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三種岩石間地質作用有哪些

三種岩石間地質作用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2-28 04:11:21

Ⅰ 哪種岩石可以由其他三種岩石轉換

三大岩石抄的形成時間沒有先襲後順序,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三大類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條件和環境,而岩石形成所需的環境條件又會隨著地質作用的進行不斷地發生變化.沉積岩和岩漿岩可以通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在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下,岩漿岩和變質岩又可以通過母岩的風、剝蝕和一系列的沉積作用而形成沉積岩.變質岩和沉積岩當進入地下深處後,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又會發生熔融形成岩漿,經結晶作用而變成岩漿岩.因此,在地球的岩石圈內,三大岩類處於不斷演化過程之中.
太陽能是岩石發生演變過程的能量來源之一,它控制著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進行;包含在岩石內部的放射性能量是地球內力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此外,
地球重力能和地球旋轉能在各種地質作用中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右圖表示了各種地質作用與三大類岩石演變的相互關系.其中構造運動是地球內力作用重要的表現形式,它可使地下深處的侵入岩和變質岩上升到地表遭受破壞,也可使地表岩石發生強烈拗陷而產生變質,同時,構造運動對岩漿的形成和上升也有重要影響.

Ⅱ 總結三大類岩石的主要區別

三大類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條件和環境,而岩石形成所需的環境條件又專會隨著地質作用屬的進行不斷地發生變化.沉積岩和岩漿岩可以通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在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下,岩漿岩和變質岩又可以通過母岩的風、剝蝕和一系列的沉積作用而形成沉積岩.變質岩和沉積岩當進入地下深處後,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又會發生熔融形成岩漿,經結晶作用而變成岩漿岩.因此,在地球的岩石圈內,三大岩類處於不斷演化過程之中.

太陽能是岩石發生演變過程的能量來源之一,它控制著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進行;包含在岩石內部的放射性能量是地球內力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此外,地球重力能和地球旋轉能在各種地質作用中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右圖表示了各種地質作用與三大類岩石演變的相互關系.其中構造運動是地球內力作用重要的表現形式,它可使地下深處的侵入岩和變質岩上升到地表遭受破壞,也可使地表岩石發生強烈拗陷而產生變質,同時,構造運動對岩漿的形成和上升也有重要影響.

Ⅲ 三大岩石的相互轉化

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彼此都有一定的轉化關系,當時間和地質條件發生改變以後,任何一類岩石都可以變為另外一類的岩石。

當原始物質經過熱的作用或壓力的減低,可產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岩漿。岩漿沿著地殼的裂隙上升至地殼的淺處,或經由火山噴發至地表,冷卻結晶形成岩漿岩。已存在的岩漿岩或沉積岩、變質岩,再經過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後,形成沉積岩。

沉積岩經過長時間在地殼深部受高溫和高壓的作用,而發生了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也有一部分的變質岩是由岩漿岩受了高溫高壓的作用而變來的。

在地殼深部的變質岩經過高溫的作用後,可產生深熔作用而在被熔為岩漿。有一部分的岩漿岩經過高溫的作用後,亦可再熔融為岩漿,岩漿經結晶作用後又造成了新的岩漿岩,如此循環不已,形成地質大循環。

(3)三種岩石間地質作用有哪些擴展閱讀

地殼中的原始岩石(包括已形成的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由於地殼運動和岩漿活動引起的物理和化學條件的變化而發生固態變化,即高溫的滲入,高壓和化學活性物質(水蒸氣、各種揮發性氣體和熱水溶液)。

原始岩石的結構、構造甚至礦物組成構成了一種新的岩石,稱為變質岩。變質岩不僅具有自身獨特的特徵,而且保留了原岩的某些特徵。也可分為正變質岩石和參數變質岩。

Ⅳ 三大類岩石的互相轉化與圈層互相作用

前面已經提到的沉積岩、岩漿岩和變質岩是地球上組成岩石圈的三大類岩石,它們都是各種地質作用的產物。然而,當原先形成的岩石一旦改變其所處的環境,岩石將隨之發生改造,轉化為其他類型的岩石(圖9-7,9-8)。

在地下形成的岩漿岩、變質岩與沉積岩,當處在地殼隆升地區時,由於上部岩石被剝蝕,它們就可能出露到地表面,在大氣圈、水圈與生物圈的共同作用下,經過風化、剝蝕、搬運作用而變成沉積物;在地殼下降地區,持續的沉積作用使上覆沉積物不斷加厚,埋藏到地下淺處的沉積物就能硬結成岩———重新形成沉積岩。沉積岩一般只能保存在溫度低於200℃、靜岩壓力低於200MPa的環境中,超過上述的溫壓條件,如繼續下沉到深處,沉積岩就有可能變成岩漿岩或變質岩。

圖9-7 岩石圈內部溫度、靜岩壓力變化與三大類岩石的形成

圖9-8 三大類岩石的互相轉化

如第八章所述,固體地球(包括岩石圈)隨著深度的加大,溫度、靜岩壓力都在加大。在岩石圈內,溫度從地表溫度向下可以增高到1000℃左右,靜岩壓力從地表的0.1MPa(即1個大氣壓)可增加到1200MPa。如果僅僅考慮岩石圈內溫度可達到1000℃左右這一因素,地表所見的絕大多數岩石,在岩石圈下部都應該熔化成為液態,即變成岩漿。然而,在岩石圈下部靜岩壓力要比地表高出1萬多倍,因而限制了岩石內各質點的熱運動,使它們繼續牢牢地被鎖定在晶格內,故通常岩石仍呈現為固態。但在岩石圈內個別地段,由於局部減壓或升溫,晶格內本來就處在不穩定平衡狀態下的物質,很容易使得任何一種先存的岩石被熔融而成為液態的岩漿。實際上,當溫度高於700~900℃,一旦發生構造活動,產生局部壓力減小的部位,任何一種先存的岩石都可能發生部分熔融,出現液態的岩漿。由於岩石圈上部圍壓較小,岩漿總是向上運動,逐漸降低溫度、成分復雜化,當達到凝固溫度時,冷凝後形成的岩石,就形成岩漿岩。

岩石圈內任何岩漿岩、沉積岩或變質岩,當它們運移到溫度較高(700~200℃)、靜岩壓力較大(幾百到上千兆帕之間)、具局部定向壓力(即構造應力)或富含地內流體的部位時,即使沒有異常高溫、也沒有異常減壓,岩石盡管仍可基本上保持固態,但其物質成分或結構、構造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可發生相應的變質作用,形成一種新的變質岩。

綜上所述,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基本上是因組成岩石圈的物質處在不同的環境中,主要是物理狀態的差異所決定的(圖9-7)。岩石圈內的三大類岩石是完全可以互相轉化的(圖98),它們之所以不斷地運動、變化,完全是岩石圈自身動力作用以及岩石圈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軟流圈等圈層相互作用的緣故。在這個不斷運動、變化的岩石圈內,三大類岩石一再地轉化,使岩石呈現出復雜多樣的變化。被我們所觀察的岩石,都是一種暫時存在的形式。盡管在短時間內和在某一種環境中,岩石可以表現出相對的穩定性,但是從長時間尺度的地質歷史來看,岩石圈裡的岩石都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的。永世不變的岩石是不存在的。

岩石圈的物理狀態不僅決定了三大類岩石的形成,而且也決定了三大類岩石的空間分布。三大類岩石在岩石圈內的分布數量是很不相等的。在大陸及其鄰近海域的岩石圈表層,沉積岩覆蓋區約占總面積的70%,岩漿岩約佔20%,變質岩僅佔10%左右。如果從全球岩石圈表層總面積來看,大洋底部幾乎都被玄武岩所覆蓋,岩漿岩出露面積佔全球總面積的76%以上,而沉積岩僅佔20%多一點,變質岩則不足4%。然而,如果從100多千米厚的岩石圈的總體積來看,沉積岩僅產在大陸岩石圈表層,約占總體積的5%,岩漿岩約佔35%,變質岩則佔60%左右(圖9-9)。上述數據說明,三種成岩作用在岩石圈內的分布數量和部位是很不相同的。如果從岩石圈的物理狀態來認識三大類岩石在岩石圈內極不均勻的分布,便很好理解。在大陸及其鄰近海域的岩石圈表層,沉積岩覆蓋區能佔到總面積2/3以上,是因為大陸的主體部分現在是處在地殼上升的狀態,風化、剝蝕、搬運和沉積作用主要發生在大陸及其鄰近海域的岩石圈表層。到了岩石圈深部,沉積岩就很難保持原狀,通常會變成岩漿岩或變質岩。再從全球岩石圈表層來看,由於海洋面積佔全球表面積的70%以上,大洋底部幾乎都被玄武岩所覆蓋,因而岩漿岩的出露面積在全球岩石圈表層所佔的分布面積最大。對於岩石圈深部而言,因為在高溫、高壓的固態環境中,只有變質岩才是最容易形成的,並保持相對穩定,所以對於整個岩石圈而言,變質岩必然是最多的。

圖9-9 三大類岩石在岩石圈內的分布

Ⅳ 三大岩石特點

岩石是在各種地質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結合而成的礦物集合體。岩石中礦物的結晶程度、顆粒大小和形狀以為顆粒間相互關系的特徵,稱為岩石的結構。岩石中礦物的組合形狀、大小和空間上相互關系和配合方式,稱為岩石的構造。結構和構造是識別岩石的重要特徵之一。根據成因,岩石可分為三大類: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一、火成岩

1.概念

一般認為火成岩由兩類岩石組成:一類是岩漿作用形成的岩漿岩,另一類是非岩漿作用形成的。火成岩以岩漿岩為主。岩漿岩是由岩漿凝結形成的岩石,約佔地殼總體積的65%。

岩漿作用主要有兩種方式:當岩漿沿著岩石圈破裂帶上升而侵入到地殼上部時,稱為岩漿侵入活動,由此冷凝結晶而成的岩石稱為侵入岩;當岩漿噴出地面時,稱為火山活動或噴出活動,由此冷卻凝固而成的岩石稱為噴出岩(又稱火成岩)。

2.類型

火成岩按其化學成分和礦物組成的不同可分為四類:

1)超基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小於45%,如橄欖岩。

2)基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45%~52%,如輝長岩、玄武岩。

3)中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52%~65%,如閃長岩、安山岩、正長岩和粗面岩。

4)酸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大於65%,如花崗岩、流紋岩。

二、沉積岩

1.概念

沉積岩是由地表的鬆散堆積物經壓實固結而形成的岩石。

沉積岩的形成過程一般可分:先成岩石的破壞(風化作用與剝蝕作用)、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岩作用等幾個互相銜接的階段。

2.特徵

沉積岩具有多種構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層理構造和層面構造。

層理通常可分為:①水平層理,即各層之間皆呈水平排列。②波狀層理,即其細層呈波狀起伏,但其總的層面是大致平行的。③交錯層理,即層面互不平行,細層傾斜並相互交錯。

3.沉積岩的主要類型

在三大岩類中,沉積岩在地球表面分布的面積最廣(約佔75%)。

1)碎屑岩類

由碎屑物經膠結而成。按成因可分為火山碎屑岩和正常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按其結構又可分為火山集塊岩、火山角礫岩、凝灰岩。

2)黏土岩類

由大量黏土礦物和其他細微物質組成,泥質結構。層厚的稱為泥岩,層薄的稱為頁岩。

3)生物化學岩類

絕大多數的生物化學岩是在海相或湖相環境中由化學或生物化學過程形成的物質組成的,具化學結構和生物結構,成分較為單一。其中最常見的為碳酸鹽岩,例如,石灰岩和白雲岩。

三、變質岩

1.概念

由地球內力作

Ⅵ 談談對地質作用和三大類岩石的認識

組成來地殼的岩石按成因可以自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它們的形成主要特點見下表:類 型 形 成 過 程 特點,舉例 礦產 舉例 岩 漿 岩侵入岩地下岩漿在內壓力作用下侵入地殼上都冷卻凝固而形成岩石礦物結晶顆粒較大緻密,如花崗岩形成許多金屬礦產,花崗岩是很好的建築裝飾材料噴出岩地下岩漿在內壓力作用下,沿地殼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冷卻凝固而成岩石礦物結晶不明顯,有的有流紋或氣孔.如玄武岩沉積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並固結形成新的岩石具有層理構造,有時有化石,如頁岩,砂岩石油、煤、岩鹽等,石灰岩是很好的建材和化工原料 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殼深處高溫、高壓條件下,原來的成分、結構發生改變而形成新的岩石片理構造,如大理岩、板岩等變質鐵礦等,大理岩是很好的建築材料 那個圖你看過嗎?書上有的三種岩石的相互轉換,建議你做一點題,其實不需要把所有知識都弄得太詳細,這個表格解釋的都多了

Ⅶ 下列關於三大類岩石轉化與地質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A

B. 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都可以直接經過重熔再生轉變為新的岩漿。
C. 岩漿岩只能由岩漿上升冷卻凝固形成。
D. 岩石圈物質循環能反映出內外力作用過程

Ⅷ 三大類岩石的分類成因

岩石是一種或多種礦物的集合體,它是構成地殼的基本部分。按其成因分為三大類,即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岩漿岩:是由地殼內部上升的岩漿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稱火成岩。岩漿主要來源於地幔上部的軟流層,那裡溫度高達1300℃,壓力約數千個大氣壓,使岩漿具有極大的活動性和能量,按其活動又分為噴出岩和侵入岩。未達到地表的岩漿冷凝而成的岩石叫侵入岩。深成侵入岩顆粒較粗。淺成侵入岩顆粒細小或大小不均。噴出岩是在岩漿噴出地表的條件下形成,溫度低,冷卻快,常成玻璃質、半晶質或隱晶質結構,具有塊狀、流線、流面、氣孔、流紋、條帶狀構造等。岩漿岩常見的如在地殼中分布很廣的中粗粒結構的侵入岩——花崗岩,氣孔構造發育,黑色緻密的玄武岩,流紋構造顯著的酸性噴出岩——流紋岩等。
沉積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經過風化、搬運、沉積固結等沉積而成,其主要特徵是:①層理構造顯著如板狀層理、交錯層理,互層;②沉積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遺跡,經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波痕、石鹽假晶、乾裂、孔隙、結核等。常見的沉積岩有:直徑大於3毫米的礫和磨圓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質膠結而形成的礫岩,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徑的砂粒膠結而成的砂岩,由顆粒細小的粘土礦物組成的頁岩,由方解石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變質岩:是岩漿岩或沉積岩在變質作用下形成的一類新岩石。和前兩類岩石主要區別是變質岩屬重結晶的岩石,顆粒較粗,不含玻璃質和有機質的殘體。其主要特徵是:①有的具有片理(片狀)構造如片岩;②有的呈片麻構造(未形成片狀),岩石斷面上看到各種礦物成帶狀或條狀等,如花崗片麻岩;③有的呈板狀構造,顆粒極小,肉眼難辨,如板岩。4條帶狀、千枚狀。常見的變質岩如由方解石或白雲石重新經過結晶而成的大理岩,由頁岩和粘土經過變質而形成原解理狀的板岩,由片狀、柱狀岩石組成的片岩,多由沉積岩和岩漿岩變質而成的片麻岩,由砂岩變質而成的石英岩等。
三大類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條件和環境,而岩石形成所需的環境條件又會隨著地質作用的進行不斷地發生變化。沉積岩和岩漿岩可以通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在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下,岩漿岩和變質岩又可以通過母岩的風、剝蝕和一系列的沉積作用而形成沉積岩。變質岩和沉積岩當進入地下深處後,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又會發生熔融形成岩漿,經結晶作用而變成岩漿岩。因此,在地球的岩石圈內,三大岩類處於不斷演化過程之中。太陽能是岩石發生演變過程的能量來源之一,它控制著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進行;包含在岩石內部的放射性能量是地球內力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此外,地球重力能和地球旋轉能在各種地質作用中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其中構造運動是地球內力作用重要的表現形式,它可使地下深處的侵入岩和變質岩上升到地表遭受破壞,也可使地表岩石發生強烈拗陷而產生變質,同時,構造運動對岩漿的形成和上升也有重要影響。

Ⅸ 三大類岩石的成因、特點、舉例

岩石是一種或多種礦物的集合體,它是構成地殼的基本部分。按其成因分為三大類,即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岩漿岩:是由地殼內部上升的岩漿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稱火成岩。岩漿主要來源於地幔上部的軟流層,那裡溫度高達1300℃,壓力約數千個大氣壓,使岩漿具有極大的活動性和能量,按其活動又分為噴出岩和侵入岩。未達到地表的岩漿冷凝而成的岩石叫侵入岩。深成侵入岩顆粒較粗。淺成侵入岩顆粒細小或大小不均。噴出岩是在岩漿噴出地表的條件下形成,溫度低,冷卻快,常成玻璃質、半晶質或隱晶質結構,具有塊狀、流線、流面、氣孔、流紋、條帶狀 構造等。岩漿岩常見的如在地殼中分布很廣的中粗粒結構的侵入岩——花崗岩,氣孔構造發育,黑色緻密的玄武岩,流紋構造顯著的酸性噴出岩——流紋岩等。
沉積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經過風化、搬運、沉積固結等沉積而成,其主要特徵是:①層理構造顯著如板狀層理、交錯層理,互層;②沉積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遺跡,經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波痕、石鹽假晶、乾裂、孔隙、結核等。常見的沉積岩有:直徑大於3毫米的礫和磨圓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質膠結而形成的礫岩,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徑的砂粒膠結而成的砂岩,由顆粒細小的粘土礦物組成的頁岩,由方解石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變質岩:是岩漿岩或沉積岩在變質作用下形成的一類新岩石。和前兩類岩石主要區別是變質岩屬重結晶的岩石,顆粒較粗,不含玻璃質和有機質的殘體。其主要特徵是:①有的具有片理(片狀)構造如片岩;②有的呈片麻構造(未形成片狀),岩石斷面上看到各種礦物成帶狀或條狀等,如花崗片麻岩;③有的呈板狀構造,顆粒極小,肉眼難辨,如板岩。4條帶狀、千枚狀。常見的變質岩如由方解石或白雲石重新經過結晶而成的大理岩,由頁岩和粘土經過變質而形成原解理狀的板岩,由片狀、柱狀岩石組成的片岩,多由沉積岩和岩漿岩變質而成的片麻岩,由砂岩變質而成的石英岩等。
三大類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條件和環境,而岩石形成所需的環境條件又會隨著地質作用的進行不斷地發生變化。沉積岩和岩漿岩可以通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在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下,岩漿岩和變質岩又可以通過母岩的風、剝蝕和一系列的沉積作用而形成沉積岩。變質岩和沉積岩當進入地下深處後,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又會發生熔融形成岩漿,經結晶作用而變成岩漿岩。因此,在地球的岩石圈內,三大岩類處於不斷演化過程之中。太陽能是岩石發生演變過程的能量來源之一,它控制著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進行;包含在岩石內部的放射性能量是地球內力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此外,地球重力能和地球旋轉能在各種地質作用中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其中構造運動是地球內力作用重要的表現形式,它可使地下深處的侵入岩和變質岩上升到地表遭受破壞,也可使地表岩石發生強烈拗陷而產生變質,同時,構造運動對岩漿的形成和上升也有重要影響。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