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作用有哪些基本類型

地質作用有哪些基本類型

發布時間: 2021-02-28 11:37:58

⑴ 地質構造有哪三種基本類型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分為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拓展資料:

主要分類: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在已知1400Ma地質歷史時期中經歷了武陵、雪峰、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個階段。

⑵ 地質作用的分類

前以述及,根據能量不同,地質作用分為外力地質作用和內力地質作用兩大類,每大類又根據地質作用的性質、方式和結果的不同,將外力地質作用分為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等5類。將內力地質作用分為地殼運動、岩漿作用、地震作用和變質作用4種(圖1-10)。

圖1-10 地質作用分類圖

1.外力地質作用

外力地質作用一般是按照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的順序進行的。

(1)風化作用 岩石在原地因氣溫變化、大氣、水、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基本在原地逐步分解、破壞的過程。

(2)剝蝕作用 是風、冰川、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水等地質營力使岩石破壞並脫離原地的過程。可分為機械侵蝕、化學溶蝕及生物剝蝕作用3種。

(3)搬運作用 風化剝蝕的產物,被運動著的介質(水、大氣、冰川等)搬離的過程。有機械搬運、化學搬運、生物搬運3種。

(4)沉積作用 被搬運的物質,由於搬運動力和介質條件的變化而沉澱或堆積的過程。分為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生物沉積3種。

(5)成岩作用 鬆散的沉積物被壓實、固結而形成岩石的過程。主要類型有壓固作用、膠結作用、重結晶作用、交代作用、氧化還原作用和壓溶作用等。沉積物經成岩作用,形成具成層構造的岩石--沉積岩。

2.內力地質作用

內力地質作用是促使地球,特別是岩石圈演化和發展的主要原因。

(1)地殼運動 也稱構造運動。主要是岩石圈的機械運動,如大陸板塊的漂移、海底擴張、區域性沉降和上隆、岩層褶皺和斷裂等。地殼運動的表現為升降運動和水平運動兩種方式,其產物為各種地質構造。

(2)岩漿作用 岩漿的形成、運移直至冷凝固結成岩的過程。所形成的岩石稱岩漿岩。地表以下冷凝成岩者稱侵入岩,噴出地表冷凝成岩者稱火山岩。

(3)地震作用 地震是地球內部積蓄的能量造成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釋放引起的一種現象,是由於地震波的傳播引起地面快速顫動的作用。

(4)變質作用 岩石圈內原有岩石在溫度、壓力和化學活動性流體等因素影響下,使原岩基本保持固態狀態下發生結構、構造及物質成分的變化,從而轉變成新岩石的過程。由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稱變質岩。

3.內力地質作用與外力地質作用的關系

內力地質作用與外力地質作用是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的。內力地質作用主要在地下深處進行,例如,它使岩石圈發生變形,使岩石發生褶皺和斷裂,甚至導致地震,使岩石重熔或岩漿上侵,形成岩漿岩和變質岩,但也常常波及地表,造成岩石圈分裂、融合、變位、漂移,形成海洋盆地和大陸高山及區域性地面起伏等,控制著地球表面形態的基本輪廓。外力地質作用主要在地表或靠近地表進行,總的趨勢是降低地面起伏即「削高填低」,同時塑造局部地表形態。內力地質作用越強烈、地面隆升越厲害的山脈地區,往往也是外力地質作用發育、剝蝕作用盛行的地區。由於外力地質作用均有重力能的參與,所以外地質營力的變化也可促進內力地質作用的發生,例如,一個長期持續下陷(內力地質作用為主)的低窪地帶,在外力地質作用下將長期持續地沉積,其下部的岩石在上部重力能的作用下,有利於在地下深處環境中發生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甚至被熔融成岩漿;再如,大陸冰川的融化(卸載作用)可導致地殼上升運動的發生。

內力地質作用與外力地質作用往往是同時產生,相互相成,互相影響。例如,風化作用一方面對岩石和礦物進行破壞和分解,同時又產生了新礦物。但是在一定地點和一定時間條件下,內、外力地質作用中的一種可佔主導地位。在現代火山噴發區,顯然火山作用是最重要的作用,在沙漠地區,風的吹蝕作用和機械搬運、機械沉積作用必然進行得十分強烈。

由於內、外地質作用的相互影響,還會引用組成地殼的岩石類型相互轉化。例如高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岩漿岩、變質岩,一旦因地殼運動和剝蝕的結果暴露在地表,為了達到適應地表常溫、常壓下的新環境,就會發生風化並經剝蝕、沉積轉化為沉積岩。而沉積岩因受上覆岩層施加的重壓或受地殼運動等的影響,從而沉入地殼深處,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發生變質,轉化為變質岩,甚至可以發生重熔作用又轉變為岩漿而形成岩漿岩。

由此可見,內、外力地質作用是一對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正是這對矛盾的發展,推動著岩石圈的演化和發展,使地表形態和地質體的物理化學性質不斷地發生變化。

小結

地球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其表面形態復雜,大約可分為大陸和海洋兩大部分。地球具有各種物理特性,如重力、質量、密度、磁性、溫度等。這些物理特徵在地球內部是變化的。根據地球物理特徵,結合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等研究成果的綜合分析,可將地球內部進一步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各圈層具有各自獨特的物理特徵。地殼位於岩石圈的上部,是固體地球最外面的圈層。地殼的是由各種岩石、礦物和元素組成的。地球有著具大的能量,這些能量使得地球無時無刻不在運動和變化著,運動和變化的過程稱為地質作用。地質作用分為外力地質作用和內力地質作用兩大類。外力作用分為風化、剝蝕、搬運、沉積和成岩5類;內力作用分為地殼運動、地震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4種。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

復習思考題

1.名詞解釋:

重力異常、地磁異常、磁偏角、地溫梯度、克拉克值、地殼與岩石圈、礦物與岩石、地質作用。

2.地球有哪些主要物理性質?它們在地球中有何變化規律?

3.地球內部圈層如何劃分,其主要依據是什麼?

4.地殼有哪些特徵?洋殼與陸殼主要有何不同?

5.什麼是地質作用?它有哪些基本類型?各類型對地球改造有哪些特徵?

⑶ 簡述地質作用的定義表現形式及其分類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受到某種能量(外力、內力)的作用,從而引起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

地質作用主要分為: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地震作用、變質作用、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等。

構造運動:是指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
它有垂直和水平兩種運動形式。構造運動可使岩石變形、變位,形成各種構造形跡,塑造岩石圈的構造,並決定地表形態發育的基礎。

岩漿作用:是岩漿從形成、運動直到冷凝成岩的全過程。

表形式岩漿是地下岩石的高溫(800~1200℃)熔融體。它不連續地發源於地幔頂部或地殼深部。岩漿形成後循軟弱帶從深部向淺部運動,在運動中隨溫度、壓力的降低,本身也發生變化,並與周圍岩石相互作用。

變質作用:是岩石在風化帶以下,受溫度、壓力和流體物質的影響,在固態下轉變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岩石變質後,其原有構造、礦物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有的可完全改變原岩特徵。

風化作用:是地表環境中,礦物和岩石因大氣溫度的變化,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

斜坡重力作用:是斜坡上的土和岩石塊體在重力作用下順坡向低處移動的作用。重力是主要營力 ,斜坡是必要條件,暴雨、地震、人為開挖往往起誘發作用。塊體物質的運動方式分為崩落、滑移、流動和蠕動。前三者運動較快,後者較慢。

剝蝕作用:是河流、地下水、冰川、風等在運動中對地表岩石和地表形態的破壞和改造的總稱。
搬運作用:是地質營力將風化、剝蝕作用形成的物質從原地搬往他處的過程。

沉積作用:是各種被外營力搬運的物質因營力動能減小,或介質的物化條件發生變化而沉澱、堆積的過程。

硬結成岩作用:是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這種過程往往是因上覆沉積物的重荷壓力作用使下層沉積物減少孔隙,排除水分、碎屑顆粒間的聯系力增強而發生;也可以因碎屑間隙中的充填物質具有粘結力,或因壓力、溫度的影響,沉積物部分溶解並再結晶而發生。

⑷ 內動力地質作用的類型有哪些

地質學把自然界中各種動力引起的岩石圈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和構造及地表形回態的等變答化和發展的作用稱為動力地質作用,或簡稱為地質作用(geological
process),把引起這些變化的各種自然動力稱為地質營力。
地質學中一般根據動力來源不同,將地質作用分為內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兩種基本類型。
地表地質作用的程序一般是按照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這樣的順序進行的。
岩石圈動力地質作用是發生在岩石圈內,主要由內生能源引起的一系列地質作用,岩石圈動力地質作用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構造運動、岩漿作用以及變質作用。

⑸ 地質構造有哪些基本類型

地質構造來定義:所源謂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發生的變形變位,從而形成諸如褶皺、節理、斷層、劈理以及其他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等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地質作用下(多為構造運動),發生變形和變位後,形成的幾何體,或殘留下的形跡。
地質構造類型: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⑹ 地質作用分哪兩種類型

地質作用的分類 根據產生地質作用的能源及作用發生的部位 ,地質作用分為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兩類
內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內部能產生的地質作用,這類地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地下深處,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發生變形、變位,或發生變質,或發生物質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外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產生的,它主要發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質作用幾乎都有重力能參與。外力地質作用使地表形態和地殼岩石組成發生變化。根據地質營力,內力地質作用又可分成構造運動、地震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 。外力地質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湖泊和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和海洋的地質作用等。外力地質作用按照其發生的序列還可分成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

構造運動是指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它有垂直和水平兩種運動形式。構造運動可使岩石變形、變位,形成各種構造形跡,塑造岩石圈的構造 ,並決定地表形態發育的基礎。構造運動可引起海陸變遷。地震是岩石中積蓄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形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內部的快速顫動。地震發源於地下深處,並波及地表。絕大多數地震是構造運動引起岩石斷裂而發生的。

岩漿作用是岩漿從形成、運動直到冷凝成岩的全過程 。岩漿是地下岩石的高溫 (800~1200℃)熔融體。它不連續地發源於地幔頂部或地殼深部。岩漿形成後循軟弱帶從深部向淺部運動,在運動中隨溫度、壓力的降低,本身也發生變化,並與周圍岩石相互作用。

變質作用是岩石在風化帶以下,受溫度、壓力和流體物質的影響 ,在固態下轉變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岩石變質後,其原有構造、礦物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有的可完全改變原岩特徵。

風化作用是地表環境中,礦物和岩石因大氣溫度的變化,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

斜坡重力作用是斜坡上的土和岩石塊體在重力作用下順坡向低處移動的作用 。重力是主要營力 ,斜坡是必要條件,暴雨、地震、人為開挖往往起誘發作用。塊體物質的運動方式分為崩落、滑移、流動和蠕動。前三者運動較快,後者較慢。

剝蝕作用是河流、地下水、冰川、風等在運動中對地表岩石和地表形態的破壞和改造的總稱。

搬運作用是地質營力將風化、剝蝕作用形成的物質從原地搬往他處的過程。

沉積作用是各種被外營力搬運的物質因營力動能減小 ,或介質的物化條件發生變化而沉澱、堆積的過程。

硬結成岩作用是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這種過程往往是因上覆沉積物的重荷壓力作用使下層沉積物減少孔隙,排除水分、碎屑顆粒間的聯系力增強而發生;也可以因碎屑間隙中的充填物質具有粘結力,或因壓力、溫度的影響,沉積物部分溶解並再結晶而發生。

內、外力地質作用互有聯系,但發展趨勢相反。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一般來說,內力作用控制著外力作用的過程和發展。

⑺ 地質作用包括哪些

地質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質營力。力是能的表現,按照能的來源不同,地質作用可分版為外力作用和內權力作用.
1,外力作用按照方式不同分為風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學作用和生物作用。剝蝕作用,包括機械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搬運作用,包括機械搬運和化學搬運作用兩類.沉積作用,包括機械,化學,生物三類.
2,內力作用,
它們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內部。有的強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緩慢,如風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現狀是地質作用對地球表面長期改造的結果。

⑻ 地質作用的類型

地質作用可根據能量來源和發生部位分為表層地質作用(surface process)和內部地質作用(interal process)兩大類。

(一)表層地質作用

表層地質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發生在地球表層的地質作用(又稱外動力地質作用或外力地質作用)。

主要來自地球以外的太陽輻射能和日月引力能等促使了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運動與循環,使它們成為改造地殼表面或表層的直接動力(即地質營力)。同時,在地球外部圈層的運動過程中,地球內部的重力能與旋轉能等也起著重要作用。

地質營力總是通過一定的介質來起作用的。表層地質作用的地質營力按介質的物理狀態(液、固、氣)分為三種情況:介質為液態(即水)的營力主要有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和海洋;介質為固態的營力主要有冰川;介質為氣態的營力主要為大氣和風。所以,由這些營力在表層產生的作用分別稱為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海洋的地質作用、湖泊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及風的地質作用等。

雖然表層地質作用的營力有多種類型,介質條件差異甚大,地質作用的特點也各不相同,但每種營力一般都按照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這樣的過程進行。這幾種作用既代表了表層地質作用的序列,也是表層地質作用的主要類型。

風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環境下,由於氣溫、大氣、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殼或岩石圈的岩石、礦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壞的地質作用。風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變得松軟,為剝蝕作用創造條件,是表層作用的前導。

剝蝕作用是指各種地質營力(如風、水、冰川等)在其運動過程中對地表岩石產生破壞並將破壞物剝離原地的作用。剝蝕作用不斷破壞和剝離地表物質,使地表形態發生改變,形成新的地形。剝蝕作用按方式可分為機械剝蝕作用、化學剝蝕作用和生物剝蝕作用。按地質營力類型又可分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及風的剝蝕作用等。

搬運作用是指經風化作用、剝蝕作用剝離下來的產物,隨運動介質從一地搬運到另一地的作用。搬運作用與剝蝕作用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物質剝離原地的同時也是其進入搬運狀態的時刻。搬運作用有機械、化學和生物搬運三種方式。不同營力(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冰川、風等)搬運作用的方式、特點也不盡相同,搬運作用是一種中間過程。

沉積作用是指各種營力搬運的物質,在介質動能減小或物化條件發生改變以及生物作用下,在新的場所堆積下來的作用。沉積作用的場所通常是能使介質動能減小或物化條件變化的地方,如山坡腳、沖溝口、河口區、海洋、湖泊等。沉積作用也具有機械、化學和生物沉積作用三種方式。按營力又可分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和風的沉積作用。

成岩作用是指使鬆散沉積物固結形成沉積岩的作用。經沉積作用形成的沉積物,在適當的條件下(如埋藏一定的深度),在膠結、壓實和重結晶的作用下,它們就可固結成岩石。

表層地質作用的類型可歸納為表4-3。

表4-3 表層地質作用的類型

(二)內部地質作用

內部地質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能源引起的地質作用(又稱內動力地質作用或內力地質作用)。內部地質作用一般起源和發生於地球內部,但常常可以影響到地球表層,如火山作用、構造運動等。

內部地質作用主要包括岩漿作用、變質作用和構造運動。

岩漿作用是指在岩漿的形成、運動直到冷凝、結晶成岩石的過程中,岩漿本身及其對圍岩所產生的一系列變化。岩漿是地下深處主要由硅酸鹽組成的高溫熔融體,並在巨大的壓力驅使下向地殼的薄弱地帶運移,在其運移過程中,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除岩漿自身發生變化外,還對圍岩產生機械擠壓和使圍岩的物質成分和物理性狀發生改變。從岩漿侵入到圍岩(未噴出地表)並冷凝結晶形成岩石的全過程,稱侵入作用,形成的岩石稱侵入岩。當岩漿噴出地表,在地表的條件下冷凝形成岩石並使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過程稱火山作用(噴出作用),形成的岩石稱火山岩(噴出岩)。

變質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質環境中,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使原來的岩石(包括沉積岩、岩漿岩及變質岩)基本上在固體狀態下發生物質成分與結構、構造變化,從而形成新的岩石的地質作用。新形成的岩石稱變質岩。變質作用通常是在地表以下較高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進行的,並且常常有化學活動性流體參加作用。

構造運動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能源引起的地殼或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常以岩石變形、變位、地表形態的變化等形式表現出來。按物質的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物質發生沿地球切線方向的運動。水平運動主要引起地殼的拉張、擠壓、平移或旋轉等,有時可使岩石發生強烈變形和變位,形成高大的褶皺山系。垂直運動是指地殼物質沿地球半徑方向作上升和下降的運動。它可以造成地表地勢高差的改變,引起海陸變遷等。岩石圈的大規模構造運動常常表現為岩石圈的一些大型板塊的相互作用與相對運動。地震是構造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地殼的一種快速運動。當地表下的岩石受力產生變形,在變形過程中,機械能不斷地累積,當積累到一定限度時(岩石的破裂極限),岩石就會發生破裂,在破裂的同時,大量的機械能就會釋放出來,地殼受到猛烈沖擊而發生震動,從而產生地震。

內部地質作用的類型可歸納為表4-4。

表4-4 內部地質作用的類型

⑼ 動力地質作用主要有哪幾種

地質學把自然抄界中各種動力引起的岩石圈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和構造及地表形態的等變化和發展的作用稱為動力地質作用,或簡稱為地質作用(geological process),把引起這些變化的各種自然動力稱為地質營力。

地質學中一般根據動力來源不同,將地質作用分為內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兩種基本類型。

地表地質作用的程序一般是按照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這樣的順序進行的。
岩石圈動力地質作用是發生在岩石圈內,主要由內生能源引起的一系列地質作用,岩石圈動力地質作用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構造運動、岩漿作用以及變質作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