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儲量中的122b是什麼

地質儲量中的122b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28 01:36:59

㈠ 採煤儲量類型編碼 122b 2s22 這些是什麼意思

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控制的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2)

㈡ 請問儲量級別B、C、D范圍

B級:指已經基本控制的儲量,即按國家規范規定的工程單間距系統布置工程並揭露礦專體,按工程見礦點圈定的儲量屬范圍。
C級:指大致控制的儲量,原則上是基本網度的2倍工程間距,礦體的圈定並可以有限外推,即推斷的儲量。
D級:以稀疏工程概略了解的儲量,可無限外推,為預測的儲量。

這是以前的儲量標准,現在已經作廢,而改用國際標准:B=332122C=333D=334

㈢ 二類礦山必須要有122b類儲量

B級:指已經基本控制的儲量,即按國家規范規定的工程單間距系統布置工程並揭露內礦體,按工容程見礦點圈定的儲量范圍。
C級:指大致控制的儲量,原則上是基本網度的2倍工程間距,礦體的圈定並可以有限外推,即推斷的儲量。
D級:以稀疏工程概略了解的儲量,可無限外推,為預測的儲量。

這是以前的儲量標准,現在已經作廢,而改用國際標准:B=332122C=333D=334

㈣ 什麼是地質儲量

1959年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根據地質和礦產的研究程度及相應的用途所劃分的一類儲量。是指根據區域地質調查、礦床分布規律,或根據區域構造單元,結合已知礦產的成礦地質條件所預測的儲量。這類儲量的研究程度和可靠程度很低,未經必要的工程驗證,一般只能作為進一步安排及規劃地質普查工作的依據。在礦山設計及生產部門,為區別於生產礦山的三級礦量(又稱生產礦量),一般都將礦山建設和生產以前,由地質勘探部門探明的各級礦產儲量,統稱地質儲量。對於在礦山建設及生產過程中發現的新礦體的儲量,有時也稱地質儲量。歐美各國的儲量分級中,有時也將可能儲量稱作地質儲量。前蘇聯的地質勘探工作中,有時把C2級儲量也稱地質儲量,但有時又把根據地質勘探工作查明的礦床的總儲量稱地質儲量。
地質儲量又稱預測儲量,是指經過地質勘探手段,查明埋藏地下的資源數量,指根據區域地質測量、礦產分布規律、或根據區域構造單元並結合已知礦產地的成礦規律進行預測的儲量。是礦產資源儲量中探明程度最差的一級儲量。根據礦床勘探和研究程度,岩金礦床地質儲量目前分為B(331)、C(332)、D(333)四級。其中B、C、D三級稱工業儲量,E(334)級稱遠景儲量。
地質儲量在礦產儲量中屬第四類——不列入探明儲量的級別。它只能作為編制普查工作遠景時的參考,或作為地質普查找礦設計及礦山企業遠景規劃的依據。
油氣藏地質儲量——一個特定地質構造中聚集的油氣數量,如油區地質儲量,油田地質儲量和油藏地質儲量等。

㈤ 鐵礦資源儲量122b+33是什麼意思

122b+33? 可能是122b+333吧?你可能沒有抄全。這是對礦產資源級別或者說是分類的一種表示方法,詳細情況一兩句說不清楚,給你貼某礦種的勘查規范片段,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8 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及類型條件
8.1 礦產資源/儲量分類依據
8.1.1 地質可靠程度
8.1.1.1 預測的:
是指對具有礦化潛力較大地區經過預查得出的結果。在具有初步的數據並能與地質特徵相似的已知礦床類比時,才能估算出預測的資源量。
8.1.1.2 推斷的:
是指對普查區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礦產的地質特徵以及礦體(點)的展布特徵、品位、質量等,也包括那些由地質可靠程度較高的基礎儲量或資源量外推的部分。礦體的連續性是推斷的。礦產資源數量的估算所依據的數據有限,可信度較低。
8.1.1.3 控制的:
是指對礦區的一定范圍依照詳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礦床的主要地質特徵、礦體的形態、產狀、規模、礦石質量、品位及開采技術條件,礦體的連續性基本確定,礦產資源數量的估算所依據的數據較多,可信度較高。
8.1.1.4 探明的:
是指在礦區的勘探范圍依照勘探的精度詳細查明了礦床的地質特徵、礦體的形態、產狀、規模、礦石質量、品位及開采技術條件,礦體的連續性已確定,礦產資源數量估算所依據的數據詳盡,可信度高。
8.1.2 經濟意義
8.1.2.1 經濟的:
其數量和質量是依據符合市場價格確定的生產指標估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當時的市場條件下開采,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環境等其他條件也允許,即每年開采礦產品的平均價值能足以滿足投資回報的要求,或在政府補貼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條件下,開發是可能的。
8.1.2.2 邊際經濟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當時,其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只有在將來由於技術、經濟、環境等條件的改善或政府給予其他扶持的條件下才可變成經濟的。
8.1.2.3 次邊際經濟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或技術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技術進步,使成本降低後方能變為經濟的。
8.1.2.4 內蘊經濟的:
僅通過概略研究做了相應的投資機會評價,未做預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由於不確定因素多,無法區分其是經濟的、邊際經濟的,還是次邊際經濟的。
8.2 礦產資源/儲量類型(附錄A)
8.2.1 儲量
8.2.1.1 可采儲量(111):
是探明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階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維空間上詳細圈定了礦體,肯定了礦體的連續性,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和開采技術條件,並有相應的礦石加工選冶試驗成果,已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對開采、選冶、經濟、市場、法律、環境、社會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應的修改,證實其在計算的當時開采是經濟的。估算的可采儲量和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高。
8.2.1.2 預可采儲量(121):
是探明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達到勘探階段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維空間上詳細圈定了礦體,肯定了礦體的連續性,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和開采技術條件,並有相應的礦石加工選冶試驗成果,但只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表明當時開采是經濟的。估算的可采儲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1.3 預可采儲量(122):
是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達到詳查階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礦體的三維形態,能夠較有把握地確定礦體連續性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可提供礦石加工選冶性能條件試驗的成果。對於工藝流程成熟的易選礦石,也可利用同類型礦產的試驗成果。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開采是經濟的,估算的可采儲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2 基礎儲量
8.2.2.1 探明的(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11b):
是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可采儲量(111)。
8.2.2.2 探明的(預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21b):
是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預可采儲量(121)。
8.2.2.3 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
是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預可采儲量(122)。
8.2.2.4 探明的(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11):
是指在達到勘探階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圈定了礦床三維形態,肯定了礦體連續性,有相應的加工選冶試驗成果。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的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只有當技術、經濟等條件改善後才可變成經濟的。估算的基礎儲量和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高。
8.2.2.5 探明的(預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1):
是指在達到勘探階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圈定了礦體三維形態,肯定了礦體連續性,有相應的礦石加工選冶性能試驗成果。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的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待將來技術經濟條件改善後可變成經濟的。估算的基礎儲量的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2.6 控制的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2):
是指在達到詳查階段工作程度的地段,基本上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基本圈定了礦體的三維形態。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的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待將來技術經濟條件改善後可變成經濟的。估算的基礎儲量的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3 資源量
8.2.3.1 探明的(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11):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探明的,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的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必須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後,才能變成經濟的,估算的資源量和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高。
8.2.3.2 探明的(預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1):
與探明的(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11)分布特徵相同,估算的資源量可信度高。但本類型只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3.3 控制的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2):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詳查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控制的,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的當時,開采是不經濟,需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後,才能變成經濟的。估算的資源量的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3.4 探明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1):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探明的,但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僅作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至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估算資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8.2.3.5 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詳查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控制的,可行性評價僅做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至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估算的資源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8.2.3.6 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只達到普查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推斷的,資源量只根據有限的數據估算的,其可信度低。可行性評價僅做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至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8.2.3.7 預測的資源量(334)?:
依據區域地質研究成果、航空、遙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異常或極少量工程資料,確定具有礦化潛力的地區,並和已知礦床類比而估算的資源量,屬於潛在礦產資源,有無經濟意義尚不確定。
附 錄 A
(規范性附錄)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

表A.1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表

經濟意義 地質可靠程度
查明礦產資源 潛在礦產資源
探明的 控制的 推斷的 預測的
經濟的 可采儲量(111)
基礎儲量(111b)
預可采儲量(121) 預可采儲量(122)
基礎儲量(121b) 基礎儲量(122b)
邊際經濟的 基礎儲量(2M11)
基礎儲量(2M21) 基礎儲量(2M22)
次邊際經濟的 資源量(2S11)
資源量(2S21) 資源量(2S22)
內蘊經濟的 資源量(331) 資源量(332) 資源量(333) 資源量(334)?
註:表中所用編碼(111~334),第1位數表示經濟意義,即1=經濟的,即1=經濟的,2M=邊際經濟的,2S=次邊際經濟的,3=內蘊經濟的,?=經濟意義未定的;第2位數表示可行性評價階段,即1=可行性研究,2=預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數表示地質可靠程度,即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斷的,4=預測的,b=未知除設計、采礦損失的可采儲量。

㈥ 詳查報告中有沒有121b儲量

一、新標准

(一)儲量

儲量是經過詳查或勘探,達到控制或探明的程度,在進行了預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設計和采礦損失,能實際采出的礦產資源數量,經濟上表現為在生產期內,每年的平均內部收益率高於行業基準內部收益率。儲量是基礎儲量中的經濟可采部分,又可分為可采儲量(111)、探明的預可采儲量(121)及控制的預可采儲量(122)3個類型。

儲量在我國以往的總則、規范及統計報表中是統稱。即不論勘查程度和經濟價值大小,只要報告中提交的都是。而現在的儲量,是與國際慣例相銜接的新概念,為可以實際采出的礦量,在我國新分類中,分為可采儲量和預可采儲量。其條件是:在勘查程度上,必須達到控制或探明的程度;在可行性評價階段上,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在經濟意義上,評價結果是經濟的。

(二)基礎儲量

基礎儲量是經過詳查或勘探,達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程度,在進行了預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後,經濟意義屬於經濟的或邊際經濟的那部分礦產資源。基礎儲量據評價後的經濟意義,可分為經濟基礎儲量和邊際經濟基礎儲量。經濟基礎儲量是每年的內部收益率大於行業基準內部收益率並扣除設計和采礦損失之前的那部分基礎儲量,可分為3個類型:探明的(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11b)、探明的(預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21b)、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邊際經濟基礎儲量,是平均內部收益率介於行業基準內部收益率與零之間的那部分基礎儲量,也分3個類型:探明的(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11)、探明的(預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1)、控制的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2)。由於邊際經濟的基礎儲量基本上無效益,因此,不計算其中的儲量。

基礎儲量在我國礦產勘查工作中是一個新名稱。與儲量的區別一是沒有扣除影響因素;二是估算范圍不同。而儲量是從基礎儲量的經濟這部分中,扣除各種影響因素後獲得。

(三)資源量

可分為3部分:內蘊經濟的資源量、次邊際經濟資源量、預測的資源量。內蘊經濟的資源量,即自普查至勘探期間,地質可靠程度達到了推斷至探明的,可行性評價只進行了概略研究,尚分不清其真實的經濟意義的資源量,統歸為內蘊經濟的資源量。可分3個類型:探明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1)、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

次邊際經濟的礦產資源量,即經過詳查或勘探,進行了預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後,其年均內部收益率呈負值,在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只有在技術上有了很大進步,能大幅度降低產品成本,或生產資料大幅降價時,才能使其變為經濟的那部分礦產資源。也分3個類型:探明的(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11)、探明的(預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1)、控制的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2)。

預測的礦產資源量,即經過預查工作,根據已有資料分析、類比、估算的資源量(334)?,屬潛在礦產資源。

資源量在我國礦產勘查工作中也是一個新名稱,是指經過勘查後,除去基礎儲量後的那部分資源數量。由3種途徑產生:

① 不論勘查程度高低,但可行性評價只作了概略研究,區分不出經濟的、邊際經濟的、次邊際經濟的,也就是分不出基礎儲量來,則統稱為資源量,其經濟意義屬內蘊經濟的;

② 經過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評價結果是不經濟的,劃歸為資源量,其經濟意義是次邊際經濟的;

③ 只作了預查工作,據區域地質背景和預查收集的有限資料,用綜合手段預測的資源數量,也是資源量,屬預測的礦產資源。

二、舊標准固體礦產儲量分級

1993年我國制定《固體礦產地質勘探規范總則》(GB13908-92)規定,在勘探階段或礦山開發過程中,用工程取樣揭露了工業礦體的厚度和位置,測定了礦石質量,並且符合工業指標要求的礦體,根據地質條件計算儲量,按地質勘探研究程度依次分為A、B、C、D、E五級(各級儲量條件從略)。

三、新舊資源儲量分類分級對比

新標準是適應市場經濟、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一種全新的標准,嚴格地講,新、舊標準的資源儲量類(級)別是不能一一對比的。但新標准在修訂過程中又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國情,所以,新、舊分類標準的內容仍有一定的聯系,可以大致、相當的對比。新標准資源儲量只有分類,沒有分級,但可以把「探明的」、「控制的」、「推斷的」、「預測的」看作「分級」。這樣,新分類就把礦產資源分為「三類四級16個類型」。

在類別上:經濟的——相當於原表內礦的a亞類;

邊際經濟的——相當於原表內礦的b亞類;

次邊際經濟的——相當於原表外礦;

內蘊經濟的——相當於其它儲量。

在級別上:探明的——相當於B級;

控制的——相當於C級;

推斷的——相當於D級和部分E級。

綜上所述,A+B、C、D級分別套成探明的、控制的及推斷的。這僅僅是「相當於」,而不是「等於」。至於原規范各級儲量與新規范中各個類型的一一對比,則要給原各級儲量賦予經濟意義後才能對比。

上述為單一及主要礦產儲量,而共、伴生礦產儲量,除尚難利用(表外)的儲量其經濟軸為2S外,其它(經濟軸)與主礦產對應的資源儲量分類編碼一致。

㈦ 儲量級別代碼是什麼

3.4.1.1 可采儲量(111):探明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階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維空間上詳細圈定了礦體,肯定了礦體的連續性,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和開采技術條件,並有相應的礦石加工選冶試驗成果,已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對開采、選冶、經濟、市場、法律、環境、社會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應的修改,證實其在計算的當時開采是經濟的。計算的可采儲量及可行性評價結果,可信度高。

3.4.1.2 預可采儲量(121):探明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達到勘探階段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維空間上詳細圈定了礦體,肯定了礦體連續性,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和開采技術條件,並有相應的礦石加工選冶試驗成果,但只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表明當時開采是經濟的。計算的可采儲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3.4.1.3 預可采儲量(122):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達到詳查階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礦體三維形態,能夠較有把握地確定礦體連續性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提供了礦石加工選冶性能條件試驗的成果。對於工藝流程成熟的易選礦石,也可利用同類型礦產的試驗成果。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開采是經濟的,計算的可采儲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3.4.2 基礎儲量:有6種類型。

3.4.2.1 探明的(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11b):它所達到的勘查階段、地質可靠程度、可行性評價階段及經濟意義的分類同3.4.1.1所述,與其唯一的差別在於本類型是用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數量表述。

3.4.2.2 探明的(預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21b):它所達到的勘查階段、地質可靠程度、可行性評價階段及經濟意義的分類同3.4.1.2所述,與其唯一的差別在於本類型是用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數量表述。

3.4.2.3 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它所達到的勘查階段、地質可靠程度、可行性評價階段及經濟意義的分類同3.4.1.3所述,與其唯一的差別在於本類型是用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數量表述。

3.4.2.4 探明的(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11):是指在達到勘探階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圈定了礦體的三維形態,肯定了礦體連續性,有相應的加工選冶試驗成果。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只有當技術、經濟等條件改善後才可變成經濟的。這部分基礎儲量可以是覆蓋全勘探區的,也可以是勘探區中的一部分,在可采儲量周圍或在其間分布。計算的基礎儲量和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高。

3.4.2.5 探明的(預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1):是指在達到勘探階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圈定了礦體的三維形態,肯定了礦體連續性,有相應的礦石加工選冶性能試驗成果,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待將來技術經濟條件改善後可變成經濟的。其分布特徵同2M11,計算的基礎儲量的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3.4.2.6 控制的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2):是指在達到詳查階段工作程度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基本圈定了礦體的三維形態,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待將來技術經濟條件改善後可變成經濟的。其分布特徵類似於2M11,計算的基礎儲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3.4.3 資源量:有7種類型。

3.4.3.1 探明的(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11):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己達到勘探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探明的,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必須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後,才能變成經濟的,計算的資源量和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高。

3.4.3.2 探明的(預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1):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探明的,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需要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後,才能變成經濟的。計算的資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3.4.3.3 控制的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2):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詳查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控制的,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需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後,才能變成經濟的。計算的資源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3.4.3.4 探明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1):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探明的,但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僅作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一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計算的資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3.4.3.5 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詳查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控制的,可行性評價僅做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一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計算的資源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3.4.3.6 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只達到普查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推斷的,資源量只根據有限的數據計算的,其可信度低。可行性評價僅做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一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3.4.3.7 預測的資源量(334)?:依據區域地質研究成果、航空、遙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異常或極少量工程資料,確定具有礦化潛力的地區,並和已知礦床類比而估計的資源量,屬於潛在礦產資源,有無經濟意義尚不確定。

㈧ 資源儲量分類122、333表示什麼意思

1、122含義是:控制的經預可行性研究的經濟的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

2、333含義是:推斷的經概略(可行性)研究的內蘊經濟的資源量。

編碼意義:第1位表示經濟意義,即1=經濟的,2M=邊際經濟的,2S=次邊際經濟的,3=內蘊經濟的;

第2位表示可行性評價階段,即1=可行性研究,2=預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表示地質可靠程度,即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斷的,4=預測的。其它符號:?=經濟意義未定的,b=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可采儲量。




(8)地質儲量中的122b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分類及編碼:

依據礦產勘查階段和可行性評價及其結果、地質可靠程度和經濟意義,並參考美國等西方國家及聯合國分類標准,中國將礦產資源分為3大類(儲量、基礎儲量、資源量)16種類型。

儲量是指基礎儲量中的經濟可采部分,用扣除了設計、采礦損失的實際開采數量表述;

儲量基礎是查明礦產資源的一部分,是經詳查、勘探所控制的、探明的並通過可行性研究、預可行性研究認為屬於經濟的、邊際經濟的部分,用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數量表達;

資源量是指查明礦產資源的一部分和潛在礦產資源。包括經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證實為次邊際經濟的礦產資源、經過勘查而未進行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的內蘊經濟的礦產資源以及經過預查後預測的礦產資源。

二、分類依據

(1)根據地質可靠程度將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為探明的、控制的、推斷的和預測的,分別對應於勘探、詳查、普查和預查四個勘探階段。

①探明的:礦床的地質特徵、賦存規律(礦體的形態、產狀、規模、礦石質量、品位及開采技術條件)、礦體連續性依照勘探精度要求已經確定,可信度高;

②控制的:礦床的地質特徵、賦存規律(礦體的形態、產狀、規模、礦石質量、品位及開采技術條件)、礦體連續性依照詳探精度要求已基本確定,可信度較高;

③推斷的:對普查區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了礦產的地質特徵以及礦體(點)的展布特徵、品位、質量,也包括那些由地質可靠程度較高的基礎儲量或資源量外推部分,礦體(點)的連續性是推斷的,可信度低。

④預測的:對具有礦化潛力較大地區經過預查得出的結果,可信度最低。

(2)根據可行性評價分為概略研究、預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三個階段。

(3)根據經濟意義將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為經濟的(數量和質量是依據符合市場價格的生產指標計算的)、邊際經濟的(接近盈虧邊界)、次邊際經濟的(當前是不經濟的,但隨技術進步、礦產品價格提高、生產成本降低,可變為經濟的)、內蘊經濟的(無法區分是經濟的、邊際經濟的還是次邊際經濟的)、經濟意義未定的(僅指預查後預測的資源量,屬於潛在礦產資源)


㈨ 礦權內保有122b類礦石量是什麼意思

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達到詳查階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礦體三維形態,能夠較有把握地確定礦體連續性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提供了礦石加工選冶性能條件試驗的成果。對於工藝流程成熟的易選礦石,也可利用同類型礦產的試驗成果。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開采是經濟的,計算的可采儲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b表示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

㈩ 地質儲量111b代表什麼意思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表
分類 地質可靠程度 類型經濟意義查明礦產資源潛在礦產資源探明的專控制的推斷的預測的屬經濟的可采儲量(111)基礎儲量(111b)預采儲量(121)預可采儲量(122)基礎儲量(121b)基礎儲量(122b)邊際經濟的基礎儲量(2M11)基礎儲量(2M21)基礎儲量(2M22)次邊際經濟的資源量(2S11)資源量(2S21)資源量(2S22)內蘊經濟的資源量(331)資源量(332)資源量(333)資源量(334)?註:表中所用編碼(111-334)第1位數表示經濟意義:1=經濟的,2M=邊際經濟的,2S=次邊際經濟的,3=內蘊經濟的, ?=經濟意義未定的;第2位數表示可行性評價階段:1=可行性研究,2=預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數表示地質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斷的,4=預測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