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東北是什麼地質

東北是什麼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28 09:03:55

Ⅰ 我過的地質分為華北華南東北這樣的分別是根據什麼呢

把你的通假字改過來,我再回答你。

Ⅱ 東北土壤與南方土壤的區別是什麼

朋友你好!下面我來為你回答:

由南到北土壤的顏色是不一樣的。南方多為磚紅色的土壤,中部多為淺褐色的土壤,到東北大平原就變成了肥沃的黑色土壤。這些不同的顏色是由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決定的。
我國南方的海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江西、福建、湖南、四川南部包括台灣等地,都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因此地表風化和成土作用十分活躍,風化殼遭到雨水極其強烈的分解和淋溶,使土壤處於脫鹽和脫硅過程。象二氧化硅就很容易被淋失,只有氫氧化鐵和氫氧化鋁等物質流動性小,在土層中逐漸累積起來。由於土體受鐵質氧化物的影響,土壤顏色便以紅色為主;土壤呈酸性我國南方的海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江西、福建、湖南、四川南部包括台灣等地,都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因此地表風化和成土作用十分活躍,風化殼遭到雨水極其強烈的分解和淋溶,使土壤處於脫鹽和脫硅過程。象二氧化硅就很容易被淋失,只有氫氧化鐵和氫氧化鋁等物質流動性小,在土層中逐漸累積起來。由於土體受鐵質氧化物的影響,土壤顏色便以紅色為主;土壤呈酸性反應;有機質含量低,鹽基嚴重淋失,養分不高,土地貧瘠。但這些地區雨水豐沛,熱量充足,是發展熱帶、亞熱帶作物和熱帶經濟林果的好場所。
相反,我國北方,尤其是東北,地處溫帶,氣候溫和乾燥,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相對較弱,土壤處於弱淋溶狀態。地表風化殼在風化成土過程中,一些易溶性物質如氯、硫、鈉、鉀等大部分可被淋洗掉,而較難溶的硅、鐵、鋁等氫化物在風化殼中基本不發生移動。風化殼中的標志元素是鹼土金屬——鈣,它在與植物分解過程中產生的碳酸結合成碳酸鈣,在弱淋溶作用下,碳酸鈣向下淀積,形成各種形式的碳酸鈣聚積層。
在人類開發前,這些地區的草原植物每年可給土壤提供每畝幾百公斤的有機物質,這些有機物中含氮素和灰分元素,由於水熱條件的限制,土壤中有機質的腐殖化過程較礦質化過程更快,這便有利於腐殖質在土壤中的積累,於是便發育成深色的黑鈣土。
這種土壤有機質豐富,肥力高,而且土壤中含有豐富的胡敏酸膠體,又有鈣的凝結作用,加上草本植物強大根系的作用,使土層形成極好的團粒結構,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

希望我的回答令你滿意!
(本回答個性擁有,請勿復制)

Ⅲ 東北土壤與南方土壤的區別

朋友你好!下面我來為你回答: 由南到北土壤的顏色是不一樣的。南方多為磚紅色的土壤,中部多為淺褐色的土壤,到東北大平原就變成了肥沃的黑色土壤。這些不同的顏色是由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決定的。
我國南方的海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江西、福建、湖南、四川南部包括台灣等地,都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因此地表風化和成土作用十分活躍,風化殼遭到雨水極其強烈的分解和淋溶,使土壤處於脫鹽和脫硅過程。象二氧化硅就很容易被淋失,只有氫氧化鐵和氫氧化鋁等物質流動性小,在土層中逐漸累積起來。由於土體受鐵質氧化物的影響,土壤顏色便以紅色為主;土壤呈酸性我國南方的海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江西、福建、湖南、四川南部包括台灣等地,都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因此地表風化和成土作用十分活躍,風化殼遭到雨水極其強烈的分解和淋溶,使土壤處於脫鹽和脫硅過程。象二氧化硅就很容易被淋失,只有氫氧化鐵和氫氧化鋁等物質流動性小,在土層中逐漸累積起來。由於土體受鐵質氧化物的影響,土壤顏色便以紅色為主;土壤呈酸性反應;有機質含量低,鹽基嚴重淋失,養分不高,土地貧瘠。但這些地區雨水豐沛,熱量充足,是發展熱帶、亞熱帶作物和熱帶經濟林果的好場所。相反,我國北方,尤其是東北,地處溫帶,氣候溫和乾燥,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相對較弱,土壤處於弱淋溶狀態。地表風化殼在風化成土過程中,一些易溶性物質如氯、硫、鈉、鉀等大部分可被淋洗掉,而較難溶的硅、鐵、鋁等氫化物在風化殼中基本不發生移動。風化殼中的標志元素是鹼土金屬——鈣,它在與植物分解過程中產生的碳酸結合成碳酸鈣,在弱淋溶作用下,碳酸鈣向下淀積,形成各種形式的碳酸鈣聚積層。在人類開發前,這些地區的草原植物每年可給土壤提供每畝幾百公斤的有機物質,這些有機物中含氮素和灰分元素,由於水熱條件的限制,土壤中有機質的腐殖化過程較礦質化過程更快,這便有利於腐殖質在土壤中的積累,於是便發育成深色的黑鈣土。這種土壤有機質豐富,肥力高,而且土壤中含有豐富的胡敏酸膠體,又有鈣的凝結作用,加上草本植物強大根系的作用,使土層形成極好的團粒結構,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 希望我的回答令你滿意! (本回答個性擁有,請勿復制)

Ⅳ 東北地區區域地質背景

1.地質構造單元劃分

從區域構造格架角度來看,東北地區由南部的華北地台和北部的興蒙造山帶所構成,它們在古生代以前具有不同的演化歷史,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初期完成兩者的聚合,其後發育統一的構造演化歷史。僅就本書涉及的北部興蒙造山帶而言,它自西而東可劃分為額爾古納地塊、興安地塊、松嫩地塊、佳木斯地塊和最東部的饒河地體(吳福元等,1995,吳福元和曹林,1999),它們是古—中生代期間經多次事件拼合在一起的構造堆合體(collage),其相互之間分別以得爾布干、嫩江、牡丹江和躍進山斷裂為界。

額爾古納地塊位於本區的西北端,是巨大的中蒙古中央地塊的一部分。盡管有關於該地塊太古宙岩石形成事件的報道,但對我國境內地區的這一構造單元的具體屬性目前所致甚少(孫廣瑞等,2002)。區內地質體主要以花崗岩為主,另有少量中級變質的興華渡口群片岩、片麻岩和未變質的砂岩、粉砂岩等,晚期被中新生界火山-沉積地層所覆蓋。由於目前研究程度較低,目前還難以對它們的時代作詳細的約定。部分作者認為興華渡口群可能為中元古代(王友勤等,1997),但有學者認為應屬古元古代甚至太古宙(表尚虎等,1999)。新的年代學資料還顯示,這些花崗岩主要形成於中生代,但部分形成於早古生代(葛文春等,2005a;武廣等,2005;周長勇等,2005)。

興安地塊體位於大興安嶺地區,其出露的最古老岩石也定名為興華渡口群,但其時代及與額爾古納地塊上的興華渡口群關系不清。該地塊的最大特點是古生代地層相對比較發育,並出現年齡確切的古生代花崗岩(Wu et al.,2003;孫德有等,2000;苗來成等,2004;葛文春等,2005b)。該地塊以得爾布干斷裂為界與北側額爾古納地塊相鄰,並在該斷裂帶附近出露有新林-喜桂圖北蛇綠岩及相應的高壓變質岩(李瑞山,1991)。值得一提的是,本地塊在晚中生代疊加有大面積的大興安嶺中生代火山-沉積建造(蔣國源和權恆,1988;趙國龍等,1989;林強等,1998;Zhang et al.,2006)。

松嫩地體位於興蒙-吉黑地區的中部,其西側以嫩江-賀根山斷裂與興安地塊相鄰,東南部以牡丹江斷裂與佳木斯地塊相接。松遼盆地是其上疊的一個重要構造單元,主要岩石出露在張廣才嶺地區,東風山群是該地體中目前發現的最古老岩系,具體成岩時代尚不清楚。該地塊的最大特點是顯生宙花崗岩極為發育,在某種程度上,古生代地層及所謂的老變質岩系只不過是「花崗岩海洋」中的幾葉孤舟而已。以前曾對這些花崗岩進行過詳細的研究(吉林省地質礦產局,1988;方文昌,1992;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1993),但近幾年的高精度年代學資料顯示,它們主要形成於晚三疊-中侏羅世的中生代(Wu et al.,2000,2001,2003a,2004a;Zhang et al.,2004,2005;吳福元等,1999;孫德有等,2001)。

佳木斯地體位於東北地區東部,是范圍更大的布列亞-佳木斯地塊的一部分,以出露麻粒岩相變質的麻山群為代表(曹熹等,1992)。傳統上以西麻山二輝麻粒岩中輝石的2539Ma的Ar/Ar坪年齡認為該地體是在太古宙形成的(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1993),近幾年已有更可靠的資料顯示該地體的麻粒岩相變質作用發生在500Ma的泛非期(Wilde et al.,2000;宋彪等,1997),並已鑒定出泛非期的花崗質侵入體(Wilde et al.,2003)。侵入其中的原定為新元古代的花崗岩實際形成年代為晚古生代(吳福元等,2001),且這一時期的花崗岩在西側的松嫩地塊上目前還未發現。

位於本區最東部的饒河地體出露一套由深海相放射蟲硅質岩、濁積岩以及包含其中的鎂鐵質熔岩和石炭-二疊紀岩塊組成的地層,是我國東部唯一的中生代海相地層出露區。目前多數研究者認為,這套岩石組合應為蛇綠岩,並自下而上劃分為大頂子堆積岩、駝腰山枕狀熔岩、大佳河組放射蟲硅質岩、大嶺橋組深海濁積岩和上覆的永福橋組海相磨拉石沉積岩等(康寶祥等,1990;王友勤等,1997)。根據化石研究結果,一般將這套地層置於中晚三疊世—早侏羅世,或至中侏羅世—晚侏羅世中期(王友勤等,1997;丁秋紅等,1997),代表了該時期一個規模不是很大的洋盆。但也有學者認為,這套岩石並非屬於蛇綠岩,它只不過是大洋中的一個洋島或外來地體而已(邵濟安等,1991;邵濟安和唐克東,1996)。年代學資料顯示,侵入於該地體中的花崗岩形成於早白堊世(程瑞玉等,2006)。

2.地塊基底性質

在目前上述構造單元劃分中,存在眾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大量地質體基本地質事實不清是嚴重製約進一步地質規律總結和深入研究的重要障礙。首先是關於松遼盆地的基底性質,以前一直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認為該基底應屬前寒武紀的重要直接證據是鑽孔岩心中存在片麻岩。然而,我們對已鑒定的所謂片麻岩進行岩相學檢查發現,它們實際上是遭受韌性變形的花崗質岩石。其中采自盆地中部二深一井花崗片麻岩的鋯石年齡僅為165Ma,而盆地西部杜I-4井中未變形的花崗岩的年齡為305Ma(吳福元等,2000)。這兩個數據說明,這些岩石並不是前寒武紀形成的,而是形成於中生代。盡管我們仔細尋找,但仍未發現古老的前寒武紀鋯石存在的痕跡。Nd同位素的示蹤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基底岩石具有與周圍興安、松嫩地塊相似的特點,而與本區古老的佳木斯地塊岩石的同位素特點截然不同(Wu et al.,2001)。因此,我們認為,松遼盆地不存在前寒武紀結晶基底。考慮樣品的代表性,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松遼盆地至少不存在大規模的前寒武紀結晶基底。

單元劃分中的第二個問題是關於本區前寒武紀變質岩石的形成時代。首先是佳木斯地塊上的麻山群,以前認為它應屬太古宙(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1993),但下述的年代學數據不贊成這一點。第一,對該地塊上麻粒岩相變質的孔茲岩系及在變質過程中形成的石榴石花崗岩,其年齡在500Ma左右,應代表了這次變質作用的時代(Wilde et al.,1997,2000);第二,在這些岩石中,目前高精度的SHRIMP技術所鑒定出的最老鋯石顆粒年齡約在1600~1900Ma左右,且基本上所有的數據點都不在諧和線上,它們應該是沉積岩石蝕源區的年齡;第三,佳木斯地塊上的變質沉積岩和花崗岩的Nd同位素資料顯示,其模式年齡為1800Ma左右(Wu et al.,2000)。根據Nd同位素模式年齡的定義,麻山群沉積岩及其源岩的最大年齡不應超過18億年;第四,在柳毛地區,Wilde et al.(2001)鑒定出一個經歷過麻粒岩相變質的閃長岩,其變質年齡與其他岩石一樣(500Ma左右),但該樣品似出現大約13億~14億年的上交點,結合閃長岩的岩石性質,我們推測這有可能是閃長岩的侵位年齡。如果這一推論正確的話,麻山群的沉積年齡應為中元古代。

興蒙-吉黑地區第二個古老岩石是大興安嶺地區興華渡口群,目前傾向性的意見是該群屬於早前寒武紀,或至少是中元古代早期。但Nd同位素資料顯示,它的Nd模式年齡集中值僅為1000Ma左右。因此,我們斷定,該群的最大形成年齡不超過中元古代晚期,而不是以前認為的古元古代甚至太古宙,支持這一解釋的最新資料來自該區科洛-新開嶺雜岩的年代學研究成(苗來成等,2003)。

上述資料大體限制了本區古老岩石的年齡情況,即佳木斯地塊是本區最老的塊體,其內部的麻山群可能形成於中元古代,且其物質來源於古元古代大陸。從這一點看,佳木斯地塊並不是從華北地塊分離出的一個塊體。大興安嶺地區的興華渡口群也不是想像的那樣古老,其主要形成於新元古代或之後,這些認識是恢復本區前寒武紀地殼演化的重要基礎。

3.興蒙造山帶古生代構造演化歷史

這是制約東北地區地質研究的關鍵問題,較差的露頭和大量後期花崗岩的侵入是導致眾多問題得不到深入研究的症結所在。因此,我們只能依靠前人發表的有限資料,對此問題進行總結。關於額爾古納與興安地塊的拼合時間,目前所依賴的線索很少,但根據得爾布干斷裂附近新林-喜桂圖北早古生代蛇綠岩、額爾古納右旗和塔河南藍片岩的出現,我們將上述兩地塊的拼合按早古生代處理。

區內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興安-松嫩地塊的拼合時間。前人將此拼合置於晚古生代(葉茂等,1994;張貽俠等,1998),這也得到我們所進行的花崗岩年代學資料的支持,即在以前所確定縫合線北側的黑河地區,發育一套晚古生代造山後A型花崗岩,高精度的鋯石年代學研究表明,這些花崗岩形成於260~292Ma的晚古生代(Wu et al.,2002),與西側相鄰的內蒙古中部和新疆東准噶爾地區的同類花崗岩時代類似,成因相近。因此我們推測,該巨型A型花崗岩帶應代表了一個很大范圍塊體拼合後的伸展事件,真正的塊體拼貼應發生在此之前。聯繫世界范圍內,造山作用主期到造山後伸展的時間間隔,上述塊體的拼合大致發生在晚古生代中期,其碰撞帶位置大約延黑河向南,並與賀根山縫合帶相連。支持這一解釋的資料還來自大興安嶺主峰和甘河一帶二長花崗岩的研究,我們獲得該花崗岩的鋯石年齡在300Ma左右,可能反映了碰撞事件的年代。

區內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關於上述拼合塊體與華北地塊的拼貼時間,這也是認識華北與西伯利亞塊體間古亞洲洋最後消失的地點和時間問題(Tang,1990;王荃等,1991;唐克東,1992)。一般認為上述拼合帶在西拉木倫河—長春—延吉一線,拼合時代應在早古生代。但古生物學的判定卻與上述認識有所出入(黃本宏,1983;郭勝哲,1986;王玉崢和樊志勇,1997)。我們對出露於吉林省中部磐石縣境內的呼蘭群進行了詳細的變質作用研究(Wu et al.,2007b),該變質作用具有造山帶型變質作用的特點,其白雲母Rb-Sr礦物等時線年齡為250Ma左右,這一年齡應大體接近區域上造山作用的年代。同時,我們對與呼蘭群密切伴生的大玉山花崗岩進行了研究,確認其為同造山花崗岩,其岩漿侵位年齡與呼蘭群的變質年代基本一致。因此,我們得出結論,興安-松嫩與華北塊體拼合的時代應在古生代末期,這與區域地層學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

關於古亞洲洋閉合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以前一直存在爭論,一般認為古亞洲洋最後閉合以發育在我國內蒙古的賀根山蛇綠岩為代表,縫合帶沿賀根山—嫩江—黑河一線分布,其時間在晚古生代早期(D3-C1)(曹從周等,1983;ZhangandTang,1989;Tang,1990;葉茂等,1994;邵濟安等,1997),我們的資料也證實了這一縫合時間的正確性;但古生物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則認為最後縫合的地點應位於華北地台北緣的西拉木倫河—長春—延吉一線(Zonenshain et al.,1985,1990;曹生儒,1993;趙春荊等,1996;王玉崢和樊志勇,1997),時代可能為二疊紀(部分學者提出應在早古生代,唐克東等,1995;王友勤等,1997);而古地磁資料則認為位於蒙古—鄂霍茨克海一線(Zhao et al.,1990)。導致上述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對區域內廣泛分布的晚古生代建造的構造性質存在爭議(和政軍等,1997);同時,古地磁數據間常出現矛盾的解釋。從岩石建造的宏觀規律來看,張廣才嶺-延邊地區晚古生代的岩石建造主要表現為混雜岩,所謂的晚古生代地層實際上是混雜岩中的岩塊,多代表了大洋中的海山(吳福元等,2003),這一點也得到了國際地質對比計劃第420項2002年工作組會議野外考察專家的肯定。由於混雜岩的基質不含化石,因而難以確定它的時代,但從岩塊的年代可知,混雜作用的形成時代應在晚古生代末期,並可能持續到早三疊世。因此,無論是岩石建造,還是年代學數據,都支持華北地塊北緣是古亞洲洋最後閉合的地點所在,其時代應在晚古生代末期—三疊紀早期(Wu et al.,2007b)。

Ⅳ 東北的地質災害為什麼少

因為東北的土地較為平坦,植被覆蓋率較高,水土流失現象較輕,且東北位於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強,夏季暴雨沖刷少,還因為東北位於板塊內部,不接近地震帶,所以東北的地質災害少.

Ⅵ 誰能介紹一下吉林省的地質特徵

構造
吉林省位於陰山-天山緯向構造的東端與新華夏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在陰山-天山緯向構造與北北東向構造體系的作用下,使各種構造體系相互交切、相互聯合,並經過多次構造、岩漿活動和挽近期火山噴發作用,塑造了全省構造格局與地貌輪廓。

地層
吉林省各地質歷史時期地層發育較全,自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
1、太古界(龍崗群、夾皮溝群)
下太古界龍崗群和上太古界夾皮溝群在通化地區最為發育。主要由一套深變質的角閃岩、變粒岩、黑雲母片麻岩及各種混合岩組成。
2、下元古界(集安群)
主要分布於通化地區的集安一帶,為一套深變質的片岩、片麻岩、變粒岩及厚層石墨大理岩等。
3、中元古界(老嶺群、色洛河群)
分布於通化、撫松、安圖等地。為淺變質的海相碎屑~碳酸鹽沉積,以淺變質的石英岩、片岩、千枚岩及厚層大理岩為主。
4、震旦系
主要分布於長白、樣子哨、渾江、安圖等盆地。為一套淺海相碎屑岩與碳酸鹽岩建造。以砂、頁岩為主,上部見有碳酸鹽岩蓋層。
5、古生界
下古生界主要分布於渾江、鴨綠江、柳河、集安、長白等地,吉林、延邊地區亦有出露。為一套淺海~濱海相碎屑~碳酸鹽岩建造,間夾砂頁岩。
上古生界省內分布比較零散。石炭、二疊系為海陸交互相沉積的砂、頁岩含煤建造,並以蓋層形式分布於樣子哨、渾江(白山)、鴨綠江等盆地,而志留系、泥盆系在吉林的中南部伊通、雙陽等地零星分布。
6、中新生界
中生界為一套火山岩及陸屑河湖相含煤建造,分布於全省各地。三疊、侏羅、白堊及第三系主要為一套火山碎屑岩、陸湖相砂岩、頁岩和凝灰質火山岩等含煤、油、油頁岩建造。分布於省內各大小不等的斷陷盆地。
新生界主要為一套河湖相及冰水鬆散堆積層。下更新統冰水砂礫石夾灰白色粘土透鏡體,廣布於松遼平原中上更新統之下。
中上更新統為沖湖積青灰色厚層狀淤泥質粘性土、中細砂和沖洪積褐黃色黃土狀粉土粉細砂互層。邊緣地帶相變為砂礫石,白城扇形地為沖洪積卵礫石。
全新統鬆散堆積物自山地向平原,由殘坡積層→洪積層→沖洪積層→沖湖積層→風積層均有出露。河谷沖積層具二元結構,下部砂礫石,上部為粘性土。西北部低平原區以沖湖積淤泥質亞粘土、亞砂土和風積砂為主。
此外,中、新生界還伴隨有基性火山噴發,廣泛分布於安圖、撫松、靖宇、敦化一帶,形成大面積的玄武岩蓋層,構成典型的玄武岩台原、台地。

地形
吉林省地形變化總體趨勢為東南高西北低,以北東-南西向縱貫全省的大黑山山脈為界,分為東部長白山地和西部松遼平原兩大區域,分屬於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和第二沉降帶,面積分別佔全省的60%和40%。省內最高點(長白山白雲峰)海拔2691m,為東北地區最高峰。低平原區海拔多在120m以上。省內最低點位於琿春市敬信鎮防川村圖們江下游中、朝、俄三國交界處,海拔僅為5.0m。
地貌
吉林省按地貌形態可劃分山地和平原兩大單元。其中山地分為長白山地和大興安嶺東坡丘陵,平原分為高平原、低平原和大興安嶺山前傾斜平原。

參考http://www.cgs.gov.cn/ZTfuwu/TZnan/diziyuan/guonei/jilin/806_3909.htm

Ⅶ 黑龍江省地質特點

黑龍江位於松遼盆地北部,主要以侏羅、白堊、新生代沉積為主。

Ⅷ 東北有哪些礦產資源

黑龍江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34種.佔全國已發現234種各類礦產的57.2%。已查明儲量的礦產有87(新增菱鎂礦)種,佔全國已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種數(2l5種)的37.7%。

儲量位居全國首位的有10種,即:石油、晶質石墨、顏料黃黏土、長石、鑄石玄武岩、岩棉玄武岩、火山灰、水泥用大理岩、矽線石、錸礦;位居第2位的有2種,即:玻璃用大理岩、浮石;位居第3位的有6種,即:硒礦、珍珠岩、玻璃用脈石英、陶粒用黏土、制灰用石灰岩、泥炭;占前10位的礦產有42種。

全省鐵、銻、鎳、鈷、硼、螢石、石棉、磷礦、硫鐵礦、鉀等成礦地質條件較差,資源可利用程度低,自給率不足。黑龍江省礦產資源總的特點是品種齊全、儲量豐富,但開發程度低,市場化程度低。黑龍江省是礦業大省,但礦業發展不平衡,主要以石油、天然氣、煤炭、黃金及部分非金屬建材礦產為開發重點,其他礦產資源分布廣泛又相對集中。

石油、天然氣主要集中在松遼盆地的大慶一帶,煤炭分布在東部的鶴崗、雙鴨山、七台河和雞西等地,有色金屬、黑色金屬主要分布於嫩江、伊春和哈爾濱一帶,金礦產於大、小興安嶺及伊春、佳木斯、牡丹江等地區,非金屬礦產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部。

吉林省礦產資源品種較多。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蘊藏量大,許多礦產儲量居於全國前列,能源礦產佔有重要地位,黑色金屬和化工原料礦產也有一定儲量。

(一)能源礦產 煤炭 吉林省煤炭資源分布較廣,全省三分之二的縣、市有煤,主要集中在通化、舒蘭、琿春、遼源等市、縣。油頁岩產地比較集中,主要分布在松遼、樺甸、羅子溝三個盆地,儲量相當於全國儲量一半以上,具有較大的潛在優勢。 石油 吉林省石油主要分布在松遼盆地南部。列全國第八位。

(二)黑色金屬礦產 鐵 吉林省鐵礦儲量比較集中。在全國居中下。主要分布於東部山區,有樺甸縣老牛溝、渾江市板石溝、敦化市塔東等3處大型礦床和通化市四方山、和龍縣官地、通化市七道溝、渾江市大栗子、七道溝、渾江市青溝等6處中型礦床。 釩 主要產地為敦化市塔東礦,保有儲量31.97萬噸,居全國第八位。

(三)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礦產 銅 全省有銅礦產地31處,總保有儲量84.4萬噸,居全國第十四位。主要礦床有永吉縣大黑山,琿春縣小西南岔,磐石縣紅旗嶺、通化縣赤柏松等。 鎳 全省有鎳礦產地8處,保有儲量35.3萬噸,約佔全國儲量4。7%,居第三位。主要礦床有磐石縣紅旗嶺,通化縣赤柏松.蛟河縣漂河川等。 鉬 全省有鉬礦產地6處,總保有儲量109.81萬噸,約佔全國儲量20%,居第二位。主要礦床有永吉縣大黑山等。金 全省列入儲量表產地24處,主要分布於東部山區,產地有永吉縣大黑山、琿春縣小西南岔、樺甸縣夾皮溝、板廟子、安圖縣海溝、汪清縣刺蝟溝、汪清縣金倉、琿春縣柳樹河子等。鍺 主要產於九台縣營城礦,保有儲量398。5噸,佔全國儲量1l%,居第三位。鎵 全省有鎵礦產地兩處,一處為永吉縣大黑山,一處為樺甸縣西檯子,保有儲量1.6678萬噸,佔全國儲量22%,居第二位。錸 主要產於永吉縣大黑山礦,保有儲量13.1噸,佔全國儲量9.2%,居第三位。

(四)非金屬礦產 吉林省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儲量的非金屬礦有40多種,可供開發利用的礦地700餘處,有遠景的礦點還要多得多。非金屬礦產在吉林省礦產資源中比重較大,而其中硅灰石、硅藻土和膨潤土具有優勢。 硅灰石 是吉林省有發展的礦種之一。已探明儲量2000萬噸,預測儲量4000萬噸,佔全國儲量97%。礦石質量較好,有害雜質含量低。主要分布在磐石縣長崴子、梨樹縣大頂山、龍井縣大灰溝等3個地區。

Ⅸ 在東北作簡單的地質考察可以有哪些方向

東北全線貫穿郯廬斷裂。我上大學期間曾在河北平泉實習那裡距遼寧錦洲很近內,平泉的地容質現象很多,可以做為一個學習考察的好地方,這里可以做為第一站,然後去長白山,那裡有幾百年內的火山噴發,還有好多地質現象.長春市內有個凈月譚那裡好象有一個什麼層,我在長春學習了幾年也沒有機會去,你可以到那裡去看一下,長春市內有地質宮博物館,你可以到那裡去看一下,那裡是亞洲最的地質類博物館。很值 得一看,還有難得一見的恐龍化石。最後一站是黑龍江省的五大連池火山和牡丹湖的鏡泊湖火山,它們都曾是全新世有過噴發。五大連池是剛評為地質公園,有好多火山景觀,老黑山、火燒山在1720-1721年有過噴發。形成了石海等特有的地質景觀。鏡泊湖火山是噴發時堵塞了河道形成了著名的鏡泊 湖。鏡湖湖火山區共有12個火山口,1-4號火山口開發為地下森林火山公園。黑龍江省內還有依通斷裂、嫩江斷裂,你也可以去尋一尋,祝你好運,記得帶個GPS。

Ⅹ 中國北方的地質是怎樣的

我國北方地區地形抄以平原為襲主,兼有高原和山地。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大、最完整的兩大平原。黃土高原位於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秦嶺以北之間的地區。黃土高原、華北平原被稱為是「黃土地」。

我國北部草原廣闊,地質遺跡豐富多樣,其中主要的有野三坡、金石灘及本溪水洞等處,這些景觀山異、石奇、水美、林豐,構成了原始自然、形象逼真的天然地質景觀,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地質寶庫。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