要海港。地中海和紅海之間的蘇伊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彼此相連,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了8000-10000千米。過去,埃及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長絨棉一直是埃及著名的出口商品。近年,埃及的石油、運河、僑匯和旅遊收入都超過了棉花,成為埃及的主要經濟支柱。埃及的金字塔等名勝古跡是旅遊的主要景點。
49、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是世界上黑人的故鄉。整個非洲大陸的地形以高原為主,東非裂谷帶,南起贊比西河,北經紅海,一直延伸到西亞的死海附近。死火山中的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峰。東非大裂谷是地殼在運動過程中斷裂形成的。非洲最大的島嶼--馬達加斯加島,有一個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叫做好望角。整個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熱帶草原氣候分布面積很廣。動物主要以斑馬、羚羊、長頸鹿、獅和豹子為主。黃金、金剛石的儲量和產量都佔世界第一位。南非是出產黃金最多的國家,幾內亞是出產鋁土最多的國家,尚比亞是出產銅礦的重要國家。奈及利亞是重要的石油輸出國。
50、居民與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非洲只有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三個獨立國家。1990年,最後一個殖民地--納米比亞也宣告獨立。整個經濟是以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
51、南非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首都比勒陀利亞。臨近好望角的開普敦是南非最大港口。約翰內斯堡是金礦開采和機械製造工業中心。
52、歐洲西部 歐洲西部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海岸線十分曲折。主要的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有伊比利亞、亞平寧和馬爾干三個大半島。主要的島嶼有不列顛群島和冰島。主要的內海有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面的地中海,東南部的黑海。地中海位於歐、亞、非三大洲之間,西經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通,北海是重要的邊緣海。
歐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為主,平原主要是萊茵河以東部的波德的平原,以西的西歐平原。北部有縱貫斯 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主要有橫貫東西的阿爾卑斯山脈。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湖泊眾多。半島西側有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地形。意法邊境上勃朗峰是歐洲西部最高的山峰。
氣候 主要是海洋性氣候,冬季比較溫和,比較涼爽,全年降水的季節分配也比較均勻。降水量向東逐漸減少,年溫差自西向東逐漸增大。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綠灌木為主,耐旱。多瑙河發源流經九個國家,注入黑海,是歐洲流經國家最多的一條國際河流。萊茵河流經德國魯爾工業區,也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河流。
53、歐洲西部的居民與經濟 居民以白種人為主。人口稠密的地方大多是工業區。其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最低的。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地區,工農業生產約佔世界的1/3。其對外貿易很發達,佔世界對外貿易總額的1/2以上,其中德國居第一位。
54、英國 英國全稱是「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北愛爾蘭島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三部分,其中英格蘭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地區。是工業化最早的國家。目前商船噸位仍居世界前列。英國的石油主要靠進口。北海油田對經濟有促進作用。首都倫敦,過去曾叫做「霧都」,是游覽勝地,大英博物館,格林尼冶天文台,公墓內安眠著馬克思。
55、法國 是歐洲西部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有著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以平原和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都有利於農業的發展。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園藝業發達,尤以出產葡萄著名,所產的葡萄酒世界聞名。目前,法國是歐洲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首都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艾菲爾鐵塔,凱旋門、蓬皮杜中心、巴黎聖母院是有名的旅遊勝地。同時巴黎還是著名的時裝與化妝品中心。法國的烹調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56、德國 是歐洲西部鄰國最多的國家。北部是北德平原,中部是山地,南部有高原和草地。德國工業的發展,主要是建立要本國豐富的煤炭資源,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礎上。魯爾區是德國重要的工業區。德國南部的慕尼黑是德國宇航、飛機製造和微電子中心,德國是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萊茵河是德國最重要的河流,是德國的「黃金水道」。貨動量居世界各河首位。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有首都柏林、漢堡和慕尼黑。
57、歐洲東部和北亞 歐洲東部是指西起波羅的海東岸,東到烏拉爾山,北到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間的歐洲部分。北亞是指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領土部分以。
58、俄羅斯 領土面積為1700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面。歐洲部分集中了全國3/4的人口。首都莫斯科位於歐洲部分中央。伏爾加河發源了東歐平原西部的丘陵地區,注入裏海,是歐洲最長的河流。貝加爾湖位於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俄羅斯的工業主要分布在歐洲部分。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業區和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這兩個工業區以機械、化學和多種輕工業為主。二戰後,工業建設向東發展,在烏位爾山區建立了鋼鐵工業和機械工業為主的烏拉爾工業區,以及以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主的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其農業不穩定。首都莫斯科。聖彼得堡是全國第二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
59、北美 是一些以英語為主的美洲國家。西部高山區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由落基山脈組成。東部高原、山地區 在加拿大境內有拉布拉多高原,美國境內有阿巴拉契亞山。中部平原區有中央大平原。 蘇必利爾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是由過去冰川作用形成的。除密歇根湖全在美國境內以外,其餘四湖為美、加兩國所共有。 北美大部分區屬於北溫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在北美所佔的范圍最廣。北美氣候除了受緯度位置影響,降水分布和天氣變化還受地形的影響比較顯著。北美當地原來的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他們是黃種人。因紐特人生活在北冰洋沿岸。
60、美國 美國國旗內有50顆白色五角星。本土有48個州,位於北美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位於太平洋北回歸線附近的夏威夷州。美國的全稱為「美利堅合眾國」。美國面積為930多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美國人口中白色人種佔80%以上。美國的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華人與華僑在舊金山,紐約一帶。近幾十年來,有不少人從東北部向南部西部「陽光地帶」遷移。美國是世界上輸出農產品最多的國家。美國農業的另一特點是地區生產專門化,美國的農業生產可分為可抑制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區等主要農業帶。美國是輸出工農業產品數量最多,產值最大的國家,是世界上進口小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美國工業的分布,可分為三大地區。東北部地區:紐約是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工商業中心和港口。南部地區:休斯敦是南部石油化工、宇宙航空研究和發展中心。西部地區:加利福尼亞洲是西部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舊金山是西部的大港口,附近的「矽谷」是新興的電子工業中心。洛杉磯是西部人口最多的城市和海港,主要生產飛機,精密機械等。這里的好萊塢是美國電影、電視工業中心,舊金山和洛杉磯也是美國華人最多的城市。
61、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國家和地區。北部,包括三個地理區域,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和西印度群島。南部是南美洲。南端島嶼中最大的是火地島,火地島與南美洲大陸之間隔著麥哲倫海峽。墨西哥和南美大陸之間,有狹長的中美地峽,有「美洲大陸橋梁」和稱號。巴拿馬運河位於中美地峽的最窄處。安第斯山被稱叫做「南美洲的脊樑」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巴西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大河。僅次於尼羅河,居世界第二。有「河海」之稱。墨西哥的銀、巴西的鐵、智利和秘魯的銅,儲量和產量都居世界鬧前列。秘魯附近的海洋,是世界著名的漁場之一。阿根毛廷出口的牛肉,佔世界第一位。南美大陸還有一些獨特的動物,如哺乳類的樹懶、大食蟻獸、卷尾猴,鳥類中的巨嘴鳥。
62、拉丁美洲的居民與經濟 拉丁美洲的當地居民原為印第安人。大多數國家通用西班牙語,巴西通用葡萄牙語。拉丁美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僅次於非洲,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有墨西哥城、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巴西的工業中心保羅和里約熱內盧。咖啡、甘蔗、香蕉都是熱帶經濟作物。玉米是拉丁美洲各國普遍種植的糧食作物。目前拉美許多國家的糧食還不能自給。
63、巴西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
㈦ 地理要掌握哪些基礎知識
初中地理基礎知識匯編
一 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表面積5.1億KM2。
2、緯線與緯度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是最長的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
3、經線和經度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經緯線特點比較(表格)
長 度 形 狀 指示方向 半 球 劃 分
經線 都相等 半 圓 南 北 東西半球(20°W,160°E)
緯線 由赤道向南北縮短 圓圈(極點除外) 東 西 南北半球:0°緯線
4、經緯網:經線和緯線構成經緯網,利用經緯網可確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位置。
5、幾條特殊的經緯線:0°緯線(南北半球劃分先);23.5°N和23.5°S——南北回歸線(太陽直射的南北界限、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66.5°N和66.5°S——南北極圈(有無極晝極夜現象的界限、溫帶和寒帶的分界線);30°N和30°S(低緯度和中緯度的分界線);60°N和60°S(中緯度和高緯度的分界線)。0°經線(本初子午線)和180°經線(東西經劃分的起止線);20°W和160°E(東西半球的劃分線)
6、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7、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著66.50的夾角。由於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的變化、晝夜的長短變化、極晝極夜現象等。
8、時區由於地球一刻不停地從西向東自轉著,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先看到日出。每隔150劃分一個時區,全球可分為24個時區。以本初子午線為基準,從西經7.50至東經7.50,劃為中時區,或叫0時區。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叫做該時區的「標准經線」,標准經線上的時間,便是整個時區的「區時」,北京處在東八區。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整一小時,向東每跨入一個時區,應把表往前拔一個小時;向西每跨入一個時區,應把表倒拔一個小時。東八區的區時,就是「北京時間」。原則上以1800經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簡稱為「日界線」。東十二區總比西十二區早24小時。日界線不完全在1800經線上,而是稍有曲折。
9、區時計算:
一、直線法
所謂直線法,也可叫數數法,就是先畫一條直線,在這條直線上劃分出24等份,標注出24個時區。在圖中標注出已知地點所在的時區和未知地點所在的時區。根據每向東跨越一個時區,時間增加一小時;每向西跨越一個時區,時間減少一小時,一個一個地往前數。
二、方程法:利用區時之差等於時區之差列一元一次方程。
例1:北京(東八區)晚8點,求紐約(西五區)幾點?方程為:20-X=8-(-5)。解方程得X=7。即紐約為當日的7點。
例2:紐約為6點,求北京是幾點?方程為:X-6=8-(-5)。解方程得:X=19。即北京為當日的19點。
注意:此方法必須用減法,且注意避開日界限。若需求時區,請參照下面公式法(第一步);若得數是負數或大於24,請參照下面公式法(第四步)
三、公式法
利用公式法進行區時計算的步驟大致是:
第一步是求時區:即已知某地經度求該地時區。其公式是:(經度+7.5°)÷15=該地所在的時區(結果取整數,捨去余數)。東經度求出的是東時區;西經度求出的為西時區。
第二步是求區時差:區時差的求法有兩種情況。
A.兩地都在東時區或西時區,則:區時差=大時區數-小時區數
B.兩地中一地在東時區,一地在西時區,則:區時差=東時區數+西時區數
第三步是求區時:所求地區時=已知地區時±區時差(東加西減);
第四步是如果有飛行時間(即路程時間),則要加上路程時間。
利用此公式計算時,需要對所求結果進行判斷。如果結果出現負數則加24小時,但日期要減一天:結果出現大於24則減24小時,但日期要加一天。
日期變更線(圖) 10、五帶的劃分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11、地圖三要素比例尺、圖例與注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12、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13、等高線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4、世界海陸的分布地球上海洋面積佔了71%,而陸地面積僅佔29%。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地球上任何一個半球,其海洋面積都大於其陸地面積。全部位於北半球的有歐洲、北美洲。
人們習習慣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15、陸地地形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山地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地球上最突出的山地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盪。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較簡單,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
16、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全球分六大板塊,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及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這里是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二 氣候
17、天氣和氣候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它是時刻在變化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18、氣溫的變化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後(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叫做該地的氣溫年較差。
19、世界氣溫的分布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並不一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氣溫還受地勢高低的影響。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
20、世界降水量的分布一般規律: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多;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21、降水的季節變化全年多雨區:在赤道附近地帶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區:在內陸地區、兩極地區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開羅;夏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北京;冬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義大利羅馬;常年濕潤區:在南、北緯400~~600的大陸西岸,全年受從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影響的地區,各月濕潤,雨量適中,如英國倫敦。
2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1)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①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②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③熱帶季風氣候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乾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④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乾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2)溫帶的主要氣候類型
①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②地中海氣候主要位於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③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
④溫帶海洋性氣候位於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世界氣候類型及分布(表格)
溫 度 帶 氣溫、氣候特 征 主 要 分 布 成 因 植 被
氣溫特徵 氣 候 特 征
熱
帶
︵
4
種
︶ 熱帶雨林氣候 各月平均氣溫20°C以上(或偏下)。 全年高溫多雨,年降水量2000mm以上
赤道附近(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盆地、亞洲的馬來群島等) 位於赤道低氣壓帶 熱帶雨林
熱帶草原氣候 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一般 7月降水量400mm以下,降水集中於6—9月。 南美洲和非洲熱帶雨林氣候南北兩側,以非洲面積最大。
因赤道低氣壓和信風交替控制 熱帶草原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7月降水量700mm左右,多暴雨,集中於6—9月 亞洲:南部的印度半島和東南部中南半島
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和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交替影響。 熱帶常綠
闊葉林
熱帶沙漠氣候 全年高溫少雨。 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和大陸西岸,以非洲撒哈拉沙漠面積最大。 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的影響 沙漠
溫
帶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最冷月氣溫
0°C以上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少雨。雨熱同期。 中國、美國和巴西的東南部及阿根廷和澳洲的沿海地區(大陸東岸)
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和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交替影響。 亞熱帶常綠
闊葉林
地中海氣候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雨熱不同期。 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地區分布最廣
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乾熱少雨;冬季受西風控制,溫暖多雨。 亞熱帶常綠
硬葉林
溫
帶 溫帶季風氣候 最冷月氣溫
0°C以下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雨熱同期。四季分明。 亞洲:中國東北部、俄羅斯東南部和朝鮮半島及附近島嶼。
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和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交替影響。 溫帶落葉
闊葉林
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
0°C以上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降水均勻。 歐洲西部和北美洲西部沿海;南美洲西南端和澳洲東南及紐西蘭。 受西風帶及暖流的影響 森林、草原
溫帶大陸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
0°C以下 氣溫年較差大,全年少雨。 亞歐大陸內部及北美洲內部。阿根廷內部。 緯度高,位於大陸內部,
受海洋影響逐步減小。 從溫帶森林逐步過渡到溫帶荒漠。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冬季嚴寒、夏季涼爽。全年均溫低,降水少。 亞歐大陸和北美洲北部 緯度高,氣溫低。 耐寒針葉林
寒
帶 苔原氣候 最熱月氣溫
0°C以上 全年低溫,長冬無夏,少雨 亞歐大陸和北美洲北部邊緣地帶 位於高緯度地區 地面生長苔蘚、地衣。耐寒灌木叢
冰原氣候 最熱月氣溫
0°C以下 終年嚴寒、冰雪覆蓋 南極大陸、格陵蘭島及北冰洋的一些島嶼上。 位於高緯度地區 冰川、荒漠
高 山 氣 候 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隨高度增加而呈現不同的季節變化。 高山高原地區(如:喜馬拉雅山
和青藏高原) 地勢高低的影響(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C)。 自然景觀垂直分布。
型的分布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小歸納: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氣候類型(或南半球沒有的氣候類型)——4種: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寒帶大陸氣候和苔原氣候;只有亞洲具有的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
2、只分布在大陸東岸的氣候類型(或大陸西岸沒有的氣候類型)——3種: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亞洲沒有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
3、只分布在大陸西岸的氣候類型(或大陸東岸沒有的氣候類型)——3種: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
4、氣候類型種類最多的大洲:北美洲(11種),其次是亞洲(10種)
5、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和高山氣候(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其他6個洲)
6、受單一氣壓帶控制而形成的氣候類型:①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②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③冰原氣候(極地高氣壓)
7、受單一風帶影響而形成的氣候類型:①熱帶沙漠氣候(信風帶或副熱帶高氣壓帶)②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帶)
8、受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氣候類型:①熱帶草原氣候(濕季受赤道低氣壓控制,乾季受信風帶控制)②地中海氣候(冬季受西風控制,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
三 資源
23、自然資源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水、礦產、森林等,都是自然資源。按其形成的特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一類是非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資源;非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歷史時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
24、土地的利用類型土地的利用類型可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等類型。
25、土地資源的分布溫帶濕潤的平原地的地勢平坦,氣候溫暖,適宜發展農業,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區。氣候冷濕的亞寒帶地區和炎熱多雨的熱帶地區,保留了大片的針葉林和雨林。熱帶和溫帶半乾旱地區草地面積廣闊,是世界畜牧業的主要分布區。
26、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三種存在形式。陸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澤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種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總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資源中,冰川中儲存的水量最多,現在人們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護水資源的主要途徑有:節約和合理用水,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擴大淡水來源。
27、大自然的總調度室森林有調節大氣成分、凈化空氣、含蓄水源、增加空氣濕度、防風護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們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總調節室」。
亞馬孫熱帶雨林有「地球之肺」之稱。世界有森林面積40億公頃,主要在以針葉林和闊葉林為主。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8、鐵、煤、石油的分布世界上鐵、煤、石油的分布情況如下:
①世界上的鐵礦主要分布在俄羅斯、馬西、國、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和美國。這七個國家的鐵的儲量約佔世界的90%。
②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亞歐大陸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國中,煤儲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
③世界上石油資源的分布很集中,中東地區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還多。主要輸往日本、歐洲和北美洲等地。
四 人種、人口、民族、國家
29、世界人口的增長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洲、各類國家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人口自然增長慢;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自然增長快。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0、世界人口的分布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人口最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位於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帶。在寒冷的極地、乾旱的沙漠地區、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地區,人口稀少。
31、人口向城市遷移及產生的問題一個國家的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准之一。由於城市工商業發達,交通便利,科技教育水平高,就業幾率大等原因,使現在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這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遷移,導致城市出現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學就業困難、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城市問題。
32、世界的人口問題
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給資源和環境造成了空前的壓力,也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為了供養越來越多的人口,人們大規模的毀林、毀草開荒,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引發各種自然災害;人口的過快增長,還使居民的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問題難以解決,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沉重的壓力
對策: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中國是人口控製成功的典範。中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33、世界的人種白種人的膚色、眼色、發色一般較淺,頭發呈波狀,鼻樑高、嘴唇薄,體毛較多,他們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黃種人的皮膚呈淡黃色或棕黑色,頭發黑直,面龐扁平,體毛中等,他們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黑種人膚色黝黑,頭發捲曲,嘴唇較厚,體毛較少,他們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美國境內。
34、語言和宗教: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為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使用人數最多;英語流傳最廣,成為一種世界性語言;拉丁美洲流行拉丁語,其中,巴西講葡萄牙語,其它大多數拉美國家講西班牙語。
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信徒最多流傳最廣;中國的穆斯林以西北地區相對集中,佛教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影響很大,大多數漢族人不信教,少部分漢族人信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35、世界上的國家世界上有190多個國家,名國的面積大小不一,面積最大的俄羅斯有1700多萬平方千米。中國的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岡。
36、國界和領土國界線范圍以內的陸地、領海、領水和領空,總稱為領土。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為界;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以湖泊中心為界,西部有一段以緯線為界,有一段以經線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