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次生災害是什麼
A. 次生地質災害
次生地質災害是指由於強烈地震使山體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壩河堤決口造成水災,山體崩塌等可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垮塌後會造成洪水;震後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災、爆炸或由於管道破壞造成毒氣泄漏以及細菌和放射性物質擴散對人畜生命造成威脅等。
如何應急
■ 房屋面臨滑坡時,應立即撤離;山體滑坡時,不要沿滑坡體滑動方向跑,應向滑坡體兩側跑。
■ 發現有泥石流跡象,應立即觀察地形,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不要躲在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陡峭山坡下面,不要停留在低窪的地方或是向上攀爬尋求躲避。
■ 行車中遇到崩塌,應迅速離開有斜坡的路段;因崩塌造成車流堵塞時,應聽從交通指揮,及時接受疏導。
■ 及時了解震區大壩和堰塞湖的安全訊息,得到通知應立即撤離危險地帶。
■ 遇到火災時,趴在地上,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後向安全地方轉移,要匍匐、逆風而進。
■ 遇到毒氣泄漏時,不要向順風方向跑,要盡量繞到上風方向去,並盡量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遇到燃氣泄漏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千萬不要使用明火。
■ 注意飲食衛生,不要使用被污染的水源。若被蚊蟲叮咬要即時處理,不要亂抓。飯前、休息前,最好將暴露在衣服外面的皮膚做好消毒(常用醫療消毒水有雙氧水、碘酒、過氧乙酸等),定期對環境和被褥等進行消毒。
河北公眾防災避險應急手冊
特別提示
■ 熟悉撤離路線,熟悉預警信號。
■ 當發現附近山體有滑坡、崩塌的前兆時,應立即報告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同時通知其他受威脅的人群。
■ 避災場所和新房的建設應離開滑坡和泥石流區相當距離。發現地質災害隱患時,應立即搬遷與避讓。
■ 避震應離開大水渠、河堤兩岸,避免遭受洪水襲擊。嚴格避免在下遊河道搭建抗震棚。
■ 夏汛時節,去郊外峽谷郊遊時,一定要事先收聽當地天氣預報,不要在大雨後或連陰雨天進入山區溝谷。
■ 不能在凹形陡坡,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不能攀登危岩。
■ 到山地戶外遊玩時,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盡可能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切忌在溝道處或溝內的低平處搭建宿營棚。
河北公眾防災避險應急手冊
B. 什麼是地震次生地質災害
由地震來及隨後相繼發生的余源震,引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砂土液化等地質災害,就是地震次生地質災害。
「5·12」汶川地震引發的崩塌堵塞交通命脈,影響救援
「5·12」汶川地震引發的山體崩塌對公路造成威脅(四川北川,2008,謝章中提供)
C. 次生地質災害的原因
由自然災害引發的地質災害。
如地震引起的滑坡、地裂縫,崩塌,泥石流等;火山引起的泥石流等。
次生地質災害是災害鏈現象的具體表現。
地震引起的房屋倒塌,人員受傷等不是次生地質災害。
D. 什麼是次生地質災害
次生地質災害 geological disasters
編輯本段次生災害
次生地質災害的原因
由自然災害引發的地質災害。 如地震引起的滑坡、地裂縫,崩塌,泥石流等;火山引起的泥石流等。 次生地質災害是災害鏈現象的具體表現。[1] 地震引起的房屋倒塌,人員受傷等不是次生地質災害。
地震次生災害
地震次生災害是指:由於強烈地震使山體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壩河堤決口造成水災;震後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災、爆炸或由於管道破壞造成毒氣泄漏以及細菌和放射性物質擴散對人畜生命威脅等等,統稱為次生災害。 城市是各種生命線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區,地上地下各種管網密布,地震次生災害尤為突出,國內外歷次大地震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如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鞍鋼因停電停水而凍結,高爐停產;營口水電設施破壞,全市停水停電,城市灘瘓。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開灤礦供電中斷,涌水量猛增,礦井被淹。天津鹼廠白灰埝滑坡使30多人喪生;化工廠閥門破壞、溢氯毒死5人。1964年6月19日,日本新潟7.5級地震,油庫受震起火,大火燒了360小時,直至原油燒盡,300多所民房,工廠無一倖免。1906年4月18日美國舊金山8.3級地震,火爐翻倒引起大火,供水系統破壞,大火持續三天三夜,10平方公里市區化為灰燼。
E. 次生地質災害的地震次生災害
城市是各種生命線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區,地上地下各種管網密布,地震次生災害尤回為突出,國內答外歷次大地震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如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鞍鋼因停電停水而凍結,高爐停產;營口水電設施破壞,全市停水停電,城市灘瘓。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開灤礦供電中斷,涌水量猛增,礦井被淹。天津鹼廠白灰埝滑坡使30多人喪生;化工廠閥門破壞、溢氯毒死5人。1964年6月19日,日本新潟7.5級地震,油庫受震起火,大火燒了360小時,直至原油燒盡,300多所民房,工廠無一倖免。1906年4月18日美國舊金山8.3級地震,火爐翻倒引起大火,供水系統破壞,大火持續三天三夜,10平方公里市區化為灰燼。
F. 「次生地質災害」的含義是具體表現為
次生地質災害是災害鏈現象的具體表現。
如地震引起的滑坡、地裂縫,崩塌,泥石流等;火山引起的泥石流等。
G. 次生災害指的是什麼
許多自然災害,特別是等級高、強度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以後,常常誘發出一次生災害連串的其他災害接連發生,這種現象叫災害鏈。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起作用的災害稱為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所誘導出來的災害則稱為次生災害。自然災害形成的過程有長有短,有緩有急。有些自然災害,當致災因素的變化超過一定強度時,就會在幾天、幾小時甚至幾分、幾秒鍾內表現為災害行為,像火山爆發,地震、洪水、颶風、風暴潮等,這類災害稱為突發性自然災害。旱災、農作物和森林的病、蟲等,雖然一般要在幾個月的時間內成災,但災害的形成和結束仍然比較快速、明顯,所以也把它們列入突發性自然災害。
另外還有一些自然災害是在致災因素長期發展的情況下,逐漸顯現成災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環境惡化等,這類災害通常要幾年或更長時間的發展,稱為緩發性自然災害。當然,災害的過程往往是很復雜的,有時候一種災害可由幾種災因引起,或者一種災因會同時引起好幾種不同的災害。這時,災害類型的確定就要根據起主導作用的災因和其主要表現形式而定。次生災害,具有後發性的特點,就台風而言,房屋、橋梁以及山體等在台風中受到台風次生災害洪水長時間的沖刷、浸泡,但是當時沒有發生坍塌,待台風、洪水退去後,由於上述原因而出現了房屋、橋梁坍塌或者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等,這就是次生災害。
H. 次地質災害指什麼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它的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滑坡發生的前兆:1、泉水復活;2、土體上隆;3、岩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4、坍塌和鬆弛;5、變形發生突變;6、裂縫急劇擴張;7、動物異常驚恐、植物正常生長發生變化。 泥石流的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築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植物變態;動物驚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區別外,常常還具有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1、滑坡與崩塌的關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孿生姐妹,甚至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系。它們常常相伴而生,產生於相同的地質構造環境中和相同的地層岩性構造條件下,且有著相同的觸發因素,容易產生滑坡的地帶也是崩塌的易發區。例如寶成鐵路寶雞?綿陽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發區。崩塌可轉化為滑坡:一個地方長期不斷地發生崩塌,其積累的大量崩塌堆積體在一定條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時崩塌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滑坡運動,且這種轉化是比較常見。有時岩土體的重力運動形式介於崩塌式運動和滑坡式運動之間,以至人們無法區別此運動是崩塌還是滑坡。因此地質科學工作者稱此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誘發、互相轉化:崩塌體擊落在老滑坡體或鬆散不穩定堆積體上部,在崩塌的重力沖擊下,有時可使老滑坡復活或產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動過程中若地形突然變陡,滑體就會由滑動轉為墜落,即滑坡轉化為崩塌。有時,由於滑坡後緣產生了許多裂縫,因而滑坡發生後其高陡的後壁會不斷的發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著相同的次生災害和相似的發生前兆。 2、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易發生滑坡、崩塌的區域也易發生泥石流,只不過泥石流的暴發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水源條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質經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體物質來源。滑坡、崩塌還常常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發生一段時間後,其堆積物在一定的水源條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泥石流與滑坡、崩塌有著許多相同的促發因素。 影響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它們包括岩性構造、地形地貌、土層植被、水文條件、氣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塊與水體組合在一起並沿一定的溝床運(流)動的流動體,那麼其形成就要具備三項條件,即水體、固體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溝谷,三者缺一不可。水體主要源自暴雨、水庫潰決、冰雪融化等。固體碎屑物來自於山體崩塌、滑坡、岩石表層剝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積物及由人類經濟活動,如濫伐山林、開礦築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條件則是自然界經長期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差不多就這些
I. 什麼是次生災害
許多抄自然災害,特別是等級高、強度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以後,常常誘發出一次生災害連串的其他災害接連發生,這種現象叫災害鏈。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起作用的災害稱為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所誘導出來的災害則稱為次生災害。
自然災害形成的過程有長有短,有緩有急。有些自然災害,當致災因素的變化超過一定強度時,就會在幾天、幾小時甚至幾分、幾秒鍾內表現為災害行為,像火山爆發,地震、洪水、颶風、風暴潮等,這類災害稱為突發性自然災害。旱災、農作物和森林的病、蟲等,雖然一般要在幾個月的時間內成災,但災害的形成和結束仍然比較快速、明顯,所以也把它們列入突發性自然災害。另外還有一些自然災害是在致災因素長期發展的情況下,逐漸顯現成災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環境惡化等,這類災害通常要幾年或更長時間的發展,稱為緩發性自然災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