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工程的地質是岩溶地貌
Ⅰ 岩溶區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有哪些
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有三類:
滲漏問題;
地基穩定性問題;
地下洞室穩定和突然涌水、涌泥問題;
Ⅱ 岩溶和土洞的工程地質問題有哪些
1、下伏基岩是可抄溶岩襲;
2、地下水對可溶岩作用形成各種岩溶現象;
3、構造對岩溶發育往往起控製作用;
4、可溶岩上覆鬆散土體,蓋層厚度3-20m易產生土洞;
5、地下水位有升降變化;
6、地形地貌特徵是低窪區岩溶更發育。
Ⅲ 岩溶地區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是什麼及其研究意義.
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有三類:滲漏問題;地基穩定性問題;地下洞室版穩定和突然涌水、涌泥問題權。
研究意義:岩溶地區有許多可以利用的有利條件,如地下蘊藏豐富的喀斯特水資源;地下洞穴中富集石油、天然氣、砂礦及礦泉資源;各種奇特的地貌現象常是很好的旅遊資源;喀斯特洞穴曾是人類祖先的棲居地,蘊藏著寶貴的考古資源。但是,岩溶也帶來許多問題,如喀斯特山區耕地少、地表水少,窪地易積水成災;采礦、地下開挖工程會遇到喀斯特涌水;地面工程建設中會遇到工程地基的地面塌陷、水庫漏水和喀斯特氣爆水庫地震、壩基溶蝕引起潰壩等,這對工農業建設是不利因素。總之,對岩溶地區工程地質研究有利於人們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盡量保證工程安全等。
Ⅳ 岩溶地區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是什麼
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有三類:滲漏問題;地基穩定性問題;地下洞室穩定和突然涌水、涌泥問回題.
研究意義:岩答溶地區有許多可以利用的有利條件,如地下蘊藏豐富的喀斯特水資源;地下洞穴中富集石油、天然氣、砂礦及礦泉資源;各種奇特的地貌現象常是很好的旅遊資源;喀斯特洞穴曾是人類祖先的棲居地,蘊藏著寶貴的考古資源.但是,岩溶也帶來許多問題,如喀斯特山區耕地少、地表水少,窪地易積水成災;采礦、地下開挖工程會遇到喀斯特涌水;地面工程建設中會遇到工程地基的地面塌陷、水庫漏水和喀斯特氣爆水庫地震、壩基溶蝕引起潰壩等,這對工農業建設是不利因素.總之,對岩溶地區工程地質研究有利於人們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盡量保證工程安全等.
Ⅳ 岩溶地貌、地質環境
6.2.1.1 具有明顯的區域地理優勢
蒙自縣位於雲南省東南部(圖6-4),東面與文山、屏邊接壤,西南與個舊、元陽、金平為鄰,北接開遠、硯山。北距開遠55km,距昆明309km(鐵路)、289km(公路);南抵國家級口岸河口210 km(鐵路)、168km(公路),距越南海防港 442 km。境內有昆—河、蒙—寶、草—白三條鐵路通過,是通往越南、東南亞的重要通道。公路四通八達,昆—河公路、蒙—文公路在境內交匯。航空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現有兩個機場,可開辟民用客、貨運。
圖6-4 蒙自交通位置圖
蒙自縣轄5鎮9鄉(圖6-5)、86個村公所(辦事處)、690個自然村、976個生產合作社。2000年末農村總人口253523人,人口密度135人/km2。全縣有漢、彝、苗、壯、回等 19 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 126633人,占總人口的42.76%;少數民族人口169546人,占總人口的 57.24%,其中彝族佔30.26%。是紅河自治州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縣。
1992年11月16日,雲南省政府批准設立省級蒙自經濟開發區。1992年12月18日,國務院批准蒙自為對外開放縣。1997年11月15日,省政府批准蒙自為農業現代化綜合試驗示範區。
6.2.1.2 自然資源豐富
蒙自地處低緯高原,跨北熱帶至南溫帶氣候,大多數地區屬於南亞熱帶,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海拔1300m左右的蒙自壩區,年均氣溫18.6℃,年均降雨量815mm,≥10℃的積溫達6255℃,≥10℃的天數長達 318d,年日照時數2234h,全年無霜期337d,屬省內光熱高值區,適宜多種作物生長。
境內已探明有銀、錫、鋁、鋅、錳、磷、煤、大理石等礦種,其中老寨鄉白牛廠多金屬礦,銀金屬儲量達5000t以上,規模為世界級銀礦。雨過鋪煤田含煤面積120 km2,蘊藏量達20多億噸,芷村褐煤儲量達400餘萬噸,水田大理石儲量達1.2億m3。
全縣土地總面積 321.03萬畝,其中可耕地面積109.93萬畝,人均3.6畝,現有耕地40.48萬畝,人均1.34畝;園地3.13萬畝,林地 120.24萬畝,牧草地 6633.9畝,城鎮村莊工礦用地7.15萬畝,交通用地3.36萬畝,水域5.63萬畝,未利用地70.92萬畝。
縣境內有風景如畫的南湖、緣獅洞建築群、「西南聯大」舊址、龍寶坡天然溶洞、古猿人遺址「馬鹿洞」,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明清古建築、碑刻、古廊、海關舊址等。形成以五里沖水庫、南湖、長橋海水庫、萬畝石榴園、北回歸線標志、緣獅洞等為主的旅遊景點,開發旅遊業前景廣闊。
圖6-5 蒙自縣所轄行政區圖
有高等植物200多科,500多屬,2500多種。常見的樹種、竹類、野生葯用植物分別有70餘種、15種和90種,此外,常見的野生花卉、野生菌種和草本植物也分別有9種、14種和16種之多。
6.2.1.3 獨特的斷陷盆地地質背景
蒙自盆地為一近似矩形的斷陷盆地,面積253km2。盆地內地勢較平坦,海拔1284~1323m。北邊以溶丘與草壩盆地相隔,東、南、西三面為中山環繞,與盆地相對高差440~1400m。
斷陷盆地位於康滇菱形斷塊的東南邊緣,為發育於斜滑活動帶上的地塹斷陷盆地,主要受控於兩條南北向斷裂,即東部的蒙自-草壩東山斷裂和西部的開遠-個舊斷裂。新構造運動期間,早期形成的斷裂帶重新活動,原來以壓性為主的斷裂轉化為張性斷裂,從而在拉張斜滑作用下形成斷陷盆地。
盆地內部被第四系、新第三系覆蓋,第四系鬆散岩類堆積物厚3~100m,新第三系為泥灰岩沉積,夾煤層、礫岩和砂岩,最大沉積厚度達700m(長橋海-雨過鋪一帶)。
區內出露的地層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碳酸鹽岩建造為主的前新生代地層;另一類是鬆散岩類沉積的新生代地層。其中寒武系分布於蒙自東部至鳴鷲一帶,厚764.8m,以頁岩、砂岩、白雲岩為主;泥盆系分布於黑龍潭以東地區,厚860.3m,以砂岩、灰岩、白雲岩為主;石炭系分布於芷村、鳴鷲一帶,厚度534.5~1035.1m,以灰岩為主;二疊系分布於大庄以東地區,厚779.4~1519.7m,以灰岩為主,上統為玄武岩和硅質岩,夾煤層和頁岩;三疊系分布面積廣,厚3200~6638m,下統飛仙關組為砂質頁岩和粉砂岩互層,下統永寧鎮組以泥灰岩為主,中統個舊組以白雲岩和灰岩為主,岩溶發育強烈,為區內主要含水層位;中統法郎組分布於雞街及駐馬哨等地,岩性為頁岩和砂岩。
新生代地層主要分布於盆地及盆地邊緣地區,其中老第三系分布於新安所以東、城紅寨等地,分布零星,厚300m。岩性為灰色礫岩、鈣質泥岩;新第三系隨盆地的沉降而沉積,在盆地中廣泛分布,厚達500~7000m,主要由泥灰岩組成,夾砂岩、煤和泥岩;第四系廣布於各盆地中,在山區零星分布,累計厚282.66m,平均83.63m,盆地中第四系堆積物主要為湖泊、湖沼及河流相沉積,盆地邊緣則以洪沖積和坡洪積為主,山區主要以沖積和殘坡積為主。
Ⅵ 岩溶地貌的概念和特徵
本專題的兩個作業,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這塊內容,在講選修六森林分布時,做了重點學習。而雲貴高原喀斯特地貌的特徵及其成因我們沒接觸過,學生比較陌生,如果上,怎麼上?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需要了解什麼內容,又必須掌握哪些內容?我認為很有意思,所以我根據所帶班學生的學習基礎(兩個小科班),我就雲貴高原這一區域「喀斯特地貌的特徵及其成因」這一內容做了如下教學過程設計,不足之處,望各位老師指正完善!!一、直觀感受:多媒體播放平時學生耳熟能詳的《劉三姐》的故事,明確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在我國雲貴高原。再通過多媒體展示各種喀斯特地貌圖片,讓學生認識雲貴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態特徵。二、概念總結:在直觀教學的基礎上,概括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即「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從概念認識上對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主要是溶蝕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三、閱讀指導:了解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地區(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的碳酸鹽岩出露地區,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廣西境內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喀斯特,貴州、雲南、西藏多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雲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區)。四、課堂討論:從概念和分布地區出發,討論歸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無非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地質、地形、水文和土壤等)和人類活動(人類活動方式有沒有遵循自然發展規律)五、指正完善:從氣候特徵、水文特徵、地形特徵、土壤特徵、生物特徵等方面歸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條件,進而認識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六、方法練習:分析我國雲貴高原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看其是否滿足以總結的條件?七、小結:我國雲貴高原地區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自然條件1、地質條件:可溶性的碳酸鹽類岩層與非可溶性的砂頁岩、火山岩交互成層,再加上褶皺緊密,斷裂錯綜,因而形成許多獨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點的可溶岩體。2、地形條件:以高原為主,地表崎嶇不平,地殼運動活躍;3、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大,滿足了岩溶條件,氣溫年較差小,岩石風化侵蝕明顯;4、水文條件:河流徑流量豐富;5、土壤條件:土層較薄,肥力相對較低,植被附著困難;人為加劇:過度的經濟活動,導致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石漠化加劇,岩石更易受外力侵蝕。
Ⅶ 喀斯特 丹霞 岩溶 雅丹地貌分別有什麼地質特徵
喀斯特地貌主要為氧化鈣類物質,是在水侵蝕下溶解成,如廣西的桂林山水。
丹霞地貌是因為含有氧化鐵類物質成紅色,如廣東的丹霞山。
雅丹地貌在乾旱地區風化作用使得石灰岩呈現獨特的形狀,如甘肅的雅丹魔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