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測地質雷達怎麼測

測地質雷達怎麼測

發布時間: 2021-02-28 21:16:19

① 地質雷達方法在公路質量檢測中的應用

公路質量檢測的原始方法是採用鑽探取心法,該方法不僅效率低、代表性差,而且對公路有破壞,為了快速、准確和科學地評價公路質量,必須採用無損檢測方法。目前,常用於公路檢測的物探方法有地質雷達、瞬態面波法、高密度電阻率法和人工地震等方法。在這些物探方法中,由於地質雷達方法具有快速、連續、無損檢測的特點。因此,在公路質量檢測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高速公路是由土基礎、二灰土、二灰碎石、面層等構成,由於空氣、瀝青面層、二灰碎石、土壤等介質的介電常數不同,電磁波將在其介質發生變化的界面產生反射波。圖5-11為電磁波在公路剖面中各界面的傳播、反射途徑示意圖。圖5-12為電磁波在公路剖面中各界面的掃描示意圖。

圖5-11 電磁波在公路剖面中的傳播、反射途徑示意圖

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圖5-12 電磁波在公路剖面中各界面的掃描示意圖|t0—電磁波在空氣中的雙程走時;t1—電磁波在瀝青面層中的雙程走時;t2—電磁波在二灰碎石中的雙程走時。A0—反射波R0的振幅;A1—反射波R1的振幅;A2—反射波R2的振幅

長春至四平高速公路採用瀝青路面,路面下為碎石墊層。路面分三次鋪設完成,設計路面厚度為25cm。在工程竣工前採用地質雷達進行了路面厚度檢測。

工作中使用的地質雷達為SIR—2型,工作天線頻率為900MHz。圖5-13為長春至四平高速公路上某段路面的地質雷達檢測剖面圖,圖中5.8ns附近的強反射為瀝青面層與碎石墊層界面的反射,根據反射界面的雙程走時和電磁波在瀝青路面中的傳播速度計算出路面厚度。瀝青路面的電磁波速度採用實驗標定並進行統計後得到,檢測結果表明,由於二灰石墊層凹凸不平,導致瀝青路面厚度有較大變化,最薄為26cm,最厚為43cm。達到了設計的要求。路面厚度評價按國家公路路面結構層厚度評價標准進行;在經數據處理後的地質雷達剖面中讀取電磁波在面層中的反射波雙程走時,計算出面層厚度並作出厚度評價結果。

圖5-13 長春至四平高速公路某段路面的地質雷達檢測剖面圖

地質雷達方法在公路質量檢測中除可進行路面厚度檢測外,還可進行路基隱患(脫空、裂縫等)的檢測以及橋涵的質量檢測。有些學者開展了地質雷達對公路壓實度、強度及含水量的檢測研究。

② 地質雷達探測法的原理

[地質雷達]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是探測地下物體的地質雷達的簡稱。 地質雷達利用超高頻電內磁波探測地下介質分布,它的基本容原理是:發射機通過發射天線發射中心頻率為12.5M至1200M、脈沖寬度為0.1 ns的脈沖電磁波訊號。當這一訊號在岩層中遇到探測目標時,會產生一個反射訊號。直達訊號和反射訊號通過接收天線輸入到接收機,放大後由示波器顯示出來。根據示波器有無反射汛號,可以判斷有無被測目標;根據反射訊號到達滯後時間及目標物體平均反射波速,可以大致計算出探測目標的距離。 由於地質雷達的探測是利用超高頻電磁波,使得其探測能力優於例如管線探測儀等使用普通電磁波的探測類儀器,所以地質雷達通常廣泛用於考古、基礎深度確定、冰川、地下水污染、礦產勘探、潛水面、溶洞、地下管纜探測、分層、地下埋設物探察、公路地基和鋪層、鋼筋結構、水泥結構、無損探傷等檢測。

③ 地質雷達圖如何識別

一般管線和鋼筋的圖像判讀簡單,是拋物線.而隧道超前預報或隧道襯砌版檢測比較復雜,開始權只能看出異常區域,如果做進一步判讀,可以結合鑽孔或開挖,這樣通過對比,時間長了自然就熟悉了.我是做地質雷達售後服務的,如果需要,我們可以交流,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④ 地質雷達法測混凝土厚度的方法有哪些

地質雷達法測混凝土厚度的方法如下:
一、現場准備:按有關要求布置縱向版測線權位置及數量(縱向布線位置應在拱頂、左右拱腰、左右邊牆和隧底各布1條),並按一定間距打出里程樁號標記點,該樁號應與隧道開挖施工樁號一致;准備高空作業台車或適於高空作業的天線架子。
二、內業准備:檢查有關零部件是否齊全,准備有關記錄、資料、照明燈具等,室內連機調試看儀器是否工作正常,充電。
三、現場作業:操作人員和儀器均位於作業車上,天線貼在襯砌表面,設置有關儀器參數並調試(時窗長度、濾波器、增益等),隨作業台車一起移動,若實行連續掃描探測,應保持勻速移動,按設置的測線檢測並按設置的里程樁號打標定位。
四、室內資料整理:將所獲圖像資料文件導入軟體後處理,核對文件與記錄有無差錯。
五、信號處理和目標識別:輸入有關相對介電常數或波速,由傳播時間曲線從而檢測出襯砌砼厚度(根據回波圖像在橫向和縱向上的的變化特點和典型特徵、標准圖像進行解譯---包括襯砌厚度、圍岩空洞、鋼拱架、襯砌配筋等)。

⑤ 美國勞雷地質雷達3000型點測怎麼操作

採集模式選點測(point),按下(運行/設置)按鈕開始採集,每按下(運行/停止)按鈕一次,採集一道數據,按下(運行/設置)按鈕結束採集,保存文件。

⑥ 地質雷達法檢測隧道襯砌厚度和缺陷時,測線布置應符合什麼要求

布線長度。隧道施工過程中質量檢測以縱向布線為主,橫向布線為輔。縱向布線位置專應在拱頂、左右拱腰屬、左右邊牆和隧底各布1條;橫向布線一般線距為8-12m;採用點測時每斷面不少於6個點,檢測中發現不合格地段應加密測線或測點。隧道竣工驗收時質量檢測應縱向布線,必要時可橫向布線。縱向布線的位置應在拱頂、左右拱腰、左右邊牆各布1條;橫向布線線距8-12m;採用點測時每斷面不少於5個點。需確定回填空洞規模和范圍時,應加密測線或測點。三車道應在拱頂部位增加2條測線。D測線每5~10m應有里程標記。

⑦ 地質雷達

3.3.7.1 方法簡介

3.3.7.1.1 基本原理

地質雷達也稱探地雷達,是利用高頻電磁波束在界面上的反射來探測目標物,由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組成。發射天線向地下發射高頻短脈沖電磁波,接收天線則接收來自地下介質交界面的反射電磁波。由於電磁波向地下傳播速度主要受地下介質電性控制,在介質電性發生變化的界面,電磁波會發生反射。通過研究電磁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介質對電磁波的吸收及介質交界面的反射,並用時間剖面圖像表示出地下各分界面的形態,從而推測地下地質體及地層結構的分布規律。

3.3.7.1.2 應用范圍及適用條件

地質雷達是一種高解析度探測技術,可以對淺層地質問題進行詳細的地質填圖,淺層埋藏物進行無損探測。由於電磁波能量在碳酸鹽岩區衰減快,勘探深度較淺主要適用於碳酸鹽岩裸露或覆蓋層淺的地區,目前廣泛用於地基探查、地下空洞、岩溶、破碎帶、斷層等地質構造探測。

要求發射的電磁波能量必須足夠大,探測距離能夠達到目標體,並能返回地面被系統接收;目標體阻抗差別足夠大,有足夠的反射或散射能量為系統所識別;目標體的幾何形態必須盡可能了解清楚,正確選用天線中心頻率;測區干擾不足以影響目標物的反射信息。

3.3.7.1.3 工作布置原則與觀測方法

主測線應垂直地下目標體走向,輔助測線平行目標體走向,可更好地反映目標體形態,測線應盡量通過已有的井位,以利於地層的對比。

目前常用的觀測方法有剖面法和寬角法兩種。

剖面法: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以固定間距沿測線同步移動的一種測量方式。

寬角法:發射天線固定在地面某一點上不動,而接收天線沿測線逐點移動,記錄地下各個不同界面反射波的雙程走時的測量方式。

3.3.7.1.4 資料整理及成果解釋

檢查驗收合格的原始數據,經濾波及二維偏移歸位等處理,經過反射層的拾取,編繪探地雷達圖像剖面,最終形成推斷成果圖等。

由於雷達反射界面是電性界面,與地層分界面並不一致,如相鄰地層有相近的波阻抗、同一岩層中的含水帶界面、多個薄層的地質界面組合等。同時雷達時間剖面轉換為深度剖面的精度,解析度的限制,旁側界面反射波的影響等因素,給雷達資料帶來很多假象,使雷達剖面解釋存在多解性。因此成果解釋必須結合地質、鑽探資料,根據反射波組的波形與強度特徵,通過同相軸的追蹤,確定反射波組的地質意義,建立測區地質—地球物理模型,構築地質—地球物理綜合解釋剖面。

3.3.7.2 試驗情況

本次實驗主要選擇了表層帶富水塊段納堡村地區、天然出露的岩溶水源地皮家寨工區,目的是為了查明地表至30m深度的蓋層結構、完整穩定性、水文地質結構、岩溶發育特徵及富水性。對裸露型隱伏的岩溶水源地大衣村和萬畝果園及覆蓋型隱伏的岩溶水源地三家村和大興堡實驗區擬實施鑽孔位置也布置了少量地質雷達剖面。共布置剖面94條,總長3.4km,其中納堡村實測66條剖面,長1635m。

本次試驗使用SIR-20型地質雷達,天線類型SIR-100MHZ,掃描時窗250~600ns,工作方法為連續剖面測量。

3.3.7.3 主要成果

納堡村探測結果,表層結構大致分為兩層:第一層為第四系覆蓋層,岩性為粘土,厚度在2~6m,時窗為0~100ns,表現為能量強、頻率較高,連續性較好的波組特徵;第二層為個舊組風化灰岩,厚度8~16m,時窗為50~300ns,表現為能量較弱且變化大、頻率較低,連續性差的波組特徵;向下則表現為無明顯反射或雜亂零星反射的「平靜帶」波組特徵,表明已進入基岩(完整灰岩)層。

圖3-18為納堡小學L20線的測量結果,雷達反射波大致分為三層,第一層時窗0~80ns,為能量強、頻率較高的波組特徵,深度約5m,反映了第四系覆蓋層;第二層時窗80~300ns,為能量弱、變化大、頻率較低的波組特徵,深度約5~16m,反映了風化灰岩層;第三層時窗300ns以上,為無明顯反射或雜亂零星的波組特徵,推斷已進入完整的灰岩層。在剖面10~15m處,時窗范圍160~200ns,深度約9~12m范圍內,地質雷達記錄出現明顯的強反射波異常,推斷解釋為岩溶裂隙含水層。經施工的淺鑽驗證,覆蓋層厚5.15m,5.15~15m岩溶發育,以溶隙、溶洞、溶孔為主,為主要含水層段,涌水量36m3/d,15m以下岩溶不發育,富水性弱,與推斷結果吻合。

圖3-18 瀘西小江流域納堡村納堡小學L20線地質雷達曲線

納堡村賓珍紅商店地質雷達測量未發現異常,反射波為明顯的兩層,頂部覆蓋層為高能量波特徵,時窗0~100ns,厚度約6m,下部為基岩的平靜弱反射波特徵,經ZK2淺鑽驗證,基岩埋深6.7m,孔深30.3m未見水,探測結果與驗證結果一致。

納堡村實驗點共圈出8處地質雷達異常,經鑽孔驗證4處,除1處水量小外,3處表層岩溶水較豐富。

圖3-19為皮家寨大泉旁實測地質雷達剖面,大致可分為兩層,第一層時窗0~60ns,波組連續穩定,反映出第四系覆蓋層厚度為1~3m;時窗60~300ns,地質雷達曲線顯示為雜亂反射、振幅變強、頻率變低的異常現象,推斷該區地下3~16m之間的個舊組灰岩中岩溶裂隙較為發育,局部存在較大充填或未充填的溶洞,如L73線7m、28m、55m處推斷為岩溶含水區,與高密度電法38線100~110點的低阻異常對應。經鑽孔驗證,溶洞,溶孔發育,與推斷結果吻合。

圖3-19 瀘西小江流域皮家寨L73線地質雷達曲線

3.3.7.4 結論

地質雷達反射波組特徵:岩溶裂隙含水層為明顯的強反射波異常;第四系覆蓋層為能量強、頻率較高,連續性較好的反射波;風化灰岩層為能量較弱且變化大、頻率較低,連續性差的反射波;完整灰岩層為無明顯反射或雜亂零星反射的「平靜帶」特徵。

地質雷達在探測深度0~30m范圍內,解析度較高,對表層岩溶裂隙發育帶探測效果較好,劃分的覆蓋層厚度較接近,誤差均小於1m。推斷的岩溶發育異常帶,准確度很高,是表層岩溶找水的有效方法之一。

⑧ 地質雷達探點測測間距多少米

1) 手持式雷達抄測速儀的特點是價格便宜,靈活性強,可以移動操作,所以手持式雷達測速器也是

警察最常用的設備。根據發射功率的不同有效測速距離在300-800米之間,但是由於手持式雷達採用

的是模糊瞄準,所以根據道路車輛狀況的不同,警察並不會在很遠的距離測速,在高速路通常會在

150-300米范圍測速,在城際公路、國道的測速范圍在100-200米左右。如果警察沒有測速不會產生

雷達信號,反測速雷達也不會報警。

2) 車載式雷達測速抓拍系統,可以全天候工作,操作方便工作更舒適,越來越廣泛地裝備給警察

部隊和高速路管理機關。為了提高抓拍的准確度,雷達會在雷達的前方100米左右形成警戒區,對於

超速的駕駛員拍照。所以使用反測速雷達的用戶要注意,當行使在空曠地帶接受到報警信號時(如

國道、環線和高速路),90%是雷達測速。

★注意:在標有 「進入雷達測速區」 時,在這路段中不要超速,否則等車到攝像機前就算減速也

會被拍照的。

有些人安裝一些日本的產品(衛星眼)能測出該路段限速多少。

⑨ 如何分析地質雷達探測到的圖象

雷達圖像主要用來反映雲層厚度。一般的,天氣絕對晴朗則無雲層反射,雲專層越厚,反屬射率越高。
一般的雷達拼圖是用紅色段表示較高的反射率,藍色段表示較低的反射率,透明表示無反射或反射率極低。
通過對雲層厚度的判斷,氣象工作者可以推辭雲層的成因性質及其對氣象的影響。

⑩ CMA裡面增加地質雷達檢測方法確認計劃和檢測方法確認報告應該怎麼寫

CMA裡面增加地質雷達檢測方法確認計劃和檢測方法確認報告應該怎麼寫他人和我們一樣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