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水文地質條件要什麼報告

水文地質條件要什麼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2-28 03:35:15

❶ 勘察報告場地水文地質條件和地下水情況怎麼描述

鬆散孔隙水?應該叫鬆散堆積物孔隙潛水,這個是我們鑽探幾米、十幾米經常見到的地下水。另外,潛水之上經常還有局部弱或相對隔水層上的上層滯水,這類水受水文氣象條件變化比較大。

❷ 水文地質條件

(一)淺層水

地下水的運動狀態和水質與含水層的沉積環境有關。一般來說,湖相沉積或者泛流帶的含水層岩性細小,多為淤泥質黏土,水體流動性差,則氟離子容易在此聚集;而河流沖積層或者古河道的含水層,岩性較粗,透水性較好,有利於地下水的循環交替,多形成低礦化度的低氟地下水。

1.黃河沖積平原、古河道主流帶地區

此區屬於水量豐富區,分布范圍廣,面積約5267.86km2,占總面積的77.4%,含水層上游以含礫石中粗砂為主,下游以中細砂為主,為黃河古河道河床相堆積。含水砂層頂板埋深上游10m左右,下游可達20m。覆蓋層岩性為亞砂土夾亞黏土,局部為粉砂,與下層含水層構成上細、下粗的二元結構特徵。

2.泛流帶及邊緣帶

此帶分布於開封縣半坡店,杞縣城南—裴庄店、通許縣城南—太康縣楊廟,扶溝縣呂潭—太康縣、鄢陵板橋、縣城—馬欄,尉氏縣朱曲及臨近條形崗地的黃河沖積平原的邊緣地帶,面積1398.4km2,占總面積20.55%。

含水層以粉細砂為主,多為薄層,總厚度一般小於10m。頂板埋深為5~10m,最深可達20m,含水層之間有弱透水層的亞砂土、亞黏土相隔,砂層頂板為亞砂土、亞黏土層和不穩定的淤泥層。因而組成以亞砂土、粉細砂粗細相間的多元結構特徵。水位埋深一般為2~4m,局部地區4~6m。含水層顆粒細,厚度比較薄,地下水徑流條件較差,因而水質也比主流帶差。

3.崗地及崗間窪地

此區分布在尉氏西部大營、大馬條形崗地與崗間窪地地帶,面積較小,僅139.20km2,占總面積的2.05%。條形崗地為黃河早期沖積形成,含水層為黃土狀亞砂土,崗間窪地為後期水流切割堆積而成,上部為亞砂土,下部為薄層粉砂、粉細砂。水位埋深不一,條形崗地4~6m,崗間窪地2~4m,局部1~2m。這里含水層富水性雖差,但由於地形坡度大,地下水徑流條件好,水交替作用強,故水質較好。

4.淺層地下水的補徑排

補給 淺層水的補給方式主要有垂直補給和側向水平補給兩種。垂直補給主要以大氣降水為主,補給量的多少與降水特徵、包氣帶岩性、地面坡度、地下水位等因素有關。研究區地處平原區,地勢平緩、降水量充沛、地下水埋深較淺、包氣帶岩性較粗(亞砂土),有利於大氣降水的補給,因此大氣降水是主要的垂向補給來源,在西部崗地區,由於蓄水條件差,接受補給的能力弱。除了大氣降水,河流以及渠道的滲漏也會補給地下水,研究區河流眾多,常年來河道不斷抬升,使河流常年補給地下水,同時又是農業主產區,在農業灌溉時,一部分灌溉水下滲補給地下水。側向水平補給主要指在水力坡度大且含水層岩性較粗的地區,可以接受上游地區地下水的側向徑流補給,據統計,側向徑流補給量為684.07×104m3/a。

徑流 地下水的徑流主要受地形坡度的影響,一般來說,地形坡度越大則水力坡度就越大,地下水的徑流速度就越快,相反則越慢。在尉氏縣西部以及召陵鎮附近的崗地處,由於水力坡度較大(5‰~1‰),且含水層岩性較粗,因此地下水的徑流速度快,而在廣大的平原地區,水力坡度為0.5‰~0.17‰,並且含水層岩性較細,地下水的徑流條件較差,即使在含水層岩性較粗的古河道也是,由於水力坡度較小,徑流很緩慢。

排泄 淺層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蒸發、人工開采、河流排泄以及越流排泄。在地下水埋深較淺的地區,蒸發是淺層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方式,由於地下水埋深較淺,加之包氣帶岩性較細,地下水的毛細上升高度較高,當蒸發能力強時可大大消耗淺層地下水,據估算淺層地下水的蒸發消耗量占總排泄量的70%,是主要的排泄方式。在地下水埋深較深的地區,人工開采則成了主要的排泄方式,另外,當淺層地下水位高於河水水位時,地下水可以向河流排泄。研究區斷裂構造發育,這些斷裂成為地下水運動的通道,淺層含水層的地下水可以向下補給深層地下水,或側向流出研究區,也構成了淺層地下水排泄的一種方式。

(二)中深層地下水

一般指埋藏於50m以下350m以內含水層的水。研究區西部崗地,上更新統屬於淺層水,中更新統和下更新統上部地層缺失或零星分布,中深層水主要是指下更新統下部含水層中的水。平原地區第四紀各時代的含水層組齊全,中深層水包括上、中更新統含水層組,下更新統上部含水層組及下更新統下部含水層組。中深層水主要反映上、中更新統含水層組。

1.黃河主流帶

西北部朱仙鎮,南部到通許縣城北關一帶,呈西北東南向條帶狀分布,面積105.60km2,占總面積1.55%。由於本區地處開封凹陷,各時代地層厚度和砂層厚度都較厚,所以地下水的賦存條件較好。含水層頂板埋深50m左右,底板埋深140m左右,總厚度26.87~57.78m,有4~5層,中有亞砂土和薄層亞黏土相隔,呈多層結構。時代屬於上、中更新統(西部包括一部分下更新統上部含水層)。岩性為含礫粗砂,粗中砂、細砂組成,水位埋深2~3m。

2.河流沖積層

主要分布在尉氏縣大營以北蘆家、崗陸一帶條形崗地區,含水層為下更新統下部沖積層,面積不大,僅76km2,占總面積的1.11%。含水層3~4層,總厚度25~40m。岩性為粉細砂、細砂、中細砂、粗砂和礫石層,各含水層之間有比較厚和緻密的黏性土相隔。地下水埋深7.7~13.4m。

3.沖湖積層

分布於尉氏縣蔡庄、長葛南席,鄢陵縣的彭店、城關、馬欄,扶溝縣的呂潭—大新集一帶。面積712.8km2,占總面積的10.47%,含水層屬於下更新統下部沖湖積層,頂板埋深213~240m,底板埋深250~309.5m,岩性為細砂、中細砂、中砂及少量含礫粗砂層,有3~4層,總厚度為30.57~41.17m。水位埋深5.99~11.55m。

4.中深層地下水的補徑排

補給 中深層地下水的補給也主要由垂直、水平補給提供,但和淺層地下水補給的不同之處是,補給源更多的是接受上層含水的向下滲漏,最終來源於大氣降水。淺層水向下滲漏補給中深層地下水的條件是中深層地下水的水頭低於淺層地下水,其次是要有導水通道或者水頭差足夠大,可以穿過弱透水層,進行層間補給。另外,中深層地下水可以接受上游含水層的側向補給,補給量的大小,取決於含水層岩性和水力坡度。

徑流 中深層地下水的徑流主要受基底條件的控制,基底的起伏狀況決定了中深層地下水的徑流緩急。在坳陷底部以及坳陷向隆起過渡的區域,由於水力坡度較小或者為負,地下水流動緩慢,而在隆起向坳陷過渡區域,水力坡度較大,有利於地下水的徑流。不同層位的中深層含水層的水力坡度不同,上、中更新統含水層組的水力坡度為0.5‰~0.17‰,下更新統上部含水層組及下更新統下部含水層組水力坡度為0.5‰~0.25‰,流向和淺層地下水一致,自西北向東南,呈輻射狀。

排泄 中深層地下水由於埋深較深,地下水蒸發能力較弱,因此人工開采成為主要的排泄方式,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深層地下水水頭都高於淺層地下水,中深層水可以通過越流補給淺層地下水。同時,也可以側向徑流出研究區。

❸ 住宅小區要做水文地質勘察報告嗎

住宅小區需要做岩土工程勘察報告,其中有水文地質的相關內容。除非條件特別復雜,否則不做專門的水文地質勘察報告。

❹ 水文條件與水文地質條件的區別

水文條件
水體的水位、水量、流速、水質及流向的變化;降水量、蒸發量及歷史水情;河流的寬度、深度、河床結構等等。
地質:泛指地球的性質和特徵。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發育歷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層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岩層和岩體的產出狀態、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育史、生物進化史、氣候變遷史,以及礦產資源的賦存狀況和分布規律等。並且有不同地質的年代表。

水文地質條件——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層的厚度、礦化度、硬度、水溫及水的流動狀態等條件。
地下水經常作為城市用水的水源,特別是在遠離江河湖泊或地面水水量不足,而水質又不符合衛生要求的城市,調查並探明地下水資源尤為重要。
分類:按成因與埋藏條件可分為: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能作為城市水源)。
潛水:地表滲水形成,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因此潛水水位及其水的流動狀態與地面的狀況有關,埋深也因各地的地面蒸發、地質構造(如隔水層距地面的深度)和地形等不同而相差懸殊。
承壓水:兩個隔水層之間的重力水,由於有隔水項板,承壓水受大氣降水的影響較小,也不易受地面污染,因此成為遠離江河城市主要水源。
地下漏斗:地下水的過量開采,會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漏斗」;
危害:使漏斗外圍的污染物質流向漏斗中心,使水質變壞;嚴重時造成水源枯竭並引起地面沉陷,形成碟形窪地,對城市的防汛與排水均不利,也會對地面建築及各項管網工程造成破壞。
地下水的流向對城市布局也有影響,如:對地下水有污染的一些建設項目不應布置在地下水的上遊方向,以盡量減少水體污染。

一般報告中不會單獨寫水文條件、地質條件,一般會將水文地質條件一起敘述。

❺ 水文地質條件一般是指什麼

通常把與地下水來有關的問源題稱為水文地質問題,把與地下水有關的地質條件稱為水文地質條件。
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建設的需要,水文地質學又分為區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供水水文地質學、礦床水文地質學、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學等分支學科。近年來,水文地質學與地熱、地震、環境地質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滲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領域。

❻ 環評報告中的水文地質調查報告一定要做嗎

不必。
一般水文地質報告都是摘取當地的一些簡介,例如網路。
另外實在沒有可以找當地環保局借一個他們以前的環評報告,參閱裡面的水文地質描述。
只有專門要求的才需要做水文地質專項勘查。

❼ 礦井水文地質劃分報告包括什麼內容

我國煤礦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對煤礦安全生產影響很大,歷史上曾多次發生水害事故,造成了嚴重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為了煤礦安全生產,有針對性地做好礦井防治水工作,《煤礦防治水規定》第12條規定所有煤礦都必須編制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報告,確定礦井水文地質類型。煤礦企業、礦井根據確定的水文地質類型制訂防治水規劃、措施並認真組織實施。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報告和類型確定,由煤礦企業總工程師負責組織審定。
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報告應在系統整理、綜合分析礦床勘探、礦井建設生產各階段所獲得的水文地質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編寫。至少應當包括本規定的七項內容。
一、礦井及井田概況
(一)礦井及井田基本情況。概述煤礦開發情況,包括礦井投產年限、設計年生產能力、現今實際產量;礦井開拓方式、生產水平及主要開採煤層。
(二)位置、交通。概述井田位置、行政隸屬關系,地理坐標、長、寬、面積、邊界及四鄰關系。通過礦區或臨近城鎮的鐵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干線,以及距礦區最近的車站、碼頭和機場的距離。附礦區交通位置圖。
(三)地形地貌。概述井田地形地貌主要特徵、類型、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總體地形和有代表性地點,如井口、工業場地內主要建築物等標高。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蝕基準面。
(四)氣象、水文。概述礦區及其臨近地區地表水體發育狀況,包括江、河、湖、水庫、溝渠、坑塘池沼等。河流應指出其所屬水系,並根據水文站資料分別說明其平均、最大、最小流量及歷史最高洪水位等。湖泊、水庫等則應指出其分布范圍和面積。
說明礦區所屬氣候區。根據區內和相鄰地區氣象站資料,給出區內降水分布,包括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和最小降水量以及降水集中的月份。還應指出年平均、年最大蒸發量;最高、最低氣溫;平均相對濕度;最大凍土深度;年平均氣壓等。資料齊全時應附氣象資料匯總表或月平均降水量、蒸氣量、相對濕度、溫度曲線圖(插表和插圖)。
(五)地震。概述歷史上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大震級及地震烈度等。
(六)礦井排水設施能力現狀。概述井下各水平排水設施,包括水倉容積,排水泵型號、台數;排水管路直徑、趟數;井下最大排水能力;是否具有抗災能力;是否滿足疏水降壓的要求等。
二、以往地質和水文地質工作評述
按普查、詳查、勘探、建井和礦井生產或改擴建幾個不同階段分門別類總結已完成的地質、水文地質工作成果,指出各類報告的名稱及完成時間。
(一)預查、普查、詳查、勘探階段地質和水文地質工作成果評述。按時間順序(由老到新)總結「報告」或重要圖紙,包括完成年限、完成單位和報告主要內容及結論。
(二)礦區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評述。其主要內容包括完成單位、勘探時間、勘探范圍、測線長度和物理點的密度。概述物探的主要地質和水文地質成果,特別是地震勘探對各種構造的控制情況。
(三)礦井建設、開拓、採掘、延伸、改擴建時期的水文地質補充勘探、試驗、研究資料或專門報告評述。總結水文地質工作成果(報告)的完成時間、完成單位和主要內容。詳細說明礦區存在的主要水文地質問題,對以往的水文地質和防治水工作進行綜合評述。
三、地質概況
(一)地層。按井田所在水文地質單元(或地下水系統)和井田內發育的地層由老到新的順序描述。某些「系」的地層可再按「統」、「組」細劃。描述內容主要包括:厚度、岩性、分布與埋藏條件;煤系、可採煤層及儲量描述包括煤系地層和主要可採煤層。
(二)構造。按照《中國大地構造綱要》的劃分,給出地質構造隸屬關系。對褶曲構造逐一進行描述,內容包括背斜、向斜、單斜、地塹和地壘等。對背、向斜應給出軸向、產狀等。對區內的斷裂構造進行詳細描述,其中包括斷層的數量、編號、展布方向、傾向、傾角、性質、落差和延伸長度等。附斷層發育一覽表和構造綱要圖等。
(三)岩漿岩。描述井田內岩漿岩的時代、岩性、產狀和分布規律及其與煤層和主要含水層的關系。
四、區域水文地質
主要描述礦區所處水文地質單元或地下水系統名稱、范圍、邊界;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強徑流帶展布規律及岩溶泉群流量等。特別應指出礦區所處地下水系統的具體位置。附礦區所處水文地質單元或地下水系統示意圖。
五、礦井水文地質
(一)井田邊界及其水力性質。描述礦井四周邊界的構成,一般是指斷層、隱伏露頭、火成岩體和人為邊界等。分析邊界可能造成的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和礦區以外含水層的水力聯系。
(二)含水層。按由新到老的順序對含水層逐一進行描述。其內容主要包括:含水層的名稱、產狀、分布、厚度(最大、最小和平均厚度)、岩性及其在縱橫向上的變化規律;地下水位標高、單位涌水量、滲透系數;水化學類型、礦化度、總硬度等。
指出含水層地下水補給來源及其與其他含水層的水力聯系。岩溶裂隙含水層還應指出岩溶發育情況和鑽孔涌水量、泥漿消耗量、單位吸水量等。特別應指出岩溶陷落柱存在與發育狀況。附主要充水含水層等水位線圖等。
(三)隔水層。按由新到老的順序逐一描述,重點是構成煤層頂、底板的隔水層。其內容主要包括:岩性、分布、厚度(最大、最小、平均厚度)及其變化規律、物理力學指標和阻隔大氣降水、地表水和含水層之間水力聯系的有關信息。
(四)礦井充水條件。礦井充水條件主要是指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和充水強度。充水水源是指礦井水來源;充水通道是指水源進入礦井的通道。對各種可能的充水水源,如大氣降水、地表水、老窯水和地下水等,可能的充水通道,如斷層和裂隙密集帶、陷落柱、煤層頂底板破壞形成的通道、未封堵和封堵不良的鑽孔及岩溶塌陷等,進行詳細描述並列表加以說明。
(五)井田及周邊地區老窯水分布狀況。詳細描述井田及其周邊地區老窯水分布狀況,包括位置、積水范圍和體積、水頭壓力,以及與其他水源的聯系等。必要時進行專頊調研。
(六)礦井充水狀況。對井下涌(突)水點進行調查,描述涌(突)水點位置、水量和水質變化規,以及涌(突)水點處理情況。統計分析礦井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涌水量包括井筒殘留水量、巷道涌水量、工作面涌水量和老空區來水量等。
六、對礦井開采受水害影響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難易程度的評價
(一)對礦井開采受水害影響程度的評價。根據《煤礦防治水規定》表2 -1所列內容,評價水害對礦井生產影響的大小並進行等級劃分。
(二)對礦井防治水工作難易程度的評價。技術和經濟兩方面評價礦井防治水工作難易程度。
七、礦井水文地質類型的劃分及對防治水工作的建議
(一)礦井水文地質類型的劃分。根據《煤礦防治水規定》表2 -1的規定,對不同煤層的開采,按照受採掘破壞或影響的含水層性質及補給條件、富水性、礦井及周邊老窯水分布狀況,礦井涌水量、突水量,受水害影響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難易程度進行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同一礦區不同煤層開採的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可以不同。
(二)對防治水工作的建議。說明礦井存在的主要水害問題和應採取的防治水措施。

❽ 實習報告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怎麼寫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_網路迴文庫答
http://wenku..com/link?url=7Hnv6oVhlfja--U55SdOy__JotruDdW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