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封都是什麼地質結構
『壹』 成都平原的地質結構是怎樣的
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為界,該界以東為揚子地台,以西是松潘-甘版孜地槽區。成都平原權雖然鄰近龍門山斷裂帶,但卻屬於地址上十分穩定的揚子地台(即華南地塊)。四川盆地從侏羅-白堊紀喜馬拉雅期(約1.3億年前)構造活動結束海侵、成為陸地後,就進入穩定的地台發展期,期間,龍門山在中生代和早新生代(約 6500萬年)形成。
除西面斷裂帶外,成都平原南面和東面地質相對穩定。成都平原西南面的浦江至新津斷層帶長度約 80 公里,規模較小,在該斷層帶曾經發生過兩次5級左右地震,構造活動不明顯;成都平原東面的龍泉山褶斷束,斷裂規模約90公里,過去200萬年未有顯著地質活動,已被風雨侵蝕成為台地和淺丘
『貳』 重慶的地質結構是怎麼樣的
重慶不得地震,回答完畢,這是常識!
川西才會地震
『叄』 地理的地質結構有哪些
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因此可版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權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 對地質構造舉例說明比較容易,而下一個精確定義則比較困難。表示構造有兩個詞,一個是structure ,一個是tectonics,它們的原意都是建築或結構的意義。地質學家便借用這個詞來表示:地殼中的岩石或岩層受力作用後發生變形的產物,即地質構造(例如褶皺、斷層、節理,各種面狀或線狀構造,以及晶體的結晶方向,內部結構與成分的變化等。)
『肆』 重慶是屬於什麼地質地貌
重慶市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四川盆地東部邊緣,
地形特徵
[編輯本段]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省東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范圍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四川盆地的輪廓基本形成,並使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為沉陷,成為盆地沉陷帶,這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可分為三部分: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谷,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③龍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地質地貌
丘陵
『伍』 地質結構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地殼中的岩層地抄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
對地質構造舉例說明比較容易,而下一個精確定義則比較困難。表示構造有兩個詞,一個是structure ,一個是tectonics,它們的原意都是建築或結構的意義。地質學家便借用這個詞來表示:地殼中的岩石或岩層受力作用後發生變形的產物,即地質構造(例如褶皺、斷層、節理,各種面狀或線狀構造,以及晶體的結晶方向,內部結構與成分的變化等。)
『陸』 重慶地質為什麼地貌構造,因而什麼、什麼、峽谷、關隘多
四川盆地由連結的山脈環繞而成,面積約16萬平方千米。四川盆地聚居著四川、重慶的絕大部分人口,是中國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搖籃。號稱「天府之國」。蜀相諸葛亮曾贊其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李白曾有詩為證,「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巴蜀地區也是中華華夏文明的的一部份。
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於四川省東部,長江上游,海拔500米左右,長江把它和東海一脈相連,它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26萬余平方公里,佔四川省面積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地,北靠秦嶺山地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紅色砂岩和頁岩組成。這兩種岩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我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稱。
四川盆地底部地區
四川盆地底部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異,又可分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東平行嶺谷三部分。
(1)在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的盆西平原,系斷裂下陷由河流沖積而成,面積約8000平方公里,為我國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於平原之中,故稱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50米~750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表平坦,相對高差一般不超過20米~50米,它由氓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條河流沖積聯綴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稱。
(2)在龍泉山和華瑩山之間的盆中丘陵,地勢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間,相對高差50米~150米,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岩層近於水平,在流水的長期侵蝕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階狀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淺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軟硬相間的紫紅色砂、頁岩極易風化為紫色土,富含磷鉀,自然肥力較高,宜種性廣,是全省糧食、經濟作物主產區。
(3)華鎣山以東為盆東平行嶺谷區,由多條近東北西南走向的條狀背斜山地與向斜寬谷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米-1000米,其中,華鎣山高1704米,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頂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蝕後,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嶺一槽"或"一山三嶺二槽"的特色。山嶺間的谷地寬而緩,海拔300米~500米,其間丘陵、平壩交錯分布,是平行嶺谷區工農業生產主要地區。
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區
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區屬強烈上升的褶皺帶。地貌顯著特徵是,海拔高,過渡性明顯,均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圍繞。盆地北緣米倉山、大巴山近東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間,山勢雄偉,山坡陡峭,溝谷深切,相對高差可達500米~1000米;南緣大婁山屬氣勢磅礴的雲貴高原之一部分;西緣有龍門山、邛崍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對高差可達1000米,峨眉山頂峰高3099米,與附近的平原相對高差達2650米,山勢巍峨秀麗,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地形特徵
[編輯本段]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省東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范圍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四川盆地的輪廓基本形成,並使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為沉陷,成為盆地沉陷帶,這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可分為三部分: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谷,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③龍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地質地貌
[編輯本段]
四川盆地屬揚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時相對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運動轉換為大型拗陷,晚燕山運動,特別是喜馬拉雅運動後發生褶皺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東—南西向及北西向兩條構造線控制,構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廣元、雅安、敘永、雲陽為菱形的四頂點,東西兩邊稍長,為380~430公里,南北兩邊略短,為310~330公里。以上菱形四頂點的連線與盆地內650~750米的等高線大體相當,盆地底部與邊緣山地也以此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1.4億年以前,還是內陸湖盆。至距今6.6千萬年時,盆地邊緣山地迅速隆升,長江中上游水系開始溝通。盆地內湖水東瀉奠定了現今之地貌形態。
盆地邊緣多低山和中山,山勢陡峻,發源盆地邊緣山地的河流大多為「V」型谷,嶺谷高差都逾500~1 000米,地表崎嶇,故歷史上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與西部可超過3000~4000米,如龍門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嶺4 791米。地表廣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為板岩、片岩、結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礫岩,局部有花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區可見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緣興文縣素有「石林洞鄉」之稱(見興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發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崗岩等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礫岩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稱,為中國著名游覽勝地。
盆地底部海拔多數在250~700米,地勢東南傾,盆地內各河流均由邊緣山地匯聚盆地底部的長江幹流,形成向心狀水系。地表為大面積的中生代紫紅色砂岩與泥岩所覆蓋,故稱「紅層盆地」,是中國中生代陸相紅層分布最集中地區。四川盆地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為主,次為低山和平原。
『柒』 重慶是什麼地質結構與地貌
重慶市地處我國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富集區結合部。中、西部屬丘陵地貌,北、東專、南為邊緣屬中、低山區。區內水系發育,氣候濕潤溫和,交通方便。
構造方面:根據構造形態及其在空間的分布特徵,劃分出了四個Ⅱ級構造單元,四個Ⅲ級構造單元,十個Ⅳ級構造單元。其總的構造面貌為:渝東北構造線多為北西向,渝東南為北北東向城垛狀褶皺,渝西小部為舒緩背斜、穹隆與向斜,其餘大部分地區則表現為北北東—北東向梳狀褶皺。
『捌』 重慶的地質結構
中梁山:華鎣山復背斜向南延伸的四條分支中的第二條(自東向西數)觀音峽背專斜屬。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北段為「一山二嶺一槽」,南段為「一山三嶺二槽」。
縉雲山:華鎣山復背斜向南延伸的四條分支中的第三條(自東向西數)溫塘峽背斜。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中段及極南段靠近長江的末梢部分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為「一山二嶺一槽」。
真武山:銅鑼山背斜在長江以南的部分。背斜頂部出露三疊系嘉陵江組灰岩,經雨水溶蝕後形成狹長形槽谷,為「一山二嶺一槽」。
平頂山:典型的向斜成山構造,位於中梁山背斜與銅鑼山背斜之間,向斜經長期風化作用,周圍較軟岩石被流水侵蝕,較堅硬岩石則成為山嶺。平頂山出露白堊系及侏羅系陸相紅層沉積。
重慶市區:位於中梁山背斜與銅鑼山背斜之間的向斜區域,向斜經長期風化作用,較軟岩石被流水侵蝕,較堅硬岩石則成為山嶺。主要的向斜山嶺有平頂山、鵝嶺、枇杷山等。重慶市區廣泛出露白堊系及侏羅系陸相紅層沉積。
『玖』 成都市的地質結構
這些東西好像都是保密的東西,詳細的數據,除非泄密,一般在網上找不到。如果真的需要比較詳細的數據,建議去有關單位查詢,比如當地的地質隊、地調院,國土資源部門等
『拾』 四川是什麼類型的地質結構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回。
主要有褶皺、節答理、斷層。
特徵:
一、褶皺: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 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 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若褶皺的岩層上升到地表而未受到剝蝕作用時,則背斜為高地,向斜為低地,地面上僅見到時代最新的岩層。褶皺岩層遭到強烈風化剝蝕後,地面的起伏主要取決於岩石抗風化剝蝕的能力。若褶皺岩層為同一種岩性或強度相近,由於背斜核部斷裂較向斜核部發育,背斜核部很可能成為低地或谷地,向斜核部反而形成高地或山樑。
二、節理:
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三、斷層:
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