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地理 » 高中地理課程綱要

高中地理課程綱要

發布時間: 2021-03-01 14:25:02

高中地理新課程中如何進行地理實驗教學,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談對地理實驗項目開發和設計的看法。

所謂實驗就是著重抓實踐,也就是書本知識與學生的親生經歷或感受相結合回,讓學有所答用。這樣是為了進一步的把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相融合,這就是近年來新課標的出發點和本質的要求,其目的是在於培養出適合知識爆炸時代的合格的莘莘學子,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舉個例子:問為什麼白天在海濱吹海風(由海洋向陸地吹),晚上吹陸風(由陸地向海洋吹)? 原因:這是由於陸地於海洋的不同的升溫速度導致的。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的原因就必須考慮到水與沙土的比熱融誰大誰小的問題。

於是,就可以用實驗來證明了。
這就把地理知識學習與實驗相結合了。

Ⅱ 如何解讀《地理課程標准》之內容標准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樞紐。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加大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學習與研究的力度,盡可能縮小理想課程(課程標准)與文本課程(教材)、文本課程(教材)與實施課程(教學)之間的落差。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說明……」中的「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闡明、……」,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認知水平知識說出、舉例、描述、辨認、列舉、復述、背誦、回憶、選出、識別、再認、了解、確定等了解水平解釋、說明、闡明、比較、分類、歸納、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提供、把……轉換、猜測、預測、估計、推斷、檢索、收集、整理等理解水平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應用水平技能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模仿水平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獨立操作水平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遷移水平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初中地理課程標准解讀》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第四,通過不同版本教材內容的對比,了解本條標准對認知內容的基本要求。我們手頭的二種不同版本教材在落實本條標準的學習內容上不同,一是人教版,把「地殼物質循環」部分安排在內、外力作用的知識之後,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講述地殼物質循環;另一是山東版,把該部分內容安排在內、外力作用之前講述,從物質循環的角度出發介紹「地殼的物質循環」。因此,兩種內容的安排順序不同,以至「地殼物質循環」學習內容的基本知識鋪墊、呈現方式不大相同。一種認為,內、外力作用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另一種認為,礦物、岩石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因而,前者並不過多講述岩石的基本組成——礦物,而後者則增加了大量礦物的基礎知識。二個不同版本教材在內容上的相同點是,都講述岩石的基本分類、三類岩石的形成、岩石間的相互轉化及循環過程。本條標准關注的是「岩石」這一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重點是「地殼內部物質循環」。因此對於礦物、三大類岩石的具體特徵等內容可以不在教學中進行講述。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Ⅲ 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

四川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修訂稿) 根據 《中共中央國家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 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 、 《教育部 國家體育總局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 意見》、教育部關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 號) 和教育部關於《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教基〔2001〕28 號)等文件精 神,結合《四川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試行)》試行情況制定本方案。 一、培養目標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時代要求,大力推 進素質教育,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 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 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 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 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 一代新人。 二、課程設置的原則 1、均衡性原則 根據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均衡設置課程。 各門課程比例 適當,總課時數和課時比例均在國家規定的范圍之內,以保證學生和諧、全面發 展;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 教育課程;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成長的需要和認知規律,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對 新型人才的要求,課程門類由低年級到高年級逐級增加。 2、綜合性原則 注重學生的直接經驗,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各門課程都應重視學 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 多和缺乏整合的現象。 設置綜合課程。一至二年級設品德與生活課,三至六年級設品德與社會 課, 旨在適應兒童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 把課程內容逐步從家庭擴展到學校、 社會,使之生活經驗不斷豐富、社會性逐步發展。 3、選擇性原則 設置綜合與分科相結合的課程,各地根據本地的實際和學生的不同需 求,可以選擇分科課程,也可以選擇綜合課程;同時,還必須為地方課程與學校 課程留有一定課時,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學生的適應性,鼓勵各地發揮創造 性,辦出有特色的學校。 在達到九年義務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農村普通中學試行「綠色證 書」教育,形成有農村特點的學校課程結構。城市普通中學也要逐步開設職業技 術課程。 三、課程設置安排 1、各學年教學時間安排 全年 52 周:教學時間 39 周,寒暑假、國家法定節假日 13 周。 各學年 39 周教學時間安排:一—八年級每學年上課 35 周,復習考試時 間 2 周,學校機動時間 2 周,由學校視具體情況自行安排,如學校傳統活動、文 化節、運動會、遠足等。九年級全學年上課 33 周,復習考試 4 周(初中最後一 年的第二學期畢業復習考試時間增加 2 周),學校機動時間 2 周; 2、每周活動總量 每周按 5 天安排教學。一、二年級周活動總量 26 課時;三——六年級 周活動總量 30 課時;七—九年級周活動總量 34 課時;每課時以 45 分鍾計。 3、課程計劃表 表一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四川省省級實驗區(按分科設置)課程計劃表 年 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總課 課時比例 時 品德與生活 2 2 2 2 2 2 420 0.044 品 德 (社會) 思想品德 2 2 3 239 0.025 語 文 8 8 7 7 6 6 5 5 5 1985 0.208 數 學 4 4 4 4 4 5 5 5 5 1390 0.146 外 語 2 2 2 2 4 4 4 692 0.073 歷 史 2 2 2 206 0.022 社會 地 理 3/2 2 158 0.017 科 學 2 2 2 2 280 0.029 生 物 2/3 2 157 0.017 科 學 物 理 2 3 169 0.018 化 學 3 99 0.010 體育(初中為體育與 4 4 3 3 3 3 3 3 3 1009 0.106 健康) 音 樂 2 2 2 2 2 2 1 1 1 523 0.055 藝 術 美 術 2 2 2 2 2 2 1 1 1 523 0.055 綜合實 信息技術 1 1 1 1 1 1 1 243 0.0255 踐 地方課程 3 3 3 3 4 4 4 4 2 1046 0.1099 活動、 地 方與學 學校課程 1 1 2 2 2 1 1 0 1 383 0.0402 校 課程 周總課數(節)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學年總課時(節)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展(夕)會 每天 20 分鍾 大課間體育活動、眼 每天 35—40 分鍾,其中大果是體育活動 25—30 分鍾;眼保 保健操 健操 10 分鍾,上、下午各一次,每次 5 分鍾。 表二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四川省級實驗區(按綜合科設置)課程計劃表 年 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總課 課時 時 比例 品德 與 2 2 2 2 2 420 0.044 生活 2 品 (社 德 會) 思想 2 2 3 239 0.025 品德 語 文 8 8 8 6 6 6 5 5 5 1985 0.208 數 學 4 4 4 4 4 5 5 5 5 1390 0.146 外 語 2 2 2 2 4 4 4 692 0.073 歷史與社會 4/3 3/4 3 344 0.036 科 學 2 2 2 2 4 4 5 725 0.076 體育(初中 4 4 3 3 3 3 3 3 3 1009 0.106 為體 育與健康) 藝 術 4 4 4 4 4 4 2 2 2 1046 0.110 綜合 信息 1 1 1 1 1 1 1 243 0.0255 實踐 技術 活動 地方 3 3 3 3 4 4 4 4 2 1046 0.1099 和地 課程 方與 學校 學校 1 1 1 3 2 1 0/1 1/0 1 383 0.0402 課程 課程 周總課時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學年總課時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晨(夕)會 每天 20 分鍾 大課間體育 活 每天 35—40 分鍾,其中大課間體育活動 25—30 分鍾;眼保 動、眼保健 健操 10 分鍾,上、下午各一次,每次 5 分鍾。 操 表三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四川省實驗區(分科與綜合相結合設置)課程計劃 表 總課 課時 年 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時 比例 品德與生 2 2 2 2 2 2 420 0.044 品 活 (社會) 德 思想品德 2 2 3 239 0.025 語 文 8 8 8 6 6 6 5 5 5 1985 0.208 數 學 4 4 4 4 4 5 5 5 5 1390 0.146 外 語 2 2 2 2 4 4 4 692 0.073 歷史與社會 4/3 3/4 3 344 0.036 科學 2 2 2 2 280 0.029 生物 2/3 2 157 0.0165 科學 物理 2 3 169 0.018 化學 3 99 0.010 體育(初中為 體育 4 4 3 3 3 3 3 3 3 1009 0.106 與健康) 音樂 2 2 2 2 2 2 1 1 1 523 0.055 藝 術 美術 2 2 2 2 2 2 1 1 1 523 0.055 綜合 信息技術 1 1 1 1 1 1 1 243 0.0255 實踐 地方課程 3 3 3 3 4 4 4 4 2 1046 0.1099 活動 和地 方與 學校課程 1 1 1 3 2 1 2 1/0 0 403 0.423 學校 課程 周總課時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學年總課時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晨(夕)會 每天 20 分鍾 大課間體育活 每天 35—40 分鍾,其中大課間體育活動 25—30 分鍾;眼 動、 保健操 10 分鍾,上、下午各一次,每次 5 分鍾。 眼保健操 四、課程設置說明 1、表三是「分科與綜合相結合設置」的課程計劃表,與表一比較,綜 合學科增加了「歷史與社會」,該表可以在表一和表二的基礎上生成。以表一為 基礎生成表三的基本思路是:分別用表二「歷史與社會」替換表一中的「歷 史」、「地理」;以表二為基礎生成表三的基本思路是:用表一中的 3—6 年級 「科學」、7—9 年及的「物理」、「化學」、「生物」替換表二中的「科學」, 用表一中的「音樂」、「美術」替換表二中的「藝術」。按照這一思路,可以生 成綜合學科有一門,如只有「歷史與社會」、「藝術」的課程計劃表和綜合學科 有兩門的課程計劃表。 2、綜合課「歷史與社會」,包括了分科課「歷史」的全部內容和「地 理」中的人文地理部分;綜合課「科學」包括了分科課程「物理」、「化學」、 「生物」的全部內容和「地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 綜合課「藝術」包括了分科 課程「音樂」和「藝術」的全部內容。 初中階段的學校在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 的課程時,若選擇科學、歷史、地理,可相應減少自然地理的內容;若選擇歷史 與社會、生物、物理、化學,則應參照相關課程標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內容。 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其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技 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其中,信息 技術教育根據教育部的要求,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從三年級開始單獨開設,每周 1 課時;其他內容則統整在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中學習。各地應根據教育廳的有 關要求開足開好,課時必須得到保證,不得擠占或挪用。 4、地方課程由省教育廳根據教育部關於地方課程管理與開發的指導意 見統一安排(見《四川省義務教育階段地方課程實施方案》);學校課程由學校 根據我廳關於學校課程管理與開發的指導意見開發與管理。 5、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各門課程普遍增加了實踐活動。 學校在做學年教學安排時,應根據活動的性質和內容,統籌合理安排;各門課程 均應結合本學科的特點,有機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德育 主渠道作用。 6、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一至六年級 設體育課,七至九年級設體育與健康課,其中七至九年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中 要求的健康知識, 應在學生進行相關體育活動時, 使學生了解, 但不得組織筆試。 沒有體育課(體育與健康課)的當天,學校必須在下午課後組織學生進行一小時 集體體育鍛煉並將其列入教學計劃。寄宿制學校要堅持每天出早操。 7、小學勞動、初中勞動與技術教育、法制與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法制教育、 綠證教育、 環境教育、 本土歷史與社會教育等主要安排在地方課程中;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國防教育等專題教育 的內容主要滲透在相關學科和活動中進行, 也可以利用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 課開設專題講座。 8、小學開設外語的起始年級一般為三年級,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從一年 級開設外語。其課時從學校課程安排的課程中解決。 初中階段開設外語課程的語種,可在英語、日語、俄語等語種中任選一 種。外國語學校或其他有條件的中小學校可以開設第二外語。 結合我省正在開展的外語雙語教學的實驗工作,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 加強外語教學,辦出地方和學校的特色。 9、遵循學生的發展的規律,根據需要,學科課程可以進行開設長短課 時的探索,如小學英語可以 30 分鍾為 1 節課。

Ⅳ 你好 ,我急需高中地理教材說課稿 過幾天面試 急需 能給我嗎謝謝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說課
一.說教材
1.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最後一章的第一節,和後一節《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一起說明了區域之間的聯系和協調發展。
必修三是高中地理必修的總結。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必修二主要是人文地理,必修三為區域地理,每個區域都是自然和人文的綜合體。對一個區域的認識和開發,必修要有相應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理論知識。而本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又是必修三的總結。要實施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必須要對相應區域的社會、經濟、生態的建設和發展的知識。學生以前所學的自然、人文知識及區域知識,在這一節中能得到綜合的應用,來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從而能培養學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必修三的主要結構本人認為如下:

在必修三中有一條主線,就是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的跨區域調配的目的就是為了協調區域發展,是我國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當今世界,全球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集團化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由於全球各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使得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很不平衡,又由於全球各地社會、經濟的差異性導致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多層次性。如何實現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強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任何一個區域都不可能離開其他區域而獨立發展。區域發展必須加強與其他區域的聯系,以發揮各個區域的優勢條件,求得共同發展。因此,教材在前面各章節介紹了區域資源、環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後,在最後一章中為我們介紹了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旨在說明加強區域間的聯系,發揮各個區域的優勢條件,是實現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2.課標理解
「新課標」:舉例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資源是人類文明進步與發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總量豐富,種類齊全的國家之一。但是由於氣候、地質、地貌、水文等自然條件的地域差異,使得我國資源空間分布很不平衡。不論是地表資源還是地下資源,在區域分布上都存在著相對富集和相對貧乏的現象。比如我國的水資源南多北少,東多西少;能源礦物南少北多,西多東少;水能資源集中在西部和西南的部分省區;金屬礦產資源基本上分布在西部高原到東部丘陵的過渡地帶。這種資源的整體性分布與我國目前的經濟地理格局不相適應。東部沿海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技術先進卻普遍面臨著資源短缺、能源匱乏的困境;西部廣大地區資源豐富,卻因資金短缺、基礎設施和技術落後而得不到大規模的合理開發,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為了盡快改變這種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國現有的資源,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先後制定了若干跨區域資源調配方案,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晉煤外運等。
這一「課標」的制定完全符合我國的國情,也是我國今後區域發展的主導方向。因此,我認為應該通過兩步來實現這一課標:首先通過對西氣東輸這一案例進行剖析、研究,使學生認識到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整個區域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其次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從「個」推知「類」,掌握普遍的規律性原理,能宏觀分析我國其他的資源跨區域調配方案。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了解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分析資源跨區域調整的必然性
②理解西氣東輸的三方面原因
③了解西氣東輸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影響
④通過對西氣東輸的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析我國其他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工程的方法。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合作學習的能力,獲取信息、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創設自主和合作相結合的探究氛圍,使學生掌握運用地理信息,進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3)德育目標
①使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從而了解我國一些調配資源的規劃、建設的情況,激發學生擁護黨的領導,熱愛祖國的熱情。
②學會與人合作,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③使學生樹立科學的資源觀與發展觀。
4.教學重點、難點
①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②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及實施資源跨區域調配的重要意義。
③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影響的分析方法。

二、說教法、學法
本節介紹的資源的跨區域調配,理論性較強。涉及區域的相關內容,學習時要聯系區域的相關知識及西氣東輸工程。此工程東西幾乎跨越了我國的整個大陸,涉及的省區多、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從西到東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我准備在學習本節前,先讓學生復習初中的我國新疆的相關知識,尤其是新疆的資源優勢及經濟狀況,以及我國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及資源狀況。
本節內容與現實經濟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網路資源非常豐富,我門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讓學生先自主的探究問題,通過觀察圖像、收集資料、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過程,讓學生親身感受知識發生與發展的過程和規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領悟知識的內涵。因此,我准備在上課前,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預先准備一份講義,讓學生根據講義自主的利用網路資源,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完成一些資料的收集、分析。為了方便學生資料的查詢,我提供了幾個網站,如中國環保網、中國科普網、中國新華網、西部大開發、中國能源網等。
必修三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了大量的案例,我們應採用案例教學法組織學生學習,通過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剖析、研究、歸納、總結,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化和典型化,使學生從「個」推知「類」,由特殊歸納一般,通過案例理解普遍的規律性原理。教學過程分三個階段:個人體驗——小組討論——指導分析。個人體驗就是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自主的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解決問題。小組討論就是把學生分成幾組,組織學生充分討論問題,發表各自的觀點,引導他們學會合作交流,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指導分析就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一起通過對比分析、延伸分析等方法,對整個案例進行分析、總結,最終得到分析資源跨區域調配的一般的方法及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達到課標所要求。

三、說教學過程
主要的教學思路設計如下:
一、導入的設計
[提問]同學們,知不知道現在家裡做飯用的燃氣是什麼嗎?(天然氣)
這些天然氣來自哪裡?(新疆)
把天然氣從新疆輸送到我們長江三角洲的工程叫什麼?(西氣東輸)
[追問]西氣東輸是我國四大工程之一,其他三個工程是什麼?
(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
[提問]四大工程中有三個工程涉及的都是資源的怎樣利用?(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講述]我國為什麼要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這種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又會給區域帶來什麼影響?今天,我們就以西氣東輸為例來分析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設計意圖:從現實生活入手,一步步導出本節課的主題,不僅能讓學生感到非常自然,也能讓學生感到我們所學的知識與生活是如此緊密,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西氣東輸原因」學習的設計
[讀圖]課本P88,圖5.1 「西氣東輸線路示意」圖
[提問]①西氣東輸的起點和終點在哪?
②西氣東輸的運輸方式是什麼?
③沿途經過哪幾個省級行政區和省級行政中心?
④沿途經過哪些地形區?
⑤沿途的景觀變化如何?這種變化屬於哪種地帶性分異規律?
⑥沿途有哪些生態問題?
(①主管道:塔里木盆地的輪南——上海,全長4200千米。
②管道運輸的優點:運具和運線合二為一,運量大,連續性好,晝夜不停。
③沿途經過的省級行政區:
屬於西部經濟帶:新疆、甘肅、寧夏、陝西
屬於中部經濟帶:山西、河南、安徽
屬於動部經濟帶:江蘇、上海
經過的省級行政中心:鄭州、南京、上海
④經過的地形區: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寧夏平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⑤自西向東水分逐漸減少,自然景觀出現有規律的經度地帶性變化,從森林景觀——草原景觀——荒漠景觀的變化。
⑥途中的生態問題:西段大致和古代的絲綢之路相接近,存在荒漠化問題;黃土高原區有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西氣東輸路線示意」圖,復習了有關區域地理的知識,讓學生對西氣東輸工程有一概況,為後面的教學作好知識鋪墊。讓學生知道,西氣東輸工程連接了我國東中西三個大經濟帶,這必將給我國三大經濟帶帶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讀圖能力。
[討論]我國為什麼要進行西氣東輸?
(每組學生根據收集到的資料,派一名代表闡述本組的觀點。教師根據每組的觀點,作出適當的評價,以肯定為主。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對西氣東輸的原因作適當的講解。)
原因1: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展示]

[展示]圖5.2「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能源生產、消費佔全國的比例」
原因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展示]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比較
[講述]通過比較很明顯,我國以煤炭為主(69%),天然氣站佔有量很小(2.7%)。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給我國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展示]

[講述]而天然氣是一種高效清潔的能源。
[展示]天然氣的常識
[講述]那我國為什麼一開始不開發天然氣,而大量使用了煤炭呢?
[展示]比較煤炭和天然氣的優缺點
[討論]P90「思考」題
[講述]我國一開始沒有大規模使用天然氣主要原因是天然氣開采、貯運的技術難度大,而且成本高;而煤炭開采成本低,貯存、運輸方便。而現在由於我國科技的發展及對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使天然氣的使用量得到大規模的提升。
原因3:今後,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展示]我國油氣資源的分布
[展示]

[討論]為什麼我國西部的天然氣長期得不到開發?
(1、天然氣主要集中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葛兒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陝甘寧的鄂爾多斯地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崎嶇不平,交通不便,多數地區氣候乾旱,多沙漠、戈壁,生態環境脆弱。
2、部地區社會經濟普遍較為落後,勘探、開發資金短缺問題非常嚴重。
3、西部地區技術力量薄弱、落後
4、西部地區人口較少,工農業發展相對落後,對天然氣的市場需求量有限。)
設計意圖:由於這部分知識已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相關資料探討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現在提供機會讓他們進行交流,充分發表各自的見解。教師對這部分內容不需做太多的講解,只要做進一步的梳理,加深學生的理解。
[提問]在西氣東輸工程段的建設中有沒有什麼難關?
(「三山一塬,五越一網」造成的施工難度:三山即太行山、太岳山、呂梁山;一塬即黃土塬;五越即三次越過黃河,一次越過淮河,一次越過長江;一網即江南水網。)
[展示]錄像
設計意圖:通過西氣東輸的難度了解,間接的表現我國的科技的發展,增加學生的愛國情,同時也說明西氣東輸的建成也有技術這一原因。
三、「西氣東輸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學習的設計
[討論] 西氣東輸的實施對東、西部地區的影響?
(各組充分發表自組的觀點,討論交流,教師總結。)
(對西部的影響:A、利於西部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促進西部經濟增長。
B、改善城市大氣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緩解我國森林砍伐,植被破壞而帶來的環境壓力。
C、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拉動內需,刺激相關產業發展。)
[展示]P91 圖5.4 西氣東輸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對東部的影響:A、改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
B、改善大氣質量,提高生活質量
C、促進能源及相關工業發展,利於輕重工業結構調整
D、帶動東部城鎮基礎設備建設,改善城市環境)
[講述]同時,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展示]P92 圖5.5 「東、西部每萬元國民生產總值的能耗」
[講述]由於西部地區的技術落後,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資源浪費嚴重;而東部地區技術先進,但資源短缺,通過政府的區域協調,使西部的資源優勢與東部的經濟、技術優勢相結合,從而達到區域的協調發展、共同富裕。
[展示]P52 圖5.6 西氣東輸的區域協調效應
[討論]那西氣東輸工程是不是百利而無一害?
(西氣東輸工程多東西部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他的環保效應也是很大的。但數千千米的輸氣管道線路長,規模大,施工多式多樣,而管道通過的中西部地區地貌類型復雜,植被稀疏,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容易造成生態破壞。
設計意圖:通過對西氣東輸對區域的影響的分析,讓學生掌握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區域環境的影響的分析的方法。同時,讓學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和「看問題要看主流」的辨證觀點,在看到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區域的有利影響外,也要看到它對區域帶來的不利影響,但西氣東輸還是利大於弊。
四、「資源跨區域調配必然性」學習的設計
[提問]通過西氣東輸案例的分析,同學們能否概括我國為什麼進行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然性?
[展示]

五、總結的設計
[討論]前面我們詳細的分析了我國西氣東輸工程,如果我們以後遇到其他的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工程,該如何來分析?
(主要四個方面的分析:原因——為什麼要調
措施——怎麼調
意義——調的影響
問題——調中(或後)可能遇到(或存在)的問題)
[提問]在分析資源跨區域的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中,我們一般從哪些方面入手分析?
(主要對源地、目標地在社會、經濟、環境方面的影響)

Ⅳ 高中地理怎麼學習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Ⅵ 如何開發地理校本課程

從這篇文章,結合你校的情況
我校地理校本課程開發初探
摘要:新課程管理的三級體制,賦予了廣大教師更廣闊的課程開發的天地。學校可以根據學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和學生、老師的特點,通過各種方式,如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對國家地理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國家地理課程和地方地理課程校本化、個性化、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特點和需要的地理課程,即地理校本課程。本文主要是對本校地理校本課程開發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校本課程 新課程標准 教學資源 課本資源

一 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
根據新課程標准,國家課程分為三個管理體制,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校本課程又稱學校本位課程,是基於學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和學生、老師的特點,通過各種方式,如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對國家地理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國家地理課程和地方地理課程校本化、個性化、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特點和需要的地理課程。
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完善和補充,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需要開發相關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基於這樣的條件下,我校地理也根據國家課程標准以及自身的條件設計了以下的課程:
表一 地理校本課程
地理校本課程 課程名稱 適用年級 總課時 課程類型
神秘的宇宙 高一級第一學期 16 選修
東莞市工業區位研究 高一級第二學期 8 選修
本鎮城鄉規劃 高一級第二學期 8 選修
東莞市產業轉型的思考 高二級第一學期 16 選修

二、校本課程設計的思路與建議
(一)制定目標、明確要求
校本課程的設計不能違背國家課程的要求,同時也不能隨意地開設。因此,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必須要明確課程的目標以及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夠讓學生「玩玩」就算。應該明確課程應該培養學生怎樣的素質,最後要求學生掌握到什麼程度或者是能拿出什麼成果。
1、制定目標
每個課程的開設都應該有一具體的目標。而地理課程的開設應該滿足四個目標:
第一,要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地理是一門研究人地協調發展的科學,任何有關地理的學習都應該從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的發展觀出發,讓學生懂得只有人地系統協調發展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持續發展。
第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地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通常情況下地理課程是每星期兩節課,實踐的機會比較少。因此通過校本課程的實施的,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第三,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操以及作為主人翁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學生對家鄉的情感源於對家鄉的了解以及主人翁地位的認識,只有認識到本身的主人翁地位才有可能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責任心。因此我校在校本課程的設計時特別注重賦予校本課程的地方特色,圍繞家鄉的建設,讓學生出謀劃策。
第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敢想敢做」的行動能力。中學生處於一個「能力發育」時期,他們對身邊發生的事有很多的想法,可是卻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實施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曾受到什麼打擊而不感去實施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學生的行動能力就被扼殺了,總是「敢想不敢做」,從而他們的創新能力也慢慢變弱。通過地理校本課程的學習,我們希望能夠提高學生的行動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如通過學習「東莞產業轉型」,讓每個學生思考,並提出自己的觀點,並讓大家行動起來,把自己的觀點通過書信的形式告訴市長。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高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東莞人的責任感,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和行動能力。又例如「神秘的宇宙」,通過對有關科學知識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有關宇宙的更多東西,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發展觀;而通過觀測星座等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2、明確要求
校本課程是對現有課程的補充,通過這樣的形式增加學生的知識面。而作為一門課程,總不能學了就算,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還應該制定相應的教學要求。
首先,要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到一定程度。校本課程也是一門課程,是讓學生學習的知識的課程,因此在設計的時候老師就應該明確要求學生通過對課程的學習要掌握課程的相關知識,掌握與該課程有關的一些原理,即並能口頭闡述相關內容。
其次,明確學習成果的表現形式,即課程評價方式。校本課程跟我們平時的課程有所不同,不一定要通過考試來表現學習成果,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評價學習和表現成果。而只有老師明確了學習成果的表現形式,學生才會有學習目標,才能更有目的地學習相關內容。如學習了東莞市產業轉型後,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並且以小論文的形式表述出來。
(二)善於利用現場課程資源
1、立足課本資源,讓課程更貼近所學內容
目前學生的知識來源離不開書本,但是書本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說又是不足夠的,因為課本的知識不可能將一個問題講得太深入,或者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應用於實踐中。也正因為這樣,校本課程的開發應該立足於我們所學過的知識,同時也是對所學內容的一個擴充。
我校開設的校本課程都是源於課本,而又有別於課本知識的;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對某一問題的深入探討。例如城鄉規劃,教科書的內容主要是講述了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城市地域類型的分布等。在學生對此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再深入補充一些城鄉規劃的原則和過程等,讓學生了解到該過程後再開展調查本鎮城鄉規劃的情況,最後讓學生嘗試設計自己心中理想的家鄉規劃。這樣的課程設計,既運用了學生現有的知識,又使學生對此知識點有了更深一層次的了解。
2、立足生活題材,讓學以至用
任何的知識只有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問題才是有用的知識。我們的學生往往是學了卻不會運用,不會用我們所學過的知識去解析生活中的問題,解決我們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通過校本課程的開設,可以緩解這個問題的出現。
如:很多同學都只是從書本上了解到工業布局的一般原則,但對於我們身邊的工業分布卻說不出其布局的優劣。因此我們希望學生通過對城鄉規劃的進一步學習,可以了解更工業布局的原理,引導他們思考身邊工業布局的優劣以及改進措施等。
3、藉助各方教學資源,讓課程變得生動有趣
很多學校開設校本課程的時候都會遇到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如: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激發了很多學生對探索宇宙的興趣以及對宇宙的好奇心,開設這樣的課程也是順應學生的要求的。可是很多學校卻苦於沒有望遠鏡而認為開設這課程沒有現實意義;大家都認為開設天文課程就必須要有天文望遠鏡來觀察月球、觀察太陽黑子。也因為這樣,天文的其他有趣部分(如星座、星雲以及千奇百態的恆星等等)被忽略了。但實際上在整個課程中真正用到望遠鏡的幾率並不多,使用的次數一般不會超過3次。
無疑,如果有天文望遠鏡的話,對開設這樣的課程來說固然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天文的范疇很廣,不一定非天文望遠鏡不可,我們也可以立足於本校的一些資源,對學生講述一些有關天文的其他部分。例如我校開設的天文課程主要是介紹一些有關宇宙的知識,比如說太陽系及其行星、美麗的星雲、銀河系、神州系列、中國的探月計劃等等。
當然,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們的月球和知道望遠鏡的原理,我們可以藉助某老師自己擁有的望遠鏡或者組織學生到東莞科技館去參觀學習,以此解決望遠鏡資源缺乏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同樣可以了解到望遠鏡的構造和作用,也能夠了解到望遠鏡使用的知識。
(三)結合時事熱點,開發校本課程
時事問題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是社會所關注的問題,同時不可否認的是時事熱點還是一個高考命題的熱點。因此作為學生群體,對時事的關心程度不比其他人群低。學生對時事熱點的了解往往是來自網路、報紙,而對於這些報道的內容,因此往往是停留在知道的基礎上,要他們進一步解析或者是提出意見、見解就顯得困難了;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生對時事的了解不夠深入、全面。開設與時事有關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有一定的幫助。
例如,近幾年來東莞乃至整個珠江三角洲都面臨著產業升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也可以說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是一個值得所有東莞人思考的問題。通過開展調查研究,了解東莞的產業發展歷史、知道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以及東莞目前產業的情況、並且引起同學的思考——東莞的出路應該如何?最後,可以通過「給市長的一封信」的形式,提出我們對東莞產業轉型的建議。這樣既能讓學生學到相關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以及能為家鄉出謀劃策的責任感。
(四)重視學生興趣,讓校本課程更具活力
學校是為學生而存在的,學生的興趣與需要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選修該課程學生的多少則從另一方面反映該課程的成功程度。對於學生來說,對課程本身的興趣是決定其選課的重要原因。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心理學認為只有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才能學得輕松、學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開設地理校本課程的時候,應該注意學生興趣與知識的結合,務求令到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從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如:對於浩瀚宇宙,大多數學生都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而我們課本的知識我遠遠不足夠的,因此符合開設地理校本課程的條件。那麼這樣的課程老師應該設計那些內容呢?我們可以先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對宇宙的那些部分有興趣,然後再根據學生的興趣、分重點地設計課程的相關內容。

三、地理校本課程設計過程中的問題
在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
(一)現實性問題 我們設計的課程有很大部分是需要學生動手或者是實踐的。如天文課程,我們希望能夠讓學生真正地了解夜空中的星座,需要實地觀測。但是由於我校的地理位置比較接近鎮區,光污染比較嚴重,所以一般是要在沒有雲的夜晚才能看到幾個比較明亮的星座,而外出觀測則要考慮到安全問題,因此是否能實施觀測還需要很多現實的條件配合。
(二)資料收集問題 在地理校本課程中,有很多是需要資料調查和收集的,這些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有些資料需要官方提供,不容易得到,所以資料是否能收集得完整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
(三)時間問題 校本課程跟一般的課程不同,課程的課時不多,而在特定時間里是否能完成教學內容成了一個問題;另外由於有些內容是觀測實踐和資料收集,所以學生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完成這些內容也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四、結語
以上是本人對本校地理校本課程的一些見解,而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在課程的內容上還須進一步完善和充實。

附表二:課程綱要
課程名稱 神秘的宇宙 東莞工業區位研究 本鎮城鄉規劃 東莞市產業轉型的思考
適用年級 高一級 高一級 高一級 高二級
總課時 16 8 8 16
課程目標 1、讓學生了解有關宇宙的相關信息;
2、培養學生的動手和觀測能力,以及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3、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宇宙觀。 1、了解東莞工業的發展歷史、工業布局形成的因素、及其區位選擇的原因等;
2、培養學生的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3、增進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培養其熱愛家鄉的情操。 1、了解城鄉規劃的基本原理,調本鎮的城鄉規劃現狀;
2、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本鎮城鄉規劃的優劣,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思考解決方案;
3、培養學生對家鄉的認識以及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1、讓學生了解產業轉型的原因和規律,並調查東莞目前的產業情況、存在問題等;
2、通過調查資料分析東莞產業轉型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關措施;
3、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學習主題或活動安排 1、宇宙中的天體;2、太陽系的成員;3、四季星空和旋轉星圖;4、秋季或冬季星空觀測。5、中國航空航天的歷史(神州系列和中國的探月計劃等)。 1、工業布局的一般原理以及原則;2、工業布局實例分析(以珠江三角洲為例);3、分析東莞市工業的類型及布局的特點;4、分析形成這種布局的原因,並形成論文。 1、城鄉規劃的基本原理;2、城鄉規劃案例分析;3、參觀鎮的規劃辦並收集相關資料;4、分析整理資料,形成論文。 1、產業轉型的形成的規律及其形成原因;2、產業轉型的發展史以及產業轉型成功的地區介紹;3、東莞目前的產業結構調查以及資料收集;4、東莞目前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分析;5、討論:東莞市的產業出路;6、形成學習性論文。
評價方式 觀測感想 論文總結 「給規劃辦的建議」 論文「寫給市長的一封信」

參考文獻:
1、鍾啟泉 崔允漷,《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吳剛平,《校本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譚振華,《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年7-8月版;
4、常國維,《校本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學術論壇,2007年7月版;
5、宋立新,《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地理360社區網;
6、張甲敏,《高中地理校本課程設計》;
7、東莞市地理教研網;
8、中國期刊網。

Ⅶ 如何培養高中學生地理學科的地理素養

追根溯源抄,中國古代教育智慧中雖襲未明確提及人才培養的核心素養,但從《禮記·學記》到癸卯學制,兩千年來教育不乏素養方面的內容,如墨家的賢能、節儉、平和,儒家的仁、禮、德、教、中庸,尤其是朱熹倡導的仁民愛物、責任擔當和王陽明之「致良知」……其不同角度倡導的「交集」,都認可素養是教化、體驗的結果,素養靠訓練和實踐而習得,涉及能力和品格。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之後國家關於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布局的「總開關」,也是後《綱要》時代對課程「三維目標」的發展與深化,預示著國家對教育指導思想從教書向育人方面的傾斜和邁進。

傳統課程目標的3個維度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然而,許多學校更關注對學生「知識與能力」和「過程與方法」的培養,「情感態度

Ⅷ 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地理教學方法有:

  1.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直觀教具(如模型)、示範性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而獲取感性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供展示的對象有很多,而且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演示的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

  2. 地圖法。地圖法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老師運用各種地圖,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成為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3. 綱要法。綱要法,又可以稱為「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利用由字母、文字、數字或者其他符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簡單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4.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途徑進行探索,發現並掌握相關原理或結論的教學方法。

  5. 生活教學法。活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拓展資料: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Ⅸ 什麼是高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1)人地協調觀

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所持的正確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的思維視角。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人類社會要更好的協調好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2)地理實踐力

指人們在考察、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野外考察與室內試驗、模擬相結合,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課程特有的學習方式。 具備地理實踐力有助於人們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以及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3)綜合思維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綜合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業交通等要素之間的綜合研究。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對地理問題的分析和對人類活動的評判必須藉助綜合思維。 將地理的綜合思維確認為地理核心素養是基於對地理學科內容和學習思維綜合性的考慮。

(9)高中地理課程綱要擴展閱讀:

培養高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的方法

1.課前教學設計培養意識的滲透

在地理教學中,要做到對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首先需要地理教師樹立地理核心素養教育的理念,地理教師是地理教學工作的主導者,是推進地理核心素養培養進程的主力軍,也是地理教學過程的設計師,這個課前的設計對於整個地理課堂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決定的了整個課堂的培養方向和重點。

因此在課前的地理教學設計中教師首先要有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意識,並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設計課堂,這樣才能有效地在教學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例如,在上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時」。

在設計教學時,可以滲透培養學生空間視角這一核心素養的意識,通過設計讓學生觀察和分析宇宙各星球的分布和運動規律這樣的活動以達到這一培養目的。

2.課中培養方式和學科教學內容和邏輯的結合

核心素養包括地圖技能、空間視角、綜合思維和人地觀念等多個方面,教材中的各個地理知識點都有其側重的方向,一個地理知識點往往不能兼顧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科知識自身的特點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方法。

例如,在學習各類地圖時,主要側重培養學生的識圖、繪圖、用圖的地圖技能,在設計教學的時候首先應該讓學生學會利用地圖三要素區分各類不同的地圖類型、能夠繪制簡單的地形等高線圖、通過對圖的分析正確的運用地圖解決地理問題等。

另外地理的學科知識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載體,在運用學科知識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時候也需要符合學科的邏輯性,使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相應的學科邏輯相結合,有效培養出符合需要的地理核心素養。

3.課後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既然地理教學的大方向是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因此在教學評價上就要以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為側重點,而不僅僅是以往的對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或是對三維目標的評價。

在設計時不能僅僅局限在知識的記憶,要更加關注學生對知識的遷移應用及其在解決地理問題過程中的應對能力,如在設計對地理必修一「大氣的運動—熱力環流」這一章內容的評價量表時,不能單純地設計「請繪制出熱力環流模式圖」而應該設計成「請根據熱力環流模式圖,繪制出白天和夜晚的海陸間的熱力環路模式圖」,這樣就完成了知識的遷移。

測量到了學生的綜合思維及人地觀念的核心素養。由於地理核心素養具有其內隱性,在評價時具有一定難度,所以建立可量化的對地理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和開發出信效度高的測量工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建立了相應的評價測量工具,對教學活動中地理核心素養進行測量才能精確的把握住培養的動態以及時調整教學活動中的相應的策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