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大氣的分層
㈠ 大氣分層
大氣分層( subdivision)
大氣分成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
對流層 對流層是大氣的最下層。
它的高度因緯度和季節而異。就緯度而言,低緯度平均為17~18公里;中緯度平均為10~12公里;高緯度僅8~9公里。
對流層的主要特徵:
①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平均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5℃。
②空氣有強烈的對流運動。
③天氣的復雜多變。
平流層 自對流層頂向上55公里高度,為平流層。其主要特徵:
①溫度隨高度增加由等溫分布變逆溫分布。20~25公里高度處,臭氧含量最多。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陽紫外線,從而使氣溫升高。
②垂直氣流顯著減弱。
③水汽、塵埃含量極少。
中間層 從平流層頂到85公里高度為中間層。其主要特徵:
①氣溫隨高度增高而迅速降低,中間層的頂界氣溫降至-83℃~-113℃。
②出現強烈地對流運動。
暖層(熱層) 從中間層頂到800公里高度為暖層。暖層的特徵:
①隨高度的增高,氣溫迅速升高。
②空氣處於高度電離狀態。
散逸層 暖層頂以上,稱散逸層。它是大氣的最外一層,也是大氣層和星際空間的過渡層,但無明顯的邊界線。這一層,
①空氣極其稀薄,大氣質點碰撞機會很小。
②氣溫也隨高度增加而升高。
這樣比較簡潔了吧。。。
㈡ 簡述大氣分層及各層特點
根據大氣在垂直方向上的溫度、密度及運動狀況的差異,可以將大氣層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各個層的特點如下:
㈢ 求高中地理大氣運動的教案課件
人教版?湘教版?魯教版?到21世紀教育網(http://www.21cnjy.com/)去找一下吧,那裡喝多資料都免費的,回找起來也答很方便,注冊一下就可以下載了
㈣ 高中地理知識點:大氣的組成
低層大氣組成復:穩定比例的制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雜質:凝結核。
㈤ 高中地理分層教學具體開展了哪些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專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屬平相近的群體並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又稱分組教學、能力分組,它是將學生按照智力測驗分數和學業成績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組,教師根據不同班組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
㈥ 簡述大氣分層及各層特點
根據大氣在垂直方向上的溫度、密度及運動狀況的差異,可以將大氣層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各個層的特點如下:
(6)高中地理教案大氣的分層擴展閱讀:
溫度隨高度增加由等溫分布變逆溫分布。平流層的下層隨高度增加氣溫變化很小。大約在20公里以上,氣溫又隨高度增加而顯著升高,出現逆溫層。
這是因為20~25公里高度處,臭氧含量最多。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陽紫外線,從而使氣溫升高,並大致在50公里高空形成一個暖區。到平流層頂,氣溫約升到270—290K。
隨高度的增高,氣溫迅速升高。據探測,在300公里高度上,氣溫可達1000℃以上。這是由於所有波長小於0.175微米的太陽紫外輻射都被該層的大氣物質所吸收,從而使其增溫。
空氣處於高度電離狀態。這一層空氣密度很小,在270公里高度處,空氣密度約為地面空氣密度的百億分之一。由於空氣密度小,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作用下,氧分子和部分氮分子被分解,並處於高度電離狀態,故暖層又稱電離層。電離層具有反射無線電波的能力,對無線電通訊有重要意義。
㈦ 高中地理大氣層分3部分。有對流層,平流層,還有一個是什麼
大氣層(atmosphere)又叫大氣圈,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