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題的模板
『壹』 高中地理答題模板是什麼
題型一特徵描述類設問形式:描述事物即表現事物的形態或狀態。高考中特徵描述類試題,設問形式一般有「說明……特點」,「描述……狀況」,「簡述……特徵」,「從……等方面歸納……主要特徵」等。思維建模要准確描述地理事物特徵必須把握正確的思維方式,建立解答該類試題的答題模式,並用規范而專業的語言准確地描述出來。具體答題思路是:首先要對題目涉及區域進行區域空間定位(經緯網定位法和區域特徵定位法相結合),明確區域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和圖文信息,然後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特徵分析;在描述時要注意梳理、組織語言,把握關鍵詞,並且做到簡潔、准確地描述。模板典例1.自然地理特徵:地形、氣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植被(自然帶)2.地形特徵:①主要地形類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沖積扇、三角洲);②地勢——海拔高低、地勢起伏狀況、地形傾斜方向、區域極值(地勢最高、低值);③主要地形區及其分布。3.地表環境特徵:①氣候(濕、熱、冷、干)②植被狀況③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④河流發育程度4.氣候特徵:①氣溫(氣溫高低、日較差和年較差大小)②降水(總量、季節或年際變化)③降水與熱量的組合狀況(如雨熱同期)5.河流水文特徵:①年徑流量;②汛期;③含沙量;④結冰期(凌汛);⑤流速。6.河流水系特徵:①流向與長度②流域面積③支流多少及形態④河網形態、密度⑤河道深淺、彎曲、寬窄⑥落差或峽谷分布7.農業生產特徵:①農業地域類型②農作物種類及分布③農業各部門結構(所佔比重)④生產水平(機械化水平、生產經營方式、專門化水平商品率)8.工業生產特徵:地域分布、發達程度、主要部門及結構、技術水平。9.地理位置:①緯度位置②海陸位置③半球位置④相對位置。10.等值線特徵:①等值線數值高低②延伸方向③彎曲趨勢④疏密變化11.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徵:①空間分布(是否均勻、空間變化)②時間分配(季節和年際變化的大小)應用體驗1.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說明圖示區域東部地區地勢特徵及判斷理由。(2)比較圖中a、b兩河的水文特徵。(3)簡述a河源地所在地形區的自然地理特徵。體驗1答案(1)地勢大體東北高,西南低(北高南低)。理由:河流由東北向西南注入海洋。(2)相同點:a、b兩河的汛期都出現在夏季;兩河所處緯度較低,都沒有結冰期。不同點:a河流量小,含沙量大;b河流量大,上游水能蘊藏量大。(3)a河源地所在地形區為青藏高原。地形:平均海拔4 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氣候:海拔高,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降水自東南向西北減少,地域差異大。水文特徵:以冰川融水為主,是許多大河發源地,多冰川湖泊。植被:以高山草甸為主,垂直分異明顯。題型二地理事象判斷類設問形式:判斷是對事物情況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維形式,包括地理事物是什麼、有什麼、屬於什麼。常見的判斷類設問形式有:判斷……的分布是否合理;指出……的類型等。例如,有的設問是「此時A城鎮的風向是________」;「四個地區中,規模最大的是__________」;「圖中所示是__________海區」等等分別屬於對地理事物形式、分布和特點的判斷。思維建模判斷類試題主要有兩類:1.判斷是什麼、屬於什麼。這類問題往往是自然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判定,解答這類試題的思路主要依據三個方面:第一,基本的規律和原理,如判斷圖中高壓控制地方的天氣狀況;第二,圖中的信息(點、線、面、圖例和文字等),如依據經緯度位置、海陸輪廓及相對位置關系等信息確定河流、山脈的名稱;第三,基本的方法,如根據影響風的形成因素判斷風向等。2.判斷怎麼樣、是否合理。這類試題往往是對人類生產活動的評價,解答這類試題的思路也是依據三個方面,即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三個方面來分析。第一,社會效益方面,可以從衣食住行等影響人們的生活方面考慮,即是否有利於人們出行,能否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等;第二,經濟效益方面,看是否符合這類生產活動的特性,是否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是否有利於增加利潤等;第三,環境效益方面,這類生產活動對環境有什麼污染,其和住宅區、河流、盛行風向的位置關系是否能避免這種污染等。模板典例地理要素判斷依據河流流向①地形地勢(河流由高處流向低處)、②海陸狀況(河流由陸地流向海洋)、③河流流量變化(湖泊或水庫上遊河流流量變化大)、④等高線(流向與等高線凸向相反)、⑤城市合理規劃圖(水廠於上游、工廠於下游)季節光照圖判讀(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氣候方面(如氣壓中心的變化)、河海方面(如河流汛期)、生物方面(如草木枯榮、開花結果)、農業方面(如作物播種、生長、成熟)、其他方面(如雪線升降、登山佳期、極地考察)地形類型①等高線分布特徵;②板塊位置;③河流水系特徵(向心狀水系為盆地,放射狀水系為山地,山脈為分水嶺)等氣候類型①氣溫和降水的數據、圖表資料;②某地的地理位置(緯度、海陸);③氣候形成的主要原因;④地帶性植被和典型動物的指示作用等天氣狀況①據所在地氣候類型,聯系季節來判斷;②據天氣系統判斷(氣團、冷鋒、暖鋒、氣旋、反氣旋影響時的天氣)工業區位是否合理①影響工業區分布的主要因素(指向);②環境因素(污染類工業區位是否合理);③工業區和生活區距離是否適當;④工業區和生活區之間是否設置防護帶;⑤佔用農田情況等農業區位是否合理①地價和單位面積產值;②農業生產特徵(需水量、對運輸需求的迫切性);③地勢起伏;④地塊大小交通區位是否合理①是否合理布局路網;②是否多連接居民點;③對沿線環境的影響;④沿途地形地質條件港口區位是否合理自然原因:陸域條件(①地形平坦廣闊)、水域條件(②天然避風港、③港闊水深);社會經濟條件:④腹地廣闊、⑤依託大城市應用體驗2.讀「我國某四種經濟作物的優勢產區及該作物在世界部分地區的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四種經濟作物,最可能分別是:A;B;C;D。(2)對圖中D作物的生產和銷售起重要作用的社會經濟條件有哪些?(3)試分析比較甲乙兩圖中,作物B的區位條件有何異同?體驗2答案(1)棉花大豆甘蔗花卉(鮮花)(2)靠近城市,接近消費市場;交通運輸便利;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專業化生產。(3)同:兩地均緯度較高,熱量較少;地形平坦,黑土土壤深厚肥沃;地廣人稀;機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異:美國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我國為溫帶季風性氣候。美國大豆品質優良,價格較低,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強;我國大豆生產成本較高,接近國內消費市場。題型三原因分析類設問形式:地理事物間的因果聯系能檢測學生的思維過程,因而成為地理綜合題的常見設問和考查形式。命題形式上,常常以區域圖為信息的載體,就區域內典型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進行設問,通常的設問形式有「試分析××地理現象的(自然或社會)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思維建模在分析該類試題時,要注意把握兩點:1.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組成因子,並理解「因子」與相關「地理要素」之間「因」與「果」的聯系。2.明確分析的原因內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個方面。自然原因一般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礦產、洋流、海陸輪廓、板塊運動等方面來分析;人為原因一般從歷史條件、人口、工農業、城市、交通、工程建設、市場、政策、科技、軍事、宗教等方面來分析。模板典例地理要素形成因素太陽輻射①緯度位置②天氣狀況③地勢高低與坡向(陰陽坡)等溫線走向①緯度位置(東西向);②海陸位置(與海岸線平行);③地形(局部閉合或沿山脈延伸)降水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天氣系統、地形、洋流、植被和水文、人類活動鹽場形成①平坦廣闊的海灘;②利於蒸發的天氣;③避開大河的河口漁場形成①大陸架海區;②河流入海口處;③寒暖流交匯處或上升補償流處;④溫帶海區氣候成因①太陽輻射;②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④人類活動③下墊面(地勢高低,地形抬升或地形阻擋、洋流、海陸分布)特殊氣候區成因①洋流②地形③風(暖濕氣流或乾熱氣流)自然災害成因洪澇、乾旱、滑坡和泥石流、地震等的成因(省略)環境問題成因水土流失、鹽鹼化、荒漠化、水資源短缺、全球變暖、酸雨的成因(省略)人口遷移①經濟(就業機會、經濟收入)②政治③社會文化④生態環境(氣候、旱災等)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①歷史原因②經濟原因(支付地租能力)③社會原因④行政原因工業集聚原因①共同利用基礎設施和廉價勞動力;②節省運費和能源消耗;③加強企業間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應用體驗3.讀「我國東南部地區某月等溫線圖(圖1)和年等降水量線(mm)分布圖(圖2)」,回答下列問題。
(1)圖1所示為(1、7)月等溫線,該月我國氣溫分布有何特點?簡要分析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2)比較圖中①②兩地的年降水量大小,並分析原因。(3)比較圖中①③兩地該月平均氣溫高低,並分析原因。(4)圖中④⑤兩地適合曬鹽的是地,原因是。(5)圖1中陰影區域農村用能短缺,生活燃料消費結構中,生物能源大約佔80%。該區域面臨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是什麼?其成因是什麼?體驗3答案(1)7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溫差小。南方緯度低,太陽高度大,北方雖然緯度高,太陽高度小,但白晝較長,因而氣溫也較高。(2)①地大於②地。①地位於東南季風的迎風坡,②地位於台灣山脈的雨影區。(3)③地高於①地。③地的海拔、緯度都低於①地,且③地降水少於①地。(4)④④地處背風地帶,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強,氣溫高,蒸發旺盛;地形平坦,有大片泥質海灘(5)水土流失。亂砍濫伐(或過度樵採)。題型四比較類設問形式:比較是確定事物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它為客觀、全面地認識事物提供了一個重要途徑。高考題中比較類試題的設問方式主要有:比較圖中……和……的差異(不同或異同),分析……和……的共同特點(問題),說明圖示××和××的自然條件和類型的差異等。四步審題是關鍵:第一步審比較對象,審准對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題時張冠李戴;第二步審比較要求,即審准題意要求找相同點還是不同點,還是異同點都找,或者要求通過比較進一步找原因;第三步審比較考點,如比較A、B兩地的氣候類型及特徵的異同點,其比較的考點是氣候類型及特徵,此步驟可避免跑題;第四步審比較角度,審准題目從什麼角度、幾個角度去比較,此步驟可避免漏掉答題的要點。另外要根據分值定要點、根據內容定格式。根據分值定要點,要求學生養成要點化答題的習慣,看分給點,只有給足正確的要點,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據內容定格式是指採取要點縱列化或者採取列表比較,這要根據答題的內容來定。一般來說,比較異同時列表比較更直觀些。思維建模比較類設問一般有兩類:1.名詞比較類。其基本思維模式是:首先搞清名詞的含義,包括的主要內容,然後針對內容進行分析、對比。2.區域特徵比較類。其基本思維模式是:先對區域進行綜合分析,然後根據要求對分析內容有選擇性地列舉比較。這類試題重在分析,次在比較。所以,區域的綜合分析顯得尤為重要;區域的綜合分析主要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進行。模板典例地理要素比較要素地表環境特徵①氣候(濕、熱、冷、干)②植被狀況③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④河流發育程度水系特徵流向與長度;流域面積;支流多少及形態;河網形態、密度;河道深淺、彎曲、寬窄;落差或峽谷分布等值線特徵等值線數值高低、延伸方向、彎曲趨勢、疏密變化等區域特徵①地理位置②自然地理特徵③社會經濟特徵應用體驗4.2008年11月14日至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辦了第28屆印度國際貿易博覽會。印度是我國在南亞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我國也派出代表團參加。
『貳』 求高考文綜地理大題答題模板
你好抄、
題目凡涉及自然地理條件的,從以下方面回答:
【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生物、自然資源、自然災害】
題目凡涉及人文地理條件的,從以下方面回答:
【工業基礎、科技、勞動力(數量與價格)、交通、市場、政策,文化】
這兩個是最宏觀的模板,一般題目中有包含的話各答一點並聯系材料即可。
如若單獨問其中某個方面,其餘幾個方面依舊可以套用用來解釋其中某個方面的問題。
此外還有諸如 港口、築壩、漁場、沙漠化、鹽鹼化等一系列小的知識點,都是從兩個宏觀地理區位因素中篩選出來的(包含人文和自然雙方面),如果不清楚可以根據自然和人文兩個宏觀的區位因素里進行篩選。【但是前提是一定要會從題目的文字和圖像中過濾出有用的信息。】
另:
地理以掌握知識點為主,只需要背大題模板即可,不要背答案
加油:)
『叄』 誰有高考地理大題模板啊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的含義
⑴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⑵特徵: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邊界 ,其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 。(可變性;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總體影響: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特點、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
⑴地理環境的差異:
①地理位置差異:位於 北緯30度 附近,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於 北緯43-48度 ,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三角在 亞熱帶季風 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 雨熱同期 ;松嫩平原在 溫帶季風 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三角。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三角以 水稻土 為主,耕地多為 水田 ,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 低於 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 黑土 分布廣泛,耕地多為 旱地 ,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 高於 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三角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 石油 等礦產。
⑵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①對農業:長三角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 水稻 等,一年 二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 旱地 耕作業,主要種植 小麥 等,一年 一熟 。
長三角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 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 畜牧業 。
②對工商業:長三角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 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 煤鐵石油 等資源發展 工業,成為我國的 重化工業 基地。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三、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不同發展階段
1、開發早期:技術水平低。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稠密的水系成為人們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們開墾困難。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2、發展時期
(1)技術水平: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
(2)克服限制條件
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三角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三角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
(3)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3、農業社會
水稻具有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的優勢
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條件適合發展水稻種植業
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三角人口越來越稠密,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
優越的氣候條件使得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主要的糧食的主要產地,也成為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4、工商業發展時期
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三角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棉花生產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1、概念: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等
2、應用:
(1)區域地理環境: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國土資源管理、國土開發規劃等。
(2)大眾應用:GPS汽車導航、空間信息網站、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系統等。
二、遙感(RS)
1、概念:是人們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主要應用是獲取地理空間信息。遙感的關鍵裝置是感測器。
2、工作原理:目標物 →感測器(最重要)→ 遙感地面系統 → 成果(表達)
3、簡要程序: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4、特點: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監測的范圍大、速度快、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5、應用領域:廣泛應用於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的防禦與監測等領域。
三、全球定位系統(GPS)
1、概念: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
2、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組成)、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3、功能:為種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
4、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5、應用:野外調查(確定考察點的地理位置、高程)、GPS導航服務已成為一種新興的行業
四、地理信息系統(GIS)
1、概念: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
2、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應用:提供反映區域狀況的各種空間信息,在利用遙感、全球定位系統提供地理信息的基礎上,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對環境和自然災害進行動態監測及評估預測。
3、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可以對城市多方面的信息進行查詢、修改、補充、距離測算等工作。
4、優點: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功能強大;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五、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1、地理信息技術
遙感:主要用於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
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於地理信息的空間定位
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來對地理信息數據進行管理、查詢、更新、空間分析和應用評價。
2、數字地球
概念: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作用:將不同空間、時間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標,從區域到全球進行整合,並進行立體的、動態的顯示,能為復雜的生產、研究活動提供實驗條件和試驗基地。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1.西北地區概況
⑴位置范圍: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位於非季風區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國西北內陸乾旱半乾旱地區。
⑵地形特徵:東部是遼闊坦盪的高原(內蒙古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塔里木盆地、天山、准噶爾盆地)。
⑶主要景觀: 乾旱 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徵。形成 草原 、 荒漠主的景觀。
⑷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 半乾旱草原帶,以西為 乾旱和極端乾旱地區。
2.荒漠化
⑴概念:發生在 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 地區的土地退化。
⑵表現: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 、石質荒漠化 、 次生鹽漬化 。
我國 :西北 地區最為突出。
⑶西北地區荒漠化原因:
自然因素:① 氣候乾旱,多戈壁荒漠 ;
② 植被稀疏,平地多沙質沉積物 ;
③ 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
④ 氣候異常(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為因素:(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
①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
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
設不注意環保。
*、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緣大部分綠洲被迫放棄,由戰爭、瘟疫、過度墾耕導致。
近代(清 ):內蒙古東南部,因移民湧入,人口劇增,農墾規模擴大,直接加劇了荒漠化。
現代(20世紀50年代):人口激增壓力所迫,管理失誤,旱作地區和草原牧區荒漠化仍在蔓延。
3.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危害:使土地自然生產力日漸喪失,不僅影響到西北地區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而且嚴重威脅到當地甚至其他地區人們的生存環境。
2、內容:預防潛在荒漠化威脅、扭轉正在發展中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3、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的原則
4、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5、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
第二節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一、森林資源及現狀
1、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
2、森林的環境效益: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吸煙除塵、防風固沙。
3、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原因: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
4、森林急劇減少導致的問題:全球氣候失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銳減。
二、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1、分布
(1)緯度分布: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到南北緯15°~25
(2)集中分布區: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3)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是亞馬孫熱帶雨林。
2、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 地球之肺:通過光合作用,深刻地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③ 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三、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1、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
2、優勢: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3、脆弱性:
(1)原因:雨林群落生產力高,有機質分解和養分再循環旺盛。
(2)表現:土壤貧瘠,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四、亞馬孫開發計劃及其影響
1、熱帶雨林破壞
①根本原因: 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 。
②直接原因: 人類開發(過度的焚耕開墾(遷移農業)、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開發、商業性木材採伐,以及采礦、水利和公路建設。
2、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 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五、雨林的前途
1、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2、措施:三保二設一結合
(1)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2)加強雨林管理和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
(3)鼓勵保護性的開發方式,如雨林觀光、生態旅遊等;
(4)設立國際基金,使當地從管理和保護中獲益;
(5)加強雨林緩沖區的建設,減少移民和農耕進入雨林區的機會。
(6)森林選擇性採伐與更新造林相結合;
六、濕地
1、概念:包括沼澤、河湖、沿海灘塗等,被稱為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被譽為「地球之腎」。
三江平原沼澤成因:緯度高溫度低,蒸發弱;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地下凍土發育,水分不易下滲;河流有凌汛現象;
2、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三大生態系統。
3、濕地功能: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調節徑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等。
第三章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一、人類使用的能源
1、可再生能源: 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2、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3、開發原則:因地制宜,不僅要考慮區域的資源狀況,而且要考慮市場和交通條件。
4、能源消費結構
世界:石油占絕對優勢,煤炭、天然氣比重較大,核能也占相當的比重。
中國:煤炭占絕對優勢,石油的比重較大,天然氣比重小,水電占相當的比重。
二、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市場廣闊:我國的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 。
③位置適中:輸煤輸電距離近。
④交通比較便利: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 大秦線 、 神黃線 、 焦日線(圖) 。
三、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採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 鐵路 為主, 公路 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 發展煉焦業 。
四、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 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煤鐵鋼 、煤焦化提高了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價值 。
⑶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②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五、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1)生態問題:表土的剝離,井礦巷道建設、道路鋪設等,開挖地表,排棄土石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產生風沙。
(2)污染問題:燃煤發電、洗煤、煉焦等造成大氣污染、水污染;煤矸石等造成固體廢棄物污染。
2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 潔凈煤 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3調整產業結構:以 重化工業 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 深加工 、 高附加值 方向發展;②大力發展 農業 、輕紡工業、 高技術產業 和旅遊業。
4 「三廢」的治理:①廢渣: 回收再利用 ;②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 ;③廢水:沉澱凈化 。
第二節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決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開發方向 。
⑵河流概況:密西西比河的 二級 支流,發源阿巴拉契亞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開發注意:①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②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③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⑷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① 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資源豐富,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② 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對較少;
③ 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穩定;
④ 礦產: 煤鐵銅 等豐富。
2.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⑴ 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⑵19世紀後期 :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土地退化:長期高強度地種植棉花。
植被破壞:擴大耕地面積和獲取煉銅用的炭,大片森林被砍伐;礦山開采破壞地表植被。生態惡化。
環境污染:煉鋼企業大量排放高濃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體,使許多生物消失絕跡。
⑶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3.流域的綜合開發
⑴開發的核心:河流的 梯級開發 。
⑵開發項目: 防洪 、航運、發電 、旅遊 、 供水 、 養殖等
防洪:在干支流上建成了具有防洪庫容的水庫35座,形成了統一有效的水庫防洪調度系統。航運:水壩修建後,河流水位保持平穩,諾克斯維爾以下均可通航。
發電:水電、火電、核電相結合,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廉價可靠的電力供應,促進了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在田納西河兩岸形成一條「工業走廊」。
提高水質:採取污染防治、水源涵養林保護和庫區生態環境的改善等措施。
旅遊:成為一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旅遊業收入成為流域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並帶動相關產業。
土地利用:留出大面積土地用於生態恢復,建立自然保護區;調整農、林、牧結構,實行退耕還林,退耕還牧,提高了森林覆蓋率和草原面積;採取措施穩固河、湖岸線,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對采礦區的土地生態進行恢復和治理。
⑶成效: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旅遊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⑷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 水電 和 核電 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 煉鋁、 化學 等 高耗能 工業的發展。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⑴自然條件:①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 氣候,雨熱同期,作物一年 一熟 ,易受熱量的影響。(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業 )、平原( 種植業 )、山地( 林業 )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③土壤: 黑土、黑鈣土 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⑵社會、經濟條件:①良好的 工業基礎 基礎;②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 外向型 農業;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地廣人稀),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農業布局特點
⑴耕作農業區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區;②主要農作物:小麥 、 玉米 、 水稻 等。
⑵林業和特產區:①林業:主要分布在 大小興安嶺和 長白山 區。
②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 鹿茸、人參 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⑶畜牧業區:①主要分布在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②畜種: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 三河牛 、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3.東北商品糧基地
⑴生產特點:①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 地區專業化 生產。
⑵其他知識: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國營農場, 機械化程度 最高。
4.農業發展方向
⑴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 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加快發展 商品糧豆等的生產 ,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 綠色食品基地。(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 生態農業和 舍飼 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 集約化草食性 畜牧業。
⑶山區農業 : 森林資源保育 ,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產品,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 原料及產品加工 並舉的轉變。
第二節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為例
1.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條件
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①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②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⑵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最先 改革開放 的地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⑶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國最大的 僑鄉 之一。
2.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⑴工業化的推進:①第一階段:1979—1990年, 勞動密集型 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②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 高技術產業產業逐漸取代 勞動密集型 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第一階段(1979~1990年)
1、問題:原有工業基礎薄弱、礦產資源貧乏
2、優勢:勞動力豐富、政策優勢、僑鄉優勢、發達國家與地區第一輪產業結構調整
3、主導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生活消費品加工工廠等。
4、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慢。
5、原因:改革開放初期,出於風險考慮,投資規模相對較小;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低。
6、影響:帶來就業和發展機會,吸引各方面人才和農民工,保證該區工業化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
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
1、問題:政策優勢不明顯(隨全國對外開放范圍的不斷擴大)勞動力成本優勢喪失(經濟發展帶動工資提高)
2、優勢:工業實力大為增強,恰逢發達國家和地區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時期。
3、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如電子信息產業。
4、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快。
5、原因:外商不再擔心風險,投資規模擴大;高新技術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高。
6、影響:該地區的工業化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使之成為我國城市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
3.問題與對策
⑴產業升級面臨困境(與長三角相比 產業基礎 、 科技實力 、人才隊伍和 市場腹地 都處於劣勢)——產業結構調整: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 廣州 市為基地,發展 汽車 、鋼鐵、 石化 、造船等原材料工業與裝備製造業,以此推動產業升級。
⑵城市建設相對落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落後,缺少 分工合作 )——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廣州、 深圳、 香港 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酸雨、水質型缺水、雜訊等)——加強規劃與管理。
⑷ 「城中村」 :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第五章 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 區域分布不均勻 ;②自然資源一般 不具流動性 。
⑵經濟原因: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資源供求不匹配。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⑴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①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對能源 需求量大 ,但是能源相對 短缺 ,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②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後,能源資源 蘊藏豐富 ,需求量 小 ,能源優勢難以發揮。
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 煤為主,易引發 酸雨 等環境問題;②北煤南運對我國 南北向鐵路運輸 帶來很大壓力。
⑶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①天然氣分布西多東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氣區是新疆(塔里木、准噶爾)、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鄂爾多斯);③ 東部油氣開發已到中後期,西部是 戰略接替區 ,發展戰略是 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
3.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對中西部經濟發展(輸出地)的影響:
① 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②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
③ 有利於西部地區能源氣化,緩解因植被破壞對環境的壓力 。
⑵對東部經濟發展(輸入地)的影響:
① 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② 有利於改善東部地區能源結構;
③ 有利於凈化大氣環境;④促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3)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第二節 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1.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⑴產業轉移①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②分類:區域和國際產業轉移。
③目的: 降低成本,擴大銷售市場,追求更高利潤 。
⑵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② 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③市場因素; ④其他: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調整、地價昂貴、環境污染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①發達國家 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為產業結構順利調整創造了條件;②發展中國家 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 。
⑵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不同經濟水平的國家發展不同階段的產業①發展中國家發展處於 成熟期或衰退期 的產業;發展中國家占據利潤低的加工環節。②發達國家發展處於 開發期或增長期 的產業;發達國家占據利潤高的設計和營銷環節。
⑶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產業轉移伴隨著 污染 轉移和擴散,發展中國家應注意 產業轉移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
⑷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①發達國家 產業轉移常常引起失業人口增加 ,如日本;②發展中國家 接受產業轉移有助於緩解就業壓力.
『肆』 地理選做題旅遊經常用到的句子,就是答題模板!高三的!
一、旅遊業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1.拉動經濟發展: a.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b.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c.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交通運輸、商業服務、建築、郵電、金融、 房地產、外貿、輕紡、旅遊紀念品等產業) d.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但是過分地依賴旅遊業會給國民經濟帶來不穩 定因素) 2.旅遊業對社會的影響: a.促進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總體促進社會發展) b.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c.旅遊者的大量湧入給當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 3.旅遊業對文化的影響: a.促進文化交流(①促進民族文化精華的提煉,使民族文化更有特色和 吸引力 ②促進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 b.一些旅遊項目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傳統文化價值 4.影響區域環境: a.旅遊對環境保護具有促進作用(促進歷史古跡、古建築、紀念館的修 復) b.旅遊與環境的關系不處理好,過多遊客造成旅遊環境的混亂、污染, 降低了旅遊質量
二、旅遊資源游覽價值的評價 1、評價旅遊資源的質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備較高的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 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高質量的旅遊 資源,才會對旅遊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①美學價值——自然風景名勝區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學價值 ③歷史文化價值——主要指人文景觀而言 ④經濟價值:旅遊資源的開發,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旅遊業已發展成 為世界上重要的產業之一。 2、旅遊資源的集群狀況 3、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三、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 1.旅遊資源的游覽價值:旅遊資源的質量(優質、獨特,具備較高的審美或 歷史文化價值)、旅遊資源的集群狀況、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2.交通位置及其通達度 3.客源市場:旅遊地與客源地之間的距離是影響客源市場的重要因素。因為 旅遊地的吸引半徑是有限的。一般來說,靠近經濟發達地區或國家(即主要客源 地)的旅遊資源,其開發利用的價值要優於遠離經濟發達區的資源。 4.旅遊地的接待能力 5.旅遊地的環境容量
四、旅遊景區規劃 1.旅遊景區的基本要素 (1)旅遊景區的吸引物:景區內標志性的觀賞物,是旅遊業賴以發展的基礎。 (2)旅遊者:主體地位 (3)旅遊景區的服務業:交通、食宿、娛樂、購物等。 2.旅遊景區規劃設計的原則 (1)突出景觀特色 (2)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 (3)維護生態平衡 (4)最佳綜合效益:最大限度的發揮景點的綜合使用價值。 3.旅遊景點
『伍』 如何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答題高考地理
一般從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兩個方面進行回答。
比如下題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回簡析如何保護和利用答黃河三角洲的荒地和灘塗資源
回答:保護:建立生態保護區;發展生態旅遊業。
利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適度發展養殖業;有序發展原鹽業;合理開發灘海石油和風能等。
『陸』 2020高考地理模板還有用嗎
這一部分內容在地理高考中已經很多年沒有出現了。以後考的可能性也不大。高考是考主幹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