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土壤地質背景調查調查什麼內容

土壤地質背景調查調查什麼內容

發布時間: 2021-02-28 11:38:52

❶ 農業地質背景調查

農業地質背景調查屬基礎性調查項目,主要是在以往地質資料的系統整理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基於地學意義的成土母質分類,結合農業部門相關資料,建立地質學與土壤學之間的聯系紐帶——土壤地質單位,開展土壤母岩、土壤調查和土壤礦物分析與元素生態有效性研究、土壤地球化學演化研究等工作,編制全省及3個重點區的農業地質背景圖,為農業地質環境綜合研究提供基礎性背景資料。其調查和成果數據如下。

1)以控制主要土壤地質單位的土壤地質剖面共有103條,主要分布於浙北、浙東、浙中3個重點調查區。

2)根據層位在剖面上採取土壤樣,其中全量分析共268件;微量元素有效態共268件;pH值、有機質共268件;礦物組成共268件。岩石樣也取自剖面點上,其中全量分析42件,薄片共37件。

土壤樣的分析測試項目有:①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53項(SiO2、Al2 O3、F2 O3、MgO、CaO、Na2 O、K2 O、Ag、As、Au、B、Ba、Be、Bi、Br、C、Cd、Cl、Co、Cr、Cs、Cu、F、Ga、Ge、Hg、Hf、In、I、Li、Mn、Mo、N、Nb、Ni、P、Pb、Rb、S、Sb、Sc、Se、Sn、Sr、Ta、Th、Ti、Tl、U、V、W、Zn、Zr);②稀土元素15 項(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③有效態及可浸提性8項(B、Cu、Mn、Mo、S、Se、Zn、Fe);④pH值、有機質(Org.C)、土壤礦物組成、土壤磁性。

基岩樣的分析測試項目有:①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49項(SiO2、Al2 O3、F2 O3、MgO、CaO、Na2 O、K2 O、Ag、As、Au、B、Ba、Be、Bi、Br、C、Cd、Cl、Co、Cr、Cu、F、Ga、Ge、Hg、I、Li、Mn、Mo、N、Nb、Ni、P、Pb、Rb、S、Sb、Sc、Se、Sn、Sr、Th、Ti、Tl、U、V、W、Zn、Zr);②稀土元素15項(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③pH值、有機質(Org.C)。基岩的礦物組成通過岩礦鑒定及據主要氧化含量採用CIPW標准礦物計算(僅適用於火山岩)獲得,基岩的磁性參數引自「浙江省區域地層岩石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參數研究」報告中同類岩石的數據。

3)浙北、浙東、浙中3個地區的成土母質圖、土壤地質圖。

4)浙江省1:50萬成土母質圖、土壤地質單點陣圖。

5)文檔多媒體資料。

❷ 農業地質調查內容

農業地質調查,能夠全面反映農業生態要素中的地質因子及地質因子的影響作用,從而可以進行農業生態地質類型的劃分,並確定其區域主導因子及參數,以指導農業生產。目前中國農業地質調查工作仍處於實驗階段,因而無統一的規范和標准。

農業地質調查一般是以農業地球化學調查為基礎,聯系區域地殼表層地質背景及演化,基岩和成土母質的組成、結構和物質循環,分析地下水及土壤水分的分配和分布,調查土壤吸力狀況,尤其是植物營養元素的背景含量及分布狀況,劃分農業土地生態環境類型,分析土地利用現狀及潛力,農業污染及農業災害的類型及對策,綜合評價區域社會經濟環境對農業生產環境的影響,提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對策。

1.生態地質背景調查

區域地殼表層物質組成與結構調查 包括岩石類型、特殊地質體的分布(如超基性岩、花崗岩、剪切帶、破碎帶等)、區內傳統礦產與非傳統礦產的類型及分布。這些都是基礎地質調查的主要內容,但需要從農業地質背景角度進行分析和總結。

區域地球物理場和地球化學場調查 包括重力場、磁場、放射性場、地球化學場、地熱場及應力場等,注重分析其本底,異常形態特徵、組合、分帶性,判別其主導因素。

區域地殼演化史調查 對區域內的造陸、造山作用,時間、類型、演化階段的調查,尤其是對第四紀以來地殼運動的調查,為研究該區環境演化規律提供基礎資料。另一個重點是現代地殼運動及其環境效應,調查區域地殼升降趨勢及速率,區域氣候和自然環境等遷移和趨勢。

區域地質災害調查 調查區內地殼穩定性、地震、地裂、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並對水土流失、沙漠化、鹽漬化等環境災害形成的地質因素進行調查和評價。

2.基岩與成土母質調查

基岩的礦物和化學組成調查 調查不同類型基岩的主要礦物、次要礦物、副礦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等。這些內容在區域地質地球化學調查中已有許多資料可參考,但在微量元素分析項目上,要突出農業化學元素,注意收集和補充。

成土母質的調查 成土母質是基岩表層的疏鬆物質,它們可能是水下沉積物(砂、礫、泥),也可能是地表沉積的(洪積、波積、殘積、風積),甚至是一些成熟度很低的沉積岩,如黃土、紅土等。成土母質調查既是區域表生地質和地質化學調查的主要內容,又是農業地質調查的主要內容,二者在元素選擇和研究重點上有所不同。農業地質側重於這些物質的形成和運移,風化和搬運作用在不同地段的發育程度和速率,在元素的研究上,更側重於與農業有關的有機物和微量元素。

農業水文地質調查 調查基岩裂隙帶的分布與密度,表層鬆散物的孔隙度、滲透性,地下水供給狀況(潛水面深度,地下水運動方向及速率,地表水滲透速率及滯留時間,給水和排水區的分布等)、深層水的水儲量和水質,土壤保水能力(土壤水的分配、有效水分、季節分配、土壤水的動態)等。

3.土壤地球化學調查

土壤地球化學本底調查 又稱為土壤地球化學背景調查,其中心任務是調查區內土壤中的營養元素和有害元素(包括污染元素)的背景值、襯度及異常情況,包括不同層位和不同粒級中的元素背景值;不同類型元素的背景值;元素地球化學賦存狀態及遷移性。

土壤微量營養元素的空間分布規律調查 主要指Zn、Cu、Fe、I、Se、Cr、Co、Mn、Mo、Ni、V、B等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調查區域空間及不同類型土壤中存在的營養元素的種類、含量、元素組合、分布規律及存在形式及來源,討論其有效性及利用率,分析這些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及平衡過程,提出最佳濃度標准及保證措施。

土壤中有毒有害元素地球化學調查 調查土壤中有毒有害元素的含量(如Pb、Sb、Hg、Cd等)以及某些限量元素(如V、F、Mo、Se等)的含量,調查它們在各種植物及農業品中的含量,分析其分布狀況,討論其積累速率和排出條件,重點了解這些元素在食物鏈中的傳遞和積累過程,確定其損害類型和強度。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生態環境效應調查 主要包括區域土特名優農林副產品的地球化學因子,及其生長環境的土壤地球化學和地方病與微量元素缺乏症或高含量。

土壤發生學調查 主要調查成土控制因素及其重要性,土壤發育程度及其分布規律,土壤對成土母質與基岩的繼承性及變化性,影響土壤演化的主導因素,土壤發育的趨勢及保存條件,土壤災害及土壤問題等。

土壤—生物鏈間元素遷移和循環規律研究 在上述調查基礎上,通過對土壤與農作物間營養元素、有益微量元素、有毒有害元素的含量對比,農作物、飼料、動物體之間元素含量對比,討論土壤—生物鏈的微量元素循環,如有可能最終編制土壤—生物地球化學圖。

❸ 背景調查一般要調查什麼內容

線上背調項目
項目名稱 項目介紹
身份驗證 : 核實背調候選人身份證信息,包含姓名和身份證號碼是否屬實,是否一致
手機實名驗證 : 核實背調候選人手機號碼是否實名匹配並由背調候選人使用
被執行人查詢 : 核查背調候選人是否涉及法院披露的被執行案件
失信被執行人查詢 : 核查背調候選人是否涉及法院披露的失信案件
職場黑名單/不良信息 : 核查背調候選人是否被記錄入職場黑名單/不良信息(面試爽約、不辭而別、不守競業、虛假簡歷、泄露機密、偷盜財物、接私活、借錢不還、故意滋事等)(此項信息供企業免費查詢,企業亦可自願在本平台免費發布和查詢職場黑名單/不良信息)
金融黑名單查詢 : 核查背調候選人是否被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和非銀行)納入黑名單
職業資格查詢 : 核查背調候選人獲得的職業資格證書,核實候選人的專業資格、認證機構、發證日期等信息(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已登錄的職業資格信息)
個人社會不良信息 : 核查背調候選人有無社會不良風險(犯罪/在逃/吸毒等)信息
逾期記錄詳情查詢 : 核查背調候選人是否有金融借貸逾期及逾期的具體情況
個人勞動仲裁信息 : 核查背調候選人與原工作單位是否有勞動爭議仲裁案件(本項查詢僅提供疑似記錄,如有疑似記錄,背調委託人可結合勞動仲裁開庭時間和背調候選人簡歷上履歷工作期間核實(一般勞動仲裁時間發生在背調候選人在職期間或離職後一年內))
從業違紀違規信息 : 核查背調候選人在原單位履職時是否發生嚴重的履職違紀違規行為而被企業、行業主管部門或法院處理的事件,包括但不限於因嚴重違紀違規被企業處理、被行業主管機構嚴禁市場准入、被人民法院判處禁止從業等(此項信息供企業免費查詢,企業亦可在本平台免費發布本企業的從業違紀違規信息,企業在發布本企業的從業違紀違規信息前應得到當事人的授權)
個人法院涉訴信息 : 核查背調候選人是否涉及法律訴訟案件
個人商業利益信息 : 核查背調候選人是否擔任企業法人、股東、董監高等職位
個人綜合風險信息 : 核查背調候選人的各項風險信息,包括嚴重違法、信貸逾期、法院涉訴、潛在風險和多頭借貸信息。數據來源包含法院、稅務、工商處罰、 金融機構信貸黑名單和多頭借貸名單、社交網路風險行為等等
線下背調項目
項目名稱 項目介紹
工作履歷核實 : 履職公司名稱、履職地點、履職方式、進入公司時間、職位名稱、所在部門、履職職位工作職責、最終職位任職時長、最終職位匯報對象、最終職位下屬人數、最終職位薪金情況、最終職位福利情況、離職時間、離職原因 等
勞動關系梳理 : 離職交接是否完成、是否有勞動爭議、有否有嚴重違紀違規行為、是否有培訓協議約束、是否有競業協議約束、是否有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等
履職能力評估 : 專業能力、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管理能力、計劃組織、抗壓能力、領導能力、時間管理和人際關系等
履職表現評價 : 過往工作業績表現、突出表現事項、工作態度、職場優勢劣勢、性格優點缺點等
悟空背調一款專業的員工雇前背景調查平台,線上調查項目可以根據企業的需求自主選擇

❹ ★背景調查一般要調查什麼內容

上一家公司的工作時間,工作內容,工作表現,是否有違紀的記錄。

❺ 說明一份完整的地質調查報告包含哪些內容

地質調查報告分勘查程度,具體內容都有固定要求,或查看規范,裡面有說明

❻ 別小看背景調查 背景調查主要調查內容有哪些

看需要那方面可重點看

❼ 簡述自然環境調查中主要的調查內容及方法

(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
1、調查內容
(1)自然環境調查:調查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專象、土壤屬基本情況。
(2)生態系統調查:生態環境現狀調查首先須分辨生態系統類型,包括陸地生態與水生生態系統,自然生態與人工生態系統,然後對各類生態系統按識別和篩選確定的重要評價因子進行調查。
(3)區域資源和社會經濟狀況調查。
(4)區域敏感保護目標調查:即調查地方性敏感保護目標及其環保要求。
(5)區域土地利用規劃、發展規劃、環境規劃的調查。
(6)區域生態環境歷史變遷情況、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自然災害等。
2、調查方法
(1)收集現有資料。從農、林、牧、漁業資源管理部門、專業研究機構收集生態和資源方面的資料,包括生物物種清單和動物群落,植物區系及土壤類型地圖等形式的資料。
(2)收集各級政府部門有關土地利用、自然資源、自然保護區、珍稀和瀕危物種保護的規劃或規定、環境保護規劃、環境功能區劃。
(3)野外調查。
(4)收集遙感資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統,並進行野外定位驗證(「3S」技術)。
(5)訪問專家。
(6)採取定位或半定位觀測。

❽ 背景調查調查什麼

候選人以往的經歷(包括工作時間、崗位名稱、工作職責、教育經歷、薪資水平)、他人的回評價等。答

背景調查原則

1、被調查人授權,背景調查要讓被調查人知情;

2、不涉及被調人尚未離職的公司;

3、不涉及被調人個人隱私;

4、第三方僅記錄客觀情況,不評價被調人是否勝任;

5、給予認為有問題的被調查人申辯權利;

6、被調查人信息保密。

(8)土壤地質背景調查調查什麼內容擴展閱讀

背景調查的方法

1、訪談法:調查者直接面對訪問對象進行回答。

2、問卷法:調查者事先印刷好問卷,發放給相關人士,填寫好以後收集上來進行分析。

3、文獻法:收集報紙,雜志,書籍等第二手資料。

4、電子媒體收集法:通過電話,電腦,廣播等媒體收集信息。

5、觀察法:調查者親臨調查現場收集事物情景動態信息。

6、實驗法:對調研內容進行現場實驗。

❾ 選址階段環境背景調查與監測

(一)目的任務

CO2地質封存選址階段環境背景調查與監測的目的任務是對CO2地質封存選定場地及其周邊一定范圍內的大氣環境、地表水環境、地下水環境、土壤環境、生態環境的環境質量現狀,以及地表形變的變形程度與CO2濃度背景值等實施調查與監測,為判別CO2地質封存安全及環境問題提供環境比照依據;通過不同灌注方案灌注試驗監測,獲得灌注量、灌注壓力、灌注速率、儲蓋層壓力與溫度、儲層內CO2擴散運移與地下水水質變化等參數,為場地綜合評價、灌注方案優化和規模化CO2地質封存工程設計提供監測數據。如選定場地轉變為規模化CO2地質封存工程場地,對已建監測網點進一步優化,並逐步擴大,繼續開展規模化CO2地質封存運營期和閉場後環境監測,為規模化CO2地質封存灌注場地安全運行和政府環境管理提供支撐。

(二)監測方案

CO2地質封存環境背景監測在場地選定後、灌注試驗前開展,主要通過監測和采樣獲取CO2灌注試驗場地(以下簡稱「環境背景監測區」)人居環境、地表水環境和地下水環境CO2背景濃度,大氣CO2濃度、土壤CO2通量,以及地表形變現狀等的環境背景值,為判斷CO2運移分布、泄漏、安全及環境風險分析提供環境背景值比照依據。

選址階段環境背景監測採用多種方法和多學科交叉的方式進行綜合調查與研究。在全面收集、整理分析CO2灌注試驗場地相關成果資料基礎上,採用大氣CO2濃度監測、土壤氣體監測、地表水和地下水監測、遙感和物探監測等技術方法開展監測工作。

CO2地質封存環境背景監測的主要監測對象有地表水、地下水、大氣、土壤、植被指數、地表形變和地層參數等(表7-19)。

表7-19 環境背景監測對象、監測項目和監測周期一覽表

環境背景監測區范圍的確定,依據選址階段數值模擬所得的最大CO2擴散羽在地表的投影而定,並適當擴大。

環境背景監測採用的監測技術方法有離子選擇電極、紅外探測、水準測量、遙感和時移VSP地震等。按照綜合調查→監測方案設計(監測對象、監測技術、監測點設置、數據處理等)→監測點布設→開展監測→數據收集、整理、分析的流程開展監測工作。

(1)通過野外調查和室內分析、研究,掌握環境背景監測區的氣象條件、居民點分布、需要特別保護目標的類型與分布,以及地質、水環境、地形變、生態環境、生態敏感與脆弱區的基本特徵。

(2)參照現行國家和行業監測標准技術規范,制定切實可行的監測方案;結合環境背景監測區的基本特徵,構建大氣、土壤植被、水環境、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等的環境背景監測區監測體系;明確監測人員組成和管理結構。

(3)根據不同的監測對象,採用現場採集、現場測試和自動監測技術相結合的技術方法,制定監測方案。

(4)應用確定的監測手段,對相應的監測對象,在相應的監測網點上,進行環境背景值監測和灌注試驗監測。如灌注試驗場地轉化為規模化灌注場地,進一步制定灌注運行期年度監測計劃和工作方案,隨之開展規模化灌注期。

(5)進行環境背景監測資料整理,分析監測數據,編制CO2地質封存環境背景監測技術報告。按HJ/T 8.2—91《環境保護檔案管理 · 環境監測》相關要求,對監測技術資料進行歸檔。

具體監測方案如圖7-5所示。

圖7-5 CO2地質封存場地環境背景監測方案框圖

(三)監測方法

1.大氣環境背景值監測

(1)監測點布置:監測點布置的基本原則是盡量實現以最少的監測點和監測期次獲取代表性最好的數據。大氣環境監測點的布設應在考慮環境背景監測區氣象條件和地質環境背景的基礎上,以人居安全性為重點,結合CO2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充分考慮可能的泄漏通道進行大氣環境背景監測點布置。布設要點如下:

1)村鎮、工廠等人口密集區;

2)地勢低窪地帶;

3)主導風向比較明顯的情況下,應將下風向作為主要監測范圍,布設較多的監測點;上風向布設少量的監測點作為對照;

4)地面沉降或者地面塌陷地帶;

5)數值模擬出的CO2運移擴散區域對應的地表范圍;

6)已處理的廢棄井和油井及其附近;

7)CO2灌注試驗井和監測井及其附近。

(2)監測項目:大氣環境背景監測項目包括:時間、溫度、濕度、風速、風向、雲量、大氣穩定度和CO2濃度。

(3)監測周期:每個監測點每月定期監測,每個監測點全年共監測12次。

(4)采樣方法:大氣樣品的採集方法採用直接采樣法,包括玻璃注射器采樣法、塑料袋采樣法、球膽采樣法、采氣管采樣法和采樣瓶采樣法等。

1)玻璃注射器采樣:用大型玻璃注射器(如100mL注射器)直接抽取一定體積的現場氣樣,密封進氣口,送回實驗室分析。在取樣前必須用現場大氣沖洗注射器3次,樣品需當天分析完。

2)塑料袋采樣:用塑料袋直接取現場氣樣,取樣量以塑料袋略呈正壓為宜。注意應選擇與採集氣體中的污染物不發生化學反應、不吸附、不泄漏的塑料袋;取樣前應先用二聯橡皮球打進現場大氣沖洗塑料袋2~3次。

3)球膽采樣:要求所採集的氣體與橡膠不起反應,不吸附。取樣前先試漏,取樣時同樣先用現場氣沖洗球膽2~3次後方可採集封口。

4)采氣管采樣:采氣管是兩端具有旋塞的管式玻璃容器,容積為100~500mL。采樣時,打開兩端旋塞,將二聯球或抽氣泵接在管的一端,迅速抽進比采樣管容積大6~10倍的欲采氣體,使采氣管中原有氣體被完全置換出,關上兩端旋塞,采氣體積即為采氣管的容積。

5)采樣瓶采樣:采樣瓶是一種用耐壓玻璃製成的固定容器,容積為500~1000 mL。采樣時先將瓶內抽成真空並測量剩餘壓力,攜帶至現場打開瓶塞,則被測大氣在壓力差的作用下自動充進瓶中,關閉瓶塞,帶回實驗室分析。

6)採集後如不能立即檢測,應在4℃條件下冷藏保存。對分析有機成分的氣樣,採集後應立即放入-20℃冷凍箱內保存至樣品處理前。

(5)大氣樣分析方法:大氣樣分析方法首先選擇國家頒布的標准分析方法,其次選擇國家環保總局等頒布的標准分析方法。對沒有標准分析方法的監測項目,採用《空氣和廢氣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國家環保總局,2003)中推薦的方法(表7-20,表7-21)。

(6)監測數據記錄:大氣CO2濃度現場監測原始記錄表格式見表7-22。

表7-20 CO2分析方法與監測儀器性能指標

表7-21 氣象設備技術性能指標

表7-22 大氣CO2濃度現場監測原始記錄表

2.土壤大氣CO2通量背景值監測

土壤層是CO2泄漏到大氣環境的必由之路。土壤大氣CO2通量背景值監測時,通常將土壤氣體抽取到累積室,然後使用閉路紅外線土壤CO2通量系統對土壤氣體中的CO2通量進行監測。

(1)監測點布置:監測范圍包括以灌注井為中心的灌注中心區和灌注區外延區。中心區和外延區的劃分主要依據灌注試驗數值模擬得到的CO2擴散運移范圍而定。在中心區內採用網格化布點方法,每個網格內布設一個監測點,根據實際工程情況選取合適的網格間距。同時在灌注井和監測井周圍加密布點。

灌注外延區的監測點布置主要遵循以下原則布點:(1)村鎮和工廠等人口居住區;(2)推斷的斷裂帶;(3)地層傾斜出露地表的地帶;(4)地面沉降或者塌陷地帶;(5)數值模擬所得的CO2擴散運移范圍外環帶。

由於土壤呼吸受溫度、土壤濕度、土壤pH值、降雨和農業耕作等多種因素影響,為最大限度地排除干擾因素,土壤大氣CO2通量監測的土壤深度建議在50 cm或50 cm以下。

(2)監測項目:土壤大氣CO2通量、氣溫和濕度等。

(3)監測周期:每個監測點每月監測一次背景值,全年共計12次。監測時段為監測日當天上午9~11點,此時的土壤大氣CO2通量最接近日平均值(Larionova et al.,1989;Davidson et al.,1998)。每次監測要確保時間和地點上的可重復性。

(4)采樣方法:把CO2采樣鑽鑽入至土壤中所要測定的深處,取出土鑽,棄去土鑽中的土壤,再將土鑽插入孔中,然後將鑽筒往上提兩轉,使鑽頭與孔底間形成孔隙,然後壓緊土鑽周圍的土壤,用皮管將土壤層CO2抽氣鑽與CO2氣體吸收器相連接,用壓力抽氣瓶將土壤大氣抽入採集袋開始取樣。取樣之前需先抽取土壤大氣,以使橡皮管及鑽桿中都充滿土壤大氣。取樣裝置見圖7-6。

取樣後用記號筆標好樣品編號,現場填寫《土壤大氣采樣記錄表》,要求各欄內容填寫齊全。如發現有錯誤或漏采,應立即重采或補采。

(5)監測分析方法:土壤CO2通量測量方法主要包括氣室法、氣象色譜法、氣井法和渦度通量法等。各方法比較見表7-23。

野外自動與攜帶型土壤CO2通量監測方法主要採用非分散紅外法,與CO2濃度測量相同,相關技術指標可參考表7-20。

(6)監測記錄表:監測記錄表見表7-24。

圖7-6 土壤大氣中CO2採集裝置圖

表7-23 土壤CO2通量測量方法和優缺點一覽表

表7-24 土壤大氣CO2通量現場監測原始記錄表

3.水環背景值監測

水環境背景值監測調查和監測對象包括,環境背景監測區一定范圍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1)監測點的布置:在監測點布置前,應搜集環境背景監測區水文地質、土地利用、地表水體分布與水利工程狀況等資料,對環境背景監測區進行調查,然後遵循以下原則進行監測點布置。(1)各類分散式飲用水水源井和泉點;(2)河流、湖泊和水庫等;(3)CO2灌注井和監測井;(4)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

(2)監測項目:為了滿足水環境質量評價和保護要求,監測項目包括GH/T 14848—93《地下水質量標准》和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要求控制的項目。為了發現CO2泄漏和研究儲層CO2-水-岩化學反應機理,增加地下水特種化學組分監測項目。

水質監測項目包括水溫、pH值、電導率、總硬度、碳酸根、重碳酸根、鈣離子、鎂離子、氯離子和總鐵等。

(3)監測周期:為了獲取豐富的水環境背景值資料,監測和采樣周期為各監測點每月采樣一次,全年共12次。遇到特殊情況或發生污染事故可能影響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質時,隨時增加采樣頻次。

(4)采樣方法:在井中採集水樣時,必須在充分抽汲後進行,抽汲水量不得少於井內水體積的2倍,采樣深度應在地下水水面0.5 m以下,以保證水樣能夠代表地下水水質;對封閉的生產井可在抽水時從泵房出水管放水閥處采樣,采樣前應將抽水管中存水放凈;及時填寫水樣標簽,現場填寫《地下水采樣記錄表》。

水樣的保存和運輸見第三章第四節相關要求。

(5)監測分析方法:首先選擇國家頒布的標准分析方法,其次選擇國家環保總局等頒布的標准分析方法。對沒有標准分析方法的監測項目,參照使用ISO分析方法或其他國際公認的分析方法。經過驗證的新方法,其精密度、靈敏度和准確度不得低於常規方法。水環境背景值監測分析測試方法見表7-25。

(6)監測記錄表:水質監測中涉及的記錄表表格見表7-26~表7-30。

4.植被監測

環境背景監測區植被狀況監測採用遙感技術監測,目的是通過環境背景監測區及周圍植被發育狀況變化,為監測CO2泄漏及該工程對周圍環境影響提供遙感基礎資料。

植被狀況遙感監測方法採用信息提取及植被指數計演算法。首先獲取分期遙感監測數據,利用遙感信息提取方法劃分環境背景監測區植被類型及分布狀況,繼而計算每期數據的各種植被指數,綜合分析確認植被發育異常區的存在與否。

(1)監測內容及數據源。環境背景監測區植被遙感監測工作包括:遙感資料選取與資料收集、數據預處理、野外踏勘、光譜數據採集與處理、遙感圖像處理、遙感信息提取、野外現場驗證、遙感影像圖形製作和入庫管理。

表7-25 水環境監測項目分析方法

表7-26 水樣標簽

表7-27 水環境監測點水質采樣記錄表

表7-28 機、民井監測點基本情況調查表

表7-29 泉水監測點基本情況調查表

表7-30 地表水監測點基本情況調查表

1)遙感數據源:(1)高解析度衛星遙感數據:空間解析度在1~5m之間的全色和多光譜數據;(2)熱紅外遙感數據:空間解析度在60~120m之間的熱紅外波段數據;(3)多光譜遙感數據:空間解析度在5~30m之間的陸地衛星數據。

2)基礎數據源:(1)最新版1 :1萬、1 :5萬紙質地形圖及全要素數字化地形圖;(2)氣象資料,包括天氣狀況、氣溫、濕度和氣溶膠狀況等;(3)現場監測資料;(4)監測區地質資料、前人做過的相關研究成果資料等;(5)相關測量資料;(6)其他。

3)數據源要求:(1)根據提取的內容、目的,選擇最佳季節的圖像,以及能夠分辨監測目標地物屬性信息的變化。(2)圖像的雲覆蓋不超過10%,相鄰圖像之間應有不小於圖像寬度4%的重疊,圖像層次豐富、清晰,滿足監測任務的要求。(3)氣象資料要選擇與衛星過境時間一致或相近時段相似天氣的氣象資料。

(2)遙感背景值及動態監測。內容包括:

1)幾何精校正控制點(GCPs)測量與野外踏勘:GCPs測量:按照圖像分布面積大小,測量地面控制點,為圖像幾何精校正提供所需的測量控制點,測量精度優於1m。

2)解譯標志建立:通過外業踏勘,建立植被遙感解譯標志和分類樣本庫,拍攝相應的現場實況照片與影像,並進行詳細的現場記錄。

3)光譜數據採集與處理:獲取地物光譜數據和大氣參數,為衛星遙感信息提取服務。根據獲取的現場光譜數據結合衛星數據,提取地面植被相關信息。數據採集主要實現現場植被、地物、大氣原始數據的採集工作。

a.陸地地物光譜信息採集。

測量儀器:地物光譜儀;

儀器性能:光譜范圍350~1050nm,光譜解析度小於4 nm,視場角<10°,動態范圍≥70 db,等效雜訊輻亮度<1×10-9W·cm-2·sr-1·nm-1,波長准確性>1.0 nm,參考板為白板。

b.大氣光譜採集。

測量儀器:日照強度計和臭氧計等。

日照強度計可以監測440、500、675、870和1 020 nm這5個波段的氣溶膠散射光學厚度。

臭氧計工作波段需要包括為305、312、320、936和1020nm等5個波段,其中305、312、和320nm等多個波段用來監測臭氧濃度,還需要936波段用來測量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同時臭氧監測儀還需要監測1020nm波段的氣溶膠散射光學厚度。

(3)遙感信息提取:在解譯標志和分類系統的基礎上,逐景圖像進行解譯。解譯應以影像特徵為基礎,利用直接標志與間接解譯標志進行相關分析;單景圖像解譯時,要依據解譯原則,先進行宏觀觀察,掌握其整體的特徵,先易後難,從淺入深,分別識別出地物的屬性及勾畫出其分布范圍和界線,並用統一的符號和線條標示清楚,繪制出解譯草圖。對於解譯與解譯不清的重要地物,可採用現場勘測方法解決。

解譯過程中,要注意利用已知資料,對重要的地物和現象以及有疑問的地方應加以特別的標記,以便在野外校核時重點進行檢查。室內解譯的主要方法為人機互動式解譯和計算機信息提取。

(4)監測范圍和頻率:監測范圍以灌注井為中心,外延100 km2;地表植被監測頻率為一個季度。

5.地表形變背景值監測

地面沉降或抬升等地表形變背景值監測可採用傳統水準測量和差分干涉合成孔徑雷達測量技術(D-InSAR)兩種方法。

(1)水準測量:地面沉降水準測量監測網路由地面沉降監測水準網、地面沉降監測GPS監測網和地面沉降監測地下水位(水量)動態監測網組成。

1)地形變地面沉降水準監測網:

a.水準網(點)布設原則:採用從整體至局部,逐級水準測量的高程式控制制方法。一等水準網(環線)布設在沉降漏斗外圍區;二等水準網在一等水準網環線內布設。在地面沉降明顯的沉降漏斗區可選取剖面施測線,加密觀測點。根據監測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特徵和年均沉降量的大小,將整個監測區劃分成若干個不同的地面沉降結構單元,並按其不同單元設置高程基準標、地面沉降標和分層沉降標(組)。

地面沉降標點的選布,採用測區平均布點與沉降漏斗區加密布點相結合的方法,由沉降漏斗外圍區向中心區,布點密度逐漸加大。在監測區內水準點布設密度應當滿足監測工作的需要。在CO2地質封存工程中心區沉降點間距小於250m,中心區以外間距可設置為500~1000m,復測周期為1~3個月。

水準測量點不得選在下列地點:即將進行建築施工的位置或准備拆修的建築物上;地勢低窪,易於積水淹沒之處;地質條件不良(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之處或地下管線之上;附近有劇烈振動的地點;位置隱蔽,通視條件不良不便於觀測之處。

各等水準點均應埋設永久性標石或標志。標石或標志埋設應滿足下列要求:水準標石應埋設於表層土中,並選在便於長久保存和使用處、穩固耐久,防腐蝕,抗侵蝕,並能保持垂直方向的穩定、標石的底部應埋設於凍土層以下,並澆築混凝土基礎。

在監測區內水準點布設密度應當滿足監測工作的需要。普通沉降水準點布設密度和復測周期見表7-31。

b.水準網監測要求:選用基岩水準點作為起算基點時,必須對基岩水準點進行穩定性評價,經驗收合格後,方可選定使用;地面沉降水準測量前必須進行水準測量技術設計,在技術設計前收集有關水準測量的資料,水準測量的技術設計注意事項見DZ/T0154《地面沉降水準測量規范》;在技術設計過程中設計地面沉降水準測量路線圖和有關圖件,確定水準網,水準路線和剖面線,選定經過的基岩標和分層標,並在圖上標明,編寫技術說明書,技術說明書的注意事項見DZ/T0154地面沉降水準測量規范。

c.監測儀器選擇:水準網(點)監測儀器型號選擇不能低於表7-32要求。

表7-31 水準點布設密度和復測周期

表7-32 水準網(點)監測儀器

2)地形變地面沉降GPS監測網:

a.GPS網布設原則:GPS網的布設應視目的、精度要求、衛星狀況、接收機類型和數量、測區已有的資料、測區地形和交通狀況以及作業效率綜合考慮,按照優化設計原則進行。

B級GPS網應布設成連續網,除邊緣點外,每點的連接點數應不少於3點。優於B級GPS網的布設可為多邊形或復合路線;各級GPS網中,最簡獨立閉合環或復合路線的邊數應小於等於6;B級GPS網相鄰點間平均距離等於70 km,優於B級網的相鄰點間平均距離應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縮短,相鄰點最小距離可為平均距離的1/3~1/2,最大距離可為平均距離的2~3倍;B級GPS網點應與GPS永久性跟蹤站聯測,其聯測的站數不得少於2站;新布設的GPS網應與附近已有的國家高等級GPS點進行聯測。聯測點數不得少於2點。

為確定GPS點在某一參考坐標系中的坐標,應與該參考坐標系中的原有控制點聯測。聯測的總點數不得少於3個。

b.GPS網監測要求:GPS接收機在開始觀測前,應進行預熱和靜置,具體要求按接收機操作手冊進行;GPS定位測量時,觀察數據文件名中應包含:測站名和測站號,觀測單元、測站類型(是參考站,還是流動站)、日期、時段號等信息,具體命名方法採用GPS定位軟體而定;各級GPS測量的基本技術規定和測量要求見GB/T18314《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

c.監測儀器選擇與觀測過程:用於地面沉降監測儀器的選擇和觀測過程,按照GB/T 18314《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進行。儀器的選擇,盡量保證在統一的情況下,採用相同的測量儀器。

3)地形變地下水位(水量)動態監測網:

a.監測網布設原則:監測網點盡可能利用監測區內已有的地下水監測井,或作適當調整,或根據具體情況增建新的監測網點。

監測網(點)布設應以平行地下水流向為主,垂直地下水流向為輔;監測點(線)布設以能控制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特徵為原則。地下水降落漏斗區與地面沉降中心相符或基本相符時,以穿過漏斗中心的十字形布設監測點線,其長度應超過漏斗范圍;當兩者不相符時,監測網點的布置既要考慮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又要考慮沉降中心。

在地下水水位變化大的地段或上層滯水地段應布設地下水動態監測點;當有多層含水層時,必須分層設置監測井,對每層的水位、孔隙水壓力及其相互之間的水力聯系進行監測。

分層監測井應盡可能與分層沉降標孔對應觀測;監測點的密度或間距,根據地下水降落漏斗的特徵、地面沉降現狀及監測需要而定;監測點位選定後,必須定名、編號,測定高程,標記在地形圖上;監測井、孔應及時清淤,以維持正常監測。易被堵塞的鑽孔,可在鑽孔中安裝過濾器進行監測。

在開展監測工作的同時,應搜集監測區內水文、氣象等資料,如降雨量、蒸發量、地表水水位、水量及其與地下水的補、排關系。

b.地下水動態監要求:對地下水水位、水量的監測按照DZ/T0133—1994《地下水動態監測規程》和HJ/T164—2004《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的有關規定執行;通過水位、水量的監測成果重點搞清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的形成特點及分布范圍、發展趨勢及其對已有建築物的影響。

(2)差分干涉合成孔徑雷達測量技術(D-InSAR):獲取監測區不同時期的精確地面數字高程信息,通過信息提取與解譯,獲得地形變測量結果。

1)獲取方法:干涉合成孔徑雷達測量技術(InSAR)、差分干涉合成孔徑雷達測量技術(D-InSAR)。

2)圖像處理方法和模型:兩種技術都是基於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的圖像處理方法和模型,是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的應用延伸和擴展。

3)InSAR處理流程:以同一地區的兩張SAR圖像為基本處理數據,通過求取兩幅SAR圖像的相位差,獲取干涉圖像,然後經相位解纏,從干涉條紋中獲取地形高程數據。

4)D-InSAR處理流程:利用同一地區的兩幅干涉圖像,其中一幅是通過形變事件前的兩幅SAR獲取的干涉圖像,另一幅是通過形變事件前後兩幅SAR圖像獲取的干涉圖像,然後通過兩幅干涉圖差分處理(除去地球曲面、地形起伏影響)來獲取地表微量形變。

5)監測頻率:地表形變監測頻率為一年。

6)監測范圍:以灌注井為中心,外延100 km2

(3)監測數據記錄表:地面沉降或抬升監測涉及的記錄表表格見表7-33,表7-34。

表7-33 地面形變記錄表

表7-34 地面形變監測成果統計表

6.微地震背景值監測

通過微地震監測一方面考察CO2灌注工程可能引發的地質安全問題;另一方面考察CO2羽狀體在深部儲層運移和分布狀況。

(1)微地震背景值監測布置方法:(1)網點布設滿足精度要求;(2)明確灌注井和監測井地質結構和岩石力學性質;(3)明確CO2灌注量和灌注壓力;(4)明確灌注量和監測井所處位置及環境雜訊背景;(5)明確監測的深度。

(2)確定微地震監測系統的基本流程:(1)經驗確定微震監測的矩震級范圍為:-2.0~+3.5,可採用經驗公式計算出體變勢和釋放能量;(2)取應力降為經驗常數,經驗公式計算出拐角頻率上下限;(3)根據震級范圍、震中與感測器距離,振幅用經驗公式確定動態范圍等;(4)依據經濟合理的方法確定出數模轉換器的地點和其他性能參數;(5)依據經濟合理的方法確定出系統數據傳輸和控制的通訊協議方式。

(3)監測方法:

1)地面高精度微震監測法:地面監測就是在監測目標區域(比如壓裂井)周圍的地面上,布置若干接收點進行微震監測。通過地表面以及在距地表約100m的淺鑽孔中布設高密度微震監測台陣,系統能精確監測地表以下2000~4000m深度岩體裂縫和走向,由於系統安裝在近地面,所以應用成本較低、不會破壞井。典型的檢波器布置如圖7-7所示。

圖7-7 地面高精度微震監測典型的檢波器布置圖

2)井中高精度微震監測法:井中監測就是在監測目標區域周圍臨近的一口或幾口井中布置接收排列,進行微震監測。井中微震技術採用鎧裝通訊纜將三分量實時採集檢波器以大級距的排列方式、多極布放在壓裂井旁的一個鄰近井,井底對應儲層深度,通過監測裂縫端部岩石的張性破裂和濾失區的微裂隙的剪切滑動造成的微震信號,經過分析處理得出裂縫方位、高度、長度、不對稱性和延伸范圍等方面的空間展布特徵,經過矩張量反演等技術分析裂縫的性質和三維地應力場的情況。與同類技術相比井中微震在解釋裂縫方位和幾何尺寸方面可靠性高,典型布置如圖7-8所示。

(4)微震監測系統構成:高精度微震監測系統包括硬體和軟體兩大部分(圖7-9)。硬體部分包括檢波器、數據採集器、數據機、控制中心和計算機等;軟體部分包括時間運行軟體、波形分析軟體、數據解釋與可視化軟體等模塊。

圖7-8 井中微震監測示意圖(據密西西比CCS項目,2008)

圖7-9 微震監測原理示意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