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高考地理試卷
⑴ 1987年小學有沒有歷史課和地理課
一 自從七十年代恢復高考後,各地的初中和高中已經有了歷史課和地理課
二 只是當時都是高考按制度,也就是說,全部科目都要考試的
⑵ 1987年的高考文理科是怎麼分的各位幫幫忙~ 87年高考的理科包括政治嗎
文科:語文120、數學120、英語120、政治100、地理100、歷史100.
理科:語文120、數學120、英語120、物理100、化學100、生物70.
⑶ 還有87天高考了~~~
怎麼一聽感覺是我昨天的故事。離高考才有兩個多月了,那時侯我還在沉迷於CS(現在基本沒什麼人玩了),幾乎天天去網吧玩。雖然也知道高考的重要性,但是無論做什麼,總是會想起CS里拿槍爆頭的畫面(現在想起來真是的很入迷了)……其實也在自己的潛意識里也有種自暴自棄的想法了,因為一直沉迷於游戲,成績一直不好,覺得自己考不上大學,要努力也來不及了(只有兩個多月了)
可是,不巧,有個同學也是一樣的情況,他也沉迷於游戲,也想戒掉網癮了,於是我們約定,如果我們兩看到對方去上一次網就請他吃一餐大餐。於是我們這樣相互監督對方。以前用過種種方法都戒不掉的網癮居然這樣戒掉了,我戒了,他也戒了。想想有些不可思議。
後來,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完整的復習了歷史(我是學文科的,地理一直是我的強項,經常是全年級第一,但是英語和數學,歷史不行,不知道你們現在還分不分科了)認認真真的做玩了一套文宗卷,我的歷史有了很大的提高。後面我再復習了數學和英語就高考了。成績出來,522,上二本很容易,差十多分才上重點。但是我已經很滿意了。因為以前我覺得自己連上本科都難。包括我們班的同學和老師,都驚訝於我為什麼能考那麼多分(我平時成績是全年級80多名,高考是14名,我們是個縣城中學,上重點的才8個)
其實我知道答案。因為最後兩個月,我認認真真的復習了(認真就會比什麼都好)。要有效率,就是別人看一個題花五分鍾,我看一個題花十五分鍾,並不是我比別人笨,而是我在仔細研究它,在心裡要做到能舉一反三,只要在出現這類的題就要保證會做。而不是看一個題就會一個題。你要搞清楚它這類題的特點在哪裡。
呵呵,不知不覺打了很多了。手好累。我只是看到有個人在和我昨天一樣,希望你別放棄,努力就有希望。看我都行,你能不行嗎?相信你比我還強,我們都是強人,哈哈!!!
加油!!祝你考上心中的大學!!
⑷ 1987年高考語文數學總分各是多少
1987年高考語文、數學各120分。文理各科分數及其總分如下:
理科:
語文120,數學120,英語100,物理100,化學100,政治100,生物70,總分710分。
文科:
語文120,數學120,英語100,歷史100,地理100,政治100,總分640分。
1985年,教育部規定:可以從參加統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數國家計劃外的自費生。一向由國家「統包」的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同時並存的「雙軌制」。同年,從美國引進標准化考試,並於當年首先在廣東省進行了英語、數學兩科的試點。
1985年,上海在全國最先獲得自主命題權。同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北京大學等43所高等學校進行招收保送生的試點。
1989年8月,國家教委決定將標准化考試逐步在全國推行。
(4)87年高考地理試卷擴展閱讀:
1、符合下列條件的人員,可以申請報名: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
(2)高級中等教育學校畢業(含應屆生)或具有同等學力;
(3)身體狀況符合相關要求。
2、下列人員不得報名:
(1)具有高等學歷教育資格的高校的在校生,或已被高校錄取並保留入學資格的學生;
(2)高級中等教育學校非應屆畢業的在校生;
(3)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非應屆畢業年份以弄虛作假手段報名並違規參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包括全國統考、省級統考和高校單獨組織的招生考試,以下簡稱高校招生考試)的應屆畢業生;
(4)因違反國家教育考試規定,被給予暫停參加高校招生考試處理且在停考期內的人員;
(5)因觸犯刑法已被有關部門採取強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⑸ 歷年高考文綜試題
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本試題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卷共12頁,選擇題部分1至7頁,非選擇題部分8至12頁。滿分300分,考試時間150分鍾。
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塗、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共140分)
選擇題部分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圖1為歐洲部分地區略圖,圖中四條線是重要的地理界線。完成1~2題。
1.哪一條界線可能是1月0℃等溫線?影響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甲;盛行風、洋流 B.乙;緯度、地形
C. 丙;經度、地形 D. 丁;盛行風、緯度
2.「這里地質活動活躍,石灰岩層受板塊擠壓面變化成大理石」,此敘述所指的地區,可能接近的界線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圖2為西亞三個季節的氣溫、降水量圖。完成3~4題。
3.不論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冬雨較多,其主要原因是冬季
A.風帶南移 B.海洋影響明顯
C.信風強盛 D.暖流帶來的水汽多
4.耶路撒冷與喀布爾的夏溫相當,但冬溫相差約10℃,影響喀布爾冬溫較低的主要因素是
A.緯度 B.地勢 C.洋流 D.人類活動
讀圖3,陰影部分為四個農業區。完成5~6題。
5.甲、乙、丙、丁的主要經濟作物依次是
A.茶葉、咖啡、棉花、橡膠 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C.棉花、黃麻、香蕉、可可 D.花生、大豆、茶葉、棉花
6.四地的農業地域類型均屬於
A.自給型農業 B.混合型農業
C.熱帶種植園農業 D.集約型農業
圖4是某地地形圖MN、PQ是地形剖面線。①、②是水庫,若從中選擇一個作為自來水廠的水源地,其條件是自流引水且工程建設費用最小。完成7~8題。
7.M→N、P、Q對應的地形剖面圖和應選擇的水庫分別是
A.甲、乙;① B.乙、甲;② C.甲、乙;② D.乙、甲;①
8.Z村擬建一座玻璃溫室大棚和一家污水處理廠,應依次布局在
A.③④ B.④⑤ C.⑤⑥ D.③⑥
某市泥石流易發生在下列三項條件都同時具備的地方:(1)河道;(2)陡坡;(3)大量鬆散土石分布。該市的地理信息經數字化後,處理分析得出來4,如圖5。讀圖5、6,完成9~10題。
9.圖6中,符合該市河流流向的選項是
A.a B.b C.c D.d
10.該市易發生泥石流的區域是
A.甲、庚 B.丙、庚 C.乙、丁 D.戊、辛
11.讀圖7,某經線上有一點M,虛線為過M點地面垂直線,L1、L2分別是二至日正午太陽光當角 、 之差小於6°時,M點的緯度范圍是
A.3°N~3°S
B.6°N~17.5°N
C.3°N~17.5°N或3°S~17.5°S
D.17.5°S~23.5°S或17.5°N~23.5°N
12.論文的關鍵詞對內容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有一篇評價某歷史人物的論文,關鍵詞有「哲學家」「中庸之道」「邏輯學」等,該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 B.墨子 C.普羅塔戈拉 D.亞里士多德
13.儒道思想猶如中國古代思想的雙璧。下列言論中,最能體現道家因循自然、崇尚無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D.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14.農耕技術的發明與改進,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比較右側兩圖,其中圖8(1)所示的耕作技術始見於
A.戰國
B.秦
C.西漢
D.東漢
15.下列是從古詩「二月賣新絲,五月
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中讀出的信息,其中錯誤的是
A.農民生活艱辛 B.土地兼並嚴重
C.農副產品進入流通領域 D.小農業和小手工業緊密結合
16.科舉制是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下列各項中,確切反映唐朝科舉制情況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舉士 B.採用八股考試方式
C.分進士等科目考試 D.要求應試士人熟讀四書五經
17.中國古代學術史上曾發生過一次著名的理學家辯論,甲方批評乙方做學問「支離」,乙方批評甲方做學問「太簡」。下列各項中,屬於當時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觀點的是
A.格物致知 B.發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
18.明代沉船「南澳一號」發掘引起社會關注,學生以此為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搜集的一條史料是:「(明中後期,有大臣)請開市舶,易私販而為公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黃、銅、鐵違禁之物夾帶出海。奉旨允行,幾三十載」。對該史料理解最恰當的是
A.明代沒有民間的海外貿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義政策
C.明政府曾有條件地允許海外貿易 D.明政府從此廢除「海禁」政策
19.中國是多民族國家,歷史上創造了許多處理民族關系的成功經驗。下列史實中,發生在清朝的是
A.與吐蕃和親、設置羈縻府州 B.設置典客主管少數民族及外交事務
C.設立宣政院管轄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區 D.冊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區喇嘛教務
20.下列是孫中山在革命進程中的言論,其先後順序是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②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③使全國人民贊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內必能為中國造二十萬里鐵道④顧吾國之大患,莫大於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21.閱讀表5並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符合這一時期中國外交狀況的結論是
表5 1969—1978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據簡表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國家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國對外關系出現全新局面 ②中國外交沒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擾
③中美兩國關系逐步緩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對人類社會史前史的研究,始於19世紀中後期。下列著作中系統探討人類社會史前史的是
A.《物種起源》
B.《國家與革命》
C.《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2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局部戰爭紛繁復雜。下列各項中,屬於
圖9所示戰爭影響的是
A.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區約4/5土地
B.美蘇兩國走上中東角逐場前台
C.敘利亞收復戈蘭高地部分地區
D.「石油武器」的運用成為引發西方新經濟危機重要因素
24 。面對近年來原材料勞動力等價格上升的壓力,我國沿海某服裝出口企業,把生產環節轉移到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具有優勢的內陸地區,並致力於產品研發、品牌設計和營銷推廣,從而大大提高了產品出口競爭力。該企業競爭力提高的因素有
○1 調整經營戰略,利用資源優勢 ○2依靠技術創新,維持低價競爭
○3 加強品牌建設,拓展銷售渠道 ○4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
A ○1○2 B○2○4 C○1○3 D○3○4
25..為抑制商品房價格過快上漲,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我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的措施,如增加價格明顯低於商品房的經濟適用房、共低收入者租用的廉價房等。政府出台這些措施是因為
○1增加經濟適用房可以減少商品房購買需求
○2增加廉租房就能抑制商品房有效需求
○3經濟適用房與廉租房互為替代品
○4增加保障性住房能緩解房地產市場的過度炒作
A ○1○2 B○2○3 C○1○4 D○3○4
26.如果甲國年利率為1%,乙國貨幣對甲國貨幣呈貶值趨勢,預期一年後貶值為2%,那麼,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從投資的角度看
A.更多的資金將會流向甲國
B.更多的資金將會流向乙國
C.甲乙兩國資金出現等量流動
D.甲乙兩國間停止資金流動
世博會是戰士人類文明成果的盛會,也是世界各國歡聚、溝通與合作的舞台。認識世博會的認識人類進步的捷徑之一。回答27-28題。
27.150多年來,一些重大發明,如照明、通信、汽車燈技術,都是在世博會上面世後才逐漸轉化為主流產業的。從文化生活角度看,這是因為
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B.文化的傳播與交融式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C.文化的交流與借鑒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D.現代大眾傳媒超越時空的強大功能加速了文化傳播
28.「城市,讓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反映了當今世界各國對城市化進程中遇到的共同問題的關切,引領人們更多的去思考「什麼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表明
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社會意識總是與時俱進的 社會意識變化推動社會發展
A ① ② B ② ④ C ② ③ D ③ ④
29.2004年以來,中國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創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領先水品的告訴鐵路技術體系。今天,中國已步入高鐵時代,並正在成為高鐵技術輸出國。中國高鐵的發展歷程表明
創新就是對既往的否定和對現實的肯定
創新的過程必定是「揚棄」的過程
創新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發展
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人類思維的變革
A① ② B ②③ C④① D ③ ④
30.下面的漫畫(超常發揮)(作者:蓋桂保)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A. 要堅持在實踐中鍛煉和提高認識能力
B. 要滿懷必勝信心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
C. 要善於通過量的積累去實現實物質的變化
D. 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並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31. 歷史學家可以記錄和重述已經發生的事情也可以預測未來。他們預測未來的客觀基礎有
①未來世界多變,但並非雜亂無章
②過去發生過的事,未來必定也會發生
③未來會發生的事,過去或現在必有端倪
④距離過去或現在不遠的事,變化一定不會太大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32.由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責任,資金支持和監督機制等議題上分歧嚴重,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會期不得不延長一天,最後才達成一個妥協性的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這表明
A.氣候變化問題不是一個發展問題 B.國家利益存在於復雜的國際關系中
C.全球化已使發達國家利益一致 D.在國際法津地位上各國是不平等的
33.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到處推銷其民主,但事實上這種民主內含著一系列矛盾,如
○1理論上國家代表全社會利益與實際上國家保護資本特殊利益的矛盾
○2政治法律形式上的平等與社會經濟事實上的不平等矛盾
○3民主主體的多樣性與民主表達機制單一性的矛盾
○4代議制下局部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矛盾
A.○1○2○3 B.○2○3○4 C.○1○3○4 D.○1○2○4
34.從國家結構形式上看,與單一制國家相比
① 美國的主權不太充分
② 美國地方政府的獨立性較強
③ 美國政府的工作效率比較高
④ 美國的立法權相對分散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5.19世紀以來,英國的政府權力基本上由兩大政黨輪流掌控,其他政黨幾乎無緣。然而,在2010年5月的大選中,無論是工黨,還是保守黨都未能在選舉中得到多數票,第三黨自由民主黨卻獲得了相當的票數,從而出現了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聯合組閣的局面。這一變化表明
A.英國的國家結構形式已不適應現實政治
B.英國出現了兩黨制向多黨制過渡的可能
C.英國的政權組織形式已趨向總統共和制
D.英國首相和內閣的更迭今後一定很頻繁
36.(30分)圖10是世界某區域略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簡述①地建設航天基地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6分)
(2)圖中②③兩地濕地廣布,請分別簡述其成因。(10分)
(3)據報道,近年來④地所在區域非法牧場擴張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你認為主要有哪些負面影響?(6分)
(4)簡析圖中60°經線東西兩側所示城市的自然地理區位特徵和原因。(8分)
37.(26分)根據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中國科學院構建的中國可持續發展體系,由生存、發展、環境、社會和智力五個支持系數級別。其中生存支持資源並附(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等)、農業收入水平,資源轉化效率等有關。發展支持系統與區域發展水平(區域產業結構等)、區域發展成本等有關。圖11是1995-2007年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變化趨勢圖,表6是2007年中國東、中、西部發展支持系統評估表。
(1) 說明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變化趨勢,這種趨勢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統的變化來驅動的?(4分)
(2) 中國生存支持系統的變化有何特點?試從農業角度簡析其原因。(6分)
(3) 中國環境支持系統的變化有何特點》簡析其原因。(6分)
(4) 中國東、中、西部的發展支持系統存在著差異,請從三次產業結構和工業結構角度給予說明。(10分)
38.(2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民國初期)是中國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一直處於不發達狀態的中國資本主義是在辛亥革命之後才得到蓬勃發展的。
——(法)白吉爾:《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1911——1937)》
材料二
當美、英和其他工業國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於採取各種補救辦法和應急措施以應付危機時,中國在1929年後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
——(美)費正清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
材料三 圖12 100元法幣購買力圖示
——(美)伊佩霞《劍橋插圖中國史》
(1)結合材料一合所學知識,概括民國初期民族工業的發展的狀況。(8分)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1927——1937年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態勢,並分析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民族工業的影響。(9分)
(3)1945——1949年中國民族工業發展處於怎樣的境地?參考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從國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簡述導致民族工業處於這一境地的原因。(9分)
39.(26分)美國獨立後成功地進行了制度創新,其憲法在中央政府的權力構建中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原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眾議院……有彈劾(違法失職的總統、副總統和高級文官)的全權。……參議院有審訊一切彈劾案的全權。……凡必須經參議院及眾議院一致同意的命令、決議……應經總統批准……。經參議院的協議及同意,並得該院出席議員三分之二贊成時,總統有權締結條約;總統提出大使、公使、領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眾國政府其他官吏,經參議院的協議及同意時任命之……
——摘自《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材料二
美國總統威爾遜本是國聯的發起人和積極的鼓吹者,但是……參議院拒不批准《凡爾賽和約》。結果,美國沒有加入國聯。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三
國會授權羅斯福進行大規模的干預及調節……,但在羅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與行政間則展開激烈的爭吵。法官們……先後宣布新政的幾個主要法令違憲,予以廢止。
——據吳於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等改編
(1)指出美國憲法三權分立制的理論思想主張出自哪本著作,並請概括該理論思想的主要內容。(7分)
(2)根據上述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述美國「三權」在實踐中是如何被限制的。(9分)
(3)根據上述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評價美國三權分立的制度設計。(10分)
40.(20分)
全國法律法規對行政裁量權規定了一定的范圍和幅度,但有的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執法基準,這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裁量權提供了可能。比如,道路交通法第99條規定,機動車行駛超速的罰款從200元到2000元,執法人員應根據案件實際情況合理做出處罰。而在實踐中,出現了諸如本應罰款300元,執法人員卻因素質、心情等原因處罰1000元的現象,群眾對此非常不滿。規范行裁量權,為政府權利設限,增強政府共公信力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在這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主動出台並實施了一系列規范行政量權的辦法。經過一段時間,這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將上了一個台階。規范行政裁量權的做法得到了群眾的普遍的認可,政府權威進一步提高。
(1) 為什麼人民群眾對地方政府主動規范行政裁量權的做法普遍認可?結合材料,運用《政治生活》的有關知識做出分析。(10分)
(2) 用對立統一的觀點,說明地方政府對權力自我射線的做法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提高了政府權威的道理。(10分)
你可以去書店買本十年文綜或者五年高考真題之類的 祝你成功~
⑹ 誰能提供1986至1989年上海高考語文試題和1987至1989年廣東高考語文試題
一九八六年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 語文試題
一選出注音沒有錯誤的一組。(3分)
(A)乾涸(hé) 閑暇(xiá) 桎梏(gào)
(B)熾(zhì)烈 檄(xí)文 鞭笞(chī)
(C)憤懣(mèn) 締(dì)造 鞭撻(tà)
(D)真諦(dì) 酗(xiōng)酒 澹(dàn)然
二、下列標題中加點的字各有四種解釋,選出正確的一種。(3分)
1.《察今》( )
(A)察看(B)明察(C)視察(D)觀察
2.《原君》
(A)推究(B)究竟(C)原意(D)原因
3.《甲申三百年祭》
(A)典禮(B)追悼(C)祭文(D)祭奠
三、在括弧里加上標點符號。(5分)
1.魯迅先生連忙掉轉話頭,親切地問( )「你真個姓唐嗎?」「真個姓唐,」我說(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興( )「我也姓過一回唐的。」
2.直到十幾天之後,這才陸續地知道她家裡還有嚴厲的婆婆( )一個小叔子( )十多歲( )能打柴了( )她是春天沒了丈夫的( )他本來也打柴為生( )比她小十歲:大家所知道的就是這些。
四、下邊是四組作者或作品,從文學知識的角度看,每一組中有一個與其他三個不同類,把它選出來。(4分)
1.(A)《水滸》(B)《西遊記》 ( )
(C)《紅樓夢》(D)《聊齋志異》 ( )
2.(A)范仲淹(B)歐陽修(C)姚鼐(D)蘇洵 ( )
3.(A)《我們打了一個大勝仗》(B)《為了忘卻的記念》 ( )
(C)《包身工》(D)《為了周總理的囑咐》 ( )
4.(A)莫泊桑(B)巴爾扎克(C)都德(D)海涅 ( )
五、《崇高的理想》(陶鑄)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民英雄就揭竿而起,把反抗強權,救民於水火之中作為自己的理想。」
「揭竿而起」一語見於 時期文學家 寫的《 》。其中講到陳涉起義時,說他「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 之中,率 之卒,將 之眾,轉而攻秦; ,揭竿為旗,天下 , 糧而 從」(6分)
六、排列下邊四句詩的順序,把題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3分)
(A)楊柳青青著地垂
(B)借問行人歸不歸
(C)楊花漫漫攪天飛
(D)柳條折盡花飛盡
( )→( )→( )→( )
七、按要求改寫下邊畫橫線的文字。(6分)
1.象「蘆柴棒」一般的包身工,每一分鍾都有死的可能,可是他們還在那兒支撐,直到帶工老闆榨完他們殘留在皮骨里的最後的一滴血汗為止。
改寫成被動句:
2.度過了討飯的童年生活和在財東馬房裡睡過覺的少年時代,青年時候又在深山老林里打過短工,他簡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麼叫做困難。
改寫成排比句:
八、閱讀下邊三組句子,注意其中加紅的字。讀後填空,每個括弧里只填一個字母。(3分)
甲
(A)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B)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C)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D)適大病,不能行。
乙
(A)公輸盤不說。
(B)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C)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D)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丙
(A)遂與秦王會澠池。
(B)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D)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
在甲組中,( )和( )中的「適」意義相同。
在乙組中,( )和( )中的「說」意義相同。
在丙組中,( )和( )中的「會」意義相同。
九、下邊(甲)(乙)兩段文字分別見於《世說新語》和《資治通鑒》,二者記的是同一件事而略有不同。閱讀後回答問題。(17分)
(甲)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乃遣辛毗為軍師。宣王既與亮對渭而陳,亮設誘譎(jué,欺詐)萬方,宣王果大忿,將欲應之以重兵。亮遣間諜覘之,還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黃(yuè,黃,帝王用的儀仗),當軍門立,軍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 〕。」(《世說新語》)
(乙)司馬懿與諸葛亮相守百餘日,亮數挑戰,懿不出。亮乃遺懿巾幗婦人之服,懿怒,上表請戰,帝使衛尉辛毗仗節為軍師以制之。護軍姜維謂亮曰:「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 〕。」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 〕?」(《資治通鑒》)
1.給(甲)中畫橫線的文字加上標點符號。(2分)
2.為兩段文字中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和解釋。(3分)
(1)陳(A)chén陳列 (B)zhèn陣地
(C)zhèn陣容 (D)zhèn列陣
(2)覘(A)zhān察看 (B)chān窺視
(C)zhàn看望 (D)zhān偷看
(3)數(A)shuò屢次 (B)shù很多
(C)shǔ數說 (D)sù經常
3.從下列語氣詞中選出三個,分別填到文中相應的〔 〕里。(3分)
邪 也 矣 焉 耳
4.(甲)中的「晉宣王」是誰?(乙)中的「帝」指誰?「辛毗」和「辛佐治」是什麼關系?(3分)
5.(甲)中說得「亮設誘譎萬方」,(乙)中是怎麼說的?摘出(乙)中相關原文,並把它譯成現代漢語。(2分)
原文:
譯文:
6.諸葛亮不能把對方引誘出來作戰,
按照(甲)的說法是因為:
按照(乙)的說法是因為:
(用現代漢簡要說明)(2分)
7.《資治通鑒》的作者是誰?它成書比《世說新語》早還是晚?(2分)
一○、閱讀下邊的文字,回答文後的問題。(20分)
①稍具動物學知識的人都知道,哺乳類和鳥類是分別屬於兩個不同類群的動物,哺乳動物屬於哺乳動物綱,鳥類屬於鳥綱,這兩個綱的動物無論在形態結構上還是在生理特徵上都有很大的不同。②從起源上說,鳥類和哺乳類都源於爬行動物。③然而,哺乳動物起源於3億年前從古代爬行動物中分化出來的一支,而鳥類則起源於2.6-2.4億年前從古代爬行動物中分化出來的另一支,這一支除了進化成今天的鳥類,還進化成今天的蜥蜴、蛇和鱷等動物。④因此,鳥類和蜥蜴、蛇、鱷的親緣關系更為接近,而與哺乳動物卻沒有直接的共同祖先。
1982年,英國伊麗莎白皇家學院的科學家加德納卻提出了一種新的學說,這一學說認為(a),鳥類和哺乳動物並不象傳統觀點所認為(b)的分別起源於兩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動物,而是起源於共同的祖先棗「哺乳鳥」。這一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是2.25億年前從古代爬行動物中分出來的,因而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親緣關系比鳥類和爬行動物更接近。與眾不同的是,加德納提出這一學說時,並不象以往的動物進化研究者那樣主要依據古代動物的化石資料,而是依據對不同動物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徵的比較。加德納提出,在哺乳動物和鳥類之間存在著22個引人注目的共同特徵,而且在動物界中,只有這兩個綱的動物才具有這些特徵。例如,這兩類動物都是恆溫動物,體內有調節體溫的機制。此外,在心臟、頭骨、腦的結構上,在蛋白質分子結構、生理和行為上,鳥類和哺乳動物都具有顯著的共同特徵。根據這些共同特徵,加德納推論:這兩類動物一定有共同的祖先。
加德納的學說一提出,在學術界就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一部分生物學家認為這個學說站不住腳,加德納提出的證據並不可靠,他那種完全不依靠化石資料的方法也不足取。而另一部分生物學家卻十分推崇加德納的學說,一位法國古生物學家甚至描繪出設想中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共同祖先棗一種熱血恆溫的、身上同時長有羽毛和毛發的樹棲食蟲動物:「哺乳鳥」!於是,在這一本來被人認為早已解決了的問題上,研究動物進化的科學家們展開了爭論。1984年8月在倫敦自然歷史和地理博物館,300位來自英國、美國、歐洲大陸的專家學者聚會,對加德納的學說進行了研究和討論。討論會不僅探討了鳥類、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在進化起源上的關系,而且還對當前動物進化研究中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廣泛的討論。
傳統的動物進化觀點與加德納的學說究竟誰是誰非?在倫敦的討論會上還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要回答這樣的問題似乎為時尚早。然而,多數科學家樂觀地認為,在這樣重大的動物進化理論上,學術界出現「裂縫」,傳統觀點面臨挑戰,這都是好事。它將促使動物進化的研究出現新的學派和新的進展。
1.下邊的句子是從第一段中摘出的,指出它在原文中的位置(原文中已用①②③④標出句碼,請注意)。(3分)
傳統的動物進化理論告訴我們,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關系,遠不如鳥類和爬行動物那樣密切。
(A)本段①句前面 (B)①句和②句之間
(C)②句和③句之間 (D)④句後面 ( )
2.在第二段畫橫線的句子中,兩個「認為」所認定的內容各是什麼?(4分)
認為(a):
認為(b):
3.科學著作中常常用樹枝形圖表顯示同類事物間的系統關系,這種圖表叫「系統樹」。參照下邊按傳統觀點畫出的系統樹,在它的右邊畫出加德納學說的系統樹。(4分)
4.下列論斷中的三項,兩種學說在看法上有分歧,把它們選出來。(6分)
(A)地球上存在過「哺乳鳥」。
(B)鳥類和哺乳動物有共同的祖先。
(C)在動物界中,只有鳥類和哺乳動物之間才具有共同特徵。
(D)鳥類和哺乳動物之間的共同特徵大於不同特徵。
(E)鳥類和哺乳動物應分屬於不同的綱。
(F)鳥類與哺乳動物的關系比鳥類和爬蟲類的關系近。
(G)鳥類起源的時間早於哺乳動物起源的時間。
(H)哺乳動物起源的時間早鳥類起源的時間。
5.加德納的研究方法與傳統研究方法的不同是:(3分)
(A)傳統觀點藉助歸納,加德納藉助演繹。
(B)傳統觀點主要用化石資料推論,加德納用現代生物的形態和生理特徵推論。
(C)傳統觀點依據動物分類方法,加德納則依據現代生物科學研究成果。
(D)傳統觀點依靠事實推導,加德納利用想像建立學說。
作文(50分)
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只有森林才能改變氣侯,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果溫度濕度適宜,樹木就迅速生長起來,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現,會使氣候變得更好。
這里說的是一種自然現象,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現象也有類似之處。請從現實生活中選擇一個有意義的話題,用上述現象作比喻,發表自己的見解。全文不少於600字。副標題自定,寫在橫線上。
題目:
樹木·森林·氣侯
棗談
一九八六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
語文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准
一(3分)C
二(3分)1.B;2.A;3.D(答對一小題給1分)
三(5分)
1.依次是:。,(對一處給0.5分,對兩處給1分,對三處給2分)
2.依次是;,,;;(,),(對一處給0.5分)
四(4分)1.D;2.C;3.B;4.D(答對一小題給1分)
五(6分)
西漢、賈誼、《過秦論》、阡陌、疲弊 數百、斬木為兵、雲集響應、贏、景
答對作者、篇名各給1分,答對其他一處給0.5分
六(3分)
(A)→(C)→(D)→(B)
全對給3分,A、C的順序與答案相反而其他處對給2分
七(6分)
1.……直到他們被(帶工老闆)榨完殘留在皮骨里的最後的一滴血汗為止
2.他童年時候討過飯,少年時候在財東馬房裡睡過覺,青年時候又在深山老林里打過短工
答對一題給3分,其他改法符合題目要求的也算對
八(3分)
甲組A和C
乙組B和C
丙組B和D
答對一處給1分
九(17分)
1.(2分)
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乃遣辛毗為軍師。(「震動」後用逗號也不算錯)
錯一處扣1分,扣完2分為止
2.(3分)
(1)D(2)B(3)A
答對一處給1分
3.(3分)
也矣邪
答對一處給1分
4.(3分)
晉宣王即司馬懿,「帝」指魏明帝,辛毗字佐治(或辛毗即辛佐治)
答對一問給1分
5.(2分)
原文:亮乃遺懿巾幗婦人之服
譯文:諸葛亮就送給司馬懿頭巾之類婦女穿戴的服飾
摘對原文給1分,譯文對給1分(「巾幗婦人之服」譯成「婦女的衣服」不扣分,「遺」譯錯扣0.5分)
6.(2分)
(A)辛毗制止司馬懿出戰
(B)司馬懿本來就不想打
答對一處給1分,意思相同即可
7.(2分)
《資治通鑒》的作者是司馬光,它成書比《世說新語》晚
答對一問給1分
十(20分)
1.(3分)
B
2.(4分)
認為(a):從「鳥類和哺乳動物並不象」到「『哺乳鳥』」
認為(b):分別起源於兩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動物
由於題目要求的是寫出「所認定的內容」而不是「認為」的賓語,答案不要求與原文字面完全相同
答對一處給2分
3.(4分)
全對給4分,所畫直線方向錯誤不給分
直線方向正確而沒有注意時間坐標要求的(分枝點位置不對),扣1分
沒有標明時間數字和「哺乳鳥」的,分別扣0.5分
4.(6分)
A F H
答對一處給1分,答對兩處給3分,三處都對給6分
5.(3分)
B
作文(50分)
說明
1.評卷宜從三類捲入手,以此為分界線,確定類別。
2.要恰當地運用題中所提供的比喻,可以議論,也可以描述、抒情。至於涉及自然科學知識的深淺、是非等,不宜深究。
3.不寫副標題的扣2分。
4.三個錯別字扣1分,重現的不計;標點錯誤較多或模糊不清的酌扣1-2分。
5.字體端正、美觀,卷面整潔的,加1-2分;反之,字跡潦草、卷面不潔的,酌扣1-2分。
6.加、減分數,不能超出本類卷的上下幅度。
7.對於不足600字或沒有寫完的作文,應區別情況,參照評分類別酌情處理。
8.凡認為思想內容有所錯誤或其他方面有嚴重問題的試卷,提請評卷領導小組研究處理。
一九八七年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 語文試題
一、下列四個詞語中加紅字都有幾種不同的解釋,選出正確的一種。(2分)
1.不遺餘力
(A)漏掉 (B)剩下 (C)丟失 (D)贈送
〖答〗( )
2.將信將疑
(A)將要 (B)拿 (C)帶、領 (D)且
〖答〗( )
3.大相徑庭
(A)直 (B)比喻達到目的的方法
(C)經過 (D)門外的路
〖答〗( )
4.咸與維新
(A)交往 (B)贊許 (C)參加 (D)給
〖答〗( )
二、選出字形、注音全對的一組。(2分)
〖答〗( )
三、下列成語典故都跟歷史或古代傳說故事中的人物有關,從後面的四組答案中選出正確的一組。(3分)
1.隨俗為變 2胡服騎射 3雞犬升天 4封狼居胥 5望帝啼鵑
(A)1.李冰 2.漢元帝 3.成名 4.賈誼 5.關漢卿
(B)1.李冰 2.趙武靈王 3.劉安 4.劉義隆 5.竇娥
(C)1.扁鵲 2.漢元帝 3.成名 4.辛棄疾 5.白居易
(D)1.扁鵲 2.趙武靈王 3.劉安 4.霍去病 5.杜宇
〖答〗( )
四、下面的四段選自要求背誦的課文,找出其中字句、出處無誤的一段。(3分)
(A)不是年輕的為年老的寫紀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B)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師說》)
(C)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蘇洵《六國論》)
(D)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去義者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答〗( )
五、下面三組列出的都是課文的篇名,畫線的三篇是同屬一類,分別從A、B、C、D中選出與畫線的三篇同類的一篇。(3分)
1.《甘薯疏序》《<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
(A)《送東陽馬生序》 (B)《魯迅的精神》
(C)《陋室銘》 (D)《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答〗( )
2.《小石潭記》《長江三峽》《游黃山記》
(A)《威尼斯》 (B)《蘇州園林》
(C)《桃花源記》 (D)《雁盪山》
〖答〗( )
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石壕吏》《夢游天姥吟留別》
(A)《敕勒歌》 (B)《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C)《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D)《過零丁洋》
〖答〗( )
六、以「犁花院落溶溶月」為上句,下面四個句子中哪個能作為下句與它組成對偶句?選出最恰當的一個。(3分)
(A)柳絮池塘淡淡風 (B)榆莢臨窗片片雪
(C)帶水芙蕖點點雨 (D)丁香初綻悠悠雲
〖答〗( )
七、從句子A?/FONT>E中,分別找出同甲、乙兩句語法結構相同的句子。(4分)
甲 人們才發現自己馬群里的馬在一夜間忽然變多了。
乙 他的報告能使聽講的學生了解課本以外的新知識。
(A)人家看見你在大街上拿著書走來走去。
(B)天才的布魯諾要叫所有的人看見類似太陽的別的星星。
(C)他曾經看見兩位虎頭虎腦的青年從這個桃園茶社裡慢慢地走出來。
(D)交通局派來的一輛由最好的司機駕駛的最好的汽車,早已等在縣委會門口。
(E)他曾經密切地注意電學方面各種發現的發展情況。
〖答〗與甲句語法結構相同的是( )
與乙句語法結構相同的是( )
八、「對愛好文科的學生,加強文科輔導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視理科的學習呢?還要不要他們學好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呢?」從下面的四句中選出能與它銜接的句子。(4分)
(A)從長遠的觀點看,我們認為這樣做是很不恰當的。
(B)如果我們缺乏戰略眼光,在實際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錯誤的回答。
(C)為了使學生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我們的回答應該是肯定的。
(D)只要認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我們就會說:不可以。
〖答〗( )
九、下面的五句古文的譯文,只有兩句是符合原意的,把它們找出來。(3分)
(A)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譯文)醒來時只看到枕席,方才的煙霧雲霞都不見了。
(B)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譯文)我所喜歡的是「道」,進入了技藝的階段了。
(C)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譯文)在那時,商鞅輔佐秦孝公,在國內建立法度,致力耕織,修治攻戰的器械,在國外實行連衡而和諸侯相鬥。
(D)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譯文)樊噲把他的盾牌反扣在地上,將豬腿放在上面,拔出劍切開來吃。
(E)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寶重器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譯文)諸侯都很恐懼,在一起會盟商議削弱秦國,不吝惜珍器重寶和肥沃的土地,來送給天下之士。
〖答〗( )( )
十、下面句子中的加紅的詞,有的是人稱代詞,有的不是。各句分別屬於A、B、C、D中的哪一種?請回答。(4分)
(A)兩個都是人稱代詞
(B)兩個都不是人稱代詞。
(C)前一個是人稱代詞,後一個不是
(D)後一個是人稱代詞,前一個不是。
1.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答〗( )
2.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以結盟好。〖答〗( )
3.予我千金,吾生若。〖答〗( )
4.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答〗( )
十一、現代文閱讀(24分)
1. 下面是《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話,後面列出的四種分析中,哪一種更能確切地反映作者的意圖和表現方法?(2分)得分
……但是把人的心靈帶到一種崇高的境界的,卻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矯」的松樹。它們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懸崖絕壁的縫隙,身子扭得象盤龍柱子,在半空展開枝葉,象是和狂風烏雲爭奪天日,又象是和清風白雲游戲。有的松樹望穿秋水,不見你來,獨自上到高處,斜著身子張望。有的松樹象一頂墨綠大傘,支開了等你。有的松樹自得其樂,顯出一副瀟灑的模樣。不管怎麼樣,它們都讓你覺得它們是泰山的天然主人,誰少了誰,都象不應該似的。
(A)作者運用借代、擬人等修辭方法,表現了松樹在逆境中奮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B)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表現了松樹的千姿百態、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C)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現了松樹在逆境中奮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D)作者運用借代、擬人等修辭方法,表現了松樹的千姿百態、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答〗( )
2.下面引號的三段話反映了作品中人物當時什麼樣的心情?分別選出貼切的一種,把答案填入表格內。(3分)得分
(1)(魯大海被打後,魯侍萍說)「你是萍,……憑棗憑什麼打我的兒子?」《雷雨》)
(2)(祥林嫂第二次回魯鎮後,經常說)「我真傻,真的,……」(《祝福》)
(3)(小菲利普把50個生丁給了於勒,心裡默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我的叔叔於勒》)
(A)感慨萬端,意在譏諷(B)滿腹辛酸,欲說不能
(C)生性懦弱,本質善良(D)隨機應變,不露痕跡
(E)骨肉相離,難舍難分(F)憐憫同情,感到不平
(G)痛苦不堪,悔恨莫及(H)驚疑不定,閃爍其詞
〖答〗(1)( );(2)( );(3)( )
3.「又如槲寄生,它從某些樹木吸取養料,它需要鳥類傳布它的種子,更因它是雌雄異花,又必須依賴昆蟲才能完成傳粉作用。我們假使僅取外部環境,或習性的影響,或植物本身的傾向,來解釋這種寄生植物的構造以及它和好幾種其它生物的關系,必定是同樣不合理。」《<物種起源>導言》中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4分)
(A)以槲寄生為例,說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構造和相互之間的關系都是十分復雜又難以解釋的。
(B)我們想正確解釋生物的構造、生物之間的關系,就不能歸因於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個例證。
(C)若只以外部環境、植物習性的影響以及它本身的傾向來解釋植物(如槲寄生)的構造和相互關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時,往往同研究其它生物一樣,對它的結構以及它和其它生物的關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
〖答〗( )
4.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後的問題。(15分)
寫說理文究竟難在哪裡?在推理還是行文?問題的這種提法本身就有問題。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續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續才用語言把理表達出來。這種相當流行的看法是對的,但也不完全對。說它對,因為語言總是跟著思想走,思想明確,語言也就會明確,思想混亂,語言也就會混亂。如果不先把意思想好而就下筆寫,那就准寫不好。所以學好說理文,首先就要學會思考,而這要深入生活,掌握事實,再加上對分析和綜合的思想方法的長期辛苦訓練。談到究竟,難還是難在這個方面。
為什麼說兩道手續的看法又不完全對呢?因為語言和思想畢竟是不能割裂開來的,在運用思想時就要運用語言,在運用語言時也就要運用思想。(1)a語言和思想都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在生發的,在生發時語言和思想在密切聯系中互相推動著。據我個人的經驗,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後把它原封不動地謄寫出來,那是極稀有的事。(1)b在多數場合,(2)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對所要說的道理總要有一些情感,如果對它毫無情感,勉強敷衍公事地把它寫下去,結果就只會是一篇乾巴巴的應酬文字,索然無味。如果對它有深厚的情感,就會(3)a,全神貫注,思致風發,新的意思就會(3)b地涌現出來。(4)A這是寫作中的一種樂境,往往也是寫作的一個難關。(4)B新的意思和原來的意思不免發生矛盾,(4)C這個意思和那個意思也許接不上頭,原來自以為明確的東西也許畢竟還是紊亂的模糊的乃至於錯誤的。有許多話要說,究竟從何說起?哪個應先說。哪個應後說?哪個應割愛,哪個應作為重點?(4)D主從的關系如何安排?這時候面前就象出現一團亂絲,「剪不斷,理亂」,思路好象走入一條死胡同,陡然遭到堵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免心意亂。就是難產的痛苦,也是一個考驗的時刻。有兩種經情況要避免。一種是鬆懈下去,矇混過關,結果就只會是失敗,理不通文也就不通。另一種是在心煩意亂的時候勉強繼續絞腦汁,往往是越絞越亂,越想越煩。這時候最好是暫時把它(5)a放下,讓頭腦冷靜下來,得到了足夠的休息,等精力再旺時再把它(5)b提起來,進行一番冷靜的分析,做到「表裡精粗無不到」,自然就會「一旦豁然貫通」,令人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樂趣。在這種情況寫出的文章總會是(3)c,文從字順,內容與形式都是一氣呵成的。
所以在說理文的寫作中,思想和語言總是要維持辯證的關系:不想就不能寫,不寫也就很難想得很周全。多年來我體會到:讀一部理論性的書,總要等到用自己的語言把書中要義復述一遍以後,才能對這部書有較好的掌握;想一個問題,也要等到用文字把所想的東西凝定下來之後,才能對這個問題想得比較透。我發現不但思想訓練是寫說理文的必要的准備,寫說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訓練思想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因此,我認為理先於文或意在筆先的提法是片面的。
(1)按照規定的要求改寫文中(1)a、(1)b兩處畫線的句子,改寫時要求內容和語氣與上下文銜接。(2分)得分
(1)a設問改直接陳述
原文:為什麼說兩道手續的看法又不完全對呢?因為語言和思想畢竟是不能割裂開來的,在運用思想時就要運用語言,在運用語言時也就要運用思想。
(1)b將「把」字句改成不用「把」(或「將」)的句子
原文: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後把它原封不動地
⑺ 求地理高考真題。。。包括題目,解析,過程,答案(要求為文本。。。。詳細者必採納)
41.非洲是最早遭受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地區之一,以下各圖反映了殖民地的歷內史變化過程容。回答下列問題。(30分)
17~18世紀非洲形勢圖 20世紀初非洲形勢圖 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形勢圖 圖10 圖11 圖12
(1)讀圖10,說明西方殖民者占據地區的分布特點和A地區的自然環境對當時殖民區域擴大的限制。(8分)
(3)圖11中標號B的獨立國家是 (2分)
分)
41.答案要點:
(1)主要分布在非洲沿海。(2分)A地區及其附近地帶熱帶雨林茂密,難以深入內地。(6 3
(3)衣索比亞(2分)
⑻ 1987年山東高考總分
1987年山東省高考:
理科: 總分710,其中語文、數學各120,政冶、外語、物理、化學各100,生物70。
文科: 總分640,其中語文、數學各120,政治、外語、歷史、地理各100。
⑼ 你當年高考分多少,處於什麼分數線水平
說到高考,可以說是很多人離不開的記憶,特別是高三那段時光,是我們學生時代最令人回味的時候,因為對於很對人來說,高考關系著自己以後的前途,因為高考是普通人改變命運的最好途徑,沒有什麼方式比高考更好了,從77年恢復高考以來,可以說高考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考試,為全國各大高校招生提供了生源。
而高考隨著教育的改革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在大學未擴招之前,可所以說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的代名詞,因為那個時候高考的錄取率並不高,特別是普通家庭有個大學生很光榮的一件事情,而且在大學生包分配工作的時代,那個時候國家缺人才,大學生是稀有物種,高考錄取率不高,可以說大學畢業工作不用愁,因為國家給分配好了。
隨著國家的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的巨大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考在廣大群眾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因為它是最公平的一次考試,它不分地域,不分年齡、不分階層,大學錄取標准一律看成績,成績考的越好自然上的大學越好,而且高考有一段時間是估分填志願,也就是說高考考完,在成績未出來之前,先估分填報志願,而最終的錄取結果看你的實際成績。
中國的大學歷經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今天的高校格局,三十九所「985」一流名校、近百所「211」國家重點大學以及普通的一本、二本等高校,對於高考或者考研的學生而言,其實選擇的機會還是很多的,還有一類是不參與大學排名的軍校,想考入軍校的學生,不僅成績要過關,而且身體素質還要達標,這也是軍校的嚴格之處。
自從高考擴招之後,高考的錄取率在逐年上升,可以說現在考大學的難度比以前容易很多,而且現在的高考錄取分數線也沒以前高,這也讓很多人覺得自己當年的高考成績拿到今天,可以上更好的大學,當然這只是一種心靈安慰,因為你已經回不到高考的那段時光了,所以,你的高考成績也許是一種記憶,沒必要再提陳年往事。
⑽ 1986年高考總分是多少
理科:語文120,數學120,英語100,物理100,化學100,政治100,生物70,總計710分。
文科:語文120,數學120,英語100,歷史100,地理100,政治100,總分是640分。
1952年,中國建立起來全國統一高等學校招生制度。統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顯示出公平,也適應了當時國家快速選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鄧小平出任國家副總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復高考。恢復高考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挽救了中國教育,也挽救了整個中國。
(10)87年高考地理試卷擴展閱讀:
高考報名
1、符合下列條件的人員,可以申請報名: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
(2)高級中等教育學校畢業(含應屆生)或具有同等學力;
(3)身體狀況符合相關要求。
2、下列人員不得報名:
(1)具有高等學歷教育資格的高校的在校生,或已被高校錄取並保留入學資格的學生;
(2)高級中等教育學校非應屆畢業的在校生;
(3)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非應屆畢業年份以弄虛作假手段報名並違規參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包括全國統考、省級統考和高校單獨組織的招生考試,以下簡稱高校招生考試)的應屆畢業生;
(4)因違反國家教育考試規定,被給予暫停參加高校招生考試處理且在停考期內的人員;
(5)因觸犯刑法已被有關部門採取強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