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基本地質特徵有哪些

基本地質特徵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2-28 13:45:06

❶ 中國的地理地質特徵是什麼樣的

中國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徵 自然地理是地質構造格局的基本反映,地質構造格局控制著自然地理的發展。現代中國自然地理的特徵,是中國地質構造在長期發展中,經受了各種內、外地質作用綜合結果的集中反映。 一、地勢的四級階梯 中國地形地貌景觀萬千,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均有分布。全國山地佔陸地面積的三三%,高原占貳陸%,盆地佔依9%,平原占依貳%,丘陵占依0%。地勢西高東低,自西而東,明顯分為四個梯級。 依、 第一級階梯 位於橫斷山脈以西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四000m以上,山高峪寬,湖泊廣布,東亞、南亞各大河流多從這里發源。青藏高原西南邊緣是雄偉的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北緣是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和祁連山脈;東緣是橫斷山脈。高原內部山嶺、溝谷並列,湖泊眾多。著名的山脈有念青唐古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可可西里山脈、巴顏喀拉山脈等。珠穆朗瑪峰海拔吧吧四四.四三m,為世界第一高峰;喬戈里峰,海拔吧陸依lm,為世界第二高峰。 貳 、第二級階梯 青藏高原向北跨過昆侖—秦嶺、向東越過橫斷山脈和龍門山脈,地勢迅速下降到海拔依000~貳000m,主要有地形崎嶇的雲貴高原、溝谷縱橫的黃土高原、起伏和緩的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西側則被橫斷山脈所擋;山清水秀的四川盆地、沙漠廣布的塔里木盆地、草原寬廣的准噶爾盆地等,它們多數被東西向延伸的山脈間隔,在形態上多呈菱形或四邊形。新依疆天山山地中的吐魯番盆地最低點-依55 m,是我國陸地上最低的地方,也是世界著名的窪地之一。 三、第三級階梯 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山脈及雲貴高原東緣的雪峰山脈一線以東,為海拔依000m以下的丘陵和海拔貳00m以下的平原。區內分布著略有起伏的三江平原和松遼平原、遼闊坦盪華北平原以及湖泊眾多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等,這些平原海拔多在500m以下至海平面,構成了以第三紀和第四紀沉積物為覆蓋的北北東向巨型沉降帶;其東側分布有長白山地、遼東丘陵、魯東丘陵和東南沿海丘陵等,海拔多在l000m以下,構成了北北東向的巨型隆起帶。 四 、第四級階梯 我國陸地第三級階梯的巨型隆起帶以東,為廣闊的海域,自北而南分布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水自北而南逐漸變深。渤海為我國內海,屬大陸平原的延伸,平均水深依吧m;黃海平均水深四四m,深者可達貳00~500m;東海平均水深三漆0m,深者可達500~依000m;南海平均水深依貳依貳m,最深可達三000~四000m。位於東海和南海之間的台貳灣島,為我國第一大島,屬於西太平洋火山島弧的組成部分。中部的台5灣山脈海拔三000~三500m,主峰玉山海拔三950m,為中國東部的最高峰;台陸灣山脈與東部邊緣台東山脈之間,為著名的台東縱谷;西部沿海為丘陵和平原,海拔依00~三00m,多為第四紀沉積所覆蓋。 中國地勢的上述特徵是由地殼深部結構所決定的。地表地勢高的地區地殼厚度明顯增厚,地表地勢低的地區地殼厚度明顯減薄,即我國地表地勢的高低與地殼厚度呈鏡像反映。 二 地貌的東西差異 大致以近南北向展布的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橫斷山脈為界,中國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具有完全不同的地貌景觀。 西部地區山脈和盆地延伸以北西西向為主,高山聳立,中間隔以盆地,形成山系與盆地並列的面貌。自北向南由北西西走向的阿爾泰山脈、准噶爾盆地、天山山脈、塔里木盆地、阿爾金一祁連山山脈、柴達木盆地、可可西里一巴顏喀拉山脈、羌塘盆地,岡底斯山脈、拉薩盆地、喜馬拉雅山脈等構成。 東部地區的山系、丘陵和盆地則多為北東一北北東向,盆地和丘陵占據了絕大部分面積。北東一北北東向展布的盆地與丘陵或山系相間排列,自西向東有:海拉爾盆地一二連盆地—鄂爾多斯盆地一四川盆地構成的第三沉降帶,大興安嶺—大行山一巫山山脈構成的第三隆起帶,東北平原一華北平原一江漢平原—北部灣構成的第二沉降帶,張廣才嶺一長白山一遼東丘陵一東南丘陵構成的第二隆起帶,勃海一黃海—東海—南貳海構成的第一沉降帶。 三、 山川的多向展布 中國山脈眾多,江河廣布,山水相依,源遠流長。以中部近東西向的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秦嶺—大別山山脈和近南北向的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橫斷山脈為界,中國的山脈分別構成古亞洲山系、特提斯山系和環太平洋山系,與之相應分布的北冰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太平洋水系和內陸河流。 特依提斯山系分布於中國的西南地區,呈北西依西向並向北東貳突出的弧形,自北而南有巴顏喀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岡依底斯山脈以及喜馬拉雅山脈等。 環太平洋山系分布於中國東部地區,呈北北東向展布,自北而南有大興安嶺山脈、太行山脈、雪峰山脈以及與之平行的長白山脈和遼東、魯東、閩浙沿海諸山脈等。 中國的河流分布受主要山脈展布的控制,特別是東西向延伸的山系構成了我國主要大型江河的分水嶺,外流河的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陸三.吧%。北冰洋水系以天山為分水嶺,分布於新依疆北部,向西流,其流域面積僅佔全國陸地面積的0.5%,僅有額爾齊斯河。印度洋水系分布於中國的西南部,多向南流,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陸.5%,主要有雅魯藏布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等。太平洋水系分布於中國中、東部廣大地區,多向東流,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5陸.吧%:東北以大興安嶺為分水嶺,有黑龍江水系和遼河水系;陰山和秦嶺之間有黃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秦嶺和南嶺之間有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南嶺以南有珠江水系等。最大的外流河為長江,主幹全長陸三00km,流域面積達依吧0萬km貳;其次為黃河,主幹長5四陸四km,流域面積達漆5萬km貳。中國內流河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三陸.貳%,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草原、塔里木盆地以及青藏高原內部,最大的內陸河為新四疆境內的塔里木河,全長達貳依漆9 km。 四 、自然地理格局的特色顯著 中國大5陸的現代自然地理格局,是由幾個相對穩定的陸塊和幾條重要的活動帶經過漫長地質時期的發展和演化而形成的。全國以天山—陰山、昆侖—秦嶺—大別山、賀蘭山—龍門山—橫斷山、大興安—太行山—雪峰山為主幹,縱橫交錯,形成各具特點的中國自然地理格局。西北部近東西向分布的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平坦寬闊,分布有大面積荒漠;內蒙古高原,地形起伏平緩;黃土高原,溝谷縱橫,塬、梁、峁發育。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山高峪寬,現代冰川發育,冰蝕、風蝕強烈,形成多種冰蝕地貌。中部近南北向斜列的巨型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溝嶺交錯,山水相映;雲貴高原石灰岩廣布,各種岩溶地貌發育,景觀奇特。東部呈北北東向分布的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河湖相連,沃野千里;北北東向展布的吉遼山地、魯東山地和東南沿海山地,嶺巒綿亘,丘陵起伏。這些自然分區的展布方向、表現特徵、形成和發展,均與區域地質構造的時空演化一致,是各區區域地質構造長期發展的結果和反映

❷  地質特徵

根據1∶5萬沂水幅地質報告(宋余禮等,1990),除將嚴家官莊基性岩體單獨分出外,將圖幅內變質中酸性深成岩體分為馬山岩簇和大山岩簇。前者由老至新再分為馬山岩體和雪山岩體,後者由老而新再分為林家官莊岩體、英靈山岩體、大山岩體和龍潭官莊岩體;時代歸晚太古代。1∶5萬高橋幅(顧德林等,1997)則採用超單元和單元的劃分方案,總稱沂水超單元,其中再分為雪山單元、蔡峪單元和牛心官莊單元;時代歸晚太古代早期。

本次研究范圍限於1∶5萬沂水幅和1∶5萬高橋幅的南半部。對區內出露的中酸性變質深成岩的岩性、同位素年齡、野外產出的先後關系、變質程度以及前人的劃分依據,做了綜合考慮與統一劃分(或歸並),且一律以岩體作為基本單元。具體的岩體包括馬山岩體、蔡峪岩體、雪山岩體、牛心官莊岩體、英靈山岩體、林家官莊岩體和大山岩體(龍潭官莊岩體並入大山岩體)。

(一)馬山岩體

該岩體侵入於沂水岩群的表殼岩中,又被大山岩體和牛心官莊岩體所包裹。前人曾認為它被雪山岩體侵入;但據野外所見,二者大都呈漸變過渡,有的二者接觸處見有淺色花崗質脈體侵入於馬山岩體之中,但難以說明是雪山岩體本身。

在1∶5萬沂水幅中,馬山岩體分別出露於三個小區:一區分布於大梨行村之東,長家溝—景家莊以西,呈三角形和細長條狀,面積約1.5km2,片麻理呈東西走向,向南作50°傾斜。岩體北側與圍岩相接處的圍岩部分有糜棱岩帶出露。二區分布於柏家坪—羅家莊之南,毛家窯—東院之北的范圍內,出露面積約12km2,其中露頭較好的地區為馬山、羅家莊南(露頭見圖版Ⅰ之1)和東院以北一帶。岩體形狀呈不規則的四方形,其東北部分伸出一岩枝,延長約2.5km後尖滅。片麻理呈近東西—北東東走向,向南傾,傾角50°~60°。三區主要見於石山官莊東側,岩體形狀如三角形,出露面積約0.75km2,這是一個小的花崗岩穹隆,東端的變質表殼岩向東傾沒,南側向南傾,北側倒轉亦向南傾,形成一個倒轉背斜,岩體即在其中心。

在高橋幅中,馬山岩體出露較少且分散,都呈不規則狀分布於牛心官莊奧長—二長花崗岩中作為殘留體出現。片麻理走向北東東,主體傾向南,傾角30°~71。不等。最大者出露於東曹河庄西南,面積不到500m×200m。在黃姑山頂也有小塊呈包體出露。岩體中有中元古代呈北西向的石英閃長岩脈和北西-近南北向的輝長岩脈的侵入,也有燕山期呈北西向分布的輝綠岩小脈的穿入。

(二)蔡峪岩體

該岩體主要出露於高橋幅蔡峪村北,呈東西向分布,長3.5km,寬0.75km,面積達4km2,西部寬度大,東部變窄並被晚期北北東向斷層切斷。片麻理走向近東西至北東東,傾向南,傾角50°~65°,北部部分與圍岩斜長角閃岩和黑雲變粒岩組合接觸。岩石以中粗粒紫蘇花崗閃長岩為主,其中因含較多石榴子石而有別於其它岩體。該岩體總體上被包於大片牛心官莊岩體之中,未見到與其它岩體的接觸關系。

(三)雪山岩體

該岩體主要見於沂水幅中,在高橋幅中分布比較零散;最大的一塊出露於青山鋪東南與東曹河南西西處(呈不規則透鏡狀),在大黃旺之西1km處也見有小塊露頭。另外在大張庄以西約1.5km見小塊不規則狀露頭。它們均被包於牛心官莊岩體中,岩體在兩個圖幅的邊部未相接。

在沂水幅西部,見於沂水縣城之東的前晏家鋪村—馮家官莊一線,南界位於南小堯—青龍峪—葦園—劉家山一線,北側大部分與馬山岩體南界接觸,部分與沂水岩群的麻粒岩-片麻岩組合相接觸,接觸界線平直至彎曲。與大山岩體分界先是呈北東向至葦園轉而呈南北向。與大山岩體的接觸界面彎曲,大山岩體侵入雪山岩體中。岩體面積約25km2。總體上呈北東向展布,從葦園至劉家山西折為南北向,進入高橋幅又轉為北東向。岩體片麻理傾向南東,傾角50°~70°,與岩體接觸的部分(變質表殼岩)往往遭受糜棱岩化,並不同程度地形成邊緣混合岩化,最寬處可達250餘米。岩體具較多白色偉晶岩脈、二長花崗質岩石和乳白色團塊狀的石英脈穿插。

岩體中還見有中元古代近南北向的輝石岩脈、近南北向的石英斑岩脈和北東向的斜長花崗岩脈以及燕山期北西向的輝綠岩脈的穿切。

(四)牛心官莊岩體

由顧德林等(1997)在測制1∶5萬高橋幅地質圖時命名,該岩體出露於圖幅中青山鋪—小店子一線以南,東側和南側與相鄰圖幅命名不統一,缺乏明顯界限。岩體中間被韓家渠東紫蘇花崗閃長岩和東曹河—小店子一帶的沂水岩群所分隔,分成南北兩個岩基。

(五)英靈山岩體

該岩體主要出露於沂水圖幅中,西起豐台湖—石屋官莊一線以東,向東北延展至後梭庄—唐家河一線以西;總體上呈北東向分布,北部與沂水岩群的麻粒岩-片麻岩的上部變質岩石組合直接接觸,界線平直。岩體中夾有多層長條狀的角閃石-黑雲母變質岩石組合及其混合岩化岩石。岩體片麻理呈北東走向,向南傾,傾角40°~50°,與圍岩產狀基本一致。岩體中見有少量中元古代呈近南北向分布的花崗岩脈和較多燕山期呈北西西向和近東西向的輝綠岩脈和近南北向的石英斑岩脈。

(六)林家官莊岩體

該岩體主體為花崗閃長岩,出露於沂水幅的東南角,即唐家河村—林家官莊—胡家馬庄一線;總體呈北東向分布,位於英靈山岩體之南。在西義家莊之北和唐家河村以南部分地區可見該岩體與英靈山岩體直接接觸。沂水幅說明書指出,林家官莊岩體老於英靈山岩體(在後面的章節將詳細討論)。岩體片麻理傾向南東,傾角變化於45°與70°之間。岩體總體呈長條狀,且間隔多條混合岩化程度不等由斜長角閃岩-黑雲變粒岩為主組成的變質岩石組合,其產狀與岩體基本一致。岩體的北東部分和南西部分均已延至圖外,圖幅內出露面積約為48km2。岩體中常見有燕山期呈東西向和南北向分布的輝綠岩脈和近南北向的石英斑岩脈的穿入。由於第四系覆蓋和強烈風化,露頭不甚清晰。

(七)大山岩體

該岩體分布於雪山岩體的東側,南起沂水幅後梭庄西北,經葦園、九層嶺至劉家山,尖滅於圖幅邊部;南部較窄,寬僅1.5km,北部可寬至3km,南北向延長約8km,總面積約18km2。片麻理隱約可見,走向為北東東,傾向南,傾角50°~55°,典型出露區為大山。與圍岩或與雪山岩體的接觸帶有時見有中元古代的鉀質花崗岩脈的侵入。岩體中見有中元古代呈東西向的輝長岩脈和北西向的斜長花崗岩脈以及燕山期北東向的輝綠岩脈穿入。大山岩體的主體為二長花崗岩或鉀質花崗岩,變質作用最高達角閃岩相。

在沂水幅北部,大山岩體似已進入高橋幅,但該圖幅中岩體均歸入牛心官莊岩體,推測該岩體中包有部分大山岩體。

❸ 克拉通盆地基本地質特徵

1.克拉通盆地演化的多旋迴性

較為穩定的克拉通盆地一般經歷了長達幾億年的演化。如在北美克拉通上,伊利諾斯盆地、西內部盆地、二疊盆地隨晚元古代—早寒武世大陸裂解就開始發育,早期為裂陷槽;威利斯頓、密執安盆地分別在中、晚寒武世開始發育;加拿大哈德遜灣、摩思河盆地在晚奧陶世開始發育。這些盆地中古生界沉積完整,並有部分中、新生界沉積(圖 3-8)。俄羅斯克拉通上的伏爾加—烏拉爾、莫斯科、波羅的盆地和東西伯利亞盆地在晚元古代即以裂陷槽的形式開始發育,可發育至中生代早期,盆地延續時間從 160~770Ma。華北克拉通盆地自中晚元古代以裂陷槽的形式開始發育,塔里木、四川克拉通盆地自震旦紀開始發育,它們以古生代為主體,並疊置中、新生代盆地。

圖3-15 二疊盆地主要生物礁分布

位於中陸油氣區的西內部盆地,為北美克拉通南緣的另一個古生代盆地,南鄰奧契塔褶皺帶。早期為由一條隆起帶分隔的衣阿華盆地和俄克拉荷馬盆地組成的相對統一的盆地。由於分異,在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形成隆坳相間的構造格局,隆起上油氣非常富集。盆地發育過程中多次抬升作用造成多個地層不整合,隆起區形成的背斜圈閉和地層削截不整合圈閉是主要圈閉類型,構造多寬闊、平緩。

❹ 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類型 各有什麼特徵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的特徵: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節理的特徵: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斷層的特徵: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❺ 基本成礦地質特徵

班公湖—怒江結合帶,作為典型的蛇綠混雜帶,經歷了洋盆閉合、洋殼仰沖、構造混雜和強烈的風化剝蝕等復雜的地質過程。本帶現在主要由殘存的蛇綠岩成分形成的構造岩片、殘余的火山弧、殘余的弧前盆地和增生楔雜岩、殘余盆地等組成(詳見第二、三章相關部分)。

在班公湖—怒江帶以北的唐古拉中生代復合前陸盆地中,成礦作用主要與沉積作用和S型花崗岩漿作用有關,主要的花崗質侵入岩目前還可能隱伏在深部。地表出露的花崗岩呈一系列的岩株或小型岩基狀侵入於侏羅系海相地層中,在岩體外圍形成一系列的沉積—改造型鐵礦床和以與岩漿—熱液作用有關的鐵銅多金屬礦床。

位於班公湖—怒江和獅泉河—納木錯結合帶之間的北岡底斯帶,主要受北側的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殼在侏羅紀、白堊紀向南俯沖和碰撞造山作用過程式控制制,既有早期俯沖又有大陸碰撞和後碰撞期伸展作用的熱動力學過程的疊加,以來自殼幔混源成礦元素為主,既有I型又有S型花崗質岩漿熱液的影響,成礦物質來源豐富,礦床類型多樣。

礦產地質調查發現,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礦帶和相鄰的南羌塘地區具有優越的成礦地質條件和潛力。目前在本區已發現銅、鐵、鉻、鉛鋅多金屬礦(床)點等600餘處。在本帶西段的多不扎和尕爾窮地區發現大、中型斑岩銅礦,在弗野、當曲發現大型鐵礦,在美多發現大型銻礦等。主要的優勢礦種有銅、金、鐵、銻、銀、鉻和鎳等,其中尤以銅、富鐵、銻和鉻、金等最有遠景。

班—怒帶有關的礦產包括內生和外生成礦作用形成的礦產。外生成礦作用可劃分為機械和化學沉積成礦作用。沉積礦產主要有硼鋰鎂鹽類、油頁岩等。第四系鹽湖中硼鎂礦礦化為可利用資源。本項目對外生沉積作用不作詳細論述。

班—怒帶有關的內生成礦作用形成的礦產包括幾類:①岩漿分異熔離型礦床,包括超鎂鐵岩中的鉻鐵礦、硫鎳礦、磁鐵礦等;②斑岩型銅金礦;③熱液成礦作用,包括與花崗岩氣候熱液有關的矽卡岩型銅、金、鐵多金屬礦及與火山熱液有關的銅、金礦。構造改造—熱液疊加礦產;④沉積—熱液改造型菱鐵礦;⑤淺成低溫熱液型金銻礦。各礦床(點)在成礦時代上和空間分布上嚴格受地質構造演化和岩漿活動的控制。班—怒帶特提斯洋殼俯沖、岩漿弧形成和閉合、碰撞過程式控制制著成礦作用的時空展布、礦床系列、礦種和礦床類型。

❻ 基本地質特徵及勘探生產狀況

12.2.1 基本地質特徵

Niagaran期(相當於中志留世),沿密執安盆地邊緣的狹長地帶發育點礁(圖12-1)。在盆地北部的Niagaran點礁帶由西部Manistee縣向東延伸至Presque島縣,長270 km,寬10~20 km。這些礁點是孤立狀小型(大多數50~320畝)碳酸鹽岩建造,具有明顯起伏,高100~200 m,坡面陡達30°~45°。礁體上覆石膏、鹽和緻密細粒碳酸鹽岩,封蓋性能良好。

這些礁體沿上傾方向清晰地分為3個平行的帶,即氣帶、油帶和水帶,顯示油氣差異聚集。橫過點礁帶向下傾方向(即入盆方向),一些地質參數或多或少地有所增加:礁體頂部埋深由1166 m增大到2500 m,礁體高度由100 m增加至200 m,礁體內油水界面或氣水界面由1300 m增大至2000 m,產層厚度由16 m增加至150 m,油氣中硫化氫含量由18×10-6上升至340×10-6,API由42°增至65°,鹽引起的孔隙堵塞的范圍增大,但白雲化作用和次生孔隙發育程度則逐漸減小。

近20年來,北部點礁帶一直是密執安州油氣生產最大的基地。1986年,該帶生產原油17.5×106桶,天然氣111×109立方英尺(合油當量21.8×106桶)。截至1986年,累積生產原油268×106桶、天然氣1.4×1012立方英尺(283×106桶油當量)。

圖12-1 密執安盆地主要沉積環境圖

該勘探層特別是北部,當時勘探已相當成熟。近年來,礁體勘探贏利性已逐漸降低。並自1987年起,已不再是密執安主要勘探目標。本研究編制了該勘探層中探井數、已發現油氣田數和規模的歷史變化數據。

12.2.2 勘探鑽井、發現和生產

12.2.2.1 數據基礎

該研究依據如下信息:①1968~1982年預探井和探井的完鑽日期及結果;②截至1982年,539個儲量≥30000桶油當量的油氣田資料,包括油氣田編號、發現日期、面積、可采量和累計產量;③年度產量數據。

12.2.2.2 勘探井與開發井成功率

密執安北部Niagaran礁體油氣勘探始於1968年,至1982年,新區預探井數1965口,發現543個油氣田,其中有4個油氣田儲量<30000桶,故不納入研究。同期開發井1281口。按年鑽井統計量及勘探井、開發井成功記錄簡略列於表12-1和圖12-2。在勘探的整個歷史中,勘探井和開發井成功率相當高。實際上,所有礁體勘探都是建立在地震資料基礎上的,高成功率與地震資料採集、解釋精細化有關,勘探成功率最高時期為1971~1973年,此後成功率逐漸下降,1980年後降至16%左右。到1982年底,整體平均為28%。然而,由於存在部分油氣不豐富、無經濟效益的礁體,故經濟成功率比地質成功率低。開發井成功率高峰期為1971~1972年,達67%~68%,此後降至40%~50%。

表12-1 1968~1982年勘探井、開發井分年度鑽井及成功率

圖12-2 勘探井、開發井成功率及累積儲量圖

12.2.2.3 油氣田規模分布

圖12-3為油氣田按可采儲量統計的頻率分布。該分布似乎遵從正態分布。在對數坐標圖上,顯示該分布接近對數正態分布,這也為統計所證實。然而,分布左側尾巴形態可能是人為的,不是地質因素而是技術、經濟因素引起的。另外,一些小礁體,盡管已確認,但由於只具邊界經濟效益或不具經濟效益,而未鑽探或未完善井網。這是許多勘探層均存在的普遍現象,稱為油氣田規模分布曲線的左側尾巴「經濟削截」。上述4 個儲量<30000桶的礁體即為非經濟礁體,不過,本勘探層的經濟削截比其他勘探層小。

圖12-3 1969~1982年發現的539個油氣田的規模分布圖

圖12-4 發現順序與油氣田規模關系圖

12.2.2.4 油氣田規模和發現順序

在許多含油氣盆地中,大油氣田通常被先發現,發現順序大致與油氣田規模順序相同。在密執安北部,此關系不明顯,大油田不總是先被發現。由圖12-4可見,最大油氣田是第五個被發現,第二大油田則是第117個被發現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並非所有礁體同時供勘探,二是多個公司同時在該區勘探。但圖12-4顯示,約一半油氣田發現後,新發現油氣田的規模隨勘探進程逐漸降低,這是典型的成熟勘探層的特徵。

12.2.2.5 發現率

圖12-5以100口井為增量顯示了每口預探井所發現的油氣儲量,可見:第401口井至第500口井階段每口預探井所發現儲量為155×106桶油當量。此後穩步下降至1982年每口預探井發現儲量0.02×106桶。

圖12-5 每100口井發現率圖

12.2.2.6 儲量分布

大型勘探層的另一特徵是:大多數儲量往往集中在少數大型和超大型油氣田中,且這些大型、特大型油氣田一般在勘探早期即已發現。在本研究區,沒有特大型礁體,所有礁體之量的規模差異小。所以,不存在其他勘探層表現的儲量不平衡分配現象,而儲量是更廣泛更均衡地分布。對照其他勘探層,本勘探層儲量分布曲線斜坡平緩(圖12-6)即說明了上述現象。只有8 個油氣田(為油氣田總數的5%),油氣可采儲量逾10×106桶油當量,其累積可采儲量也僅116×106桶油當量,僅占總儲量的11%。總儲量的25%發現於27個可采儲量>6.3×106桶油當量的油氣田(占油氣田總數的5%)中。這個比例小於許多其他勘探層,例如,在二疊盆地,60%的儲量集中在2%的油氣田中。

圖12-6 累積發現儲量分布曲線圖

12.2.2.7 發現曲線

勘探層的勘探史可用累積儲量與累積勘探數的關系曲線來概略表示,該曲線有時稱為「發現曲線」。密執安北部點礁勘探層的發現曲線如圖12-7所示,其函數關系式為

油氣資源評價方法與實踐

式中:Q——最終可采儲量;

W——勘探井數;

R——累積儲量;

K——比例常數,表示勘探整體效益。

上式為一負指數函數,它與Arps-Roberts發現過程模式不同,該公式所作發現曲線綜合所有油氣田的數據,而不管油氣田規模大小。曲線斜坡是發現率(以離散形式表示於圖12-5中)。發現率隨勘探進程而下降。累積發現儲量逐漸逼近上限制,即勘探層最終儲量。因此,發現曲線能用作估算勘探層最終資源量的工具。

勘探的整體效率用發現曲線的曲率表示,特別是用接近原點的曲線斜坡表示。早期發現率高,原點附近曲線抬升陡,發現整體勘探效率高。與其他勘探層對比,密執安北部發現曲線斜坡較緩。

圖12-7 發現曲線圖

12.2.2.8 產量記錄

1972~1986年北部礁體帶油氣產量簡略列於圖12-8。隨著發現增多,產量逐漸增加,1979年達到產量高峰,產油25.3×106桶、氣135.4×109立方英尺。到1978年,按當量看油氣產量近於相等。以後,氣產量超過油產量,其差距在1985年後明顯增加。截至1986年,該帶累積產油268×106桶和1.4×1012立方英尺(合283×106桶油當量)。

圖12-8 1972~1986年油氣產量

❼ 主要成礦帶基本地質特徵

1.別珍套-汗吉尕銅多金屬成礦帶

別珍套-汗吉尕銅多金屬成礦帶北起艾比湖-巴音溝南緣斷裂,南至科古琴山,大地構造單元為早、中石炭世島弧帶(圖3-1),與銅多金屬成礦作用有關的地層主要為中元古界淺變質碳酸鹽岩和硅質岩、泥盆系火山碎屑岩和熔岩等,侵入岩為海西中晚期中酸性侵入岩,這些岩石含銅豐度值遠遠高於地殼銅克拉克值,為銅礦床的礦源層(王永新,1994;丁乾俊等,1990)。成礦作用明顯與中酸性岩漿的侵入活動有關,主要形成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的銅多金屬礦床。銅多金屬礦床分布明顯受東西向區域性構造控制,從西到東有喇嘛蘇斑岩-矽卡岩型銅礦、喇嘛薩依矽卡岩型銅礦和達巴特斑岩型銅鉬礦等。

2.博羅科洛山南坡吐拉蘇金多金屬成礦帶

博羅科洛山南坡吐拉蘇金多金屬成礦帶位於吐拉蘇火山盆地,大地構造單元為早、中石炭世弧後盆地(圖3-1)。北西西向的區域性斷裂控制著弧後盆地斷陷區多個火山盆地的展布。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下石炭統阿恰勒河組碎屑岩,第四系沉積物。侵入岩主要為海西中期花崗岩、花崗閃長岩、二長花崗岩和二長斑岩。金礦床的賦礦圍岩多數為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火山岩,少數為淺成的二長斑岩。近東西向的區域性斷裂、南北向斷裂和火山機構控制著金礦體的分布。金礦床主要成因類型為淺成低溫熱液型,又可分為高硫型和低硫型,前者以京希布拉克、伊爾曼德、塔吾爾別克和阿庇因迪金礦為代表,後者以阿希金礦為代表,這些金礦床構成一個醒目的以阿希金礦為中心、與火山岩有關的金成礦帶(圖3-1)。

3.阿吾拉勒銅銀多金屬成礦帶

阿吾拉勒銅銀多金屬成礦帶位於伊犁盆地的阿吾拉勒山地區,大地構造單元為伊犁石炭-二疊紀裂谷帶(圖3-1)。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下二疊統陸相中基性火山岩、上二疊統砂礫岩和第四系沉積物。侵入岩主要為海西晚期淺成的花崗斑岩、流紋斑岩、石英鈉長斑岩、閃長玢岩和輝綠玢岩等,其K-Ar同位素年齡為239~285Ma(莫江平等,1996)。伊犁盆地北緣近東西向區域性斷裂控制著火山岩和淺成斑岩體的展布。銅銀礦床的賦礦圍岩多數為下二疊統陸相中基性火山岩,少數為淺成斑岩體。銅礦床主要有兩種成因類型,即與二疊紀陸相火山岩有關的火山熱液型銅礦和與海西晚期淺成侵入岩體有關的斑岩型銅礦,前者以窮布拉克、克斯布拉克和克孜勒克藏南銅礦為代表,後者以群吉薩依和109銅礦為代表。

❽ 地質工作的基本特點

在論述地質工作的基本特點之前應該先論述地質工作的性質,考慮到張炳熹院士在 《我國地質工作發展戰略的研究》中對地質工作的性質已做了系統深入的論述,在此不再重復。有關地質工作的特點,許多學者已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總結和說明。溫家寶總理2002 年的一席講話,用最簡練的語言對地質工作特點作了全面的概括。他指出 「地質工作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復深化過程,它的特點是科學與技術一體化,調查與研究一體化,野外工作與室內工作一體化,宏觀思維與微觀認識一體化,多學科綜合,多工種集成」。

一、野外調查是地質工作的基礎工作

地質工作的主要舞台在野外,直接對象是地質體和各種地質現象,它不同於一般的經濟活動和生產活動,也不同於一般所講的商品生產。它必須依靠系統的野外實地調查,獲得對地球 ( 殼) 的屬性所要求的正確的描述和記錄,提出相對正確的推理、認識和結論。離開野外基礎資料的獲取,有關地質問題是很難獲得解決的,各種研究及理論的產出無一不是以野外調查為基礎的。所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論模式的形成和建立,都有賴於野外取得的第一手資料能否准確地反映客觀實際。

新技術、新方法在地質學中的運用日益普遍。20 世紀 50 年代有些國家為解決地質問題利用了電子計算機技術,不少學者認為地質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計算機來處理和綜合數據,模擬作用過程,以及積累和傳播信息。其他新技術和新裝備,如航空和航天、遙感技術、直升機等可以算做是地質工作的 「硬體」,但作為 「軟體」的地質概念、模式、理論、考慮問題的思維方法以及野外實踐地質調查的第一手資料、數據仍然是基礎,沒有野外調查的地質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講,它不是真正的地質工作。

當今,高新技術在地質工作中雖然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對地質工作者來說,野外調查是地質工作的主體和基礎。如今雖然有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航空航天技術、遙感技術、資源衛星等利器可用,但鐵錘、羅盤、放大鏡等依然是第一手資料離不開的傳統工具。脫離野外實地調查、勘測,就談不上什麼叫地質工作,這是地質工作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

二、地質工作的成果是信息產品

地質工作是一項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調查研究工作,是一個反復和認識的過程。它不直接生產實物商品,而是通過各種方法、手段獲取地球 ( 地質礦產) 信息,經過研究加工後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地質工作成果的主要表達形式就是文字報告和圖 ( 表) ,它是認識自然和反映自然並有重大 ( 或重要) 使用價值的地質礦產信息產品,但不同於一般的商品。一個地區的地質工作報告及其圖 ( 表) 就是客觀地反映當時的一個地區的地質發展歷史及地質特徵等,可為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今後開展地質找礦工作提供相關依據。

由於對地質工作成果的特點認識有誤,所以在對地質工作的價值認識上、成果管理上就以一般的實物產品來衡量。如在成果績效評估上只重視直接的經濟效益,往往忽略了其信息的社會價值; 在成果管理上往往重視了量化的、顯性的成果,忽略了成果的隱性價值。

各種地質礦產信息是國家制定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規劃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學信息和地學依據。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對地質工作信息成果的收集、保存和開發利用。

三、地質工作是多學科交叉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合

對地質工作者來講,在野外地質調查工作中需要付出相當多的體力勞動,但是,在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和採集標本樣品或觀察中,並非單純的體力勞動,同時還在思維,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合,而室內工作是以腦力勞動為主。地質工作從總體上講,既有野外和室內相結合,又有學科、多工種交叉與協作,才能做好地質工作。

學科交叉是各學科發展的必然,但地質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范圍的廣泛,交叉程度的深入是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地質工作涉及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幾個大的學科,這些學科在地質工作中廣泛應用和發展後,就形成了數學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古生物學等專門的學科。同時,地質工作也涉及地理學、氣象氣候、天文、水利、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造就專門學科的地質工作科學家,但是從地質工作過程本身來講,必然是多種學科的配合與協作,其成果也必然是多種學科知識的綜合。作為一個地質工作者,最重要的、最需要的是要有復合知識及其野外工作實踐經驗。

目前,地質工作已由恩格斯稱為 「整理材料的科學」時代發展到嚴密科學體系的時代,研究對象已深入到人們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更深層次。因此,想靠表面現象的簡單堆積和歸納就希圖對地質現象有更深入的解釋,或找到更多更大的隱伏礦床,或處理新的地質難題,都是很難達到目的的。從研究地質現象到發現礦床或建立新概念,必然有反復認識的過程,如異常的篩選、礦床類型的確定、遠景區和找礦靶區的預測、礦床成礦模式和區域構造模式的建立等。運用科學的方法、手段進行調查與研究,有目的地取得必要的資料和數據,逐步破解關鍵問題,才能逐步對地質現象的認識趨於真實並做出更接近客觀的解釋,才能逐步縮小靶區,最後發現礦床。因此,猜測性的假說,科學的抽象和預測,創造性的思維,新的思路已成為地質工作,特別是普查找礦中發現礦床的必然。這就要求地質隊伍應該是一個知識、技術密集的隊伍,而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則需要有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地質工作的實踐經驗。地質部部長孫大光講過,地質學是一種帶有經驗性的科學,與一般的學科不同,在地質學的老前輩中,有許多人是在 40歲左右才著書立說的,甚至五六十歲以後還不斷地作出貢獻。這反映了地質工作是經驗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的特點,也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應如何去培養地質人才問題。

四、地質工作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地質工作是一項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工作,同時又是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從微觀尺度講,地質工作無法與生產和銷售直接掛鉤,這是許多人認為地質工作並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的原因。然而,從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尺度來看,地質工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非常明顯的。人類絕大多數能源來自地球,在當前一次性能源消費結構中,油氣、核能、水電都來自地球。地質工作在這方面直接的明顯經濟效益是可以用具體的數字去計算的。同樣,我國在礦產資源、水資源等方面均面臨嚴峻的挑戰,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是地質工作的經濟效益的重要貢獻。

地質工作所關注的另一個基本問題———地質災害 (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問題,是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其給社會帶來的破壞與損失是巨大的。可以肯定的是,地質工作在預測預報和減輕地質災害中的作用是明顯的,減少或降低這種經濟損失是地質工作的目標之一。地質工作既是經濟建設的先行,又貫穿於長期建設的全過程,滲透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地質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地質工作的間接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是無法用直接經濟效益的尺度去估算的。

由於地質工作是調查性質的,探索性質的,所以對地質工作的效益既有可以直接評價的部分,也有無法估量的社會影響價值; 既有眼前可以直接看到和計算的經濟效益,也有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檢驗才能顯現的效益; 既有立即產生的效益,也有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或將在歷史上較長時間都會產生影響的效益。這就是地質工作體現了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的結合、效益的滯後性與效益的長效性並存的特點。

五、地質工作規律是分層次多內容的組合

所謂 「地質工作規律」是指各類地質工作必須符合其學科、經濟特點,遵循其需求發展的客觀規律。它主要體現在對於地質工作程序、工作基本內容、基本要求和標准、合理的分析解釋、科學的結論判斷等方面的內容,也包括在管理過程中通過科學的組合協調各類工作,完成設定的工作任務,進行綜合研究,達到其具體設定的工作目標並符合實際的、學科特點的、經濟特點的具體內容。

地質工作是一項融自然科學、管理科學、經濟科學為一體的業務活動,其部署和實施應遵循科學規律。從地質工作發展的宏觀層面而言,應遵循社會經濟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求規律; 從地質工作的部署與實施層面而言,應遵循地質工作的學科規律; 從地質工作的社會經濟服務層面而言,應遵循地質工作的產業規律。地質調查、勘查、研究、教育、管理都有其內在的地質工作規律可循。從世界和我國的地質工作歷史實踐中,總結、提煉、吸取各種地質工作規律,提倡在地質工作的各個類別、各個環節、各個領域尊重規律性,增強科學性,減少盲目性,對提高我國地質工作的整體水平,為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提供優質的地質工作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地質工作規律從總體上來講,應該是有不同內容、不同層次的各類相關工作的規律性和相互協調的規律性的組合,每項工作和各相關工作規律性的和諧或失調、破壞,都將相應地影響地質工作最終目標的實現。因此,對地質工作客觀規律性的認識程度,在地質工作實施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質工作有著與其他學科工作相同或相近的普遍性的規律。例如,需求規律。推動地質工作發展的主要需求動力,是經濟社會既有經濟發展的需求,如礦產資源的需求,又有人類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對地質工作方方面面的需求,還有社會管理者、政府決策層的直接需求。

類比推理規律。由於地球本身或地殼物質整體上分布不均衡、不均一性,地質工作認識上的循序漸進,由個別到一般、由局部到整體、由粗及精、由表及裡、由淺及深,需要不斷積累信息,研究分析、類比推理及其綜合提升等,因此,類比推理及長期積累的規律性表現尤為突出。

多學科交叉規律。地質找礦或礦產勘查開發、地質工作服務領域擴大和地質科學研究等工作都需要多學科交叉滲透或多學科協作攻關; 同樣,地質工作的規劃部署、組織管理和地質成果存在的多樣性以及如何適應國家整體要求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也需要多學科交叉、配合或綜合協調,方能不斷推動地質工作發展。

這些普遍性規律,並非地質工作所專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許多工作中都有相同的特點。但由於地質工作的對象———地球的不均衡性及其地質作用發生過程早已完成,難於再現的特性更為突出,這對在地質工作中循序漸進的作法和對多解性的成果進行綜合協調,就顯得十分重要。

六、我國地質工作發展的國情特點

新中國地質工作的發展,同樣也遵循了地質工作的許多普遍性規律,但是,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階段,與其他國家對地質工作涵義的認知有所不同,使其具有明顯的國家特點和中國特色。

( 1) 非常規高強度地發展地質工作。由於新中國是由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接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階段,沒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新中國成立初期,地質工作基礎薄弱、人才匱乏、經濟實力不強,對地質工作的需求急迫,國家採取非常規方法發展地質工作。主要措施是: 集中使用人才、優先勘探已知礦床、加大投入地質教育; 聘請蘇聯專家,套用蘇聯規范標准,實行地質工作計劃管理; 發動群眾找礦和報礦。

( 2) 地質工作由多部門全面推進。由於對礦產資源勘查的強烈需求,以及後來各工業部門發展的分工需要,我國地質工作很快就由中央統一計劃的地質工作劃分為多個部門管理的地質工作,形成了地質工作綜合部門與工業部門的共同快速發展的態勢。改革前的所謂 「百萬大軍」的現實,以至於目前為止仍然存在的所謂 「地勘行業」和 「部門地質」,成為地質工作改革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 3) 地質工作的各專業、各階段發展不協調。基礎性地質工作薄弱,前期性的礦產普查工作落後,地質科學研究工作與地質調查工作相互脫節,成為一個階段以來難以解決的問題。

( 4) 地質工作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政策變化的影響而忽起忽落,發展不平穩。受政治體制的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催化,對地質工作高指標、急要求、搞會戰,主觀需要不顧客觀可能,過分強調了勘探工程的作用和數量的考核,違背地質工作科學認識和科學程序, 「長官意志」往往決定了一個階段地質工作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有許多的行政命令和主觀意志,是因為不了解地質工作的客觀規律,主觀願望是好的,但結果是對地質工作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浪費。

( 5) 計劃經濟體制對地質工作發展的影響。計劃經濟發展時期的地質工作,由於部門林立,各自部署和發展地質工作,導致地質隊伍發展過快,規模過大,工作重復,管理分散; 各部門的地質勘查工作以及地質調查與地質科研、地質教育之間配合不夠協調,地質工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服務面較窄,地質工作的運行機制有時背離科學規律和經濟規律,整體效益較差。國家計劃經濟體制對地質工作發展影響的是深刻的,改革開放以後經過艱難的探索和不斷調整,至今仍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