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區域水文地質圖怎麼看

區域水文地質圖怎麼看

發布時間: 2021-02-28 15:49:09

A. 區域水文地質

一、地下水類型及含水層組的劃分

根據地下水的埋藏條件,水理性質和水力特徵,將本區地下水分為3種基本類型,即鬆散岩類孔隙水、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圖3-3)。其中,鬆散岩類孔隙水依據埋藏深度和水力性質及開采技術條件又可分為淺層水和中深層水。

圖3-3 鞏義市水文地質略圖

(據河南第二水文隊,1996)

(一)鬆散岩類孔隙水

1.淺層水

淺層含水層組由第四紀沖積、沖洪積、洪積成因的一套上細下粗或粗細相間的砂、砂卵礫石和泥質鬆散堆積物組成,一般埋藏深度小於60m。丘陵區的黃土中,也含有地下水,但含水極微弱。水量豐富區(單井涌水量1000~3000m3/d)分布在黃河灘區,伊洛河河谷、汜水河河谷等地段;水量貧乏區(單井涌水量小於100m3/d)分布在邙山、山前傾斜平原及山前黃土丘陵地區的康店、沙魚溝—北山口—芝田—魯庄一帶,黃土厚度大。近年由於大量開采中深層水,且和淺層混合開采,該層水多被疏干。

2.中深層水

指埋藏在60m 以下300m 深度內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伊洛河以南的黃土丘陵區北部及山前傾斜平原區。中深層水上部有厚度不等的粘土、亞粘土隔水層,使地下水多具有明顯的承壓性。局部地段因過量開采,地下水頭持續下降,中深層水成為無壓水。該含水層的岩性顆粒較粗、厚度較大,水質較好,不易污染,開采較方便。水量豐富區(單井涌水量1000~3000m3/d)分布在鞏義市區、北山口-沙魚溝、回郭鎮-芝田以南、念子庄-羅口以北地帶。含水層岩性為下更新統—新近系中細砂、粗砂、砂卵礫石層,多含泥質,局部半膠結,一般由2~5層組成,自南而北層數增多,厚度增大,總厚度為25~45m,最厚達60m之多,水位埋深30~100m。該區地下水開采強度較大,已形成以城區為中心和以回郭鎮-二電廠為中心的兩個地下水降落漏斗。水量中等區(單井涌水量100~1000m3/d)分布在富水區的南側,東部位於站街—英峪南一帶,西部位於魯庄—西村一帶,含水層岩性為中細砂、卵礫石等,厚度為10~20m,水位埋深60~80m。

(二)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水

本區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水賦存於寒武系、奧陶系及石炭系碳酸鹽岩的裂隙、溶隙、溶洞中,主要分布於東南部和南部的米河、新中、小關、大峪溝、核桃園、涉村、夾津口、西村等鄉(鎮)。由於處於嵩山背斜(滎鞏背斜)北翼,強烈的構造作用使裂隙岩溶發育但不均勻,在次一級構造破碎帶賦存地下水。

可劃分出有多個含水岩組:碳酸鹽岩類含水岩組主要包括寒武系含水岩組、奧陶系含水岩組、石炭繫上統和二疊系下統含水岩組。寒武系含水岩組由深灰色厚層狀灰岩、白雲質灰岩、鮞狀灰岩、竹葉狀灰岩、泥質條帶灰岩、白雲岩組成,構造裂隙及岩溶發育,地下水具有較好的賦存和運移條件,水質良好;奧陶系含水岩組岩性主要為灰、深灰色厚層狀灰岩、角礫狀灰岩、白雲質灰岩等,該含水岩組屬區域強含水層,但富水性極不均勻,東部及西部富水性較強;石炭繫上統和二疊系下統含水岩組由4~5層灰岩組成。五指嶺斷層以東由於礦坑排水影響,含水層富水性較差。五指嶺斷層以西,由於奧陶系岩溶水的頂托補給,泉水多出露於該層。

水量中等區(泉流量大於10L/s,單井涌水量大於240m3/d)分布在東部的新中—米河一帶及核桃園、涉村—夾津口一帶,含水層為寒武系與奧陶系灰岩、白雲質灰岩、白雲岩,裂隙岩溶發育,含水較豐富;水量貧乏區(泉流量小於10L/s,單井涌水量小於240m3/d)主要分布在南部灰岩裸露區,為岩溶水補給區,構造較少,裂隙岩溶不發育,富水性較差。

(三)基岩裂隙水

包括古、中元古界變質岩裂隙水和二疊系、三疊系碎屑岩裂隙水,分布在嵩山主峰和五指嶺主峰的北側、米河-小關-大峪溝及涉村-關帝廟以北。地形起伏、溝谷深切,不利於降水入滲,地下水較貧乏,泉流量多小於1L/s,只有在地形、岩性、構造都有利的地段,地下水相對富集,才具有開采利用價值。

二、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

(一)鬆散岩類孔隙水的補給、徑流及排泄條件

1.地下水的補給條件

地下水的主要補給方式有大氣降水滲入,河流、水庫側滲、渠系滲漏、灌溉水入滲,基岩地下水側向徑流等。

降水入滲補給是鞏義地區地下水的一個重要來源,其中占平原區地下水資源補給量的64%,降水入滲補給主要集中在6~9月的汛期。據2005年站街雨量站實測數據,年降水量為559.9mm,其中汛期6~9月累計降水量達452.2mm,佔全年降水量的80.8%(表3.1,圖3-4)。

圖3-4 2005年降水量隨月份變化圖

表3-1 鞏義市站街站2005年降水量統計表

2.地下水的徑流條件

地下水總流向與地形傾向基本一致,即由山前向河谷徑流。導水性能差的黃土地下水水力坡度較大,水平徑流條件很差。傾斜平原和河谷階地含水層滲透性能好,徑流條件較好,水力坡度較小。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形成的降落漏斗,使地下水流向發生改變,由漏斗四周向中心徑流。

3.地下水的排泄條件

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是人工開采,其次有黃河灘區地下水的蒸發排泄及黃土丘陵區潛水下滲排泄(補給基岩裂隙水)。

(二)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

鞏義市碳酸鹽岩分布面積較大,由於處於復背斜的北翼,屬單斜構造,地層裂隙及岩溶發育,植被也較發育,因此降水及地表水滲入補給條件較好。地下水自南、南西順層面向北、北東方向徑流,當遇到阻水斷裂或煤系地層阻水後,向東徑流。地下水的排泄以礦坑排水和泉排為主,其次是機井開采和側向流出。

(三)基岩裂隙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

背斜軸部變質岩裂隙水的補給主要是降水入滲補給,自南、南西向北、北東徑流,以徑流排泄為主,補給下寒武裂隙岩溶水。

中、北部碎屑岩裂隙水的補給方式主要有降水、河流入滲、水庫滲漏、覆蓋層地下水下滲補給等。碎屑岩裸露區,尤其是砂岩出露區,構造裂隙,風化裂隙發育,由於黃土垂直節理和大孔隙發育,降水通過黃土補給碎屑岩地下水。其他局部地段還有岩溶水的頂托補給等。碎屑岩裂隙水主要是沿層面裂隙和斷裂破碎帶徑流,總體流向由南西向北東。其排泄主要是泉、人工開采和局部礦坑排水等。

B. 怎麼找某地方的水文地質圖

開介紹信,到國土資源部門,資料室查閱。

C. 各地方水文地質條件如何查詢

各地方地質資料管都有資料啊

D. 1:5萬地圖和區域水文地質圖去哪裡找

一比五萬的是從一比十萬的圖切出來的,一比十萬的圖一般各省一級地調局和水文地質大隊都有,一比五萬的應該在省一級或市一級水文地質大隊去找。

E. 怎麼在區域水文地質圖上勾出集水面積

是匯水面積,關鍵就是畫出分水嶺來,找不同的岩性分界處 等高線 突出的高點 河流 水渠 等

F. 水文地質圖能不能看得出某個區域的岩性

你可以看看裡面的,一般圖里都是有圖例的ρ,γ一般都是表示火成岩的,ρ表示偉晶岩,γ一般表示花崗岩

G. 地下水文地圖怎麼看,大色塊的那種

網路
水文地質圖
科普中國 |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網路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審閱專家 郭亮
水文地質圖(Hydrogeological map)是指反映某地區的地下水分布﹑埋藏﹑形成﹑轉化及其動態特徵的地質圖件(主要表示地下水類型、產狀、性質及其儲量分布狀況等的地圖)。是某地區水文地質調查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示形式。
中文名
水文地質圖
外文名
Hydrogeological map
學科
水文地質學
類別
地質圖件的一種
反映
水文地質調查研究成果
快速
導航
主要內容分類發展簡史地質應用
簡介
水文地質圖是反映一個地區地下水資料的主要手段。水文地質調查的成果,總是由水文地質圖、相應的文字報告及附錄所組成。通過對水文地質的調查,用圖形反映一個地區地下水形成與分布的規律;地下水與自然地理和地質因素相互關系的圖件稱之為水文地質圖。以作為利用、防範或進一步調查地下水的科學依據。地下水是一種變動的天然資源,受到各種隨著空間與時間變化著的因素的影響,其水質、水量及其他要素,不但在空間上發生變化,而且在時間上發生變化。各種變化著的水文地質要素,採用一系列平行圖件——水文地質圖系加以反映。這一類水文地質圖稱為系列圖或分析圖。

H. 區域水文地質調查

該階段主要有兩部分工作,一是進行綜合水文地質調查,二是查明含油氣盆地內油氣的淺層地球化學效應。

查明自流水盆地區域水文地質條件,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石油-水文地質調查工作,其主要任務是在油氣勘探程度較低的地區(盆地);通過野外水文地質基礎調查,對地下水的分布與形成獲得初步認識,為盆地區域含油氣遠景評價、油氣勘探與開發以及工業、生活等各類供水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質資料。主要調查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地形地貌條件調查

自流水盆地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貌景觀,即周邊為山地環繞,中部為低平的平原,地形高差相差懸殊。山區水資源比較豐富,主要來源於冰雪融化和大氣降水,並以地表水的形式,在山前或斷裂破碎帶補給地下水,向盆地內部匯集。從四周山麓到盆地中心,水動力和水化學成分具有典型的分帶現象。從宏觀上講,地形地貌條件控制著盆地內地下水的補給、形成、流量、動態及水化學成分的演變。在自然條件下,地下水流系統的形態,主要同地形和地質構造有關。地形地貌調查的主要內容有:

查明區域總地形地貌的景觀、成因類型、地貌形態的變化規律;新構造運動的地貌標志與特徵;同地形地貌有關的近代地質作用及其性質(滑坡、泥石流、潛蝕、侵蝕切割、逆源侵蝕、沼澤化、喀斯特化等現象)。在上述調查基礎上,編制自流水盆地的地貌圖,圖件除表示出地貌成因類型、分布外,還要標出地形分水嶺和風化(殘積)帶的范圍及其具體位置——地下水體的約束邊界、集水面積、自流水盆地邊界等。

以柴達木盆地的實例,說明地形地貌條件與水文地質條件的關系(圖1-15)。該盆地是青藏高原東北部一個大型封閉的內陸盆地,南邊為昆侖山脈,東北部為祁連山脈,西北部為阿爾金山脈。這些山脈的海拔在3500~5500m之間。而盆地內部高程一般為2600~3000m,具有西北高、東南低的特點。盆地周邊高山的冰雪在夏季融化後,是盆地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豐富補給源。盆地內部氣候乾旱,多風少雨,一般年降水量為50~150mm,有的地區不足20mm。而且蒸發很強烈,年蒸發度在2000~3000mm之間。因此,在盆地內部大氣降水對地下水的形成沒有實際意義。

圖1-15 柴達木盆地水文地質剖面圖

柴達木盆地為一大型中、新生代陸相沉積盆地,第三系是油氣的主要勘探目的層,儲集層岩性主要為砂質岩,縫洞比較發育,分布有豐富的地下水。第四系晚更新統天然氣伴有淺層承壓水。

由於中新生代時期的構造運動,使整個盆地被分割成許多次一級的小盆地,每個小盆地都有各自獨立的匯水流域。因此,由四周山區流入盆地的地表水系沒有形成單一的匯水中心,而是形成許多湖泊,這些湖泊窪地都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匯水中心,也是盆地地下水的循環基準面。

盆地四周山區的水資源是豐富的,來源於冰雪融化水和降水,在巨大的地形高差促使下,以河流形式注入盆地,在山前大量的補給地下水。季節性的河流在出山口5~10km的地段上就消耗盡了。據統計,河流流經山前平原時,滲漏損耗量占總徑流量的29%~70%,甚至達100%。

總之,柴達木盆地從四周山麓向盆地中心,在水動力循環和水化學特徵上,都具有典型的分帶現象。

2.石油地質結構調查

按一定比例尺的精度進行地質-水文地質填圖。在山區地層出露區,查明地層時代、分布范圍、岩石性質與結構,特別注意砂岩、泥岩層及比例與相互配置關系,識別可能的油氣生、儲、蓋層或含水層;查明不同時代的接觸關系、侵入岩與圍岩的接觸特徵、火成岩與變質岩的發育程度;了解構造特徵——斷層、褶皺、裂隙的發育程度、時代、性質、延伸方向、大小規模及破碎的范圍、充填膠結物情況。在盆內部平原區,主要依據井、試坑等手段,了解第四系沉積物岩性、厚度等。要重視和藉助於地球物理技術手段與資料,調查有關地質、水文地質問題。

提交自流水盆地范圍內的地質圖(基岩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圖),還要在圖上表示出地形與地質兩個要素之間的關系。

3.水文地質調查

應用水文地質測繪、水文地質勘探、水文地質試驗及水文地質長期觀測等方法,查明區域地下水的分布與形成、水動力條件、水化學成分變化規律及其與油氣地質相關聯的水文地質問題。

水文地質測繪以地面調查為主,一般從山區開始,然後再推向山前與平原。調查內容包括:地質、地貌、第四紀地質、地下水露頭、地表水體、物理地質現象乃至植物等。

水文地質勘探是藉助於試坑、探井、鑽探、硐探等勘探手段,查明深部含水層的數目、岩性、厚度、富水性能、水位、化學成分等。

水文地質試驗包括室內試驗和野外試驗兩部分。前者主要是分析測試地下水化學成分、岩石水理性質與顆粒成分、岩石孔隙度與滲透率、岩溶試驗等;後者則有抽水、壓水、注水、滲水、地下水流向與流速測定等。通過上述試驗,對地下水的水質與水量進行定量的判斷。

水文地質長期觀測,由於地下水是活動易變的流體,需要選擇有代表性和能說明問題的水文地質點或剖面進行長期觀測,藉以了解和掌握地下水的動態變化規律,進行地下水均衡的研究。

除上述方法外,還經常應用地球物理方法,如電法(電測井、電測深等),研究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厚度、含水層之間的相互補給關系及補給量、地下水的流速與流向等。

通過上述調查對地下水本身以及與地下水活動有關的各種自然現象進行綜合研究。在地層岩性方面,要掌握不同時代岩層的含水性能、岩層的膠結情況、裂隙發育程度、喀斯特發育程度、泉的涌水量、井的水量、隔水層;在侵入岩的分布區,盡量劃分出岩相上有差別的各帶(如粗粒或細粒的花崗岩、斑狀花崗岩等),並分別確定各個帶的富水性;對於大片變質岩發育的地區,盡量按其岩性、變質程度、年代等圈出不同的層次,並確定其富水性。

地質構造對地下水的埋藏條件有很大的影響,除了解裂隙對富水性的控制外,要通過多種方法確定斷層的導水性能(有無泉水出露、滲水與漏水現象、充填物情況等),對侵入岩與圍岩的接觸帶、岩脈與圍岩的接觸關系要了解其是否導水性等。

在水文方面,要查明地表水與地下水的關系,對地下水的天然露頭——泉水及有代表性民用井(水位、水量、水質和水溫等)進行調查。

最後,編制水文地質圖,在圖上要表示出地形、地質及地下水三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表示出地下水的性質與有關參數(地下水位、涌水量、埋藏深度、化學成分、水溫等);還要包括:基岩地質(年代、岩性、產狀、構造),第四紀地質(年代、岩性、成因類型)、岩石富水性能(隔水層、含水層、富水程度)、地貌(成因、類型)、地下水特徵(埋深、水位、流向、流速、化學成分等)、控制點(代表井、泉、鑽孔、涌水量、成分、水位等)、水文地質分區、水文地質剖面等。

利用上述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取得的資料,根據水動力場與水化學成分特徵,結合地球物理成果,可為盆地早期含油氣遠景預測評價提供水文地質依據(圖1-16)。例如合肥盆地舒城凹陷油氣勘探程度很低,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結果認為,本區有一定的含油氣遠景,指出油氣聚集最有利區集中在東部的花崗、千人橋、三河鎮一帶,是本區油氣勘探的突破口,水文地質成果起到先導作用,引起勘查家的關注。

圖1-16 舒城凹陷含油氣遠景預測圖

油氣淺層地球化學效應是含油氣盆地中一種獨具風貌的現象。石油與天然氣是流動性很強的液體礦床,其化學成分決定了它的不穩定性和易揮發的特點。在溫度、壓力等不均衡因素的控制下,油氣水始終保持著自下而上的垂向微運移的勢態。因此,在近地表形成與油有關的地球化學形跡。

在區域水文地質調查中,按照一定的網度(線距與點距)採集有代表性的水樣(民用井或泉水),通過檢測與油氣組分有成因聯系的直接指標、反映水文地球化學場特徵的環境(間接)指標以及能確認地下水來源的成因指標,進行綜合研究,不僅在已知油田上方獲得清晰和高強度的淺層地球化學效應,而且為油氣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據和方向。

圖1-17是松遼盆地南部紅崗油田的淺層水化學效應,該油田是龍虎泡-紅崗階地南端的一個背斜帶,背斜軸向NNE,西翼較陡,以斷層與西部斜坡相接,東翼較緩。具有多套油氣層和埋藏淺的特點(主要生產層的埋藏深度為1200m),其上分布有明水組氣藏,埋深400m。地形自西向東傾斜,地下水沿地形傾斜方向流動。選擇相對比較穩定的全新統下部含水層為主要研究對象,含水層岩性為粉細砂岩。按普查階段的網度採取水樣,各種水化學組分的濃度分布如表1-2所示。

圖1-17 紅崗油田淺層水化學效應

1—含油構造;2—斷層;3—可溶氣態烴三次趨勢面(μL/L);4—礦化度四次趨勢面剩餘異常值大於500mg/L的點

主要水化學指標在油田上方及其周邊較高,疊合程度好。在宏觀上,淺層效應的形態與含油構造極為相似。可溶氣態烴的甲烷碳同位素比較重,在-42‰左右,說明淺層水化學效應的形成與油氣藏有成因上的聯系。

表1-2 紅崗油田內外水化學成分對比表

註:分子-最小值;分母-最大值。

泌陽凹陷的油田淺層水化學效應,在全區呈現有規律的分布,從圖1-18中看出:除在下二門、安棚、雙河及王集四個已知油田上出現較強的水化學效應外,在其他12個地區存在著與已知油田類似的淺層效應,說明本區有良好的油氣勘探開發潛力。其中北部斜坡帶,淺層水化學效應比較集中。該帶是繼承性的沉積構造復合帶。古近系各組段地層在斜坡帶均有沉積,地層從凹陷內向外部邊緣(斜坡)逐漸收斂減薄,但無明顯的超覆現象,說明該斜坡是一個邊沉積邊抬起的繼承性斜坡。後期構造運動使該斜坡進一步抬升,成為油氣運移的指向。砂體發育給油氣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儲集條件。斷裂發育形成了較多的鼻狀構造,它們控制著油氣的富集。古近紀末期形成的區域不整合面及新近紀廣泛發育的泥岩是良好的蓋層,並為油氣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地質條件。眾多淺層水化學效應的出現,是上述油氣地質特徵的映照,說明北部斜坡是油氣富集和勘探的有利地帶。根據區域水文地球化學調查所提供的油氣信息,並結合地震-地質成果,選擇了有利的區塊進行鑽探,結果在4號、5號、9號、10-12號等淺層水化學效應區,均獲得工業油流,相繼建成了新莊、楊樓、付灣、古城及井樓等油田。

圖1-18 泌陽凹陷淺層水化學效應

註:書中僅涉及一個非法定單位——當量濃度,它等於法定單位離子的摩爾濃度(mol/L)與其離子價的乘積。例如摩爾濃度為0.02mol/L的鈣離子溶液,其當量濃度應為0.04克當量/L(eq/L)。在水文地質(包括油田水文地質)研究中,一般用的當量濃度單位是毫克當量/L(meq/L),它和eq/L之間的轉換關系是1 eq/L=1000meq/L。水中常量組分陽離子的當量濃度之和應等於陰離子的當量濃度之和。另外,國內外油田水化學成分的許多分類,都建立在「等當量」化合的基礎上,因此,當量濃度在油田水文地質中廣泛應用,在短期內不可能停用,故本書仍繼續使用。

在我國西部半乾旱、乾旱水文地質區的諸多含油氣盆地的淺層水化學效應也比較發育,如柴達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在地形切割較深、黃土覆蓋厚、梁、峁、塬發育的鄂爾多斯盆地,同樣出現較強的油田淺層水化學效應。淺層地下水中甲烷平均含量高達149.13μL/L,普遍含有乙烷及其以上的組分。甲烷碳同位素大部分屬於石油伴生氣或過成熟氣的范疇,而屬於近代生化成因氣的只佔11%左右(表1-3),說明淺層水化學效應的形成,具有深部成因的特徵。

表1-3 可溶氣態烴甲烷碳同位素分布 單位:‰

I. 區域性綜合水文地質圖的編制

區域性綜合水文地質圖是對區域水文地質條件高度概括的一種中、小比例尺圖件。這種圖件反映的主要內容是含水層的基本介質類型和埋藏類型、含水層的富水程度、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徑流條件、水化學特徵和代表性的泉水和井點。對於五十萬分之一以上小比例尺的區域性綜合水文地質圖,一般還應包括水文地質分區的內容。綜合性水文地質圖,一般是按國際地形圖幅編制的,也可按自然地理單元或行政區劃編制。編制區域性綜合水文地質圖的目的是向人們展示區域宏觀水文地質條件;為國民經濟建設的遠景規劃提供地下水資源上的依據;為各種專門性水文地質工作的進行提供設計依據;為洲際或跨國自然單元水文地質圖的編制提供基本版本。

按地質礦產部1982年出版的《區域水文地質普查規范補充規定》中的綜合水文地質圖編圖方法的基本原則,圖中首先要劃分出5種基本類型地下水,即鬆散岩類孔隙水、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碳酸鹽岩類裂隙溶洞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凍結層水。每種基本類型可根據不同情況劃分為若干亞類。類和亞類應突出表現出富水等級、埋藏條件。

綜合性水文地質圖,除反映上述主要的內容外,還應有以下幾方面內容:地下水水質狀況;熱泉和人工揭露的熱水井;控制性水點(井、泉、鑽孔)和地表水等;地下水流向;地表水和地下水補排關系;地下水開採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對於地下水水質,天然狀況下的水質可用礦化度分級界線表示,對已污染水質的污染物,超標率等以及地熱情況,一般只能用指示燈形式表示在圖上。

J. 綜合水文地質圖

綜合水文地質圖,實際上是把區域水文地質調查中所獲得的各種水文地質現象和資料,用特定的代表符號、色調和方式,按一定比例尺縮小表示到圖紙上的一種具綜合內容的水文地質圖件。但它又不是野外現象的簡單羅列,而是把野外獲得資料在進一步整理、分析和系統化的基礎上,更深刻地反映出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條件的規律性。

按原地質礦產部頒布的《區域水文地質普查規范補充規定》,綜合水文地質圖編圖的基本原則是:編圖時首先要劃分出五種基本類型地下水,即鬆散岩類孔隙水、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碳酸鹽岩類裂隙溶洞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凍結層水。每種基本類型可根據不同情況劃分為若干亞類。類和亞類應突出表示出富水等級、埋藏條件和水質。並規定類型用普染色表示,亞類採用接近的普染色表示,層次要分明,用色階深淺表示富水性等級,埋深用等值線、線條、花紋符號等表示,水質用水點、等值線、符號等表示。

(1)鬆散岩類孔隙水:一般分為潛水和承壓水兩個亞類,每亞類又可按單井涌水量劃分為若干個富水等級,並圈定其界線。同一含水岩組也要區別其富水程度。按單井涌水量一般分為:①水量極豐富的:單井涌水量大於5000m3/d;②水量豐富的:單井涌水量為1000~5000m3/d;③水量中等的:單井涌水量為100~1000m3/d;④水量貧乏的:單井涌水量為10~100m3/d;⑤水量極貧乏的:單井涌水量小於10m3/d。

多層結構含水層,一般可歸並為潛水與承壓水或淺層水與深層水兩組,用雙層結構法表示,即寬窄條相間,寬條代表上部(潛水或淺層水),窄條代表下部(承壓水或深層水),富水性用不同色調表示(圖7-1)。

圖7-1 雙層結構表示法表示鬆散岩類孔隙水示例

埋深資料較多時,應繪制等水位(壓)線,並表示出潛水位或承壓水頂板的埋深;資料較少時,可分區分級用圖例或不同線條表示。

(2)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系指分布在中、新生代陸相沉積盆地內、比較穩定的裂隙孔隙水。不同含水層(組)或同一含水層(組)的不同地段應按單井涌水量劃分出富水等級:即大於1000m3/d,100~1000m3/d,小於100m3/d三級。層狀承壓水的分布面積應於表示,其頂板埋深按<50m,50~100m,>100m表示。如有鹹水還應反映出鹹淡水分界面的埋深。如果上覆有鬆散岩類孔隙水,則採取雙層結構方法表示。

(3)岩溶水(或裂隙岩溶水):圖上應分別表示出由分布均勻、相互連通的網(脈)狀溶蝕裂隙或蜂窩狀溶孔構成的統一含水層(體)和溶蝕管道發育而成的暗河水系;還應表示出岩溶均勻發育帶和匯流富集帶。應按泉及暗河流量與地下水徑流模數等綜合因素,劃分出富水等級。對大泉(域)和暗河(水系),按流量可分為100~1000 L/s,10~100 L/s,<10 L/s三個富水等級;按地下水徑流模數,亦可分為三級:<3 L/(s·km2)、3~6 L/(s·km2)、>6 L/(s·km2)。岩溶水埋深一般分為:<50m,50~100m,>100m三級。對覆蓋型或埋藏型岩溶水,可用雙層結構的方法表示。各種形態的岩溶,也應表示在圖中。

對岩性岩相變化復雜的裂隙岩溶水,應劃分為四個亞類:①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碳酸鹽佔90%以上;②碳酸鹽岩夾碎屑岩裂隙溶洞水,碳酸鹽岩佔70%~90%;③碎屑岩、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碳酸鹽岩佔30%~70%;④碎屑岩夾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碳酸鹽佔10%~30%。然後,據其中岩溶水的富水性,劃分其富水等級。

(4)基岩裂隙水:一般分為構造裂隙水(指層狀、似層狀裂隙水)、脈狀裂隙水、風化網狀裂隙水和孔洞裂隙水等亞類。其富水等級,按多數常見泉水流量分為:<0.1 L/s,0.1~1 L/s,>1 L/s三級,按地下水徑流模數分為:<1 L/(s·km2),1~3 L/(s·km2),>3 L/(s·km2)三級,對接觸帶、岩脈等富水帶和背、向斜等蓄水構造,亦應標出其富水部位。

(5)凍結層水:可分為鬆散岩類凍結層水和基岩類凍結層水兩個亞類。亦可分為凍結層上水和凍結層下水。採用雙層結構方法,分別表示兩層水的富水等級,必要時,應反映出凍結層厚度和凍結層下水的頂板埋深,圈出島狀凍結區范圍。冰丘等物理地質現象、現代冰川及沉積物和冰雪覆蓋范圍等,亦應表示在圖上。

綜合水文地質圖上,地下水質主要按礦化度劃分。一般按礦化度分為淡水(<1g/L),微鹹水(1~3 g/L),半鹹水(3~10 g/L),鹹水(>10 g/L),鹽鹵水(>50 g/L)。污染的和天然有害離子或化合物的分布情況,也應充分反映。

在綜合水文地質圖上,除上述內容外,圖中還應表示出:①控制性水點(井、孔、泉)及地表水系。水點要按規定的格式、色調進行標繪,如水點左側通常注記統一編號,右側注記水位埋深、水量、降深、礦化度等,井、泉用藍色,鑽孔用紅色等;②地下水流向,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補排關系,水源地的開采量,海水入侵界限,下降漏斗范圍等;③熱泉和人工揭露的熱水。按水溫,可分為:低溫熱水(20~40℃),中溫熱水(40~60℃),中高溫熱水(60~80℃),高溫熱水(80~100℃),超高溫熱水(>100℃)。在一般地區,可簡化為:溫泉(20~40℃),熱泉(>40℃);④地層界線及地層符號與地質圖基本相同,但地層系統可簡化,各種構造及其水文地質性質,亦要標示出來;⑤第四系的成因類型、岩性結構及分布;⑥重點地貌現象,如階地、溶洞、暗河等。

綜合水文地質圖一般必須附有1~2個區內主要方向的水文地質剖面圖,以充分反映本地區各類含水層組及其水文地質結構和某個方向上或深部水文地質變化規律。剖面圖的水平比例尺原則上與平面圖相同,垂直比例尺可適當放大。剖面圖中的各含水層組,應按平面圖的富水性色譜著色(含水組中的隔水層及潛水位以上的包氣帶不上色)。剖面圖中除反映含水岩組外,還必須把有關水文地質內容表示出來,如水位、水頭、控制性鑽孔及涌水量、泉水點、鹹淡水界面、蓄水構造等。另外,還應適當反映地貌特徵(如階地、溶洞等)。

綜合水文地質圖一般還要附有柱狀圖。原則上可利用地質圖上的柱狀圖改編,主要表示水文地質內容,但要突出主要方面,簡化次要方面,要重視第四系的水文地質要求,選擇其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地層層序,水文地質特徵說明力求簡明扼要,重點突出。

某些內容可編製成較小比例尺的鑲圖,用以表示水文地質條件或開采利用條件中突出的一種或兩種要素,以補充平面主圖的某些不足。如地下水開采利用規劃圖、地下水資源分區圖、水化學圖等。

根據實際情況和是否需要,還可附簡要的分區說明表。

綜合水文地質圖的圖例說明應簡明扼要,以闡明富水性為主,富水性的等級按由強到弱的順序排列,其他僅作簡要的補充說明。

最後需要說明,在水文地質調查資料整理過程中,應盡量採用計算機輔助制圖系統,如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的計算機輔助制圖、AutoCAD、MapGIS、Coreldraw、Super⁃Map、Excel計算機制圖系統等。計算機制圖具有圖形附帶地質屬性數據的特點,實現了傳統水文地質圖表達信息的徹底變革,同時還具有隨時修改、高效、實現數據共享、易於保存和傳輸等優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