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地質板塊怎麼確定的
① 什麼是大陸板塊
全世界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回非洲板塊、印答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大陸板塊指對海洋地質、海洋地貌和地球物理等資料進行分析後建立的一種新的大地構造理論。
全世界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每一板塊均是一種巨大而堅硬的活動的岩塊,其厚度50—250公里不等,它包括地殼和與地幔一部分。大陸板塊每天都在以微小的變化在運動著,地震、火山爆發、海嘯、海溝的形成等都是大陸塊運動引起的。
大陸板塊指對海洋地質、海洋地貌和地球物理等資料進行分析後建立的一種新的大地構造理論。它認為岩石圈的構造單元是板塊,板塊的邊界是洋中脊、轉換斷層、俯沖帶和地縫合線。
由於地幔的物質的對流,使板塊在洋中脊處分離、擴大,在俯沖帶和地縫合線俯沖、消失。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首先提出大陸漂移學說,後來被證實。
② 怎麼分辨六大板塊
在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的基礎上,人們開始將大陸地質的研究與海洋地質的研究結合並統一起來。力圖找出它們之間本質的聯系。這就產生了板塊構造的理論。
最早將板塊構造的思想介紹到我國的是地質界老前輩尹贊勛1972年。
一、板塊構造的基本內容
1.固體地球在垂向上可劃分為物理性質截然不同的兩個圈層——上部剛性的岩石圈與下部塑性軟流圈。
2.岩石圈在側向上又可劃分為大小不一的板塊。板塊之間以洋脊、海溝、轉換斷層及地縫合線為界。板塊邊界是地震、火山、構造活動集中的地帶。
3岩石圈板塊在地球表面作大規模水平運動。洋脊處擴張增生,海溝處壓縮消亡,以保證地表面積不變。
4.板塊運動的驅動力來自地球內部的地幔對流。
二、板塊的劃分
(一) 邊界類型
1. 洋脊———離散型邊界,生長性邊界。
地幔物質在此湧出,洋殼增生,兩側板塊沿邊界相背運動(離散運動)。
大量的玄武岩噴發及頻繁的淺源地震。
2. 海溝———匯聚(斂合)型邊界(消減帶、消之帶、俯沖帶)。
沿此邊界相鄰板塊作相向運動,洋殼府沖潛入陸殼之下消亡。沿此邊界有了強烈的地震,岩漿活動(火山、侵入)構造變形、變質作用)。
3. 轉換斷層——(與洋脊、海溝通共生)平錯型邊界。
相鄰兩板塊作剪切錯動,無增生,無消減。沿此邊界有地震及構造變形。
4. 地縫合線——匯聚型邊界(碰接邊界)。
兩大陸殼的碰撞帶或焊接線。
兩板塊相碰,洋中殼府沖到地幔中消失,兩側的陸殼相碰,發生強烈擠壓,經長期褶皺、逆掩、破裂、混雜、變質形成的線狀分布,復雜地帶,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雅魯藏布江。
(二)、全球板塊的劃分
根據以上的邊界樗,全球大致可劃分為六大板塊(法地球物理學家1968年提出Le.P:chon)
上述六大板塊可以稱為全球性的一級板塊,在板塊內部又劃分出次一級的小板塊,小板塊邊界類型仍與大板塊相同,僅規模小。
以上講的是現代地球隊表面板塊劃分,這里板塊邊界仍然是活動著的。在整個地質歷史中,如果都貫穿著板塊運動,析以塊必定有分、合合分的現象,對古板塊的劃分,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三、板塊的運動及驅動力
1. 板塊的運動
嚴格地說板塊不是平面,是曲面是球面上的一部分。
板塊運動也不是水平運動,它是剛體沉球面運動。根據「歐拉定律」球面(球面幾何定律)說明,任何一個剛體沿球體表面的運動都必定是一種繞軸的旋轉運動。因此板塊運動也必定繞某些旋轉軸的運動。
旋轉軸在球面的投影我們叫旋軸極。顯然板塊運動在靠近板點處,速度慢,而遠離極尤其在旋轉赤道上,速度最大。轉換斷層很可能是為適應和調節運動調節運動速度差異而產生的。
以大西洋脊為例,基本證實了這個理論。
大西洋脊上的轉換斷層基本垂直於某一軸——旋轉軸。與旋轉軸垂直的旋轉赤道上,擴張速度最快2cm/年,向兩極遞減。
2. 動驅動力
地熱對流,早在1928英國霍姆斯設想了不能存在地幔對流。
由於地幔對流,上升該處為洋脊,下降流處為海溝,其間岩石圈板塊,象馱伏在傳送帶上,向兩側運動。
無直接證實,是板塊構造對*辯於的問題。
三.板塊運動與大洋的起源和發展
在講大陸漂移的理論時,我們講過魏格納能及後來五十年代新資料都證實了,侏羅紀之前地球表面僅有泛大陸大洋。理在分隔各大陸的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不存在。而中生代之後,聯合古陸分裂,漂移才形成理代的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西洋、印度洋—中生代之後形成的年青的大洋。
太平洋——古老的洋盆、年青的洋底(≤1.7年)當初魏解釋,Si-Al層在 Si-Mg之上漂移。一方面兩鋼性體之間的大規模移動本身難以成立,另一方面也無法解釋太平洋矛盾的現象。
板塊構造理論提出後,人們用板塊的離散邊界和匯聚邊界比較圓滿地解釋了新大洋的張開,及古老大洋的收縮。
新大洋形成處正是離散邊界開始出現的地方,這里洋殼俯沖的少,洋底生長快,謂之慢,洋底擴大,增生多。
古老太平洋,洋脊生長同時,海溝處消亡。消亡量>生長量。海盆縮小(太平洋縮小量正好=大西洋 + 印度洋張開的量,地表面積不變)。
同時,由於生長與消亡的循環,使太平洋保留下年青的洋底。
1974年加拿大學者威爾遜把大洋的開合,大洋盆地的演化歸為六個發展階段。稱威爾遜旋迴:
階段 實例 主導運動 特徵形態
胚胎期 東非裂谷 抬升 裂谷(斷裂、地裂)
幼年期 2000萬年紅海亞丁灣 擴張 狹海(有平等的海岸及中央凹陷)
成年期 印度大西洋 擴張 洋盆中有活動的洋脊
衰退期 太平洋 收縮 有發青的島嶼及海溝
終了期 地中海 收縮 無活動的中脊狹小
遺痕(地縫線) 喜馬拉雅山 抬升 年青山系
前三個階段,表明了大洋形成和張開,後三個階段標志了大洋的收縮關閉。
擴張中的大洋泛發育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大陸架、大陸坡、陸隆)
收縮中的大洋至少有一側是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大陸架、大陸坡、弧、海溝)
大洋的發展過程中,大西洋型大陸邊緣,由於軟流圖的下降流引及地殼均衡作用,逐漸轉化為太平洋型大陸邊緣。
板塊運動存在的問題:
1. 驅動力尚無直接證據;
2. 切斷洋脊的原因;
3. 洋底含煤沉積的原因無法解釋
4. 從目前資料來看,非洲板塊的南、東、西都被擴張的洋脊所環繞
如何消減?
5. 日前板塊構造涉及的時間范圍不超過中生代,對更早時代的地質現象 如何解釋,也就是古板塊劃分如何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有些板塊構造學者認為,現代大陸上很多山脈或大構造行跡都是古板塊相撞的結果。大陸是多次板塊碰撞焊接而成,但很難嚴格地劃分識別古板塊邊界,推測板塊運動。識別古板塊還無令人信服的理論依據。
③ 地球大陸的板塊是怎麼形成的
大約10億年前,大氣中有了足夠的氧氣,有效的臭氧層開始形成,有機體己經具備了安內全有效地容利用氧氣的方法。這時水的表層成了適於居住的環境;太陽的能量可以被利用了,海洋的植物開始繁盛起來。地球的氣候和海洋的溫度稍微涼了一些,大的陸地板塊已經形成。
④ 中國地質板塊劃分是什麼
好像是六大板塊。七小版塊。。。具體的小版塊名字好詭異的說~~~
幫你頂一下吧
⑤ 地球板塊是依據什麼規定的
這個問題你的看下地理書,現在的大洲就是板塊分開的樣子,地球的板塊以前內是連在一起的。隨容著地殼的變動,慢慢分開.形成現在大洲,地殼的變化顯著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喜碼垃雅山脈,他是倆個巨大的板塊積壓形成的.現在它仍然在變化。比如現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仍然在長高。許多地質災難也是由於板塊移動產生的。比如地震、海嘯等。
⑥ 如何劃分大陸板塊
§3.板塊構造
在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的基礎上,人們開始將大陸地質的研究與海洋地質的研究結合並統一起來。力圖找出它們之間本質的聯系。這就產生了板塊構造的理論。
最早將板塊構造的思想介紹到我國的是地質界老前輩尹贊勛1972年。
一、板塊構造的基本內容
1.固體地球在垂向上可劃分為物理性質截然不同的兩個圈層——上部剛性的岩石圈與下部塑性軟流圈。
2.岩石圈在側向上又可劃分為大小不一的板塊。板塊之間以洋脊、海溝、轉換斷層及地縫合線為界。板塊邊界是地震、火山、構造活動集中的地帶。
3岩石圈板塊在地球表面作大規模水平運動。洋脊處擴張增生,海溝處壓縮消亡,以保證地表面積不變。
4.板塊運動的驅動力來自地球內部的地幔對流。
二、板塊的劃分
(一) 邊界類型
1. 洋脊———離散型邊界,生長性邊界。
地幔物質在此湧出,洋殼增生,兩側板塊沿邊界相背運動(離散運動)。
大量的玄武岩噴發及頻繁的淺源地震。
2. 海溝———匯聚(斂合)型邊界(消減帶、消之帶、俯沖帶)。
沿此邊界相鄰板塊作相向運動,洋殼府沖潛入陸殼之下消亡。沿此邊界有了強烈的地震,岩漿活動(火山、侵入)構造變形、變質作用)。
3. 轉換斷層——(與洋脊、海溝通共生)平錯型邊界。
相鄰兩板塊作剪切錯動,無增生,無消減。沿此邊界有地震及構造變形。
4. 地縫合線——匯聚型邊界(碰接邊界)。
兩大陸殼的碰撞帶或焊接線。
兩板塊相碰,洋中殼府沖到地幔中消失,兩側的陸殼相碰,發生強烈擠壓,經長期褶皺、逆掩、破裂、混雜、變質形成的線狀分布,復雜地帶,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雅魯藏布江。
(二)、全球板塊的劃分
根據以上的邊界樗,全球大致可劃分為六大板塊(法地球物理學家1968年提出Le.P:chon)
上述六大板塊可以稱為全球性的一級板塊,在板塊內部又劃分出次一級的小板塊,小板塊邊界類型仍與大板塊相同,僅規模小。
以上講的是現代地球隊表面板塊劃分,這里板塊邊界仍然是活動著的。在整個地質歷史中,如果都貫穿著板塊運動,析以塊必定有分、合合分的現象,對古板塊的劃分,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三、板塊的運動及驅動力
1. 板塊的運動
嚴格地說板塊不是平面,是曲面是球面上的一部分。
板塊運動也不是水平運動,它是剛體沉球面運動。根據「歐拉定律」球面(球面幾何定律)說明,任何一個剛體沿球體表面的運動都必定是一種繞軸的旋轉運動。因此板塊運動也必定繞某些旋轉軸的運動。
旋轉軸在球面的投影我們叫旋軸極。顯然板塊運動在靠近板點處,速度慢,而遠離極尤其在旋轉赤道上,速度最大。轉換斷層很可能是為適應和調節運動調節運動速度差異而產生的。
以大西洋脊為例,基本證實了這個理論。
大西洋脊上的轉換斷層基本垂直於某一軸——旋轉軸。與旋轉軸垂直的旋轉赤道上,擴張速度最快2cm/年,向兩極遞減。
2. 動驅動力
地熱對流,早在1928英國霍姆斯設想了不能存在地幔對流。
由於地幔對流,上升該處為洋脊,下降流處為海溝,其間岩石圈板塊,象馱伏在傳送帶上,向兩側運動。
無直接證實,是板塊構造對*辯於的問題。
三.板塊運動與大洋的起源和發展
在講大陸漂移的理論時,我們講過魏格納能及後來五十年代新資料都證實了,侏羅紀之前地球表面僅有泛大陸大洋。理在分隔各大陸的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不存在。而中生代之後,聯合古陸分裂,漂移才形成理代的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西洋、印度洋—中生代之後形成的年青的大洋。
太平洋——古老的洋盆、年青的洋底(≤1.7年)當初魏解釋,Si-Al層在 Si-Mg之上漂移。一方面兩鋼性體之間的大規模移動本身難以成立,另一方面也無法解釋太平洋矛盾的現象。
板塊構造理論提出後,人們用板塊的離散邊界和匯聚邊界比較圓滿地解釋了新大洋的張開,及古老大洋的收縮。
新大洋形成處正是離散邊界開始出現的地方,這里洋殼俯沖的少,洋底生長快,謂之慢,洋底擴大,增生多。
古老太平洋,洋脊生長同時,海溝處消亡。消亡量>生長量。海盆縮小(太平洋縮小量正好=大西洋 + 印度洋張開的量,地表面積不變)。
同時,由於生長與消亡的循環,使太平洋保留下年青的洋底。
1974年加拿大學者威爾遜把大洋的開合,大洋盆地的演化歸為六個發展階段。稱威爾遜旋迴:
階段 實例 主導運動 特徵形態
胚胎期 東非裂谷 抬升 裂谷(斷裂、地裂)
幼年期 2000萬年紅海亞丁灣 擴張 狹海(有平等的海岸及中央凹陷)
成年期 印度大西洋 擴張 洋盆中有活動的洋脊
衰退期 太平洋 收縮 有發青的島嶼及海溝
終了期 地中海 收縮 無活動的中脊狹小
遺痕(地縫線) 喜馬拉雅山 抬升 年青山系
前三個階段,表明了大洋形成和張開,後三個階段標志了大洋的收縮關閉。
擴張中的大洋泛發育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大陸架、大陸坡、陸隆)
收縮中的大洋至少有一側是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大陸架、大陸坡、弧、海溝)
大洋的發展過程中,大西洋型大陸邊緣,由於軟流圖的下降流引及地殼均衡作用,逐漸轉化為太平洋型大陸邊緣。
板塊運動存在的問題:
1. 驅動力尚無直接證據;
2. 切斷洋脊的原因;
3. 洋底含煤沉積的原因無法解釋
4. 從目前資料來看,非洲板塊的南、東、西都被擴張的洋脊所環繞
如何消減?
5. 日前板塊構造涉及的時間范圍不超過中生代,對更早時代的地質現象 如何解釋,也就是古板塊劃分如何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有些板塊構造學者認為,現代大陸上很多山脈或大構造行跡都是古板塊相撞的結果。大陸是多次板塊碰撞焊接而成,但很難嚴格地劃分識別古板塊邊界,推測板塊運動。識別古板塊還無令人信服的理論依據。
⑦ 地質歷史中板塊是如何形成的
地質泛指地球的性質和特徵。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發育歷史等,包版括地球的圈層權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岩層和岩體的產出狀態、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育史、生物進化史、氣候變遷史,以及礦產資源的賦存狀況和分布規律等。在我國,"地質"一詞最早見於三國時魏國王弼(226~249)的《周易注·坤》,但當時屬於哲學概念。1853年(清咸豐三年)出版的《地理全書》中的"地質"一詞是我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具有科學意義的概念。
⑧ 地殼板塊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板塊漂移 地球板塊構造學
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構造。所謂板塊指的是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新全球構造理論認為,不論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發生並還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但這種水平運動並不象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發生在硅鋁層和硅鎂層之間,而是岩石圈板塊整個地幔軟流層上像傳送帶那樣移動著,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塊中還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如把美洲大板塊分為南、北美洲兩個板塊,菲律賓、阿拉伯半島、土耳其等也可作為獨立的小板塊。板塊之間的邊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嶺、深海溝、轉換斷層和地縫合線。這里提到的海嶺,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嶺。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間有地震活動性海嶺,另名為中脊,由兩條平行脊峰和中間峽谷構成。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嶺,但不在大洋中間,而偏在東邊,它不甚崎嶇,沒有被中間峽谷分開的兩排脊峰,一般叫它為太平洋中?:A朧導噬鮮嗆5追至巡
⑨ 地質板塊問題
我理解是在來同一個地層自、構造單元內.有時是以地層為主來劃分,如在同一個地層時代的地層中;有時是指在某一個構造內,如某個單斜構造層中、或在某個向斜構造中,或者說在某個斷層構造帶中.從你提的問題應該是控制瓦斯是以地層為主還是以構造為主,以地層控制為主則這個地質單元按地層來劃分,如某個時代的第幾層煤層;以構造控制為,如某個背斜體就是一個地質單元.
⑩ 簡述現在的大陸板塊是怎麼形成的,什麼是導致地表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
大多數人認為,地球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在形成的初期,各地的高度基 本上差不多,沒有明顯的海陸之分。大約40億年前地球表面出現了由較堅 固的岩石構成的地殼。在36億年前地球表面才被水層覆蓋。也就是說,那 時的地球有著一個遍布全球的原始海洋。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不 斷地冷卻,並且引起一定程度的收縮。收縮的結果,使地球表面產生了凹 凸,就像干縮了的蘋果,表面會出現凹凸不平的褶皺。收縮還會使本來並 不堅固的硬殼發生破裂。於是,地球內部熔融的岩漿便沿著裂縫噴涌而 出。天長日久,這些噴發出來的岩漿越堆越高,終於成為高出原始海洋的 火山島。根據目前已知的最古老岩石的分布,最初的陸島大概分布在今天 的澳大利亞大陸的西部、格陵蘭島西部和非洲大陸南部等地。陸島出現 後,在太陽的光、熱以及地球本身的重力作用下,陸島上的岩石被風化、 侵蝕。那些被風化、侵蝕下來的碎屑物質,被搬運到陸島的四周沉積下 來,形成早期的沉積層。後來隨著地殼的演變,滄海變為桑田。這些早期 的沉積層也被抬升出海面,使陸島面積不斷得到擴大。其中一些相鄰不遠 的陸島,由於不斷擴大,最終拼接成一塊較大的陸地。當然,陸地的形成 並不都是朝著由小而大的方向發展的。有些較大的陸地,有時會因地球的 演變而碎裂成若干小塊。有些甚至因受到巨大隕石的猛烈轟擊,轉化成為 一個深陷的凹坑,重新被海水淹沒。 特別是板塊運動發生以後,陸地和陸地之間會因漂移、碰撞而連接成為一 體,如印度次大陸,就是通過這樣的作用和亞洲大陸拼接在一起的。相 反,有的大陸也會因破裂、漂移而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如非洲大陸與南 美洲大陸。 應該指出的是,上面關於大陸形成的觀點,並不是惟一的用於解釋大陸起 源的理論。隨著人類宇宙探測活動的開展,人們從其他天體的物質現象獲 得了許多新的啟示,特別是從宇宙天體中廣泛存在的巨大隕石坑來看,有 些研究者認為:也許海陸的形成並不像前面說的那樣,海洋是原始的,大 陸是後生的;而更有可能是大陸原來就有的,海洋則是由巨大隕石撞擊後 形成的隕石坑發展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