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斷層地質學是什麼意思

斷層地質學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28 12:33:07

1. 地質學斷層問題, 斷層的走向表示為NNE,傾向SWW.高人可以幫小弟解釋一哈是怎麼回事么,

在地質中,一般標示都是這樣的,NNE是北北東的意思,表示斷層走向比北東更加偏北,而南西西,是比南西走向偏西.

2. 地質學斷層問題,請地質前輩幫忙解答

在地質中,一般標示都是這樣的,NNE是北北東的意思,表示斷層走向比北東更加偏北,而南西西,是比南西走向偏西。

3. 什麼叫斷層(岩石)怎麼造成的

岩層錯斷形成.地質應力可以造成斷層

4. 什麼是斷層

地殼運動會使岩層發生斷裂,斷裂岩層沿著斷裂面發生相對移動的現象就叫斷層。斷層一般是岩體沿斷裂面上下錯動。

聖安德烈斯斷層有其突出的特點。它不象常見的斷層那樣上下錯動,而是彼此平行滑動,也就是在水平方向上的前後錯動。斷層的東側向南,西側向北,滑動的速度也很可觀。一九○六年,聖弗蘭西斯科大地震時,一次就滑動了六米,在地面上產生一條三百多公里長的大裂縫。

聖安德烈斯斷層引起科學家們極大興趣。科學家們發現,這個斷層一直處於不停地運動中。在多數情況下,斷層的移動很慢。但移動的速度並不總是一樣的,有時快一些,有時又突然慢下來。如果沒有精確的測量儀器,人們用肉眼是很難發現斷層移動的。科學家把這種斷層移動叫「蠕動」。

在一九五六年,人們用肉眼看到了這種滑動現象。在那一年,一座湊巧建築在聖安德烈斯斷層上的葡萄酒廠的鋼筋混凝土廠房,突然發現有一條很大的裂隙。經過調查,這個建築物的裂縫,既不是地基基礎不好,也不是建築材料質量不好或施工問題造成的。它的斷裂來源於地下那條不斷滑動的斷層。

聖安德烈斯斷層上發生過許多奇怪現象。一家草坪木柵欄突然從中間斷開,鐵軌發生意外的彎曲,就是那些穿過斷層的河流也因為斷層的移動,河道不能順直地流動,造成非常奇怪的拐彎。

科學家們用精密的測量儀器對斷層兩側進行過反復測量,最後測出,聖安德烈斯斷層平均每年彼此滑動距離為十毫米。

「十毫米」,這是一個多麼小的數字。但是,用地質學的觀點看,這個數字是相當驚人的。聖安德烈斯斷層至少已經存在一億多年了。在這漫長的年代裡,移動速度按每年十毫米算,加起來就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字。

科學家們估計,這個斷層已經相對移動了二百六十公里!

聖安德烈斯斷層的活動給地震科學家研究地震成因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天然實驗室。地震科學家在這個斷層附近布置了許多台儀器,晝夜不停地觀察著斷層的一舉一動,把這些現象統統記錄下來,進行詳細地研究,探索地震的起因和規律。

科學家們認為,地殼的運動應該是地震發生的基本根源。

現在可以這樣說,地球表面的地殼各個部分總是或多或少地運動著。它們有的彼此分離,有的彼此擠壓,有的相互錯動。這樣,地殼間就產生了十分強大的壓力。

科學家們推測,地球上某一地區在地震發生之前,那裡的地殼正受到日益增加的強大壓力。這種巨大的壓力不斷地積累著,增加著。地殼壓力可以引起地殼的變形:輕度的傾斜或者翹起。斷裂帶是地殼的薄弱部分,當地殼所受的壓力達到一定限度,足以超過地層之間斷層摩擦力的時候,斷層就會急劇活動,山崩地裂的地震就發生了。

5. 地質學中的右旋正斷、右旋逆斷、右旋走滑、左旋正斷(逆斷、走滑)到底是什麼意思

正斷層(normal fault)是指上盤下降,下盤相對上升。斷層面傾角一般在45°以上。內這種斷層多為張力或重力作用形容成。(2)逆斷層(revers fault)指上盤上升,下盤相對下降的斷層。這類斷層主要由水平擠壓而形成,按斷面的傾角又分為:沖斷層(斷面傾角>45°);逆掩斷層(斷面傾角在25°—45°間);輾掩斷層(斷面傾角<25°)。

6. 地質學是什麼意思

地質學(geology)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 雅丹地貌
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於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應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岩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編輯本段發展回顧
人類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門學科,地質學成熟的較晚。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龐大的地球及其悠遠的歷史,這決定了這門學科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它是在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的爭論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地質學的萌芽時期
(遠古~公元1450年) 人類對岩石、礦物性質的認識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中國,銅礦的開採在兩千多年前已達到可觀的規模;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禹貢》《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石頭論》都是人類對岩礦知識的最早總結。 在開礦及與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地質作用,並進行思辨、猜測性的解釋。我國古代的《詩經》中就記載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關於地殼變動的認識;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海陸變遷是按一定的規律在一定的時期發生的;在中世紀時期,沈括對海陸變遷、古氣候變化、化石的性質等都做出了較為正確的解釋,朱熹也比較科學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質學奠基時期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藝復興為轉機,人們對地球歷史開始有了科學的解釋。義大利的達·芬奇、丹麥的斯泰諾、英國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對化石的成因作了論證。胡克還提出用化石來記述地球歷史;斯泰諾提出地層層序律;在岩石學、礦物學方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200多種礦物、岩石和化石;德國的阿格里科拉對礦物、礦脈生成過程和水在成礦過程中的作用的研究,開創了礦物學、礦床學的先河等等。
地質學形成時期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和啟蒙思想的推動和影響下,科學考察和探險旅行在歐洲興起。旅行和探險使得地殼成為直接研究的對象,使得人們對地球的研究從思辨性猜測,轉變為以野外觀察為主。同時,不同觀點、不同學派的爭論十分活躍,關於地層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論和火成論的爭論在18世紀末變得尖銳起來。 德國的維爾納是水成論的代表,他提出花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積而成的,並對岩層作了系統的劃分。英國的赫頓提出要用自然過程來揭示地球的歷史,以及地質過程「即看不到開始的痕跡,也沒有結束的前景」的均變論思想。水火之爭促進了地質學從宇宙起源論、自然歷史和古老礦物學中分離出來,並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出現在17世紀的《徐霞客游記》也是對自然考察所獲得的超越時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層劃分的原則和方法已經確立,地質時代和地層系統基本建立起來。 而此時的礦物學沿著形態礦物學和礦物化學方向發展,美國丹納的《礦物學系統》標志著經典礦物學的成熟;1829年,英國的尼科爾發明了偏光顯微鏡,使得顯微岩石學的迅速發展成為可能;法國博蒙於1829年提出地球冷縮造山的收縮說,對近百年來的構造理論產生重大影響。 這樣,有關地球歷史的古生物學、地層學,有關地殼物質組成的岩石學、礦物學,和有關地殼運動的構造地質理論所組成的地質學體系逐漸形成了。 19世紀上半葉,有關災變論和均變論的爭論,對地質學思想方法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居維葉是災變論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災變造成生物滅絕的觀點。英國的萊伊爾是均變論的主要代表,他堅持「自然法則是始終一致」的觀點,並提出以今論古的現實主義方法。在爭論中,地質均變論逐漸成為百餘年來地質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統觀點。
地質學的發展時期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工業國家都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是地質學從區域地質向全球構造發展,並推動了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迅速建立和發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對冰川學的研究,以及英國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殼均衡理論;有關山脈形成的地槽學說,經過美國的霍爾和丹納的努力最終確立起來;法國的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概念;奧格對地槽類型的劃分使造山理論更加完善;奧地利的休斯和俄國的卡爾賓斯基則對地台作了系統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紀地質學研究的總結,同時休斯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從全球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預示了20世紀地質學研究新時期的到來。 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
現代地質學的發展
(公元1910~) 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和工業的發展,使得石油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陸續形成獨立的分支學科。在地質學各基礎學科穩步發展的同時,由於各分支學科的相互滲透,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與地質學的結合,新技術方法的採用,導致了一系列邊緣學科的出現。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體地球的圈層構造以及洋殼與路殼結構的區別;高溫高壓岩石實驗研究,為人們認識地殼深處地質過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地質學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過渡,並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 20世紀50~60年代,全球范圍大規模的考察和探測,使地質學研究從淺部轉向深部,從大陸轉向海洋,海洋地質學有了迅速發展。同時古地磁學、地熱學、重力測量都有重大進展,為新的全球構造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這個基礎上,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7. 地質學上什麼是上盤,下盤,正斷層逆斷層,不要照搬教科書上的!

簡單說,如果你認為斷層的斷層面都是一個斜面,斷層面和地面(此處回代指斷層上表答面,下同)夾角是銳角的是上盤,斷層面與地面夾角是鈍角的是下盤。斷面之上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斜線上面是上盤,斜線下面壓的是下盤。
正斷層是上盤相對下盤下降,宏觀上看,理想的斷層模型是上盤的地面比下盤低

8. 什麼叫斷層

這樣的:地殼中的斷裂很多。當斷裂面兩邊的岩層發生了位置的相對錯動,內這種情況,在地質學中稱為斷層容。

構造地震的發生,多半是由於原來那裡就有斷層,當斷層兩邊的斷塊再一次錯動的時候,就發生了地震,也有些地震是由於新斷層的產生而造成的。對於這種斷層兩邊的斷塊還在上升下降或水平位移的斷層,我們稱為活動斷層。活動斷層或一般斷層在地殼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常常成群地在一定的地帶出現,這種地帶我們稱為斷裂帶,對活動斷層而言,便稱為活動斷裂帶。地震的發生大多與活動斷裂帶有關,特別是兩條活動斷裂帶的相交處,更是地震發生的靈敏地區。

9. 什麼是斷層,它與地震有關嗎

地殼中的斷裂很多。當斷裂面兩邊的岩層發生了位置的相對錯動,這種情專況,在地質學中屬稱為斷層。

構造地震的發生,多半是由於原來那裡就有斷層,當斷層兩邊的斷塊再一次錯動的時候,就發生了地震,也有些地震是由於新斷層的產生而造成的。對於這種斷層兩邊的斷塊還在上升下降或水平位移的斷層,我們稱為活動斷層。活動斷層或一般斷層在地殼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常常成群地在一定的地帶出現,這種地帶我們稱為斷裂帶,對活動斷層而言,便稱為活動斷裂帶。地震的發生大多與活動斷裂帶有關,特別是兩條活動斷裂帶的相交處,更是地震發生的靈敏地區。

10. 斷層的詳細定義

斷層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斷層 英文名稱:fault 定義1:岩體受力作用斷裂後,兩側岩塊沿斷裂面發生顯著位移的斷裂構造。 所屬學科:電力(一級學科);通論(二級學科) 定義2:岩體在構造應力作用下發生破裂,沿破裂面兩側的岩體發生顯著的位移或失去連續性和完整性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形跡。 所屬學科:水利科技(一級學科);水利勘測、工程地質(二級學科);工程地質(水利)(三級學科).構造形態 斷層的形成斷層是構造運動中廣泛發育的構造形態。它大小不一、規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數百、上千千米。但都破壞了岩層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在斷層帶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沿斷層線常常發育為溝谷,有時出現泉或湖泊。 是什麼力量導致岩層斷裂錯位呢?原來是地殼運動中產生強大的壓力和張力,超過岩層本身的強度對岩石產生破壞作用而形成的。岩層斷裂錯開的面稱斷層面。兩條斷層中間的岩塊相對上升,兩邊岩塊相對下降時,相對上升的岩塊叫地壘;常常形成塊狀山地,如我國的廬山、泰山等。而兩條斷層中間的岩塊相對下降、兩側岩塊相對上升時,形成地塹,即狹長的凹陷地帶。我國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都是地塹。 斷層對地球科學家來說特別重要,因為地殼斷塊沿斷層的突然運動是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科學家們相信:他們對斷層機制研究越深入,就能越准確地預報地震,甚至控制地震。 編輯本段組成要素 特大斷層——東非大裂谷破裂面兩側岩塊發生顯著相對位移的斷裂構造。規模大小不等 ,大者沿走向延伸數百千米 ,常由許多斷層組成,可稱為斷裂帶;小者可見於手標本。幾何要素 斷層由斷層面和斷盤構成。斷層面是岩塊沿之發生相對位移的破裂面。斷盤指斷層面兩側的岩塊,位於斷層面之上的稱為上盤,斷層面之下的稱為下盤,如斷層面直立,則按岩塊相對於斷層走向的方位來描述。斷層兩側錯開的距離統稱位移。按測量位移的參考物的不同,有真位移和視位移之分,真位移是斷層兩側相當點錯開的距離,即斷層面上錯斷前的一點,錯斷後分成的兩個對應點之間的距離,稱為總滑距;視位移是斷層兩側相當層錯開的距離,即錯動前的某一岩層,錯斷後分成兩對應層之間的距離,統稱斷距。 通常按斷層的位移性質分為:①上盤相對下降的正斷層。②上盤相對上升的逆斷層。斷層面傾角小於30°的逆斷層又稱沖斷層。正斷層和逆斷層的兩盤相對運動方向均大致平行於斷層面傾斜方向,故又統稱為傾向滑動斷層。③兩盤沿斷層走向作相對水平運動的平移斷層,又稱走向滑動斷層(簡稱走滑斷層)。 編輯本段分類根據斷層線上原來相鄰接的兩點在斷層運動中的相對運動狀況可以將斷層分類。 斷層如果它們的運動只在水平方向上,並且平行於斷層面,那麼這斷層叫走向滑動斷層。走向滑動斷層又進一步分為右滑和左滑斷層。 如果一個觀察者站在斷層的一側,面向斷層,另一邊的岩塊向他左方滑動,那它就叫左滑斷層。之所以如此稱呼,因為要追索被移動了的地表特徵時,該人需沿斷層線轉向左邊,才能在那一邊找到與這邊相對應的特徵。這種走向滑動斷層也叫右旋或左旋、右行或左行斷層,或統稱走向斷層。加利福尼亞聖安德列斯斷層是一條右旋斷層或滑動斷層。 沿斷層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對運動,則是傾向滑動斷層。上盤相對下盤向下運動的傾向滑動斷層是正斷層。 當斷層面傾角小於或等於45°,上盤相對下盤作向上運動時,叫沖斷層,而若斷層面傾角大於45°,則稱逆斷層。 兩盤相對運動方向界於走向滑動斷層和傾向滑動斷層之間的,叫斜向滑動斷層。 斷層兩盤之間的相對位移常被叫作斷層落差和平錯。落差反映垂直位移,而平錯反映水平位移。以上所說的斷層都有一個共同的運動特點,即在運動中兩盤的構造保持著平行。 但也可以有這樣的斷層,相鄰兩盤塊體之間發生了扭動、轉動,這樣的斷層被稱為旋轉斷層或剪狀斷層. 上面這張照片里山嶽右邊的線形結構,就是美國加州著名的聖安地列斯斷層,它也是地球表面最長和最活躍的斷層之一。 聖安地列斯斷層的深度有15公里,存在的時間已經超過2000萬年。照片是從奮進號太空梭拍攝的雷達影像和測地衛星的真色影像所組合出來的。巨大的太平洋板塊沿著聖安地列斯斷層,相對於北美板塊向北漂移,平均每年移動數厘米,按這種移動速率,經過數百萬年後,地球表面的陸塊分布和現在比起來,將會有很大的不同。 編輯本段知識分類自然科學篇>地球科學(地理學家、地質學家) 地殼中岩石的斷裂。地殼的擠壓力或張力使斷裂兩側的岩塊發生相對位移。斷層的長度可由幾公分到數百公里,沿斷裂面(斷層面)的位移也可由不到1公分到數百公里。位移往往分布在由無數單個斷層組成的斷層帶內,斷層帶可寬數百分尺。斷層分布不均勻,在某些大區域內一個斷層也沒有;而一些地區則被各樣大小的無數斷層所切割。斷層有直立的、水平的,或向任何角度傾斜的。斷層面上部的岩塊稱為上盤;下部的稱為下盤。 斷層面能被磨得很光滑,留下摩擦的條痕稱為斷層擦痕;斷層面兩則岩石可能被壓碎成細粒黏土狀,稱為斷層泥;如壓碎的岩粒較粗,則稱為斷層角礫。有時斷層鄰近的岩層,由於抵抗滑動也會發生褶皺或彎曲。有厚土層的地區斷層面通常被覆蓋。斷層面兩側斷塊的位移一般根據沉積層或其他標志如礦脈和岩牆來測定(相對於某一平面如海平面的絕對位移一般是測不出的)。 沿斷層的運動可以是旋轉運動,兩側斷塊彼此相對旋轉。斷層的視運動可以是與實際運動完全不同的,侵蝕作用把實際運動形跡都消除了。運動可以是持續蠕動,或在數秒內發生幾公尺數量級的躍動。大部分地震是沿斷層的快速運動引起的。斷層可根據其傾角和相對運動以及視運動來分類。正斷層或重力斷層是由於地殼受豎直擠壓拉張而形成的。上盤向下滑動,傾角一般大於45°。這種斷層在世界上到處可見到。在美國猶他州和內華達州,斷層形成山脈一側或兩側的邊界。斷裂時因上盤向下滑動數千公尺變為谷底而相對形成了這些山脈。 逆斷層是由於地殼收縮,受水平擠壓力造成的。由於向上最易減壓,上盤往上移動覆蓋在下盤之上,其傾角一般小於45°;大於45°的類似斷層,稱為沖斷層。如逆斷層的傾角很小,而位移總量卻很大時,稱為逆掩斷層。大型逆斷層是維吉尼亞州和田納西州嶺谷地區中阿帕拉契區域的特色。走向滑斷層(或稱平移斷層)大體上也因水平擠壓形成。其差別只在於,最易減壓的是幾乎平行於擠壓力的水平方向。斷層面基本上是直立的,沿側向運動。這種斷層分布廣泛,往往導致大洋中脊發生斷錯。聖安德烈亞斯斷層是這種類型斷層著名的陸上例子,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時其最大位移有6公尺(20呎)。在最近幾百萬年期間,沿這條大斷層的總錯距足有數十公里。 編輯本段認識標志野外認識斷層及其性質的主要標志是:① 地層、岩脈、礦脈等地質體在平面或剖面上突然中斷或錯開。②地層的重復或缺失,這是斷層走向與地層走向大致平行的正斷層或逆斷層常見的一種現象,在斷層傾向與地層傾向相反,或二者傾向相同但斷層傾角小於地層傾角的情況下,地層重復表明為正斷層,地層缺失則為逆斷層。③擦痕,斷層面上兩盤岩石相互摩擦留下的痕跡,可用來鑒別兩盤運動方向進而確定斷層性質。④牽引構造。斷層運動時斷層近旁岩層受到拖曳造成的局部弧形彎曲,其凸出的方向大體指示了所在盤的相對運動方向。⑤由斷層兩盤岩石碎塊構成的斷層角礫岩、斷層運動碾磨成粉末狀斷層泥等的出現表明該處存在斷層。此外還可根據地貌特徵(如錯斷山脊、斷層陡崖、水系突然改向)來識別斷層的存在。 編輯本段危害根據斷層面(即岩石的裂縫和兩塊岩石運動過程中產生的裂縫)位置的不同特徵,科學家將斷層分為四種類型: 正斷層在正斷層中(查看下面的動畫),斷層面幾乎是垂直的。上盤(位於平面上方的岩石塊)推動下盤(位於平面下方的岩石塊),使之向下移動。反過來,下盤推動上盤使之向上移動。由於分離板塊邊界的拉力,地殼被分成兩半,從而產生斷層。 正斷層:逆斷層的斷層面也幾乎垂直,但上盤向上移動,而下盤向下移動。這種類型的斷層是由於板塊擠壓形成的。 沖斷層與逆斷層的移動方式相同,但斷層帶幾乎是水平的。在這類同樣是由擠壓形成的斷層中,上盤的岩石實際被向上推移至下盤的頂部。這是在聚合板塊邊界中產生的斷層類型。 逆斷層:在平移斷層中,岩石塊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動。正如轉換板塊邊界中所述,地殼塊相互滑動時形成這些斷層。 平移斷層:在所有類型的斷層中,不同的岩石塊緊密地相互擠壓,在移動過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這種摩擦足夠大,這兩塊岩石將咬合,因為摩擦力使它們無法相互滑動。在這種情況下,來自板塊的力量繼續推動岩石,從而增大施加在斷層上的壓力。 如果這種壓力大到可以克服摩擦力,岩石塊將突然向前運動。換句話說,當構造作用力推動「咬合」岩石塊移動時,積聚了潛在的能量。在這些板塊最終移動時,這些積聚起來的能量變成了動能。一些斷層的變動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明顯變化,但也有一些岩石的變動發生在地表以下的岩石中,因此無法形成地表斷裂。 產生斷層的最初震動,以及沿已經形成的斷層產生的突如其來的劇烈變動稱為主要震源。多數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因為這是板塊運動張力最強的部分。地震會形成斷層帶,即相互交織的斷層組。在斷層帶,由一個斷層釋放的動能可以增大周邊斷層的壓力(潛在能量),導致發生其他地震。這就是短時間內一個區域可能發生多次地震的原因之一。 地震也常常發生在板塊中央。事實上,美國有記載的一系列強力地震就發生在北美大陸板塊的中央。1811年和1812年這些地震襲擊了幾個州,其震源位於密蘇里州。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科學家發現了該地震的可能來源:一條深藏於多層岩石層下面的斷層帶,它已經存在了6億年之久。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