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石油埋藏在什麼地質條件下

石油埋藏在什麼地質條件下

發布時間: 2021-02-28 19:18:14

1. 石油是由什麼物質在什麼條件下產生的

古代有機物,比如,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內泥混合,被埋在容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
詳情請看:http://jingyan..com/article/9225544681487f851648f4e5.html

2. 石油地質特徵

一、生油條件

江漢盆地構造發育的兩個斷陷階段的中、晚期和兩個坳陷階段的早、中期,分別發育了各具特點的生油層系,即上白堊統漁洋組、古新統沙市組上段、下始新統新溝嘴組下段及上始新統至漸新統下部潛江組等生油層系。現僅就新溝嘴組下段和潛江組兩生油層作簡要介紹。

下始新統新溝嘴組下段為構造拗陷階段的沉積,生油層分布面積廣,為8649km2,但厚度薄,一般150~300m,最厚350m。平面上,生油層厚度具有北薄南厚,東薄西厚的特點,缺乏明顯的生油深窪陷,相對以江陵凹陷的梅愧橋-虎渡河-資福寺向斜帶,潛江凹陷的周磯-總口向斜帶及沔陽凹陷的峰口地區,生油層較厚。

上始新統至漸新統下部潛江組生油層屬第二個斷陷-坳陷構造旋迴沉積,由於差異沉降,發育了鹹淡水介質兩種環境沉積的生油層。據統計,潛江組暗色泥岩分布面積8590km2,總體積為4415Gm3。由於盆地後期回返抬升作用不均衡,平面上形成7個孤立的成熟生油岩分布區,總面積1459km2,體積為610Gm3

以潛江凹陷為例,潛江組和新溝嘴組生油層地球化學特徵仍有一定的差別,比較而言,潛江組有機質豐度高,達到較好-好生油岩級別,母質類型主要為腐泥-腐殖型和腐殖-腐泥型;新溝嘴組有機質豐度雖不及潛江組,多達到較好-較差生油岩級別,母質類型以腐殖型和腐泥-腐殖型為主。

由於剖面岩性不一,潛江凹陷不同層系生油岩的有機質熱演化特徵有別。新溝嘴組主要為砂、泥岩剖面,地溫梯度較高,平均每100m為3.1~3.5℃;潛江組鹽韻律發育,地溫梯度較低,平均每100m為2.7℃。

江漢鹽湖環境,水介質含鹽度高,易於形成強還原條件,十分有利於有機質的保存,而且鹽系沉積速率大(達0.32mm/a),使生油層迅速掩埋,烴類轉化率很高。因此,仍能生成較豐富的石油。

二、儲油條件

江漢盆地儲集層以砂岩為主,還有泥灰岩、白雲質泥岩、玄武岩及緻密砂岩等次要儲集層。

新溝嘴組儲集層:砂岩分布面積11000km2,主要分布於江陵、潛江、沔陽3個凹陷。平面上,砂岩具有北厚南薄、西厚東薄的特點。縱向上,砂岩中分布於新溝嘴組下段,可劃分為Ⅰ、Ⅱ、Ⅲ三個油組。總的看來,沉積相帶控制了砂岩的發育,並對物性好壞有一定影響。江陵凹陷北部磚橋、後港一帶,為三角洲平原相區,分流河道砂岩發育,是好的儲集岩分布區;沙市—李埠一線以北地區,屬三角洲前緣相,發育水下分流河道砂、河口壩、天然堤及遠岸沙壩等,屬較好儲集岩分布區。潛江凹陷的澤口、漁薪地區,屬濱湖灘砂相,是較差儲集岩分布區;老新、拖謝一帶及新溝地區屬遠岸湖灘砂相區,為差儲集岩分布區。

潛江組儲集層:砂岩主要分布在潛江、江陵、小板3個凹陷,面積約6078km2,砂岩一般厚度50~400m,其中具滲透性的砂岩30~300m,以近物源的大路口、鍾市兩地區砂岩較發育,厚度達500m 以上。主要岩性以粉、細砂岩為主,僅近物源區有少量中粒砂岩。

潛江組縱向上,自上而下從潛一段至潛四段,砂岩分布面積越來越大。且物性逐漸變差。潛江組縱向上可劃分為24個油組,39個砂組,由於沉積時水動力條件的差異,各砂組發育程度不一,分布面積有大有小,其中以潛12砂組分布面積最大,為1206km2,從平面上看,以近物源的凹陷北部的鍾市、潭口、漁薪等地砂岩較發育,自北而南各砂組、砂層依次減薄、尖滅。

三、圈閉條件

1.構造圈閉少

區域拉張應力環境,斷裂活動控制了盆地構造的形成、發育,局部構造多與斷層有關;此外,由於鹽系地層發育,因其塑性上拱,也形成了部分構造。總的看來,盆地局部構造不發育,構造圈閉數量少。已發現的構造圈閉有背斜、斷鼻、斷塊三種類型,又以後兩種類型為主,如潛江組全盆地共發現60個構造圈閉,其中斷鼻佔72%;新溝嘴組全盆地共發現113個構造圈閉,其中斷鼻佔65%,斷塊佔28%。平面上,背斜構造多分布於各凹陷的中部,且多與鹽系地層上拱有關;斷鼻多見於盆地邊緣,呈花邊狀分布。

盆地構造圈閉雖然數量少,但聚油能力較高,如潛江凹陷已探明的70%石油地質儲量位於構造圈閉內,其原因是:構造圈閉內往往是多油組多層含油,含油井段長,油層厚度大,且常具多種油藏類型等優越的聚油條件。

2.非構造圈閉眾多

江漢鹽湖沉積岩性岩相變化大。砂層總的變化規律是厚砂層比薄砂層變化快,而砂層越厚變化越快,一般以厚度1~2m砂岩分布較穩定。縱向上同一砂組往往是下部砂層變化快,上部砂層較穩定。

潛江凹陷潛江組39個砂組,上百個砂層的平面分布不一,形態多種多樣,有舌狀、指狀、樹枝狀、席狀、帶狀、透鏡狀等,造成砂岩分區內各砂組、砂層的尖滅線錯綜復雜,在構造條件的配合下,形成了廣泛分布的岩性圈閉,成群成帶分布,如凹陷北部靠近物源的鍾市、潭口地區,發育鹽湖陡坡三角洲、沿岸壩等砂體形成的地層、岩性圈閉;凹陷中部的王、廣、浩斷裂構造帶,發育砂岩舌狀體、透鏡體與構造、斷層配合形成的構造-岩性圈閉和與鹽丘有關的地層圈閉及裂隙圈閉;凹陷東南斜坡的張港、潛江、熊口一帶是區域性砂岩尖滅帶,在斜坡上形成眾多的岩性圈閉。

四、保存條件

潛江凹陷潛江組鹽湖沉積,膏鹽發育,油氣保存條件好,表現在:①鹽岩分布區內普遍具數米厚的油浸泥岩,非滲透性強。②鹽岩分隔作用,造成潛江組縱向上含油層位多(已發現22個油組含油),井段長(油層埋深最淺為738.6m,最深為3518.4m),油氣較分散。③已發現的上百條大大小小正斷層,不論落差大小,只要形成圈閉,對油氣都具較好的封堵、遮擋作用,僅個別大斷層(如潛北)由於斷層的後期活動,出現少量的油氣調整。

新溝嘴組屬砂泥岩剖面,保存條件亦好,油氣受到破壞、散失的現象少見。

五、油藏形成條件及分布規律

江漢鹽湖盆地油藏除具備一般盆地油藏形成的地質條件外,還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油源條件上,鹽湖沉積的生油層和儲集層,縱向上被多個鹽岩層所分隔,平面上又被斷層分割成若干區塊,造成油氣運移聚集縱向受鹽層所阻,橫向受斷層所限,油氣是以分層系分區進行運移聚集的。砂岩體與生油岩體的配置關系、砂岩體的輸導能力及圈閉的聚油能力決定了油藏的規模和含油豐度。一般以以下兩種情況疊置較好:①砂體主體部位疊置於生油岩體之上,砂體分布區內具構造圈閉或側翼上傾尖滅形成岩性圈閉,形成較豐富油藏。②生油深窪陷內的濁積體-透鏡體,具良好供油條件。

在油氣分布規律上,江漢鹽湖盆地與一般淡水盆地基本一致,表現在:①生油深窪陷(有利區)控制油氣分布。如蚌湖向斜是江漢盆地潛江組生油深窪陷,其生成石油量佔全盆地潛江組生油量的90%以上。②有利相帶內繼承性發育的二級構造帶具有多種多樣的油藏類型,常常整體含油,是油氣聚集的最有利地帶。如位於蚌湖生油窪陷南緣的王、廣、浩斷裂構造帶,已發現10 多種油藏類型,縱向多油組(13個),平面上疊合連片(>30km2),含油豐度較大(平均37萬t/km2)。

總之,江漢鹽湖盆地的石油地質條件可歸納為如下特點:生多(總生油量多)排少(排烴量少);構造圈閉不發育,岩性及其他非構造圈閉眾多;油氣保存條件好,以生油深窪陷周緣油氣最豐富;油氣分布具「廣、多、薄、散、雜、碎」的特點(即「廣」,在成熟生油岩分布區內均有油氣顯示;「多」,含油油組多,油藏類型多;「薄」,油層薄,一般1~3m;「散」,縱向上分散,井段長;「雜」,油田內層系復雜;「碎」,構造上斷層多,以致塊小,油藏規模亦小)。

3. 石油一般儲藏在什麼地質構造中

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石油、天然氣、地下水三者比較,天然氣的密度回最小,石油次之,水的答密度最大,且向斜的岩層向下彎曲,適合密度大的水儲存於地層中。
相反,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於水的密度重於石油和天然氣,使得兩者積聚於上層,而背斜向上彎曲,形成一個不易使石油和天然氣散逸至空氣中的「儲油儲氣罐」。

4. 大油氣藏形成的基本石油地質條件有那些

不好說

5. 石油是由什麼物質在什麼條件下產生的,

石油的形成:石油是由數百萬年前的史前海洋生物遺骸形成的。這些生物死後軀體下沉,並被埋在泥沙層下。泥沙層
後來逐漸變成岩石層 。岩石層的壓力和細菌的作用使生物遺骸變成了濃稠的石油。石油會穿過疏鬆岩石層向上流動,
一直流到緻密岩石層才被擋住。天然氣和煤的形成方式與此相似。因此,它們統稱為石化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等
在地球上的蘊藏量是有限的,將來必定會用完。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地珍惜這些寶貴的資源,不能隨意浪費。
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成分,暴露了它們的來源,它們都是有機物,應當與古代生物有關系。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油氣(石油和天然氣)是伴隨著沉積岩的形成而產生的。遠古時期繁盛的生物製造了大量的有機物,在流水的搬運下,大量的有機物被帶到了地勢低窪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這些巨大的水盆中,有機物與無機的碎屑混合,並沉積在盆底。寧靜的深層水體是缺乏氧氣的還原環境,有機物中的氧逐漸散失了,而碳和氫保留下來,形成了新的碳氫化合物,並與無機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氣是零散地分布的,還沒有形成可以開採的油田。此時,水盆底部的沉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下沉。在地下的壓力和高溫的影響下,沉積物逐漸被壓實,最終變成沉積岩。而液體的石油油滴們拒絕變成岩石,在沉積物體積縮小的過程中,它們被擠了出來,並聚集在一處,由於密度比水還輕,所以石油開始向上遷移。幸運的話,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終會遭遇一層緻密的岩石,比如頁岩、泥岩、鹽岩等,這些岩石缺少讓石油通過的裂隙,拒絕給石油發通行證,石油於是停留在緻密岩層的下面,逐漸富集,形成了油田。含有石油的岩層,叫做儲集層,拒絕讓石油通過的岩石,叫做蓋層。如果沒有蓋層,石油會上升回到地表,最終消失在地球歷史的塵煙中,保留不到人類出現的時候。

6. 油氣成藏地質條件

中國海洋石油與天然氣成因,分陸相和海相兩大類,並以前者為主。

近海盆地的陸相生油氣,具有獨特的地質環境,因為盆地地處大陸活動邊緣,當盆地在穩定發展時期,所形成的深湖或半深湖,除了水生浮游生物和藻類以外,從陸上通過河流和其他途徑輸入的陸源植物殘體較多,在還原環境和快速埋藏條件下,除深湖區沉積中心產生的乾酪根主要是腐泥型外,大多數是混合型(Ⅱ),斜坡邊緣區則屬腐殖型(Ⅲ)。當大陸邊緣活動加劇時,湖盆水位發生時高時低的環境變遷,頻繁出現沼澤化沉積,並在特定地質條件下,湖泊與沼澤多期交替疊加沉積,使產生的多源油氣運移到圈閉構造富集成藏,勘探實踐證明多數高產井都能油氣共出。

以東海西湖凹陷為例,富產天然氣的主要原因是盆地沼澤化程度高,廣泛發育的沼澤相煤系地層氣源岩發揮重要作用。經鑽探和測井資料證實,煤層從573~3925米井段多達77層,總厚達50米左右。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在東海打的30口井(其中兩口井與東海石油公司合打)中有20口井試獲高產天然氣,約佔67%。尤其是西湖凹陷西南部包括平湖斷階帶和蘇堤構造帶,成烴成藏地質條件更加優越。平湖4井日產油1892.85立方米,天然氣148.45萬立方米,春曉1井日產油200.04立方米,天然氣160.13萬立方米。

以南海北部陸架近海盆地為例,東部的珠江口盆地以成油成藏條件居優勢,現有9個開發油田年產油量達1295.45萬噸。而西部的瓊東南盆地則以成氣成藏條件最佳,崖13-1氣田已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達885億立方米。說明該盆地曾經歷過多期持續性的沼澤化沉積環境,天然氣主要烴源岩是來自煤系地層。最西部鶯歌海盆地成氣成藏地質條件更具特殊性,出現成因復雜的多源氣源岩,推測同生物成因有密切關系,但盆地深部的沉積相和可能存在的烴源岩,目前尚無法查清。

近海盆地海相生油氣,由於沉積物生烴的有機質主要來自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和藻類,除邊緣地區外,陸源有機質殘體很少介入,因此,生烴母質多為腐泥型乾酪根。

海相成烴成藏條件是如何形成的?據東海甌江凹陷的靈峰1井、石門潭1井和麗水36-1井所鑽遇的具有海相古生物化石充分依據的古新世—早始新世海相沉積是其主因。追其來源可能與中國海自中生代以來,發生過多期重大地質事件有關,尤其與特提斯海在中國海域延伸段的閉合事件關系更加密切。特提斯構造是劃分地球上兩個古大陸(勞亞古陸與岡瓦納古陸)的全球性構造帶。

特提斯構造帶從地中海向東延伸至喜馬拉雅山區,經越北紅河地區向東進入中國海域不知所終,推測途經南海北部陸坡區後轉向台灣海峽北上伸及東海南部。其中,甌江凹陷的海相沉積便是佐證之一,它有可能便是歐亞大陸邊緣的殘留特提斯盆地一部分。它將為今後尋找海相油氣田提供有利條件。

油氣藏類型:以渤海海域已知油氣藏為例,可分為四種類型:①背斜構造油氣藏包括逆牽引背斜和擠壓背斜,閉合面積較大,油氣受高點控制;②斷塊油氣藏,依靠斷層封堵油氣;③斷鼻油氣藏,由斷層封堵的鼻狀或半背斜構造;④潛山油氣藏,由不同的基底岩層古地貌高點形成,如碳酸鹽岩潛山,它的分布嚴格受主斷裂控制;⑤潛山披覆背斜油氣藏,分布在凸起或低凸起之上,其特點是構造幅度下大上小,油氣藏高度和面積嚴格受構造控制,如埕北油田。此四種類型有更廣泛的代表性,如崖13-1大氣田便是披覆背斜。而在特殊條件下,鶯歌海盆地的「泥拱帶」超高壓淺氣層東方大氣田則是一種特殊類型。

根據我國近海5個大型含油氣盆地,大中型油氣田的地質條件,有如下基本規律:

(1)具備大型沉積盆地,面積一般在5萬平方公里以上;

(2)具備巨厚沉積地層,厚度在1萬~2萬米左右。

(3)具備有利相帶,深湖泊相、沼澤相和海相。

(4)具備配置良好的生儲蓋組合,要求有高孔滲儲層:三角洲砂體、海進砂和生物礁以及封閉嚴密的蓋層。

(5)具備大型二級構造帶和油氣源豐富的凹陷,尤其定居於「凹中隆」或「凹圍隆」的區域富集背景下的構造或圈閉。

(6)經鑽探證明,單井日產油1000噸或天然氣100萬立方米,地質儲量油億噸以上,天然氣1000億立方米。

(該文發表於《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第18卷第4期)

油蹤紀程:油氣勘查50年隨想

7. 石油形成需要什麼地址和地形條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專機論 既各種屬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地形多以盆地為主
一般石油儲藏的地形多是褶皺的背斜地層中,但並不是所有的背斜地形中都有石油的。一般具有海相沉積的背斜中含有石油的可能性很大

8. 石油地質條件綜合分析

(一)烴源岩條件

1.有機質豐度

冀中地區有機質豐度的分布表現出不均一性。北部京101井區豐度值普遍偏高,其霧迷山組第八岩性段的深灰-灰黑色白雲岩其TOC為0.18%—0.33%,氯仿瀝青「A」含量(76—109)×10-6;洪水庄組黑色頁岩的豐度值是本區最高的,其TOC為0.30%—1.12%,氯仿瀝青「A」(86—106)×10-6,與燕山西段相同層位有顯著差別;鐵嶺組灰色-深灰色白雲岩 TOC含量0.08%—0.48%,一般0.28%—0.43%,氯仿瀝青「A」(54—347)×10-6;下馬嶺組有機質豐度與燕山西段相同層位相比要差許多,其TOC僅為0.36%—0.73%,氯仿瀝青「A」為(91—287)×10-6,但仍為本區僅次於洪水庄組的烴源岩。

除冀中北部外,其它地區有機質豐度相對偏低(表6—14)。高於庄組有機碳含量0.09%;霧迷山組TOC值平均為0.07%,氯仿瀝青「A」87×10-6;鐵嶺組白雲岩平均有機碳0.17%,氯仿瀝青「A」121×10-6

表6—14冀中地區中、新元古界烴源岩有機質豐度

圖6—6冀中地區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層簡圖

以京101井剖面為例,地化分析結果表明各烴源岩成熟度均較高,至少進入高成熟階段。

下馬嶺組:Tmax主要介於480—490℃之間,HI均小於20,A/C為2.5%—8.0%,顯示了較高的成熟度,因而認為處於高成熟階段中-晚期。

鐵嶺組:Tmax值介於485—501℃之間,HI亦可達13—15,又有較高的瀝青「A」含量。乾酪根在鏡下呈棕褐、褐色、黑色,乾酪根紅外光譜圖上2920㎝-1和1460㎝-1峰近於消失,故認為其熱演化程度也達到高成熟階段中、晚期。

洪水庄組:H/C原子比0.24—0.46,Tmax介於525—549℃之間,可能進入過成熟階段。

霧迷山組(霧四段):Tmax介於485—503℃之間,HI亦可達到6—17,A/C為2.8%—5.5%,其演化程度低於洪水庄組,但略高於鐵嶺組,達到高成熟階段晚期。

古地溫研究表明,本地區有機質進入成熟期的時間較晚,到二疊紀末時,各烴源岩層地溫低於門限溫度10.8—19.3℃,都沒有成熟。早第三紀末各烴源岩層地溫達到82.6—90.3℃,超過門限溫度27.4—37.2℃,說明本區中、新元古界烴源岩進入早第三紀後才開始大量生油。早第三紀以後,本區的中、新元古界烴源岩基本處於深埋地下的狀態,地溫逐漸增高,有機質不斷演化,到晚第三紀末,烴源岩層地溫達90.0—97.7℃,表明有機質演化到高成熟階段早期或中期階段(郝石生等,1990)。

(二)生儲蓋條件

(1)高於庄組-霧迷山組-洪水庄組組合:主要生油岩為高於庄和霧迷山組.在冀中平泉雙洞背斜霧迷山組發現多處原生油苗,冀中任28井也在封閉的晶洞中發現了原油,經分析與雙洞油苗相似,證明其自身可以生油。從生油指標看,冀中地區霧迷山組平均有機碳0.07%,瀝青「A」87×10-6(不包括京101井),而北部京101井指標最高,有機碳0.18%—0.33%,平均0.26%,瀝青「A」(76—106)×10-6,平均92×10-6。高於庄組僅馬64井作過分析,其有機碳為0.09%,瀝青「A」544×10-6。白雲岩縫洞發育,特別是在冀中中部霧迷山組頂部剝蝕面,已被大量鑽井證實為一好的儲集層。洪水庄組為一套黑色頁岩,是良好的生油層和蓋層,發育於霸縣以北,厚0—72m,由南向北增厚。

2.洪水庄組-鐵嶺組-下馬嶺組組合:洪水庄組及下馬嶺組以暗色泥頁岩為主,據京101井分析,有機碳平均值分別為0.85%和0.49%,瀝青「A」分別為94和200×10-6。鐵嶺組以白雲岩為主,冀中地區平均有機碳0.17%,瀝青「A」121×10-6,其中以北部最高,京101井平均有機碳0.31%,瀝青「A」185×10-6,是冀中地區碳酸鹽岩有機質豐度最高的,這與冀北平泉於該組中發現油苗最多一致。白雲岩質純,裂縫較發育,頂部風化殼淋濾溶蝕孔發育,儲集條件更為優越。上覆的龍山組、下馬嶺組頁岩為良好的蓋層,因此這是一理想的生儲蓋組合,這一組合主要分布在武清-霸縣一線以北。

(三)構造發展與原生油氣藏的關系

1.冀中地區幾個主要構造發展階段

本區從中元古代至新生代大體經歷了四個不同運動形式的發展階段。

(1)中-新元古代至古生代的升降運動階段:冀中地區從中元古代至中奧陶世為相對穩定的整體沉降階段,沉積了巨厚的海相碳酸鹽岩地層,此後整體上升,使沉積間斷了1.3億年,到中石炭世才又大面積沉降,接受了石炭二疊紀海陸交互相至陸相沉積。本階段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如薊縣紀末的芹峪運動,青白口紀末的薊縣運動以及奧陶世中期以後的大規模造陸運動。運動的性質主要以區域升降為主,沒有明顯的褶皺變形,因此對冀中地區的構造格局沒有大的影響。

(2)中生代褶斷運動階段:本時期構造運動強烈,其特點主要以褶皺、斷裂為主並有岩漿活動。冀中平原四周邊緣的構造體系也主要形成於這一階段。同時在冀中平原內部形成了以大興-牛駝-高陽-寧晉-廣宗為主體的一個大型背斜隆起帶,稱中央隆起帶,長軸北東-北北東向。這個隆起帶在印支期已具雛形。從鑽井揭示的情況來看,中生界僅分布在隆起的兩側及南北兩端。西側主要分布在北京、保定、石家莊等凹陷,稱西部凹陷帶;東側分布在武清-大城-邱縣一帶,稱東部凹陷帶。而沉積中心主要受北西西向的斷裂控制,如武清凹陷受寶坻斷裂控制;臨清坳陷受大名斷裂控制。白堊紀時期運動十分強烈,主要以褶皺為主,除中央隆起帶進一步加強以外,在東部凹陷帶沿天津-滄州-武城一帶形成復式背斜隆起帶——滄縣隆起,在西部凹陷形成無極-藁城背斜帶,而在中央隆起和滄縣隆起之間,形成了武清-文安、里坦-阜城、南宮-邱縣向斜帶,與此同時,滄東、滄西、大城東等與褶皺平行的北北東向斷裂開始活動。

(3)晚白堊世至早第三紀斷裂發育階段:是冀中坳陷的主要發育階段。燕山期形成的褶皺隆起,使地形起伏明顯,因此早期(晚白堊世-早始新世)沉積物常以山麓洪積及河床沖積相粗碎屑為主;晚期北北東向正斷層增多,並向縱深發展,造成斷陷和塊體翹傾,沿大斷裂往往有玄武岩噴溢,使燕山期形成的背斜遭到破壞,如滄縣復背斜,由於滄東、滄西斷裂的活動,變成以單斜為主的塊體。中央隆起帶的南北兩端由於牛東斷裂、河西務斷裂和寧晉斷裂、新河斷裂的活動,分別使北端變為西傾單斜,南端變為東傾單斜,而斷裂的下降盤成為斷陷,沉積了河流-湖泊相的碎屑岩,發育了一套生油建造,成為新生古儲的潛山油藏的主要油源。

(4)晚第三紀-第四紀微弱升降運動階段:斷裂趨於消失,結束了隆坳相間的構造格局,代之出現以區域沉降為特點的坳陷式盆地,普遍接受了河流相為主的碎屑沉積。

上述發展對油氣的生成、聚集和保存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尤其第二和第三發展階段,主要表現在油氣生成時間與圈閉的形成、破壞的相互關繫上。

2.構造發展與油氣的關系

根據郝石生等(1982)用大地熱流值計算的不同層系的古地溫梯度,計算出各地的古地溫,進而推算生油岩大致成熟時間。從各時代生油岩成熟時間表(表6—15)上可以看出:

表6—15冀中地區中、新元古界烴源岩成熟時間

中生界沉積發育區的石家莊、武清、臨清地區,元古界生油岩多在中生代以前成熟,早於燕山期圈閉的形成,配置關系不好,不利於油氣的保存。晚白堊世-早第三紀的斷塊運動除使燕山期形成的背斜圈閉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使少量成藏的元古界成熟油氣進一步遭受破壞。新生代的繼續沉陷以及地溫梯度的增加可造成元古界的油氣進一步演化,元古界所生成的油氣可能演化變質,故該區總的來說不利於元古界油氣的保存。

缺失早第三紀沉積的滄縣隆起,元古界生油岩於石炭、二疊紀成熟至中生代達到生油高潮,與燕山期的構造圈閉相配置,在適當的封蓋條件下其自生型油氣藏有可能保存下來。

缺失中生代沉積的中央隆起帶,元古界生油岩大部在石炭二疊紀沉積過程中成熟,但成油後長期隆起遭受剝蝕,使隆起較高的地區如高陽背斜軸部分元古界地層剝光,失去蓋層,油氣逸散,至燕山運動背斜圈閉定型後,油氣已保留無幾。

(四)原生油氣藏形成條件的探討

1.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氣藏形成條件

油氣藏形成的基本地質條件,不外乎生、儲、蓋、運、圈、保等幾項內容,對於古老的碳酸鹽岩原生油氣藏,以上要求條件更高和更嚴格,對華北來說最主要的是生油條件和保存條件。

(1)有機質的豐度:中、新元古界由南向北明顯增高,這顯然與該時期的沉積中心在冀北坳陷有關,故在選擇勘探目標時,首先應確定在有機質豐度較高利於生油的北部地區或中部地區。

(2)保存條件:主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是蓋層條件,二是構造圈閉條件,著重於燕山期形成的背斜圈閉經早第三紀斷塊運動後的完整程度。冀中地區除中部以外,大部地區存在下寒武統及石炭二疊系兩套區域性蓋層,另外在冀中北部還有洪水庄組及下馬嶺組頁岩作蓋層,南部館陶-堂邑一帶奧陶系所夾石膏層是最理想的蓋層。本區燕山期形成的主要構造有高陽背斜、無極-藁城背斜、滄縣復背斜、劉村背斜、館陶和堂邑背斜等,這些背斜在早第三紀斷塊運動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破壞最甚的是滄縣復背斜,其主體僅保留了一個半背斜形態,其次是館陶、堂邑背斜,被切成地壘狀。保存最好的是高陽背斜和無極-藁城背斜及劉村背斜。但與蓋層條件配置較好的構造僅有無極-藁城背斜及館陶背斜,下古生界之上有石炭二疊系或中生界覆蓋,其餘多被第三系地層所蓋,這對前第三紀生成的油氣有逸散的可能。至於非背斜區,一是牛南斷裂以北的西傾單斜斷塊區,一是衡水斷裂與清河斷裂之間的東傾單斜斷塊區。這種單斜斷塊對中生代生成的油氣有破壞作用,只有在早第三紀及其以後生成的油氣有形成「古生古儲」潛山油藏的可能。

9. 石油主要埋藏在什麼岩石之中

答案是 A、沉積岩
石油是一種液態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產品。原油是從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稱天然石油。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 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公元1031-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
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這是由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決定的,含量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即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按照有機成因學說,大量的微體生物遺骸與泥砂或碳酸質沉澱物埋藏在地下,經過長時期的物理化學作用,形成富含有機質的岩石,其中的生物遺骸轉化為石油。這種岩石稱為生油岩。能夠儲存和滲濾油氣的岩層叫做儲集層,它必須具有儲存空間(孔隙性)和儲存空間一定的連通性(滲透性)。
岩石分沉積岩、火成岩及變質岩三大類。多數油、氣儲存於沉積岩中,常見的沉積岩有砂岩、礫岩、泥岩、頁岩、石灰岩及白雲岩等。火成岩及變質岩中也可以儲存油、氣。
世界上已探明的儲量最大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砂岩油田是科威特的布爾干油田。可采儲量達99億噸。1928年發現,1964年開發,屬白堊紀砂岩,面積700平方千米,油層厚度1082一1462米。
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是沙烏地阿拉伯,石油探明可儲量為226億噸,約佔世界石油可采儲量的四分之一。它也在砂岩中。

10. 油氣藏或油氣田的形成需要哪些基本地質條件

最基本的是油氣的生成、聚集、保存條件,石油地質學上將這種組合簡稱為:生儲專蓋圈運保(也有的屬概括成「生儲蓋運聚保」)。「生」指的是能夠生成油氣的岩石(烴源岩),「儲」指的是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滲透性,能夠儲集油氣的岩石(儲集層),「蓋」指的是孔隙度和滲透性低、能夠封堵油氣的岩層。「圈」指的是地下岩層或構造當中有一個不適宜油氣繼續運移的形態或物理化學條件,油氣如果在裡面聚集起來,能夠形成油氣藏,「運」指的是油氣運移,油氣運移分為一次運移(初次運移,油氣離開烴源岩)、二次運移(油氣進入儲集層或圈閉形成油氣藏),有的還有三次運移(油氣藏破壞,油氣運移到地面),「保」指的是必要的保存條件,如溫度、壓力、構造、岩漿活動等。油氣田是同一區域內油氣藏的綜合。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