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銅礦產在什麼地質構造
1. 金礦產在什麼地質條件下
我個人理解金都是由火山噴發時的岩漿從下地幔處帶上來的物質,或者是以岩漿侵入式的帶入地殼淺出的。。以下是我復制的。。。。當礦石含有天然金時,金會以粒狀或微觀粒子狀態藏在岩石中,通常會與石英或如黃鐵礦的硫化物礦礦脈同時出現。以上情況稱為脈狀礦床(Lode)、或是岩脈金。天然金亦會以葉片、粒狀或大型金塊的形式出現,它們由岩石中侵蝕出來,最後形成沖積礦床的沙礫,稱為砂礦,或是沖積金。沖積金一定會比脈狀礦床的表面含有較豐富的金,因為在岩石中的金的鄰近礦物氧化後,再經過風化作用、清洗後流入河流與溪流,在那裡透過水作收集及結合再形成金塊。 金礦石金亦有時會以與其他元素,特別是碲形成化合物的形式出現。例子有針狀蹄金礦(calaverite)、針碲金銀礦(sylvanite)、葉碲礦(nagyagite)、碲金銀礦(petzite)及白碲金銀礦(krennerite)[24]。金亦有極少機會與水銀以汞齊形成出現,另外亦會以一個低濃度在海水出現。
2. 中國地質構造類型與礦產資源分布的關系
東北邊疆省份:黑龍江,吉林,遼寧;
北部邊疆省份:內蒙古自治區;
西南邊內疆省份:西藏自治區;容
南部邊疆省份: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東臨海 故不是 邊疆是指兩國間的政治分界線或一國之內定居區和無人定居區之間寬度不等的地帶。 也就是與別的國家接壤的,廣東沒有與其他國家接壤 所以不是
3. 甘孜-理塘金銀銅成礦帶
位於三江地區東緣的甘孜-理塘成礦帶,是發育在印支期的板塊結合帶以及同名洋脊型火山岩-蛇綠岩帶之上的以金為主的成礦帶。礦帶北西端始於西鄧柯,南東經甘孜南下,經理塘至木里、而後為揚子地塊邊緣向西的推覆帶所掩蓋。金礦化集中於中南段(圖11-3),已發現中型金礦床4處(嘎拉、雄龍西以及金廠溝、生康砂金礦床),小型及礦點多處,這些礦床(點)的形成,大都與燕山—喜馬拉雅期碰撞推覆作用有關,是本區有前景的金成礦帶之一。此外,銀銅礦點也有多處發現,具潛在成礦遠景。
(一)成礦地質構造背景
甘孜-理塘結合帶是揚子板塊西緣中咱-中甸微陸塊裂離揚子陸塊於石炭紀至早三疊世裂開形成小洋盆,而後在晚三疊世晚期即勉戈晚期洋殼向西俯沖,洋盆封閉而成,並在其西側形成昌台-鄉城島弧帶和義敦弧後盆地。在甘孜-理塘洋盆的開裂過程中,形成了甘孜-理塘火山岩-蛇綠岩帶,帶內主要發育二疊紀—晚三疊世海相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砂板岩、灰岩、放射蟲硅質岩等深水火山-沉積岩組合,以及鎂鐵-超鎂鐵岩岩體和岩牆,並常見不同時代的灰岩塊體。中段理塘一帶,以早中三疊世火山岩為主,而在南段則以晚二疊世為主。與枕狀熔岩相伴的有橄欖岩,各種堆晶岩、輝綠岩、輝綠玢岩、輝長岩及放射蟲硅質岩,共同組成相對完整的蛇綠岩套,代表了晚二疊世—晚三疊世早中期洋脊擴張型基性岩漿活動的產物。
甘孜理塘洋盆封閉後的碰撞造山活動,主要發生在燕山期,沿結合帶形成一組巨大的反S型斷裂帶,包括東緣的甘孜-理塘-木拉木里大斷裂和西緣的鄧柯-絨壩岔-拉波大斷裂。該組斷裂可能具有剪切扭動的特性,北西段西傾、中南段東傾,夾持其間的火山-沉積岩系,遭到了強烈的擠壓剪切變形作用,成礦帶上的絕大多數金礦床(點),都分布在這些斷裂帶上。
甘孜-理塘金成礦帶的主要金礦化圍岩以晚二疊世—晚三疊世的火山-沉積岩系為主。其中以上三疊統曲嘎寺組的基性火山岩、凝灰質粉砂岩及岩屑砂岩等最為重要。根據有關地層成礦元素豐度表(表11-5)中看出,三疊系基性火山岩-沉積岩系中,Au的含量雖然不高,但蝕變後Au、As含量有同步增高的趨勢,而在三疊系中普遍出現的褐鐵礦中Au的含量較高。此外,據成礦帶上1:50萬Au、Cu、Pb、Zn地球化學圖和異常圖,成礦帶上Au的含量等值線較為密集,並有較顯著的濃度高地。從地層地球化學場特徵看(圖11-5)。晚二疊世—晚三疊世地層中,Au的平均含量高於其它時代地層,燕山期花崗岩中Au的平均含量,也高於其它時代侵入的岩體。
(二)成礦作用特點
甘孜-理塘成礦帶主要成礦系列為陸-陸碰撞階段成礦大系的推覆剪切帶中的金礦床亞系列(Ⅲ4),以嘎拉金礦為代表。該礦床位於甘孜城附近,直接位於組成沖斷帶的兩條大斷裂間的片理化剪切帶中(圖11-5)。形成與片理化一致的似層狀、透鏡狀礦體。礦化圍岩為上三疊統曲嘎寺組的鹼性玄武岩和玄武質凝灰岩。由於遭到強烈的構造變動和交代蝕變作用,圍岩出現強烈的干糜岩化、千枚岩化以及絹雲母化和碳酸鹽化,使灰綠色的基性火山岩形成灰白色的由鐵白雲石、絹雲母和石英構成的絹雲母鐵白雲石片岩,並出現大量的黃鐵礦和毒砂。礦體中常見的金屬礦物有毒砂、黃鐵礦、輝銻礦、金紅石、磁鐵礦等,脈石礦物有絹雲母、鐵白雲石、石英、綠泥石等,此外還見有自然金、自然銅、自然鎳、輝砷鎳礦、閃鋅礦等微量礦物。礦石結構有結晶結構、交代殘余結構、碎裂結構。主要構造包括浸染狀、條帶狀和角礫狀。礦體具片理化及揉皺。主要礦石類型有黃鐵礦-毒砂-金礦石、含碳質角礫狀礦石及輝銻礦-石英-金礦石等。金的賦存狀態除部分自然金外,尚存在於黃鐵礦、毒砂及輝銻礦中,以輝銻礦中含量最高,平均含Au為2075×10-6,其它伴生元素除鉈(Tl)外,含量均較低。金礦石中鉈的含量可達50×10-6~281×10-6,具有綜合利用前景。根據研究,主要的成因參數:
圖11-3甘孜-理塘成礦帶金、銅礦床(點)分布圖
圖11-4甘孜-理塘帶中不同時期岩體和層位中Au含量
表11-5甘孜理塘成礦帶主要礦化岩層成礦元素豐度表
註:Au′=Au+Ag+Hg+As;Cu′=Cu+Pb+Zn。
圖11-5嘎拉金礦地質略圖
(據108隊資料改繪)
1—砂質、粉砂質板岩及千枚岩;2—含碳質干枚岩;3—絹雲母石英千枚岩;4—鹼玄質凝灰熔岩;5—鹼玄岩;6—玄武質凝灰熔岩;7—絹雲母片岩;8—灰岩;9—輝長岩;10—Au礦體及編號;11—第四系沉積物;12—強碳酸鹽化、片理化帶(剪切帶);13—斷裂及編號;14—地質界線;15—岩相界線;16—岩石中Tl含量及采樣位置,(ZK)表示鑽孔中取樣,(CD)表示坑道采樣
成礦溫度黃鐵礦-毒砂礦石為191℃~245℃,輝銻礦-石英礦石為203℃。成礦壓力為800×105Pa,流體成分Na>K,Cl>F,富含CO2,w(NaCl)小於0.1%。硫同位素為﹣7.3‰~﹣4.9‰,包體水氫氧同位素δD為﹣100‰~77‰,δ18OH2O為3.2‰~6.7‰,大部分落在大氣降水范圍內,為大氣水與岩漿水的混合流體。
礦石及礦化帶稀土元素特徵(參數、分配模式)與圍岩基本相同。礦石及圍岩中Cu、Pb、Zn、Ag、Cd、Tl、Bi、Mo、As等元素的含量特點基本相近,具有明顯的繼承性。據Rb-Sr法測得成礦時代的年齡值為157.0Ma。
由此可以認為該金礦床的形成,是甘孜-理塘結合帶構造演化的直接產物。當甘孜-理塘洋盆於二疊紀形成時,從深部(下地殼甚至幔源物質)帶來的Au、Fe等成礦元素,在基性火山岩沉積岩系中形成初步富集,於晚三疊世後洋盆封閉,燕山期的碰撞造山活動,沿縫合線方向形成推覆剪切構造帶。隨著溫度、壓力的增高導致火山-沉積岩系的破碎、變質和成礦元素的活化、遷移,而後在有利成礦的剪切帶中交代成礦。
成礦帶內,除金已形成工業礦床外,銀礦化、銅礦化和褐鐵礦化(點)分布廣泛,個別已達到小型礦床規模。這些礦點,大都位於斷裂帶及其旁側,礦化圍岩也是二疊紀至晚三疊世的火山沉積岩系。如木里繞窩銀多金屬礦點,產於曲嘎寺組中,含銀為420×10-6;林戈含銀褐鐵礦點,也產於曲嘎寺組中,已發現含銀褐鐵礦脈10餘條,平均含銀為35.5×10-6~50×10-6;理塘覺五銅礦點,含礦岩系為曲嘎寺組,含Cu為2.4%,含Ag為6×10-6;產於上三疊統的此喚金銀多金屬礦床,w(Ag)為50×10-6~300×10-6,最高7272×10-6。w(Au)為1.47×10-6~8.4×10-6,w(Cu)為1.24%~8.4%,但其規模很小;產於上三疊統白雲岩中的立彤觀銀礦點,含銀59×10-6~86×10-6。這些礦點大多位於金礦床(點)的附近,從其地質特徵看,它們的物質來源和成因,可能與金礦床類似,同時從區域地球化學資料看,二疊紀至晚三疊世地層中,Ag、Cu的背景含量較高,特別在蝕變玄武岩中平均達0.13×10-6,褐鐵礦中Ag的平均含量也達0.14×10-6,因此,在成礦帶內,Ag、Cu礦的潛在遠景也是存在的,而普遍分布的褐鐵礦化可作為尋找這些礦床的重要標志之一。
(三)成礦遠景區
根據實際工作,已確定如下找礦遠景區
1.新龍縣披羌直日棍巴金礦(化)點(圖11-3中4)
金礦化點位於四川省新龍縣披羌鄉通霄溝口,有鄉村公路通過,地理坐標東經100°07′40″,北緯30°47′12″。海拔高度3000m,位於甘孜-理塘結合帶南北向蜂腰地帶的東側主斷裂上,含礦岩系為上三疊統曲嘎寺組,礦化見於脆韌性剪切帶的強碎裂剪切的黑色斷層泥和碎裂蝕變基性凝灰岩中,嚴格受斷裂破碎帶的控制。
礦化分帶自下而上如下。
(1)黑色斷層泥金礦化,厚0.3m,產於F1斷層接觸面上,具強烈的擠壓片理及透鏡體,局部見含黃鐵礦星點的石英脈,風化表面呈褐色、黃褐色,含Au為0.94×10-6。
(2)蝕變碎裂基性凝灰岩中金礦化位於斷層泥之上,基性凝灰岩為灰綠色,風化表面為褐黃色,具強烈片理化和碎裂化,主要由綠泥石(40%~60%)、白雲石(5%~80%)和少量白鈦礦、黃鐵礦、毒砂、絹雲母等組成,變余凝灰結構。礦化層寬約47m,揀塊取樣分析下部1.2m中含Au為1.38×10-6,Ag為3.5×10-6,上部含Au較低,僅0.01×10-6~0.04×10-6,Ag為1.5×10-6,頂部與蝕變玄武岩呈過渡關系。
該礦化點的總體特徵是嚴格受斷裂破碎帶控制,含礦岩系為強烈蝕變基性凝灰岩,主要蝕變作用有碳酸鹽化、絹雲母化及黃鐵礦化(含星點狀黃鐵礦、毒砂)。礦化區為Au、Sb、Cu組合異常區,面積達32km2,並有Ag、As、Hg、Pb、Cd、Mo、V等元素異常與之復合。地質特徵、異常范圍、金濃度值以及元素組合特徵,與嘎拉金礦區十分類似,礦化區以北已發現雄龍西中型金礦床,礦床特徵與之十分相似,因此,該礦點是一個具有較大潛在遠景的金礦找礦靶區。
2.理塘覺五銅礦遠景區(圖11-3中7)
礦點位於四川省理塘縣覺五鄉獨草壩,地理坐標東經100°08′56″,北緯30°26′21″,海拔高程3700m,有鄉村公路通過,構造上位於甘孜-理塘結合帶南北向蜂腰段的南端。銅礦化見於結合帶中間斷裂破碎帶內,含礦岩系為上三疊統曲嘎寺組基性火山岩-碎屑岩-結晶灰岩,賦存圍岩為強烈碳酸鹽化蝕變基性凝灰質碎屑岩,底板為黑色硅質板岩。礦體厚2m,地表以孔雀石為主,次為藍銅礦,偶見黃銅礦、輝銅礦,脈石礦物為碳酸鹽、石英及鈉長石等,具強烈交代結構,地表有強烈褐鐵礦化。地表揀塊取樣分析,含Cu為2.4%及微量Zn(0.03%)、Ag(6×10-6)、Au(0.05×10-6)等。該礦點位於覺五三級銅異常的南端次濃集中心。覺五銅異常是川西最大的銅異常之一,面積達220km2以上,異常西部已發現麻火小型銅礦床(品位1.24%~3.89%)和亞火含銀銅礦床,北部的坐景寺和西部的亞火,分別疊合有Au的三級異常和二級異常,南端也有Au的三級異常,但異常東部高濃集區尚無礦點發現。由於覺五礦點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和Cu、Au等地化異常,是本區很有希望的Cu、Au找礦靶區。
4. 金銀銅鐵屬於什麼資源
不可再生資源 non-renewable resources
人類開發利用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資源叫不可再生資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種礦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等。這類資源是在地球長期演化歷史過程中,在一定階段、一定地區、一定條件下,經歷漫長的地質時期形成的。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比,其形成非常緩慢,與其它資源相比,再生速度很慢,或幾乎不能再生。人類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只會消耗,而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儲量或再生。其中,一些資源可重新利用,如金、銀、銅、鐵、鉛、鋅等金屬資源;另一些是不能重復利 用的資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當它們作為能源利用而被燃燒後,盡管能量可以由一種形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但作為原有的物質形態已不復存在,其形式已發生變化。
可再生資源也稱可更新資源,它的概念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其具體的含義是:「其更新、或者說是再生速度大於或等於我們開發利用速度的資源。」煤是比較典型的非可再生資源,它之所以是非可再生資源就是因為它的形成需要漫長的地質歷史年代,而我們人的生命周期比它短許多,我們等不到它再形成了才利用----它的形成速度遠遠大於我們對它的開采利用速度。 所以,不僅非可再生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時間跟空間尺度內,可再生資源的數量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說,可再生資源也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它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可再生資源只有在我們控制了量的情況下,權衡了開采量及該資源的再生量,使我們的開發利用速率小於其形成速率的條件下,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5. 亞洲礦藏資源的形成與分布和地質構造有什麼關系
亞洲礦藏資源豐富,它的形成和分布同地質構造有密切關系。北亞大陸區(即西伯利亞地塊)、中軸古陸區(其主體包括塔里木地塊和中朝地塊)、南亞大陸區(包括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半島),都是地殼最古老的部分,在寒武紀以前經過多次劇烈褶皺變動和岩漿活動形成豐富多樣的礦床。以後因長期遭受侵蝕,使古老岩相裸露於地表。主要礦種多為鐵礦、貴金屬和寶石等。
北亞陸間區(包括烏拉爾山、哈薩克、天山、阿爾泰山、薩彥嶺、蒙古的中東部、我國內蒙古和興安嶺等地)是古生代地殼運動最劇烈的地區,成陸以後受流水等外力作用也很強烈,所以本區礦床數量遠超過太古地塊區。主要礦種有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黑色金屬。由於古生代中有多次陸地升降和海水進退,故本區沉積礦床也很多。亞洲重要的煤、岩鹽、銅、鉛、鋅、錫、鎢、銻等礦床多分布在本區。
南亞陸間區和瀕太平洋地帶,是近期上升的年輕的褶皺山系,並廣泛存在岩漿侵入和火山活動,形成了中生代和新生代礦床。主要礦種有石油、天然氣、金、銀、銅、鉛、鋅、錫、汞、銻、鉻、鎳、硫磺等。
總之,內生礦產多與地殼深部岩漿活動有關,它們是在發生造山運動和岩漿活動時期形成的。侵入岩的性質不同,所形成的礦藏也不一樣,如果是基性侵入體時,則形成重金屬礦(鎳、鉻、鐵);若為酸性岩基、裂縫侵入岩和岩脈時,則常形成有色金屬礦(金、銀、銅、鉛、鋅等)。外生沉積礦的形成,則與隆起帶和拗陷帶有密切關系,長期遭受侵蝕的隆起帶,為沉積礦床提供某些成礦物質的來源;拗陷盆地則是礦物停積或由生物繁殖形成有機礦的重要場所。
6. 學習任務什麼是地質構造
構造地質學是地質學科中較為基礎而又復雜的一門分支學科,它研究的對象就是地殼(岩石圈)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形跡。地質構造是指在地殼發展過程中,組成地殼或岩石圈的岩層或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產生的各類變形,包括褶皺、斷層、劈理、韌性剪切帶以及其他面狀、線狀構造等(圖1-1)。
圖1-1 野外地質構造形跡掠影
地質構造分為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原生構造是指沉積物或岩漿在成岩過程中形成的構造,如沉積岩中的層理、波痕等和岩漿岩中的流動構造、原生節理等。而次生構造是指岩層或岩體形成後,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構造,如褶皺、節理、斷層等。形成次生構造的作用力,可以來源於地球內部(內力),也可以來源於地球外部(外力)。構造地質學側重於研究岩層或岩體在內動力地質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構造。但是對原生構造也要研究,因為某些原生構造是識別次生構造的形態、產狀及其變形構造的重要標志。
地質構造的規模相差懸殊,大型構造可以廣袤千里;中、小型構造可以是視力可及的一處露頭乃至一塊手標本;微型構造則需要在顯微鏡下窺視其全景。因此,地質構造的觀察研究,可以按規模大小劃分為許多級別,稱為「構造尺度」。地質構造按構造尺度劃分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以至超顯微型等級別。不同尺度的地質構造有其不同的研究意義和研究方法。構造地質學主要側重於中、小型構造形跡的識別與研究。大型、巨型尺度的構造特徵研究屬於區域大地構造學研究的范疇。
近、現代對地質構造的研究已從陸地到海洋,從地殼淺部到岩石圈深部,從地球擴展到天體,可以概括為「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的全方位立體研究。
7. 銅多金屬礦的成礦期和成礦系列
一、銅多金屬礦的主成礦期
成礦帶內銅多金屬礦有3個主要成礦期,分別是中—晚華力西期、燕山期早期和燕山期(中)晚期。其中中—晚華力西期以斑岩型銅鉬多金屬礦、接觸交代型銅、鉛鋅多金屬礦成礦為主,如多寶山、小壩梁銅多金屬礦等;燕山期早期和燕山期(中)晚期是成礦帶主要成礦期,形成岩漿熱液型、斑岩型、次火山熱液型、火山熱液型銅、鉛鋅多金屬礦床。如燕山期早期形成的礦床為大井、布敦化銅多金屬礦;燕山期(中)晚期形成的礦床為浩布高銅多金屬礦。
二、銅多金屬礦床成礦系列
根據程裕淇(1979)、陳毓川等礦床成礦系列的概念,加以近些年來的探索和實踐,已經逐步應用於區域礦床分析、區域礦產勘查戰略規劃。因此,成礦系列理論有利於進行礦床理論研究。
礦床成礦系列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地質構造單元和一定的地質時期內,與一定的地質作用有關的,並在各成礦期和各地質構造部位所形成的在時空上和成因上相互有聯系的各礦種的礦床組合。
區內多金屬礦床可劃分為12個成礦系列(表3-2),分別是:
1)與華力西期基性-酸性淺成岩漿活動有關的銅、金、鉬(多金屬)礦床成礦系列,如小壩梁銅(金)礦床、多寶山金礦床等。
2)與華力西期酸性-中酸性岩漿侵入活動有關的鐵(鋅、銅)礦床成礦系列,如謝爾塔拉、梨子山、神山等鐵(鋅、銅)多金屬礦床等。
3)與印支期晚期—燕山期中酸性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銅、鎢、錫、鈹(銀)礦床成礦系列,如道倫達壩、大井子銅多金屬礦床。
4)與燕山期中酸性-酸性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銅鉬多金屬礦床成礦系列,如烏奴格吐山等銅鉬礦床。
5)與燕山期中酸性-酸性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銅多金屬礦床成礦系列,如布敦化、蓮花山、毛登等銅鉬(錫、金、鐵)礦床。
6)與燕山期中酸性-酸性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金(銀)多金屬礦床成礦系列,如小伊諾蓋溝、四五牧場等金礦床。
7)與燕山期中酸性火山-侵入雜岩有關的鉛鋅、銀多金屬礦床成礦系列,如額仁陶勒蓋、甲-查等鉛鋅、銀礦床等,是成礦帶最主要的成礦系列。
8)礦床成礦系列劃分情況見表3-2。
9)與燕山期酸性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錫鎢(鐵)多金屬礦床成礦系列,如黃崗梁、敖瑙達壩、莫古吐等鎢錫(鐵、銅、鉛鋅)礦床等。
10)與燕山期酸性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金銀銅多金屬礦床成礦系列,如二支線金銀銅礦床。
11)與燕山期中酸性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銅、鉛、鋅、金、銀和鎢礦床成礦系列,如西吉諾鉛鋅銅多金屬礦床。
12)與燕山期鹼性花崗岩有關的稀有稀土礦床成礦系列,如巴爾哲礦床。
8. 請教高中地理問題 地質方面的
首先分析圖,上圖為一地貌圖,下圖為地質圖。主要在下圖分析上,下圖岩石主要是沉專積岩(課本上屬有這樣的表示),和一個逆斷層,斷層中下塗黑的地方有可能儲藏油氣。
A、金銀銅等礦產主要是岩漿岩中,而圖中卻為沉積岩,顯然行不通。如果只有金還是可以生成沙金。但是A中提到的是金銀銅等礦體。就不可以了。
B,已經給你提示了,都有黑色的塗黑了,等於給你分了。
C,如果N處弱的話,那麼圖上的都是弱的岩石,這個地貌就應該都被侵蝕掉,這個題本身就錯了,出題的人不會這麽乾的。
D,圖上都標出了,上邊有上下箭頭的,一看上面上升的。而D中為下陷。
9. 有色金屬礦產分布於什麼地質構造
有色金屬礦的形成大概有這樣幾種情況:1岩漿噴發過程形成,2岩石風化並被流體運搬到某地,其中金屬成分富集沉積形成,3岩漿噴發或者岩石風化沉積形成的礦床,經過漫長地質歲月變質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