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TCR代表什麼
㈠ 地質背景綜述
對研究區地質背景的了解,尤其是大地構造屬性與地層區劃及地層系統、岩相古地理輪廓的總體分析與把握,是開展層序地層學研究的必要前提。
一、地層區劃特徵
研究區位於湖南、湖北交界地帶,屬於上揚子地台東南緣,具有較典型的被動大陸邊緣特徵(王鴻禎,1978,1981,1982;賴才根等,1980,1982;王鴻禎主編,1985;王鴻禎等,1986,1990;周明魁等,1992;劉寶瑁等,1993)(見圖1)。根據沉積類型、生物面貌、沉積厚度及層序結構以及頂底界特徵等原則(王鴻禎,1978),自北向南,研究區可分屬以下三個地層區類型(湖南區調隊,1986;曾慶鑾等,1987)。其總體特徵如下:
(1)大致沿桃源熱市—慈利龍潭河—吉首一線以北(北西),岩性及岩相與峽東宜昌一帶類似。其奧陶系下部為較純的碳酸鹽岩,夾少量泥頁岩;其上部則為泥質較多的碳酸鹽岩,並有碳硅質筆石頁岩等,最頂部為觀音橋層。靠近慈利一帶,奧陶系頂部—志留系底部則多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生物群以三葉蟲、頭足、腕足等為主,間有筆石等。總體厚度300~400m。屬於一種基底較穩定的台地相區沉積環境,即揚子區。
(2)以桃源九溪—黃石和慈利陳家河一帶為代表,基本上沿武陵山南坡呈北東—南西向延伸。該區奧陶系沉積厚度較大(700~1000m)。其下部地層,自兩河口期至牯牛潭期,以含泥的碳酸鹽岩為主,夾多層碳酸鹽角礫岩等碎屑流沉積,向上逐漸過渡為泥質—粉砂質沉積。奧陶繫上部,自廟坡期至五峰期,該區則與揚子區相似,為含泥的碳酸鹽岩與碳硅質筆石頁岩,頂部出現觀音橋層。生物群以揚子型為主,夾有江南型,反映了一種沉積基底較活動、沉降較大的台地邊緣斜坡沉積環境,屬於通常所說的揚子區和江南區之間的過渡區(武陵山小區)。
(3)以桃江響濤園—安化毛鋪子一帶為代表,奧陶系為一套厚度不大(300m±)的硅泥質、碳泥質、粉砂質板狀頁岩,中上部夾含錳碳酸鹽岩及近源型濁積砂礫岩。其頂底分別與寒武系、志留系呈連續沉積,生物群以筆石為主體。與前兩區相比,總體上顯示出遠離碳酸鹽台地、相對飢餓的深斜坡-盆地沉積背景。該區即屬於揚子區與華南區之間的過渡區,習稱江南區(雪峰分區)。
二、地層劃分與對比
上揚子地台東南緣的峽東—湘西北地區,是我國華南地區奧陶系經典研究區之一。地層研究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20、30年代。李四光(1924)、田奇鐫等(1933)、王鈺(1938)以及孫雲鑄(1941)等地學前輩,曾在該區內做過許多開創性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更有許多學者在此進行了多方面、多層次的工作,如楊敬之、穆恩之(1954)、張文堂(1957,1962,1982)、金玉琴等(1959,1964)、劉義仁、傅漢英(1984,1989)、安太庠等(1980,1987)、汪嘯風等(1980,1983,1987),等等。另外,湖北省和湖南省地礦局所屬單位等,則對該區進行了地質填圖及專題研究,如湖北省地礦局三峽地層研究組、原地質礦產部宜昌地質礦產所、湖北及湖南區調隊等。數十年的積累,已使該區的生物地層學及相關研究達到較高的水平。宜昌黃花場剖面等已成為我國奧陶系指定層型剖面(賴才根等,1982;汪嘯風等,1987)。
本文基本沿用該區現有的地層系統(表1-1)。奧陶系的年代地層特別是階根據賴才根等(1982)以及汪嘯風和陳旭等(1996)的劃分綜合而成。筆石帶、牙形石帶則分別參照安太庠(1987)、倪世釗等(1987)、陳旭等(1993)、汪嘯風和陳旭等(1996)、張建華(1996)等人的資料綜合。寒武—奧陶系暫以Cordylos lindstromi帶的底界為界,奧陶—志留系暫以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帶底界為界(汪嘯風等,1987,1992)。系、階界線年齡分別採用Harland等(1989)以及王鴻禎、李光岑(1990)和王鴻禎(1996)的數據。岩石地層劃分基本根據曾慶鑾等(1987)、湖南區調隊(1986)及汪嘯風和陳旭等(1996),但此次在湘西北劃分出了大田壩組、舍人灣組等,並對桃花石組等岩石地層單位的界線,從層序地層學的角度進行了重新釐定(參見第八章)。
表1-2研究區奧陶紀古斜坡坡度及碎屑流靜力學強度表
註:HJ即九溪剖面,HH為桃源黃石鎮剖面,HC為慈利陳家河剖面。O1p即盤家嘴組,O1m即馬刀育組這三條剖面均屬於武陵山小區。HX則為桃江響濤園(南石沖)剖面,O2n即南石沖組,屬於湘中區。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
(1)研究區奧陶紀古斜坡坡度為0.12°~1.40°。它們包含在現代所觀測的可發生碎屑流的斜坡角范圍中(0.1°~6.5°)(Embley,1976;Jacobi,1976),與李傑測算的川陝及湘黔交境晚寒武世發生碎屑流沉積的古斜坡坡角(0.28°~2.49°;1.07°~2.35°)相比較,總體上也是一致的。
(2)研究區內碎屑流靜力學強度值的范圍在102~104Pa之間。這與A.M.Johnson(1970)關於現代地表泥石流的強度(102~104Pa)及劉寶珺(1990)關於湘黔地區寒武紀碎屑流靜力學強度(102~104Pa)李傑關於川陝、湘黔交境地區晚寒武世碎屑流靜力學強度(103~104Pa)是基本吻合的。
(3)如果測量值沒有大的偏差的話(不排除因露頭面積所限、所能見到的最大等軸粒礫石的直徑有可能會偏小等),那麼,奧陶紀早期湘北九溪一帶的古斜坡坡度角,看起來總體上要比晚期湘中響濤園一帶的大一些。同時,根據當前的坡度測算值,並參考台地邊緣湘北熱市—茅草鋪一帶當時的古水深(潮間帶附近)等,可以估算出湘北九溪一帶和湘中響濤園一帶古斜坡在理想狀態下的「古水深」。其中,前者大多為100~200m,後者則為350~700m左右。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問題:前者屬於碳酸鹽台地前緣斜坡,後者則可能已屬外陸棚緩坡地帶或盆地相區(王鴻禎,1985;湖南區調隊,1986;周名魁等,1993;劉寶珺等,1993)。前者大體上或可與現代熱帶-亞熱帶海洋的大堡礁及巴哈馬台地邊緣等相比照,後者則大致可與我國東海及黃海陸架外部等相對應。同時,這也表明,此前有關九溪一帶「下奧陶統存在著等深流沉積」的認識(高振中等,1995)是令人懷疑的,至少是值得商榷的。
由此可見,上揚子地台東南緣湘西北—湘中一帶的沉積基底,自北西向南東,大致上從坡度稍陡的碳酸鹽台地前緣斜坡,逐漸轉換為坡度較緩的外陸棚緩坡或盆地相區,基本上繼承了震旦、寒武紀以來的面貌(劉寶珺,1991;劉寶珺等,1993)。而由於紅花園期之後碳酸鹽岩台地的被淹沒(劉寶珺等,1993)和沉積充填,坡度稍陡的碳酸鹽台地前緣斜坡,已隨之轉化為坡度較緩的陸棚緩坡的一部分。即自大灣期開始,研究區的沉積基底環境又有了一些改觀。
Von Bubnoff(1954)最早運用了時間-沉積厚度曲線,即平均沉降速率來表達沉積盆地沉降史。盡管它比現在的「反剝法」所達到的精度稍低,數值稍小,但最終所獲得的趨勢與後者是基本一致的(劉寶珺等,1993)。因此,在缺乏孔隙度及壓實比等參數的情形下,人們仍可以直接用現在的實測地層厚度,參照一些界線年齡來求得這一數值。下圖即為作者根據研究區的4條奧陶系基幹剖面的實測數據,參照現有的奧陶系各階年齡(表11),做成的研究區奧陶紀基底沉降曲線(圖1-1)。
圖1-1研究區奧陶紀基底沉降曲線對比圖
Ⅰ—桃江響濤園;Ⅱ—宜昌黃花場;Ⅱ—桃源熱市-茅草鋪;Ⅳ—桃源九溪
從圖中可以看到以下特點:
1.各區基底沉降速率的差異
總體上沉降最大、最快的地區是九溪剖面所代表的武陵山小區,即台緣斜坡區。其次是熱市—茅草鋪剖面所在的八面山小區,它屬於台地相區,但非常接近台地前緣斜坡,大致相當於樞紐帶(hinge)附近。再次則是黃花場剖面所在的峽東區,屬台地內部相區。沉降最小、最慢的地區是響濤園剖面所在的湘中區,屬外陸棚斜坡-盆地相區。這說明相區的形成及地層區的劃分,實際上首先是由沉積基底的穩定程度所決定的。
2.各地區普遍存在這樣幾個基底沉降演化階段
(1)兩河口—紅花園期:屬於強沉降階段。沉降速率范圍為4~25m/Ma,順序為九溪>熱市>黃花場>響濤園。反映研究區所在的上揚子地台及其邊緣,總體可能處於一種熱沉降拉伸或裂谷狀態(Miall,1990;Einsele,1992;劉寶珺等,1993),並有可能最終導致了整個地台區和碳酸岩台地的被淹沒(劉寶珺等,1993)。這一時期不僅在斜坡(湘西北九溪一帶)及盆地相區(如湘中新化等地)均出現了較典型的類復理石式濁積岩(湖南區調隊,1986),而且在台地內部相區的峽東一帶,也出現了碳酸鹽角礫岩等重力流堆積(雷卞軍等,1996),可能就是這種應力背景狀態的一個突出表現。
(2)大灣—牯牛潭期:屬於弱沉降階段,沉降速率范圍降低為1.9~7.3m/Ma,總體上遠遠小於前一階段的幅度,但順序有所變化,為九溪>響濤園>黃花場>熱市。其中前兩者的速率十分接近,不過,響濤園的沉降幅度卻超過了前期。而後兩者的幅度比前期減少了許多。反映出上揚子地台及其邊緣的熱沉降拉伸或裂谷狀態,比前期減弱了許多,並可能有某種調整。因而在其末期導致了上揚子地台及其邊緣整體露出海平面,並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剝蝕(汪嘯風等,1996)。
(3)廟坡—臨湘期:屬於極弱沉降階段。沉降速率均變得非常低,為0.7~1.2m/Ma,四個地區很相似,僅九溪剖面稍稍小些。反映出研究區總體上可能處於構造沉降甚小、整體較為穩定的均衡狀態,並很可能在早期出現了較快、較大幅度的海平面上升,造成了缺氧事件,從而使其代表性產物-黑色筆石頁岩,幾乎遍布原來各個相區(湖南區調隊,1986;曾慶鑾等,1987)。後期雖有改觀,但總體仍遠離物源區——不管是碎屑岩濱岸,還是碳酸鹽台地,屬於一種相對穩定、還原的沉積環境,因而有利於較為均一、厚度不大的瘤狀泥灰岩、具收縮紋泥灰岩的形成(陳旭等,1986)。並在末期有可能逐漸暴露或接近暴露,因而一些地點出現了白雲岩等(劉永耀等,1984)。
(4)五峰期:總體屬於弱沉降階段,但各地差異較大。沉降速率范圍可從2m/Ma增至12m/Ma。其中,熱市一帶因後期剝蝕缺失而難以估算,余者的順序為九溪>響濤園>黃花場。反映該區可能又出現了新的熱沉降拉伸,如湘中桃江—安化一帶發育了近源濁積岩(徐熊飛,1980)。末期則因出現了擠壓狀態(劉寶珺等,1993),造成了以熱市一帶為代表的湘鄂黔交界地區局部隆升成陸,並遭受剝蝕(穆恩之,1954;湖南區調隊,1986)。
㈡ tcr代表什麼一種什麼紡織原料
T:滌綸 C:棉花 R:人棉,就是粘膠
TCR就是滌綸短纖和棉花、粘膠混紡,一般會註明比例的。
㈢ 柯美501復印機的TCR數值代表什麼意思
碳粉和鐵粉的比例值,也就是調整控制下粉量的。原裝粉的話是不用管這個的。
㈣ tcra在醫學上代表什麼
宮腔粘連分離術(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或者是一種致癌基因蛋白TCRA。意見僅作參考。
㈤ 捷安特公路車的TCR還有OCR都代表什麼
OCR為 Optimized Compact Road 的標志,OCR6系采GIANT首創的Compact Road壓縮競技型車架設計,以及自有的ALUXX鋁合金車專架成形技術,達到輕量化、高屬剛性的極致表現,平順且扎實的騎乘路感,更好的踩踏力量傳導,平均的全方位性能,展現出完美的平衡感和速度感。而TCR則比OCR高一級別,更偏向於競技。使用的有ALUXX SL ,ADV,ADV SL等更為高端的技術。
㈥ 萊卡全站儀型號是什麼意思比如TCR1201 : T、 C 、R 、1201,分別表示什麼意思還有像TCA1800這種。
徠卡TC1200系列,TC是徠卡全站儀的代號,R表示帶免棱鏡(分POWER=400M,ULTRA=1000M),A表示回帶自動識別與答照準,P表示超級搜索。
TCA1800,1800也表示一個系列。
例如TCRA1201-400表示1200系列1秒帶400米免棱鏡和自動識別與照準。
㈦ 岩土工程勘測中TCR代表什麼
岩芯採取率
㈧ 什麼是MHC限制性
T細胞受體(TCR)在識別APC細胞或者靶細胞上的MHC分子所提呈的抗原肽時,不僅識別抗原肽,還要識別與抗原肽結合的MHC分子類型,此現象即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註:APC細胞是抗原提呈細胞
MHC限制性指T細胞在識別Ag遞呈細胞傳遞的抗原信息時,必須先識別遞呈細胞上的MHC抗原類型,如TH細胞識別MHC-Ⅱ類抗原,而TC細胞只識別MHC-Ⅰ類抗原,之後才獲取抗原信息的現象。
MHC如何發揮作用:
MHC代表個體特異性的同種異型抗原稱移植抗原或組織相容性抗原,其中能引起強而迅速排斥反應的抗原稱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 近年來對免疫應答機制的研究發現, MHC 的基因表達產物 MHC 分子在免疫應答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一方面, MHC 分子直接參與抗原提呈細胞 (APC) 對內源性或外源性抗原的提呈;另一方面,在 TCR 特異性識別 APC 所提呈的抗原肽過程中,必須同時識別與抗原肽結合成復合物的 MHC 分子,才能產生 T 細胞激活信號,即 MHC 限制性。
MHC分子的主要功能:
(1)參與對抗原的處理;
(2)約束免疫細胞間相互作用;
(3)參與對免疫應答的遺傳控制;
(4)誘導自身或同種淋巴細胞反應;
(5)參與T細胞的分化過程。
㈨ TCR SCR RQD 什麼意思 地質
TCR(Total Core Recovery) 總取芯率:一個鑽進回次中所取得的全部岩芯占該回次的百分比,包括所有塊狀和破碎岩內芯,一般按取得容的總岩芯長度除以該回次的進尺計算得到。
SCR(Solid Core Recovery)塊狀取芯率:一個鑽進回次中取得的塊狀岩芯占該回次進尺的百分比。
RQD(Rock Quality Designation)岩石質量系數:一個鑽進回次中,自然形成的兩個裂隙之間的長度超過100mm的岩芯占該回次進尺的百分比。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