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旅遊地質指的是什麼意思

旅遊地質指的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27 23:55:59

㈠ 地質公園是什麼意思具體的含義是什麼

地質公園(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模和回分布范圍的地質答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
既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旅遊、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㈡ 旅遊地質學的學習內容是什麼

研究地球的物質組分及其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的學科有:地球化學、結晶學、礦專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和屬寶石學。
研究地球的內部構造及其形成條件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有:構造地質學、區域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
研究地球的歷史的學科有:地史學、古生物學、岩相古地理學和第四紀地質學。
研究地質學的應用問題的學科有: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煤田地質學和石油地質學。
研究地質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學科有:同位素地質學、數學地質學和實驗地質學。
全球的綜合性研究的學科有:板塊地質學、海洋地質學和天文地質學

㈢ 請問什麼是地質旅遊還請知道的朋友給個回答,謝謝

地質旅遊就是當地人利用本土的一些獨特的地質奇觀來開發的地質公園,你若去旅遊,可以學到不少的地質知識,如武漢周邊的黃陂木蘭山地質公園(高壓超高壓藍片岩帶,在整個世界都屬罕見),還有黃石國家地質公園等

㈣ 旅遊地質資源

工作區從長城紀至第四紀以來,經過漫長時期的地質作用,滄海桑田,地殼變遷,形成今日巍峨壯麗的山川和海灣景色,擁有獨特的山嶽奇峰峻嶺、火山地貌、瀑布、溫泉和地震遺跡,還擁有約461km 連綿曲折的海岸,眾多的海灣、沙灘、珊瑚礁石和海蝕地貌。這些地質地貌景觀,不但造就了壯麗的山川和海灣景色,還對研究海南島地殼發展史、開發寶貴的地質旅遊資源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見圖2.4)。

2.5.1 山嶽景觀

調查區內有諸多的奇峰峻嶺,地勢嵯峨,孤峰聳立,峽谷幽深,山泉清澈,林茂徑幽,鳥語花香,是開辟高山地質旅遊的理想景點。主要的山嶽地質景點有:位於調查區西南部的五指山、黎母嶺,南部的白石嶺,東部的銅鼓嶺等。

(1)五指山風景名勝旅遊區:五指山風景名勝旅遊區橫跨調查區內瓊中縣和區外的五指山市兩地區,山巒連綿,層林疊翠,其面積8萬多公頃,自然生態系統保存完整,被列為國家原始森林保護區和國家A級旅遊點。五指山是海南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山,最高峰為五指中的二指,海拔1867m,山體由海西期花崗岩、燕山期火山岩和長城紀抱板群雲母石英片岩、混合岩等組成。因長期的自然因素的強烈侵蝕切割風化,山峰彼此起伏形成鋸齒狀,形若五指,因此得名。

(2)黎母嶺自然景觀:位於瓊中縣境內,地處東西向昌江-瓊海構造帶與北西向儋州-萬寧斷裂帶交會部位,海拔高度1411m。它是由燕山早期約1.7億年前黑雲母二長花崗岩組成的高大山體。定型於燕山早期,後又經燕山晚期及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抬升作用,黎母嶺高高抬起,構成二長花崗岩穹窿山體,成為今日的黎母嶺地勢嵯峨、峽谷幽深的山嶽地貌。黎母嶺遍布熱帶原始森林,林茂徑幽,是海南省盛產木材林區之一。它還是省內主要河流南渡江的發源地之一,山泉清澈,水光山色交相輝映,構成瑰麗的山川風光。

(3)鸚哥嶺自然景觀:位於白沙縣境內,與瓊中縣交界處,地處白堊紀白沙紅層盆地的東緣,海拔1811m,是海南第二高山。它是由1.4億年前下白堊統鹿母灣組巨厚的灰色和紫紅色砂岩、砂礫岩、礫岩組成的高大山體。山體形態各異,多姿多彩,遠眺主峰山體形像鸚鵡,形象逼真,故稱鸚哥嶺。鸚哥嶺地區還是南渡江發源地之一,有山有水,瀑布飛濺,山水相映,竹木叢生,山花爛漫,增添了鸚哥嶺的姿色和無限生機。

(4)白石嶺自然景觀:白石嶺位於調查區內瓊海市萬泉河畔,距瓊海市嘉積鎮約12km,山高水長,八景薈萃,自古享有盛名。白石嶺諸峰中以東峰為高峰,海拔293m,是自古以來登高的佳境,故又稱登高嶺。白石嶺群峰由1.05億年前上白堊統白色和灰白色砂岩、砂礫岩、礫岩組成,岩石裸露風化為白色,故稱白石嶺。登高嶺石峰因流水侵蝕和風化作用,形態多姿,變幻多端,形成有號稱新娘門、新娘房、新娘樓、仙人井、風廊、仙人腳印等景觀,讓你好奇,讓你遐想。因此,白石嶺自古至今已成為人們登高覽勝的風景勝地。

(5)銅鼓嶺自然景觀:位於文昌市龍樓鎮東約4km 的海濱,距文城鎮約40km,是海南名山之一,自古就是旅遊勝地,東瀕南海,主峰海拔高度338m。地處東西向王五-文教構造帶的東端,由海西-印支期花崗岩和燕山早期花崗岩構成山體,呈東西向延伸幾十千米。構成山體的花崗岩由於受燕山晚期和喜馬拉雅構造運動及王五-文教斷裂帶的長期活動的影響,發育斷裂、節理、裂隙,在流水作用和風化剝蝕作用下,形成奇形怪石花崗岩的風化地貌景觀百餘處。在銅鼓嶺北面山下是美麗的月亮灣,分布的花崗岩海蝕地貌和細白沙灘,甚為壯觀。往北東方向幾海里之外有七洲列島,若隱若現,好似海市蜃樓,景觀奇特。

圖2.4 海南島東北部旅遊資源分布圖

2.5.2 火山地貌、地震遺跡景觀

調查區自6500萬年前新生代以來,火山噴發頻繁,火山岩分布面積超過4000km 2。由於經歷多期火山噴發活動,形成一系列的火山口,發育的火山熔岩隧道縱橫交錯,在火山熔岩台地上,形成了巍峨壯麗的火山地貌奇觀。

2.5.2.1 火山口地貌景觀

海南島北部火山岩地區分布的火山群有死火山50多座,三五成群或單峰獨秀,如一座座「碉堡」,屹立在火山熔岩台地上,甚為壯觀。其中,石山馬鞍嶺火山口、雷虎嶺火山口、羅京盤火山口等是保存最完整、最雄偉的火山奇觀。

(1)馬鞍嶺:位於海口市西南15km 處,它是由兩座火山連接而形成狀似馬鞍的地形。南面的一座規模較大,貌似風爐,古有風爐之稱。風爐嶺高程222.8m,比高130m,底座成圓形,底徑約600m。有一火山口,內徑120m,深厚69m,口垣窄,僅2~3m,火口內壁陡(40°~65°),外坡較緩(36°)。可分出火口底、火口內坡、火口垣、火山錐外坡、坡麓陡坎等地貌部位。在火山口的東北面遺留有一個V形開口通道,這是當時火山噴發熔岩漿外溢之出口。火山口陡壁主要由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組成。在火山的熔岩流中可見浮岩、殼狀熔岩和繩狀熔岩。在火山口底座的火山碎屑岩中,火山集塊、火山角礫、火山渣、火山灰等火山碎屑物混雜分布。在風爐嶺南麓,有一對寄生火山,狀如一幅眼鏡,故名眼鏡嶺。其中靠東的一個以噴氣為主,靠西的一個曾有熔岩溢出。馬鞍嶺北錐(又名包子嶺)規模較小,高程189m,比高僅40m,亦有一圓形火山口,內徑90m,深6m,錐體由火山渣和玄武岩構成。北錐距南錐約500m,可視為馬鞍嶺主體(南錐)的外寄生火山。在北錐山腰處有一長近100m 的熔岩隧洞,分上下兩層,有天窗、地下水池、熔岩鍾乳等,景觀奇特,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在馬鞍嶺東北側公路兩旁分別有1個熔岩塌陷坑和1個比高約10m的熔岩渣錐,裸露著暗紅色熔岩渣。馬鞍嶺屬多重火山,是熔岩多次噴發而造成的,寄生火山錐是火山活動經過間歇之後,又有小股岩漿沿火山通道的薄弱部分突破並再次活動所致。馬鞍嶺距離瓊州海峽不遠,當輪船駛進海口秀英港,便可眺見其突兀的山峰。馬鞍嶺火山不僅是海南石山火山群地質公園內的最高山,也是海(口)府(城)城市周邊的最高山,在晴空萬里的日子裡,登馬鞍嶺火山,近見海府城市高樓林立,如孔雀開屏,遠望瓊州海峽,碧海藍天,魚帆點點,一派迷人的海島風光,使人心曠神怡。向南望去,火山群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氣勢磅礴,而群山之間,點綴著熱帶果林,村寨坐落,炊煙裊裊,使人浮想聯翩。馬鞍嶺火山為瓊北火山區最新一期火山噴發的中心,在方圓不足2km 2 的范圍內分布有6座火山、1個熔岩隧道和1個塌陷坑,此乃國內外罕見,具有極高的科考、科研、科普和旅遊觀賞價值。馬鞍嶺火山作為地質公園主要景區正在進行建設中。

(2)雷虎嶺:位於馬鞍嶺火山口東南的永興鎮附近。高程168m,比高90m,底徑900m,坡度30°。有一火山口,其口徑280m,底徑50~100m,深80m,內坡坡度50°,北東向缺口。火山垣寬20~30m。主要由火山碎屑岩構成,在火口垣和火口內見熔岩岩塊。雷虎嶺的錐體為火山碎屑岩,厚約42m,其下為凝灰岩和玄武岩,厚約5m,隔風化殼(2m)過渡為玄武岩與氣孔狀玄武岩互層,厚約35m。因此,雷虎嶺是兩期火山作用的結果。雷虎嶺因形似蹲虎而得名,火山口規模比馬鞍嶺火山口大近1倍,因此更為雄偉壯觀。火山口環壁呈階梯狀,底部寬廣平坦,仿如一個天然體育場。從火山口頂部到火山口內底部都有當地農民種植的果樹、甘蔗、木薯等農作物,一派田園景色。雷虎嶺西北側有兩個熔岩隧洞,洞口相距30m。北邊洞口狹小,洞肚較寬,曲折幽深,洞壁火山碎屑岩石犬牙交錯,千奇百怪,難以名狀。南側洞口寬10m,高5m,呈拱形。此洞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下也有洞,且洞洞相通,神奇莫測。雷虎嶺嶺腰有3眼古井,嶺上有一座宋代古廟,而嶺四周是海南島最大的荔枝林,具有很高的旅遊觀光價值。

(3)羅京盤:位於永興以南約6km,高程93m,是發育在玄武岩台地上的低平火口,內徑900~1000m,深度35m,狀如一個巨型運動場。火山口底部平坦,中心位置凸起一個熔岩丘,高7~8m。熔岩丘的中部有一個直徑7~11m、深3~4m 的火山口,積水成塘。底部田塊呈輻射狀,邊坡為梯田,呈環狀,故形態酷似運動場,也猶如一個小盆地。羅京盤不僅形態相當優美,而且田園景色也十分怡人,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2.5.2.2 火山熔岩隧道景觀

火山熔岩隧道是熔岩流表裡冷凝速度不一致造成的,即熔岩在流動過程中,表層冷凝成殼,裡面的岩流熱量不易散失,保持高溫而繼續流動,當熔岩流來源斷絕時,裡面岩流脫殼而出,留下隧道狀的洞穴。瓊北海口的石山鎮至十字路鎮一帶的火山地貌中,發育有30多條火山熔岩隧道。其中石山鎮附近分布的「仙人洞」、「卧龍洞」和十字路鎮附近分布的「火龍宮」規模最大,最雄偉壯觀。隧道因受古地形溝谷控制,有分支交會現象。這些熔岩隧道的火山奇觀,不僅造就出仙人洞、卧龍洞和火龍宮等旅遊景觀,還對地質科學考察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仙人洞:位於石山鎮榮堂村,因道士在洞內修煉成仙的傳說而得名。仙人洞分上、下兩段,下段洞中有洞,天外有天,令人撲朔迷離,嗟嘆不已。岩壁上吊著、貼著各種各樣的熔岩石乳,似落非落,令人驚嘆。此洞石奇,水也奇,隨時可以聽到水滴的清逸聲,水滴在不同形質的岩石上發出不同的音調,組成十分美妙的音韻。仙人洞的上段因洞頂多處塌陷而分成數十段熔岩隧洞,因此又名「七十二洞」。這些石洞,有的像互相連接的蜘蛛網;有的像開闊的地下餐館;有的則好比離奇的古堡宮殿。陽光通過隧洞塌陷所形成的天窗照耀到洞中,使洞中景物一片清明,蔚為壯觀。

(2)卧龍洞:位於石山鎮儒才嶺附近,該洞以平坦寬廣而著名,可以同時開進兩輛大卡車,容納1萬多人。洞內道路平坦,岩壁光滑發亮,空氣清新,冬暖夏涼。

2.5.2.3 地震遺址海底村莊

在瓊山區東北海岸的東營、北創港、東寨港和文昌市鋪前港等地的波濤之下,隱藏著72個「海底村莊」。這是1605年瓊州大地震使陸地沉降於大海所造成的後果。1605年7月13日午夜,瓊州發生7.5級大地震,震中在瓊山區塔市和文昌市鋪前之間。發震斷裂為近東西走向的光村-鋪前斷裂,其北側塊體整個下陷成海,面積逾100km 2,最大墜毀幅達9m。這種震後遺址是考察和研究近代地震的震級及烈度的最好場所。「海底村莊」是一處具有開發潛力的誘人的海底旅遊區。

2.5.3 濱海地貌景觀

調查區海岸長約461km,海岸類型主要有珊瑚礁海岸、紅樹林海岸、岩岸、沙岸和泥岸。海南島東北部海岸處處風景,旅遊資源質量、資源優勢非常明顯,可視經濟水平分期、分批、分檔次開發利用。

(1)珊瑚礁海岸主要斷續分布於文昌龍樓前港至瓊海潭門鎮潭門港一帶,總長約70km,基本屬於和海岸連成一片的岸礁,珊瑚礁的發育從海岸邊開始不斷向外海發展。它由堅硬的礁盤平台和外緣陡坎組成。礁盤平台一般沒有高出潮水面。平台外側為一陡坎,波浪在陡坎處受阻而激起浪花飛濺。站在岸邊高處往外看,白色的浪花帶沿陡坎伸展,阻隔著外海洶涌的波濤,使礁盤內浪靜波平,宛如水塘,礁盤上長著各種珊瑚,有花珊瑚、薔薇珊瑚、鹿角珊瑚等珊瑚叢體,種類繁多,奇形怪狀,五光十色,宛如水下花園。若能加以保護,建立水面浮亭、橫廊等設施,開辟水下花園潛游觀光活動,將成為特有的熱帶旅遊資源。

(2)紅樹林海岸主要分布在瓊山區東北面的東寨港和文昌清瀾港。紅樹林的生長環境主要為較平靜的淤泥、泥沙海灣。瓊山區東寨港紅樹林跨越三江、演豐、演海、塔市4個鄉鎮的40多個村莊,總面積約35km 2,分布於方圓數十里的淺海灘上。漲潮時,樹干沒於水中,青翠的點點樹冠弄波戲浪,遠望像浮在雲海間的一片翠綠的森林,有「海上森林」之稱;退潮後紅樹林挺身而出,豎立於淤泥海灘之上,有的氣根從樹枝上垂吊下來,有的生長出許多支柱根,盤根錯節,直插泥灘之中,支撐著濃綠的樹冠,姿態奇特而美麗。有的像山羊望雲,有的似仙翁觀海,有的如巨象吮水,有的若龍宮幻景,令遊人神往不已。文昌清瀾港紅樹林是海南省第二個紅樹林保護區。景色同樣美麗迷人,也是熱帶旅遊的一大景觀。

(3)岩灘海岸分為玄武岩海岸與花崗岩海岸。玄武岩海岸斷斷續續分布於臨高角至新盈鎮頭咀港一帶和澄邁縣橋頭鎮理善村至龍富村一帶;花崗岩海岸分布於文昌木頭欄港、銅鼓嶺和瓊海市東部一帶,岩質岸段總長度約70km。岩灘海岸如臨高縣的臨高角景觀、文昌市的銅鼓嶺等都是非常有名的旅遊景觀。

(4)沙質海岸。調查區內岸帶主要以沙灘海岸為主,分布於海口、澄邁、瓊山、文昌,瓊海、萬寧和臨高也有零星分布。區內沙岸均是受海水沖刷、搬運、分選形成的細砂、中砂、粗砂、礫砂海岸。沿岸植被都較發育,茂密的木麻黃林、潔白的沙灘、藍色的大海、綠色的椰樹組成了一幅幅動人的海岸風景。部分海岸現已開發為旅遊景點,如海口西海岸帶狀公園。以下是調查區內部分重要海岸旅遊景點的概況。

海口西海岸帶狀公園:海口西海岸帶狀公園位於海口市西北部,北臨瓊州海峽,背靠海口市長秀開發區和長流新區,全長約10km,距海口市中心10多千米,整個海灘就像一條柔軟潔白的絲帶鑲嵌在瓊州海峽的邊上,海濱沙灘平緩,海水清澈,適宜游泳,是國家級帆板訓練基地,現已建成集訓練基地、大眾游泳場和水上運動休閑、海濱燒烤等旅遊休閑、娛樂服務為一體的海濱度假勝地。

東郊椰林:東郊椰林位於文昌市東郊鎮,是海南較早的自然觀光點,其椰林、沙灘、大海的天生麗質令許多遊人為之傾倒,為之流連忘返。東郊椰林風景區佔地面積26.5km 2。沿著近20多千米長的海岸線,120多萬株椰樹形成綠色海洋,和周邊的藍色海洋相互輝映。在壯觀的綠色海洋里,有青椰、黃椰、紅椰、高椰、良種矮椰等品種。東郊椰林風景區內沙灘平緩,海水清瑩,是天然海水泳場,可進行日光浴、海水浴。

臨高角:臨高角是海南島突出於瓊州海峽的一個岬角,距臨高縣城10km。岬角三面臨海,頂端有250m 長的天然攔潮礁石堤直插大海,古有仙人指路之說。臨高角岸上有千米海灘,海水澄澈,白沙潔柔,椰林灑綠,陽光充足,是海南西海岸的優良天然泳場之一。沙灘東西兩側,西邊叫「大鵬灣」,風平浪花靜;東邊波濤滾滾,秋風吹處,濤聲不絕,人稱「南海秋濤」,是臨高縣八景之一。

馮家灣:位於文昌市會文鎮煙墩圩東南,距文昌市區26km,距瓊海市40km,是一個天然海灣。海岸線長2km,灣內海水清碧,海灘平緩,200m以內海水深度不超過2m,波平浪靜;海底珊瑚環礁和水下動植物資源豐富;灣外綠樹環抱,西邊巨石突起。碧海、銀波、平沙、椰林、巨岩構成該灣特有的景觀。

高隆灣:高隆灣是海南省著名的旅遊風景之一,位於工作區內文昌市清瀾開發區境內,距文城鎮約15km。高隆灣面臨浩瀚的南海,風平浪花緩,水潔沙白,海岸椰林成帶,風景秀麗,四季常春,水溫宜人。

2.5.4 河流、湖泊及河口地貌景觀

(1)萬泉河風光:萬泉河發源於五指山,全長163km,流經瓊中、萬寧、屯昌、瓊海至博鰲港入海,其上游兩岸山巒起伏,峰連壁立,喬木參天,奇偉險峻。有莽莽蒼蒼的熱帶天然森林保護區,有許多自然及歷史人文景觀。萬泉河中下游,從石壁鎮到椰子寨,河水平緩,再下文曲、溫泉、沙美,河岸更是開闊,漫江碧透,水清見底,沙礁可辨,卵石可數。兩岸晨昏景色變幻神奇。萬泉河段段有景,處處迷人。其中最奇絕的有幾處:位於東太農場東北的合口咀,位於嘉積鎮西南約12km的白石嶺,坐落於嘉積鎮西南萬泉河彎折處由河泥、河沙沖積而成的沙洲島,位於距嘉積鎮18km 的萬泉河入海口。這兒集萬泉、九曲、龍滾三水和東嶼、鴛鴦、沙坡三島風光精華於一地,三水匯合,三島相望,水中有島,島有人家,水泛銀波,島撐綠傘,海鷗翔集,漁歌起落,扁舟穿梭,真正的一派南國漁村風景畫。

(2)南渡江風光:南渡江為海南第一大河,全長311km,發源於白沙縣,斜貫海南島北部,流經白沙、儋州、瓊中、屯昌、澄邁、定安、瓊山、海口8個市縣區,在海口市三聯村流入瓊州海峽。

(3)松濤水庫:松濤水庫是海南最大的人工水庫,位於儋州市南豐鎮,距那大鎮14km,庫區北為沙帽嶺,南到細水山區,東與瓊中縣接壤,西與白沙縣毗鄰,庫容水量26.0 ×108 m 3。它以水域遼闊、島嶼眾多和獨具一格的水鄉勝景而著稱,被譽為「寶島明珠」,是海南省重點旅遊風景區之一。主壩高80.1m,長730m,中小型堤壩眾多。空曠遼闊的庫區水面點綴著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300多座島嶼,景色奇特秀麗,浮於水面的綠島和水庫四周的青山倒映在碧綠的湖水中,宛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畫。當旭日升起,水面泛起層層粼粼的紅暈。

(4)南麗湖風光:南麗湖位於定安縣的中部偏東,距定城鎮約30km。南麗湖是天然的水上公園,面積1200hm 2。湖中小島有13個,面積最大的有39600m 2,最小的有3300m 2。這里湖水清澈,碧波盪漾,四周膠林環抱,綠樹翠竹臨岸,山清水秀,明凈瑰麗,環境幽靜雅逸,氣候溫和,終年宜泳、宜浴、宜釣。遠眺南麗湖,煙波浩渺,水天相連,碧波粼粼,湖面上空麗日融融,白雲悠悠,徐風習習,水面雲影浮游。

2.5.5 溫泉

調查區地熱資源比較豐富,其中有熱泉5處,分布於瓊海市溫泉鎮、九曲江鄉,儋州蘭洋鎮,文昌市會文鎮和澄邁縣紅崗農場。其中水溫高、流量大、有開發潛力或已開發的有下述3處。

(1)官塘溫泉:位於瓊海市溫泉鎮溫泉村,距瓊海市約5km,熱泉出露於中侏羅世花崗岩中的北東向張性斷裂上。熱礦水B+C級儲量6700m 3/d。流量3.3L/s,水溫34℃~73℃。泉水形成3個水塘,深1~2m,見氣泡有節奏地湧出。泉水無色、透明,具硫磺氣味,礦化度0.5g/L、SiO2含量80mg/L、氟含量19.6mg/L,pH 值9.6,屬HCO3 -Na型熱泉。因氟含量高,水不能飲用。泉水作為醫療熱礦水使用,現已開發為官塘溫泉旅遊度假中心。

(2)藍洋溫泉:位於儋州市蘭洋農場,距儋州市16km。熱泉處於三疊紀二長花崗岩與石炭系中,沿北西走向斷裂在4km距離內有3處泉眼出露。熱礦水B+C級儲量7000m3/d,水溫40℃~83℃以上,流量3.92L/s,有氣泡連續冒出。熱水無色透明,有H 2S氣味,礦化度0.32g/L、SiO 2含量95mg/L,氟含量12mg/L,pH值7.7,屬HCO3-Na型熱水,現已開發為旅遊度假療養勝地。區內已建溫泉公園、蘭洋溫泉度假村和一批溫泉度假設施,這些旅遊設施與觀光果園、觀光花園、觀音洞、蓮花嶺瀑布組成一個特色的溫泉旅遊度假區。

(3)九曲江溫泉:位於瓊海市九曲江東南面4.5km 處,距瓊海市18km。熱泉受分布於下志留統陀烈組中的張性斷裂的控制,斷裂走向北東20°。泉區為中更新統北海組覆蓋,熱水是透過北海組冒出來的。熱礦水B+C+D級儲量10 045.73m3/d,水溫72℃以上,流量0.75L/s。無色透明味咸。SiO 2含量150mg/L、偏硅酸83.2~145.6mg/L、鍶12.6~24.6m g/L、鋰1.07~1.908mg/L、錳0.2780~0.3897mg/L、溴10.0~47.0mg/L、氟0.48~3.12mg/L,礦化度4580~7440mg/L,pH值7.29,可綜合命名為:鋰具有礦化濃度的氟溴鍶硅型低溫熱礦水,可作為醫療熱礦水或旅遊溫泉度假中心。現正在開發中。

2.5.6 瀑布

區內瀑布景觀較少,主要分布於西南山區,落差、流量較大,有旅遊、開發價值的僅有瓊中縣百花嶺瀑布。百花嶺瀑布位於瓊中縣城西南面6km,因瀑布噴出的水像花雨而得名。這里山勢巍峨,百花嶺主峰海拔1100m,山體為海西—印支期花崗岩岩石。百花嶺瀑布源頭在海拔700m的第二高峰上,由寬20多米、落差達300m的三級瀑布組成。溪水至此,若天河開闊直下三級,蔚為壯觀。各級瀑布形態各異,名曰金龍吐珠、神丹妙葯、仙女散花,它們一瀉而入深潭,激起一片白霧。

㈤ 地球科學學院的地質(旅遊)專業什麼意思

在旅遊行業中,大多數導游都沒有地質學知識。在給遊客講解只能照搬景點版介紹上的文字。但權他又不知其所以然,故會弄出很多笑話。比如某景區播音員在念到第四紀海洋性冰川時,就自作聰明地念成第四世紀海洋性冰川。
而旅遊景點大多數是由山川地貌,河流湖泊等構成。所以學地質學的去做導游,就可以發揮特長。
現在地勘專業就業形勢不太好,而旅遊業需要地質或地理專業的人去做導游。
地質(旅遊)專業除學習地質學外,還要學習旅遊相關知識。

㈥ 什麼是旅遊地質學學習旅遊地質學有什麼意義

先學基礎課程,學好再結合實踐。一切盡在地質學習網dzd123.c歐m

㈦ 地質旅遊資源的含義

一、旅遊資源的含義

旅遊者是旅遊活動的主體,旅遊資源是旅遊活動的客體,是滿足旅遊者旅遊動機的客觀存在。資源是指取之於自然界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它與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緊密相關,並隨著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而不斷擴展和深化。旅遊資源也不例外,它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旅遊活動進入社會經濟領域,並以大量旅遊企業、旅遊商的涌現為標志的旅遊業出現之後才被明確提出來的。

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以及我國與國際交往的進一步加強,「旅遊資源」這一名詞已獲得人們認同。然而對「旅遊資源」這一概念的界定卻有不同的認識,因而關於「旅遊資源」的概念有著多種闡述。

旅遊資源是一切旅遊活動的基礎,對於旅遊資源的認識,是隨著旅遊業的興起而產生並不斷深化的。由於旅遊業是一項新興產業,而旅遊資源相對於其他單一的傳統資源,在內容和構成上都要復雜得多,因此,對旅遊資源的確切定義,目前國內外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旅遊環境保護學》(孫克勤,2010)通過對各位學者觀點的研究,總結出旅遊資源概念的一些共同性:

(1)旅遊資源既包括自然形成的,也包括人類社會創造的,其存在是客觀的。

(2)旅遊資源是與旅遊者直接相關的,它應該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是旅遊者旅遊活動的對象,並能滿足旅遊者的旅遊需求。

(3)旅遊資源是與旅遊業直接相關系的,它可以被旅遊業開發利用,能為旅遊業服務,具有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目前,國內比較權威且被廣泛接受的有關旅遊資源的定義來源於由國家旅遊局制定、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1003)國家標准(2007),其定義如下: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均稱為旅遊資源。

該定義明確了兩點:第一,旅遊資源涵蓋面是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既包括「物質」型旅遊資源,也包括「非物質」型旅遊資源;第二,旅遊資源應同時具有兩大屬性,即吸引力和經濟性。

但有一些專家對旅遊資源的定義同樣值得我們思考,郭來喜(1982)提出「凡是能為人們提供旅遊觀賞、知識樂趣、度假療養、娛樂休息、探險獵奇、考察研究及人民友好往來和消磨閑暇時間的客體和勞務,都可稱為旅遊資源」。陳傳康和劉振禮(1990)提出「旅遊資源是在環境條件下,能夠吸引人們產生旅遊動機並進行旅遊活動的各種因素的總和」。保繼剛(1993)也認為「旅遊資源是指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歷史文化遺產,以及直接用於旅遊目的的人工創造物」。李天元和王連義(2003)認為「凡是能夠造就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環境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都可構成旅遊資源」。通過對以上學者的定義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他們對旅遊資源是否必須具有經濟性持懷疑態度。筆者認為,旅遊活動實際上是人類的遷移活動,雖然當今社會旅遊活動與經濟活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但其本質上並不屬於經濟活動。所以我們必須意識到,旅遊活動的本質是為了滿足旅遊者的動機,而並非是促進經濟發展,所以作者認為判斷是否是旅遊資源並不在於其能否可以開發成旅遊產品。本書對旅遊資源的定義如下:凡是能夠引起人們旅遊慾望並給人帶來感官刺激、精神愉悅、知識滿足、文化交流的自然與人文的一切產物,都可以稱為旅遊資源。

二、地質旅遊資源的含義

根據旅遊資源的定義,我們不難看出,旅遊資源可以分為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自然旅遊資源是指大自然賦予地理區域的、能使人產生美感的自然環境及其景象的地域組合,它是大自然長期雕琢的天然景觀。人文旅遊資源是人類創造的、反映各時代、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風俗民情狀況,具有旅遊功能的事物和因素,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物。

地質旅遊資源是自然旅遊資源的一部分,是地質旅遊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但對於它的定義,學界還不能達到統一的共識。歸納起來有以下六種主流觀點。

(1)具有旅遊觀賞功能的地質現象。

(2)是一種普適性同於礦產資源的,但開發利用又遠不相同的,並具文化社會性和新觀念性的地學資源。

(3)是自然旅遊資源中具有地學考察旅遊價值,富於地學特色,可辟為地學旅遊區的那部分資源。

(4)具有觀賞價值的地質地理現象,並能被利用於旅遊事業的自然風景資源,稱為旅遊地學資源。

(5)由地質作用形成的自然旅遊資源都可以稱為地質旅遊資源,一部分與地質形體有直接關系的旅遊資源也可稱為人文地質旅遊資源。

(6)用於地質旅遊專項活動的那一部分地質資源。

《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定義是:「具有旅遊價值的地質遺跡和與地質體直接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它包括旅遊資源中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第四紀全新世以來人類形成過程中的人類文化遺址,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等。

在第六屆旅遊地學年會上,把旅遊地學研究領域由自然景觀擴大到人文景觀領域,並提出將觀賞石列為旅遊資源和旅遊商品資源,這是旅遊資源內涵的一個突破,而旅遊商品資源還包括礦泉、寶玉石等。

綜上所述,我們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定義可以概括為: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古地理環境演變、古生物進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層中的化石、岩體、構造形跡、礦床、地貌景觀等景象,具有觀賞、科學研究與科普教育價值,能夠使人產生旅遊動機的景觀,就是地質旅遊資源。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質歷史與人類活動的共同產物,但以地質遺跡為主體,而所謂的人類活動是指人類進化過程中在地質體附近遺留下來的活動遺跡。此外,與其他旅遊資源相比,它更側重於科學研究和教育普及,地質旅遊資源比起經整理而成的書籍報刊,更生動、形象、直觀,更有利於達到科研的目的和教育的效果,這就是它的特色之處。

㈧ 地貌景觀與旅遊地質

自然地貌景觀的美是一種自然美,是大自然塑造的一種 「形體」語言,人們不僅可從中欣賞到自然界的風韻,陶冶情操,而且認識了自然界的神奇。我國幅員遼闊,地貌景觀多樣,有風姿不同的山嶽地貌景觀; 有銀埂玉盤似的流水地貌景觀; 有宛如舊堡古剎的風成地貌景觀; 有礁石累累的海岸地貌景觀; 更有色彩斑斕、獨具一格的丹霞地貌景觀。種種自然地貌景觀多姿多彩,神秘奇特,令人嚮往,給人以美的享受,也由此帶動了旅遊地學的誕生和發展。

1. 地貌景觀的類型

山嶽地貌景觀 山是風景的骨骼,它常構成各種雄、險、奇、秀之景,使人獲得豐富的美感。山嶽的各種形象特徵,是在不同的地質、地理條件下形成的。雄偉、險峻的山嶽,往往都處於地殼運動上升比較強烈、斷層比較發育的地區。這類山嶽,峰如斧削,崖似壁立,氣勢巍峨,尤其是垂直節理發育的花崗岩高山,更為突出,如我國著名的風景區黃山。造型奇異的石灰岩峰林景觀,屬於以流水溶蝕作用為主而形成的地貌形態,具有瘦、透、漏、皺等特點。「赤壁丹崖」,顯示了紅色砂礫岩構成的山石風采。而層層疊疊宛如萬卷藏書的梵凈山,則屬於千枚岩的風姿美態。

水體和流水地貌景觀 我國河流如網,湖泊棋布,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旅遊資源。眾多的河流,有的咆哮奔流,有的迂迴曲折,有的一瀉千里,有的靜謐含情,山水相依,氣象萬千。河流的主要景觀有湍流澗溪、峽谷、三角洲等。湍流澗溪多發育在河流上游的高山地區; 峽谷是江河上最迷人的勝景,它是地殼構造運動和河流強烈侵蝕作用的產物; 三角洲是河流帶來的大量泥沙在入海或入湖處堆積而形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平原。河流三角洲地勢低平,水網交錯,湖泊廣布,一片水鄉澤國風光。沿著河道,處處風景如畫,構成一條美麗無窮的旅遊長廊。我國湖泊遍布各地,但它們的分布和形狀各不相同。有的串聯如帶,有的 「孤芳自賞」,有的深居層巒疊峰之中,有的卻安卧於平川沃野之上; 形狀或長或圓,或呈漏斗,或呈弓形。它們為旅遊者提供了不同的幽美景觀。飛流而下的瀑布景觀、寬廣的海洋、美麗的海濱以及各種功能的泉水等,都以各自不同的特色風景和周圍的秀嶺、墨竹、翠花等一起構成一幅幅絕妙的自然美景畫面。

岩溶地貌景觀 岩溶地貌景觀十分奇特壯觀,石芽、石林、峰叢、峰林、孤峰、溶洞、溶斗、地下河、溶蝕窪地等同為岩溶地貌主要形態,它們組成了一幅幅妙趣橫生的有 「林」無樹、有 「畫」無紙的畫卷,如我國的桂林山水、雲南路南石林、貴州織金的韓宏洞等。

風成地貌景觀 在乾旱內陸地區,由於強風、流沙和間歇性地表水等因素造成的特殊風化、侵蝕和堆積地貌,通稱風成地貌。我國廣大內陸地區廣泛分布著深厚疏鬆的沙質沉積物,是現代風沙地貌的雄厚沙源,這些沉積物經風力吹揚,移動和再堆積,形成沙丘、沙壟和風蝕窪地等各種形態。浩瀚的沙漠,沙漠中的綠洲,神奇的沙丘、沙壟、沙丘鏈、風蝕城堡和風蝕蘑菇以及蜂窩石、雅丹地形等形形色色的風沙地貌景觀,都是具有吸引力的觀光內容,如廣大的巴丹吉林沙漠,克拉瑪依的風城等。

海岸地貌景觀 在我國的海岸沿線,有各種海岸地貌景觀。主要海蝕地貌有海蝕洞、海蝕崖、海蝕拱橋、海蝕柱和海蝕平台等。如北戴河的海蝕地貌,奇特壯麗。我國的海岸類型錯綜復雜,具有觀賞價值的為平原沙礫質海岸和山地丘陵海岸以及南方熱帶地區的珊瑚礁海岸、紅樹林海岸等。它們或礁石累累,或海蝕洞成串,或珊瑚島成群,或紅樹林茂盛,風光頗為奇美。

丹霞地貌景觀 丹霞地貌就是在廣泛出露在盆地中的紅色砂礫岩,在風化作用和流水侵蝕下,塑造成獨具一格的地貌形態。這種地貌往往以石峰、石柱、石塔、峰林、方山、「城堡」、天生橋等形狀表現出來,奇石怪嶺堆疊,V 形谷和 U 形谷屢現,形成種種奇觀。尤其是在陽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一層紅色的輕紗,有如丹霞,艷麗奪目。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丹霞地貌命名地廣東韶關丹霞山。

冰川地貌景觀 冰川是具有可塑性的固體物質,並且夾帶著大量的砂石,因此具有強大的剝蝕能力,形成一系列特殊的地貌形態,如冰斗、刃脊、角峰、冰川穀、冰川湖、鼓丘、羊背石、蛇丘等。這些地貌本身具有獨特的欣賞價值和旅遊資源。我國現代冰川全為山嶽冰川,在陽光的照射下,產生運動和融冰作用,造成奇特的 「冰喀斯特」景觀。有的如樹枝,有的如漏斗,有的似舌頭,有的如冰塔,等等。

火山地貌景觀 正在噴發活動的活火山,暫時間斷活動的休眠火山以及地質時期活動以後不再噴發的死火山,都形成大量的自然奇觀。遙觀活火山噴發出通紅的 「火柱」,定然能得到驚心動魄的快感,靜靜欣賞休眠火山或死火山所造成的景物,如錐形勻稱的火山錐,漏斗狀的火山口,碧波盪漾的火山口湖,覆蓋在地面的熔岩流,還有散落的火山彈、火山礫、火山砂和火山灰等,都別有情趣。如我國著名的五大連池和鏡泊湖火山地貌,景觀奇美,且具奇特的科學價值。

2. 地貌景觀資源與旅遊地學的發展

自然資源為人類提供各種各樣的生產資料,人類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勞動把自然資源變成社會財富,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要,不斷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隨著人們不斷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旅遊業不斷發展,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提高旅遊質量,合理開發和利用各種旅遊資源。地質遺跡資源,尤其是景觀地貌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近年來得到普遍認可,特別是國際倡導的地質遺產保護和合理利用,地貌景觀資源的保護、利用與管理將是21 世紀人口、資源、環境的一個重要內容。

地貌景觀資源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特別是在促進旅遊業發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豐富人們的生活。通過對地質遺跡資源美的欣賞,既能培養人們良好的氣質和性格,又可激發人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時,人們審美想像力的高度發揮,也有助於孕育更多的科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

2)重要的旅遊資源。人們旅遊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主要的是為了豐富知識,開闊眼界,獲取美的享受。中國地質遺跡資源分布較廣,種類多,風格各異,恰巧適應了旅遊者的需求。

3)理想的地學科研基地。美的地質遺跡,在地質學及地理學上有其典型性。如褶皺成山,斷陷成湖; 脆性岩石節理發展成陡壁峭崖,黑龍江的五大連池是火山活動的遺跡,雲南石林、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等。這些地質遺跡是審美、覽勝的良好對象和場所,又是天然理想的地學科研基地。

我國有豐富的景觀資源,有些是獨一無二的世界級的景觀,對於這些珍貴的自然遺產我們必須重點呵護,確保它們的優勢和歷史地位。這是確保國家和地區旅遊業不斷發展的前提。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在地球表層上建造的,一種是自然力塑造而成,一種是人工的巧奪天工,是人的意識的再現。景觀資源是地球表面物質形態之集合,是地球表生的 「形態—過程」的遺產。

3. 旅遊地質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geopark)是自然公園的一種,是由國際教科文組織(UNESCO)在開展 「地質公園計劃」進行可行性研究中創立的新名稱。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珍奇或秀麗景觀特徵的自然保護區。這些特徵是該地區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形成過程的典型代表。國土資源部發 [2000] 77 號文件給它下的定義是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優雅的美麗觀賞價值,具有一定的規律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 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並具有生態、歷史和文化價值; 以地質遺跡保護、支持當地經濟、文化教育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游覽、度假休閑、保健療養、科學教育、文化娛樂的場所,同時也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2000 年中國國土資源部制定了 《全國地質遺跡保護規劃(2001~2010)》 和國家 《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工作指南》。計劃在未來 10 年內,建成 310 處地質公園,目前我國已批准建立國家級地質公園 85 處。其中有 8 處已經申報成為世界地質公園。

地質遺跡是自然界歷史演變的佐證。地質遺跡作為永不再生的珍貴地質遺跡資源現在日益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它巨大的內在價值也得到世界各國的共識。我國作為地質遺跡十分豐富的國家也正在進行保護和合理開發這一資源。

我國有著豐富的地貌景觀資源,這為建立地質公園提供了可供選擇的廣泛的資源基礎。地質公園的建設應遵循以下幾方面原則: 典型性和稀有性原則; 代表性和均衡性原則; 原始性和兼容性原則; 安全性和通達性原則; 學術性與科普性原則。

思考題

1)第四紀地質學能解決我們生活中哪些與地質相關的問題?

2)如何理解中國的一句俗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3)目前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第四紀地質問題是什麼?

㈨ 地質旅遊的起源

最早的處於朦朧狀態的地質旅遊主要發源於古代一些文學家、地理學家對大自然的游歷,如中國東晉法顯、北魏的酈道元、唐朝玄奘大師和明末徐霞客,其中酈道元和徐霞客最有影響力,他們的著作對現今中國的地質旅遊開展和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進化論創始人,聞名世界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被認為是西方最早進行地質旅遊的個人。達爾文1831~1836年乘貝格爾號作了3次環球航行考察,曾被恩格斯稱為「科學旅行」。在歷時5年的航行中,達爾文進行了詳細、系統的生物-地質考察。根據考察日記,他研究整理了3本地質專著:《珊瑚礁的構造和分布》、《貝格爾號航程中所見之火山島》、《對南美洲的地質考察》。因此,達爾文完成的旅行,實際上也是一次地質旅行。

近現代地質旅遊是18世紀以後的新發明,最早起源於美國,其背景為由於部分人士對美國18世紀的西部拓荒造成印第安文明和大量自然生態遭到破壞的反思而興起的國家公園運動。美國國家公園是一種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兼具自然保護與旅遊的目的。1832年,美國在阿肯色州建立了熱泉國家保留地(HotSpring National Conservation),開始了最初的地質旅遊。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黃石公園擁有數量繁多的熱噴泉、大小間歇噴泉地貌等地熱景觀,氣勢磅礴的黃石大峽谷,光怪陸離、五光十色的風化火山岩,有山巒、石林、沖蝕熔岩流和黑曜岩山等地質奇觀,這些奇特的地質遺跡景觀吸引了大批遊客,使得地質旅遊開始走向繁榮。

自19世紀初期至20世紀初,國內外一些地質學家也進行了一些地質考察,主要是大面積的路線調查,多屬於專業地質調查,但其中有的考察活動也屬於地質旅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