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與特提斯地質怎麼樣
『壹』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怎麼樣要不要版面費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不是北大檢索的中文核心期刊,在地質學領域算中等檔次的刊物吧。收版面費,好像是一頁300,扣除稿費後交不了多少錢。
『貳』 中國上三疊統土隆階綜合研究報告
姚建新1紀占勝1武桂春1王彥斌1王立亭2
(1.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 100037; 2.貴州省地質調查局,貴陽 550004)
中國上三疊統分為兩個階,下部亞智梁階,上部土隆階。亞智梁階大致相當於國際地層表中的卡尼階,土隆階大致相當於國際地層表中的諾利階至瑞替階(楊遵儀等,2000)。
1 中國土隆階建階
土隆階階名源於西藏聶拉木縣土隆村。命名剖面位於土隆村附近的山坡上。在土隆剖面上,土隆階的底界定義在菊石 Nodotibetites nodosus 帶之底,以菊石 Tropitidae 的消失和 Tibetitidae 及 Juvavitidae 的興起為界線處的重要標志。此菊石帶大致相當於牙形石 Epigondolella abneptis 帶。在北喜馬拉雅地區,土隆階自下而上包含 5 個菊石帶: Nodotibetites nodosus 帶,Criesbachites-Gonionotites 帶,Indojuvavites an-gulatus 帶,Cyrtopleurites socius 帶和 Himavatites columbianus 帶(楊遵儀等,2000)。在黑龍江省那丹哈達嶺地區,土隆階自下而上含 5 個牙形石帶: Epigondolella abneptis 帶,E.multidentata 帶,E.bidentata帶,Parvigondolella andrusovi 帶和 Misikella posthernsteini 帶(王成源等,1986)。
既然土隆階大致相當於國際地層表中的諾利階至瑞替階(楊遵儀等,2000),那麼,土隆階的底界最好與諾利階底界相一致。目前,國際地層委員會建議,諾利階的底界以菊石 Klamathites macroloba-tus 或 Stikinoceras kerri,牙形石 Metapolygnathus communisti 或 Epigondolella primitius 出現為標志。
2 土隆階建階剖面
在土隆階命名剖面上,土隆階厚 123.5 m,下部地層為較深水相的頁岩、灰岩及生物灰岩; 上部地層漸變為濱岸相的粗碎屑岩。由於岩性不太合適的原因,目前在土隆剖面上還沒有發現諾利階最底部的標志化石———牙形石 Epigondolella primitia。我國晚三疊世地層主要分布在西藏、雲南和黑龍江地區。由於牙形石是晚三疊世地層劃分與對比的重要標准之一,三疊紀牙形石帶的劃分和古生物地理分區問題已經引起一些研究者的關注(王成源,1991; 楊守仁等,1999,2001)。在西藏拉薩市達孜縣唐嘎區麥龍崗村的麥龍崗組中諾利階最底部的標志化石 Epigondolella primitia 已被發現(毛力和田傳榮,1987; 紀占勝等,2003)。因此,我們選擇了拉薩市達孜縣唐嘎區麥龍崗剖面進行土隆階的建階研究(圖 1)。
「麥龍崗組」1962 年由西藏拉孜地質隊建立,建組剖面位於西藏拉薩地區達孜縣麥龍崗村(N29°56ག″,E91°27ཱི″),該組為一套碳酸鹽岩與碎屑岩沉積。原 「麥龍崗組」 代表西藏拉薩附近的一套灰岩、碎屑岩和火山岩地層,時代被定為晚三疊世。1979 年西藏區調隊將其更名為麥龍崗群,同時將時代定為晚三疊世至侏羅紀。1983 年王乃文等重新釐定了麥龍崗群的含義,將其限定為含晚三疊世海相化石、以灰岩為主的地層,並將其上以碎屑岩為主的地層劃歸下侏羅統甲拉浦組。饒榮標等(1985)將麥龍崗組的時代確定為晚三疊世卡尼期至諾利期; 根據牙形石的研究,紀占勝等(2003)將麥龍崗組的時代確定為晚三疊世晚卡尼期至諾利期。
在西藏拉薩地區達孜縣麥龍崗村剖面,麥龍崗組主要由碳酸鹽岩、碎屑岩組成,未見底。在研究剖面上,麥龍崗組與下伏地層下—中三疊統查曲浦組(T1+2ch)呈假整合接觸,與上覆上三疊統—下侏羅統甲拉浦組(T3-J1j)整合接觸;出露總厚度為1787~1895m;產有大量厚珊瑚(Procycloitid-ae)化石(夏金寶,廖衛華,1986),另外還發現了雙殼類、水螅類、腕足類和腹足類及牙形石;其中重要的雙殼類有Halobiacf.beyrichi,Nuculanayunnanensis,Costatoriasp.等(劉世坤等,1988)。依據牙形石、珊瑚和雙殼類化石研究,麥龍崗組的時代為晚三疊世卡尼期晚期—瑞替期早期。拉薩市達孜縣唐嘎區麥龍崗村剖面描述如下。
圖1 拉薩市達孜縣唐嘎區麥龍崗剖面交通位置圖
中國主要斷代地層建階研究報告:2006~2009
中國主要斷代地層建階研究報告:2006~2009
3 土隆階界線標志
根據 Orchard & Tozer(1997)和 Krystyn,et al.(2002)研究,卡尼階與諾利階的界線位於上和下Epigongdolella primitius 之間; Orchard et al.(2000)還曾建議將卡尼階與諾利階的界線放在菊石 Kla-mathites macrolobatus 帶和牙形石 Metapolygnathus communisti 帶的底部。另外,Channell,et al.(2003)認為傳統的拉丁階與諾利階的界線是在上、下 Epigongdolella primitius 之間,如果將卡尼階與諾利階的界線置於 Epigondolella abneptis 底部可能更為合適。在我國 Epigongdolella primitius 不夠發育,難以劃分出上、下 Epigongdolella primitius 帶,只能以 Epigongdolella primitius 的出現為諾利階的底界。如果將土隆階底界與國際地層年表中諾利階底界置於相同層位的話,土隆階底界應定義在菊石 Klamathites mac-rolobatus 或 Stikinoceras kerri,牙形石 Metapolygnathus communisti 或 Epigongdolella primitius 首次出現的位置。在西藏拉薩市達孜縣唐嘎區麥龍崗村剖面,土隆階底界可暫時放在第 12 層頂部的砂岩過渡為砂質生物碎屑灰岩層中 Epigongdolella primitius 首次出現的位置。通過進一步工作,如果能發現更多牙形石化石的話,E.primitius 首次出現的位置有可能下移。
4 土隆階生物地層序列
根據對西藏林周地區麥龍崗組的牙形石的研究,自下而上可識別出 Epigondolella primitia 帶,E .spiculata 帶,E.tozeri 帶,E.postera 帶,E.bidentata 帶 5 個牙形石帶(表 1),這些牙形石帶可與西藏、青海、雲南和黑龍江等地晚三疊世牙形石帶進行對比(表 2),具體情況如下:
表 1 麥龍崗組生物化石分帶的劃分與對比
4.1 Epigondolella primitia 帶
本帶以 Epigondolella primitius 首次出現為底界,以 Epigondolella spiculata 出現為頂界。這個帶化石賦存於林周地區麥龍崗組下部碎屑岩為主地層的灰岩夾層中。在毛力等(1987)測制的林周地區麥龍崗剖面麥龍崗組的 18 層頂部和 20 層中也報道了這種類型的分子。由於下部地層中碎屑岩逐漸增加,含碳酸鹽岩夾層逐漸減少。除在 12 層的 P5H27 號樣品中,產出較多的 E.primitia 的個體外,目前在其下的地層中還沒有發現更多的 E.primitia 個體。因此,暫時將 E.primitia 的底界置於本項目測制的麥龍崗剖面的 12 層上部。Epigondolella primitius 帶底界位置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另外,田傳榮(1982)在聶拉木土隆剖面報道的 M .multidentata 由於其齒台後部光滑,齒脊由瘤狀齒組成,主齒不達後邊緣等特徵不同於典型的 M.multidentata,而符合 E.primitia 的特徵,建議應該歸入 E.primitia 中。E.primi-tia 帶還發現於黑龍江饒河(王成源等,1986)。因此,E.primitia 帶在我國西藏和黑龍江地區有一定的地理分布。
根據 Krystyn(1977),Orchard(1991),Meco(1999),Krystyn et al.(2002)和 Channell et al.(2003)研究,E.primitia 帶代表上卡尼階頂部至下諾利階的地層。Channell et al.(2003)將卡尼階—諾利階界線劃在下 E.primitia 帶與上 E.primitia 帶之間。牙形石 E.primitia 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地區、加拿大和美洲的西北部、澳大利亞西北部、中國的西藏地區和日本中部廣泛存在,是諾利階底部良好的對比標志。
4.2 E.spiculata 帶
Orchard(1991)建立了牙 形 石 E.spiculata,並 將其作為 E.spiculata 帶 的代表 分 子。同時將 他(1983)定名為 Epigondolella sp.C,Orchard 的分子也歸入此種。毛力等(1987)報道了此種的分子。在麥龍崗剖面的麥龍崗組中發現了數量較多的 E.spiculata 化石。本帶以 E.spiculata 出現為底界,以E.tozeri 的出現為頂界,共生分子有: Epigondolella cf.spiculata,Epigondolella sp.,延伸范圍包括諾利階中、下部的地層。E.spiculata 帶在國外還見於北美和特提斯地區的上三疊統諾利階(Channell,etal.,2003; Katvala,et al.,2008)。
表2 搖中國上三疊統土隆階牙形石帶對比表
4.3 Epigondolella tozeri 帶
本帶以 Epigondolella tozeri 出現為底界,以 Epigondolella postera 的出現為頂界,共生分子有: Epigo-ndolella spiculata。在 Orchard(1991)的劃分方案中並沒有將 E.tozeri 作為帶化石提出,而是包含在 E.elongata 帶中,並指出 E.tozeri 貫穿於這個帶。在麥龍崗組 E.tozeri 產出較多,其延續的地層范圍內並沒有發現 E.elongata。因此,我們將與 E.elongata 伴生的 E.tozeri 作為 E.tozeri 帶的代表分子。E.toz-eri 帶分布於麥龍崗剖面的 P5H100 - P5H115 號樣品中,代表了諾利階中部的地層。
4.4 Epigondolella postera 帶
本帶以 E.postera 出現為底界,以 E.bidentata 出現為頂界。共生分子有: Epigondolella cf .spicula-ta,E.violinformis sp.nov.,E.cf .triangularis uniformis,Epigondolella sp.。E.postera 帶在國內外分布最廣泛,已經在我國雲南保山(王志浩等,1985)、西藏林周(毛利等,1987; 紀占勝等,2003)、黑龍江饒河(王成源等,1986)、西藏阿里(趙錫文等,1991)、川西藏東(王驪軍,1993)、西藏羌塘盆地(李勇等,1999)、西藏改則(貴州省地質調查院,2005)被報道。E.postera 帶在國外還見於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Sweet,et al.,1971)、日本的 Mino-Tamba 地區(Isozaku and Matsuda,1982)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Orchard,1983)、美洲的西北部(Katvala,et al.,2008)等地的上三疊統諾利階中上部。目前在 E.postera 化石的鑒定方面存在意見分歧,具體情況可參考紀占勝等(2003)意見。
4.5 Epigondolella bidentata 帶
本帶以 Epigondolella bidentata 的出現和消失為底界和頂界,共生分子有: Epigondolella postera,Hindeodella sp.,Priniodella libita,Xaniognathos sp.,L onchadina muelleri,Metalonchodina mediocrisa,Enantiognathus sp.,Enantiognathus ziegleri。E.bidentata 帶代表諾利階最頂部的牙形石帶,具有廣泛的國際對比意義。該帶在西藏拉薩達孜地區(毛力等,1987; 紀占勝等,2003)、雲南保山地區(王志浩,董致中,1985)、黑龍江饒河(王成源等,1986)、西藏改則(貴州省地質調查院,2005)和西藏烏麗(朱同興等,2005)都有發現。E.bidentata 帶在國外還見於北美(Katvala,et al.,2008)和特提斯地區的上三疊統諾利階上部(Meco,1999; Channell,et al.,2003)。由於樣品採集間距較大,目前尚不能確定 E.bidentata 帶的准確延限范圍,需要進一步加強 E.bidentata 帶延限范圍的研究。
5 土隆階地層的對比
與土隆階大致同期的岩石地層單位包括: 西藏南部聶拉木地區的達沙隆組至曲龍貢巴組和德日榮組,定日縣達沙隆組(王成源和王志浩,1976)和康馬縣涅如地區涅如群上部,西藏北部雙湖地區西亞爾崗組上部; 西藏東部地區的波里拉組和巴貢組,雲南麗江地區松桂組和保山地區上三疊統大水塘組(王志浩、董致中,1985); 青海西南部結扎群波里拉組上部及巴塘群中組、川西曲嘎寺組及圖姆溝組相當的地層(趙政璋等,2001),川西北龍門山地區上三疊統垮洪洞組至小塘子組和須家河組,以及白玉地區下逆松多組碳酸鹽岩段(王驪軍,1993)。南祁連山地區的尕勒得寺組。在東南沿海沉積區,與土隆階大致同期的岩石地層單位主要由海陸交互相的碎屑岩夾煤層組成,如大坑組上部和文賓山組、小水組和頭木沖組。黑龍江省東部那丹哈達嶺地區與土隆階大致同期的岩石地層單位為上三疊統勝利組(王成源等,1986)。
參 考 文 獻
貴州省地質調查院,2005: 1∶25 萬丁固幅、加措幅地質調查成果與進展。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5(1 -2): 45 ~50
紀占勝,姚建新,楊欣德等,2003: 西藏晚三疊世諾利階麥龍崗組牙形石的發現及其地質意義。古生物學報,(42)3: 382 ~392
李勇,尹海生,王成善,1999: 青藏高原北部晚三疊世 Epigondolella 動物群的發現及其地質意義。地質論評,45(6),628
劉世坤,劉鴻飛,馬召軍,1988: 拉薩地區上三疊統麥隆崗組的新認識。地層學雜志,12(4): 303 ~306
毛力,田傳榮,1987.西藏林周縣麥龍崗組頂部的晚三疊世牙形石.中國地質科學院院報,17: 159 ~168
邱洪榮,1984.西藏古生代和三疊紀的牙形石動物群,見: 李光岑等.中法喜馬拉雅考察成果 1980.北京: 地質出版社,85 ~107
饒榮標,徐濟凡,陳永明,鄒定幫,1985: 青藏高原的三疊紀。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地質專報,二,地層古生物,第7 號,北京: 地質出版社,1 ~239
田傳榮,1982.西藏聶拉木縣土隆村三疊紀牙形石,青藏高原地質文集 7.北京: 地質出版社,153 ~165
王成源,1991.中國三疊紀牙形石生物地層。地層學雜志,15(4): 311 ~312
王成源,王志浩,1976.珠穆朗瑪峰地區三疊紀牙形刺,見: 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 1966—1968,古生物(二).北京: 科學出版社,387 ~416
王成源、康寶祥、張海馹,1986: 那丹哈達嶺三疊紀牙形刺的發現及其地質意義。中國北方板塊構造文集,1,208 ~214
王驪軍,1993.川西藏東晚三疊世諾利期牙形刺。青海地質,1,24 ~58
王志浩,董致中,1985.雲南西部保山地區晚三疊世 Epigondolella 動物群的發現,微體古生物學報,2(2): 125 ~131
夏金寶,廖衛華,1986.拉薩地區 Procyclolitidae 的一些石珊瑚化石.古生物學報,25(1): 27 ~51
楊守仁,郝維城,江大勇,2001.中國三疊紀牙形石的古生物地理分區。古地理學報,3(3): 1 ~10
楊守仁,郝維城,王新平,1999.中國三疊紀不同相區的牙形石序列。見八尾昭等編著,中國古特提斯生物及地質變遷,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97,112
楊遵儀,張舜新,楊基端,周惠琴,曹洪升,2000.中國地層典· 三疊系,北京: 地質出版社,1 ~139
趙錫文,張克信,1991.中國西藏阿里地區三疊牙形刺。微體古生物學報,8(4),433 ~440
趙政璋,李永鐵,葉和飛等,2001: 青藏高原地層。北京: 科學出版社,1 ~543
朱同興等,2005: 藏北雙湖地區三疊紀地層新資料。地質通報,25(12),1127 ~1134
Channell,J.E.T.,Kozur,H.W.,Sievers,T.,Mock,R.,Aubrecht,R.,Sykora,M.,2003.Carnian - Norian biomagnetostratigraphy at Silicka.Brezova.(Slovakia): correlation to other Tethyan sections and to the Newark Basin.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191: 65 ~ 109
Guizhou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2005.1∶ 250 000 Dinggo and Gyamco Sheets in Xizang.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25(1- 2): 45 ~ 5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Isozaki,Y.,Matsuda,T.,1982.Middle and Late Triassic conodonts from bedded chert sequences in the Mino-Tamba Belt,Southwest Japan.Part I,Epigondolella,Journal of Geosciences,Osaka City University,25: 103 ~ 136
Ji Zhansheng,Yao Jianxin,Yang Xinde,Zang Wenshuan,WU Guichun,2003.Conodont zonations of Norian in Lhasa area,Xizang(Tibet)and Their global correlation.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42)3: 382 ~ 39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Katvala,E.C.,Stanley,G.D.,2008.Conodont biostratigraphy and facies correlations in a Late Triassic island arc,Keku Strait,southeast Alas-ka.Special Paper-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442 181 ~ 226
Krystyn L,1977.Stratigraphy of the Hallstatt region.Abhandlumgen der Geologischen Bundesanstalt,35(5): 69 ~ 98.
Krystyn,L.,Gallet,Y.,Besse,J.,Marcoux,J.,2002.Integrated Upper Carnian to Lower Norian biochronology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Upper Triassic magnetic polarity time scale.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3: 343 ~ 351.
Li Yong,Yin Haisheng,Wang Chengshan,1999.Discovery of Late Triassic Epigondolella fauna in of the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tion.Geological Review,45(6): 628(in Chinese)
Liu Shikun,Liu Hongfei,Ma Zhaojun,1988.New discussion on Upper Triassic Mailonggang Formation in Lhasa area.Journal of Stratigraphy,12(4): 303 ~306(in Chinese)
Mao Li,Tian Chuanrong,1987.Late Triassic conodonts from the uppermost Mailonggang formation in Mailonggang village of Lhunzhub County,Xi-zang(Tibet),China.Bulletin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17: 159 ~ 16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Meco,S.,1999.Conodont biostratigraphy of Triassic pelagic strata,Albania.Rivista Italiana di Paleontologia e Stratigrafia,105(2): 251 ~ 266
Orchard,M.J.,1983.The distribution of conodonts in tectonostratigraphic terranes of Western Canada.Abstracts with Programs-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5(5): 385
Orchard,M.J.,1991.Upper Triassic conodont biochronology and new index species from the Canadian Corlillera.In : Orchard M J and Mc-Cracken A D(eds.).Ordivician to Triassic conodont paleontology of the Canadian Cordillera,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Bulletin,417:299 ~ 335
Orchard,M.J.,Carter,E.,Tozer,E.T.,2000.Fossil data and their bearing on defining a Carnian - Norian(Upper Triassic)boundary in Western Canada,Albertiana 24: 48 ~ 56
Orchard,M.J.,Tozer,E.T.,1997.Triassic conodont biochronology,its calibration with the ammonoid standard,and a biostratigraphic summa-ry for the western Canada sedimentary basin.Bull.Can.Pet.Geol.45,675 ~ 692
Rao Rongbiao,Xu Jigan,Chen Yongming,Zou Dingbang,1985.The Triassic system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inistry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Geological Memoire,Series 2,Number 7,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1 ~ 23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Sweet,W.C.,Mosher,L.C.,Clark,D.L.,James W.Collinson,J.W.,Hasenmueller,W.A.,1971.Conodont biostratigraphy of the Triassic.Conodont biostratigraphy,Memoir-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27: 441 ~ 465
Tian Chuanrong,1982.Triassic conoconts from Tulong Village,Nyalam,Xizang(Tibet).Geological corpus of Qinghai-Xizang(Tibet)plateau,7,Beijing: Geol.Publ.House,153 ~ 165(in Chinese)
Wang Chengyuan,1991.Triassic conodont biostratigraphy of China.Journal of stratigraphy,15(4): 311 ~ 312(in Chinese)
Wang Chengyuan,Kang Baoxiang,Zhang Hairi,1986.Discovery of Triassic conodonts in Nadanhada Range and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tion.Tec-tonic corpus of North China plate,1: 208 ~ 214(in Chinese)
Wang Chengyuan,Wang Zhihao,1976.Triassic conodonts in Qomolangma area.In: Report of Science investigation in Qomolangma area,1966 -1968,Paleontology,2,Beijing: Science Press,387 ~ 416(in Chinese)
Wang Lijun,1993.The Norian conodonts of Late Triassic from western Sichuan and eastern Xizang.Qinghai of Geology,1: 24 ~ 5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Zhihao,Dong Zhizhong,1985.Discovery of conodont Epigondolella fauna from Late Triassic in Baoshan area,western Yunnan.Acta Micro-palaeontologica Sinica,2(2): 125 ~ 13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Xia Jinbao,Liao Weihua,1986.Some Scleractinian corals of Procyclolitidea from Lhasa.Acta Micropalaeotologica Sinica,25(1): 37 ~ 4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Yang Shouren,Hao Weicheng,Jiang Dayong,2001.Provincialism of Triassic conodonts in China.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3(3): 1 ~ 1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Yang Shouren,Hao Weicheng,Wang,Xinping,1999.Triassic conodonts sequences from different facies in China.In Yao Akira et al.,eds.Biot-ic and g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aleo-Tethys in China,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97 ~ 11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Yang Zunyi,Zhang Shunxin,Yang Jian,Zhou Hunqin,Cao Hongsheng,2000.Dictionary of Stratigraphic terms of China Triassic.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Beijing,pp.1 ~ 139(in Chinese)
Zhao Xiwen,zhang Kexin,1991.Triassic Conodonts from the Ngari area,Xizang(Tibet),China.Acta Micropalaeotologica Sinica,8(4): 433 ~44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o Zhengzhang,Li Yongtie,Ye Hefei,et al.,2001.Stratigraphy of Qinghai - Tibet plateau.Beijing: Science Press,1 ~ 54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u Tongxing,Li Zongliang,Li Cai,Feng Xintao,Zhang Qiyue,Zhang Huihua,Lin Shiliang,Zeng Qingrong,2005.New data of Triassic strata in the Shuanghu area,northern Tibet,China.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24(12): 1127 ~ 113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叄』 李亞林的學術論文
1.李亞林,王成善,胡修棉,M. Bak,王進軍,陳蕾,李祥輝,西藏南部始新世早期放射蟲動物群及其對特提斯閉合時間的約束,科學通報,2007,52(12):1430-1435
2. LI Yalin,WANG Chengshan,HU Xiumian,M. Bak,WANG Jinjun,CHEN Lei, LI Xianghui,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Eocene radiolarian assemblages of the Saga area,Southern Tibet and their constraints on the closure history of the Tethy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52(15):2108-2114
3.李亞林,團隊精神與地球科學研究生團隊精神培養,中國地質教育,2007,(1):85-87
4.李亞林,王成善,胡修棉,M. Bak,王立成等,西藏薩嘎地區構造岩石地層新認識及其構造意義,礦物岩石,2007,55-62
5.黃繼鈞,李亞林,羌塘盆地岩石有限應變及地殼縮短分析,地質學報,2007,81(5):599-655
6.劉玉法,李亞林,孫忠軍,西藏洞錯地塹構造及其對油氣的影響,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7,(1):50-53
7.王立成,李亞林,王成善,藏南吉隆—薩嘎地區侏羅系兩期變形的釐定及其地質意義,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7,27(2):45-48
8.張玉修,張開均,李勇,李亞林等,西藏羌塘盆地東部中一上侏羅統沉積特徵及沉積相劃分,大地構造與成礦,2007,112(2):52-62
9.李亞林,王成善,伊海生,劉志飛,李勇.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沖推覆構造與唐古拉山的隆起,地質學報,2006,2006,80(8):1118-1130
10.李亞林,王成善,伊海生,李勇,段志明,黃繼均.西藏北部長江源地區新生代地塹構造特徵與形成機制,地質通報,2006,25(1-2):204-212
11.王成善. 李亞林. 李永鐵. 青藏高原油氣資源遠景評價問題,2006,27(4):1-7
12.李亞林,王成善,王謀,伊海生,李勇,藏北長江源地區河流地貌特徵及其對新構造運動的響應,中國地質,2006,33(2):374-382
13.張玉修. 李勇. 張開均. 李亞林. 西藏羌塘盆地依倉瑪地區中上侏羅統碳酸鹽岩特徵及其環境意義,中國地質,2006,33(2):393-400
14.金瑋,王成善,伍新和,李亞林,羌塘盆地托納木地區上侏羅統索瓦組烴源岩特徵,油氣地質與採收率,2006,13(2):40-42
15.金瑋,王成善,趙兵,李亞林,西藏羌塘托納木上侏羅統索瓦組地層學特徵,西北地質,2006,39(3):97-105
16.金 瑋,王成善,伍新和,李亞林,藏北羌塘盆地托納木地區油氣成藏條件,新疆石油地質,2006,27(5):530-534
17.金瑋,王成善,李亞林,西藏雙湖托納木地區上侏羅統雪山組物源分析,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6,30(4):520-525
18.李亞林,王成善,伊海生.青藏高原新生代地塹構造研究中幾個問題的討論,地質論評,2005,51(5):494-501
19.李亞林,黃繼鈞,王成善,伊海生,王謀.西藏羌塘盆地構造改造強度劃分與油氣遠景區分析,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5,25(4):12-16
20.李亞林,王成善,伍新和.藏北托納木地區發現上侏羅統油頁岩,地質通報,2005,24(8):783-784
21. LiYalin,Wangchengshan,Yi Haiaheng,Li Yong. Rivers geomorphology of the Yangtze River source region and Neotectonic movement of North Tibet,2005(3),20HKT Abstract
22.李亞林,王成善,西藏羌塘盆地托納木地區新生代構造變形與油氣保存條件,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
23.王成善,李亞林,劉志飛,李祥輝,唐菊興,R. Hebert,Cote D.,Varfalvyv,Hout F.,雅魯藏布江蛇綠岩再研究:從地質調查到礦物記錄,地質學報,2005,79(3):323-329
24.段志明,李勇,張毅,李亞林. 藏北唐古拉山木乃中生代末花崗岩地球化學特徵及其構造環境意義.礦物岩石,2005,99(3):55-57 (EI 收錄)
25.段志明,李勇,李亞林. 青藏高原北部溫泉活動沉積盆地的沉積特徵及其地質意義.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5,25(1):180-188
26.段志明,李勇,張毅,李亞林.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中新生代花崗岩鋯石U-Pb年齡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大地構造意義. 地質學報,2005,79(1):88-97
27.段志明,李勇,李亞林,張毅,王謀.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第四紀冰磧層劃分及其地質環境意義. 中國地質,2005,32(1):128-134
28.劉志飛,王成善,金瑋,伊海生,鄭洪波,趙西西,李亞林.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漸新—中新世沉積環境分析. 沉積學報, 2005,23(2):210-217
29.王謀,李勇,黃潤秋,李亞林,張玉修. 青藏高原腹地植被碳同位素組成對沉積環境的響應. 山地學報,2005,23(3):274-279
30.王謀. 李勇. 黃潤秋. 李亞林. 氣候變暖對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響,生態學報,2005,25(6):1276-1281
31.伍新和,王成善,伊海生,鄒艷榮,李亞林,西藏羌塘盆地烴源岩古油藏帶及其油氣勘探遠景,石油學報,2005,26(1):13-17
32.C. Dupuisa,R. Hébert,V. Dubois- Côté,C. Guilmettea,C.S. Wang,Y.L. Li,Z.J. Li,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ophiolitic mélange (southern Tibet): new insights from geochemistry of ultramafic rocks,Journal of Asia Earth Sciences,25: 973~960,2005
33.V. Dubois-Côté,R. Hébert,C. Dupuis,C.S. Wang,Y.L. Li,J. Dostal,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of the Yarlung Zangbo ophiolites,southern Tibet,Chemical Geology,214: 265~286,2005
34.李亞林,伊海生,王成善,李勇,伍新和,張玉修.西藏羌塘盆地鹽相關構造特徵與油氣聚集,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4,31(6):586-591
35.張玉修,李勇,李亞林,康沛泉,周家雲. 西藏羌塘盆地東部侏羅系生油條件與油氣顯示.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4,27(6):635-639
36.白憲洲,李勇,李亞林,青海通天河盆地古新近紀沉積特徵,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4(1),49-55
37.王成善,伊海生,劉池洋,李亞林,等.西藏羌塘盆地古油氣藏發現及其意義.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4,25(2):135-143
38.周家雲, 李勇, 李亞林,西藏唐古拉山地區三疊紀沉積環境分析,西北地質,2004,37(1):25-29
39.Herbert R.,C. Dupuis,G. Carl,D. C.Viviane,F. Huot,,Wang C.S.,Li Y. L.,Li Z.J.,Liu Z.F. The Yalung Zangbu suture zone ophiolites Tibet: a report on a five-year assessment project. The Yalung Zangbu suture zone ophiolites Tibet: a report on a five-year assessment project,Aug.,2004,Italy,Florenc,32 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frence
40.Liu Z. F.,Wang C. S,Alain Trentesaux,Zhao Xixi,YI H. S,Hu X M and Jin W. Paleoclimate Changes ring the Early Oligocene in the Hoh Xil Region,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3,77(4): 504-513
41.李三忠,賴紹聰,張國偉,程順有,李亞林,秦嶺勉(縣)-略(陽)縫合帶及南秦嶺地塊的變質動力學研究,地質科學,2003,V.38(2),137-154
42.黃成敏,王成善,李亞林,西藏五道梁地區古土壤研究,山地學報,2003(2),35-41
43.李亞林,李三忠,張國偉,秦嶺勉略縫合帶的組成與古洋盆演化,中國地質,2002, 29(2),129-134
44.王成善,伊海生,彭平安,李亞林,西藏高原油氣資源戰略研究及其評價,西藏地質2002,(1)469-483
45. Li Yalin,Wang Chengshan,Yi Haisheng,Dengbin,Fang Weixuan,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uanghu graben and Cenozoic extension in the northern Tibet.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1,V.44 (s):284-291
46.李亞林,王成善,伊海生,等,西藏北部雙湖地塹構造與新生代伸展作用,中國科學(D),2001,31(s):228-232
47.李亞林,張國偉,王成善,等,秦嶺勉縣—略陽地區的構造混雜岩及其意義,岩石學報,2001, 17(3):476-482
48.李亞林,張國偉,李三忠,等,秦嶺略陽-白水江地區反向推覆構造及成因機制,地質科學,2001,36(4):465-473
49.李亞林,張國偉,王成善,等,秦嶺勉略地區兩期韌性剪切變形及其地質意義,成都理工學院學報,2001,28(1):28-33
50.李亞林,王成善,伊海生,等,青藏高原新生代伸展地塹構造演化及動力學意義,第三屆海峽兩岸三地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2001
51.伊海生,王成善,李亞林,等,構造事件的沉積響應—建立青藏高原大陸碰撞、隆升過程時空坐標的設想和方法,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1,21(2):1-15
52.李三忠,張國偉,李亞林,勉略帶三岔子蛇綠岩變質特徵及構造意義,青島海洋大學學報,2001,Vol.31(1):89-94.
53.方維萱,張國偉,李亞林,南秦嶺晚古生代伸展構造及其意義,西北大學學報,2001,Vol.31(3):450-454
54.Hébert,R.,Huot,F.,Varfalvy,V.,Benoît,M.,Dubois-Côté,V.,Dupuis,C. Wang,C.S.,Li,Y.L,Dostal,J. Geodynamics of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YZSZ): implications for origin of related Tibetan ophiolites. AGU Fall Mtg.. San Francisco,2001
55.李亞林,王根寶,秦嶺龍草平結晶雜岩U-Pb同位素年代學研究,礦物學報,2000,20(1),50-54
56.李亞林,張國偉,方維萱,秦嶺勉略構造帶組成變形特徵及與成礦關系.西北地質科學,2000,21 (1):69-76
57. Li Yalin,Wang Chengshan,Wu Shan,Ding Xuelin. The balanced cross-section and shortening in Qiangtag terrain,Qinghai-Tibet plateau. Earth Science Frontier,2000,7(s): 188
58. Li Yalin,Wang Chengshan. Tectonics styles in the southwest Qinling and relations with the geodynamic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Earth Science Frontier,2000,7 (s): 346
59.Fang Weixuan,Zhang Guowei,Lu Jiying,Li Yalin. Complexity and geodynamics of ore-accumulating basin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2000,Vol.74(3):458-465
60.李三忠,張國偉,李亞林,等,勉縣地區勉略帶內麻粒岩的發現及構造意義,岩石學報,2000,Vol.16(2):220-226
61.方維萱,李亞林,黃轉瑩,小秦嶺金礦床成礦構造地球化學動力學研究,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0 ,Vol. 24(2):155-162
62.Wang Chengshan,Yi Haisheng,Li Yalin,The hydrocarbon prospect of the Qiangtang basi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 review,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geoscience of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2000
63.李亞林,張國偉,王成善,東秦嶺小寨沉積岩系地質特徵及其構造意義,沉積學報,1999,17(4):596-600
64.李亞林,張國偉,王根寶,等,陝西勉略地區兩類混雜岩的發現及地質意義.地質論評,1999,45(2):192
65.李亞林,張國偉,王根寶,等,大陸造山帶研究的方向、趨勢和進展,陝西地質,1999,Vol.17(1):47-54
66.李亞林,張國偉,宋傳中,王根寶東秦嶺石界河群的古構造環境及其意義,西北大學學報,1998,28(1):83-87,
67.李亞林,張國偉,宋傳中,等,東秦嶺二郎坪弧後盆地雙向式俯沖作用,高校地質學報,1998,4(3):286-293
68.李亞林,張國偉,北秦嶺二郎坪群與秦嶺岩群間構造邊界的地質特徵,陝西地質,1998,Vol.16(2):9-16
69.李亞林,弧後盆地及弧後造山作用-以二郎坪弧後盆地為例,改造性盆地研討會論摘要文集,1998
70.李亞林,張國偉,王根寶,等,小秦嶺晚元古代閃長質侵入體地質特徵及成因探討,西北大學學報,1997,27.s):450-454
71.李亞林,高風泉,從豫西熊耳群金礦特徵看陝西熊耳群找礦前景,陝西地質,1997,Vol.15(1):51-59
72.宋傳中,張國偉,李亞林,東秦嶺造山帶北緣宜魯斷裂帶特徵及平衡,西北大學學報,1996,Vol.26(S):467-471
『肆』 藏北羌塘盆地索縣至唐古拉山一帶的地層及分區斷裂特徵
李尚林1 楊補旺2 袁華缽3 於景春1 趙寒冬4 李瑞清4 汪曉燕3
(1.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北京 101149;2.內蒙古地質調查院,呼和浩特 010020;3.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第一地質勘查院,北京 101601;4.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100083)
摘要 在藏北羌塘盆地索縣-唐古拉山一帶,自北而南首次確定為三個地層區:華南地層大區羌北-昌都-蘭坪地層區唐古拉-昌都分區、滇藏地層大區羌南-保山地層區索縣-左貢地層分區和滇藏地層大區班公錯-怒江地層區東恰錯分區,其間被雙湖-查吾拉-碧土-昌寧斷裂帶和班公錯-怒江斷裂帶所分割。為區域地質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際資料。
關鍵詞 藏北;唐古拉山;地層;斷裂帶
一、概述
藏北羌塘盆地索縣至唐古拉山一帶僅有1:100萬地質調查簡單路線穿越的資料,前人對研究區的地質認識多屬於推斷解釋,並且認為是單一地層區[1~23]。筆者(2003~2005年)在藏北羌塘盆地1:25萬倉來拉幅開展區域地質調查,根據研究區地層分布和發育特徵、岩性及其組合、層序與接觸關系、古生物組合和不同地質時期的建造特徵,結合區域地質資料[23~37],將研究區自北而南劃分為三個地層區:華南地層大區羌北-昌都-蘭坪地層區唐古拉-昌都分區、滇藏地層大區羌南-保山地層區索縣-左貢地層分區和滇藏地層大區班公錯-怒江地層區東恰錯分區(圖1),其間被雙湖-查吾拉-碧土-昌寧斷裂帶(F2)和班公錯-怒江斷裂帶(F1)所分割(圖1)。為認識區域構造古地理格局和地史演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二、研究區地層系統概述
1.華南地層大區羌北—昌都—蘭坪地層區唐古拉—昌都分區(表1)
圖1 研究區位置圖
Ⅰ—滇藏地層大區班公錯-怒江地層區東恰錯分區;Ⅱ—滇藏地層大區羌南 保山地層區索縣-左貢分區;Ⅲ—華南地層大區羌北-昌都-蘭坪地層區唐古拉-昌都地層分區;F1—班公錯-怒江斷裂帶;F2—雙湖查吾拉-碧土-昌寧斷裂帶
表1 研究區地層系統簡表
唐古拉-昌都分區發育富含化石的以濱淺海相碳酸鹽岩為主的下石炭統雜多群珊瑚河組和東風嶺組,生物總體呈現華南暖水型化石面貌下侏羅統那底崗日組、中侏羅統雁石坪群雀莫錯組、布曲組和夏里組的含火山岩碎屑的海相沉積地層直接覆蓋於石炭系之上。古近系—新近系沱沱河組為陸相「磨拉石」泥石流沉積和査寶馬組大陸性火山建造。
2.滇藏地層大區羌南-保山地層區索縣-左貢地層分區(表1)
索縣-左貢分區,在基底變質岩系之上發育上三疊統東達村組、「甲丕拉組」、「波里拉組」、「巴貢組」的「磨拉石」[37、41]——含震積岩海相沉積,東達村組中的菊石Paratibetites為喜馬拉雅區所特有。中侏羅統查吾拉組的海相沉積[37]和古近系牛堡組的磨拉石建造,具有喜馬拉雅地方種的生物分子。
3.滇藏地層大區班公錯-怒江地層區東恰錯分區(表1)
東恰錯分區的上三疊統確哈拉群為深水相的濁流沉積,中侏羅統馬里組為海陸交互相沉積和「吉匈達」混雜堆積岩,新近系康托組為磨拉石沉積。
三、分區斷裂特徵
1.班公錯-怒江斷裂帶(F1)
該斷裂帶呈NWW—SEE向展布,是班公錯-怒江斷裂帶與南羌塘地塊的重要構造界線。該斷裂由多條彼此近平行的大型斷裂和斷裂所夾持的斷塊組成,在研究區內的出露長度約50 km,最大寬度約5 km。區域資料表明,該斷裂帶沿走向延伸發育有蛇綠岩[39],其初始活動時間為早三疊世,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持續活動[5]。斷塊岩性復雜,其時代最老為前奧陶紀[40、41],最新為晚侏羅世。以班公錯-怒江斷裂帶為界,它的南側為班公錯-怒江地層區東恰錯分區,北側為羌南-保山地層區索縣-左貢分區。
2.雙湖-查吾拉-碧土-昌寧斷裂帶(F2)
該斷裂帶多被白堊紀侵入岩所佔據,斷裂帶對古生界、三疊系、侏羅系及古近系具有明顯控製作用。它的南側為滇藏地層大區羌南-保山地層區索縣-左貢分區,北側是華南地層大區羌北-昌都-蘭坪地層區唐古拉-昌都地層分區。研究區地層發育不全,但各分區中發育的地層與區域上各分區中典型的地層均能夠對比。
四、結論
在藏北羌塘盆地索縣—唐古拉山一帶,自北而南首次確定為三個地層區:華南地層大區羌北-昌都-蘭坪地層區唐古拉-昌都分區、滇藏地層大區羌南-保山地層區索縣-左貢地層分區和滇藏地層大區班公錯-怒江地層區東恰錯分區,其間被雙湖-查吾拉-碧土-昌寧斷裂帶和班公錯-怒江斷裂帶所分割。各分區發育各自的岩石地層組合和古生物組合,為區域地質研究提供重要的實際資料。
參考文獻
[1]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993.西藏自治區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44~194
[2]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997.西藏自治區岩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58
[3]青海省地質礦產局.1991.青海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59~188
[4]青海省地質礦產局.1997.青海省岩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42~298
[5]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2004.1:500000青藏高原及鄰區地質圖及說明書.成都:成都地圖出版社
[6]王成善,伊海生.2001.西藏羌塘盆地地質演化與油氣遠景評價[m].北京:地質出版社,183~233
[7]蔣忠惕.1983.羌塘地區侏羅紀地層的若干問題[A].見:青藏高原地質文集[C],第3集.北京:地質出版社,87~111
[8]蔣忠惕.1994.青藏高原地區的特提斯性質、演化及區域構造發育特徵[A].中國地質科學院562綜合大隊集刊(第11—12號)[C],115~119
[9]李才,和中華,楊德明.1996.西藏羌塘地區幾個地質構造問題[J].世界地質,15(3):18~23
[10]黃繼鈞.2001.藏北羌塘盆地構造特徵及演化[J].中國區域地質,20(2):178~186
[11]黃繼鈞.2000.羌塘盆地性質及構造演化[J].地質力學學報,6(4):58~66
[12]黃汲清,陳炳蔚.1987.中國及鄰區特提斯海的演化[M].北京:地質出版社
[13]李廷棟,肖序常等.1985.略論青藏高原的地殼構造和地殼演化[J].大自然探討,4(12):61~66
[14]李勇,王成善,伊海生等.2001.青藏高原中侏羅世—早白堊世羌塘復合型前陸盆地充填模式[J].沉積學報,19(1):1~8
[15]李勇,王成善,伊海生.2002.中生代羌塘前陸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過程[J].地層學雜志,26(1):63~79
[16]劉增乾,徐憲,潘桂堂.1990.青藏高原大地構造與形成演化[M].北京:地質出版社,9~34
[17]王乃文.1985.青藏高原古生物地理與板塊構造的探討[J].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刊,第9號,1~28
[18]尹安.2001.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地質演化——顯生宙亞洲大陸生長.地球學報,193~230
[19]王鴻禎等.1990.中國及鄰區構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125
[20]肖序常,王軍.1998.青藏高原構造演化及隆升的簡要評述[J].地質論評,44(4):372~381
[21]趙政璋,李永鐵,葉和飛.2001.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石油地質[M].北京:科學出版社,1~349
[22]白生海.1989.青海西南部海相侏羅紀地層新認識[J].地質論評,35(6):529~536
[23]郝子文,饒榮標,姚冬升等.1999.西南區區域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96~156
[24]劉世坤,呂敬.1988.羌塘地區海相下侏羅統新知[J].地層學雜志,12(2):133~135
[25]馬孝達.1983.青南藏北海相侏羅系劃分的討論[A].見:青藏高原地質文集[C],第3集.北京:地質出版社,113~118
[26]沙金庚.1995.青海可可里西地區古生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175
[27]王乃文.1983.中國侏羅系特提斯地層學問題[A].見:青藏高原地質文集[C],第3集.北京:地質出版社,62~86
[28]吳瑞忠.胡承祖等.1985.藏北羌塘地區地層系統[A].見:青藏高原地質文集[C],第9集.北京:地質出版社,1~32
[29]徐鈺林,萬曉樵,苟宗海等.1990.西藏侏羅、白至、第三紀生物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56
[30]楊遵儀,陰家潤.1988.青海省南部侏羅紀地層問題討論[J].現代地質,(3):278~292
[31]陰家潤.1989.青海南部侏羅紀雁石坪群中半鹼水雙殼類動物群及其古鹽度分析[J].古生物學報,28(4):415~438
[32]陰家潤.1988.唐古拉山北坡雁石坪群巴柔期雙殼類動物群[J].地質論評,34(5):439~447
[33]陰家潤.1987.唐古拉山北坡侏羅紀雙殼類化石新材料[J].現代地質,(3+4):327~337
[34]顧知微.1962.中國的侏羅系和白里系[A].見:全國地層會議學術報告匯編[C].北京:科學出版社
[35]范和平,楊金泉,張平.1988.藏北地區的晚侏羅世地層[J].地層學雜志,12(1):66~70
[36]陳蘭,伊海生,時志強.2002.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區侏羅紀沉積物特徵與沉積環境[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2(3):80~84
[37]李尚林,王根厚,馬伯永等.2005.藏東北巴縣江綿鄉上三疊統東達村組和「甲丕拉組」的沉積特徵及其意義[J].地質通報,24(1):58~64
[38]李尚林,王根厚,胡敬仁等.2005.藏北聶榮縣查吾拉區巴通階與基底岩系的角度不整合及地質意義[J].地質通報,24(3):239~242
[39]王建平,劉彥明,李秋生等.2002.班公錯—丁青蛇綠岩帶東段侏羅紀蓋層沉積的地層劃分[J].地質通報,21(7):405~410
[40]魯兵,劉池陽,劉忠等.2001.羌塘盆地的基底組成、結構特徵及其意義[J].地震地質,23(4):581~587
[41]王根厚,賈建稱,李尚林等.2004.藏東巴青縣以北基底變質岩系的發現[J].地質通報,23(5~6):613~615
Strata & their Regionalization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fromsuoxian to Tanggulamountains of Qiangtang Basin,Northern Tibet
Shanglin Li,Buwang Yang,Huabo Yuan,Jingchun Yu,Handong Zhao,Ruiqing Li,Xiaoyan Wang
(1.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 Center,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1149;2.Geologicalsurvey Institute of Innermongolia,Hohhot 010010;3.Chinametallurgical Geological Exploitation Engineering General Bureau First Geologicalsurvey Institute,Beijing 101601;4.China Geolog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Abstract In Qiangtang Basin,Northern Tibet,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fromsuoxian county to Tanggulamountain is initially recognized as consisting of three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from north tosouth as:Tanggula-Changsubarea of the Qiangbei-Chang-Lanpingstrati graphic area under thesouthern Chinastratigraphicsuper-division;Suoxian-Zuogongstratigraphicsubarea of the Qiangnan-Baoshanstratigraphic area under the Yunnan-Tibetstratigraphicsuper-division;East Qiangcuosubarea of the Bangong Co-Nujiangstratigrapic area under the Yunnan-Tibetstratigraphicsuper-division.They arespaced respectively byshuanghu-Chawola-BishiChangning fault zone and Bangong Co-Nujiang fault zone.These variousstrata provides important practical information for regional geologicalstudies.
Key words Northern Tibet;Tanggulamountains;stratigraphic regionaliztion;fault zone
『伍』 應用高精度GPS監測鮮水河斷裂的現代地殼運動
資助項目:《青藏高原東部現代地殼運動 GPS監測》和《青藏高原東北緣大陸岩石圈現今的變形和位移》。
劉宇平唐文清陳智梁張清志趙濟相張選陽
(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近年來用GPS對鮮水河斷裂的活動性進行監測,獲得了鮮水河斷裂帶及鄰區的現代地殼運動速度矢量場。GPS結果表明鮮水河斷裂的左旋走滑是由於西南盤的運動速度高於東北盤的表現,同時鮮水河斷裂的南段速度高於北段的運動速率。鮮水河斷裂的形成與印度板塊東北角的南迦巴瓦—阿薩姆犄角向歐亞板塊楔入有關,楔入的結果形成東喜馬拉雅構造結和圍繞它的順時針旋轉構造。
【關鍵詞】鮮水河斷裂帶GPS觀測現今地殼形變
1引言
眾所周知,鮮水河斷裂是現今青藏高原上最活動斷裂,也是青藏高原東部一個重要的構造邊界。自第四紀特別是晚更新世以來,呈強烈左旋走滑運動,斷裂帶內多次重復發生強震,發震頻度較高。
作為川滇菱形塊體的東北邊界,鮮水河斷裂以左旋走滑為特徵,廣義的鮮水河斷裂以甘孜拉分盆地為界分為北段的甘孜—玉樹斷裂帶和南段狹義的鮮水河斷裂帶。甘孜—玉樹斷裂帶起於四川甘孜,經青海玉樹、結隆、當江,消失於冬布里山北麓勒瑪曲第四紀盆地,全長650km,呈北60°~70。方向展布,總體傾向北東,傾角在60°~80°,是一條高角度走滑逆沖斷裂。
狹義的鮮水河斷裂帶大致以乾寧惠遠寺拉分盆地為界,可分為北西和南東兩個不同結構的段落。北西段由爐霍、道孚和乾寧三段呈左階斜列而成,結構較單一,總體走向 NW50°~60°.南東段由乾寧—康定主幹斷裂及其西南側的色拉哈和折多塘斷裂組成,走向 NW10°~30°,結構比較復雜。
由於鮮水河斷裂的特殊性,已引起大量地質和地震地質研究者的注意,已有多位學者從地質、地貌和地殼形變測量的角度進行過大量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一些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成果。如聞學澤等(1989)、唐榮昌等(1993)主要利用地質地貌數據推算出全新世以來狹義鮮水河斷裂帶北西段走滑速率約10~15mm/a。
由於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具有高精度、全天候、低成本、機動靈活等諸多優點,用GPS研究地殼運動及形變是國內外大地測量及地球物理學者關注的前沿學科。本文通過鮮水河區域和局部GPS監測的結果,探討鮮水河斷裂的現今形變活動特徵,形成鮮水河斷裂的地球動力學機制及與地震活動的關系。
2鮮水河斷裂的GPS監測及結果
2.1GPS觀測及數據處理
為了應用GPS監測鮮水河斷裂的現代運動量,2001年我們建立了雲南中旬(TAC3)—四川紅原刷金寺(SJS)的鮮水河斷裂GPS監測剖面,該剖面長約500km,呈北東30°走向,近於垂直鮮水河的南段的走向(圖1中B-B′剖面),該剖面可監測鮮水河斷裂的南段。同時在甘孜—玉樹斷裂的兩盤分別設石渠(SEX)、達日(DAR)、甘孜(GAZ)GPS監測站,加上1996年布設的玉樹站(BTX4)可監控甘孜—玉樹斷裂。結合1991~2001年在鮮水河斷裂及鄰區建立的GPS站,可構成一個局部的GPS網,可在鮮水河斷裂的走向及傾向方向上進行監控。所有 GPS測站在2001年和2003年用Trimble 4000SSI進行了兩期觀測,部分測站(如BTX4、HKZ、TAC等)經歷了三期以上的觀測。
圖1歐亞框架下鮮水河斷裂帶及鄰區GPS測站速度矢量場
數據分析處理採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GAMIT/GLOBK(10.1)軟體,按三步進行:第一步是用GAMIT軟體對每年每天GPS的觀測數據進行解算;第二步用GLOBK軟體進行多時段綜合解算以獲得網平差的結果,進行重復度的計算及評估數據的質量,對每年的數據進行整體集合;第三步參考框架的選取及測站速度矢量計算,通過新老數據進行聯算,獲得了不同參考框架下鮮水河斷裂的現代地殼運動速度場。為了便於對比研究,列出了歐亞框架下鮮水河斷裂及鄰區的GPS測站的東向量、北向量、垂向分量及水平矢量值(表1,圖1)。測量結果表明,測站的水平運動速度約為[(9.4~22.68)±(1.5~4.2)]mm/a,3次及以上的監測速度不定度可在2mm/a。GPS監測結果表明鮮水河斷裂的南段運動速率高於北段的運動速率。
2.2鮮水河斷裂北段GPS監測結果
鮮水河斷裂的北段為甘孜—玉樹斷裂,在該斷裂帶的周邊有昌都(CAD1)、玉樹(BTX4)、石渠(SEX1)、達日(DAR1)、甘孜(GAZ2)等測站。GPS獲得的東向分量在[(18.81~26.81)±(1.15~3.38)]mm/a;北向分量為[(3.08~2.49)±(0.99+2.53)]mm/a;水平運動矢量為[(19~28.81)±(1.52~4.31)]mm/a。GPS監測的結果表明在歐亞框架下的總體運動速率值較高,並以東向分量遠遠大於北向量,且東分量的速率是北向分量的8~11倍,總體是向東運動,其中SEX1的東向分量達到26.81mm/a,為青藏高原東部最大的東向分量。表明地殼運動總體以向東運動為特徵,並以向東速度矢量降低為特徵,由於整體的運動速度較高,相對差異較小,因此甘孜—玉樹斷裂的兩盤相對運動量不大。在橫切甘孜—玉樹斷裂的玉樹(BTX)、石渠(SEX)、達日(DAR1)GPS剖面(圖1中A-A′剖面,圖2),由於石渠表現出較大的東向分量,相對於石渠站,玉樹以4.6mm/a的速度 NW45°方向運動,說明甘孜—玉樹斷裂在玉樹與石渠之間表現為右旋走滑性質,沿斷裂走向方向的走滑速率為4.43mm/a,垂直斷裂方向擠壓速率為1.23mm/a;相對於石渠站,達日站以8.50mm/a向 NW70°方向運動,兩站之間的玉曲河、達科斷裂等表現為左旋走滑的性質,沿斷裂走向(NM60°)方向的走滑速率為8.35mm/a,垂直於斷裂方向的擠壓速率為1.55mm/a,表現為擠壓—走滑性質。
表1歐亞框架下鮮水河斷裂 GPS測站速度各分量值
2.3鮮水河斷裂南段監測結果
鮮水河斷裂南段即是狹義的鮮水河斷裂,從中旬(TAC3)—刷金寺(SJS1)GPS剖面(圖1中B-B′)可獲得鮮水河斷裂的地殼運動,在歐亞框架下自南向北,鮮水河斷裂剖面各測站的速度為:中旬(15.99±1.65)mm/a—道孚乾寧色卡(22.68±3.50)mm/a—刷金寺(11.38±3.61)mm/a,速度矢量方向(自南向北)為SE—E,西南盤各測站的運動速度明顯高於東北盤各測站的運動速度,因而表現出強烈的左旋走滑。
在歐亞框架下、鮮水河斷裂GPS監測剖面上,鮮水河斷裂剖面的GPS監測成果表明斷裂的強應變帶較窄、陡立,變形集中,而且活動的深度不大;顯示強左旋平移兼伸展的運動。這些特徵顯示鮮水河斷裂是重要的地形變的分界斷裂,也是重要的地震斷裂。
如果將各測站的速度投影於垂直於鮮水河斷裂走向(N30°E)和平行於斷裂走向(S60°E),GPS速度矢量在斷裂帶附近表現出明顯的突變(圖3),以鮮水河斷裂表現出明顯的突變,表明其活動性較強;以乾寧色卡(SKX2)速度最大,它的東盤運動速率總體上減小。如果相對於SKX2,東盤的運動速率大於西盤,表現出左旋走滑的特徵;相對於SKX2,鮮水河斷裂的東盤向北西運動,其運動速率在(9.64±4.30)mm/a~(12.97±4.81)mm/a(圖4)。
圖2鮮水河斷裂北段垂直於走向(N30°E)剖面方向上 GPS獲得的速度變化圖
圖3鮮水河斷裂南段 GPS剖面測站速度矢量變化
圖4沿 NE30°方向鮮水河斷裂各 GPS測站相對於SKX2的速度變化
剖面經過了理塘—德巫斷裂,GPS結果顯示理塘—德巫斷裂兩盤的速度平緩變化,相對西盤,東盤向北西30°~50°方向以3.5~4.3mm/a速率位移,與地質地貌法估算的5mm/a的平均滑位速率接近,理塘—德巫斷裂表現左旋走滑。
3構造解釋及地質意義
鮮水河一小江斷裂是川滇地塊和川青地塊的邊界斷裂(圖5),GPS結果指示川滇地塊和川青地塊總體向SEE運動,但由於川滇地塊的運動速率高於川青地塊,兩地塊之間相對表現為左旋走滑的運動特徵。鮮水河斷裂的南段,相對速度差較大,斷裂的相對運動速率在9~12mm/a,而在甘孜—玉樹斷裂段,相對運動速率較小,斷裂相對運動速率在8.5mm/a。
根據GPS監測,印度板塊與阿拉善地塊(華北地塊)的青藏高原中部(沿班加羅爾—拉薩—格爾木—金塔一線方向),地殼運動的主要方向為N20°E,從印度板塊的南部班加羅爾到華北地塊上的金塔,速度從(40.90±1.30)mm/a降為(5.48±1.11)mm/a,印度板塊與華北地塊之間向北匯聚速率逐漸被吸收[10]。
GPS監測表明青藏高原東邊界與華南地塊的速度差沒有轉換成逆沖和地殼縮短,而是被順時針的旋轉所調節和吸收。由於印度板塊東北角的南迦巴瓦—阿薩姆犄角的楔入作用和揚子地塊的阻擋作用,在青藏高原東部形成以東喜馬拉雅構造結(EHS)和以EHS為中心的順時針的渦旋(圖5)。印度板塊東北角向北東方向的運動轉換為順時針的旋轉,由於旋轉速率的差異,在順時針渦旋的內部形成右旋走滑性質的斷裂構造,而在外部形成左旋走滑性質的斷裂,鮮水河—小江斷裂是渦旋的外部邊界,具有左旋走滑的特徵,因而表現出極強的活動性,因此它是重要的地震活動帶。
圖5青藏高原東緣構造及現代地殼運動略圖
在青藏高原東部,由於印度板塊東北角南迦巴瓦一阿薩姆「犄角」楔入作用和揚子地塊的阻擋作用,與西藏東部、川西和滇西地區發生物質的向東流動擠出有關,然而這種擠出運動在高原東部及東部邊緣以多種形式大部分被吸收[5]。
青藏高原上的GPS觀測結果的地殼運動圖像[6,12]與模擬結果[7,8]和地質考察相吻合,如在青藏高原中部主要表現為北到北東向的地殼縮短;而在青藏高原東部的運動為順時針旋轉,表徵了高原物質的向東流動。
參考文獻
[1]唐榮昌,韓渭賓等.四川活動斷裂與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67~138
[2]劉本培,朱智勤,廖華等.鮮水河斷裂帶的構造大地測量.地殼形變與地震.第21卷第4期,2001:17~25
[3]聞學澤,C R Allen,羅灼禮等.鮮水河全新世斷裂帶的分段性、幾何特徵及其地震構造意義[J].地震學報,1989,11(4):362~371
[4]張存德,向家翠.從形變資料看鮮水河斷裂帶的活動特徵[A].見:中國活動斷裂[C].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
[5]汪一鵬,沈軍,王琪,熊熊.川滇塊體的側向擠出問題.地學前緣(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第10卷特刊,2003,188~192
[6]Qi Wang,Pei-Zhen Zhang,Freymueller J,Bilham R,Larson K,Xi'an Lai,et al.Present-day crustal deformation in China constrain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measurements.Science,2001, 294:574~577
[7]Feng Shen,Leigh H Royden and B C Burchfiel.Large-scale crustal deform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Vol.106,No.B4.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001:6793~6816
[8]Royden L H,Burchfiel B C,King R W,Wang E,Chen Z,Shen F,Liu Y..Surface deformation and lower crustal flow in eastern Tibet.Vol.276.Science,1997:788~790
[9]W E Holt,N Chamot-Rooke,X Le Pichon,et al.Velocity filed in Asia inferred from Quatemary fault slip rates an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observations [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1:106(B9),19,185~19,209
[10]劉宇平,陳智梁等.青藏高原東部及周邊現時地殼運動.沉積與特提斯地質.Vol.23.No.4,2003:1~8
[11]劉宇平,潘桂堂,耿全如等.南迦巴瓦構造結的楔入及其地質效應.No.1.沉積與特提斯地質.Vol.20,2000:52~59
[12]Yuping Liu,Zhiliang Chen,Wenqing Tang et al.GPS Monitoring of Crustal deformation i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EOS.Trans.AGU,2002,83(47),Fall,Meet.Suppl.,Abstract.
[13]唐文清,劉宇平.GPS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及應用.沉積與特提斯地質.Vol.22.No.1, 2002:88~91
[14]Z. Chen,B C Burchfiel,Liu Yet al.Global position system measurements of eastern Tibet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India/Eurasia intercontinental deformation.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0
『陸』 川東南—鄂西渝東地區下寒武統頁岩氣聚集條件
聶海寬 包書景 邊瑞康 葉欣 高波 余川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在對貴州省湄潭縣梅子灣、貴州省遵義市樂山、湖北省鶴峰縣五里鎮岩灣大橋和貴州省甕安縣永和等下寒武統露頭剖面進行觀察、實測和采樣分析,以及對方深1井、咸2井等老井復查和黃頁1井鑽探效果分析的基礎上,研究了川東南和鄂西渝東地區下寒武統黑色頁岩的沉積相、分布、有機質類型及含量、成熟度、埋深、孔隙度和含氣量等頁岩氣聚集條件。根據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頒發的頁岩氣資源潛力評價與有利區優選方法,預測下寒武統頁岩氣藏發育的有利區主要位於研究區西南部和東北部,前者位於敘永—古藺—習水—丁山1井一線以南,主要包括黔北仁懷區塊和綦江南區塊,後者主要指正安—道真—彭水—利川一線東南的部分,主要包括湘鄂西Ⅰ區塊、湘鄂西Ⅱ區塊和黔渝彭水區塊的東南部。有利區地質資源量為(1.06~6.47)×1012m3(中值3.09×1012m3),可采資源量為(0.13~0.78)×1012m3(中值0.37×1012m3)。
關鍵詞 頁岩氣 聚集條件 資源潛力 有利區 下寒武統 川東南和鄂西渝東地區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the Lower Cambrian Shale Gas inthe Southeast Sichuan,West of Hubei and East of Chongqing
NIE Haikuan,BAO Shujing,BIAN Ruikang,YE Xin,GAO Bo,YU Chuan(SINOPEC Exploration & Pro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By observing,sampling and laboratory analysing of black shale outcrops and wells in the southeast Sichuan,west of Hubei and east of Chongqing,we studied shale gas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the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such as depositional facies,types and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and its maturity,distribution,porosity and gas contents of the black shale etc.Compared with major U.S.gas-procing shales,the Lower Cambrian shale in the southeast Sichuan,west of Hubei and east of Chongqing was characterized by great thickness,abundance of organic carbon,high maturity and elevated gas content,being capable of good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shale gas reservoir development.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of Shale Gas Resource Potential and Optimizing Method of Favorable Areas』 issued by the Oil and Gas Resources Strategic Research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with a superimposition method of integrated inform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most favorable areas for shale gas accumulations in the Lower Cambrian shale are the Southwest and northeast of the study area.Based on the measured gas content,the amount of shale gas geological resources in the Lower Cambrian was calculated with the volumetric method to be(1.06~6.47)×1012m3(with a median value of 3.09×1012 m3)and the recoverable resources to be(0.13~0.78)×1012m3(with a median value of 0.37×1012m3).
Key words Lower Cambrian;shale gas;accumulation condition;resource potential;favorable area of shale gas;southeast Sichuan,west of Hubei and east of Chongqing
基金項目:國家專項《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全國頁岩氣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及有利區優選」(編號:2009 GYXQ-15)。
四川盆地及其周緣下古生界具有獨特的地質條件,可與美國東部盆地進行類比,是中國南方地區頁岩氣勘探獲得突破的重點地區[1-3]。四川盆地及其周緣下寒武統黑色頁岩具有厚度大、有機碳含量高及成熟度高的特點,具備頁岩氣發育的良好條件,不同學者對該區進行了一定的研究[1~7]。筆者研究認為四川盆地及其周緣下寒武統頁岩氣藏最有利發育區位於川南—黔北—黔中、鄂西—渝東和川東北等地區[8]。本次研究是在前期基礎上,按照有利區預測從大到小、逐步縮小的原則,對川南—黔北—黔中和鄂西渝東兩個頁岩氣發育有利區的結合部分——川東南—鄂西渝東地區進行研究,以期達到更精確地預測頁岩氣發育有利區的目的,為勘探提供參考建議。
1 頁岩發育特徵
1.1 頁岩分布
下寒武統黑色頁岩主要發育在梅樹村期和筇竹寺期,與最大海泛面相對應的低能環境對應,包括川南九老洞組、川北筇竹寺組、貴州—湘西牛蹄塘組、鄂西水井沱組、湘西天柱山組等,分布穩定,岩性主要為黑色頁岩、炭質頁岩、炭硅質頁岩、結核狀磷塊岩、粉砂質頁岩和石煤層等。
1.1.1 縱向上頁岩發育特徵
縱向上岩性變化較大,從下向上硅質頁岩、炭質頁岩厚度減小,灰黑色頁岩、粉砂質頁岩厚度增加,直至完全過渡為灰色粉砂質頁岩、灰色頁岩。貴州省湄潭縣梅子灣剖面,底部為硅質岩,向上過渡為炭質頁岩和粉砂質頁岩,厚度為27.9m(圖1);在貴州金沙箐口剖面,黑色頁岩實測厚度為65m;貴州省甕安縣永和下寒武統牛蹄塘組剖面,底部為硅質岩,向上過渡為炭質頁岩和粉砂質頁岩,實測厚度為117.31m;湖北省鶴峰縣五里鎮岩灣大橋下寒武統水井沱組剖面實測厚度為87.6m(圖2)。
1)貴州省湄潭縣梅子灣下寒武統牛蹄塘組黑色頁岩剖面如下: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圖1 貴州省湄潭縣梅子灣下寒武統牛蹄塘組黑色頁岩剖面(實測厚度27.9 m)
2)湖北省鶴峰縣五里鎮岩灣大橋下寒武統水井沱組剖面如下: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1.1.2 平面展布特徵
平面上頁岩主要發育在川南—黔北—黔中和湘鄂西—渝東等地,在川中古隆起一帶不發育該套黑色頁岩,其餘地區廣泛分布,厚度一般在20 ~120m之間,大部分地區大於100m(圖3)。川南—黔北的自貢—宜賓—瀘州—威信一帶厚度在40~100m之間,厚度中心在珙縣—威信一帶,在黔中古隆起附近厚度在40~120m之間,如貴州省甕安縣永和下寒武統牛蹄塘組黑色頁岩剖面實測厚度為117.31m。鄂西—渝東的恩施—秀山—桑植一帶厚度超過100m。具體到研究區,下寒武統黑色頁岩主要發育在研究區的西南部和東北部,即古藺—畢節—仁懷一帶,厚度超過60m,在恩施—黔江一帶厚度超過80m。總體來看,研究區下寒武統黑色頁岩具有厚度大、分布范圍廣的特點。
圖2 湖北省鶴峰縣五里鎮岩灣大橋下寒武統水井沱組黑色頁岩剖面(實測厚度87.6m)
1.2 有機質類型和含量
實驗結果表明,IH和H/C值分別小於50、0.5,難以准確標定不同母質類型的乾酪根。乾酪根δ13C能夠反映原始生物母質的特徵,次生的同位素分餾效應不會嚴重掩蓋原始生物母質的同位素印記,普遍認為它是劃分高—過成熟烴源岩有機質類型的有效指標[9~11]。從對22塊樣品的同位素分析可知,下寒武統黑色頁岩的δ13C為-35.9‰~-29.5‰,平均為-32.6‰,按照乾酪根碳同位素小於-28‰為腐泥型(Ⅰ型)的標准,下寒武統黑色頁岩的有機質類型均屬腐泥型(Ⅰ型),是以海洋菌藻類為主的生源組合,其原始組分富氫、富脂質,具高生烴潛力。
在平面上,由於沉積環境是控制有機碳含量的主要因素,有機碳含量最高的區域通常為頁岩的沉積中心,形成川南—黔北—黔中和湘鄂西兩個有機碳高值區。川南—黔北—黔中一帶的威信—畢節—貴陽一帶為高值區,局部地區有機碳含量最大值超過5%,如貴州省金沙縣箐口村黑色頁岩實測有機碳含量為5.35%;湘鄂西的宜昌—五峰—鶴峰—咸豐—龍山—酉陽—德江一帶為有機碳含量高值區,局部地區有機碳含量可達5%以上,如貴州省松桃世昌和貴州省江口桃映的黑色頁岩實測有機碳含量分別高達8.55%和6.37%(圖4)。
圖3 川東南和鄂西渝東地區下寒武統黑色頁岩等厚圖
圖4 川東南和鄂西渝東地區下寒武統黑色頁岩有機碳含量等值線圖
1.3 成熟度和熱演化史
下寒武統黑色頁岩演化程度總體較高,在平面上,成熟度形成兩個高值區,即渝黔交界的丁山1井區附近和大方縣方深1井區附近,成熟度均超過4%,局部地區的成熟度超過5%。其餘大部分地區成熟度大於3%,處於過成熟晚期階段(圖5),達到變質期,失去生氣能力,但根據美國頁岩氣勘探經驗,高成熟度條件下同樣能發育頁岩氣藏,但是其成藏條件較為復雜,需要根據頁岩的構造演化史和生排烴史進行研究。
圖5 川東南和鄂西渝東地區下寒武統黑色頁岩成熟度等值線圖
研究區可以劃分為川東高陡褶皺區、川南中低緩構造帶、黔中隆起和仁懷斜坡、湘鄂西褶皺帶等4個構造單元,不同的構造單元頁岩的埋藏史差別較大。頁岩的演化史需根據不同的構造單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鑒於仁懷斜坡資料較少,頁岩演化史參考黔中隆起確定;湘鄂西褶皺帶的利川復向斜、中央背斜帶、花果坪復向斜、宜都-鶴峰背斜帶和桑植-石門復向斜頁岩演化史相近,歸為一類進行研究。
1.3.1 川東高陡褶皺區
本區鑽井較多,以本區北部大池乾井構造上的池7井為例說明。上奧陶統—下志留統黑色頁岩從沉積後到晚二疊世熱演化極緩慢,處於未熟—低熟階段(Ro <0.5%);中二疊世的埋深使其開始進入液態烴生成階段;中侏羅世後,志留系處於快速埋藏狀態,成熟度(Ro)值從1.3%迅速演化至2.2%,有機質演化至高成熟期,處於濕氣轉化階段;從白堊紀開始,大部分地區的志留系頁岩成熟度(Ro)都超過了3%[12],處於過成熟晚期階段,主要生成干氣(圖6)。屬於長期淺埋—快速埋藏—長期深埋—快速抬升型,類似於美國目前頁岩氣產量最大的福特沃斯盆地Barnett頁岩的演化歷史。
圖6 川東大池乾井構造池7井志留系埋藏史[12]
1.3.2 川南中低緩構造帶
本區頁岩屬於早期長時間淺埋—中早期長時間隆升—中期二次深埋—晚期快速抬升型,即下寒武統頁岩沉積後在志留紀末期達到最大埋深,但其深度基本上小於2000m,成熟度較低,生排烴均較有限;而後到早三疊世的很長一個時期內經歷了抬升,生烴作用停止;在中三疊世以後經歷了二次埋藏,達到生氣階段;白堊紀中期以後開始快速抬升,生烴作用停止。中早期的長期淺埋和長期隆升有利於有機質的保存,中期快速深埋有利於天然氣的生成,後期快速抬升不利於天然氣的排出,有利於頁岩氣聚集。如川南地區威2井寒武系底界在志留紀末埋深達到2000m,Ro值達到0.8%,生成少量原油,隨後由於地層整體抬升遭受剝蝕,生烴過程停止,印支期以來再次快速埋藏,三疊紀為二次生烴階段,至白堊紀中期寒武系底界埋深超過6000 m,Ro超過2%,進入過成熟早期演化階段,白堊紀中期以後開始快速抬升,生烴作用停止[13](圖7)。這一類型的埋藏史和熱演化史與美國福特沃斯盆地Barnett頁岩氣藏較為相似,下志留統黑色頁岩和下石炭統Barnett頁岩都具有早期生烴少(甚至未生烴)—生烴晚—長期深埋—快速隆升的特點,前者是在中三疊世開始生烴,達到最大成熟度以後生氣,一直持續到中白堊世,而後抬升,生烴作用停止,但是抬升幅度有限;後者從晚石炭世開始生烴,在二疊紀、三疊紀和侏羅紀達到生烴高峰,並一直延續至白堊紀末,而後抬升,生烴作用停止,抬升幅度亦有限。考慮到在Barnett頁岩中氣藏勘探獲得了巨大成功,在研究區具有這一類型埋藏史和熱演化史的頁岩需要重點關注。與盆地內相比,位於盆地邊緣丁山1井的埋藏史和熱演化史具有早期生烴量大和後期抬升幅度大等特點,總體評價保存條件比盆地內威遠氣田等地區要差。
圖7 川南地區威2井埋藏史[13]
1.3.3 黔中隆起和仁懷斜坡
黔中隆起和仁懷斜坡的下古生界埋藏史和熱演化史屬於早期生烴—中期多次生排烴—晚期快速抬升(比四川盆地內抬升早)的特點,下寒武統黑色頁岩在早奧陶世開始進入生烴期(Ro>0.5%),在志留紀末達到最大埋深(Ro>1%),出現生油高峰,隨後抬升剝蝕,生烴作用停止,二疊紀早期再次沉降,晚三疊世達到生氣階段,三疊紀末遭受抬升剝蝕,在晚侏羅世-早白堊世進一步沉降,達到生干氣階段,中白堊世以後抬升,生烴作用停止(圖8)。總體來講,這一類型的頁岩埋藏史和熱演化史比四川盆地內要差,主要表現為早期生烴時間早且生烴量較大、中期經歷了多次生排烴和晚期抬升時間早且幅度大等不利因素。
1.3.4 湘鄂西褶皺帶
該地區頁岩埋藏史屬於長期持續埋藏—快速隆升型,下寒武統頁岩在寒武紀末期即達到生油高峰,中侏羅世成熟度已達到過成熟階段,燕山期以來快速抬升,生烴作用停止(圖9)。這一類型的埋藏史和熱演化史與前兩類相比具有長期持續生烴、抬升時間較早(侏羅紀時期)和抬升幅度大等特徵。由於抬升剝蝕改造持續時間長,且以褶皺抬升為特徵,隆升幅度大,下古生界出露,在恩施-彭水中央復背斜帶和宜都-鶴峰復背斜帶,核部出露最老地層已是震旦系,下寒武統黑色頁岩遭受不同程度的剝蝕,暴露嚴重,保存條件較差,不利於頁岩氣聚集,頁岩氣發育條件較差;在花果坪復向斜帶北部和桑植-石門復向斜帶下寒武統黑色頁岩分布連續性較好,是該區頁岩氣勘探潛力較大的地區。
對比這3類埋藏史曲線不難發現,四川盆地內部以威遠氣田為代表的地區具有以下特征:(1)在加里東期以前基本沒有生烴,而另外兩個地區則生成了大量的油氣;(2)具有生氣高峰晚的特徵,對於常規油氣藏來講,大氣田氣源岩生氣高峰的時代以古近紀為主,白堊紀、新近紀次之,且氣源岩生氣高峰的時代越老,形成大氣田所佔比重越小[16,17],筆者認為頁岩氣也不例外,根據美國頁岩氣勘探開發經驗判斷,生氣高峰越晚越好,如美國頁岩氣勘探開發最成功的福特沃斯盆地Barnett頁岩氣藏,威遠氣田的下寒武統頁岩生氣高峰為白堊紀中期,而黔中隆起附近和湘鄂西地區分別為白堊紀早期(在三疊紀還有一次生氣高峰)和中侏羅世;(3)具有抬升時間晚的特徵,在白堊紀中期以後抬升,另外兩個地區抬升時期為白堊紀早期和中侏羅世。這3個特徵從頁岩埋藏史和熱演化史角度說明四川盆地內部下寒武統具有優越的頁岩氣成藏條件。
圖8 黔中隆起區地層埋藏史[14]
圖9 鄂西地區咸2井埋藏史[15]
1.4 深度
研究區的構造比較復雜,地層埋深變化比較大,且研究程度低,資料基礎薄弱,下寒武統黑色頁岩埋深總體變化比較明確,但是精確預測比較困難,勾畫埋深等值線難度更大。可以根據地層出露情況和地層厚度推測出大致的埋深范圍,本次研究按照地層出露的情況估算頁岩的埋深,並在重點區塊,有鑽井資料和地震資料的地方詳細刻畫頁岩的埋深。綜合分析南川幅、綦江幅、桐梓幅、遵義幅、涪陵幅和忠縣幅等1:20萬地質圖發現,可以採用桐梓幅的地層厚度初步預測頁岩的埋深,計算表明三疊系覆蓋的地區,寒武系底界的埋藏深度范圍為3759~5375 m,而在侏羅系覆蓋的區域,最小埋深超過6700m。
總體上看,下寒武統牛蹄塘組黑色頁岩的埋深主要有以下特徵:
1)整體由東南向西北增加,最大埋深7500m。在研究區的東南部,大致沿著齊岳山斷裂以東以南地區,即沿貴州金沙岩孔—遵義松林一帶、貴州習水的土河場—潤南一帶、重慶石柱太原壩一帶、重慶秀山—貴州松桃縣一帶、湖北省鶴峰縣五里鎮—走馬鎮一帶和湖北省長陽縣兩河口一帶出露。在鄂西渝東地區石柱復向斜腹部,建深1井鑽探揭示下寒武統頁岩頂面在石柱復向斜內部埋藏深度達6500m,利1井鑽探揭示下寒武統頁岩頂面在利川復向斜內部埋藏深度介於3500~3600m之間,但在背斜區下寒武統頁岩埋藏深度為200~2500m[18]。向四川盆地方向下寒武統黑色頁岩的埋深加大,在習水縣附近和綦江縣丁山1井附近埋深為2000~5000m,在黔北地區(仁懷區塊)埋深在1000~4500m之間(圖10)。
2)埋藏深度受褶皺分布的控制明顯,在背斜遭受剝蝕;在向斜地區,由於上覆地層的存在,埋深較大。平面上從東南部向西北部加深,在研究區的西北部埋深較大,東南部埋深較小。
3)斷裂發育對目的層埋深影響明顯,在斷裂的下降盤,埋藏深度明顯變大,如在齊岳山斷裂兩側,斷裂東部上升盤地層抬升出露、遭受剝蝕,而西部下降盤埋深較大,且離斷層越遠,埋深越大。
1.5 岩性-地化-物性-含氣性綜合剖面
通過野外觀察、剖面實測和實驗分析建立了研究區下寒武統頁岩的岩性-岩礦-地化-物性-含氣性綜合剖面,從剖面底部向上,隨著缺氧環境的破壞,岩性-岩礦-地化-物性-含氣性等指標在剖面上呈有規律的變化。如貴州省湄潭縣梅子灣下寒武統牛蹄塘組剖面,石英含量主要為52%~69%,平均為62.3%;粘土礦物含量主要為31%~46%,平均36.23%;有機碳含量在2.11%~6.2%之間,平均4.08%;兩塊樣品的成熟度分別為4.78‰和5.52‰。從下往上,隨著缺氧環境遭到破壞,岩性變化較大,硅質頁岩、炭質頁岩厚度較小,灰黑色/灰色頁岩、粉砂質頁岩厚度增加,直至完全過渡為灰色粉砂質、砂質頁岩或泥質粉砂岩,相應的有機碳含量呈減小趨勢,由於缺氧環境遭到破壞,海水變淺,導致石英含量減少和粘土礦物含量增加,成熟度、孔隙度和滲透率等指標在剖面上變化不大(圖11)。美國主要產氣頁岩也具有這種特徵,即產氣頁岩段主要發育在頁岩層的下部[19,20],結合研究區頁岩氣成藏控制因素、鑽井氣測顯示和岩性-地化-物性-含氣性綜合剖面等綜合分析認為,在下寒武統頁岩剖面的下部具有較好的頁岩氣發育條件,是頁岩氣藏發育的有利位置。
圖10 川東南和鄂西渝東地區下寒武統牛蹄塘組黑色頁岩出露和埋深簡圖
2 有利區優選和資源量計算
2.1 選區基礎和方法
有利區優選和資源量計算的主要根據是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頒發的「全國頁岩氣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及有利區優選項目——頁岩氣資源潛力評價與有利區優選方法」。
圖11 貴州省湄潭縣梅子灣下寒武統牛蹄塘組頁岩岩性-岩礦-地化-物性-含氣性綜合剖面
選區基礎:結合泥頁岩空間分布,在進行了地質條件調查並具備了地震資料、鑽井(含參數淺井)以及實驗測試等資料,掌握了頁岩沉積相特點、構造模式、頁岩地化指標及儲集特徵等參數基礎上,依據頁岩發育規律、空間分布及含氣量等關鍵參數在遠景區內進一步優選出有利區域。
選區方法:基於頁岩分布、地化特徵及含氣性等研究,採用多因素疊加、綜合地質評價、地質類比等多種方法,開展頁岩氣有利區優選及資源量評價(表1)。
表1 海相頁岩氣有利區優選參考指標
2.2 有利區和資源量
綜合分析有機碳含量、成熟度、埋深、地表和演化史等條件認為,研究區下寒武統頁岩氣藏發育的有利區主要位於西南部和東北部,前者位於敘永—古藺—習水—丁山1井一線以南,主要包括黔北仁懷區塊和綦江南區塊,後者主要指正安—道真—彭水—利川一線東南的部分,主要包括湘鄂西Ⅰ區塊、湘鄂西Ⅱ區塊和黔渝彭水區塊的東南部(圖12)。
圖12 川東南和鄂西渝東地區下寒武統頁岩氣發育有利區
對研究區下寒武統頁岩氣發育有利區資源潛力評價單元計算表明,頁岩氣發育有利區地質資源量為1.06×1012~6.47×1012m3(中值3.09×1012m3),可采資源量為0.13×1012~0.78×1012m3(中值0.37×1012m3)(表2)。
表2 體積法計算研究區下寒武統頁岩層系頁岩氣有利區地質資源量
續表
3 結 論
1)研究區下寒武統頁岩氣藏發育的有利區主要位於西南部和東北部,前者位於敘永—古藺—習水—丁山1井一線以南,後者主要指正安—道真—彭水—利川—線東南。
2)採用體積法計算出研究區下寒武統頁岩氣有利區地質資源量為(1.06~6.47)×1012m3(中值3.09×1012m3),可采資源量為(0.13~0.78)×1012m3(中值0.37×1012m3)。
參考文獻
[1]張金川,徐波,聶海寬,等.中國頁岩氣資源量勘探潛力[J].天然氣工業,2008,28(6):136~140.
[2]聶海寬,唐玄,邊瑞康.頁岩氣成藏控制因素及我國南方頁岩氣發育有利區預測[J].石油學報,2009,30(4):484~491.
[3]張金川,聶海寬,徐波,等.四川盆地頁岩氣成藏地質條件[J].天然氣工業,2008,28(2):151~156.
[4]程克明,王世謙,董大忠,等.上揚子區下寒武統筇竹寺組頁岩氣成藏條件[J].天然氣工業,2009,29(5):40~44.
[5]王世謙,陳更生,董大忠,等.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頁岩氣藏形成條件與勘探前景[J].天然氣工業,2009,29(5):51~58.
[6]陳波,蘭正凱.上揚子地區下寒武統頁岩氣資源潛力[J].中國石油勘探,2009,(3):10~14.
[7]龍鵬宇,張金川,李玉喜,等.重慶及其周緣地區下古生界頁岩氣資源勘探潛力[J].天然氣工業,2009,29(12):125~129.
[8]聶海寬,張金川,李玉喜.四川盆地及其周緣下寒武統頁岩氣聚集條件[J].石油學報,2011,32(6):959~967.
[9]黃第藩,李晉超,張大江.乾酪根的類型及其分類參數的有效性、局限性和相關性[J].沉積學報,1984,2(3):18~33.
[10]Schidlowski M.13C/12C值作為生物成因標志.In:約翰斯R R.沉積記錄中的生物標志物[J].王鐵冠,黃第藩,徐麗娜,等譯.1991:205~213.
[11]郝石生,高崗,王飛宇,等.高過成熟海相烴源岩[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126~127.
[12]王蘭生,李宗銀,沈平,等.四川盆地東部大中型氣藏成烴條件分析[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4,15(6):567~571.
[13]朱光有,張水昌,梁英波,等.四川盆地威遠氣田硫化氫的成因及其證據[J].科學通報,2006,51(23):2780~2788.
[14]馮常茂,牛新生,吳沖龍.黔中隆起及周緣地區下組合含油氣流體包裹體研究[J].岩石礦物學雜志,2008,27(2):121~126.
[15]沃玉進,周雁,肖開華.中國南方海相層系埋藏史類型與生烴演化模式[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7,27(3):94~100.
[16]張義綱.天然氣的生成聚集與保存[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
[17]馬永生,樓章華,郭彤樓,等.中國南方海相地層油氣保存條件綜合評價技術體系探討[J].地質學報,2006,80(3):406~417.
[18]黃文明,劉樹根,馬文辛,等.川東南—鄂西渝東地區下古生界頁岩氣勘探前景[J].2011,30(2~3):364~371.
[19]Stra po c Dariusz,Mastalerz Maria,Schimmelmann Arndt,Drobniak Agnieszka,Hasenmueller Nancy R.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and volume of gas in the New Albany Shale(Devonian -Mississippian),eastern Illinois Basin[J].AAPG Bulletin,2010,94(11):1713 ~1740.
[20]Lash Gary G,Engelder Terry.Thickness trend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Middle Devonian Marcellus Formation,Appalachian Basin:Implications for Acadian foreland basin evolution[J].AAPG Bulletin,2010,95(1):61~103.
『柒』 地球科學與環境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 哪個好投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影響因子差一些的一般好投,當然這個雜志的面比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窄
『捌』 中國期刊中哪些被CSCD收錄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分為核心庫和擴展庫,其中,核心庫期刊:669種(以*號為標記); 擴展庫期刊:378種。CSCD已被中國科學院院士主席團指定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推選人查詢庫,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列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申請項目、基金資助項目後期績效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等指定查詢庫。
A
*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 Applied Mathematics.series B: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 Acta Mathematica Sinica.English Series 癌變.畸變.突變 *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 癌症 * Acta Mechanica Sinica 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安徽農業科學 * Algebra Colloquium 氨基酸和生物資源 B
* Biomed Environl Sci *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半導體光電 *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半導體技術 *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半導體學報 北京醫學
爆破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 爆破器材 * 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 * 爆炸與沖擊 表面技術
北方交通大學學報 * 冰川凍土 * 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 * 兵工學報 *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 *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 病毒學報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 波譜學雜志 北京化工大學學報 玻璃鋼/復合材料 *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C
* Cell Research 蠶業科學 * Chem Res Chin Univ 草地學報 Chin Ann Math B 草業科學 * Chin Geograph Sci * 草業學報 * Chin J Aeronaut 測繪科學 * Chin J Astronomy Astrophysics * 測繪學報 * Chin J Cancer Res 測井技術 * Chin J Chem Eng 測控技術
* Chin J Lasers B 茶葉科學 * Chin J Mech Eng 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Chin J Nuclear Physics 長江科學院院報 * Chin J Oceanol Limnol *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 Chin J Polym Sci 腸外與腸內營養 * Chin Phys * 沉積學報 * Chin Phys Lett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 * Commun Theor Phys * 成都理工學院學報 * 材料保護 城市規劃匯刊 * 材料導報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 材料工程 * 感測技術學報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感測器技術 材料科學與工藝 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 * 材料熱處理學報 磁性材料及器件
* 材料研究學報 * 催化學報 D *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地質找礦論叢 *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 大豆科學 *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 第四紀研究 *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 *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大連水產學院學報 * 第一軍醫大學學報 * 大氣科學 * 電波科學學報 大慶石油學院學報 電池 彈道學報 電鍍與環保 彈箭與制導學報 電鍍與塗飾 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 電工電能新技術 低溫工程 * 電工技術學報 * 低溫物理學報 * 電化學 * 低溫與超導 電機與控制學報 * 地層學雜志 電力電子技術 * 地理科學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 * 地理科學進展 * 電力系統自動化 * 地理學報 電路與系統學報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 電氣傳動 * 地理研究 * 電網技術 * 地球化學 * 電源技術 * 地球科學 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 * 地球科學進展 * 電子技術應用 * 地球物理學報 *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 地球物理學進展 電子器件 地球信息科學 * 電子顯微學報 * 地球學報 * 電子學報 * 地學前緣 * 電子與信息學報 * 地震 電子元件與材料 * 地震地質 *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 *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 地震學報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 地震研究 * 東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地質地球化學 * 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地質科技情報 *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地質科學 * 動力工程 地質力學學報 * 動物分類學報 * 地質論評 * 動物學報 地質通報 * 動物學研究 * 地質學報 * 動物學雜志 * 地質與勘探 鍛壓技術
E* Entomologia SinicaF * 發光學報 分子植物育種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 * 粉末冶金技術 * 紡織學報 * 福建林學院學報 飛行力學 *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非金屬礦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分析測試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分析化學 * 輻射防護 * 分析科學學報 * 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 分析試驗室 * 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 分析儀器 * 復旦學報.醫學版 * 分子催化 * 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 分子科學學報 * 復合材料學報 G* 乾旱地區農業研究 * 功能高分子學報 * 乾旱區地理 古地理學報 * 乾旱區研究 * 古脊椎動物學報 *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 古生物學報 甘肅工業大學學報 * 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 甘肅農業大學學報 固體火箭技術 * 感光科學與光化學 * 固體力學學報 * 鋼鐵 * 管理工程學報 * 鋼鐵研究學報 * 管理科學學報 *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 管理評論 * 高等學校計算數學學報 * 管理世界 高電壓技術 灌溉排水 *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 光電工程 * 高分子通報 * 光電子.激光 * 高分子學報 光電子技術 * 高技術通訊 光譜實驗室 * 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 高校地質學報 * 光散射學報 * 高校化學工程學報 光通信技術 * 高校應用數學學報 光通信研究 高血壓雜志 光學技術* 高壓物理學報 * 光學精密工程 * 高原氣象 * 光學學報 * 給水排水 * 光子學報 工程勘察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 * 工程熱物理學報 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工程設計學報 * 廣西農業生物科學 * 工程數學學報 * 廣西植物 工程塑料應用 廣州化學 工程圖學學報 * 硅酸鹽通報 工業工程 * 硅酸鹽學報 工業工程與管理 貴金屬 工業建築 貴州農業科學 工業水處理 桂林工學院學報 工業微生物 * 國防科技大學學報 工業衛生與職業病 果樹學報 * 功能材料 * 過程工程學報 功能材料與器件學報
『玖』 成都地研所是什麼單位
您說的應該是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他是國土資源部的專業地質調查研究機構,直版屬中國地權質調查局領導。
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履行中國地質調查局賦予的管理、協調與監督西南地區地質調查工作,收集與管理西南地區地質調查信息資料等職能;承擔全國或區域的公益性、基礎性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開展大區綜合地質調查研究工作,解決區域性國土資源調查、規劃和長遠發展需要的重大地球科學技術問題。
全所設有沉積與能源研究室、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室、礦產資源室、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室、技術方法室、分析測試中心6個業務室。分析測試中心通過國家級計量認證,擁有掃描電鏡、電子探針、原子吸收儀、陰極發光顯微鏡、光譜儀、數字旋轉磁力儀等大型設備和岩礦分析測試等技術手段。沉積盆地與流體動力學研究開放實驗室為部級重點實驗室。公開出版的地學專業雜志有《沉積與特提斯地質》(季刊)。
『拾』 國土資源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的設備
全所設有沉積與能源研究室、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室、礦產資源室、內水文地質容環境地質室、技術方法室、分析測試中心6個業務室。分析測試中心通過國家級計量認證,擁有掃描電鏡、電子探針、原子吸收儀、陰極發光顯微鏡、光譜儀、數字旋轉磁力儀等大型設備和岩礦分析測試等技術手段。沉積盆地與流體動力學研究開放實驗室為部級重點實驗室。公開出版的地學專業雜志有《沉積與特提斯地質》(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