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什麼地質地層
『壹』 主要地質認識
(1)通過塔北地區寒武紀—侏羅紀露頭剖面的詳細層序地層分析,共劃分出三級露頭層序129個,並組合為42個超層序和6個一級巨層序,由此構成的層序地層系統,可與國際上Vail等人的層序地層系統進行對比。
(2)生物地層學與層序地層學的結合是建立年代地層格架的關鍵。通過劃分各層位生物地層分帶,並與國內外有關標准化石帶進行對比,從而得出各級次層序地層單元的絕對年齡值,首次獲得了塔北地區系統的層序年代地層表。
(3)通過篩選,對奧陶系以碳酸鹽岩為主的剖面、石炭—二疊系以碳酸鹽岩和碎屑岩組成的混合岩類剖面以及三疊系陸源碎屑岩剖面進行了細致的岩石學、古生物學和地球化學研究,分別建立起了三種不同類型的沉積層序模式:從潮坪至盆地環境的碳酸鹽岩沉積層序模式;從陸源碎屑濱岸至碳酸鹽陸棚環境的混合岩類沉積層序模式和河流—湖泊環境的碎屑岩的沉積層序模式。
(4)化石生態學和埋藏學研究,為海平面變化和相對水深變化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海平面升降直接影響到沉積環境和生物興衰,因此,它們的特點和變化規律就成為海平面變化的極好記錄。通過生物群落分析,並與古生物的生態、埋藏特徵與沉積相分析相結合,劃分出32種生物群落類型,以此推斷出塔北寒武紀—侏羅紀各地質時期的沉積環境變遷、相對水深變化和沉積旋迴規律。
(5)建立起塔北地區地震和測井層序地層系統。從震旦紀到晚第三紀共劃分出6個一級地震巨層序,34個二級超層序,並組合為15個二級超層序組,70個地震三級層序。其中,三級層序分布局限,一般不能進行大區域對比。超層序可作為基本的地震層序對比單元。測井層序在一級巨層序和二級超層序規模上可與地震層序相對應。
(6)通過對地震剖面波組特徵的追蹤對比和層序內部反射結構的分析,結合有關地面露頭研究結果,發現層序S1(震旦系)在滿加爾地區發育厚度大、展布面積廣的低水位體系域,這套地層可能與庫魯克塔格下震旦統中下部地層(阿勒通溝組—貝義西組)對比。這表明本區早震旦世時期決非一馬平川的準平原,而是發育了滿加爾深大坳陷(可能向東與庫魯克塔格拗拉槽相通),沉積了巨厚的下震旦統地層。
(7)根據細致的地震層序分析結果(即發現大規模、特徵突出的下超面),結合露頭岩性資料,提出寒武系與震旦系的界面並非層序界面,傳統的地層劃分方案將寒武系底界定在層序內部密集段頂面。真正的層序界面應下移進入上震旦統地層。據P.R.Vail等人的研究,該層序底界年齡應下拉1Ma左右。在研究區中部,地震剖面上層序S1的頂界反射對應於下超面下面的相位,而不應是以往的
(8)根據地震反射特徵,結合鑽井和地面露頭資料分析,提出本研究區阿克庫勒及其以西地區(中—西部)於晚震旦世末期已進入碳酸鹽岩台地發育時期,阿克庫勒為台地邊緣帶;發育了能被地震方法分辨的礁(灘)。中—晚寒武世,生物礁生長達到鼎盛時期,中、上寒武世發育大規模礁體,它們呈逐漸向東遷移的特點。礁體(尤其是礁群)通常是重要的油氣勘探目標,在合適的地區(鑽井能力可及的深度),應該加強對它的勘探和研究。
(9)根據地震層序劃分和重要界面性質分析,指出反映塔里木盆地北部構造格局和沉積環境發生重大改變的界面有前震旦系(基底)頂面、中、下奧陶統間的界面、石炭—二疊系底界面,前中生界頂面等。其中前震旦系頂面、石炭系底界面和前中生界頂面是大的古構造運動面。而O2+3/O1界面雖受構造運動的影響,使部分地區抬升,但大幅度的海平面變化可能是不整合形成的主要原因。
(10)由本區的上超點曲線(包絡線)、可容納空間變化曲線與第二代Vail海平面升降曲線對比分析可知,古生代本區與外海有密切聯系,全球海平面變化對本區海平面升降有重大影響。侏羅紀—第三紀本區與外海的聯系幾乎隔絕,湖平面升降基本上不受全球海平面變化影響。三疊系層序疊置變化特點及其中的疑源類化石、可疑海相夾層呈現的變化規律、湖平面變化特徵及其與Vail曲線的相似性,無一不表明,中三疊世本區可能經受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海侵,海水進侵方向自西(或西南)往東(或東北)。
(11)初步查清了自震旦繫到上第三系之間的六個巨層序和一些重要的三級層序的體系域組成特點,特別是低水位的發育和分布狀況。分析表明,塔北大的低水位發育期主要出現在震旦紀、寒武紀、中—晚奧陶世、早志留世和早三疊世早期。低水位的發現進一步明確了塔北地區各時期的沉積格局,對評價油氣成藏組合將有重要意義。
(12)根據層序分析,發現了七個大型的密集段(或復合密集段),它們分別出現在震旦系層序、寒武系層序、下奧陶統層序、中—上奧陶統層序、下志留統層序、石炭系層序和下—中三疊統層序中。志留紀在滿加爾坳陷具備發育良好生油岩的條件。合適的古地溫條件,使成熟期較晚的志留系生油岩生成的油氣能有足夠的機會聚集成藏,因此,它對本區油氣勘探有重要意義。三疊系層序低水位體系域主要分布在阿瓦提坳陷內。在滿加爾南部可見到若干層序的低水位體系域,三疊系大型密集段出現在中三疊統中下部,具有潛在的生油條件。
『貳』 汕頭什麼地放有礦
⑴ 蓮花山鎢錫多金屬礦區:礦區面積3平方公里,可先進行選礦試驗,並重新設計開采和生產方案,年產鎢精礦1000噸,回收伴生元素如錫、銅、鐵、鈦、金、銀混合精礦500噸,年產值2000萬元,建廠投資約1500萬元。
⑵ 紅場——雷嶺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區:礦區面積1.9平方公里,可擬建稀土礦生產廠,年采選能力2—3萬噸,每年預算獲稀土氧化物400—600噸,年產值可達1500—2000萬元,建廠投資約800萬元。
稀土礦屬於稀有元素礦產,是石化、冶金、電子、汽車及國防工業的重要礦場原料,是國家保護性、限制性開採的礦種之一。因此,在采礦人申請辦理開采之前,應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的程序辦理,方予准采。
⑶ 洪洞——井都玻璃砂礦區:礦區面積3.04平方公里。田心地段玻璃砂礦,地質隊已作過詳細普查評價工作,並獲得B級以上儲量。由於深汕高速公路從礦體的中心部位通過,壓覆了礦體,因此不能開采利用。現可擬在海門洪洞地段開采,可擬建1個大型玻璃砂礦生產廠,年選礦規模10萬噸,其中特級砂佔50%、I級砂佔50%,礦山投資約700萬元,年產值可達1000萬元,年利潤25—30%。
⑷ 花崗岩板材礦,選擇花色品種好,荒料率高的三個礦區進行:
① 鮀浦雞籠山水庫北面—大桑浦山花崗岩礦區:礦區面積3.75平方公里,可擬建一個中—大型飾面用花崗岩板材廠,年產10萬立方米,投資約1500萬元,年產值約1000多萬元。
② 西臚岩前、外輋—河溪花崗岩礦區:礦區面積3平方公里,可擬建一個年產3萬立方米的石板材廠,建廠投資1500萬元,若生產板材總量能達10萬平方米,則年產值能達1000多萬元。
③ 南澳縣新山花崗岩礦區:礦區面積2.25平方公里,可擬建一個年產5000—10000平方米的石板材廠,建廠投資500萬元,年產值100—300萬元。
⑸ 南澳縣羊嶼頭村地下熱水、潮南區雷嶺鵝地地下熱水礦區、南澳縣西洋閣礦泉水礦區:
羊嶼頭村地下熱水礦區:礦區面積0.8平方公里,可擬建熱水供應站或擬建溫泉洗浴、醫療、娛樂為一體的溫泉度假村,為南澳縣新增加一個休閑旅遊景點,投資約1000萬元,年收入約1000萬元以上,年利潤300萬元左右。
雷嶺鵝地地下熱水礦區:礦區面積1平方公里,可擬建溫泉度假村,投資約1000萬元,年收入約500萬元,年利潤150萬元。
西洋閣礦泉水礦區:面積0.8平方公里,南澳島是我市一個重要的旅遊度假風景區,全縣境內沒有一個生產礦泉水廠,因此擬建一個礦泉水廠是非常重要的,其產品可以就地供應島內各旅遊景點的服務場所和島內各企事業單位的飲用礦泉水,從而提高島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投資約200萬元,年產值700萬元,年利潤150萬元。
『叄』 汕頭烏橋島的地形、地質、氣候、水文
很小的一個島~~你要問烏橋人咯~~友文好像就是~~
『肆』 汕頭的特點是什麼
先從地理人文上說吧,共有四個特點:
一是瀕臨南海,自然條件優越。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市區距香港187海里,距台灣高雄180海里。北回歸線橫貫全境,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二是華僑眾多,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獨特的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潛力,與世界各國友好交流合作日趨活躍,先後與日本岸和田市、加拿大聖約翰市、韓國平澤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三是百載商埠,經濟外向。汕頭於1861年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貿歷來比較發達。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是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的交通樞紐、進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目前,汕頭與16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關系,與50個國家和地區的248個港口及國內各大港口有貨運往來,53家跨國公司、大財團、大商社在汕投資興業。
四是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180人,人均耕地面積0.16畝,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素以精耕細作聞名遐邇。汕頭文化底蘊深厚,享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地方方言為潮汕話,潮劇、潮樂、潮菜和工夫茶等享譽海內外。汕頭民眾更以刻苦耐勞、勇於開拓、善於經營而著稱於世。
附加一點資料給你參考:
【地理位置】 汕頭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東北接潮州市饒平縣,北鄰潮州市潮安縣,西鄰揭陽普寧市,西南接揭陽市惠來縣,東南瀕臨南海。全境位於東經116°14′40〃至117°19′35〃和北緯23°02′33〃至23°38′50〃之間,市區距香港187海里,距台灣高雄180海里。歷來是粵東、贛南、閩西南一帶的重要交通樞紐、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華南之要沖,粵東之門戶」的美稱。
【地形地貌】 汕頭地貌以三角洲沖積平原為主,佔全市面積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積30.40%,台地等占總面積5.98%。汕頭市地處海濱沖積平原之上,處在粵東的蓮花山脈到南海之間,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整個地形自西北向東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階地——沖積平原或海積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隴和海蝕崖——島嶼。東北部有蓮花山脈,西北是桑浦山,西南有大南山。東南部沿海沿出江口處為沖積平原或海積平原和海蝕地貌以及港灣和島嶼的分布。韓江、榕江、練江的中、下游流經市境,三江出口處成沖積平原,是粵東最大的平原。汕頭依海而立,靠海而興,市區及所轄各縣(市)均臨海洋。汕頭海岸線曲折,島嶼多。全市海岸線和島岸線長達289.1公里,納入汕頭市海洋功能區域工作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是陸域面積的5倍之多。全市有大小島嶼40個,其中南澳23個、潮陽1個、汕頭12個、澄海2個、牛田洋2個。最大的海島是南澳島,島西部高峰海拔587米,是汕頭的最高峰。南澳島也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周圍有南澎列島、勒門列島、鳳嶼、虎嶼等。
【地質資源】 汕頭市所屬區域已找到礦產42種,共有礦產地180處。從已有區域地質勘查成果來看,汕頭市區域地質的顯著特徵是中生代侵入岩花崗岩類發育,第四紀海陸交互相及海相沉積發育,與之相關的礦產資源種類頗多,分布較廣。與內生成礦作用相關的鎢錫多金屬礦主要分布澄海、潮陽等地花崗岩類分布區,與外生成礦作用相關的石英砂、鋯英石、鈦鐵礦等主要分布濱海地帶。區內的礦產以鎢、稀土、玻璃用砂、建築用花崗岩、飾面用花崗岩及礦泉水、地下熱水等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其勘查開發前景甚好。錫、金、鈦鐵礦、鋯英石、獨居石及高嶺土、耐火粘土等具有找礦潛力。廣泛分布的花崗岩及石英砂、粘土是重要的建築原料資源。全市土地資源224438.7公頃。全市可供開發的港口有103處,僅南澳島可供開發的深水港就有7處,市區的珠池、馬山、蘇埃、廣澳等4處港址可建1~10萬噸級碼頭泊位69個。有多處港灣和大片淺海灘塗,10米等深線內淺海灘塗面積74.3萬畝,可利用面積46.8萬畝,200米等深線內漁場面積5.3萬平方公里,適宜海水養殖,濱海盛產海鹽。近海已知的魚類有471種、蝦蟹類17種、貝類30多種、藻類近20種。
『伍』 汕頭的地形特點是什麼
汕頭地理人文有四個特點:
一是瀕臨南海,自然條件優越。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市區距香港187海里,距台灣高雄180海里。北回歸線橫貫全境,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二是華僑眾多,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獨特的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潛力,與世界各國友好交流合作日趨活躍,先後與日本岸和田市、加拿大聖約翰市、韓國平澤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三是百載商埠,經濟外向。汕頭於1861年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貿歷來比較發達。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是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的交通樞紐、進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目前,汕頭與16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關系,與50個國家和地區的248個港口及國內各大港口有貨運往來,53家跨國公司、大財團、大商社在汕投資興業。
四是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180人,人均耕地面積0.16畝,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素以精耕細作聞名遐邇。汕頭文化底蘊深厚,享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地方方言為潮汕話,潮劇、潮樂、潮菜和工夫茶等享譽海內外。汕頭民眾更以刻苦耐勞、勇於開拓、善於經營而著稱於世。
【地理位置】 汕頭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東北接潮州市饒平縣,北鄰潮州市潮安縣,西鄰揭陽普寧市,西南接揭陽市惠來縣,東南瀕臨南海。全境位於東經116°14′40〃至117°19′35〃和北緯23°02′33〃至23°38′50〃之間,市區距香港187海里,距台灣高雄180海里。歷來是粵東、贛南、閩西南一帶的重要交通樞紐、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華南之要沖,粵東之門戶」的美稱。
【地形地貌】 汕頭地貌以三角洲沖積平原為主,佔全市面積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積30.40%,台地等占總面積5.98%。汕頭市地處海濱沖積平原之上,處在粵東的蓮花山脈到南海之間,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整個地形自西北向東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階地——沖積平原或海積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隴和海蝕崖——島嶼。東北部有蓮花山脈,西北是桑浦山,西南有大南山。東南部沿海沿出江口處為沖積平原或海積平原和海蝕地貌以及港灣和島嶼的分布。韓江、榕江、練江的中、下游流經市境,三江出口處成沖積平原,是粵東最大的平原。汕頭依海而立,靠海而興,市區及所轄各縣(市)均臨海洋。汕頭海岸線曲折,島嶼多。全市海岸線和島岸線長達289.1公里,納入汕頭市海洋功能區域工作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是陸域面積的5倍之多。全市有大小島嶼40個,其中南澳23個、潮陽1個、汕頭12個、澄海2個、牛田洋2個。最大的海島是南澳島,島西部高峰海拔587米,是汕頭的最高峰。南澳島也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周圍有南澎列島、勒門列島、鳳嶼、虎嶼等。
【地質資源】 汕頭市所屬區域已找到礦產42種,共有礦產地180處。從已有區域地質勘查成果來看,汕頭市區域地質的顯著特徵是中生代侵入岩花崗岩類發育,第四紀海陸交互相及海相沉積發育,與之相關的礦產資源種類頗多,分布較廣。與內生成礦作用相關的鎢錫多金屬礦主要分布澄海、潮陽等地花崗岩類分布區,與外生成礦作用相關的石英砂、鋯英石、鈦鐵礦等主要分布濱海地帶。區內的礦產以鎢、稀土、玻璃用砂、建築用花崗岩、飾面用花崗岩及礦泉水、地下熱水等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其勘查開發前景甚好。錫、金、鈦鐵礦、鋯英石、獨居石及高嶺土、耐火粘土等具有找礦潛力。廣泛分布的花崗岩及石英砂、粘土是重要的建築原料資源。全市土地資源224438.7公頃。全市可供開發的港口有103處,僅南澳島可供開發的深水港就有7處,市區的珠池、馬山、蘇埃、廣澳等4處港址可建1~10萬噸級碼頭泊位69個。有多處港灣和大片淺海灘塗,10米等深線內淺海灘塗面積74.3萬畝,可利用面積46.8萬畝,200米等深線內漁場面積5.3萬平方公里,適宜海水養殖,濱海盛產海鹽。近海已知的魚類有471種、蝦蟹類17種、貝類30多種、藻類近20種。
『陸』 汕頭的地形特點、氣候特徵
汕頭市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海岸線走向自東北向西南,汕頭屬亞熱帶,處於赤道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在東北信風帶的南緣。汕頭市地處亞歐大陸的東南端、太平洋西岸,瀕臨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風,夏季常吹偏南風或東南風,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徵。
北回歸線從汕頭市區北域通過。全市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春季潮濕,陰雨日多;初夏氣溫回升,冷暖多變,常有暴雨,盛夏雖高溫而少酷暑,常受台風襲擊;秋季涼爽乾燥,天氣晴朗,氣溫下降明顯;冬無嚴寒,但有短期寒冷。
年日照2000--2500小時,日照最短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氣溫21℃--22℃,最低氣溫在0℃以上;最高氣溫36℃--40℃,多出現於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期間。冬季偶有短時霜凍。
汕頭地貌以三角洲沖積平原為主,佔全市面積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積30.40%,台地等占總面積5.98%。
汕頭市地處海濱沖積平原之上,處在粵東的蓮花山脈到南海之間,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整個地形自西北向東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階地——沖積平原或海積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隴和海蝕崖——島嶼。
東北部有蓮花山脈,西北是桑浦山,西南有大南山。東南部沿海沿出江口處為沖積平原或海積平原和海蝕地貌以及港灣和島嶼的分布。韓江、榕江、練江的中、下游流經市境,三江出口處成沖積平原,是粵東最大的平原。
汕頭依海而立,靠海而興,市區及所轄各區縣均臨海洋。汕頭海岸線曲折,島嶼多。全市海岸線和島岸線長達289.1公里,納入汕頭市海洋功能區域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是陸域面積的5倍之多。全市有大小島嶼40個,其中南澳23個、潮陽1個、汕頭12個、澄海2個、牛田洋2個。最大的海島是南澳島,島西部高峰海拔587米,是汕頭的最高峰。南澳島也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周圍有南澎列島、勒門列島、鳳嶼、虎嶼等。
『柒』 地質上的地層可分為哪六種
看你是根據什麼分了,根據年代劃分的岩石地層單位主要有宇、界、回系、統、時、階答,其中界分為太古界、元古界(下、中、上)、古生界(下、上)、中生界、新生界。每個界內包含若干個系,每個系由若干套系組成,以此類推。比如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你下個地層年代表就一目瞭然了。
若是根據岩性劃分就比較復雜了。不知道你說的地層劃分標準是啥。
『捌』 地質上一共有那幾種地層
代紀世 代號 起始時間(百萬年) 生物開始出現類型 ----------------------------------------------- 新生代 第四紀 全新世 Qh 0.01 人類出現 晚更新世 Qp 中更新世 Qp2 早更新世 Qp1 1.64 新近紀 上新世 N2 5.00 中新世 N1 23.3 近代哺乳類出現 古近紀 漸新世 E3 37.5 始新世 E2 50 古新世 E1 65 魚類出現 ------------------------------- 中生代 白堊紀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鈣藻出現 侏羅紀 J 208 鳥類哺乳類出現 三疊紀 T 250 蜥龍 魚龍出現 ------------------------------- 晚古生代 二疊紀 P 290 獸行型類 裸子植物出現 石炭紀 C 362 堅孔類 種子蕨 科達類出現 泥盆紀 D 410 總鰭魚類 節蕨 石松 真蕨植物出現 早古生代 志留紀 S 439 裸蕨植物出現 奧陶紀 O 510 無頜類出現 寒武紀 -- 570 硬殼動物出現 ----------------------------- 新元古代 震旦紀 Z 680 不具硬殼動物出現 南華紀 Nh 800 青白口紀 Qb 1000 多細胞動物 高級藻類出現 中元古代 薊縣紀 JX 1 400 真核動物出現 (綠藻) 長城紀 Ch 1800 古元古代 滹沱紀 Hl 2300 五台紀 Wt 2500 ----------------------------- 新太古代 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現 (菌類及藍藻) 中太古代 Ar2 3200 古太古代 Ar1 3600 生命現象開始出現 始太古代 Ar0 45oo 地質年代是地球演化過程中某一時間階段的劃分方法。 地球的歷史按等級劃分為:宙、代、紀、世、期、亞期等六個地質年代單位。 地質年表 第四紀-全新世-距今1萬年 第四紀-更新世-距今250萬年 第三紀-上新世-距今1200萬年 第三紀-中新世-距今2500萬年 第三紀-漸新世-距今4000萬年 第三紀-始新世-距今6000萬年 新生代-第三紀-古新世-距今6700萬年 白堊紀-距今1.37億年 侏羅紀-距今1.95億年 中生代-三疊紀-距今2.30億年 二疊紀-距今2.85億年 石炭紀-距今3.50億年 泥盆紀-距今4.00億年 志留紀-距今4.40億年 奧陶紀-距今5.00億年 顯生宙-古生代-寒武紀-距今6.00億年 元古代-震旦紀-距今18.0億年 隱生宙-太古代 距今>50億年
『玖』 汕頭工程地質如何
還不錯。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祝好!
工作順利,學習進步哦!
及時採納,謝謝。
『拾』 廣東連山的地質地貌和水文特徵是什麼
連山地質古老,地層穩定,水流四方,地形復雜。工程區位於連山縣,本區屬華東華南低山與丘陵區。主要由中山、低山及局部出現的丘陵地形組成,整個地勢從北往南,自東向西傾斜,山谷台地縱橫交錯,岡巒起伏連綿成系。山體植被較好,有不少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最高峰是東北部邊緣的大霧山,海拔1659.3m。山坡坡度一般為30°~40°,大部分山坡穩定性較好,以侵蝕構造地形為主,其次為潛蝕構造地形。
連山縣內降雨有如下特點:降雨量從北到南遞增,據北部吉田氣象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降雨量1753.3mm;南部七星坑雨量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降雨量2467mm,南部為北部的1.4倍。最大降雨吉田為1982~1983年度的2471mm,七星坑為1994年的3529mm;最小值吉田為1963~1964年度的1222.3mm,七星坑為1991年的1546.1mm。
連山縣屬低緯度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雨量充沛。降雨量從北到南遞增,水氣含量大。累計年平均氣溫18.9℃,年平均濕度為82%,多年平均風速為1.4m/s,風向多為北西(NW),多年平均最大風速為13.3m/s,也是北西風稍多(NW)。
也在找這方面資料,共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