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開展地質災害科普活動
A. 科學普及活動
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在承擔大量科研任務的同時,不斷拓展面向社會各個層面的服務,一方面普及地質科學知識、展示地質科學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配合國家資源與環境政策,為提升全民資源意識與環境意識而開展廣泛的科普活動。
1.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建設了具有特色的科研環境和文化氛圍的系列工程:建成實驗室展示廳、重建實物與成果相結合的科技長廊,完善了大陸動力學(科普)博物館及大陸動力學石林園。2013年專家、學者、領導、學生等近300人次參觀了實驗室。
(1)實驗室新建的展示廳迎來多位國內外領導、專家參觀(圖18)。20多平方米的房間展示了實驗室「從地下室走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自強不息!」的歷程;展示了青藏高原20年,科學鑽探20年,國際合作20年的足跡;展示了在青藏高原和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研究方面實驗室主要貢獻者的業績。
在展示廳中央陳列的累累成果和科研創新的榮譽獎狀,反映了20年來團隊的付出和貢獻,奪目而風采;展示廳兩側陳列櫃中,在銀白色燈光照耀下,數百塊精美的岩石猶如水晶宮中深藏的珍寶,放發異彩,這是實驗室科技人員30多年來集結和精選的各類構造、岩石樣品,來自國內外的高高山峰和深深海洋,每一塊樣品都有深刻的科學含義,每一塊樣品都在述說石頭的故事……
圖18 院士、專家參觀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展示廳
(2)實驗室重建的科技長廊展示了最新動態成果。沿著實驗室400m長廊,在白色節能燈輝映下,圖片、文字、實物和立體模型多功能交替,「大陸動力學科技長廊」顯得格外生動、豐富。長廊包括兩大板塊:實驗室的介紹和發展規劃,以及實驗室最新成果。長廊重點展示了中國大陸科學鑽探、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大陸斷裂與地震、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中國高壓-超高壓變質帶、塔里木盆地與周緣造山帶、中央造山帶、地球物理探測,以及地幔礦物與地幔動力學的創新成果,並開辟了「青年強、國家強」青年學術園地(圖19)。
圖19 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長廊
2.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
根據自身特色,2013年5月和11月舉辦了兩次公眾開放周活動,讓公眾掌握地震基本知識、地質災害知識以及防災減災常識,通過參觀實驗室儀器設備讓公眾了解地質災害的研究以及治理,通過科普視頻讓公眾更直接的了解地質災害的發生以及自救知識。兩次開放周活動,共接待參觀1500餘人,發放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科普手冊800多本,開設防災減災大講堂2場(圖20)。
圖20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向小學生講解地震常識
3.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先後組織了「全國地質古生物博物館館長專業培訓班」、「遼寧古植物化石特展」、「小小講解員」培訓、「世界地球日」、「手拉手——地球與生命同行」等11次科普活動,協助建昌縣政府在北京舉辦《走進鳥的故鄉——建昌化石進京特展》,出版科普專著1部,並與建昌縣政府簽署了有關化石保護與科學普及的合作簽字儀式。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20餘萬人次。2013年8月,實驗室所屬博物館被授予國土資源部第三批「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及「遼寧省環境教育基地」等稱號,科普教育基地數量達7個(圖21)。
圖21 東北亞古生物演化重點實驗室主任孫革在「建昌化石進京展」為來賓講解
4.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海洋六號」調查船2013年10月在太平洋上執行大洋第29航次科考任務時,通過衛星信號在線給廣州市近百名中學生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科普課。課堂通過現場感受科考人員工作生活環境、實際操作視頻、與科考隊員面對面交流答疑等形式,將海洋科考以直觀生動形象的一面呈現給廣大師生。通過虛擬搭乘「海洋六號」,海洋愛好者們了解到了更多的海洋科考知識,提高了對我國海洋科考的認知度,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建設海洋強國意識。整個活動通過中國科技網、騰訊網、金羊網、廣州科普網和國土資源部網站等向全國中小學生與網友在線直播(圖22)。
圖22「海洋六號」太平洋-廣州海洋科普課堂
5.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
積極參與青島市組織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宣傳活動,讓大眾了解「可燃冰」,擴展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研究的公眾認知度;成為青島二中分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基地;青島市第39中學海洋班近40位師生2013年12月參觀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使師生了解了「可燃冰」的生成、運移及富集等相關科學知識(圖23)。
圖23 青島市第39中學海洋班參觀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
6. 農用地質量與監控重點實驗室
2013年,國土資源部實驗室被命名為「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全面深化與主流媒體合作,取得良好效果,如《誰愛種地》在央視財經頻道(CCTV2)播出;《惜土如金》在央視農業頻道(CCTV7)播出;《行走土地試驗田》在央視新聞頻道(CCTV13)播出。2013年5月舉辦「耕地質量與糧食安全」的科普講座,參會人員100餘人。2013年8月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組織召開了「耕地保護夏季交流會」,參會人員100餘人。2013年8月下旬,組織安排以大學生和中學生為主體的「秦皇島—天津—北京—張家口—大同—朔州」一線以耕地保護和耕地資源綜合考察為目的的夏令營活動,參加人數150餘人(圖24)。
圖24 農用地質量與監控重點實驗室組織的科普活動
7.金礦成礦過程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
與山東地科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地科杯」「珍惜資源愛我國土」有獎徵文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獎徵文活動的開展,普及了地球科學和國土資源知識,加深了青少年對國情和省情的認識,對從小牢固樹立資源節約意識和科學發展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圖25)。
圖25 金礦成礦過程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主辦的「珍惜資源愛我國土」有獎徵文活動表彰大會現場
B. 為什麼要制定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
地質抄災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為襲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涉及的專業比較多,通常說的如大水工環(即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力學(岩土力學\材料力學\工程力學),岩土錨固技術,地質災害評估\勘察\設計\防治工程,測量學等。
C. 為什麼要在可研階段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地質勘察報告是每個設計階段都需要的;地質災害報告只有在「地質災害易回發區內」建設時才需答要提供,由於歸口國土部門,涉及部門利益,不是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也常常被要求做地質災害報告。按國務院令是在可研階段,按編製法可放在初設階段,如果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內建橋應該在可研階段完成的,否則可以不做,或者在初設階段補份報告、走下程序;特大橋一般還要求提供地震安全性評價評價報告。
D. 地質災害防治宣傳要點
利用報刊、電視、廣播各種媒體廣泛宣傳防災減災基本知識和技能,對縣、鄉、村群內測群防人員定期舉辦容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提高防災減災水平,在大中小學校開展地質災害基本知識普及宣傳活動,增強廣大師生地質災害防災意識。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國土地日」和「全國防災減災日」等時機,在全縣廣泛開展減災科技「宣傳日」和「宣傳周」等活動,增強各級領導和廣大公眾的防災減災和保護地質環境意識。
E. 為什麼要在可研階段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地來質勘察報告是每個設計階源段都需要的;地質災害報告只有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建設時才需要提供,由於歸口國土部門,涉及部門利益,不是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也常常被要求做地質災害報告。按國務院令是在可研階段,按編製法可放在初設階段,如果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內建橋應該在可研階段完成的,否則可以不做,或者在初設階段補份報告、走下程序;特大橋一般還要求提供地震安全性評價評價報告。
F. 社區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有哪些方面的內容
近幾年,我國多次經歷破壞性特別嚴重的各類自然災害,生命和財產損失都相當嚴重,很多市民對於自然災害的危害性以及如何在災難來臨之時盡量減少損失知之甚少,一些中小學生更是認為學校的防災減災教育更是像背課文一樣,許多學生都不能對這些問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理解.為什麼在面對如此之多的血的教訓的時候,市民的防災減災意識還是如此薄弱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不夠到位.相當多數的市民對國家防震減災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如何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知之甚少,再加上呼和浩特市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特別重大的自然災害,更使廣大市民存有僥幸心理,沒有主動了解防災減災知識的需求.而目前直接進行的防災減災宣傳規模不大、影響不廣,僅限於在某些特殊的日子裡集中的進行,形式也比較單調,宣傳的內容雖然非常具有使用價值,但是難以引起市民們的充分重視.二是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普及工作不到位.街道和社區缺乏具備專業知識的防災減災工作人員,僅僅依靠一般性的防災減災知識宣傳,無法建立防災減災宣傳的長效機制,也就不能潛移默化的將防災減災意識和知識灌輸到每一名市民的腦海中.三是防災減災演練活動進行的不夠積極.防災減災的演練僅在某些特定的時間作為一種紀念活動來進行,致使廣大市民並不熟悉社區應急避難場所的位置、災害預警信號和應急疏散路徑等一系列防災減災的重要方式方法,在真正的災害來臨之時只能是慌了手腳.基於以上原因,在提高市民防災減災意識方面,街道和社區在今後的工作中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著力提高居民防災減災意識:一是積極開展防災減災文化宣傳活動.街道和社區要積極尋找恰當契機,大力弘揚我國傳統防災減災文化,大力弘揚近年來在應對汶川、玉樹地震中凝聚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以及在應對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彰顯的抗洪救災精神.要充分發揮各類公共文化場所、重特大自然災害遺址和有關紀念館的教育、警示作用.要通過組織現場觀摩學習、舉辦專題知識講座、在新聞媒體開設專欄專題等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文化宣傳活動,努力營造全民參與防災減災的文化氛圍.二是大力推進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普及工作.要加強面向廣大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知識、技能的普及,編制、出版符合行業或地區災害風險特點的防災減災知識讀物、影視作品,通過張貼海報、放置展板、分發資料、現場咨詢等方式,開展有針對性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活動.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優勢,推動防災減災知識和政策法規宣教進機關、進學校、進企事業單位、進社區、進家庭.要加強宣傳引導,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增強廣大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三是廣泛開展防災減災演練活動.要針對潛在災害風險和區域災害特點,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等開展防汛抗旱、防震減災、防風防雷、地質災害防禦、消防安全、事故防範、衛生防疫等方面的應急演練活動.有條件的地方要組織社區居民開展應急救災演練,讓群眾了解社區應急避難場所的位置,熟悉災害預警信號和應急疏散路徑,提高社區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演練活動要廣泛動員群眾參與,加強宣傳力度,形成聲勢,擴大影響.要想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單憑政府一家之力,收效甚微.西街街道辦事處秦瑤 供稿
G. 為什麼要做地質災害自動化預警
因為人及人控的機器都有一些疏忽,
地質災害自動化預警是為了防患於未然
H. 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災害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人類工程活動無論是在深度上還是在廣度上都日益加劇,顯示出強大的威力。特別是對自然斜坡的不合理開挖,打破了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斜坡平衡狀態,造成斜坡變形失穩,已成為觸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調查區人類工程活動主要包括:農林牧業活動、城鎮與農村建設、道路工程建設、水利工程建設和礦產資源開發等。
黃土高原地區自古就有斬坡挖窯居住的習慣,雖然現在經濟條件有所改善,但是受地形條件制約,斬坡平基建宅、箍窯以及修建工程設施現象仍然不可避免(圖4-20)。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建設加快,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內,寶塔區三山夾兩川的狹窄城區成為調查區人口最為密集的地方,僅16km2的城區就分布有13萬常住人口和5萬外來及流動人口,人口密度高達1萬/km2以上。人口的過量增加,在客觀上加大了對居住用地的要求,土地資源日趨緊張,人們的居住場所呈現出向沖溝及附近更危險地帶擴展的趨勢,斬坡現象加劇。
在經濟建設方面,基礎建設大規模動用土方工程,已修建有高速公路一條,省道3條,區道5條,鄉道6條,村級道路297條,公路密度為45.2km/100km2。西(安)延(安)-延(安)神(木)鐵路全面開通;延安機場現已進行跑道改造,210 國道縱貫南北;黃陵-延安,延安-榆林,延安-安塞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通往鄰縣的公路全部進行了提級改造。靖邊-西安的天然氣輸氣管道橫貫全區。上述工程建設,都離不開大規模地動用土石方工程,難免對原本穩定的自然地質環境形成干擾和破壞,其作用強度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由此所觸發的地質災害也呈現增高的態勢。
圖4-20 人類工程活動改變斜坡原始坡度狀態示意圖
人類工程活動一般多選擇在較寬闊的河谷。黃土地層遭受地質時期的長期侵蝕,已形成坡度相對平緩的黃土梁或峁,尤其是全新世以來,地殼活動變緩,氣候乾旱少雨,谷坡經過地質歷史時期的各種侵蝕作用,應力釋放和調整亦基本完成,斜坡一般處於穩定或基本穩定狀態。在自然條件下,一般不會發生重大滑坡崩塌災害。人類工程活動,如削坡、載入等作用,將原有的平衡狀態打破,使斜坡產生卸荷、拉張和風化裂隙,在雨季易產生滑坡和崩塌地質災害。本次調查的新滑坡和崩塌災害,無一不與人類不合理的工程經濟活動有關。13處滑坡中有10處與削坡建窯建房有關,2處與公路鐵路建設有關,1處由水利工程引發;16個崩塌災害點,有9處是與建窯建房削坡過陡有關,7處與公路建設邊坡處理不當有關。人類不合理的工程經濟活動這一因素應當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圖4-21)。
圖4-21 不同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比例圖
1—削坡建窯建房;2—公路鐵路建設;3—水利工程建設
採用FLAC3D模擬軟體對黃土邊坡進行模擬,結果表明,在40m坡高條件下,30°和45°邊坡的強度折減在坡腳處最為顯著(圖4-22),從力學機制上也證明了,斬坡是觸發滑坡崩塌地質災害的直接因素。
圖4-22 30°(上)和45°(下)邊坡強度折減模擬圖
綜上,在地質災害諸多形成條件中,地質環境條件變化緩慢,人類工程活動和降雨則是最活躍的因素,二者的雙重作用是誘發地質災害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
I. 對地質災害開展一次調查 怎麼辦
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山地丘陵地質災害調查等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調查精度,對人類活動區范圍內的不穩定斜坡、高陡邊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開展
J. 為什麼要進行地質災害監測
地質災害是當前世界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每年因為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都是所有災害中最嚴重的。進行地質災害監測,預先進行人群疏散,是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唯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