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分層是什麼
1. 地質如何分層
地質年代的單位的劃分 地球的歷史按等級劃分為:宙、代、紀、世、期、亞專期等六個地質年代屬單位。 地質年代共分五個代,為: 1)太古代 2)元古代 3)古生代 4)中生代 5)新生代 其中,古生代共分六個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 中生代分為三個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新生代分為三個紀,分別是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
2. 地層分層的方法
為了對SP曲線進行井眼、侵入、層厚等影響的校正,首先要解決如何利用SP曲線對地層進行正確分層的問題。眾所周知,測井曲線是地層物理性質隨井深變化的記錄。測井曲線上的變化實際上是實際地層岩石物理性質變化的表現。在岩性不同的地層分界面上物理性質的變化最為明顯,測井曲線表現為急劇的變化。測井曲線的活度反映了測井的能量,當測井信號能量大時測井曲線的活度亦大,反之亦然,根據這一原理,我們採用了測井曲線的活度函數來劃分地層。
採用的活度函數表達式如下:
儲層特徵及精細油藏描述:以老河口油田老451區塊為例
式中:E(d)——測井曲線在深度d處的活度函數值;
y(t)——表示測井信號;
y(t)——在一個窗長內測井信號的平均值;
h ——半個窗口長度。
由於要處理的曲線是離散的數字記錄,因此採用離散形式的活度函數:
儲層特徵及精細油藏描述:以老河口油田老451區塊為例
式中: N ——半窗長所包含的采樣點數;
Xmax,Xmin——分別為測井曲線工程刻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TRACK(W)——繪圖道寬(cm);
SCALE(S)——繪圖的深度比例(cm/100m);
RLEV(L)——采樣間距(m)。
根據上式,用自然電位曲線確定地層界面的具體做法是:
(1)根據曲線特徵選擇合適的窗長及活度截止值,這兩個參數一般通過幾次試驗才能得出最佳值;
(2)計算自然電位曲線各點的活度函數值,並找出其值大於活度截止值的局部相關點,確定其對應深度,即為欲求的地層界面的深度。
3. 地殼分層
一般隨深度增加,溫度和壓力增大、變質程度升高,地震波速從低速經中速到高速,由上地殼至下地殼侵入岩或變侵入岩的成分逐漸變得基性,這種大陸地殼剖面展示的分帶規律(Fountain and Salisbury,1981; Kern et al.,1996)是大陸地殼剖面和地球分層的重要地質標志。目前已被廣泛接受(Fountain et al.,198l;吳宗絮等,1991)的陸殼三層結構的模型(圖8.3),即上、中、下陸殼分別由綠片岩相、角閃岩相、麻粒岩相岩石構成,該模型的建立正是成分、波速和變質程度共同制約的結果。
通常,上地殼由綠片岩相和未變質的岩石,如沉積岩和花崗質侵入體組成;波速特徵反映為低速,υP=6.2~6.5km/s。如五台花崗—綠岩區,花崗閃長片麻岩和奧長花崗片麻岩,在室溫和600 MPa條件下實驗獲得的平均υP分別為6.34km/s和6.21km/s(Kern et al.,1996)。
中地殼由英雲閃長岩—奧長花崗岩—花崗質片麻岩為主的角閃岩相岩石組成;波速特徵反映為中等速度層(υP=6.6~6.9km/s),這一波速范圍主要對應於中性麻粒岩和變泥質岩,如集寧群英雲閃長質麻粒岩,在室溫和600 MPa下實驗獲得的平均υP為6.72km/s(Kern et al.,1996),也可由角閃岩相或麻粒岩相鎂鐵質和長英質岩石混合而成。
下地殼由成分不同的麻粒岩相岩石組成(圖8.3),為高速(υP=6.9km/s),可能是鎂鐵質麻粒岩、斜長角閃岩、斜長岩和麻粒岩相變泥質岩或是由榴輝岩和長英質麻粒岩混合組成。根據岩石相平衡實驗與熱力學研究(鄧晉福,1987a; Holloway&Wood,1988),推斷青藏高原加厚下地殼由花崗閃長質或中性的高壓麻粒岩構成,其底部的山根帶由花崗質的榴輝岩構成(鄧晉福,1986);在地殼結構中,由花崗質榴輝岩構成的底部山根帶、克拉通陸殼底部等常形成一個υP達6.8km/s的高速層(Deng et al.,1994);大陸裂谷帶地殼底部也常有一個υP高達7.2~7.4km/s的高速層,可能由玄武岩岩漿的底侵作用有關(Fountain,1989;吳宗絮等,1994)。
圖8.3 大陸地殼組成模型
(據Wedepohl,1995;轉引自高山等,1999)
上述認識表明地震波速與成分具有密切的關系,是構建岩石圈成分模型的基礎。但必須指出的是,深部岩石由於不能直接觀察、波速受多種因素影響和地震波速反映的是深部地殼的整體波速變化,以及地下岩石組成的變化性和多樣性等,因此與成分之間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並且必須結合地質實際推斷成分。
4. 地質年代分幾個界分別是什麼
地質年代(Geological Time): 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岩石和地層,(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階;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組、段)。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年齡)和順序。 [編輯本段]地質年代分類地質年代可分為相對年代和絕對年齡(或同位素年齡)兩種。 相對地質年代相對地質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層之間的相對新老關系和它們的時代順序。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5代12紀。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國含有1個震旦紀),以後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7個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新生代只有第三紀、第四紀兩個紀。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准化石。各類動、植物化石出現的早晚是有一定順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現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現得越晚。絕對年齡是根據測出岩石中某種放射性元素及其蛻變產物的含量而計算出岩石的生成後距今的實際年數。越是老的岩石,地層距今的年數越長。每個地質年代單位應為開始於距今多少年前,結束於距今多少年前,這樣便可計算出共延續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於距今2.3億年前,止於6700萬年前,延續1.7億年.下頁包括生物進化地質年代表 大家知道按地層的年齡將地球的年齡劃分成一些單位,這樣可便於我們進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人們習慣於以生物的情況來劃分,這樣就把整個46億年劃成兩個大的單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被稱做隱生宙,而將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後的時代稱做是顯生宙。隱生宙的上限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卻不是一個絕對准確的數字,一般說來可推至6億年前,也有推至5.7億年前的。從6億或5.7億年以後到現在就被稱做是顯生宙。 絕對地質年代絕對地質年代是指通過對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測定,根據其衰變規律而計算出該岩石的年齡。 絕對地質年代是以絕對的天文單位「年」來表達地質時間的方法,絕對地質年代學可以用來確定地質事件發生、延續和結束的時間。 在人類找到合適的定年方法之前,對地球的年齡和地質事件發生的時間更多含有估計的成分。諸如採用季節-氣候法、沉積法、古生物法、海水含鹽度法等,利用這些方法不同的學者會得到的不同的結果,和地球的實際年齡也有很大差別。目前較常見也較准確的測年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法。其中主要有U-Pb法、鉀-氬法、氬-氬法、Rb-Sr法、 Sm-Nd法、碳法、裂變徑跡法等,根據所測定地質體的情況和放射性同位素的不同半衰期選用合適的方法可以獲得比較理想的結果。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獲得的地球上最大的岩石年齡為45億年,月岩年齡46-47億年,隕石年齡在46-47億年之間。因此,地球的年齡應在46億年以上。 宙下被劃分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學進化這個時期,可以是從46億年前到38億年前或34億年前,這個數字之所以有數以億計的年數之差是因為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跡還有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元古代緊接在太古代之後,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這個時期目前在5.7億到6億年前。太古代和元古代這兩個名稱是1863由美國人洛岡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自寒武紀後到2.3億年前這段時間為古生代,這個名稱由英國人賽德維克制定,他依照洛岡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此事發生在1838年。從2.3億年前到0.65億年前為中生代,從0.65億年後到現在為新生代。這兩個代均由英國人費利普斯於1841年命名,取意分別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現代。 代以下的劃分單元為紀。讓我們從最古老的紀開始吧。最古老的紀叫長城紀,然後是蘄縣紀、青白口紀、南華紀、震旦紀。震旦紀,由美籍人葛利普於1922年在中國命名,葛氏當時活動在浙、皖一帶,他按照古代印度人稱呼中國為日出之地而取了這個名稱。起於18或19億年前,止於5.7億年前。這個時期的生命主要是細菌和藍藻,後期開始出現真核藻類和無脊椎動物。 1936年賽德維克在英國西部的威爾士一帶進行研究,在羅馬人統治的時代,北威爾士山曾稱寒武山,因此賽德維克便將這個個時期稱為寒武紀。33年以後,另一位英國地質學家拉普華茲在同一地區發現一個地層,這個與較早發現的志留紀與寒武紀相比有著諸多不同的地方,它介入上述兩個層之間,顯然是屬於一個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時期,因此他根據一個古代在此居住過的民族名將這個時期稱為奧陶紀。志留紀的名稱的產生比寒武紀和奧陶紀都要早,大約是在1835年,莫企孫也是在英國西部一帶進行研究,名稱的意思來源於另一個威爾士古代當地民族的名稱。莫氏和賽德維克於1839年在德文郡(Devonshire)將一套海成岩石層按地名進行了命名,中文翻譯為「泥盆」。石炭這個名稱的出現可能是最早的,1822年康尼比爾和費利普斯在研究英國地質時,發現了一套穩定的含煤炭地層,這是在一個非常壯觀的造煤時期形成的,因此因煤炭而得名。二疊紀這個名稱是我國科學家按形象而翻譯的,最初命名時是在1841年,由莫企孫根據當地所處彼爾姆州(俄烏拉爾山烏法高原)將其命名為彼爾姆紀。後來在德國發現這個時期的地層明顯為上是白雲質灰岩下是紅色岩層,這也是我國後來翻譯成二疊紀的根據。以上為古生代的六個紀。 中生代為三個紀。第一個是三疊紀,由阿爾別爾特命名於德國西南部,這里有三套截然不同的地層,因此得名,此事在1834年。在德國和瑞士的與瑞士交界處有一座侏羅山,1829年前後布朗維爾在這里研究發現該處有非常明顯的地層特徵,因此以山命名,如果1820年英國人史密斯首先命名的話,現在肯定不會是侏羅紀這個名稱,因為他當時在英國西部研究的菊石正好就是這個時期的。兩年後的1822年,德哈羅烏發現英吉利海峽兩岸懸崖上露出含有大量鈣質的白色沉積物,這恰恰是當時用來製作粉筆的白堊土,於是便以此命名為白堊紀。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大多地區該時期的地層並不都是白色的,如在我國就是多為紫紅色的紅層。 萊爾曾經將古生代稱第一紀,中生代為第二紀,新生代為第三紀,1829年德努阿耶在研究法國某些地區的地質時按魏爾納的分層方案從第三紀中又劃分出來了第四紀,這樣,新生代便由這兩個紀所組成。從前的第一紀則由紀升代含六個紀,同樣第二紀也升代含三個紀。 紀下面還有分級單位,如「世」,一般是將某個紀分成幾個等份,如新生代依次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
5. 地層有那些層
什麼是地層?
地層是指在某一地質年代因岩漿活動形成的岩體及沉積作用形成的地層專的屬總稱。(所謂的地層是指在地殼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成層和非成層岩石的總稱。從岩性上講,地層包括各種沉積岩、岩漿岩和變質岩;從時代上講,地層有老有新,具有時間的概念。)
6. 地球地質共有多少層最表面一層是什麼
地球地質一共有3層,分別是:地殼-地幔-地核,最表層是地殼。
地殼,是地球的表專面層,屬也是人類生存和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場所。地殼實際上是由多組斷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塊體組成的,它的外部呈現出高低起伏的形態,因而地殼的厚度並不均勻。
地幔,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緻密的造岩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
地核,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
(6)地質分層是什麼擴展閱讀:
劃分依據
1、根據各圈層密度和地震波速度與地表岩石或礦物的有關性質對比進行推測。
2、根據各圈層的壓力、溫度,通過高溫高壓模擬實驗進行推測。
3、根據來自地下深部的物質進行推斷。火山噴發和構造運動有時能把地下深部(如上地幔)的物質帶到地表,為我們認識深部物質提供了依據。
4、與隕石研究的結果進行對比。
7. 地質方面,什麼叫三大亞層
野外勘復察首先應根制據岩性、顏色進行地質分層,這是最基本的分層,也是地質人員的基本功。在地質分層的基礎上,如果土的物理力學性指標差異較大,則應再進一步按照物理力學指標劃分亞層。一般情況下,同一時代、同一成因、同一層位、同一岩性的土體,其物理力學性指標不會有太大差異的。如果差異很大,就要考慮是否有其他後天因素的影響了。以天津開發區地質為例:在35米深度范圍按地質形成,自地表由上而下分成三大層、十一個亞層:第一層為陸相層,含有兩個亞層:第一亞層為人工填土層,土層厚度0.5-1.5米;第二亞層為沖積型(以粘土為主),土層厚度0.7-2.4米。第二層為海相層:上部為淤泥質粘土層,土層厚度6.9-9.76米;中部為淤泥質亞粘土,土層厚度4.3-6.2米;下部為亞粘土-粘土層,土層厚度1.1-2.0米。第三層為陸相及海相層,分5個亞層:第一亞層輕亞粘土—粉砂的透鏡體,單層厚度2.2-2.4米;第二亞層輕亞粘土,單層厚度1.3-3.3米;第三亞層輕亞粘土,單層厚度2.0-5.4米;第四亞層粘土、粘土,單層厚度3.2-4.9米;第五亞層輕亞粘土,單層厚度1.7-4.5米。
8. 勘察地質分層
有地層分層
9. 地質分層怎麼分 地下的層位是依照什麼依據分出的地層
地質分層包括來年代分層、岩源性分層、層序地層等幾個方面.年代分層是根據同位素測年、古生物化石組合斷代等,確定地層的分層.岩性分層是根據各時代不同的岩性組合,確定界線.層序地層學是近年來新發展出來的一種地層學分類,根據全球相對海平面升降曲線劃分地層時代.
10. 實測地質剖面分層代號是什麼意思
就是地層的代號,比如Mb就是大理岩的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